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2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3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4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5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6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3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4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5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6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7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8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19 利刃出鞘(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8

详细剧情

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自杀,遗留了亿万遗产。久负盛名的大侦探布兰科(丹尼尔·克雷格饰)突然被匿名人士雇佣调查此案真相。同时,哈兰的孙子兰森(克里斯·埃文斯饰)也正在秘密调查此案。当布兰科和哈兰·斯隆比家族的其他人对谈时, 他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长篇影评

1 ) 阿婆「推理」片之外还重视希翁的「悬疑」(微剧透)

《利刃出鞘》是一部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现代谋杀悬疑片,它的剧本很具有“阿婆“精神,将背景放置在一个表面温馨实则分崩离析功的大家庭中。正如观众所期待的,大家长离奇身亡,一位侦探介入案件,通过一系列的问话和闪回,最后做出总结陈词,找出谁是真凶。故事的主体框架像是对阿婆的成名作《罗杰疑案》的改编,布兰科侦探一开始似乎是主角,但随着死者哈兰的注册护士玛尔塔的闪回,很明显她成为全片的情感中心,这与《罗杰疑案》的“我”如出一辙,我将这称之为“诱饵主角”。有趣的是,玛尔塔与“我”一样,都以侦探助手的身份示人,同样都在掩盖自己的某些行为,不过两者的结局当然是大相径庭的,不然就真成翻拍了。

《罗杰疑案》的“我”是从读者角度来讲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增加认同感。《利刃出鞘》也通过玛尔塔的视角展开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也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情感认同,继而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目的(即使影片已经过早揭示出一部分答案,即第一层“甜甜圈中间的洞”)。观众会站在她的立场,希望她的事情不要暴露。就像在电影《惊魂记》中,诺曼将玛丽安的汽车推入沼泽,汽车缓缓下沉又中途停顿,观众就会站在凶手的立场,焦虑地希望汽车快点下沉。这是电影赋予的移情。采用玛尔塔的视角还有一个好处,有助于夸大所有家庭成员的糟糕程度。这一点也与《罗杰疑案》相吻合,死者是位有钱的大家长,周围的亲戚都是需要钱的人,在大家长死后纷纷撕破虚伪的面具。

在我看来,布兰科身上综合了好几位侦探的特点——他绅士的外表可以说是夏洛克·福尔摩斯般的迷人;他的南方口音,以及问话、总结的方式又与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好似阿婆笔下的比利时侦探波洛;他那明显的迟钝,多数时候可能都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或只是等待时机,等到凶手出岔子落在他手上,是典型的美剧《神探可伦坡》的风格。布兰科的盘问既荒谬又滑稽,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还可以了解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德赖斯代尔家族的每位家庭成员对死者哈兰都有自己的“心结”,又都有含糊其辞的不在场证明。他们讲述给哈兰祝寿当晚发生了什么事,但影片立即剪辑到另一位家庭成员的回答,会反驳前一个人所说的一切

莱恩·约翰逊导演其实在前作《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就安排过凯洛伦和卢克分别说出了三个版本的回忆故事,堪称“星战·罗生门“。《利刃出鞘》在这一叙述方式上予以改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所有嫌疑人(除了玛尔塔)都在不断对布兰科和警察说谎,但闪回却总是在讲真话,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彻底玩弄了观众。而布兰科对每一条新信息的反应,会让观众怀疑这名神探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聪明。除此之外,影片还着重刻画人物在接近真相时所面临的反应,几个人物在明在暗的博弈。在剧本的写作上,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杀”与“谋杀”之间徘徊,打迂回战。哈兰的死因起初似乎是自杀,但布兰科怀疑是谋杀。后来哈兰为了保护玛尔塔而自杀,最后发现又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谋杀。这也是阿婆的惯用伎俩,她经常会用角色的自杀来换取另外一种谋杀的手段。而关键物品吗啡也是阿婆小说中常用的毒药,包括《H庄园的一次午餐》《煦阳岭的疑云》《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遗产风波》《悬崖上的谋杀》和《高尔夫球场上的疑云》等都有用过。

与阿婆小说改编电影不同的一点是,它在类型惯例上做出了突破结构的尝试,过早揭晓了部分答案,直接涵盖了大家长哈伦是怎么死的(当然,会有一些小疏漏)。随着外面那个甜甜圈洞的揭开,观众不由会想,为什么故事还在继续?那些看过大量希区柯克电影(希区柯克讲悬念而不是推理)的观众会知道故事为什么在继续——电影《迷魂记》原版小说的谜底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就揭晓了,剩下的情节就是靠悬念推动了。希区柯克讲求的方法是最好能尽早扭转情节,让观众参与其中,然后让悬念而不是惊喜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里我引用一篇《天才的阴暗面——希区柯克的一生》里希区柯克对于“悬疑”和“推理”两词的解释,你会更加直观:

“推理”和“悬疑”两词常令人混淆不清,两者差距绝对是十万八千里。推理是知性过程,如追究“是谁干的”的解谜小说。可是悬疑基本上是情感过程,必须提供观众若干资料,才能展开悬疑元素。我敢说各位看过不少情节发展神秘难解的电影,各位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人要这么或那么做。等你明白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时,电影已经演了三分之一。对我来说,那根本是浪费底片,因为其中没有情感……观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推理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那只是要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够。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很早就猜出了《利刃出鞘》的凶手是谁,这都不重要——这部电影有足够的阴谋和悬念让你猜测和感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就像之前说的,你也会与玛尔塔产生共情。

德赖斯代尔一家全家福

剧本是十分讲究文学性的,它还用到了“契诃夫之枪”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策略,剧作家和编剧都会用这个方法,为的是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使角色、道具和环境跨越不同场景密切关联。简单来说就是开始出现的东西一定要在后来用到,否则就不该出现。它源自契诃夫的原话:“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复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响,那么它就不该挂在那儿。”片中的刀具就是这样使用的,刀具其实出现过多次。尤其在影片的闪回段落中,哈兰和玛尔塔玩围棋时曾提到过,有些人分不清真刀与道具刀的区别。最后,兰森从刀具装饰上抓起一把刀,想要刺向玛尔塔,结果却是一把道具刀。这就是“契诃夫之枪”了,或者说是“契诃夫之刀”。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但整体风格都特别英国老派侦探片的味道。莱恩·约翰逊有意向一些经典英国侦探片取经。我发现了一些,比如哈兰书房里有一尊《足迹》(1972)里的“快乐杰克”:

《利刃出鞘》里的“快乐杰克”

《足迹》里的“快乐杰克”

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哈兰也和《足迹》里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安德鲁一样,两位家里也尽是和侦探推理有关的一切:

《利刃出鞘》里的哈兰是个有钱的侦探小说家

《足迹》里的安德鲁也是个有钱的小说家

甚至《利刃出鞘》的先导海报也用了《足迹》的放大镜概念

德赖斯代尔家的刀具装饰好似《权力的游戏》中的铁王座,现在的流行文化真是不乏对《权游》的直白致敬。不过,它应该是《死亡计中计》(1982)中的枪剑装饰的改装:

《利刃出鞘》里的几把剑装饰品

《死亡计中计》里的几把剑装饰品

布兰科侦探还在提到德赖斯代尔家族时,还做过一番比喻,说他们家“真的很喜欢把刀拧成一团”,这也对应了家中这个刀具装饰。

《利刃出鞘》里的几把剑穿侦探

《死亡计中计》里的几杆枪穿侦探

以及《怪宴》(1976)海报片名字体的借用:

《利刃出鞘》海报上的片名

《怪宴》海报上的片名

还有《勾魂游戏》(1973)把恐吓信给A,实际却给到B,让事情出现另一种转机。

另外,玛尔塔的妈妈在家看的电视是美剧《女作家与谋杀案》(1984-1996),是一部非常著名且持续时间很久的美国经典侦探剧集。共12季264集,从1984年开始在美国CBS电视台一直播放至1996年,之后又于1997年至2003年间陆续推出四部电视电影。

尽管这部电影能让我想到阿婆的小说和过去的侦探片,它在在视听手段和叙事语言上是完全现代的, 并且发展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毫无疑问,它带着一种古老的写作风格,并试图结交新一代的年轻观众,用写着“我的规则、我的家、我的咖啡”的咖啡杯来与周围华丽的室内装饰形成对比。这部影片有时会故意装腔作势一些,但从来没有荒唐可笑,它用侦探电影的叙事方式而不是侦探小说的传统方式展现自己的睿智,在不同阶段揭示了不同的秘密,而不是一蹴而就。它要求观众跟着角色一同知道什么,而那些看起来不称职的侦探知道的似乎还没有观众知道的多,这就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2 ) 《利刃出鞘》——你可能还没看懂真正的做局者和其中的政治隐喻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含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8.5分。

真正的做局者

关于故事的主体剧情,云城就不再复述了,这个故事本事解释的很清楚,谜底也早早在影片中段就揭晓,但是就像片中丹尼尔克雷格说的,甜甜圈中间有个洞,洞里还有一个甜甜圈,而这个甜甜圈中,依然有一个洞,看完电影后,云城也觉得整部电影的中心,仍然有一个洞,电影并没有向我们解释了全部剧情,这个洞也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谜题:真正的设局者其实并非美队,也就是片中老爷子的孙子兰森,而是——

老爷子本人。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一结论立马有一肚子的质疑,不急,听云城慢慢陈述得出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先说故事一个最明显的指向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按照明面上的逻辑一个最明显的“漏洞”,就是老爷子很有可能发现了小护士玛尔塔打给他的药并没有错,因为老爷子在得知打错药只剩十分钟时,几次提到了时间还剩几分钟,先是8分钟,最后是6分钟,然后再也没提过,而他提六分钟时,他还没和玛尔塔交代怎么洗脱嫌疑,甚至儿媳乔妮都没有来敲门,换句话说,当斯隆比老爷子交代完玛尔塔一切后,时间早已过了五分钟,而他的身体应该早就对过量的吗啡产生了反应,而且对比女管家在后半段被注射过量吗啡时发作的表现,老爷子完全不像是发作状态,所以老爷子在交代完这一切后,其实是知道玛尔塔没有打错药的,当然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既然知道没打错药,老爷子为什么要自杀?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说简单,是因为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就是片中借美队和女儿之口两次说出的一个对老爷的形容——dramatic。因为老爷子身为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又非常的drama,所以他期待他的人生是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死去,如果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他的死做成一个盛大的迷局,并最终达成对子女的安排和教化,他将非常乐意这么去做。

老爷子已经85岁高龄,名利双收,就他个人的事业而言他已再无遗憾,而唯一让他放不下的就是他的家人,看着貌合神离,日渐偏离正轨的一家人,他痛心疾首,并且他希望通过改变遗嘱,不留给家人一分财产,来让所有人回到正确的轨道,而不是拿着他的家产坐吃山空,无所事事,犹以和他最为相似、却最游手好闲的孙子兰森令他感到痛心疾首,一个和他自己一样聪明、有才华的年轻人,就因为能不断地从家中吸血,因而好逸恶劳,毫无建树,长此以往必将荒废人生,而斯隆比家族,也将不复往日荣光。

解释完动机,我们再来看看老爷子是如何推动这个计划进行的,故意将他修改遗嘱的事全盘告诉了兰森,并且说了玛尔塔会跟他下棋以及打药的事情,然后看兰森的选择,因为兰森和自己的相像,他大概已经想到了兰森会加害于自己,如果工于算计和熟知杀人手法的兰森选择返回掉包药品,他就以自己自杀来让兰森抢夺遗产的计划落空,同时兰森不会背负杀人罪名,这是老爷子对他最后的温柔。如果兰森没对他动杀心,他没准也可能继续修改遗嘱,留给兰森一份,他故意打翻了棋盘耍赖,棋子和药品一起掉落,这是为了保证玛尔塔在慌乱之中不会去确认药品和它的瓶子是不是对应的,而且也让玛尔塔之后彻底相信自己确实是慌乱中弄错了药瓶,而不是药剂已经被掉包过了这个问题,所以注意八分钟时老爷子问了玛尔塔一句:你确定没有XX酮(解药)吗?这个问题表面看是老爷子在确定自己能不能得救,其实是在确认另一个问题——兰森到底打不打算杀我?因为不会说谎的玛尔塔哭着说,解药明明就应该在她的急救包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了,而且她说完没有吐,说明这是真话,老爷子于是了然了一切。

而兰森对老爷子的杀意,也是促使老爷子走向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老爷子必须用他的死来教化他的家人,而他教给玛尔塔的脱身术,其实漏洞百出,比如他让玛尔塔停车的地方,刚好能被监控看到,而且玛尔塔不会说谎的特质,也让她很难完全隐瞒那晚的真实情况,老爷子之所以大费周折,就是要让兰森相信他的计划成功了,如果兰森执迷不悟,他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兰森就此收手,凭借血检报告能够证明玛尔塔的清白,玛尔塔将顺利继承财产。而老爷子之所以选择玛尔塔,也是因为玛尔塔的善良,绝不会对他的子女完全置之不理,她肯定会给予他们必要的接济和救助,比如继续供梅格上学,但又可以不让子女们去挥霍他自己的财产,凭自己的本事吃饭,而不是坐吃山空,这就是老爷子安排这一切的本意。

结局玛尔塔拿着老爷子的杯子,上面写着“My house,my rules,my coffe”,我的房子、我的规则、我的咖啡(钱),既是说明完成了财产的交接,也是暗示了老爷子对这个戏剧性的故事的掌控刚刚正式结束,今后的决定权,在玛尔塔手里。

真正配坐在刀之王座的人,是老爷子,所有线索,千条万绪的操控者,是老爷子。

关于政治隐喻

大量影射川建国同志的段子:首先是兰森对侦探布朗克说他母亲是“白手起家”时嗤之以鼻,他说,琳达创业的时候,是从老爷子这借了一百万美元,而特朗普开始创业时,也是从老爹手里借了一百万美元起步的,这里也是讽刺特朗普获得今天的成就也离不开他爹的大力扶持。

再是关于移民政策,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在本片家庭讨论中也被提及,玛尔塔是南美洲巴拉圭人,她是合法移民,但她母亲比她后来,却不是合法移民,其实就是因为移民政策的变化,而所谓合不合法,也不过是因特朗普为首的利益集团根据自身利益变来变去,而根本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站得住脚的法理法据,而结合斯隆比家族几个儿女对老爷子噬骨吸髓、不思进取的做法,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特朗普反移民也不过是为了自己不争气的子女强行减少竞争(虽然实际原因显然不会这么幼稚),因为他们的子女都成不了什么气候,只能像管着出版公司的老三一样尸位素餐。

说到玛尔塔的国籍,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梗,片中关于玛尔塔到底是哪里人斯隆比家族成员有三种说法,警探说她是哥伦比亚人,大女婿说她是巴拉圭人,兰森被揭穿后说她是巴西佬,所以可见口口声声说拿玛尔塔当自家人的斯隆比家族,连玛尔塔到底来自哪都不知道,足见一家人的虚伪,以及他们对玛尔塔这种移民的漠不关心,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白人至上主义。

再说老爷子三楼那个伪装的窗户,也有一种政治隐喻,暗喻特朗普严苛的移民政策,让移民们没法光明正大的进入美国,只能从小路进来,但兰森也爬过一次,这就是隐喻当年美国建国,也不过是一群不属于美洲大陆的白人,做“五月花”号乘风破浪而来,而且并没有得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同意,所以也不过是一群登堂入室的“贼”罢了。

兰森最后强调,一个南美人凭什么霸占我们斯隆比家族世代居住的祖宅,布朗克提醒他,这栋房子是老爷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一个巴基斯坦人手里买下来的,也是在暗示美国上流精英自诩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但这片土地,也不过是他们的祖先从印第安人手里抢过来的,他们原本并不属于这里。

如铁王座般的刀阵也别有用意,看着气势逼人,不怒自威,其实拔出来一捅人,都是假的,根本杀不了人,也是在讽刺美国对谁都是一幅气势汹汹的样子,其实外强中干,没有真家伙,可能那座房子里唯一一把真刀,就是老爷子用来自杀那一把,也就是说,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掌握真正的力量,而像以兰森为首的外强中干、吃老本的下一代们,手里没有真家伙,早晚要把祖上的基业败光。

最后一个画面颇有意味,一个移民,拿着宣示主权的杯子站在二楼阳台,居高临下地看着被赶出屋子的一群白人,既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鞭策:移民政策被粗暴的制止只会加速美国的衰亡,如果自诩为美国主人的白人中坚力量不努力工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业绩,终将被移民取代,总有一天,会被逐出这片土地,就像当年他们屠戮印第安人一样。

3 ) 上映在即,凭记忆电影彩蛋全解析

《利刃出鞘》于11月27日在美国上映,中国定档于11月29日。雨尘有幸参加了11月20日盗梦观影团组织的超前放映场,因此写作这篇解析图文的时候只是凭借回忆,手边并没有太多可以印证和借鉴的资料。文中所用到的截图和视频都是出自电影的预告片。

《利刃出鞘》是一部轻松诙谐的悬疑喜剧,相比阿加莎的英式经典推理,这部电影显得并不烧脑。甚至导演基本上是在电影的前1/3就把案件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带着上帝视角来欣赏全部的探案过程。

有人也把电影比作狼人杀,故事的开篇就是狼人首刀后的第一个白天。观众在剧情的安排下成为全知法官,跟随着预言家(侦探)的一步步推演找出了夜晚杀人的真凶。

然而上帝视角丝毫不会破坏这部电影的悬疑气氛,致敬阿加莎又反阿加莎的剧情塑造了悬疑推理的全新风格。加上喜剧定位营造了一系列欢脱而又匠心独具的梗,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推理影片。

!!!警告!!!

接下来的内容严重剧透请务必看过电影后再回来阅读

利刃出鞘 中国预告片2 (中文字幕)

你可能错过的八个彩蛋

1、肯塔基州口音美国也有地域歧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南方州口音的歧视。因为南方各州多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偏低,因此长期受到其他地区美国人的歧视,一口淳厚的南方口音常常会被其他人嘲笑。

侦探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其实是一位标准的英国人,但为了这部电影他特地苦练了一口浓烈的肯塔基州口音,电影中也受到嘲笑。南方口音不仅给这个绅士侦探一种土鳖的反差萌喜感,更重要的是对美国社会白人精英的讽刺——最后获得胜利的是操着南方口音的乡巴佬和南美移民过来的少数民族裔有色人种,三代白人富豪在家族遗产争夺中落得一无所有。这是电影对当今美国精英阶层的有力反讽。

故作神秘的名侦探

2、道德先锋美国队长

雨尘作为一个漫威粉,也是桃总的忠实拥趸,怎么会错过如此明显的反讽梗呢?当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富三代兰森刚刚正式登场就对着一家人大飙脏话,雨尘特别想对他喊一句“language!”

没错,正是这个战斗中都要提醒队友注意不要说脏话的道德先锋美国队长,在《利刃出鞘》中成了狡诈阴暗的纨绔子弟。相信这段充满了“you shit”的对白也是导演为克里斯量身打造的,在美队粉听起来真的是无比讽刺。

战斗中都不忘素质的老干部

3、邦德大战美国队长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丹尼尔·克雷格和克里斯·埃文斯,一个是《007:大战皇家赌场》里的极限特工詹姆斯·邦德,一个是《复仇者联盟》中的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这两位著名的荧幕硬汉碰撞在一起又会贡献多精彩的动作戏呢?《利刃出鞘》给出了答案。

电影特地为两人打造了一场动作电影中常见的“追车大戏”。只不过受限于座驾只是一台小排量的私家车,最高时速也只飙到了60英里,连角色都自嘲这是最烂的追车戏。

煞有其事的追车戏

4、英伦豪宅

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国南部,但是作为一部致敬阿加莎的作品,影片特地打造了一座英伦风格的乡野豪宅。这种方圆几公里人迹罕至的“孤岛”豪宅设定,在阿婆的推理作品中屡见不鲜。

悬疑片中的豪宅自然少不了密室,然而反套路的是,密室从一开始就一点秘密都没有。影片一开始就是女管家打开了与墙壁融为一体的密门,发现了老人的尸体。护工潜入房子的密窗挂着一幅爬窗而入的人物画像。《利刃出鞘》从精致的布景和道具上完成了致敬和反套路的双重目标。

影片开场庄园的外观

5、权游铁王座

权游的粉丝们一定对那把由刀剑构成的铁王座毫不陌生,《利刃出鞘》也打造了这样一把王座,用以讽刺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内钩心斗角的权力游戏。影片自始至终都把质询的场景设置在客厅内一件由匕首组成的挂饰前,挂饰与前方的椅子一同构成了斯隆比庄园的铁王座。

而匕首的组合形式也有深意。还记得侦探最后那段绕口令般的甜甜圈理论吧,其实这些匕首也同样组成了一个大甜甜圈。“利刃出鞘”的匕首一团指向了中心,也就是侦探苦苦探寻的甜甜圈中间缺失的那个圈。

匕首围成的铁王座

6、万有引力之虹

在侦探与玛塔的对话中,他们提到了一本没有读过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隐喻。这本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长篇小说揭示的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里的“弃民”思想,这与电影讽刺的特朗普政府激烈的反移民政策颇为相似。

另一方面引力之虹也被比喻成侦探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克雷格把他最后那段揭示真相的长篇独白比喻成“确定引力之虹的弧线(determined the arc of gravity's rainbow)”——真相绕了一个大圈击中了引力的中心。

《万有引力之虹》小说封面

7、本格推理的探案游戏

日语“本格(ほんかく)”所代表的古典推理最大的乐趣就是作品从一开始就把线索展现出来,读者(观众)和侦探站在同一平面,拥有相同数量的线索,一起寻找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利刃出鞘》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本格派推理电影。 电影很早就把侦探发现真相的线索抛在了观众面前。比如玛塔鞋上的血迹,导演生怕观众忽略似的给了一个大大的特写。在回顾案发经过时,警察不忘提到了梅格回家后半夜被犬吠吵醒的插曲,而电影中对包括陌生警探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友好的两只狗,却唯独在兰森回家时对他大叫。而兰森随口说的“只有佣人叫我休(only the helpers called me Hugh)”到最后也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不知道作为观众的你看到最后真相大白时,是觉得恍然大悟呢,还是对案情早已了然于胸了?

兰森出现是遭到两只狗的围攻

8、其他细节的首尾呼应

电影中有不少首尾呼应的彩蛋细节,让这部搞笑风格的悬疑推理作品变得非常严谨。在这里枚举几个例子:

  • 电影开始写着“我的房子,我的规则,我的咖啡(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的杯子最后握在了玛塔的手上,表示玛塔继承了全部遗产。
  • 哈兰与玛塔闲聊时,哈兰说兰森分不清真的刀与道具刀。而最后兰森果然拿着一把伸缩道具刀刺向了玛塔。
  • 一开始被理查德扔出窗外的棒球几经周转回到琳达的手中,引导琳达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信,从而发现了理查德出轨的事实。
  • 宣布遗产前,琳达拿着一沓哈兰写给她的信,全是同样的信纸。最后琳达拿到空白的信纸时不假思索地火烤读到密信,想必也是父女俩的默契。
  • 玛塔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说谎就会呕吐的设定,而这一设定在最后也成为给兰森定罪的关键。
为哈兰庆生的一家人

甜甜圈外更大的甜甜圈

我们来回顾一下剧情,根据最后侦探的推演,案件的真相是这样的——

  • 哈兰85岁生日当晚,因为得知外祖父将遗产留给女护士玛塔,兰森愤然离开并酝酿了杀死哈兰嫁祸玛塔的计划。于是兰森从后院折返,爬上三楼从密窗进入,调换了哈兰的注射药物并带走了用以解毒的药剂。
  • 晚上11:30,生日宴结束后玛塔和哈兰回到书房,忙乱中注射了错误的药剂,却因为兰森的调换成为实际正确的用药。但玛塔以为自己忙中出错,为了保护玛塔哈兰决定自杀来帮助玛塔脱罪,并且指示了玛塔后续的行为。
  • 12:00,根据哈兰的指示,玛塔离开宅邸后和兰森一样从后院折返,伪装成哈兰的样子制造了不在场的证据后离开。
  • 凌晨,兰森试图回来取走急救包却被狗吓退。狗叫声吵醒了夜归的梅格。
  • 次日兰森发现哈兰的死因竟然不是药物中毒而是自杀,这样一来哈兰的遗嘱还是会生效,玛塔仍旧会得到遗产,因此兰森匿名邀请侦探布兰克前来调查。
  • 哈兰葬礼当天,兰森趁全家人离开时返回斯隆比庄园盗取装有关键证据的急救包,却被管家弗兰窥见。弗兰怀疑兰森有鬼,通过妹妹拿到了哈兰尸检的血检报告副本并约见兰森。
  • 宣读遗嘱当天,本以为血检报告出来后玛塔将失去继承权的兰森对遗嘱毫不关心,却意外地从玛塔那里得知她调换药剂的故事。这意味着哈兰的血检报告中将没有药物过量。因此兰森将计就计,引导玛塔相信自己用错了药。
  • 为了毁坏证据,兰森纵火烧毁了实验室,却发现弗兰那里还有血检副本。他进一步引导玛塔前去赴约,而自己先行见到弗兰拿走了证据,并且给她注射了过量毒品。
  • 兰森本意嫁祸玛塔,却因为玛塔好心抢救弗兰,最终被侦探识破。
律师宣读哈兰·斯隆比的遗嘱

故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请跟随雨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玛塔向哈兰介绍了吗啡中毒的主要反应,包括抽搐、出汗、呼吸急促等。而因为没有用错药,实际上哈兰身体不会有这些不适症状。也就是说其实哈兰自己可以知道没有中毒,那为什么还要自杀?
  2. 哈兰为什么要在生日宴会前单独告诉兰森自己把遗产全部留给玛塔的事?
  3. 哈兰为什么要打翻围棋盘
  4. 既然决定要揭露女婿理查德出轨的事实,哈兰为什么要提前警告他?又为什么要用密信的方式告诉女儿琳达?
  5. 既然已经立下遗嘱把全部遗产都留给玛塔,哈兰为什么又要在生日当天提前和他们“撕破脸”?
  6. 哈兰“推理小说作家”的身份意味着什么?
  7. 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利刃出鞘》Knives Out?
打翻围棋盘的同时药剂也掉在了地上

带着这些疑问,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这一切都在老哈兰的计划之中。

85岁的哈兰·斯隆比深谙每一个家族成员的性格与面孔,写了一辈子推理小说,老哈兰决定以自己的终局撰写人生最后一部“推理作品”。因此,他提前一个星期修改遗嘱,将全部的遗产留给护工玛塔。他知道其他的家族成员虽然无法接受,但终究无力撼动这一决定,唯独外孙兰森绝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在他85岁生日当天,哈兰展开了布局。

首先哈兰向兰森单独透露自己修改遗嘱的事情,同时向他透露了自己与玛塔每日用药前下围棋的习惯,这样暗示让恼羞成怒的兰森萌生了换药嫁祸的念头。晚宴结束后,哈兰坚持要求玛塔下围棋,目的就是为了打翻棋盘让玛塔手忙脚乱,如此才能忙中出错的状态下歪打正着地保证清白

而后哈兰安排了玛塔接下来的行动,并且以她母亲非法移民的事实胁迫,使玛塔别无选择。而此时的玛塔并不知道自己继承遗产的事情,所作所为也仅仅是遵照指示洗脱“过失杀人”的罪责

甚至兰森找侦探也在哈兰的预料之中,但不管侦探如何挖掘,都无法找到证据证明玛塔用错药品,因为最关键的血检证据将有力地证明她的清白。如果不是弗兰多此一举,兰森恐怕也没有办法及时破坏实验室(玛塔是根据报告副本找到实验室地址,兰森也同理)

在这之前,哈兰还正式断绝了给子女的经济帮助,这恐怕不仅仅是在“交代后事”,更是帮助玛塔扫除继承遗产的心理障碍。而明知自己死后才能让女儿琳达看到的信件,也采用了父女间默契的方法来传达。而老人之所以选择由玛塔继承遗产,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善良的玛塔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公平公正的得到照顾

电影截图

整部影片只有哈兰在与玛塔的对话中把匕首拔出了刀鞘(兰森最后拔出的只是道具,不是真正的利刃),而此时玛塔并没有发现用错药剂,而此时恐怕哈兰已经做好了准备。 所以利刃出鞘是哈兰剧本高潮的开始,片名也暗示着整场精彩的推理故事都是他自己导演的结果。

前文提到一件首位呼应的道具——哈兰的咖啡杯上写着“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要知道,影片直到最后玛塔才捧起咖啡杯。所以在此之前,杯子的主人还是已经去世的哈兰,所有的故事全部遵从这哈兰生前写好的规则(MY RULES)在发展。

影片中其实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细节来佐证雨尘的这一推论。镜头前后三次聚焦在哈兰·斯隆比的油画像上,前两次的时候,画像上的哈兰面带愁容,而当一切尘埃落定,镜头第三次对着画像时,画中的哈兰也满含笑意。

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成功撰写了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哈兰·斯隆比的油画像

本文首发于雨尘个人公众号OneStage,如需转载授权请通过公众号联系作者。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4 ) 《利刃出鞘》:登堂入室的汉密尔顿

在黑色猎犬追逐落叶的开场慢镜头之后,《利刃出鞘》呈现了一个经典得有些刻板的悬疑设定:荒林中的哥特大宅,猩红色的内饰,恐怖元素的摆件,一具喉咙被割开的尸体,一个暗流涌动的富贵家庭,一位叼着雪茄的私家侦探。

根据这些熟悉的类型元素和美术设计,以及片方不遗余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挂上钩的宣传策略,观众很容易认为《利刃出鞘》是一个复古的"whodunnit(谁是凶手)"悬疑故事。但一旦你被这些障眼法成功骗进了电影院,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对这部影片的许多预设和期待都可能并不正确。

那个处于影片最中心的谜团其实好像没那么重要,而《利刃出鞘》真正的悬疑,是模仿着前人套路又大胆颠覆游戏规则的新尝试,像一个魔术师,左手转移着观众注意力,右手却在酝酿一个盛大的惊喜。

血腥和谋杀固然严肃,《利刃出鞘》却同时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喜剧,充满着呕吐物和道具刀,精准到位的吐槽,犯蠢和犯贱的人物,和Netflix与"Baby Driver"这样的流行文化梗。

在悬疑故事和讽刺喜剧的外壳下,《利刃出鞘》还辛辣且毫不让步地对当代政治做出点评,将川普,移民问题和阶级矛盾都摆到台面上讨论,用一座大宅和一笔丰厚的遗产,刺破“白手起家”富人的虚伪,成为音乐剧《汉密尔顿》之后又一个利用类型框架借古讽今的美国故事。


悬疑:甜甜圈洞里的甜甜圈洞

在film noir的年代之后,英美的悬疑故事似乎一直更多地以连续剧形式出现在小荧幕上。阿婆和柯南道尔的祖国英国自然是无比钟情侦探故事,除了全年无休地让福尔摩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出来营业外,还源源不断出产《摩斯探长》《小镇疑云》等高质量探案剧集。美国带来的是更工业化类型化的《犯罪现场调查》《法律与秩序》等常青剧集,但近年也不乏突破性的风格之作,比如南方哥特文学土壤里生长出的《真探》。

相比电视荧屏,近年来大银幕上的英美侦探电影显得有些贫瘠。2017年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应该算是近年最血统纯正的悬疑电影,但质量不佳的同时又缺乏惊喜,而美国这边,上一部较为成功的侦探电影,可能还是盖里奇鸽了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在这样的环境下,《利刃出鞘》作为一部非改编非IP的纯原创美国侦探电影,显得尤为难得。

本片导演兼编剧Rian Johnson

影片开头,虽然警方对死者Harlan的判断是自杀,但极残酷的死亡方式,复杂的家庭情况,以及被匿名请来的名侦探,都在一开场就立马说服观众:这肯定是谋杀。那么,《利刃出鞘》的第一层悬疑就异常清晰:谁是凶手?

解密这层悬疑的第一步,是标准程式化的问询。在死者Harlan各位亲属的回忆下,Harlan遇害前一晚的时间线被慢慢拼全。玩过剧本杀的朋友们,都知道剧本杀设置最妙的一点,就是每个参与者都有杀人动机,而在各位角色的隐瞒与揭穿中,这场问询变成了玩得有点拙劣的剧本杀游戏。

当整个问话的主导人,远远坐在沙发上的Blanc侦探露出真容,观众肯定也意识到《利刃出鞘》还有第二层悬疑。这位总穿花呢西装,一口浓郁南方口音,在《纽约客》有专题报道的名侦探,是被一个装满现金的匿名信封雇来的,而Blanc神秘雇主的身份及背后的原因,都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持续困扰着Blanc和观众。

在承担着铺垫剧情与介绍角色双重功能的问话桥段后,多位重要角色的动机一一暴露,这意料之中的路数一定充分地给了观众一种在过山车上系着安全带的安心感。但就在这时,《利刃出鞘》猛烈地拐了一个弯,将刚刚挑起观众好奇心的第一层悬疑直直甩出车外,在第一幕中间部分就给出了那个看似最重要问题的答案。

《利刃出鞘》真正精彩的地方,从这里才刚刚开始。在无情地推翻预设后,它用不断更改视点角色Marta动机的方式,将悬疑类型变道到戏剧冲突,而在情感认同的戏法和紧张的剧情发展下,观众很可能已经忘记第二层悬疑的存在。

而Rian Johnson剧作的优秀之处,在于能让《利刃出鞘》转过几个恰到好处的弯之后,毫无痕迹地稳稳转回到悬疑上,用第二层悬疑去重新唤醒然后推翻第一层悬疑。观众此时或许会意识到,解答所有谜题的真正钥匙,早就在那个看似已经真相大白的场景中埋好。


角色:现当代混蛋图鉴

《利刃出鞘》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图很明显,但除开经典的家庭设定,复古的探案方式,和叙事视角上的部分借鉴外,《利刃出鞘》与阿婆作品的内核是非常不同的。

《纽约客》的影评人Anthony Lane指出,阿婆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协调,是在优雅和高尚的日常下,一点点揭开丑恶和罪行。但《利刃出鞘》并不存在这种不协调感,这桩谋杀案本就发生在毫无体面可言的一滩烂泥中,所有嫌疑人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贪婪而狭隘的丑角。在这种设定下,《利刃出鞘》从开场就为观众安排好了作为道德保险的视点角色:死者Harlan的护士Marta。

看过《Legal High》酱油世家那集的观众,可能都还对那个故事中护士角色的反转印象深刻。同样的执拗老人,同样修改过的遗愿,《利刃出鞘》的Marta却毫无反转的可能:她说谎的时候会呕吐。这个戏剧性的设定一方面增添了喜剧效果,但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剧情的开展以及观众对Marta认同感的建立。在第一幕,善良而无法说谎的Marta就向观众全盘托出事情的真相,更让观众毫无障碍地站在Marta这一边。如此一来,在悬疑似乎已失去魔力的情况下,《利刃出鞘》仍成功地将观众从道德和情感上都带入Marta的视角,以全新的目标和动机推动故事向另一方向行进。

善良而诚恳的好人是非常难描绘的角色,但Marta这个角色如此让人喜爱,一方面是因为演员Ana de Armas的细腻演技,另一方面,得益于“同行衬托得好”。在死者的大家族中,Marta这个局外人是唯一关心他理解他的存在,而他真正的亲人,则是一帮各具特色的蠢人和混蛋:出轨的吃软饭女婿,无能的儿子,说着白手起家其实是靠父亲巨额资助创业的女儿,没什么脑子的生活方式博主儿媳,目中无人婊里婊气的外孙,手机成瘾阴郁的孙子。

《利刃出鞘》这一帮今年最耀眼的卡司,完美地演绎了这群看似无过错但无比招人讨厌的角色。但这组精心设计的群像在成就《利刃出鞘》的同时也是《利刃出鞘》最大的遗憾,这些火花四溅的角色只在第一幕充当了悬疑烟雾弹的功能,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渐渐融为一个面目模糊行动统一的功能性集合体,失去了单个角色闪耀的可能。从剧情的中点,那场遗产宣读会开始,《利刃出鞘》走出了故事发生的宅子,将群像角色抛在身后,变成了护士Marta,侦探Blanc与外孙Ransom的三人戏。

丹尼尔·克雷格和克里斯·埃文斯两位被束缚在特定角色中过久的演员,在《利刃出鞘》里迎来了真正的突破。Blanc侦探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角色,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观众会在觉得他是天才和觉得他是笨蛋中不停摇摆,这个名侦探到底是不是名不副实也可以作为一条生动的支线而成立。克里斯刚在《复仇者联盟4》荣获America's Ass殊荣,就在《利刃出鞘》里进化成America's Asshole,而这个富有层次,婊中带纯的小少爷形象,有助于他加速进入后美国队长时代。


政治: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

在影片最早的问话中,Thrombey家族的女婿Richard就引用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台词来评价Marta的单纯和刻苦。《利刃出鞘》可以看做是《汉密尔顿》的故事新编,由一位权力低位的移民对抗一群自以为有天生特权的上等美国人,同时展现出旧时美国价值与当代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

《利刃出鞘》里的一个关键词,是self-made。大女儿Linda很喜欢强调自己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创立公司,但其实这个家族里真正依靠自身奋斗实现阶级跃升的只有老父亲Harlan一人,用才华和敬业建立起自己的悬疑小说帝国。Harlan所代表的是最经典的美国梦,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在快要死亡时,都只想着记下来这个新鲜的致死手段以后用到书里。

但反观他的儿女孙辈们,都是依附于他的吸血虫,即使有才华也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Harlan和子女观念上的不同,是整个家族最重要的矛盾,也解释了Harlan为何如此看重Marta:他在Marta身上看到了他自己,这是Thrombey家那群坐吃山空的孩子们所没有的。Marta多次站在Harlan画像前的对视,和那个从Harlan传递到Marta手上的咖啡杯,都在不断提示这两位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物的相似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Marta才是真正的Thrombey家族继承人,或者更进一步,才是真正值得拥有社会财富的美国人。

《利刃出鞘》里另一个关键词,是birth right。在Harlan的遗愿被宣读后,Thrombey家族就常常将这个词挂在嘴边。他们相信,大家长给予他们在经济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他们也应当自然而毫无争议地属于拥有Harlan身后的财产和那座大宅。Birth right,先天拥有,是Thrombey家族区分自己与外人,美国人与移民的唯一标准。

Thrombey一家在调查过程中都宣称自己将Marta当做亲近的家人,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清楚Marta到底是来自哪个南美国家,有人说乌拉圭,有人说巴拉圭,有人说巴西。在这群天生美国人的眼里,可能世界上只分为美国和美国之外的国家,而Marta这样的移民,只是来为他们服务的"the help"。

在旧与新的理念冲突,特权与身份的双重矛盾中,《利刃出鞘》故事展开的这座房子成为了更具寓言意味的舞台。宅子空间与美国之间的类比,外来者面临的排挤,敌视,甚至伤害,让《利刃出鞘》成为《逃出绝命镇》《准备好了没》后又一部以类型元素探索政治表达的作品。

在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个片尾镜头中,白手起家善良勇敢的“汉密尔顿”Marta,完成了对空间的侵入与占领,俯视着失去birth right就失去一切的失败者们。继承Harlan经典美国价值观的Marta,或许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手握咖啡杯的她,将成为这个国家,这座房子新的规则制定者。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

5 ) 八十老翁数亿家产留给妙龄保姆,并为此女子割喉自杀,亲外孙不愤欲夺回家产,最终却锒铛入狱

编剧是为了政治正确这样编吗?一个老人85岁的时候觉得资产不给子女,让子女们对立自主,反而把资产留给保姆,尼玛子女都五六十了怎么重新开始,如果子女提前知道遗嘱估计早就把老头杀了,如果子女不孝顺遗产捐了也好,可实际子女们也还不错,虽然有一些问题。这要是国内新闻老头不自杀也会被喷死的……女主除了善良还有啥?一说慌就吐本身就很假,老头为自己死了,却心安理得的继承了那么多遗产……这种价值观看的我都要吐了想杀人,最后支持美队……

6 ) 大约只能爽到美国人自己的所谓推理片

看之前本来很期待:豆瓣足足8.6(三天前)。但看完后:豆瓣的分数现在已经水成这样了吗?

kind of disappointing,明明只要开场验个血就马上真相大白的事情,居然拖了两个小时。

不要说什么复古情怀、上世纪阿婆风韵之类的话吧。就算细节再好,不为故事服务也只是纯粹的华而不实。

说好的戏精狼人杀,结果大家并没有很戏精到针锋相对人性扭曲,只是遵循了角色和本能而已,也不是什么句句话里带刺笑里藏刀的对话推理爽片(《完美陌生人》、《彗星来的那一夜)》

我想去重刷了

还以为是什么大家族下表面和和气气一派融洽、实则为了巨大利益每个人都对别人暗藏杀机的故事,结果也不是(《无妄之灾》、《无人生还》)

(题外话:BBC在15年改编阿婆的短剧《无人生还》我真的爱)

007丹尼尔已经"沦落"到变成"肯德基爷爷"了,不太适合这个侦探角色,侦探性格浮夸且故弄玄虚,主要的作用就是安慰女孩。

007 vs 美队?

CE确实一改美队正直刚毅的形象演了个混蛋,挺新鲜出色的,但他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把这个骚包惹人厌的混蛋演到底(没有讨厌骚包的意思,只是单纯在讨论剧情)

这个骚包混蛋样子真的不错哈哈

还以为是大家族每个人表面上互相对对方看不顺眼指责别人是凶手,实际是被杀的老头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所有人联手一起报复杀了他的故事,结果又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看到一半又以为是某个普通人因为突发意外、生活所迫、众人无端控诉、社会压力,极端痛苦下从善良的好人一步步无奈触碰法律底线、再到为了目标终于不择手段堕落黑化的故事,结果又不是……(《绝命毒师》、《小丑》)(说实话如果真是这个走向我会蛮喜欢的(恶趣味:))

快到结尾我以为是被杀的老头这个大推理作家为了报复家人布置的局中局中局,结果,还不是(《消失的爱人》)

大本凄凄惨惨戚戚

快结束又对平凡的女佣弗兰大做文章,我又以为是自己创造出的怪物反噬自己的故事,结果,仍然不是……(《弗兰肯斯坦》)

最终的,这个结局,感觉只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而已。感觉让人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你这么多出色的戏骨演员请过来,结果一大半都在纯粹打酱油?!

——什么所谓的细节,除了杯子和最后的镜头有点意思外,结果都在故弄玄虚

哪里是揭露了人性,编剧只是摸到了表面的冰山一角,就自以为摸到了全部

至于里面掺杂的阶级反转、移民问题,也只能爽到美国人自己而已,并不能引起太大共鸣。

不错的是美术置景道具,都很复古有感觉;音乐也不错,但太频繁的交响乐,开头总让我觉得在看迪士尼片。

印象深刻的场景,只有当女主护工走出房子,教养良好事业有成的众人全都撕破面具统统围上来七嘴八舌的那一刻,感觉她像个掉入蜜蜂群的花蜜蛋糕,随时会被吞噬殆尽。

谁都会变成蜜蜂呢

总的说来,美术置景道具优秀,音乐良好,所有人演技在线,推理垃圾。

不过确实是比国产的一大堆不知所云片要好呢。怪不得豆瓣清一色吹上天?

否认三连

(电影公众号:@灯灯徒子)

7 ) 《利刃出鞘》中的隐藏细节与致敬彩蛋

《利刃出鞘》中精彩绝伦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但过山车般峰回路转的节奏也许让观众应接不暇,从而错过很多精妙的细节与彩蛋。下面彩蛋君将深入挖掘影片中的蛛丝马迹,以便大家有效地二三四刷。

【致敬经典篇】

影片中多处致敬1972年经典电影《足迹》,该片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相互算计的烧脑悬疑电影,由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分别饰演富有的侦探作家和年轻的英俊青年。

有趣的是,在2007年的翻拍版中,老侦探作家的角色改由当年的小年轻迈克尔·凯恩出演,另一角色则由裘德洛接班。

在《利刃出鞘》中,哈兰的豪宅里出现了《足迹》里的同款水手摆设

影片中提到,布兰克侦探曾解决过一件网球运动员的案子。

这是在致敬《足迹》片头中,侦探作家正在构思一本名为《Death by Double Faults》的小说,讲述凶手如何在网球场边上处理尸体。

影片中还有许多致敬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元素:

1. 布兰克探案时说"The game is afoot"(游戏开始了),这是福尔摩斯的口头禅之一。

2. 布兰克称玛塔为“华生”,福尔摩斯的医生搭档。

3. 两只狗看到兰森会吠叫,呼应《福尔摩斯回忆录》中收录的短篇《银色马》(Silver Blaze),故事中福尔摩斯根据狗的异常反应判断出关键线索。

布兰克与女主谈话时提到的书籍,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于1973年所著的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

电影以书中对现代文明最终走向毁灭的警告呼应片中家族成员的分崩离析,并隐射现今美国社会表面上看似稳定发展,实则暗藏许多矛盾对立的状况。

女主驾车驶入小巷中,可以看到墙上有一个类似字母"A"的标志,来自本片导演莱恩·约翰逊的早期作品《追凶》(2005)

女主母亲在家里看的剧集是《女作家与谋杀案》(Murder, She Wrote),这是80至90年代著名的美国侦探剧集,讲述女推理小说作家Jessica Flectcher屡破奇案的故事。

【隐藏细节篇】

老爷子与女主在书房中谈话时,镜头缓缓移到他的侧面,一把刀出现在前景中。注意这时刀的位置,镜头的移动将刀划过老爷子的喉咙,从而预示着他的结局。

大家族每个人提到女主的国籍时都说了不同的地方: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说明这些人虽然把女主称作家人,却实际上没有真正在乎她,而且女主也从来没有纠正过他们。

棒球在电影中贯穿着大女儿与出轨丈夫(琳达与理查德)的支线。

1. 当老爷子向理查德出示出轨证据时,棒球第一次出现在老爷子的房间中。

2. 理查德到房间翻找老爷子写的出轨证据时,发现只有一张白纸,得意地将棒球丢出窗外。棒球被侦探捡到,放在口袋里。

3. 后来狗子把折断的木栏叼到侦探跟前,侦探把球扔出让狗子捡。(说不定侦探已经注意到之前女主扔走狗子叼来的东西,所以故意在屋外玩弄棒球引来狗子)

4. 女主准备公开真相召集大家,狗子嘴里还叼着球,被琳达发现。

5. 琳达将棒球放回原位的时候,发现了书桌上的白纸,会心一笑,用火机将纸上的热敏文字显露出来,得知丈夫出轨的秘密。我们也终于明白这就是她与父亲之间的“小游戏”。

影片中,两只狗似乎对大女儿琳达特别亲近,琳达回家时狗子会马上冲过去,琳达发现棒球时狗子就坐在身边,但兰森作为琳达的儿子却不受狗子欢迎,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狗吠声是指向真相的关键线索之一,一般我们会认为狗会对陌生人都有反应,但留意影片中两只狗就算看到侦探和警察这样的外来人都不会吠叫,这样兰森的嫌疑就尤为明显了。

管家弗兰对女主提到的电影叫《Deadly by Surprise》,还声情并茂地剧透了整个剧情,不过其实这部影片是虚构的。(她提到的主演丹妮卡·麦凯拉倒是真实的演员)

但正是在这段对话中,管家无意中提到她的表亲在法医局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取得老爷子的检验报告。

女主取得录像带后,用一个樱桃造型的磁铁消除记录,但这个磁铁是怎么来的呢?

注意录像店的老头出场时,他正是用这个樱桃磁石将照片固定在冰箱上的。

兰森与女主在餐厅时,背景中播放的是戈登·莱特福的歌曲《日落》(Sundown),歌词中说到“日落时,如果我发现你在我的后楼梯爬来爬去,你最好小心了”,暗示着两人都曾经从屋外爬到通往书房的秘门。

女主爬房子时之所以会踩断木栏,正是因为在此之前有比她体重更重的人(兰森)踏过同一块木栏。

布兰克侦探与女主初次见面时,侦探确实盯着女主的鞋子,不信大家二刷看看。

在整部电影里,老爷子哈兰仿佛一直在肖像中关注着他死后的余波。

肖像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在前三次出现时,画中的哈兰眉头深锁,表情严肃。

但当肖像最后一次出现时,也就是在一切水落石出,善良的女主成为大赢家时,肖像里的哈兰露出了笑容

【文化彩蛋篇】

白人警察吐槽录像带画面看着像日本恐怖电影,还开玩笑地问他们会不会在七天后死去,指的是岛国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

理查德(大女儿的出轨丈夫)提到了"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这是火遍美国的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中的插曲。

歌曲本身表达了对外来移民的支持与包容,但理查德大概只是想吹嘘自己去过纽约剧院而已。

兰森与侦探初次见面时,对侦探说了一句"CSI: KFC?",我们都知道KFC的肯德基的意思,而肯德基最初来自美国南部肯塔基州,所以这其实是兰森在嘲讽布兰克侦探浓重的南方口音。

(实际上布兰克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是英国人,他的南方美音是特意练出来的)

侦探布兰克在车里独唱的歌曲是"Losing My Mind",来自音乐剧作家史蒂芬·桑德海姆的作品《富丽秀》(Follies)

家族中的六个中年角色都是以70年代音乐偶像的名字命名的。

长女琳达(Linda)和丈夫理查德(Richard)来自夫妻组合理查德和琳达·汤普森(Richard and Linda Thompson)

次子沃尔特(Walt)唐娜(Donna)是以组合“斯蒂利-丹”(Steely Dan)沃尔特·贝克尔(Walter Becker)唐纳德·费根(Donald Fagen)命名的。

儿媳乔妮(Joni)以加拿大传奇创作歌手乔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命名,而她已故的丈夫以摇滚歌手尼尔·杨(Neil Young)命名。

影片关键人物——兰森(Ransom)的名字虽然与音乐无关,但也大有来头,导演曾透露他的名字来自埃尔温·兰森(Elwin Ransom),英国作家C.S.刘易斯太空三部曲的主角。

至于哈兰老爷子本人,他的名字Harlan Thrombey来自80年代流行的互动小说《Who Killed Harlowe Thrombey?》

在书中,Harlowe是一个塑料大亨,被人用砒霜混进酒中致死,读者的任务就是找出他的哪个家族成员谋杀了他。

【惊喜角色篇】

电影开场不久,女主角玛塔的妹妹正在看一部侦探剧集,剧中警探的声音来自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结尾演职员名单中,可以看到他的角色为Hardrock侦探

囧瑟夫的客串并不是偶然,从2005年的《追凶》起,他就开始出演导演莱恩·约翰逊的电影了,包括《环形使者》和《星战8》(客串配音)。

白人警探的扮演者诺阿·西甘是莱恩·约翰逊的长期合作演员,几乎出演过莱恩每一部导演作品。

影片中无人知晓老奶奶的年龄,但真相会让你震惊:老奶奶的扮演者K·卡兰比90岁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哈兰)还要小6岁

遗嘱律师的扮演者是弗兰克·奥兹,除了演员的身份,他还是著名的木偶师,《星战》系列中的尤达就是由他操纵木偶并担任配音的。

录像店的老头最初是由演员和魔术师雷基·杰伊饰演的,可惜他在2018年电影拍摄完成前离世了,该角色由M·埃梅特·沃尔什接替出演。

在影片中,老头将老照片贴上冰箱时,可以看到旁边有一张雷基·杰伊的照片。

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个人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8 ) 《利刃出鞘》: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毫无疑问,《利刃出鞘》(Knives Out)成功了:票房暂时还不好下结论(走势不错),但优良口碑已证明其不愧是年度佳片之一。

这部主打“推理、侦破”的剧情片,最大卖点当然是故事中的疑案,在非常典型的卖相和足够扎实的剧本加持下,《利刃出鞘》十分有引人入胜的魔力:正如海报上所说的“谁都可能犯案,每个人都在说谎。”

推理类的作品我看得很少,对于“阿加莎情结”什么的也不懂,况且现在已经有挺多专业解读了……因此,本文不打算讲案情推理或故事细节,而只想单纯说说影片中各色人物形象。

《利刃出鞘》的实际成片质量给了我不少意外惊喜,全明星阵容贡献出丰富精彩的群戏,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等主次要素全程在线,令影片更多了一份舞台剧式的质感和美感——对于影视创作来说,相比起难以“复制效果”的推理剧情,或许这才是更具借鉴意义的优点。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部分剧透。】

影片的设计思路十分典型,甚至可以说有些复古

主舞台是一座远离城市的大宅,死者是享誉世界的推理小说家哈兰,时间是在他85岁生日后,登场人物是开枝散叶的斯隆比家族,疑点和问题在于“哈兰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谁又将得到他的上亿资产?”

推理悬疑类的故事,也许天生就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势,因为角色都肩负着重要的“功能性”,尤其是在“所有人都有秘密”的环境中,必须更加紧迫、确切地展示出他们的特点和性情。

《利刃出鞘》中每个主要角色都可以代表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他们的活灵活现让“脸谱化”在本片中能成为一个褒义词。

先说哈兰的大女儿琳达。

从表面上看,琳达是哈兰子女中最成功的一个,她像父亲一样白手起家、事业有成,俨然“虎父无犬女”,同时作为最年长的孩子,她也以半个“家长自居”,当意识到侦探布兰克在刺探家族隐秘时,她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露出了獠牙……可我们都知道,琳达的女强人形象都是强装出来的,创业资金是老爹给的,时刻总想证明自己,恰恰说明她的压力有多大——她是最色厉内荏的那个人。

然后是琳达的丈夫理查德。

理查德看似风度翩翩,是哈兰的好女婿,但实质上入赘斯隆比家族的他,心理压力一点都不比琳达小,或者说要比妻子更大,于是他才“不堪重负”出轨,而相比出轨实情曝光,他更害怕因此被踢出家族,嚼舌根、采取迂回策略等等,无不体现出理查德的焦虑和惶恐——他是最惴惴不安的那个人。

接着是哈兰的小儿子沃尔特。

相比其他装模作样的同辈,沃尔特显然实诚多了,“我就是吃老爹、靠老爹过活的”,平日负责打理出版公司,整天想着怎样用父亲的作品赚更多钱(比如卖改编版权给网飞),假若失去哈兰庇护,沃尔特会显得毫无价值,所以当父亲把他踢出公司时,他瞬间如丧考妣、一蹶不振——他是最懦弱无能的那个人。

还有哈兰过世儿子的妻子乔妮。

网红带货小达人,圣母无敌白莲花,乔妮看似蠢萌,其实最能装腔作势,在失去与斯隆比家族最大纽带后,她依然能与一家人保持密切联络本身就能说明问题,比如生日宴上不顾琳达的厌恶非要拉着她跳舞,比如哈兰掐断她“偷钱”行为后上楼问安,比如玛塔得到继承权后主动关切……乔妮精心维护着她的人设,因为这就是她攫取各种利益的本钱——她是最趋炎附势的那个人。

另外是沃尔特的儿子雅各布。

人称“小纳粹”,整天捧着手机上网吸纳各种叛逆、极端思维,家里人没谁喜欢他,对此他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网络上什么都有,现实世界别干扰我就行”……有趣的是,雅各布唯二两次与家人们有效交流,分别是关于爷爷遗嘱的耳语和Google如何剥夺玛塔的继承权——他是最冷漠现实的一个人。

太奶奶(nana)是影片中颇为特殊的一个存在。

她是85岁哈兰的母亲,没人知道她多大了,也没有谁真的愿意花心思和她交流,因为太奶奶已经老到几乎无法与别人谈话,以至于兰森和玛塔都没把她当成“有威胁”的目击证人,但她恰恰是侦探布兰克找出真相的突破口——她象征着上个时代的古老视角,更象征着社会上无数被冷落、被忽视、被遗忘的声音。

如果说上述角色的人物形象过于典型、公式化,那不妨来看看《利刃出鞘》中我印象最深的配角,乔妮的女儿梅格,因为她是最接近我们的普通人

靠着外公资助的学费,读了个在大家眼里没啥用的专业,有些天真、有些善良、有些拘谨,关键她是除哈兰之外,斯隆比家族中对护工玛塔最好的人。

身为一个不甚突出也不甚讨喜的外孙女,梅格在家族中的地位本就不高,再加上母亲的影响,她比其他人更能体会玛塔的感受、为玛塔着想、替玛塔分忧,两人说是朋友毫不为过,她们自己也这么想,所以玛塔才会在一片混乱中唯独接了梅格的电话……

但梅格,却以“朋友”的身份假装来求情,实际代表着全家人来恳请她放弃继承权——因为这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

最后,可以说兰森了。

某种程度上,兰森是斯隆比家族中地位最超然的一个,他不用工作,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因为哈兰最宠溺这个大孙子,因为“兰森和年轻时的我简直一模一样,聪明又愚蠢”。

哈兰很明事理,他知道继续庇荫下去,兰森迟早会废掉;哈兰又关心则乱,忍不住把改遗嘱的事告诉了兰森……而这个宝贝大孙子也确实“不负所望”,做出了其他人都不敢干也干不到的事。

有这般头脑、胆色和心智,离巢后完全可以像爷爷那样闯出一番大事业——区别是,哈兰当年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能白手起家、放手一搏,而好吃懒做惯了的兰森,在十字路口走向了邪路……

哈兰对兰森的评价确实非常到位,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外如是。

斯隆比家族平时虽然有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在根本性问题上步调却出奇一致,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敌人,护工玛塔。

哈兰生日宴会上大伙儿对于移民的讨论,正是他们“居高临下”态度的一个缩影:无论支不支持来美国的外来移民,怎样支持这些外来移民,斯隆比家族们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共识,即“权力在我们的手上”。

玛塔很勤劳很专业,给了老头子足够的照料,我们认可你(这也是你该做的),甚至我们还能酌情接纳你作为“家人”——可如果你在老头子一时糊涂下鹊占鸠巢,翻身做了主人,那就乱了纲常、坏了本分

设身处地来说,斯隆比一家人的想法并没错,子孙后代继承长辈财产不是天经地义的么?偏偏手握大全的哈兰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他最看重的不是血缘,而是勤恳、真诚的品质。

《利刃出鞘》中翻天覆地的刀刃,正是玛塔和布兰克。

玛塔与斯隆比家族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连撒谎都不会的她在别人眼里简直就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绵羊,毫无威胁性……她像一碗清水,无论如何都切不开更捅不破这个家族的城墙,但唯独冲刷了核心人物哈兰的内心,以致这堵高墙开始从内部濒临崩溃

玛塔更像是一把看着不起眼的软刀子,悄无声息地渗进了墙缝里——但这还不足以让墙倒塌。

布兰克则是那个来把刀磨锋利、并刺出致命一击的天降神兵,两人合作之下才是真正的“利刃出鞘”,他们撕破了虚伪的面具,斩断断了寄生的管道,还切开了一个也许并不那么美好的蛋糕……

当斯隆比家族看着豪宅的新主人玛塔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那就是影片落幕后,留给观众们的余韵了。

即便不谈《利刃出鞘》的推理剧情,光是“人性杂烩大熔炉”就已相当出色(应该说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丰富的细节和精准的表演让这些角色惟妙惟肖地站在了观众面前,人物站住了,故事自然就先站住了一半。

请把掌声献给这部“复古且有启发性”的电影吧。

【也欢迎关注我公号“有爱评论区”。】

短评

导演还是很擅长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多而不乱。有模有样的商业悬疑片。

2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用古典影调、英式喜剧、政治讽刺、闪亮亮卡司层层包装,唯独甜甜圈最核心的部分空了一块,没有推理进行到关键时刻那轻轻一击整个人恍然大悟的快感。解谜越深入越感受到导演对于反类型的用力又无能为力,用明到不能再明的明喻带着观众兜圈,以回避只要一验血就不言自明的真相,推理迷看完失望到萎靡。【重看2022.10.18】

3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哈哈哈,想要一个美队叫大家EAT SHIT的表情包!!半上帝视角下的推理与反转都很有意思,而情字当头,一点点人性的光辉还是有机会从这冷冰冰的伪善脉络中逃出生天。四星半。(许愿成功!12月2日@今天也是宝贝喵 给我发来表情包)

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全片最大的败笔是 美队从头到脚都写着 我的智商和我的演技一样捉急 加这么多戏给我 我自己也不信啊

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没有推理迷会瞧得上这个案子吧?它的质量、体量与能量甚至都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莱恩增添人物数量和支线情节进行叙事注水,一个个功能化的毫无生命的沦为道具的角色除了分散注意力与提供生硬的笑点外基本是多余的,他们真的参与悬疑和谜团的助力与搅局了吗?演员选角特点,众人登场布局,稀释了真相前的迷雾,反阿婆,但实际并未跳出传统,从《神探可伦坡》到《古畑任三郎》,太多前人早就做过无数次,最后,还是向老派推理的惯式投降。你可能会说,这片子不仅仅看罪案侦破,你更要看到它社会向的一面,不好意思,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三流影迷,更没瞧上。

1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其实蛮失望的。并不“狼人杀”,大部分的家族成员也都被处理成很脸谱化的小反派,尤其故事到中后段视角完全从女主小白兔一人展开,上帝视角一开,几乎从推理变成了犯罪惊悚片。到最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依然是想讲一个拉美裔移民赶走美国人的反川普式寓言。这几年川总凭一人之力到底为好莱坞贡献了多少素材灵感???还能拍点别的吗???

14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其实老爷爷在第五分钟时就已看穿了真相——当然 这句话唯有看完全片的人才会懂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62332/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全篇最阿加莎的部分不是推理和反转叠反转,是好人受到考验而好人最终平安得胜,以及自始至终的善良的心

17分钟前
  • 骤雨至
  • 推荐

精彩绝伦的希区柯克/德帕尔马式惊悚情节剧,非常好的剧本和编导,Rian Johnson再次没让我失望。强对比度的视听语言非常old school也非常给力。剧本太棒了,前面每个埋下的伏笔都在后面给出合理甚至出人意料的解决,在政治层面具有象征意义,惊喜之后还有惊喜,然后再来一个惊喜,连续不断反转之后,大家蓦然回首,一切回归人文关怀,美好的人性最终得到补偿。

2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从戛纳的《寄生虫》到威尼斯的《小丑》再到这部颁奖季的《利刃出鞘》,今年堪称类型片大爆年,而且每一部都能走向口碑的风口浪尖。缺失中心的“甜甜圈”案件,逐层抛开悬念,猜不透剧情走向,情愿沉迷其中,无暇去想。遗产公布时美队的窃笑、探员收回公布真相时奶奶的偷乐,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司令在奥斯卡现场的捂嘴笑。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推理片,家人的关系,阶层的对立,越细想越不寒而栗。“年纪越大,越难以掩饰情感,包括悲伤” 每个人都有可能撒谎,而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虽然案件真相没什么新意,但胜在结构玩得转,节奏上佳,台词笑点不断,连续反转让剧情不断攀升;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人设丰满,感觉有很多可以挖掘,能做迷你剧的水平,所有配角从警察到女佣都太有戏了,群戏优秀,呈现了非常舞台剧的效果,极具观影娱乐性

29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最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是这个故事有那么些温暖?

32分钟前
  • 推荐

4.5 太好看了,剧本扎实,十多个人物个个出彩,各种细节和铺垫需要二刷才能全部Get;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密的剧作之上有讽刺幽默,之下是个政治内核,尤其是第二幕之后,悬念退场,政治讽刺开始主导语调,把整个电影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精彩纷呈。莱恩·约翰逊的执导能力依然不同凡响,这个卡司更是牛逼闪瞎眼,全是硬核戏精,托妮·科莱特演的网红婊太抢眼~~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美桃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twi上骂川普了,这一次,他专门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

39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力荐

《罗生门》般的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反转已经足够精彩,更精彩的是对人性的揭露入木三分。最黑暗的不是哈兰的死因,而是每个人面具下的心机和城府。大家都说玛尔塔是家人,哈兰将遗产给她后,他们又说她是骗遗产的贱人。沃尔特亲口说要好好照顾她,结果说翻脸就翻脸,甚至用她母亲来威胁她。你犯了罪,有好处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好处我就要报警抓你。一开始大家都说哈兰是自杀,听完遗嘱却又叫布兰克继续查下去,巴不得是玛尔塔杀了他。和自己无关就无所谓,哪怕是父亲的死因,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在乎。一家人可以天天吵架,也可以为了遗产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和家人过意不去,但不要和钱过意不去。没有永远的家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玛尔塔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哈兰把遗产给我,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你们。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年度爽片,人性试炼。剧本在原创中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即视感,从上帝视角看谋杀依然拍出了悬念与反转。美队蛮有黑色幽默的潜质啊~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9分吧,属于那种很好看电影,也算是这两年好莱坞看到的最出色的侦探推理类影片了。整个推理与反转的设计都很用心,真正做到了不到最后一步,你永远无法猜出真相。中间又有几次类型的转换,也很有心思。同时,表面是个推理片,背后又各种政治话题隐喻,各种怼川普,也是很好莱坞了。表演也都很有特点,可以的。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贵为美国白人的众卿家内讧一无所获,仰望着从巴基斯坦人手里买来的生父老宅;身为巴西移民的本宫站在老宅阳台,端起“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杯具轻呷,俯视着一切。哈哈哈哈……吐!

50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一家子“神仙”又请了个“大咖”神探来破案,过瘾哦,各种飙戏,感觉就像在话剧厅现场。

55分钟前
  • 五十米深蓝
  • 推荐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讲西语出身的护工(埋设了一个语言梗),一会被说是厄瓜多尔人,一会是巴拉圭,一会是乌拉圭,一会又是巴西人以及壁炉夜话的墨西哥边境话题。似乎富翁子女,从来没有正眼看待她,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随时可被替换,是任何一个国籍的帮工佣人。子女一群人嘴上说白手起家,心里念念不忘丰厚遗产,痛失遗产后的古老敌意,叫人不寒而栗。包括看似叛逆不羁反社会的家族第三代,依然带有根深蒂固的成见。匕首、呕吐、老奶奶之类的设置妙用,都令电影在类型上,有偏向黑色喜剧的幽默元素。所以实际看下来,并不会觉得电影很长。尤其是最后一连串脑补风暴,煞是过瘾。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