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梦
1-张家班第一代弟子:王羽、罗列、郑雷三人同台演出。而三侠各有不同,燕子青亦正亦邪,黄粱忠厚耿直,而王羽则有白面英雄少年的风采。但个人觉得,张导演还是更偏爱王羽叔多些 2-郑雷叔,自认为看得张导演的戏不算少的,但郑雷叔有感情戏还是头一回。只是为了兄弟情义,他宁愿成为马蹄庄那名女子的一梦,叫她从此忘记 3-好像张导演的戏里正派受伤或是被杀害都离不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八个字 4-英雄救美的桥段也很印象深刻,一个是王羽挨鞭打,另一个是黄粱救马蹄庄女子 5-“吃不下……你吃。你看看,现在你该明白他们为什么绑你来了吧,这样饿的人你看见过吗,你不要吃的东西,他们想吃都没的吃,你自己还要逼他们交钱纳粮,不错,他们绑了你来,可是你能怪他们吗?还有,我们在边关打清兵,一万多饥兵疲足给二十万清兵包围,饿得拿不动刀枪,全军人都死在关外的荒山野岭,可是你们还在这里养尊处优,搜刮民脂民膏。这不关你的事,千金小姐当然不知道民间的疾苦,这只金钗是你的吧,够他们这一家人吃一年的了” 6-“你别去,别去啊。 —那几个人已经进去了,事情很紧急 —上次你去就受了伤,这次你再去,我怕…我怕 —大丈夫义气为重,就是死,也不能扔下朋友 —你…… —你回去吧,忘记我这个人” 7-“蒙二位不杀,魏某人死里逃生,从此当痛改前非,天日共鉴”
2 ) 这叫什么玩意
影片还行,可是里面的“侠”
一群250
尤其是白衣公子 。
竟然放弃了人质,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能力,
用自己的义气,葬送了全村人的姓名,
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去他妈的侠义
3 ) 《边城三侠》与《三匹之侍》人物出场对比(视频)
张彻自豪于《边城三侠》开创了港片的慢镜运用,却很少提及该片翻拍自五社英雄的《三匹之侍》。
这次翻拍的不足在于影片的表现形式(包括服化道)过于戏剧化,没有达到原片的真实质感。
成功之处则在于将这个故事完美本土化,没有看过原片的观众完全无法发觉影片脱胎于日本。
B站视频:边城三侠vs.三匹之侍-人物出场对比
4 ) 张彻前新派武侠片时期力作
影片的电影史价值自然要高过其自身的美学价值。整体看张彻的作品和张彻其人都是影史价值高于作品本身。
作为同期开创香港新派武侠片潮流的张彻、胡金铨,二人难免常常被相提并论,一同比较。
《边城三侠》是新派武侠片热潮兴起之前张彻武侠片的尝新之作。这部影片已经能看到很多日后张彻影片的影子,包括常常赤裸上身炫肌肉的男性角色,落寞的英雄,兄弟情谊,盘肠大战的雏形,西乐配音,千篇一律的女性角色等等。
打斗场景明显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日后新派武侠片时期还并不成熟。整部影片算不上佳作,硬伤不少,但也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
想要了解新派香港武侠片渊源或者张彻作品的影迷,当然不能错过。
5 ) Cinemetrics:《边城三侠》镜头长度统计图
Database of The Magnificent Trio (1966, Hong Kong), 可供改变数值生成其他图表
边城三侠 Step 2 Vertical resolution 10pixels/sec, height 300pix, trendline 6, moving average 70
THE MAGNIFICENT TRIO (1966, Hong Kong) directed by: Cheh Chang
ASL 5.7; MSL 3.7; MSl/ASL: 0.65;LEN:103:34.2;NoS: 1094;MAX: 43.3;MIN: 0.1;Range: 43.2;StDev: 5.7;CV: 1
6 ) 《边城三侠》与张彻版《神雕侠侣》
1966年,张彻因《蝴蝶杯》失利沉寂三年后,再度出手,推出《文素臣》(任编剧,薛群导演)和《边城三侠》两部作品。《文素臣》取材自小说《野叟爆言》,反响平平,唯一的亮点是何莉莉的激情演出,何莉莉从此走上星光大道。《边城三侠》却赢得了一些喝彩,可谓“名震江湖”的《独臂刀》之先声。由《大醉侠》和《独臂刀》开创的“新武侠电影”,于《边城三侠》中已见雏形。
《神雕侠侣》是张彻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影中的一部。该片只讲了杨过邂逅小龙女之前的故事,应该还有续集,但老张没有拍下去,大概是因为票房收成不佳吧。张彻还拍过《射雕英雄传》(共三集,傅声主演)、《碧血剑》(郭追、井莉主演)、《飞狐外传》(钱小豪、郭追主演)、《侠客行》(唐菁、郭追主演),皆成就不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香港影坛狂刮“改编金庸风”,张彻的致命弱点就是好跟风,因此也仓促上马拍了一系列的“金庸电影”。这时候的张彻,已经江郎才尽、风光不再,全没有推陈出新的勇气和斗志了。
张彻导演的电影近百部,绝大部分是邵氏出品。我看过的张彻导演的电影多达40多部。张彻的电影确实参差不齐,既有不少惊人之作,也有大量的平庸之作,甚至还有一些“烂片”。1966年到70年代中期,是张彻创作的鼎盛时期,期间张彻可谓佳作如云,如《独臂刀》系列、“南少林”系列、《刺马》、《十三太保》、《马永贞》、《报仇》、《金燕子》、《大刺客》等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此后张彻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虽然一直到90年代,张彻还在拍片,但水准已经大不如前。
大师兄真的好适合一身白衣。看到他被抽鞭子那段我莫名兴奋,裸露着的印着一道道鞭痕的后背我直接prpr。
几个嘈点:首先那封信这是质量好,这么浸水都没坏。然后,那个多情的寡妇,最后直接以未亡人身份来苦男朋友了。然后县官的女儿一开始被他们绑起来的时候,被拍得毫无美感。里面的威压掉的太稳了,人都是慢慢地升起来,慢慢地降下来,看着好喜感,都有种西游记的感觉了。以及,谁找到了潘迎紫啊!
翻拍自五社英雄的《三匹之侍》
开始走向我的邵氏老经典之路。
升格拍威亞是有多喜感
大侠很傻很天真可以接受, 这错杀戏剧冲突的解决方式真叫我哭笑不得了
三足鼎立,张彻原汁原味的雄性世界
“我们是官府,对付老百姓正好用得着这帮土匪。”
杀几个刁民算什么 片子不错可惜武打设计一般
王羽罗烈郑雷,一代弟子合集,各自都有感情线,我发现张老师是真的喜欢BE,不仅英雄要壮烈牺牲,连感情线也要充满遗憾,白衣王羽和黑衣罗烈的搭配更是沿用到了金燕子里,从这部电影里就可以看出男性友情在张彻心目中的分量,但重男并没有轻女,片中一众女性角色亦刻画得不错
邵氏早期的外景和布景的自然搭配,显然比后期讲究和具有古风。
邵氏出品 必属精品
还是那一套啊。
“我们是官府,对付老百姓正好用得着这帮土匪。”
大侠就是死心眼儿
官逼民反,自古如此。剧情很古典化。
眉清目秀的小罗烈。
其实还是挺细致了。。如果能无视罗烈完全异常的配音和各种背景交响乐。。。。
翻拍自五社英雄的《三匹之侍》,张彻《独臂刀》之前的代表作,其中王羽罗烈郑雷的形象倒是还可以和之后的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对应上,王羽天真烂漫,罗烈沉闷寡言,郑雷莽撞勇武,不过刻画最好的还是县太爷,心狠手辣出尔反尔毫不留情……张彻在早期还是挺注重女性戏份,三位男主都有与之对应的女性角色,只是结局都比较悲剧。潘迎紫在其中打了一会酱油,然后被无情残忍杀害。
还是感慨。若是张彻能一直保持早年水准,以及脱离邵氏去嘉禾,吊打罗维这类导演是绝对可以的,虽不比胡金铨,但江湖气息与乱世儿女,都有可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