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民众在哪里?你去电视剧里找,他们是尖酸刻薄吸血的原生家庭,你去电影里找,他们是精明狡猾,时刻准备落井下石的围观群众。你上大街上找,找不到,因为视线范围内全部是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那你应该去哪里找?
中国影视市场化几十年,作为观众,我们渐渐的跟普通人的生活说了再见。编剧们越来越习惯假大空,创作者们越来越不待见普通人。张大民已经逐渐的从荧幕上消失,然而现实中的张大民依旧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角落落,不过我们不愿意待见罢了。普通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哪些犄角旮旯求生的人们不应该出现在荧幕上?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很粗粝,甚至于很尴尬,尴尬的原因很简单,本片着眼的是一群上下不靠的人,没有人觉得他们可怜,甚至很多人很痛恨这种人,但是当你真的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后,却又发现这种痛恨完全不成立,他们是谁,他们是你我周围,一群群活生生的人。
《哭泣的女人》并不是一出悲剧,然而却在结尾处让观众们体会到了心酸的滋味。一个小镇上剧团的女演员,因为市场经济的热潮席卷,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演员身份,转而成为了一个北漂,在北京跟着丈夫艰难求生的她,却因为一场意外让丈夫锒铛入狱。原本生活就困难的她只能回到镇上重新考量自己的未来。
偶然期间,她跟自己年轻时候的伙伴发现了一场商机,为死去亲人的人们哭丧。这虽然不是一个正经的职业,但却能获得很好的收入。就这样,她的钱越赚越多,且自己的生活开始慢慢的充满希望,然而意外再一次降临,她还是失去了丈夫,在一场葬礼上,她哭的撕心裂肺,周围的人不断地塞红包给她,纷纷赞赏她的业务熟练,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一次,她是真的哭了。
《哭泣的女人》是一部充满着刻意的电影,刻意的去营造一个失足妇女的形象,这里请注意,失足并不单单代表着沦落风尘,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无望后的彻底放纵。一个原本的女演员最终以一个看似荒诞的形式进行着自己的表演,这不能算是本专业尽情发挥,只能说是荒诞之余的无可奈何。
如果有的选,谁不愿意正经的去工作,然而对于北漂来说,正经的工作距离自己有多远?正经的制度能不能惠及到这群居住在贫民窟的人,这是一个疑问,这个问题虽然近年来我们所看到的不多,但并不代表彻底的不存在。生活在20多年前的人们到底什么处境,这一点本片不过是小小的证明。当物质基础并不是十分牢靠,当外界的冲击不断地洗刷着人们封闭的大脑,哭丧这种看似荒诞的生存形式就成为了可能。赚钱嘛,不丢人。
蛮横,不讲理,喜欢托关系,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诉诸于公义。这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但同时也是导演万般的刻意,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任何的与电影有关的叙事语言来进行更加流畅的表达,更多的就如同一种建立在原始风貌上的粗粝。演员的不拘一格看上去很生硬,故事的肆意衔接看上去没有逻辑。然而真实的故事确实是这样,但导演影视化的效果却没有任何的包装,故事就是故事,呈现给观众的更像是一道刺身,你觉得好吃与否,取决于能不能忍受这一股子腥味。
导演想要呈现出来真实吗?看来是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最容易打动人,然而当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故事诞生后,却没有人认真的去考虑故事的真实性。固然真实的故事要比影片中的黑暗数倍,然而当影视化的结果呈现出来之后,却没有人愿意用真实的方式去再一次近距离观看一下类似的人群。
穷人这个概念逐渐的与不劳而获,懒惰,奸诈等不好的词语联合起来之后,就没有人愿意真的去了解穷人了,即使是自己本身就是无产阶级,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商家们喜欢这样的态度,资本更是对于这种态度无上推崇,因为厌恶自己的阶级,资本就可以引导大众对于装饰自己趋之若鹜。然而被装饰的外表再光鲜亮丽,内心依旧持有着卑微的灵魂。想要获得外界的认可,就如同片中的女人一样,没有正经的路径可以选,最终只能用一种荒诞的形式,维持着自己卑微的灵魂。即使是身死,对于外界来说,不过失去了一个工具人。
除了王桂香之外,没有人明白最后时刻的撕心裂肺的哭泣到底算是业务熟练,还是说发自内心的悲痛。当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席卷了王桂香的时候,她自己也糊涂了,用业务上的“精炼”来发泄内心中的苦闷,王桂香痛彻心扉,然而她的悲痛谁会懂?谁还愿意去懂?这才是本片的悲情核心。
……
你好,再见
「电影只有2个小时,却看尽了许多农村妇女的一生。」
本文所用的字眼只出于客观,没有认为乡村生活环境不好或者对女主有“荡妇”的偏见。相反我认为这是人性本来的解放,而乡村生活更是洗尽铅华的最终归宿。
女主乍一出来就能感觉到不是好惹的角色——瘦削的颧骨,薄薄的嘴唇,年龄不大却感觉到精神在迅速的衰败。到了第二次哭丧的时候,两条细腿像是风中摇荡的柳条——总让人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里写的细脚伶仃的杨二嫂。
除了凌厉的气质,女主又带着不断的柔情和风骚,预言了她悲剧的必然性。如果只是游戏风尘,他便丝毫不会沉溺在感情里。去了北京三年,养了丈夫三年。从歌剧舞团的红人到北漂居无定所,丈夫沉迷赌博,她只能出去卖「盗版片」、「毛片」谋生;借了孩子,邻居却突然跑路,把自己的小孩丢给了她。
赌桌上,老公输的精光,却被牌友的一句「你老婆陪我睡觉行吗?」激怒,打瞎了牌友的眼睛进了监狱。看到这里感觉有点不是滋味,老公把老婆挣的钱挥霍一空,却又对她的贞操看得那么重,无非是面子上过不去。村镇中教化了几千年的「忠孝节悌礼义廉耻」,也只有左邻右舍的评判能敦促改正。
女主本想重回歌舞团,却发现已经倒闭,昔日的好友也沦落到在KTV卖唱陪笑。自己以前拒绝的追求者,现在已经成了花圈店的老板。女主勾搭上了他,两人便日日笙歌。一日被打瞎了眼睛的伤者夫妇来讨要医药费,女主无奈之下只能耍泼,反而被花圈店老板发现了哭丧的天赋。
在戏剧团宿舍里,女主苦练哭丧,却被邻居们所看不起。
(先写到这里,再写下去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越发难受)
一说到《哭泣的女人》大家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毕加索的传世之作,这幅画中,主人公扭曲变形的脸,滚滚而出的泪珠,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而我接下里要说的曾入围第55届戛纳电影节的《哭泣的女人》与毕加索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冰鉴是我国第六代导演,《当代影评》中评价到,在刘冰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空间的刻意强化 :一方面,这种环境与空间被作为戏剧中的背景或舞台,是承载故事或人物的依托 ;另一方面,它们还走上前来,参与了台前的故事的进展,或者人物样貌的完善与人物行动的动机。因而,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人物生存状态成为他作品最显见的主题,这些都在《哭泣的女人中》展现出来。 主角王桂香因原来工作的剧团解散,和她的丈夫许长庚从贵州小镇到北京打拼赚钱,成为北漂一族,也许王桂香在来北京之前也对自己的北漂生活有过美好的幻想或者规划,但一个从贵州乡镇出来的女人面对现实的北京,她的一切幻想都被锋利的刺刀无情刺穿。王桂香无所为生,只能卖黄色碟片并借孩子自己打掩护。而许长庚面对压力和玩乐的诱惑,他选择了堕落,他与结识狐朋狗友喝酒、赌博,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碌碌无为却又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却又焦虑不安……因为一句“你老婆陪我睡行吗?”许长庚与这个口吐狂言的人发生冲突,把他的眼睛打伤,许长庚被送进了派出所,为了赔偿对方医药费和赎出丈夫,王桂香的还债之路由此开始。 走投无路的王桂香回到家乡筹钱,她的老相好李友敏为她指出了一条哭丧之路。哭丧生意慢慢火爆起来,电影中每次哭丧时都有这样一个细节,葬礼上死者的亲人面无苦色,甚至是在一旁说笑打麻将,有的人只是表面装装样子,他们都与王桂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是“中国式伪孝”!这种伪孝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不孝儿女为了在父母死后获得大孝子的名声,不惜重金办丧礼请哭丧女,这便是乡土文化的畸形。 她一面与老相好翻云覆雨,一面为了赎出丈夫与监狱长发生关系。而这时命运与她又开了个玩笑,丈夫因越狱,袭警而被公安击毙。而老相好李友敏也不答应离婚娶她,他老婆当街谩骂王桂香,围观的群众似乎毫不关心甚至享受着这街头闹剧带给他们畸形的快乐,阿Q精神在小乡镇的群众里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影片从始至终白描的写实真真实实地体现着生活的冷漠。 影片最后,王桂香在哭丧时真的哭了!她这次是为自己而哭。可因为她表演的“真实”一个接一个的红包塞进她的手里,多么讽刺的黑色幽默! 太过于真实也太过于荒诞!畸形的乡土文化所反映的无知、可笑反映了时代变迁造成的乡村窘境,像王桂香这样的年轻人既融入不到大城市去,也不被乡村所接纳。北京大都市---贵州小乡镇,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乡土文化和思想却固化于乡镇中,不良思想封建、市侩、落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不就是2000年前后中国发展必然存在的一个漏洞吗。外出闯荡的乡下人被大城市排斥,回来却不能很好地生活在故土,他们立于故乡土地上却像是是漂泊的“异乡人”。
土得太好了!怎么能这么土!怎么能这么亲切!太喜欢了!!!这种真与假的混沌,就是最复杂的感情!太好看了!!!给了女主角这么大的特写,仅仅只有一次,牛逼!
这部电影示范了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速度里捕捉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不为结构所困反而能在其中存在、游移甚至有所突破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相对全面而富有弹性的情感体验。真是被忽视和低估的导演和作品。它证明我们也许活得不够完美但我们活过。
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年代,对我而言,她遥远、陌生,可是影片却是那么的真实,比起许多描述当代的片子来得真实与逼近自己的内心。最后的恸人的哭泣声与热滚滚的泪水,是一个人最最真挚情感的流露。
女主角让我想起了卡比利亚...
这个女人一直是个认真生活的好女人 即使她像泼妇 做低贱的事情 和丈夫以外的男人睡觉
很讽刺的故事。
哭,为了活下去。最后一次哭得最悲,是在哭亡人,也是在哭自己。
x 社会底层人的人间悲苦炼就了哭丧女人超强的生存能力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看下来是那么真实那么压抑那么不舒服。(似乎这类片子只能在国外公映)"粗俗的女人,内心却有自己的纯净。 她就想好好的活着,一点点幸福而已。但生活什么也没有给她。 惆怅的片子,色彩也用的很美。"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中国独特的丧葬文化一览;故事是好故事,女主之外,其他人的表演还是不够自然。
影像本身,有种粗砺的生活质感,但拍片理念,还是太简单粗暴了,比如顾客满身找毛片,为让丈夫减刑去找监狱长,警察捉着手按手印……首先,它会让人怀疑真实本身,其次,就算它全都来源于生活,怎么表达自然就更考验技巧,非要用得这么猴急而且套路吗?
不能被乡村的宁静迷惑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加可怕。封闭不开化愚昧冷漠,不比城市强到哪儿去。甚至更残酷。对中国的丧葬行业一直觉得很神奇啊。这个哭丧女人类似我们这里的那种丧葬小乐队。相当红火赚钱的行业呢- -
到最后真哭了,这就是现实
你失父母她失犬,哭丧嫦娥舒广袖,忽闻夫死情无义,泪飞顿作倾盆雨
中国的地下电影大多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游离感,刘冰鉴却做的很好,完整的故事和情感积蓄,始终有头有尾又明显远离常态。声画处理是一个看点,镜头稍微有点畏首畏脚不够舒展。主线以外对于以警察监狱为代表的权力阶层的塑造太僵硬,意图虽然明显,但是流于表面。三星半。
女主角让人惊喜,黑色幽默段子比较刻意,讽刺得不够力度
异化实证
粗粝的小成本电影,却堪称华语佳作。真可与《喜丧》连看,那是“喜”的喜丧,这是“喜”的哭丧。生活中突然的戏剧性,因为突然,所以自然。如怀中孩,突然地来,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又来,省略进一步消解了戏剧性。另外本片对公权力的讽刺,令人咋舌,二十年,恍若隔世。
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电影 终究是不入中国百姓的眼睛 因为事情真实到 发生在自己身边 刺痛了他们的心 可偏偏 它射中了法国评委的心 这个中国女人 像极了我的一个亲戚 可是 却叫不出她的名字 这才是 最令人心痛的事……
孟姜女派传人 靠哭死人活下去
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