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类型电影的特征是文化价值上的“二元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让观众看起来非常易于接受,观众舒服)
而动画的特征是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它可以囊括各种类型,《自杀专卖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囊括了剧情片、歌舞片、黑色喜剧片、动作片(父亲追逐儿子部分)这四个类型电影。
我的思路是把影片按剧情片,歌舞片,黑色喜剧片逐个分析。
作为一部剧情片,它讲了一个相对严肃的故事,有相对完整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你还或多或少能从中体悟到某些道理。它是标准的剧情片。
故事设定在死气沉沉的法国小城,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却格外生意兴隆。老店代卖自杀产品,他们专业的销售体系使顾客甘愿掏腰包,并且自杀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稀松平常之事,这也是小店异常火爆的原因。
故事的主要线索是从自杀专卖店一家子的日常构成,另一条线索则由前来购买自杀用品的顾客来为我们勾勒出整个社会的阴暗缩影。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人的印象是缩肩驼背,彷徨又小心翼翼,绝望又顺从,仍由命运摆布毫无抵抗之力。
不管处于哪个阶层,他们已经程式化严重。
而一家人的形象,除了小儿子阿伦(映射艾伦图灵),他是特殊的拯救者形象,其余家庭成员都有圆形人物的特征和表现。
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尤以老板三岛(映射三岛由纪夫)为例,表面上他是个贪婪的商人,自私、冷酷,他甚至企图杀死小儿子。但他同时也为内心的恐惧内疚负罪,去看心理医生。他说话滑稽,当场向客人示范如何切腹的段落,无疑是直射三岛由纪夫当年的自杀方式,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跃然纸上。
小儿子阿伦表面看起来是扁形人物,他具有简单性格,,一出生就爱笑,从小古灵精怪,还一心想要改变怪诞的社会。扁形人物的性格不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他没有意念,他本身就是意念。这更加说明了他的革命者身份,观众容易记住他,他阳光乐观得过分也就可以解释,并成为他的标签,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一部内容复杂的电影,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互相碰撞的结果,通常能更加正确地接近生活。从他们身上能看出导演背后的深意,关于生与死间的深刻哲理,给人以奇妙的人性深度之感。
我们必须承认,就塑造人物的成就来说,扁形人物本身并不和圆形人物一样地巨大。而且我们也得承认,扁形人物被塑造成为喜剧性角色的时候最为出色。反之严肃的或者悲剧性的扁形人物往往惹人生厌。
乐观的热爱生活的阿伦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本身尖锐的黑色背景。出于观众将自己代入情节的心理,相应的表现是观众喜欢看拯救者出现在这个黑色故事里,这一定程度上能为观众带来心理安慰。
在帕特利斯·勒孔特眼中,《自杀专卖店》根本没办法拍成真人片,只有动画才能将其黑色的幽默和想象力呈现在观众面前。他还为故事加入了歌舞元素,拍成了一部“歌舞喜剧片”。
那么从歌舞片的角度分析,特征是在银幕上依靠唱歌来推动剧情发展。开头鸽子们的死亡之歌无疑十分出色,奠定了前期的黑暗色彩。
而后面硬是走向了迪士尼动画一般的合家欢路线,即便观众向来都更乐意看到希望降临和Happy Ending,但没完没了的欢乐歌舞的确有过火的嫌疑,反而削弱了原有的感染力。
但作为黑色喜剧片,它无疑十分出彩。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从悲观、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观显现幽默趣味的电影类型。
很容易让人想到一部哥特黑暗治愈系电影——《亚当斯一家》。
这部1991年的影片作为一部逃离式的恐怖片的同时,那独特哥特气质的黑色幽默,在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之手所让人看到的却是这一家人比之很多道貌岸然者更为珍贵的善良的纯真。而在这质朴的情感中夫妻的爱情,主仆的忠诚,兄弟间的亲情,这些弥足珍贵的真情酝酿,构筑了电影治愈暖人反讽式的温馨所在。 套路一向如此。
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更加焦虑、悲观、绝望,而他们的犯罪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投影。
自杀人群供养着自杀专卖店,影片中出现自杀成群和自杀罚款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投影。与现实对照很有讽刺意味。(黑色喜剧产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
它既遵循了古典线性叙事,又时不时让人会心一笑。随着姐姐梦露(影射玛丽莲梦露)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上性解放后获得真爱,剧情更加走上了标准喜剧片的路线。
末尾的小插曲除了三岛免费赠与姗姗来迟的自杀者的一个氰化物可丽饼使他致死,最后故事的结尾看起来十分美好,但是远离可丽饼店的光芒之外,城市依旧昏暗,具有寓意性。
其他: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在传统2D手绘画面上实现立体效果的途径,最终呈现效果类似于立体剪纸书。导演还强调,《自杀专卖店》从一开始就构思成一部3D电影。
影片整体评价:
导演的野心可见一般,但是影片的基调(后半部分)过于积极向上,虽然避免了美化死亡之嫌,但是“热爱生命”的说教成分有些生硬,衔接不流畅。虽然说谁也不会希望一部动画直到最后还在教小孩子们怎么去自杀,但是故事本身尖锐的黑色基调和设定才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部分。值得一提,影片中浓郁的法国味道:零散的结构、文艺的腔调、古灵精怪的气质、尖酸精辟的语言。独特才是它的唯一招牌。
白璧微瑕,只能说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但不是十全十美。
因为b站天天给我推,就看了一下。 蛮失望的,故事真的很糟糕,像闹着玩一样,挺糊弄人的,看完感觉上当受骗了。 所有拯救、转变、和解都特别浅薄和悬浮。
那些不开心的人为什么不笑?因为他们的生活不美好啊,因为他们的睾丸被生活无数次的锤过,一点点软下去。一个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小孩,瞪着大眼睛咧着大嘴跟你说:“为什么不笑?生活多么美好!”阿伦天性乐观,对痛苦和悲伤更加迟钝,和其他人都不同。这是一种由偏差、幸运产出的蠢人的“善良”和“乐观”,并不能够让我信服,因为它们未经考验,极其被推翻。
痛苦的人看完只会更加痛苦,难道他们不想像阿伦那样每天笑眯眯的吗,难道他们不想有一段像姐姐和男友一样互相救赎的关系吗。
那些不开心的人,可能就是生性不开心、生性高敏感啊。或者,他们从前可能也是阿伦这样乐观的小孩,只不过被命运任意摆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无能为力、事与愿违,最后那些变成古怪的终日看报的老头、孤独的身着华服的老太。
这种转变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也不是能够轻易被改变的。主创团队用几个小小的看似孩童天真玩闹的桥段,去化解一切持久、复杂、绵延不绝的痛苦,我是完全不接受的。在我看来这不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而是在否认和削弱他人的痛苦。
人生已如此艰难 拆不拆穿都玩完。 中间那段晕染式效果很赞 片尾也棒。
竟然是歌舞片……勒孔特首次拍动画。#2013北京国际电影节#有望展映3D版本!
好好讲话,不唱歌会死啊
现在永远是想看还没看的书,就已经被拍成电影了……
终于出来了...太有爱了,既然都有歌了,既然视角舞台感强烈...求城门人民音乐剧化!!!!!
三颗星全是给画风,本想看暗黑系故事的,结局却阳光得令人失望
片中的歌曲真不怎么样,倒是自杀专卖店的创意绝赞,哥特式的卡通人物,想象力丰富的黑色幽默,还有法国人奇奇怪怪的笑点设置,歌舞元素让这部动画片变得很出人意料,可惜旋律却都不怎么上耳,而且整部电影的故事也显得过于薄弱,基调也是很古怪压抑,适合重口味小清新的熊孩子。★★★
出色的黑色喜剧!法语赞死了 后悔没读下去。。
其实最好笑的是剧中人物的名字 : 自杀专卖店的老板名叫Mishima(三岛由纪夫), 老板娘Lucrèce(露克利斯), 一双厌世的儿女Vincent(梵高) / Marilyn(梦露)......
画风确实很棒,音乐也好。但你价值观这么模糊,就别怪全世界范围评分都很低。你想玩哲理玩荒诞,就别搞意外事件把故事弄乱了。抖出个氰化钾甜饼,让我瞬间不知道怎么写了。
一个诱导未成年的儿子吸烟慢性自杀、幻想杀死儿子的父亲,转眼脱胎换骨;拉朋友看姐姐跳裸舞,阻止顾客毁灭自己,却从不问一句“你们为什么不快乐”的傻乐呵。人设转变太快,理由立不住,自杀的人不是因为不笑才不快乐,而是因为不快乐才不笑的啊。用笑和爱战胜毁灭的决心,编剧对那些绝望的人实在“何不是肉糜”太天真了,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片中爸爸用日本名字应该是有所指代,日本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与之前阴翳的世界对比,还充满阳光的世界更让人向往。生命很美好,不值得被挥霍或者放弃。PS:谢谢豆瓣的人性化设计,我打了“自杀”两个字进行搜索,就跳出对话框告诉我生命很可爱。弄得我一脸懵逼。
今天又看见一条为救自杀女而救人者死了的新闻,这才想到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让想死的人自由去死。尽管故事的结局意料之中的说教,但是店主依旧给客人提供了毒药饼,这才觉得没有完全烂故事。台词说,人生只能死一次所以必须重视。我们提供自杀用具,无效退款。不再见。
画风和场景很赞,风格也不错,就是故事单薄了
画风,色调,和音乐都不错
还挺有趣的……
白瞎了这阴暗暗华丽丽的画风了,只怪前13分钟的哥特太彻底。三岛由纪夫,露克利斯,Vincent,梦露,哈哈。那段吸烟偷窥杀气究竟是为什么呀混蛋!!!还有这是什么白痴结局啊,那货出窍了没人发现么wtf!
有头无尾,逻辑混乱诡异,从很棒的哥特开头到突然白痴结尾,中间掺合诡异的抽烟+艳舞情节
看姐姐跳舞
然而我们活在一个肉体需要打码,自杀不需要打码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