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样诗意的片子。
有人点评诗人的诗说,诗不能只有美好的词句,如果能与人生的悲欢结合起来,更能让人产生共鸣。于是,一场从甜甜圈开始的情感变化倏然而至。
一个是年长的穷酸诗人,一个是绝望的落魄少年。他们是如此不同,却又能相互吸引。
诗人没有美好的外表,但是有柔软的内心和丰富的灵魂;少年有美好的肉体,也有善良的品质,只是心智尚未成熟。(一开始的色调很清新,少年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天蓝色,而诗人一直都是灰卡其色。感觉在象征青春与暮年。)
他们之间那种隐晦而慢慢滋长的爱慕,很让我着迷。最喜欢他们在公交车上交替写诗的片段,两个人想到的画面在同样的意境里流淌,心灵相吸的感觉。
而在观看过程中,我的道德与情感也在反复拉扯。一方面,我对婚内出轨深恶痛绝,甚至对诗人妻子跪下来求他(哪怕心不在人也要留下来)的姿态有些失望;另一方面,又不舍得看到相爱的人错过。
我还一直期待他们能有“Happy ending”,但又感觉实在不可能。很多时候,事情就是不能两全的,选择了一方就总会有失去的代价。
诗人和少年其实都希望能和彼此度过人生,一起生活。但即使抛开世俗的眼光和经济的困难,还有最纯粹的想要新生儿出生在幸福的家庭中的愿望。这是少年不能和诗人远走的原因,也是诗人不能和少年离开的羁绊。
少年的母亲觉得把他养大是一种牺牲,是被迫,是不情愿;父亲觉得自己的死才能让儿子活下去。在车上,诗人为他辩护,“孩子也不是自愿来到这个家庭的”。而少年最终也作出了“牺牲”,或者说“成全”。
希望这个新生儿真的如他们所愿,拥有幸福的童年和人生吧。
不过,这个结局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他们真的抛开这一切,选择去另一个地方生活,未来会如何,其实也无法确定。诗人还能写出文学奖吗?赚不到三千万的话,他们的生活应该也很困难吧,这份爱能不能持久呢?爱上一个人,便能和他相守一生吗?(我对爱情还是有诸多困惑啊…)
即使知道最后不能相守,曾经一起写过那些诗,散过的步,走过的森林与街道,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作为爱过一个人的证据,永远封存。
甜甜圈看起来真的很好吃啊~
老实说,郑家蓝的长相是我这种虚伪地热爱着文艺作品的观众的最爱:倔强又惹人怜,非常适合在以人性为母题的作品里做一个浑身伤痕的娃娃。他在《诗人的爱》里果然是这样的角色:脏兮兮的脸和水汪汪的眼,年轻又疲惫的身体,躁动又敏感的心思,不仅叫我动心,更让影片中的诗人无法抵抗。
诗人这一角色让我想起了潘绥铭在《存在与荒谬》中写中国古代娼妓文化中流连青楼的男人们对妓女的爱怜,比起直白的欲念和爱的情感,它更像是自身心理需求的反映,他们需要楚楚惹人怜的佳人配合、成就他们的“才子”身份,满足他们的意淫。我很难不认为影片中诗人的爱同样是一种意淫文学。他厌弃身边庸常的一切,转而在一个缺失照拂与关怀的男孩身上找到了新鲜感。稚嫩无助的男孩成为他的佳人和缪斯,于是诗人在他身上发泄了名为爱的欲望。
我的观影体验是复杂的。我认为影片的处理存在失衡:一方面以诗为载体传达情绪,另一方面又塞进太多飘渺的诗句无法回答、化解的现实纠纷,于是过程杂乱——靠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和人物行动,结尾匆忙——用“你原谅我我成全你”的大团圆强行作结。“同妻”的角色让我既意外又不那么意外。她是一个坦荡幽默的女人,虽然抱持着对丈夫的爱,却似乎没有那么柔弱,那么苦情。可不那么苦情的她还是跑去用支离破碎的情绪状态和男孩对质,还是“只为生下与诗人的孩子”,而她对丈夫如此浓烈的爱,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让我感到疑惑。同样没有被解释的还有男孩对诗人的感情。他时而情绪化(朝诗人发脾气、要钱),时而清醒(面对妻子冷静回答称自己也需要一个那样的家人)。他似乎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却也接受了诗人的暧昧。这是爱吗,这是混杂了欲望的爱吗?我没有看明白……
于是综合看来,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影片塑造了诗人这样一个意淫文学作者,而妻子和男孩说到底是配合他完成这一场戏的道具:一个不计较他的出走、随时欢迎他回家续演“这才是现实”结局的安全保险,一个方便他释放压抑心情、塑造艺术家和慈善家人格的美丽意外。这种设计到底是创作者批判性的审视,还是ta的自我陶醉呢:像诗人对少年自恋式的沉迷一样,沾沾自喜于自己笔下如此“动人”的非寻常“爱情”故事?
没有字幕,只能听懂只言片语,全靠蒙猜才看完。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正常人不一样,他们大胆敏感多情,让人不理解他们的小宇宙。济州岛的景色拍的不错,秋冬的萧条和诗人的心情一样寂寥。
919M。求子的中年男教师诗人爱上了帅气困于瘫父的店员。 他偶然的帮助了他,然后两人经常在一起。因为他太太告诉了她要有小孩,男孩知道他心意后但怕生下来的小孩可怜而不接受,两人分开了。多年后因为这段感情经历诗人有灵感而诗性大发,得了大奖,偶遇了当了快递员的男孩,男孩想让他一起离开,诗人却因为有小孩而选择不离开,诗人也得子了却流下眼泪。两个人都是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我最喜欢的三个韩国演员:孔侑、河正宇、梁益准
音乐6 画面6 导演5 故事5 表演6 印象5 平均5.3/10 通过诗歌与镜头体悟下济州岛的美景和爱情,但这种情感的纠葛看得人真憋屈,它足矣说明爱情这种东西稍纵即逝,实打实的过下去日子还得需要金钱和面包,不然多美的玫瑰也会变成一地鸡毛。痛苦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在活着;寂寞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爱情;悲伤的时候,才会产出动情的诗歌。
开始以为是韩国版全蚀狂爱。看到后面,联想更多的却是贾木许《帕特森》里的那位诗人。单纯温柔地爱一个人,即使不被粗俗的世界所理解。悲悯情怀又想起印度之《阿里格尔》。
不要问我过得好不好,因为这会重新揭开我的悲伤
“爱就是 留最后一颗煎饺给你,在公交车车窗上 看见你的倒影,闻到花香 就希望你也能闻到,在操场上一想起你 自己笑到肚子痛,上学途中 看到你的背影 心跳狂飙,当你奔向我 我却莫名想逃跑”即便在最初是以性为导线,可诗人的爱却好像纯粹的像是孩子口中的诗,是一种很难诠释清楚的情感。这种情感究竟是被巨大的悲伤所吸引而来,还是只是在失意时寻求互相的依赖,到最后也看不明白。可就算没和诗人活在同一个世界,你也无法否认那就是爱。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但只要想想最后每个人收获了什么,就发现剧本远比生活对我们仁慈。如果把它看成一部文学电影,那里面的同性情愫就多了一些隐喻:济州岛的中年已婚直男胖子兰波在诗里逃避生活的鸡毛蒜皮,却意外地在一潭死水里收获了未来的缪斯;或许连主人公也分不清,让自己勃起的是对爱情的想象,是发现新大陆的兴奋,还是找到了不被“阉割”的可能性。美少年的存在,既代表了向外探索的他者和被记忆美化的过去,又是诗人自恋和自怜的现实投射,到最后还跟不被看好的未来(孩子)有了交集。除了诗人,片中最有趣的角色其实是妻子了,跟男性角色相比,她最世俗最通透最自知,跟生活对抗了半生后选择被套牢,在吐槽丈夫“转性”之余也会努力维系婚姻关系--她的自私比丈夫的妥协要可爱得多
前面朦胧含蓄的部分还挺好
男一号是电影《绿头苍蝇》的导演,女一号是演员李善均的老婆。吃软饭的诗人,选择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选择与同性情人私奔?
诗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一个人,后面因为某些原因。男孩不得不用其他方式离开他,因为这件事刺伤了诗人和男孩的内心。其实诗人的老婆也是一个被伤了很重的人,她只是想要一个孩子和完整的家。只不过丈夫在选择当中一直摇摆不定,其实这应该算是婚外情了。结婚后与男小三的故事,只是刻画的没这么明显....
诗人这个物种,只要别在现实生活里碰到,都算简单可爱。
5/10。大叔诗人爱上帅小伙,与其说爱,是互相“利用”:诗人寻找灵感,小伙寻求父爱。一心想要孩子的妻子,幽默风趣不惹人厌。老少配之间的感情升温有点生硬,没有标志性的一场戏让人遐想。诗作为全片的题眼,并没有亮点。
「希望 现在什么感觉都没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 每当我想起你 就会流泪 现在却什么感觉都没了 然而 不知从何时开始 我不再哭泣」如果说悲伤是创作源泉,那么他一定是他的灵感来源。
"死去的狗,再也无法呼吸。" "我的机器人濒临死亡,被折断的脖子。死亡是 拉上窗帘,关上门。" "越过河流,灯渐渐熄灭。" "即为 冰冷之物。"
“诗人是一种代替他人发出悲鸣的生物,他因人们的悲伤而悲伤,为人们的痛苦而痛苦。”诗人与少年的柏拉图之恋,他从他的苦难中汲取创作养分,那种互哺关系超脱世俗,让人感受到爱琴海吹来的风。难得的是整个故事依然扎根于现实,没有变成耽美的空中楼阁。既是诗人的爱,也是父子情的另一种解读。
写一首题为希望的诗,讲的是你曾期盼发生的都不可能发生了。
柏拉图的缪斯是男子,埃庇米修斯的魔盒是孩子。ps.:东亚三国韩国同影最合胃口。
“爱就是 留最后一颗煎饺给你 / 在公交车车窗上 看见你的倒影 / 闻到花香 就希望你也能闻到 / 在操场上一想起你 自己笑到肚子痛 / 上学途中 看到你的背影 心跳狂飙 / 当你奔向我 我却莫名想逃跑”
朦胧的爱。这个大叔还挺体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