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名进入这部影片的,蓝色不知代表什么,深夜感觉静谧沉稳舒缓,果不其然镜头从蓝调开始,非常舒缓走进蓝色海洋一般,女主也很宁静,没有任何歇斯底里,对白轻柔带入故事。
没想到是典型les故事,到没有完全排斥,却让唯美剧情吸引。本来电影艺术就是生活的影像升华,导演细腻的镜头,把一个另类人性推至蓝色海洋。没有暴力,也没有夸张的爱情,就是普普通通女性生活,不去干扰别人,默默的追求自己理想生活,非常人性化,也是观影中很难看到的情节。
影片主题其实看完后,已经不太重要了,价值认同与理念差别,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是非常超越的升华。亚洲大多国度可能非认同,但影片的艺术就在这里,看似有悖常理的人性,却在导演处理上非常恰当,不重也不轻,认可与非好像没有什么可去争论的了。非常人性化的生活,发生在一个角落,在光天化日之下她们只是一个影子,同样需要生活工作学习和受人尊重。没有年龄差异,没有职业差别,更没有人格高低。
影片看完让人不免回忆起《断背山》,同样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如果你电影看多了,如果你深夜想静下来…该片是最佳选择。因为如今网络大部分影片充满暴力恐怖,或是奇奇怪怪的烧脑影片,这些只会让你容易情绪失控,谈不上艺术,更多的是狂躁
《蓝色珍妮》其实讲述了一个很普适的故事,被社会认定的边缘人士是否要为自己的身份政治战斗?
在电影的语境下,这个具体的边缘人士是女同性恋简。
在上世纪的英国,保守思潮蔓延,简陷入了同性恋群体常见的社会困境,在主流舆论对同性恋的抵制和偏见下,简不得不过着双重人生。
白天她是有着体面工作的小学体育老师,晚上她是俱乐部里无拘无束的酷儿。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简塑造了一个界限分明的前台和后台,在侄子面前将女友称为朋友、禁止女友打电话到学校、禁止自己的拉拉朋友们接触自己的学生......
简尽力保持两种身份微妙且脆弱的平衡,并想当然的希望女友理解自己的做法。
简自身的处境也很微妙,她既不是不敢直面自己性别认同的深柜,也不是完全摆脱二元父权社会规训的新时代酷儿。
她处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割裂和牵扯中,依靠地上世界获得面包,依赖地下世界获得爱情。
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可逾越,但生活却不是如此非黑即白。
在看见女学生洛伊斯的第一眼,简就明白这个女孩和她是一样的。
简在学生时代因为自己的性取向受到的异样眼光和霸凌再一次在洛伊斯身上上演。
此刻简依旧是懦弱和退缩的,面对洛伊斯和曼迪的纷争,无论是整个社会环境还是她自身都无法帮忙洛伊斯从根本上解决她所面临的歧视。
简在众人面前愤怒的让洛伊斯去办公室等着,却在人后给予洛伊斯不同于其他女学生的关怀。
甚至,她试图让洛伊斯继续延续她那一辈大多数同性恋生存的办法:忍耐。
可看似合理务实的生存建议在新世代看来是那么不公平不合理,对于洛伊斯,她会选择打破原有的结构,而不是在制度和自由间苟活。
一次酒吧的意外相遇,洛伊斯知晓了老师简的秘密。
无论是故意接近简的朋友、在课堂上“持宠而娇”的暴躁脾气,还是故意送上女同杂志,洛伊斯的种种行为都在默默逼迫简消解两个世界的界限,在现实世界寻求自己的同盟。
但简是不安的、抗拒的,面对女友的质疑:“你到底给她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简哑口无言。
简还是自私的选择保全自己,在目睹曼迪对洛伊斯的色诱陷害后,她没有选择从女同视角解释她对这件事的认知和看法,而是继续坚持用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身份加害那个“曾经的自己”。
因为简无法为自己的身份而战,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政治,洛伊斯最终被迫休学。
当独善其身的生存态度真确伤害到无辜的她者时,当女友无法再忍受她自欺欺人的态度时,简终于醒悟过来审视这个社会结构及它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偏见和伤害。
她找到了休学的洛伊斯,企图通过她的谅解获得救赎,但洛伊斯却无法原谅当初选择成为加害者的简。
故事的最后,在侄子的生日会上,羞愧自责、疲于遮掩和社交表演的简坦然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女生,她是女同。
原来,说出这句话也并没有那么困难。
从侄子的生日派对离开后,简开始大笑。
当她接受真实的自己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所谓的原则全都成了一场无足轻重的笑话,而她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女友、伤害了洛伊斯。
简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诸如洛伊斯一样的“小姬崽们”明白,她这样的羽翼丰满的大人应该是给其他不受自己原生家庭包容的边缘群体温暖,而不是排外、疏离和冷漠。
简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参与关乎自己身份政治的斗争,在压迫的社会结构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也正是因为一个个简的醒悟,英国才有今天如此包容的LGBTQ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在过去,这样的故事讲的不够多;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嫌多。
从侄子的生日派对离开后,简开始大笑。
当她接受真实的自己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和所谓的原则全都成了一场无足轻重的笑话,而她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失去了女友、伤害了洛伊斯。
简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诸如洛伊斯一样的“小姬崽们”明白,她这样的羽翼丰满的大人应该是给其他不受自己原生家庭包容的边缘群体温暖,而不是排外、疏离和冷漠。
简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参与关乎自己身份政治的斗争,在压迫的社会结构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也正是因为一个个简的醒悟,英国才有今天如此包容的LGBTQ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故事,在过去,这样的故事讲的不够多;在未来,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嫌多。
见
虽然有点感觉戛然而止,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都在说它没有新意说它过时….至少生活在中国的人不能说它过时吧!即使是英国的八十年代但也是我们的现状啊。而且有很多同性恋性少数电影了是么?就那么一点点数量算什么反复说,异性恋爱情一样的套路说了一万遍也没人要求有新意吧,哦,也对,异性恋哪需要抗争呢,看几遍我们面对的挣扎就觉得厌烦了是吧!觉得我们祥林嫂了是吧?要拍啥才有新意?拍顺直人多么inclusive多么道德高尚接纳我们,甚至还被queer people bully就最好、最新。
我还继续过着每天被人assume是直的,还只能跟着打哈哈的日子,这么做只是单纯不想被别人“另眼相看”,女主装直是因为恐惧,这种恐惧和纠结我从小就需要承受,也曾经告诉自己这就是家常便饭甚至是手到擒来的本领了,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想,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处于这样的状况下,我受够了,我不想过需要付出巨大勇气的“自由”生活,我也不想过不被看到、小心翼翼的“普通”生活。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蓝色珍妮》是一部由英国女导演Georgia Oakley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特殊时期,当时英国政府推行了一项被称为“恐同法案”的法律,禁止当地政府和学校宣传同性恋,并阻止议会资助需要帮助的男女同性恋者。主角Jean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白天她是Miss Jean,晚上则在同性恋酒吧里成为Baby Jean。然而学校里出现一名同性恋倾向的女生打破了她精心维持的平衡…
这部影片展现了Jean的矛盾和困境,以及她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试图找到真正的自我身份的过程。影片获得了英国独立电影奖四项大奖,主角Rosy McEwen的表演也备受赞誉。
以下是我原创影评视频的:
【[蓝色珍妮]在黑白颠倒的世界里 我们也能找到欢乐和希望 | 1980年代末颁布“恐同法案”的英国 [Blue Jean]-哔哩哔哩】
虽然和大众群体呆一起的时候,需要各种隐藏,面对各种压力,有的尖锐,有的温和。
一旦选择了出柜,一下子内心压力的释放而爆笑,但也等同于选择了面对大众的压力。
这结尾也是太开放了。丝毫猜不出导演想去哪儿,编剧想去哪儿,主角选择了啥?我看就是编剧想偷个懒吧。
btw女主真好看,身材也好。脸型酷似卷福啊,但是五官比例比卷福还帅。
There will not be a magic day when we wake up and it's now okay to express ourselves publicly. We make that day by doing things publicly until it's simply the way things are.
“不问,不说”;真实的身份困境和强烈的时代符号讲述了一个藏于柜中的故事,而且会让人发觉类似的讲述在此前竟然并没有那么多。可能是分享着相似的职业背景,总会莫名想到(误以为这是)《酒鬼都市女人们》“姜芝久”的别篇;演绎上的出色和影像上的风格对成片本身有帮助,但又觉得还在故事上差些什么。
感觉略微有点outdated,但人物的挣扎都感同身受。女主好帅!
#79thVeniceGiornateDegilAutori#虽然故事平庸话题常规,但视听上做得相当扎实。视点在人物间丝滑流动,剪辑节奏干脆精准。而在整部高精度影像中,那个手持过曝镜头将摄影机最人性化的时刻给了人物最人性化的瞬间,优秀导演拯救剧本的典型。
质感超棒的片子。设定是80年代的英国,Jean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导演和很大那个年代活跃的很多lala团体和真实的体育老师lala进行了采访和收集素材。没想到曾经的英国如此保守,据称现在依旧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
压抑的社会下,为了自保,善良的人都会扭曲。故事很简单,情绪也没有很抓人,感情互动没呈现好,比较可惜
構圖與色調和粗糙的顆粒感讓人審美舒適。劇情有一些簡陋俗套不過勝在溫柔。市面上很多同性題材其實都是抹黑同性群體的但本片絕對不是。(女主和其女友都為了這部片子剪掉了長髮)女主短髮可太好看了!
3.5 故事比较有意思。珍妮那么美,导演为什么要给她安排一个街溜子气质的女朋友...
7分。深柜的身份认同困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与夜里煎熬地交替。片子的心理处理方式简约且温柔,爆点不多,不过张力颇足。
a deer in the headlights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一个少数群体属性中的个体是如何被恐怖支配无所适从甚至无法行为的状态。全片站在客观视角去看待女性看待同性的遭遇。整个过程亦是人物从懦弱走向正视自己的正向发展途径。
我们的自我认同早在青春期就完成了,只是往后的几十年里都挣扎在是否能让别人认同我的摇摆当中
概念和主题不错,遗憾的是剧本比较粗糙。同性恋者被迫在两个圈子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边是女篮课程,另一边是俱乐部派对,两边都拥有非常明显的女性特征,而女主Jean则要在压抑与袒露之间求生存。出现无数次的电视背景音和广播都在铺垫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不合法地位,鼓吹女人要有女人味,而同性恋则是危害下一代的传染病。很多道具的布置也在刻意强化这个黑暗的事实,例如Jean在办公室接到电话时,墙壁上就有个大大的海报写着The signs of having AIDS。当Jean的亲戚在与她谈论小孩时,镜头焦距逐渐缩短,Jean的头上有个右箭头,暗示了此刻她内心正挣扎于保守的倾向,并且前景的布置正好构成了一个框,将全家人挤压在较小的空间当中。有的细节倒是挺有意思,不让吸烟的餐馆提供了烟灰缸,心乱如麻之感徒增。
很喜欢,“隐藏和公开身份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对于边缘群体来讲日常生活就是政治化”(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就看看比你压力更大的人生),女主角真不错,发型真的很iconic,阴差阳错买到了最后一张Q&A票见到了活生生的女导演,女制片人和女演员们,故事来自于对于那个年代的两位lesbian女老师真实经历的采访
#venezia79 7/10《欢乐合唱团》后最帅的女体育老师。
拍的真好!
夜店投向异装者的凝望,学生面前撒谎时游离的目光,diner爱人抽身离去后无助的流泪,坦然出柜后阳光下的百感交集。女主的表演经得起各种特写的检验,这电影是胶片拍的吧,年代还原得特别逼真。片尾的车门一关爱了,小格局深人设电影总是讨我喜欢。
#蓝色已是最拉的颜色#
画面和人都好美,质感也好喜欢。记录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个体的挣扎和选择,没有对与错,过得都很努力和辛苦了。
jean好迷人,眼睛,发型,衣品,抽烟的手,一举一动,连她的不勇敢都那么迷人。
#LFF24 技法成熟的处女作。英国,工人阶级,女同题材,社群关怀,每一个元素都戳中我的点,且处理得非常低调内敛。
比较少看LGBT题材,这一部格外喜欢。出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因,被Jean跟Viv在Pub后巷,关于15岁学生的对话打动,甚觉得心酸:“你觉得她又靠什么立足世界呢”。发现人,真的因为各种原因,把自己委屈到盒子里,随波的生活,总不得劲,郁郁寡欢,得过且过。还是一句要改变,有时换种活法,不用激烈到头破血流,就是知道框架在这了,行不行至,全凭自己。缓慢朝着”理想“而行,把身边人和事都轻拿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