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准则很简单,好看之余令人共情或深思。
前小半部分电影基调有些杂乱,也应对女主丈夫在世时浑浑噩噩的生活。身着一身粉色职业装的女主漂亮得像个有主人的中年芭比。
女主丈夫因意外去世后的剧情开始有意思。
家政学校的女学生在学习无聊的主妇课程同时经历着女性成敏感而禁忌的对身体,性向,未来的探索。与同时期巴黎学生的青年运动不谋而合。
而女主与战时失联爱人的重逢,促使她走上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之路。
学校中另外两名女性教师的形象也颇有代表性。
教授厨艺的女老师是女主丈夫的妹妹,善良却一生未嫁。她为哥哥的家政学校工作了一生,却从来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没有薪水,没有年假,没有养老金。象征了许多家庭妇女为家庭奉献了一生,其贡献无论从精神还是金钱上都得不到体现。
教授家务的修女有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桥段。金发女学生和男友幽会回来时被修女鸣枪警告,从而引出她曾经参与战役的前事。她象征着女性坚强而有力的一面,讽刺的是,即便在战时如男性一样保卫家园,战后却依然被轻视,被圈禁在所谓家庭生活中。
欢脱的年代女性宣言,原型故事形同《相助》,感觉能以此发散很多故事;导演坚持了《助产士》的女性视角,Juliette Binoche和一干演员也表现得相当有趣。只可惜电影一直在错综复杂的路数上游移,时而是讽刺意味十足的喜剧,时而又突变寡妇追寻新自我的肥皂片—直到最后一场点睛的歌舞表演,才正式为电影定调。只可惜为时已晚,从一开始就是音乐剧会让它想要表达的信息更为瞩目,也更吸睛。
基本只有比诺什的演技和屁股可圈可点。片头说以前还真有这种“学校”的时候我还挺期待,但是整个电影并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多少。“学校”作为一个镇压女性意识的工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阐释,反倒变成了一个单纯撮合各种元素的地方(女同和大龄婚恋等等)。基本白瞎了整个故事背景。没有字幕这个太地狱了。
砍掉结尾尬舞妥妥的7分片
一个平凡的女人要从《好妻子》成长为《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需要几步?光看《后翼弃兵》和《致命女人》这种恨不得一步到位的「爽剧」可不行,还要看《金都》里的《弗莱彻夫人》才会对未知的旅程知根知底。幸亏「完美娇妻养成班」是个诙谐搞笑的年代剧,不然一定会遭到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抵制和抗议。波渥斯也知道,这种已然过时早该扔进历史垃圾箱里火化的传统女德教育并没有真正成为过去。在保守主义大行其道的今日欧洲,狭隘自由主义的幽灵,以及《五月之后》的遗毒都有借尸还魂的趋势。为此,他的新作也是一部借古讽今的「情境」喜剧。要知道,哪里有教条和压迫,哪里就有背德者和反抗者。正如大女主死气沉沉的婚姻和被她以原则为借口压抑与隐藏起来的「婚外情」那样:这种灌输给下一代的社会规范是以牺牲浪漫的爱情、健康的欲望和鲜活的想象为代价的。
说实话有点小失望,我觉得有点虎头蛇尾。如果结尾不用这种路上歌舞表演的方式,而延续人物情节来表达女性觉醒的那几个pilier,我会更欣赏它。
105.07
法式喜剧. 被Binoche美倒了.
2021年的第一部电影,十分欢乐喜剧电影,三位女主都是法国最最好女演员之一。推荐一看。多的一个给60年代的女权。没有她们(我说的是欧陆的女权)没有我们()的今天,虽然问题还是多多,但已经解决了许多。没有电影里小女孩的觉醒也没有之后。
或许是我的期待太高了,真的有够无聊的。
用苹果派菜谱检验一个男性的真心
概念和故事都比较老套,用治学的方式探索女性话题,重点都在几位教师身上,学生没有写出更多的个性出来,朱丽叶比诺什的角色写得很轻盈,带有喜剧色彩,她身处小小的变化之中,却走入了女性议题的洪流,这个片子没有《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深刻,也不如《妇女参政论者》那样磅礴,它好像在诉说几位职工的家常,就像上班时的闲聊,慢慢的就把要说的东西传递到位。
以主妇学校切入法国上世纪女性独立史。算轻松搞笑,整体蛮有经典法式喜剧的调调,优雅式调侃,最后有点划边了,突然调侃成魔幻了,有点接受无能
结尾的歌舞宣言是亮点,但前面的铺垫不够。
轻松愉快但没什么深度的女性喜剧,融入了女性身份认同、欲望觉醒和女同的元素,但题材还是很陈腐,人物的转变也不值得推敲,最后的大团圆歌舞就很敷衍了。好在比诺什画风突变成喜剧中年阿姨十分宝藏,非常惊喜了。
她丈夫的死成为破局关键。
不是,这都不叫不痛不痒了,这简直就教科书级别的硬套概念。抽风一样的结局太吓人了,可怕。
幽默诙谐反讽好多哦
。。。。这个结尾是眼瞅着deadline快到了但又想搞点有创意的内容于是拍出来的东西???
也许时机恰巧,这几天法国女演员以比诺什为首为伊朗事件集体剪发,再来看这部,说不出的意味
哇哈哈哈,笑傻了,说改革的,没想到是喜剧片。开车那边,一直seconde,la seconde。。。那男人死了,然后一切都“不正常”啦。 “我愿意”“我跟你一起去巴黎”“但答应我一件事”“带我去看大海”“我们一起去看海”“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