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平事件
美军在中国内战中损失第二大的一次,就是中方史料也提及过的安平事件。美方记录参战部队为陆战队第11特遣队,被打死4人,打伤11人;中共侧记录美军参战约60人,被打死打伤十余人。中共参战部队为53团5连和一个回民排。 安平事件。袭击的是陆战一师。1962年周恩来主导的电影停战之后表现过这个事件(虽然完全是tg的单方面立场)——事件本身是tg先动手。不过通过这个事件,tg意识到美国并无心大规模介入中国内战。拍停战之后,还是所谓困难时期——摄制组的人也吃不饱,拿着摄影机的手打哆嗦。于是事后周恩来请客——记得好像是在砂锅居? 把陆战队排挤出华北,是tg的既定方针。伏击事件是否偶发不重要。重要的是,tg以此试探出美国不敢干涉中国内战的底线 简单说就是46年夏,tg把陆战1师的一个分队给打了,tg主动打的。打死打伤了几个——事后马歇尔和司徒雷登主张低调处理,tg以此判断美国不敢直接干涉中国内战 简单说就是46年夏,tg把陆战1师的一个分队给打了,tg主动打的。打死打伤了几个——事后马歇尔和司徒雷登主张低调处理,tg以此判断美国不敢直接干涉中国内战 tg地方武装的擅自行为
2 ) 也许是最“好”的国民党军官
听到项堃先生去世,想到的还是《大众电影》(?)上的一句话,如果说像足球队选最佳阵容那样,那么项堃先生一定是国民党军官的最佳人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军官在我们的影视剧基本属于满脑子一肚皮坏水的样子。现在虽然有所扭转,但紧要关头还是会变成金角大王或者黄风怪一类的人物,我脑子里最出色的还是当年《红日》里扮演张林甫的舒适和曾经在《决战以后》里扮演过杜聿明将军的李法曾(他曾经扮演过诸葛亮)。前者英俊挺拔,后者不卑不亢,都让人想起侮辱敌人就是侮辱自己这句老话。
听说项堃先生的遗愿之一是想将他扮演过的角色制作成影碟留给子女纪念,我想他的以下一些电影还是比较有可能找到的:
垂帘听政 BEHIND THE SCREEN(1983)
火烧圆明园 THE BURNING OF YUANMINGYUAN(1983)
烈火中永生 (1965)
停战以后 (1962)
南征北战 (1952)
其中前部应该还有非常好的dvd版本,不知道里面的花絮是否有当年对他的访谈,存疑。
《垂帘听政》这个系列李翰祥的作品还是全面超越了他的以往作品,在香港弹丸之地炮制出来的《倾国倾城》相形之下不免有些捉襟见肘。其中肃顺的扮演者项堃先生完全演出了一代权臣的霸气和凌厉。时光如果能够倒流,在项堃先生精壮之时去扮演一个曹操恐怕还是可以和鲍国安先生一较长短的。项堃先生并没有舒适那么好的外形条件,可是由于他的气质沉稳,非常压得住台。在《垂帘听政》这种人物繁多的群戏里,他的演出让整部电影有一种特殊的凝重感,气场之强,当年的双料影帝梁家辉与之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可惜其他作品由于我开头提到的问题还是有脸谱化的问题,譬如《烈火中永生》扮演的特务头子徐鹏飞就显得色厉内荏得非常表面,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草寇,是不会叫红岩里的共产党员产生梦魇的。
倒是在《停战之后》里的角色虽然同样是个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军官,显得有些层次。这个是为了演出我党堂堂正正地谈判,而国民党两面三刀地屡次阻扰,项堃先生扮演的角色有惊恐、羞惭、狰狞、无力等很多层次,相比较而言要比那个留着中分头的地痞(由著名演员葛存壮扮演)到底显得层次高很多,要知道在我们的大部分作品里,连蒋介石也不过就像个路边瓜贩。
斯人已逝,他的作品其实很少,这当然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在朱军的“艺术人生”里看见过项堃先生的一次访谈,记忆里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但总结下来,恐怕还是归结于一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但愿神州大地上再也不要有这样那样的“众所周知的原因”。
沉痛悼念项堃先生!
3 ) 一段历史
从翠明庄过了多少次,今天终于进了门。除了地道的饭菜之外,主要是它的历史吸引了我,我一直记得此地是当年军调处所在之处。这段历史在饭店的展览中得到了证实,我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于一部老电影《停战以后》,里面的女翻译好像是秦文演的。历史上的女翻译就是王光美女士。一墙的历史,值得一去。
感觉比较偏左。现在说就是非常正能量。围绕一个安平镇的故事展开。时局三方,国民党,我军,美国方面,讲得比较透彻。值得看看。现在看,忽然觉得我们国家发展迅速,美国人脑子跟不上,不是新鲜事,在1946年,他们就看不清。虽然当时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但两年之后,三大战役时,国共实力对比就完全颠倒过来!当时世界上也没几个人想得到共产党能建立新中国!现在也是,欧美都没有想到,中国已经是可以和他们抗衡的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全球市场!
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已经拍不出来了,很是遗憾!
北平谈判的题材,小时候就觉得项堃演国民党将军很有气质。(补记)
十七年中很不错的。
战争、谈判,谈判、战争。影片中谈判与战争的场面拍得很写实。记忆深刻。而对演员的表演,印象最深的,则是赵子岳塑造的那个县长形象……
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根据《停战协定》组成的调处军事冲突的机构。军调部是根据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设立的。规定由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政府代表各一人组成。三方代表有同等的表决权,由美方代表任主席。一切事宜,均须经三方一致通过。军调部设立于北平。下设若干执行小组,仍由三方面人员组成,分赴各冲突地点对国共双方的争执进行调处。1月13日,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中共代表叶剑英、美国代表罗伯逊三人组成。军调部下设的执行小组先后共达36个。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同年8月10日,马歇尔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军调部随之结束。
看过留痕
“因为他们是从天上飞来的,所以就感觉到床头、过道都是敌人。”
撕下对手虚伪的假面具,揭穿他们的罪行,谈判桌上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成荫代表作居然只有6分,豆瓣故意打压
有些历史无法遗忘,葛存壮,陈强都演了配角
陈平、项堃、马精武演的都太精彩了,看着好过瘾,一眉一眼都传神。有一个镜头很抢眼,一个人手拿纸张穿越多层空间到办公室给顾青,横移镜头,把共军的工作环境和人的状态都很好的展现了。
内战,讲述日军投降之后,美军联合国民党军队对我军的诋毁,难得的一个军事法庭戏,虽然没有战争场面,但好歹也是军人之间的政治对质,此外,开场结尾的首尾呼应做得也还不错(1.首尾讽刺2.美军挺搞笑的形象3.美国政府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不是,还挺有我党解放全人类那味)
整体挺刻板印象,特别那个美国女记者。香河县长一口一个“兄弟”的台词现在大概写不出来了。
真实事件改编,官方资料为依据进行剧本创作。比较难得的是拍的不生硬,有些小段落还比较幽默,而且桥段加入的不尴尬。印象最深都是主角那句玩笑“你们是正在谈判呢,还是已经签订协议了呢?”
一如解放后的新中国电影,政治色彩太浓,不太客观,渣子太多。首先当时的人民大部分不可能有那么强的拥护某个政党的意识;其次某些角色一本正经的说着及其不客观的挑唆的话;还有当时国民党的问题在于为富不仁,而不是只要是坏人就一定是国民党;最后三方人员都被演绎的显得很没头脑。。
哈哈
停战
该怎么评价呢...从电影质量上来讲,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制作,水平也很高,可奈何这是伪史;实际上美方作为调停者明显偏向一方这总归是事实,因此这事本身没那么重要,如果真能拍出毛、周、叶如何在下层军人上头且报告不准的情况下抓住没挂旗子、证人发疯这样的细节打出漂亮舆论战的情况,那确实将是很好的电影,奈何十七年拍不得,现在及未来恐怕也都拍不得了
张平演技封神之作,赵子岳最好的一次配角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