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 作为2019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不到30分钟的片长,其剧情非常简单。一位黑人男子在超市结账时对白人小孩的微笑却被其父亲误认为是威胁恐吓,不由分说叫来他的一帮朋友在男子的妻子和孩子面前对其施以暴力。不久后一群黑人也在其子绑架这名白人,将其全身纹黑放他回家。他深夜回家被妻子认为非法闯入,最后被儿子在背后开枪打死。
导演拍摄影片的主题也非常简单,瞄准的就是美国社会长期以来的毒瘤——种族歧视问题,但是按时间顺序对剧情发展进行提问时,却可以发现美国种族问题成为社会顽疾的一些原因。
矛盾的开端-激化-高潮-结局:为什么白人父亲下意识认为黑人男子是在恐吓自己的孩子?为何几句口角会极易演变为恶性的肢体冲突?为何一群黑人绑架白人后选择将其肤色染黑后将其放回家中?为何白人小孩会在不判断来人下直接开枪?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此起彼伏的黑人民权运动虽然使政治正确成为官方的通行之规,但是摆脱政治宣传层面深入美国民众的实际生活层面,影片所传达的是,白人群体对黑人仍旧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而口角的升级可能反映了对人权缺乏足够的尊重以及彼此的理解。影片并没有提及黑人与白人父亲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但是白人男子以及其白人朋友在打枪中的宣泄也许可以表明,美国白人下层民众同样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中处境不乐观。短片较为出彩之处可以说是黑人的反击,他们绑架了这名白人后并没有以牙还牙地痛揍一顿,将其皮肤染黑可以说是黑人沉默的诘问,黑人与白人由于肤色不同因而生而也不平等吗?男孩在以为自己家受到威胁后,仅从背后就开枪射杀了自己的父亲,这出于他对颜色的理解,因为绑架他父亲的是黑人,他亲眼所见,因此黑人对他有威胁,是他仇恨的对象,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开枪。这与他最初在超市与黑人相遇,友好的眼神交流之时大相径庭。
我在看剧情简介时看到有帮派的关键词,有些不太理解,虽然冲突的两个人相继有朋友进行报复,但是我并没有发现一些帮派对抗的元素。短片的海报很意味深长,黑人小孩和白人小孩各半身拼接在一起,他们目睹了另一种族对自己亲人的伤害,也可以想象,它们会成为种族歧视与对抗的下一代。
歧视的种类太多,无处不在。
性别民族地域,省与省,县与县,村与村。
CN人还没表现出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我考虑是因为CN人还没有感受到家乡被侵蚀的威胁。毕竟那些黑人密集的省份和学校已经出现大规模事件和现象。我的意思不是是黑人侵蚀白人地盘,是当其他人种不是像马可波罗一样稀缺,而是大量迁居在你的家乡的时候,你就会有被侵蚀的危机感。
没有什么可笑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著名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曾言:“电影不直接表现抽象概念,它靠隐喻生存。”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肤色》就是这部靠隐喻表现抽象概念的电影。它借白人小男孩特洛伊之口,抛出蛇的毒性是否与颜色有关这个问题,以此影射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或许色泽鲜艳的蛇只是一种伪装,它们并没有太大毒性,而深埋人心底的那一条用啤酒、暴力以及仇恨喂养大的黑蛇,才是剧毒无比的。
《肤色》用对比与解构全方位地剖析这条黑蛇的毒。
黑与白,阴暗与明亮,稳定与摇晃…影片《肤色》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变换着场景。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阴暗的库房还是明亮的户外,亦或镜头稳定或摇晃,暴力却是不变,是贯彻始终的。黑人与白人的怨怨相报,库房的囚禁,户外的射击,《肤色》向观众展现了这个无时无刻无地无人不充斥着暴力的美国社会。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暴力因子被无限放大,这源自对比产生的落差,终成了黑蛇的毒。
这部《肤色》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一样,都试图用解构的方式,剔出一些无关因素,将矛盾直指问题的关键——种族歧视。
在《绿皮书》中歧视无关身份地位,而在《肤色》中歧视无关价值取向。相比于痴迷于酒精、枪支和摇滚乐的白人一家,《肤色》黑人一家更像美国传统价值观里的中产家庭。由此可见,种族歧视不是价值观上高人一等的歧视,而是单纯的无缘由的肤色上的歧视。正是这种无缘由的种族歧视,成了黑蛇最迅猛的毒素。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他的《病玫瑰》中写道“绯红的,欢愉的,加上黑暗隐秘的爱,让它的生命就此摧败。”
扭曲的教育将黑蛇的毒传递给了下一代。在《肤色》中,正是特洛伊的父亲杰弗瑞,用自己不正的言行,将歧视传给特洛伊,也递上了那一枚杀死自己的子弹。影片的最后,与其是特洛伊杀死了他的父亲杰弗瑞,不如说是杰弗瑞杀死了自己,应是他罪有应得。当杰弗瑞倒下后,小特洛伊脸上惊恐无措的表情,说明这一枪也杀死特洛伊原本纯真的心灵。黑蛇从此诞生。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或许看起来很像充满威胁力的黑蛇,但真正饱含致命毒素的黑蛇却是绝大多数美国白人心底的那份种族歧视的丑恶观念。《肤色》通过隐喻表达的也正是如此。
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在《肤色》种族歧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美国人保守思想。正如刘慈欣在《三体》提出的“黑暗丛林”理论,谁又能知道迎面走来的是不是条黑蛇,所以都端起猎枪,心底的黑蛇便露出了獠牙。
导演是个对仗的天才
一.声音的对仗
电影一开头,就是白种人男孩白皙的脚和他被剪掉的金色头发,显示了白人的种族自豪感,被剪掉的头发,仿佛在说:万物成长,适者生存。剃刀的声音滋滋作响,这小一频率的振幅便贯穿了全篇电影的所有噪音。这频率成为了日后的纹身枪,夜以继日工作时,令人颤栗的声音,成了白人父亲倒下后脑海中最后一丝声响。
二.物品的对仗
追求以表面的刺激显示桀骜的白人一家,以射击为乐,以说脏话喝酒为傲,将“勇气”诠释为“狂放”给了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小小白开枪打中油桶时,用言语羞辱胖叔叔时,父母都是给予鼓励或全然不在意,这样张狂的家庭教育,使那只令小小白获得“勇气”的枪支,最终变为了杀死父亲的杀人工具。
三.态度的对比
相对于白人兄弟们狂暴、扭曲、直接歧视和打倒黑人的态度,黑人兄弟们显的更委婉、“温柔”却也更深刻。知道黑人叔叔是善良小小白,在父亲等人暴揍黑人时,并未阻拦而是在一旁观望,大人的事小孩别插手,可这最终却成为了小孩的事。反观黑人小孩,目睹了父亲被打的全过程,最终同叔叔们一起谋划并参与了对白人爸爸的改造,小小黑仿佛在说:你是被宠在笼中不知世事的金丝雀,我不是,我知道真正的是非对错,我也是你口中那条花色极深,攻击性却极强的蟒蛇。
四、两家人的对比
不同于狂躁式家庭环境生长的白人男孩,常受到歧视的黑人男孩显得更冷静和智慧。真正的暴力不是拳脚相向,而是默默的把你变成你最无法接受的样子。黑人一家以大工程量,在照顾着白人爸爸生死的前提下帮他永久性“美黑”,没有满地的鲜血,但醒来后白人爸爸的绝望,却是拳脚报复的千万倍。你恨我,我就把你变成我,这样杀死你的就不是我,而是你自己了。
最后,确实,是你和你的桀骜、你的教育方式、你的血肉、另一个活生生的你,杀了你最恨的,你自己。这造就了全篇最有意思的结尾,妈妈会解释、改变曾经犯错的自己,还是继续以牙还牙、一错再错?我猜 这没有结局。
完全按照应试模板写,轻喷 以影为镜,可以视人心 ——《肤色》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肤色》获得了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不到30分钟的剧情却反映了当下美国的社会问题。肤色问题像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美国已经被感染了数百年,早已渗透历史、人文、政治之中。 自作自受的始作俑者——白人爸爸 电影一开头,利用特写镜头拍摄白人爸爸将自己孩子金黄的头发剪落以及男孩白皙的脚,突出了影片中白人男孩的肤色种族,更显示了白人对于自己的种族自豪之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孩的肤色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给予的,而发型是父亲单方面输出,男孩不仅接受了父亲的审美观,也暗示了父亲一直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父亲教男孩使用枪,辨认有毒无毒的蛇,口无遮拦的玩笑无不体现着父亲的暴力和控制欲以及对黑人的歧视,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自己最终被儿子枪杀的结局。 助纣为虐的缔造者——白人妈妈 在影片中,白人妈妈带着儿子在超市飞车时,运用运动镜头丰富了人物情感,揭示了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对于种族问题大多数人采取不参与但默许的态度,而这个角色就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在丈夫对黑人采取暴力行为时,她试图阻止,但并没有实施于行动,这是她对于丈夫的放纵。在儿子用枪射击时,在儿子想去冲浪时,她的紧张和不安使她试图阻止,但马上得到了金钱和收拾碗筷的补偿,于是她做出了让步,这是她对于儿子的放纵。在儿子的心里就留下了父亲说什么都是被允许的,而母亲说的都是不管用,与后续母亲让他躲到床底下他却不理睬最后开枪射死父亲相互呼应。 受尽屈辱的被施暴者——黑人爸爸妈妈 蛇的隐喻就是黑人,而影片中的黑人爸爸妈妈就代表了一群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群体。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蛇都有保护色,而白人爸爸将它们的保护色定义为“颜色越鲜艳,毒性越强。”这句台词暗示了在白人眼中将一切黑人归结为坏人,因此不辨是非的对所有黑人采取暴力攻击的行为。 殃及池鱼的被害者——白人小孩黑人小孩 在描写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时,利用了对比蒙太奇,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对比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白人小孩虽性格开朗阳光,但却生活在暴力之中,所以最终也变成了施暴者。黑人小孩是被施暴的对象,当他看见父亲被打时,他不像白人小孩般会立刻下车追着车跑,他选择不反击,他仅仅是按喇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害怕。站在小孩的角度上看,他们都是被害者,一个无奈施暴,一个无助被施暴。 这部影片在表达种族歧视的基础上,加之以父权主义揭露了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不同的思想最后产生不同的结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种族歧视虽无法完全消除,但黑人也不该成为我们泄愤的工具。而在父权主义的影响下,本来单纯毫无偏见的孩子也被迫带上了有色眼镜,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种族歧视的问题不可能会消除,只有放下歧视,我们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和平。
溯源到美利坚民族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种族歧视的问题。电影《肤色》通过不到30分钟的剧情讽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建国400多年的时间中,肤色的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在美国建国后的,黑人奴隶制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1861年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变成了消灭黑人奴隶制的战争,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因此,林肯也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种族歧视却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电影导演盖·纳蒂弗从一个最简单故事,讲述一个在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家庭和一个白人家庭冲突流血的故事。白人家庭的教育是开放的,在孩子面前丝毫不避讳。通过驾车射击等镜头都在说明美国的枪支文化,枪支文化也在说明白人认为他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他们是施暴者,他们在美国社会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导演也用色彩明亮表现从白人家庭是一个开明生活的环境,而黑人家庭是一个善良的家庭,通过黑人父亲对白人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来,但因为肤色,电影中黑人镜头也已暗色调为主,通过色彩的反差对比,反映了黑人家庭在美国生活的生存,可以说观众更加明显认识的种族歧视对社会的影响。
电影主要以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主要以手持摄像机为主,镜头的晃动增加了电影的临场感,使观众可以更好的带入进去,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加了更好的沉浸感,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社会因为种族歧视问题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开头以白人小男孩剃头开篇,运用特写镜头,细致地表现出小男孩与父亲关系好,同时也说明小男孩被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小男孩因为父亲的影响而走向施暴者的。在白人父亲被抓走的这一段时间,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密集的展现出来“换肤”残忍,与这一段色彩为暗黑色调相配合,折射出长期处于黑暗社会的黑人的社会环境,没有阳光的黑人对这个世界的批判与诉苦。
肤色诞生形成了不同种族,但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的出现,种族歧视也随之而来。在电影的早晨中,用蛇的肤色作为对后面的铺垫,动物是用肤色来保护自己,而人却因为不同的肤色来互相伤害,已达到讽刺人类社会问题。人之初,性本善,电影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导致了人性变恶的过程,但恶的一方却站在高的一方,导演借助这一问题,以白人视角为主作为故事主要阐述,从白人父亲挑起争端到白人小男孩杀死父亲而止,所表现都以白人为主体,而黑人作为对立面展现。当有肤色的蛇开始反攻时,不需要是否有没有毒。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没有用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来表现出来,用着生活化的故事可以贴近生活,电影用影片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现如今各色各样的国际组织和公共人物等呼吁,但社会对种族歧视的观念却迟迟没有改变,社会冲突和暴力问题越来越多,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种族问题,而是暴力和枪支泛滥的影响。
༡. ཨ་རི་མི་ནག་ཚང་གི་ལོ་རྒྱུས་ལྷན་ཐབས་སྟེ་ཤ་མདོག་དཀར་ནག་གཉིས་ཀྱི་ནང་འཁྲུག་བརྗིད་ཅན་པོ། དེ་ནི་མཇེ་དང་བསྟུ་ཡི་བྱིན་རླབས་རེད།
༢. བོད་པ་ཁ་དཀར་ཚང་གི་ལས་དོན་རླབས་ཆེན་ཏེ་ལྷ་ཚོགས་ཀླུ་ཚོགས་གྲུབ་མཐའི་གྲོང་ཆེན་པོ། དེ་ནི་ཕ་དང་བླ་མའི་འཁོར་བ་རེད།
༣. རྒྱ་ནག་ཐོད་བརྐམ་ཚང་གི་གསར་བརྗེ་ཆེན་པོ་སྟེ་གསར་རྙིང་བླ་བཙག་ཆོས་འཁོར་འགྲོས་ཅན་པོ། དབྱར་དང་དགུན་གྱི་སྨོན་ལམ་རེད།
首先是情节梳理:其乐融融的白人一家,父亲为儿子理发→与朋友们驾车游玩射击→超市遇到黑人,发生冲突殴打→饭桌谈话和冲浪→白人父亲被绑走纹身→回家后被儿子击毙。
文章两条线:
明线写白人家庭和白人小孩的教育,自由,快乐,视暴力为勇敢,视放肆为玩笑,喜欢冒险。
暗线写黑人家庭和黑人小孩的教育,黑人父亲是一个友善的、擅长散发善意的人。黑人小孩……后面分析。
我对比着写一下。白人家庭一家三口在超市里大喊大叫,推着购物车横冲直撞,父亲给儿子买的是一箱啤酒。黑人家庭只有父亲一人出来买东西,妻子儿子都等在车上,那个用来逗白人孩子的小玩具显然是给自己儿子买的。
白人小孩有点傻白甜,天真放肆,自由自在,活泼外向。他看到父亲被绑架时会开车门跑出去,并追着车跑。黑人小孩沉默,但他在目睹父亲被打时选择摁喇叭,而不是下车,他和母亲一直都在车上。母亲报警说不出有效信息他也没有抢过电话自己说,为什么呢?
因为白人小孩的世界是善意的,哪怕他喝酒冲浪玩枪。他属于暴力施加者一方,是社会强势群体,他会盯着陌生人手里的玩具,并对陌生人微笑。他知道不会有人伤害一个孩子,所以他敢下车,敢追车。
黑人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暴力的,他是被暴力的一方,他知道不会有人因为他是孩子就不打他,所以他不敢下车,他不信任警察。他在车上记住了白人的样子,然后跟父亲的朋友们一起进行报复。
从两个孩子的性格,就可以推断出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友善的黑人父亲会有一个参与绑架的儿子?为什么暴力的白人父亲会有一个爱笑的傻白甜儿子?原因想比大家都明白了。
剩下的在情节里分析。
首先理发这个情节高赞影评有分析,我就不说了。
驾车游玩时,儿子开叔叔玩笑(过分),并与全车人一起唱fuck the world,大人表示很欣慰“会开叔叔玩笑了”,鼓励如此。
在射击情节中,父亲让儿子打西瓜,表示一击必中,暗示在家教过,说明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如此,一直向父亲的方向成长。母亲有所阻止,但未成功,收下钱后还表示高兴,并未对儿子从事危险活动不听自己阻止的行为表示什么不满。
另外,根据评论@高三六班捣蛋员和@moonchild的补充,打西瓜也暗示种族歧视,因为西瓜与黑人有很大关联性,暗示黑人。
父亲多次表示对儿子很满意很骄傲,是自己的继承人,包括冲浪之后他也说过类似的话。而那时母亲的态度依然是冲浪前反对→小好处妥协→结束时高兴(做好饭并表示为儿子骄傲)
儿子亲吻有花纹的蛇,对蛇感兴趣,此时他应该是知道这蛇虽然有花纹却没有毒,而饭桌谈话之后,他在父亲影响下转变观念认为有花纹的蛇都有毒。
花纹蛇暗示黑人。
超市里母亲的购物车赛车行为也表明她的纵容。
儿子对黑人的态度最开始是友善的。
母亲阻止父亲挑衅殴打,无效。
白父说黑人吓唬自己儿子,嘴唇太厚说话不清。在后来殴打完黑人后,他吓唬了黑人小孩,将白牛奶倒在黑人脸上。最后他被全身纹黑、丰唇、说话含糊不清。全是呼应。
黑人被殴打时,黑人妻子报警,因太过恐惧悲伤说不出有效信息。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电话对面问道你们在哪时,她哭着回答:“我们只是来超市买点东西。”她没说出的话是:“我们什么都没干,我们遵纪守法,我们没有事先挑衅,我们只是来超市买点东西。”或许她并非因为太过害怕而说不出信息,而是她明白,即使报警了,她和她丈夫的权利也无法受到保护。
另外,黑人男子被打之后无声无息,白人男子被绑架后上了社会新闻。
纹身的时候,我只认出了一个法西斯的标志,评论朋友补充法西斯标志与种族歧视3k党有关。其他的等大佬分析吧。
母亲在全篇有三次阻止,三次无效,事前没教育儿子对错,事后也没有对儿子惩罚。所以最后她让儿子躲在床下,儿子没听,反而拿枪击毙父亲——这不是母亲的做法,这是父亲的做法。试想如果真的有入侵者,父亲肯定也会鼓励他这么做。
还有一个细节:绑架纹身事件中,黑人小孩参与了,但其父母不知道。
想不起来别的了,想到在补充。
比暴力更加疯狂的是change skin
米帝和我们不一样,米帝会反思,反思完该干嘛干嘛,该开枪照开枪。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反思,该干嘛干嘛......
表面上看,灌输仇恨的人,死于自己灌输的仇恨。实际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孩子最开始懂得分辨动物有没有危险,他会亲吻看似危险肤色的蛇,他会在超市和黑人逗趣;可是当他的家庭用“有花纹就是有毒”、拿牛奶给黑人洗脸染白之后,他的判断能力退化成了父母的样子。
这是继创造101王菊之后,美黑术又一次颠覆大众认知。
黑人当总统的时候也没见奥斯卡这么谄媚。
看完最后一个镜头,白人的儿子向他开了一枪后,竟然引起浑身舒适了。真是求仁得仁了,教给孩子歧视和暴力,最后都反馈在他自己身上了。很有讽刺意味的短片,把挑衅者的白皮肤染成黑色,是对种族歧视者最有力的反击。
短短20分钟,影片从“皮肤”这个表象出发,由浅至深,由内而外,由父到子,呈现了一个横向与纵向交织出的种族命题。最后的那一枪,令人不寒而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染黑的想法有趣,但是结局的处理反而削弱了黑人复仇的意义。
好多评论说这部短片在放大肤色问题 一看就是没有在多种族社会中生活过的 影片没有在建立两个阵营的对立 而是站在一个普世的角度看待有苗头的纳粹主义 纳粹不是觉得单独的一个群体差 他是觉得自己比谁都好 所以啊 对方换成什么种族都行 但纳粹主义的苗头是导演真正的target 毕竟是犹太人嘛。。。还有哦 有人说奥斯卡献媚 唉 行吧
哈哈哈,这不就是种族版《吾栖之肤》?
3K新纳粹死白佬们真的很爱娶大白肥膘婆,这算对种族主义家庭的刻板印象么
言传身教,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因果报应,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始也 终也~
太厉害了,后劲十足,短短20分钟情节紧凑,处处都是伏笔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以貌取人,最肤浅;以色识人,最偏见。
纹身大哥也真是很不容易
全片营造着让人惶恐不安的情绪,蛇、射击活动、群殴、甚至哪怕是父子之间一次外出冲浪,都让人心有戚戚。唯一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的时刻却成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实在讽刺到不行。结尾,让人体会着悲伤与绝望。对于小男孩的如此行径,似乎早已在观众的预想之中,只是悲剧比想象中来得早了些,也来得彻底了些。短片不仅呈现肤色对立,亦在昭示因果轮回。
很多时候,所谓敌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今年故事性最强的真人短片,我投他一票。
最后小男孩那一枪惊着我了。信息量很大,当白变成黑,小孩却不能准确分辨敌我了。
故事完整、处理圆润、意涵丰富。没来得及看长版,单就短片而言是一个有始有终又耐人寻味的黑色寓言:有些猎奇色彩的复仇故事。其中指涉首当其冲的还是老生常谈的种族问题,充实内容的素材则包含了诸如控枪、教育、治安等等美国主流社会重大关切——对社会现象的艺术性典型化处理很自然。“换肤”创意叫人眼前一亮,就是Johnny被抛在马路上以后铺垫过满、节奏有些乱,整体尚好。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论黑白,两边厢揍人似乎都不避着小孩儿……尤其最后一幕枪响之后是Troy萌翻的童颜,简直是无声的“救救孩子!”过去中国人说“阶级斗争是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美国现在可真是“种族矛盾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笑):可是,这种千篇一律不断摹写现象,却没有揭示要因、给出方案的文艺攻势除了强调“白人原罪”,对切实的改变实在是意义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