黄蜀芹不仅会刻画女人,还会描绘孩子。导演挺偏爱志这个名字的。
孩子美好天真的面庞在镜头下诗意又纯粹。侯志和大志一样,都在找爸爸。他是无依无靠身份模糊的孩子,也是童真但伶仃可怜的孩子。
主人公心境有大的起伏时,都会通过抒情镜头,借用镜像、光影或者慢镜头来营造主人公的精神空间。
影片中侯志昏迷看到的炫彩景象和白马,在这个现实与梦境交织的第三空间中,侯志看到了爸爸的身影,那是如此的斑斓美好,但睁眼他接纳了现实的残酷。
小猴子得了伤寒,正如其它影片主人公都会有一定的创伤,病痛的性别的现实的出身的命运的等等。
其实,黄蜀芹导演的每位主人公,都是悲情底色的,不论是时代造就的命运建构的还是性别导致的。
罗姐是善良勤劳能干坚韧的传统女性,年轻的童养媳身份是她悲情的过去和底色,一头短发的她性别也在特定的时代下模糊化了。
她说胜利了,要梳长辫子。但命运的无情将她永远暂停在了冬季。
一群红小鬼的故事,我是看着看着犯困了,但是整体风格却是淡雅隽永,岁月的滋味。
故事讲不好全靠鬼扯
感觉这个真的影响了后来张暖忻的《青春祭》哦,这种散文式的叙事,舒缓的节奏,女性的视角,撷取大时代里的小故事,生活细节的捕捉,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过《青春祭》确实青出于蓝。黄蜀芹后来拍了《人·鬼·情》,这样看来转变确实挺大的呢。
童年居然没印象看过这电影;不过,以当时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估计也达不到喜欢这电影的程度。现在觉得这是一部很抒情和诗意的片子,导演相当会用镜头,这才是大导风范。——关于延安保育院,《啊,摇篮》特别出名,但其实比较老式套路,而本片(以当年水准看)更前卫。——少时曾经亲身接触、并且以学生作业名义访问过当年的保育阿姨(是我姥姥晨练认识的),听了不少一手信息;可惜当时不在意,作业没完成,就都遗失在时间尘埃中了。唉~~~~~
黄蜀芹,吕丽萍,很散文,摄影很nice,拍的很漂亮,人物太矫情,主旋律电影
人物形象扁平,剧情碎片化,配音还充满一股沉醉在革命春风中的感觉。全片最有概括性的镜头就是有个小孩拿了一把红枣放在桌子上,然后吃了一口粉,又不吃了,然后就和候志走了,红枣也不要了。莫名其妙。
探索新的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表达方式值得点赞!选材特别,试图用人物个性化的经历和细微的情感,以小见大侧面呈现大时代的沧海桑田以及无私奉献的伟大~~艺术表现有散文化特征。虽然整体探索还显稚嫩,影片的表现力还不足以体现故事和人物的张力~~但是真诚和努力,令人感佩~~无私的班长和罗姐都牺牲了,资产阶级的田秀娟小姐是有自我意识的,和熊孩子一起成为了幸存者和革命成果的继承者~~一个悬念:田秀娟的第二封信里写了什么呢?
完全没有发挥出黄蜀芹的才华!
切入角度小。送别同学、河边得知父亲死讯、河边送别的船和纤夫。
虽然是对往事的追忆,但是呈现手法上特别不一样,说不清楚的暧昧。
一种注定与之分离现已遥远不见的朴素克制的时代记忆被《童年的朋友》以不太成熟的电影技法保存了下来,然而不幸的是它于一代又一代未经世事孩子们的眼中失去了太多细节。最终这诞生在缺衣少粮知识匮乏年代常被过来人称之为革命友谊的强烈情感只能于当事人的心里长久无声的保存,直至它们彻底消失不见。
在艺术造型上可以与陈凯歌《黄土地》pk下,故事性就算了。
D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岂知乱世儿女情更深,然而这都没有卵用,一个D的熊孩子引发的杯具。PS:本片的角度已经够小资,但男女之情依然处理的隐晦,也成就了含蓄、诗意的美感,HDTV
2022.4.19 于上海文联多功能厅黄蜀芹导演电影回顾展映
论一个熊孩子稀里糊涂把小情人搅和黄了的故事。暂无评分,这足够冷门。
趣味性是有一些的,但是整体下来,还是一般。
8.0,摄影上有亮点,大远景的景别、士兵行进时的倾斜构图、远机位大长焦摄影以及对于红黄滤镜的使用,都让人印象深刻。战争年代的青春和爱情,那种惆怅的情绪总是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击中当下每一个人的心灵,只因为那是爱而不得的故事,只因为那是特殊年代的阴差阳错,只因为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四十年就过去了,片尾新一代幼儿兴奋的奔跑着,四十年山河巨变,今日华夏子孙终于得一安稳世界,实在难得。
重返延安 望着巍巍宝塔山 潺潺延河水 主角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四十年前的烽火岁月 风景很美 摄影水平较高 像绝大多数中国文艺片一样 散文化 创作人员非常自我 故事非常真实 贴近大众 虽然后半部分有些支离破碎 交代不清 年轻时的吕丽萍 真的不漂亮 但却很纯真 郭凯敏在本片中略显古板 呆滞 甚至有些突兀
故事的整体性真的不好,另外衣服太干净了!打补丁也干净!很出戏
清冷环境中小段段真情,红色青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