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个人对影片里“天怒”理解:结合片名和片尾时男主发布新书时对于天怒的阐述,我比较倾向于女主家人的这些灾祸都是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至少不完全是作家的直接所为。 起码,比起一个被蛇蝎女人坑死妻女的作家处心积虑复仇的老套故事来说,有罪之人遭天谴的概率,更有解读的意义。
我在这里不想去探讨其他影评里究竟是男主完美谋杀、还是女主产生幻觉发疯了杀家人赎罪、亦或是女主妹妹为爱杀人等猜测的争论,我只是想从既定的事实上去进行阐述对这部作品意义最大化的理解。 片中记者和作家的对话中,着重提到了概率这件事,说白了,这些连续发生在女主家人身上的灾祸如果真的就是自然发生而非作家操控的概率,确实非常的小——但是小概率,不代表就不会发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有丰富救人经验的救生员就一定不会因为救人而淹死吗?
擅长辨别蘑菇拿来做派的母亲就一定不会吃到毒蘑菇吗? 你可以说,男主也许真的做了某些手段,产生了蝴蝶效应,导致了女主家人的接连死亡。例如在书中鼓吹复仇的言论,对于某些狂热的粉丝来说,稍微调查一下发生在男作家身上的事,很容易就会因为对自己偶像的狂热情绪出现“替天行道”过激行为,例如鼓动书粉杀害女主母亲的这种事情,或许真的就是男主有意无意而为之的,但这种行为和女主往作家家里寄律师函间接导致作家妻儿全死难道不是同一范畴了么?
是否需要被归结于犯罪,这是法律层面要去探讨的事情。有些观众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似乎警察已经笨到了连女主家人接连惨死与女主和作家之间产生的纠葛,这些最基本的联系都想不到一样,但人家警察局调查完了已经宣判了死因,你还非要在这里质疑一下警察的办案水平,秀一秀你的智商,好像你作为观众就是开了上帝视角一样,但其实你也没有看到男主真正作案的画面,却继续怀疑人家男主杀了人,这不是犯贱是什么……
当然你要一定扯说警察在电影里办案无能是传统艺能,我也无fxxk说;但凡是说话是要讲证据的,即使男主完全有动机、这么改也有能力和途径能够办成、并且还在最后和女主的妹妹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虽然确实看上去是各种的暗示,但依然不能构成证据,与疑罪从无同理。
因此,比起真正的死因,我更愿意去解读出“因果论”的味道:百因必有果,做了错事就会遭天怒(天谴)
抛开女主到底是在勾引与否,从行为上看,男主确实性骚扰了女主,并且是在自己有着女儿和精神问题的妻子的背景下这么做了,那么他的天谴就是——巨额赔偿费+妻女暴毙。
女主本可息事宁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亦或者和作家私下协商,但为了一己私利,硬要给男主发性骚扰律师函坑钱,间接害死了作家的妻女——那么她的代价就是:家人接连死亡,家破人亡。
讽刺的是,似乎大部分观众对于男主遭受的天谴都是抱着他活该的态度,而对于女主遭受的天谴却才是她很可怜的想法。
恶之果的大小,与它是恶的本质有什么关系么?
总结一下个人对片中传达的一些理解:
1、在男女互相打拳的时代,无论是男是女,请在你把对方的某种行为自认是性挑逗激发而准备热烈回应之前,请先冷静思考一下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以及被视为性骚扰的代价。
2、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有仇不报非君子。仇恨是越滚越大的,但仇是一定要报的,法律解决不了那就私下解决。否则当罪恶没有了代价,善良也将毫无意义。至于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屁话,那是在我报仇以后说给仇人听的,毕竟宽恕是上帝的事。
3、因果循环,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要存在有作了恶还能逃脱报应的侥幸心理,能为善就别为恶。真“不得已”为恶了,那就请自食其果。
作家说过女主是一个很会利用自身优势来摆布别人的人。
女主是一个看上去是一个美丽的身材很好的女人,并且她很聪明。
从我的角度去想,女主从去作家家里的时候曾经穿过一条白色的蕾丝内裤的镜头,再者我想一般人会想到有人在旁边会注意一下自己的仪态,不管男女。而且我不相信她自己不会不知道自己是并没有穿bar的。并且她是自己暴露出一大片肌肤给作家看并作家抚摸她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拒绝,所以作家才会以为女主是在暗示他。(ps:我不知道外国人是怎样认为身体暴露到怎样的情况才不是暴露还有对于别人摸哪个位置才不是性骚扰。但我承认作家是个渣男。)
我是邪恶论,因为电影的镜头所以我只能这样看大家别喷我。
在律师提出以性骚扰为主的一封律师信向作家索赔的时候,女主并没有拒绝,这里能看到女主其实是想要这笔钱的,估计是女主拿到这笔钱后能为自己的学费解决了。
但在得知作家因为这件事作家的家人都死亡后,女主开始产生了极大的内疚感和心理压力,觉得这样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女主的家庭是一个宗教家庭。所以女主也是一个信教的人,她觉得自己导致了别人的不幸运,她自己也应该不幸运。在作家来到海滩上加深了这种想法,并且也以为作家是来报复的,在弟弟溺水死亡后开始得了精神病。
从后面记者去问见检察官的时候说过,女主的大哥曾经将女主送进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出,估计在她的父母在吃食毒蘑菇的时候已经得了。
在我看来,女主父母吃的蘑菇是女主以不知道什么方式提前放的。为的就是以自己家庭的不幸运来缓解自己内心自己对于作家家庭的不幸所造成的伤害。、
因为女主大哥偷情这件事,我觉得知道最容易知道的人反而是女主,而那些信也是女主写的。
电影里有说过同态复仇法,女主之前也是作家的忠实粉丝显然是知道的。而女主的精神病就是代入了作家的角度对自己的家庭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自己的家庭进行复仇。
所以后面作家对于女主说的那些话,说从始至终结束这些事情的是你而不是我。
而结尾那段虽然作家说了两者皆有,但是并不能说作家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关于天怒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吧,抛砖引玉了。原著没读过,单从影片讲述的故事分析。
女主有没有勾引?没有证据。
男主有没有谋杀女主一家?也没有证据。
这就有点意思了,这两个都是很主观的问题,既然没有证据那就自我辩护没有勾引,没有谋杀,也就无法证伪了。但导演或者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于此,影片当中男主仅有两次,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暴露。一次是电视访谈,男主说自己认为惊悚小说真正惊悚恐怖的地方在于那些“可能性”。 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男主角色设定一种直接表达,也是作者的表达。从这一角度看女主一家人的遭遇,首先是海滩遇难,谁也不知道女主露西亚那她哥救得到底是谁,以及在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有一个海滩围观的人群的镜头,男主克罗斯特也在其中,虽然不是特写但能够看到克罗斯特的头发是湿的。第二个事件是露西亚那的父母食物中毒父亲离世。假设克罗斯特通过某种方法让女主父母中毒,需要前提就是,露西亚那的家庭聚会喜欢食用菌类,两种相似的菌类的特点,露西亚娜曾经向克罗斯特讲过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前提是满足的。那接下来克罗斯特如何使女主父母中毒呢?操控概率,以墨菲定律来说,通过增加中毒的概率父母一家人早晚会食物中毒。怎么操控?增加有毒菌类的数量,减少无毒菌类的数量即可。 只要在天平两端稍微增加一点,天平就会走向倾斜。 后面的两个事件发生的核心也是在于概率。比如说对犯人的画像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会再次犯罪的犯人,增加和犯人信件的数量或频次,在信件当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出轨信息,增加犯人再次激情犯罪的可能性。当女主的哥哥被人击倒后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有一个侧脸看不清楚的人低头查看,但这个人没有在后续对现场观景的镜头中再出现。 为什么男主克罗斯特会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一方面原因在于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增加受到自己书本暗示的人的数量。另一方面向女主的心理上施压,露西亚娜也受到影响逐渐抑郁,最终使露西亚娜的心理崩溃,走向毁灭。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克罗斯特的眼神暗示跳下去的那一幕,杀机显露无疑。在影片的最后是男主内心的再度自我暴露,就不多分析了。 然后就分享一下影片故事之外的一些看法吧。 天怒电影开篇第一个镜头,我就意识到了这个故事映射有宗教色彩,其中有两个典故吧,一个是该隐和亚伯,第二个是出埃及记。该隐杀亚伯,是谋杀。那该隐在谋杀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罪呢?有。这一点该隐和克罗斯特一致,都是有“罪”在先。上帝说杀该隐者必遭报七倍,这解释了就是克罗斯特报复动机。出埃及记当中埃及法老和众祭司经过一系列的灾难最终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也是全篇故事的脉络。看完电影我感觉这个作者有点不简单,原来是牛津迷案的作者,我查了一下男女主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女主露西亚娜指明媚阳光性格开朗的女性,但女主最后内心却无比灰暗。男主克罗斯特的名字意思是寺庙神庙教堂,以神庙为名,简直无比自大,而角色本身又是畅销作家,有名,有钱,地位高,具备这几个特点的人往往多少自恋。那“勾引”一事,可能已有答案。电影以天怒为题,克罗斯特以上帝自居,天怒天罚,不言而喻。
开场就是小说家克劳斯特曾经的女助理露西亚娜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大厅里跳楼自杀,露西亚娜的男性记者朋友目睹了自杀事件。
接着故事回到若干年前,女助理露西亚娜青春靓丽,人到中年的小说家克劳斯特也算是意气风发,露西亚娜的工作就是经常去克劳斯特家里为其悬疑小说码字。克劳斯特的妻子有些躁郁,但小女儿很可爱,也和露西亚娜相处甚欢。
克劳斯特在与露西亚娜合作中,逐渐被她的年轻貌美吸引,于是头脑发昏亲了露西亚娜。他这一举动让露西亚娜极为不适,所以不愿意再去帮他码字。露西亚娜家人得知情况后咨询了律师,律师给露西亚娜建议可以巨额索赔。
就在露西亚娜获得赔偿的时候,得知克劳斯特的妻子看到律师函后杀死了女儿然后自杀,她也深深的陷入自责。
但从此露西亚娜的一家也厄运连连,现实她在海边当救生员的大哥意外死亡,然后是其父母意外食物中毒,后来又是她二哥意外被人殴打致死。。。在这些事件发生时候,她总能发现克劳斯特在附近的身影,但她和警方都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意外和克劳斯特有关联,露西亚娜在恐惧中精神似乎也出了问题。
露西亚娜为了让自己最小的妹妹免遭”意外“横死,主动找到了克劳斯特,用自杀来换取他的保证,保证不会害自己最小的妹妹。
于是就出现了开场的一幕。
露西亚娜死后,她的记者朋友发现,克劳斯特和露西亚娜妹妹之间的关系已经不简单了。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在克劳斯特老婆和女儿死后,露西亚娜的家人相继遭遇意外,而且从事件本身来看,的确像是一些意外造成的,但克劳斯特的身影几乎每次都能出现在这些意外附近,这就让露西亚娜惊惧不已,认为是克劳斯特的报复导致这些意外的发生。
露西亚娜的紧张和焦虑导致的歇斯底里,反而让包括警察在内的其他人越来越相信克劳斯特的出现仅仅就是一些巧合,反而帮助克劳斯特洗脱了嫌疑。
那么这些意外到底是不是克劳斯特有意所为呢?还是仅仅是巧合呢?
从观众的角度看,既不能说就是克劳斯特所为,也不能说与他无关。怎么说呢,就是克劳斯特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系,有点像是蝴蝶效应,他很可能只是在某个角度上间接推动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没有任何一点直接参与的踪迹。
露西亚娜的神经质,让她的记者朋友也将信将疑,但克劳斯特失去妻女的怨念,又让他觉得露西亚娜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最后的结局也很诡异,两家人都家破人亡,最后剩下的俩人又走到了一起。
记者在殡仪馆里陷入沉思,而他的身后,阳光从他身后的十字架轮廓中穿过,光线的投影似乎有些寓意,十字架本身上短下长,而投影轮廓则变成了上长下短。似乎在拷问,事情的真相真的是所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样子吗?
看最后男猪脚的表现,我觉得一系列事件似乎应该是他干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天谴,那他应该是对这“报应”拍手称快,但他平静的状态让我觉得应该是他干的,而且各种巧合似乎过于多了点。
作案手法不需要去解透,这电影的重点不在这里。
不过女猪脚的情况就很稀奇古怪的,连续死了家人,就因为反复看到男猪脚在附近出现过,就一直喊对方是凶手,但却又一直不做调查不去找证据,光特么喊有毛用啊?她是很忙吗咋的?总感觉她家死了人都不会影响她太久,悲伤几分钟(电影进度)就痊愈了,而且是在她认定被某人害死的情况下。
这一点都不合常理。
如果她确实存在害死对方母女的愧疚感,那么难道她还想着让对方“认为报仇结束”而收手?这特喵的是拿自己家人的命去填呐
关于影片故事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由于没看过原著就单从影片故事分析,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勾引'一事真的存在吗?
2.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有无关系?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证据指向的清晰的答案,这个故事值得揣摩的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第一个‘勾引’一事,你说我勾引你,那我怎么勾引你的,有证据吗?没有,既然没有证据那就自我辩护,你能怎么办,是个很主观的问题,缺少直接证据,就无法验伪。第二个问题,求证困难,凡是看过柯南的都知道指证犯人是需要动机和证据链,但你有证据指证谋杀吗?也没有,那就疑罪从无了,这也是大多数网友的观点,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并无关系,都是天谴。
但真的是天谴吗?
这些个回答显然让我也不够满意,男主克罗斯特真的毫无关系,或者说真的没有办法实施谋杀吗?接下来从故事讲述和电影的镜头,以及宗教的隐喻来进行分析,在电影中有几个片段值得注意和分析,其中有导演或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一点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在影片当中男主有两次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暴露,可能从这里能看出些什么。第一次是电视访谈,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男主说自己认为惊悚小说真正惊悚恐怖的地方在于那些“可能性”。什么是可能性?
可能性
从这一角度看女主一家人的遭遇,首先是海滩遇难,谁也不知道女主露西亚那她哥救得到底是谁,以及在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电影给了一个海滩围观的人群的镜头,男主克罗斯特也在其中,虽然不是特写但能够看到克罗斯特的头发是湿的。这代表着什么?
概率
概率在影片当中也有提及,是另一位作家兼记者和男主进行了对话。如果以这个角度去看第二个事件,也就是女主露西亚那的父母食物中毒父亲离世。
中毒事件。假设克罗斯特通过某种方法让女主父母中毒,需要前提就是,露西亚那的家庭聚会喜欢食用菌类,两种相似的菌类的特点,露西亚娜曾经向克罗斯特讲过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前提是满足的。那接下来克罗斯特如何使女主父母中毒呢?操控概率,通过增加中毒的概率,只要时间线够长女主父母一家人早晚会食物中毒。怎么操控?举个例子,增加有毒菌类的数量或减少无毒菌类的数量。就像分数一样,不管是减小分母还是增大分子都可以使这个分数变大,在足够长的时间中,这个小概率的事件也会发生。还可以增加什么概率?
越狱杀人事件。如果对犯人的画像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会再次犯罪的犯人。再通过增加联系数量或频次,在联络信件当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出轨相关信息,增加犯人再次激情犯罪的可能性。在越狱杀人这个案件中,当女主的哥哥被人击倒后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注意这个镜头,有一个侧脸看不清楚的人低头查看,但在后续的镜头中,拍摄案发现场的场景里却没有这个人。这个人是谁? 火灾事件。为什么男主克罗斯特在经历了家人去世事件后,频繁增加自身的曝光度?如果男主在自己的书中描写一些煽动性的内容或者暗示倾向的内容,再通过增加自己的曝光与影响力,自己的书卖的越好,读者越多可能受到自己书本暗示的人的数量也越多,总会有一个“天选之子”深信不疑从而犯罪。另外,反复的曝光在对女主的心理上的进行施压,影片中露西亚娜受到影响逐渐抑郁,最终使露西亚娜的心理崩溃,走向毁灭。
最终结局,电影头尾时间线闭合,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克罗斯特的眼神暗示跳下去的那一幕,杀机显露无疑。
天平原本是平衡的,你只需要在它的一端增加一点,天平最终就会走向失衡。
宗教 关于影片当中的宗教寓意简单分析。 天怒电影开篇第一个镜头就表明了这个故事映射有宗教色彩,影片中提及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该隐和亚伯,第二个是出埃及记。该隐杀亚伯,是谋杀。那该隐在谋杀亚伯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罪呢?有,傲慢和嫉妒。上帝说杀该隐者必遭报七倍,这就是克罗斯特报复动机。出埃及记的故事里就出现了神罚天灾,埃及法老和众祭司在经过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最终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与影片故事发展和角色心理的转变也是对应的。
算是一个小彩蛋,查了一下男女主的名字,发现名字起的也很有意思,女主露西亚娜的名字是指明媚阳光性格开朗的女性,但影片最后女主最后内心却无比灰暗,很讽刺吧。男主克罗斯特的名字,其意思是寺庙神庙教堂。以神庙为名,简直狂妄自大,那这是不是在暗示克罗斯特以上帝自居,或许代天惩罚。天怒天罚,不言而喻。
克罗斯特是一位畅销作家,有名,有钱,地位高,具备这几个特点的人往往也相当自恋,那么这个角色既然如此自恋,那“勾引”一事,可能也就有答案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
(小心剧透)
露西安娜 布兰科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有一份兼职听写员的工作,担任著名作家克劳斯特的写作助理,帮助把克劳斯特的口述录入到电脑。
露西安娜的曼妙身姿和青春无邪引得克劳斯特蠢蠢欲动,克劳斯特在会错意之下,终于把持不住,强吻了露西安娜。
露西安娜受惊之下,夺门而出,回家良久,还抽泣不已。在母亲的帮助下,露西安娜辞去了这份工作,并寻求法律的援助。然而,起诉性骚扰的文件被克劳斯特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妻子梅赛德斯签收。克妻气愤慌乱之下,失手打晕并溺死了洗澡的女儿,自己也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克劳斯特偷腥不成,家破人亡。
在调解现场,克劳斯特一分钱不少对露西安娜进行了赔付。但是露西安娜接踵而至的家庭悲剧,也就从此开启。
十二年间,露西安娜的两个哥哥布鲁诺和拉米罗先后在海边救人和停车场停车时遭遇不测身亡,父亲误食毒蘑菇去世,母亲住进精神病院,随后又死于人为纵火。而这一切都与克劳斯特小说里的情节不谋而合,露西安娜多次甚至目击到克劳斯特就在现场。
露西安娜意识到仅存的妹妹瓦伦蒂娜的危险,于是联系记者埃斯特班 雷伊前往调查克劳斯特。原来,雷伊当年也是一位年轻作家,露西安娜有段时间同时给他们二人当听写助理。露西安娜告诉雷伊,当年雷伊之所以投稿到处碰壁,背后就是因为克劳斯特在捣鬼。克私下给出版社施加了压力,不允许他们出版雷伊的小说。雷伊想到办法,终于获得了单独采访克劳斯特的机会。
采访现场,克劳斯特却反客为主,巧舌如簧,在雷伊面前称露西安娜"疯狂 残忍 愧疚",暗示她是个疯女人;说她因为出身牧师家庭,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之后,心存愧疚,因此以谋害自己家人的方式向他赎罪。
克劳斯特还将死神与厄运降临归咎于一系列巧合,并引用雷伊当年寄给自己评阅的作品《随机性》作为佐证,告诉雷伊,如果掷硬币一百次,一定是正反面的概率各50%,以"条纹中有隐藏的形状,偶然中有因果"来解释露西安娜家人的一系列意外身亡。
雷伊在克劳斯特的说辞之下发蒙,思绪混乱,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第二天,雷伊回到杂志社,又因当年攻击克劳斯特的一篇被曝光,遭到总编的开除。
随着母亲的离世,露西安娜不得不拉着雷伊,前往克劳斯特的新书签售会现场。她寻机与克劳斯特进行最后的谈判,要了断这一切。
克劳斯特在他的新书《奥戴尔和奥黛特》签售会现场,大肆宣扬"同态报复法 ",以《圣经》中"该隐将以还七次惩罚回应对方的加害"为主题,反复强调天道报应、复仇正义。露西安娜现场听清了一切。
终于,两人在大楼的四层对峙。克劳斯特告诉露西安娜,只有她自己,才能结束这一切。露西安娜毫不犹豫地从四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在露西安娜的火葬现场,克劳斯特紧紧地搂住露西安娜最后的妹妹瓦伦蒂娜,亲吻她的额头。原来,他已经让瓦伦蒂娜坠入了与他的恋爱。
这时雷伊也前来向露西安娜道别,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克劳斯特让瓦伦蒂娜先出去等候。
雷伊当面指责克劳斯特是"杀人犯、禽兽",说瓦伦蒂娜还未成年,都可以做他的女儿了,他如何能够忍心?克劳斯特却说露西安娜也说过同样的话,雷伊最好小心点,否则就会落得和露西安娜的下场一样。
电影一开始,以为是西班牙的片子,后来才发现是阿根廷的影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海,风云莫测;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天空,阴雨连绵。潘帕斯草原上的雄鹰,资源禀赋举世无双,现在却仍然在吃老本,不得不说是社会层面出了大问题。
影片对人物描写刻画很生动,大量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拍摄手法。虽然有些地方转换不是很流畅,但整体逻辑清晰,每一步都扣人心弦。
影片聚焦阿根廷的性骚扰等社会问题,以及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发人深省。确实,细想之下,权势阶层操控着一切社会资源,玩弄人的生死于股掌,真让人不寒而栗。
正如克劳斯特,在名作家的光环之下,其实是性骚扰者,是渣男,是流氓恶棍,是杀人犯。但最后,他非但未得到惩罚,竟然还占有受害者未成年的妹妹。所谓"天道",讽刺至极,荒诞至极。
从人性天理的角度上来讲,影片的名字起的不够好,起码片名《天怒》里面的这两个字应该加个引号。
真心期待还有续集,否则这世界就是权势阶层和恶人的天堂,是平民和弱势群体的地狱,是弱肉强食的人间炼狱。
电影里面男作家对记者说的是,露西娅勾引了他,认为这是他的悲剧和复仇的根源。
而实际上,男作家眼中的勾引,电影里面展现了3处:
一、露西娅在伏案记录的时候,男作家走到她身后,看见了牛仔裤后腰露出的内裤。
二、露西娅在男作家说到硬币形伤疤的时候向他展示了自己肩头的伤疤。
三、男作家在二之后亲了露西娅。露西娅制止了他、否定了男作家对于她近来一直勾引自己的观点,并辞去了记录员的工作。
是你的思想龌龊,还是别人有意勾引?是你的家庭责任感缺失,还是记录员费尽苦心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进而算好了让你家破人亡?——更何况女方律师还说这是两个人在场,是两人对证的事,未必会赢。
是否勾引,且换个性别。一个男记录员,伏案记录,牛仔裤后腰露出了内裤。一个男记录员,在男老板口述小说情节有硬币形伤疤的时候,向他展示自己肩头的伤疤。一个男记录员,在上一条动作之后,被老板亲了(???怎么看都是老板性骚扰)。然后男老板说,他是一个善于勾引别人的男人,善于破坏别人的家庭,而且是个疯男人。我可什么都没做啊(耸肩)。
电影不错,末尾将讽刺拉到了极致。但是女主跳楼那段我直接问号脸???我在看的时候感觉呼之欲出的情节是女主和男人极限一换一,结果就这?就这?就这?
但是现在回想一下,有这样的情节可能有两点原因。一、电影里面男主对记者曾经说过,我怎么可能干掉一个身强力壮的救生员呢(女主的哥哥还是弟弟,我给忘了)。也许男作家确实体力惊人(?)。但是拼都不拼一下,我觉得不符合人性。二、又或者借女主的si,来向观众揭示女主的清白,即女主并非男作家口中的善于勾引别人的人,否则,连一换一都做不到。而且接二连三的厄运后,只是写信去警告男作家,过于软弱了。
想到了《芝加哥》里面的一句歌词,"he only has himself to blame",很切题,可惜女主人公结局却完全不一样。只能扼腕。
编剧想憋着大招,写出环环相扣的生死跌宕,但功力不足,完全没有细节铺陈补充。导演拍得也缺乏说服力:就凭作家那又瘦又老还重度罗圈腿的小身板,偷偷下毒蘑菇,挑拨罪犯杀医生还有一点儿可信度,可不靠帮凶大白天谋害健壮救生员已很难,再把女主徒手扔下楼?太低估癫狂状态的女人爆表战斗力了!
有点类似于“阿里女员工”的意思,女主先主动诱惑男人然后倒打一耙,讹诈男人,一个吻两百万,导致男方家破人亡。女方展示了下自己的“同情心”最终还是心安理得地拿着钱逍遥法外,最终同样家破人亡不得好死。女主唯一的人性光辉出现在为了家人跳楼自杀的时候,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男主应该学电车上的日本男人,当有女人靠过来的时候,用手机狠狠地砸过去,不要抱有幻想 ,一律戴有色眼镜看待,视作用身体讹诈的无耻小人,一旦沾上就要付出巨额代价。作品名称是《天怒》,会不会这一切是天谴而非人祸呢?某些女性如果继续利用自己的“弱势群体”地位制造对立,谋取私利,最终整个女性群体都会受到反噬。
气氛不错。
6.1_天怒 La Ira de Dios_The Wrath of God (2022),穿插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剧情进展中,很和谐很紧凑,台词很精彩,尤其记者和克劳斯特对话那段,
人家女孩告他性骚扰没有什么错,他杀人全家就叫天怒?啥玩意……而且光悬乎地表示他杀一个又一个,没有证据,逃脱法律,问题咋操作你不表示表示?靠意念吗?
南美影片的特点是慢悠悠,但这个片子故事性很好,而且其中的台词隐喻与宗教圣经引用跟咱们古代的中庸处世哲学也相通, 所以观感极佳。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作家确实有错,但原因不过是误会了,摸了一下肩膀想亲一下女主。就算是流氓行为恶心下流,但也可以商量沟通解决, 没必要告人家闹官司让人身败名裂妻女不得安生。 可以看出女主等人一开始也是看好作家并且想利用其名气与资源的,人都是自私的贪心的。但做事不要太过,否则害人终会害己。 所以女主的悲剧是巧合还是作家作案,还是两者都有,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作为小成本类型片,相当不错了。悬疑从头到位延续到底,叙事清晰不烧脑。阿根廷虽然已经衰退到底,但是文化产业还是在水准之上的,尤其是悬疑片系列,都拍的很有水平。
小說家的敘事和敘事的小說家,營建出一個光怪陸離的敘事節奏和線索,再拼湊成一個莫比烏斯環,適合當作敘事學的教材啊,不同的敘事人物在不同的敘事時間裡有不同的敘事聚焦,連敘事框架可能都是虛構/他者的。所以到底誰才是終極的兇手?!
这电影真让人无语,女主不会给男主来一刀???
看到圣母和拳师难受,我就很爽啊
我的天,什么玩意?我可是全部看完,就这?结局呢?收尾呢?这样也算电影?浪费时间了!做个反转这片子就大不同了。女主真的不行。
阿根廷啊,西班牙啊之类的悬疑片,甚至还包括一些墨西哥的悬疑片,气质非常独特,阴郁,忧伤,悲壮又有点小小的邪念,很类型但又很文学。这个故事有bug,比如最后一段,作家又没搬家,作为曾经的助手她并不需要借由记者才能找到他,随时可以去见他。当然bug归bug,这电影所写的两重故事的互为映照,有点末日感的风雨环境,特别戏剧化甚至歌剧化但又没脱离真实的氛围,等等地方都还是能带来一些启发的。
男人犯了错,却害死了妻子和女儿。
还不错,近一两个月来唯一能看下来的电影,但是我就想知道毒蘑菇事件,罗圈腿男主具体怎么操作?
有点平,但女主好美
短评厌女浓度过高了哈,这个电影讽刺的也有你们这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
名作家骚扰打字小姐姐被告,法院传票寄到家里刺激了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前芭蕾舞演员妻子,导致妻子自杀还带走了小女儿……看上去很惨是吗?问题你作家和亚伯有一毛钱相似之处吗?亚伯是好端端被善妒的该隐杀了,上帝才补偿给他伤害7倍偿还,你的妻女双亡跟被性骚扰的打字员有关系吗?就因为你个管不住下半身的成功人士一贯以为自己能随心所欲,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打击报复更是把人渣本色演绎到底,这是什么天怒,明明就是人祸!导演把一个狗血故事包裹上宗教外衣就能美化犯罪者了?带教育家教育完人我本来想致谢结果发现被拉黑了,怎么,妨碍你开拖拉机了?
挺好一故事,可惜拍得太差了
无语死了,作家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哪来的脸报仇的?还说人家勾引他,整的正义凛然的,真这么伤心不应该自杀吗
很难说谁更悲惨,结局讽刺(第一次看到男人鼻子这么像钩、眼像鹰——太容易出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