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嘉宝
第一次看到荧幕上的嘉宝,突然明白了白痴里梅什金公爵说,看到娜斯塔西娅菲利波夫娜的脸让他痛苦,这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才明白我似乎从未意识到嘉宝是活的,看到她如凡人般待人接物,我大惊失色.在听到她的声音时,痛苦涌到了高潮,如巨浪般冲破了大堤.实话实说,嘉宝不适合演安娜卡列宁娜.嘉宝的美太神圣化了,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巨大的"毁灭性".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皇不食人间烟火,而安娜卡列宁娜是在与社会的反抗中失败并牺牲的俄罗斯贵妇,嘉宝是无法抹去自己举手投足间瑞典血统里的理性和由于她的美而产生的强势和压迫性的气场的.但一旦嘉宝显出那么些许脆弱时,所有的一切就全都破碎的,安娜卡列宁娜高度浓缩的悲剧性在嘉宝的脸上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根本分不清是嘉宝还是卡列宁娜,所有的思考和逻辑全都在此时崩溃,只剩下心脏撕裂般的疼痛,就是有什么被毁灭了,但又升华了.
2 ) 嘉宝,灵魂,安娜,我的爱。
我确定她是最好的安娜。我非常爱她,嘉宝,这是我第一次遇见一个……灵魂,一个用肉身来存在的灵魂。
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像《Belle》的歌词一样让人无法再作为自己的女人。她让你不能轻盈,如果梦露在我身旁我会定睛看她并和她一块开怀大笑,如果是薇诺娜我会心碎地拥抱她,如果是丽塔我会和她到厨房一块生火,可嘉宝是不一样的,她的灵魂赤裸裸地在她脸上在她身躯的姿态中在她眼睛里,看到她我像看到了沉默的托尔斯泰,或别的作家,只不过她选择的职业或她用以表达自我的恰好是演员。
那是怎样一种美,一种天才,自然,我也能发觉她演出时所用的他人教授的技巧,但她的灵魂凌驾于所有的,所有的东西,她像有极强磁力的磁铁能在身旁造成漩涡,能把周围的空气都吸过去,穿着黑衣的她那么沉重,仅仅是在银屏看见她我都觉得她像有重量的某种东西,当镜头给她时,我感受到她像感受到宇宙空间里沉重、巨大的星体……她把我的灵魂甚至世界的意义吸引过去,却不带恶意,因为那一切本在她身上,这绝非夸张。
当我凭我热爱分析的本能试图去了解她的心,我感觉到明确的眩晕,我的头脑和肩像被远方的磁石吸附住了一样像左倾,那是种不好受的晕沉,是被说不出的力量通过,醉酒、坐过山车不能和它相比,因为这种眩晕是精神性的。当我刚才打下这些文字时我还沉浸其中,猛然抬头看窗外才觉得一下子清醒,我发现我想了解她也许是为了摆脱那种沉沉的魔力,也许是因为了解这样深邃的灵魂可以使我自我认可,但是,她既非魔鬼和女巫,也不是宇宙的黑洞。
我试着寻找她灵魂的热情所在,我发现了一种十分质朴的爱,如果可以我真想知道她儿时眼中的天空的颜色,我看见她的一切写满了忍耐,只要人们接近她或爱她,她就觉得她对他们负有责任,她非常害怕伤害别人;我明白她的隐居不是因为热爱孤独,而恰恰是因为她需要所有的让她亲近的东西……所以,我可以说“所以”吗?她住在自己七间房间中最里面的一间,她在墙上挂着亚夫伦斯基色彩鲜艳的画,她一离开就用两层布把它们遮上,不愿让别人看见。她从不爱物质,她穿男装进出,她在独居生活中最爱的莫过于在大雨中独自行走,让雨水伴随从上帝而来的亲切的信息亲吻她的脸。
是的,上帝在她体内注入了太多的东西,太多了,我猜她演戏是因为她的灵魂,那个凝重到迫切要喷发的灵魂,她就在她眼睛深处,离我们就像电子离原子核一样遥远。
一开始,说实话,我认为她不像安娜,认为她不脆弱,她脸上,嘴角轻微的笑容有时是看透了你的轻轻的讽刺,或对邪恶的难受,但安娜是谢烨那样凡事热心的傻女人。可后来我发觉很可能我接受不了别的安娜了,她的嘴唇颤抖中吐出了安娜的灵魂,托尔斯泰的小说被她那么深入地解读……再没有别人了。被她爱上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被她那样洞悉和理解和诠释,难道不是爱吗?
而我自己,很惭愧地说,我爱列文,读书时我并不太喜欢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和她对渥伦斯基的嫉妒,是嘉宝让我真的理解了安娜,而如托尔斯泰所说,“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再说句实话我一直不完全接受老托的这句!唉,但我发觉他真是极其勇敢的故事家,他远比我勇敢,我未来会像他一般勇敢,赛马那一场,我会觉着赛马无聊,他或许喜欢赛马,但你看他的书就知道他是写了多少他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啊,他把自己的灵魂渗透在那些事物里去写他们!可他也有苛刻的,严厉的东西,比我更严厉,就如列文(小说中他等同于托尔斯泰自己,列文取自于托尔斯泰的名字列夫),他先与安娜握手,“我一直在想您,那个晚会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祝愿您幸福!”而当安娜离去,女人们议论着她依然迷人却非常悲伤,她说话时差些要哭,他说,“她的脸告诉我们她为某物付的代价”。这话没有敌意,“代价”这词是尊敬的,可他不愿去给她一颗糖么?唉。
结局,安娜卧轨前一直紧盯轨道工人修补火车轮,只有轮子的空镜头,和截取到她胸、仰角的近景不停切换,然后她像被洪流吸进一般,走过去,紧接着这一场就结束了。它有些仓促,首先,它把小说中安娜被繁复外因刺激的死亡表现成了比较单纯的冲动自杀;其次,嘉宝自己是漩涡,她不会被他物所吸附,她就算自杀,也应该展现她向铁轨走过去,那个运动的、主动选择的过程;第三,嘉宝的灵魂太深邃了,我不相信这么深的人会被冲动所俘获诱引,就像地球不会被一叶纸片吸走那样。而且看着她的脸,你知道她爱这个世界,尽管常常是悲伤而无奈的,她无比热爱生命。
3 ) 四个安娜的造型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著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著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几件连衣裙线条简洁优美,衣领和袖子的设计都很特别。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4 ) 爱情真的很难永恒
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和耐性去看完大部头的著作了 尤其是外国的 常会被人名搞得抓狂
小三外遇的主题从来不曾衰败 看来人性都是相通的 与时间地点无关 人真的是欲壑难填的种 安娜的生活可谓引无数人竞折腰 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所以女人千万不要急着结婚 如果对方不能给你各方面的满足 你最终还是不会甘心 男人就不一样了 他结婚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你做个带得出去又带得回来给他安稳的家居用品 至于他在外面怎么乱搞 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这一切 而绝大多数的女人就做不到 除非她经历很多 结婚就只图物质而已 不满足的女人被人耻为放荡 不满足的男人被人赞为风流
越过道德的边境 不被祝福的爱情终究是不会圆满的 就像前段时间看过的泰国片<永恒>一样 男女猪脚冲破束缚过上缠绵温存的日子只是一个开始 好景不会太长 当理智恢复 生活开始显出它的平淡 男人不会陪你过小清新无抱负的田园生活 女人也理解不了爱情之外还有什么更重要 死是文学作品惯用的结局选择 可现实的苦难也不是死能全概
再说说<永恒> 异国风情俊男靓女再加上颠覆性的情节 很是喜欢
作为叔叔 看着最爱的侄子和近乎于SOUL MATE的另一半搞在一起 心中的愁苦真TM到了极点 他用残忍的手段在教育两人一些真理 当他们选择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好 你们真那么相爱 真想天天在一起 我成全你们"他用锁链这样具象的东西诠释了婚姻给人爱情之外带来的附属东西 从另一方面来讲 人待在保护之下 自然觉得身心舒畅 可以放心地谈情说爱 这也是为什么人会怀念初恋怀恋校园恋情 一旦这顶保护伞撤去就会六神无主 所以与其去寻找保护伞 不如自带保护 即使受伤也会很快愈合 不会搞得经脉具散 元气大伤 从这个角度来讲 男人女人都得强大
<2>尚孟这个花瓶真得算不上一个男人 钻研书籍没有事业其实也没什么 毕竟人各有志 他的可爱迷人之处也在于他的理想主义不懂生意 可既然选择了一段感情你就得像个男人那样有所担当好吧 看到他开始对玉帕蒂不耐烦向叔叔乞求原谅 我TM真心觉得他欠抽 居然忍心对放弃优渥生活选择跟你在一起的女人这种态度 所以男人是否成熟真的很重要 至少他明白爱情不止肉欲
<3>玉帕蒂做了炮灰 一来她本不该选择出轨 既然结婚的对象自己很中意 再去做吃着碗里望着锅里的事 那就是你活该了! 做个知足的女人很重要 有个男人那样的爱着你宠着你 又何苦再折腾?! 对方爱你不是你肆意骄纵的资本 你应该以感恩的心去经营这份感情 二来选择尚孟就选择了另一种生活 看到两人因为指甲油引发的争吵 真的像猫抓样难受 想起与EX因为做饭的争吵 虽然都是小事 恰恰反映了根本:那个人不适合你 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 但事实就是你们的爱还不够 连这点小事都不能包容 又怎么面对人生大事 从来不相信磨合一说 有些人的相处从一开始就那么和谐 哪怕都有棱角也知道会拿圆润一侧去对待对方
遇到争端男女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男的一心想要打破枷锁 想要处理眼前的痛苦 女的却一再追问 打开枷锁你是不是会离开我这种IF的命题 所以在理想主义这个层面 女人真的感性得可怕 特别是一个有自我人格有思想的女人 纯粹性的东西对她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眼里容不下一丝欺骗和不忠
爱情可以不是一门学问 如果你遇到对的人
5 ) 又是女中豪杰一枚
三十年代的黑白片质地粗糙却难掩女主的强大气场。她的眼生,有种藐视一切的轻佻,眉眼间充满孤独华丽的气质。
女主角不愧是那个时代追逐爱情,不被世俗束缚的典范,一见钟情,闪电相爱,一两句话就决定抛夫弃子。 没看过原著,也可能是电影剧情跳跃太大,不过最终一时的热情抵不过时间的冲刷,男人的眼中爱情不是全部。太投入就注定输。当女主失去了家庭和情人的关注后,再完美的外貌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忧伤和绝望。本以为找到至爱,可注定男主是个大忽悠,热情退却,理性回归, 他淡然远赴战场,她绝望顿入车轮。。。她的美,她的反叛让她孤立无援,不然也不至于一个人钻牛角尖啊。。。这么个没人香消玉殒很是让人扼腕。
6 ) 嘉宝本不属于好莱坞
电影很具好莱坞特色,豪华的布景,盛大,的场面,(比如那场赛马).不时出现的欢快热闹的歌舞场面.但这种明显被刻意营造出来的好莱坞大片氛围.与故事本身的悲剧性质是完全不搭调的.我想,这就是所谓好莱坞大片的局限性吧!
再谈谈电影中那些配角们,(除了Garbo,全是配角),那位.安娜第一任丈夫Karenin的扮演者Basil Rathbone确实是全片中最出彩的配角,把一个自私,自大,且死要面子的可恶家伙演得入木三分.在此要重点批评一下Vronsky的扮演者Fredric March,他扮演的这个人物几无魅力可言,真搞不懂Anna Karenin怎么就爱上他了.说他是个"男花瓶",真还是抬举他了.(当然,我承认这里也应该考虑到导演将电影全部重心都放在了Garbo身上,完全忽视了对其他角色的塑造.)
说了这么多缺点,但只要有Greta Garbo饰演的Anna Karenina在,这就是一部几近完美的电影,她主宰了这部电影,她在电影中的一颦一笑,都带着无法言说的非凡魅力,世人都喜欢她的美貌,这恰恰也是她的悲剧所在,好莱坞只知利用她的美貌,却不可原谅的忽视了她的出色演技,(我想这也是她决定早早退休的原因之一.)让我们来看看最后Anna卧轨自杀的那场戏中,Garbo纯粹用眼神所表达出的那种迷茫--无助--绝望,到最后对死的毅然决然,世间还有几个女演员能达到这样演技的高度!
无论复活,还是悲惨世界,还是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当年沒有一个男星比FM更适合出演19世纪名著。
從嘉寶的氣質來講,她的表演是成功的,很好的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願意犧牲一切的已婚女性形象。因為一段不該存在的愛慕,破裂之後的重組,然後在無奈中再度破裂。為了結束,抑或是報復,臥軌成了終曲。
第一次看嘉宝主演的电影,没有失望。原著没看过,抽时间补上。以下几句无关电影:个人觉得文化开放的国家,常有拍摄非本国题材作品,不胜枚举。天朝上国很难放的下这个姿态,似乎仅有一部启用乌克兰演员的《钢炼》。倒是山寨一堆《流星花园》很得意……
和新版一样,列文跑了一回超级龙套,此版受到时长限制,更忽略社会背景,严重削弱了原著含义;嘉宝无法传达热烈,但将绝望的母亲和冰凉的爱人演绎得很好,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此版沃伦斯基佳,卡列宁终于不再让人同情,叹没有完美的吉缇。
嘉宝面前,苏菲阿姨都失色了
嘉宝真不适合演安娜,太冷冽了,一点都没有恋爱中的赶脚。美国拍的世界各地原著其实都满奇怪的,不伦不类,解读得很怪异啊。
卧轨那一段没有拖沓,不过是眼神从无神到突然的坚定,看到了嘉宝的那一瞬的绝望,坚毅以及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的神采
实话实说,嘉宝不适合演安娜卡列宁娜.嘉宝的美太神圣化了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皇不食人间烟火,而安娜卡列宁娜是在与社会的反抗中失败并牺牲的俄罗斯贵妇,嘉宝是无法抹去自己举手投足间瑞典血统里的理性和由于她的美而产生的强势和压迫性的气场的
嘉宝还是太冷太傲,实在不像一个恋爱中的女人
嘉宝英语台词超好,这戏里有全世界最有尊严的哭泣。
看到很多人说miscast, are we watching the same thing? garbo太安娜了吧 她都不用做啥一举一动就很符合书中的形象
嘉寶真的太美麗了,她這種冰冷氣質其實真的不夠安娜吧,但只要看到高貴如她試圖表現出痛苦就覺得太心疼了= =給她加一星……這個版本的舞會一場太輕浮了,兩個人的關系也走得太遠了,通過臺詞也點出了這個問題。“運動,反復,激情”。P.S.這個Vronsky真醜,還是Sean叔最高!
我已经忘了除了嘉宝还有谁能演绎更绝望的安娜。
嘉宝,费雯丽,苏菲三个版本都看过后,觉得还是费雯丽更适合些。嘉宝的美是独立于世的美,与任何人无关,而她的爱亦如此。
“嘉宝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只因她用思考去表达她的情绪。嘉宝不需以肢体或运动去传递幸福绝望和憧憬,失望喜悦或者悲剧。思想辐射所及,感觉即可呈现。”——来自史上被提名次数最多(6次)却从未获奖的导演克拉伦斯·布朗。
这是迄今为止最高水准的《安娜·卡列尼娜》,嘉宝的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已婚女人的喜怒哀乐
嘉宝的美太高高再上,太冷感了,反而不会在感情上给人那么大的触动。原作很长,片子很短,感情铺垫太少,人物性格的细节更少,总是很突兀的变化。相比之下,后面的感情反而更饱满些,前面走太快。
紧凑有致,那么长的原著,浓缩在一个半小时讲完,可见导演功力。在嘉宝面前,“美”这个词第一次显示了语义学的寒碜。嘉宝的美,美得太过冷艳,那么高高在上,反而觉得她并不适合安娜这样的角色。在她那瑞典理性血统里,看不出安娜对爱的决绝。
当沃伦斯基将他的虚伪和自私暴露无遗之时,绝望的安娜亦来到了生命的尽头
4- that's not courage dear, that's suicide. 92分钟讲主线故事仍有不足中的浪费感 不过 幸好有嘉宝 母子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