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2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3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4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5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6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3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4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5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6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7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8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19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8

详细剧情

奥勃洛摩夫(奥列格•塔巴科夫 Oleg Tabakov 饰)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少爷,父亲留下的巨额财产让他从未亲手挣过一分钱,每一天,奥勃洛摩夫都躲在家里,过着自闭而又慵懒的生活。施托尔茨(尤里•博加特廖夫 Yuri Bogatyryov 饰)是奥勃洛摩夫唯一的朋友,他看不下去挚友封闭的生活,于是带着他外出健身、社交和游玩,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勃洛摩夫渐渐融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长篇影评

1 ) 那个叫奥勃洛莫夫的懒癌晚期宅男

<图片1>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谈谈我今天看的一部电影,名字叫《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年),而这部电影改编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1859年)。这部小说创作的年代,在俄罗斯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伟大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在遥远的英国,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可是对于俄罗斯来说,十月革命(1917年)却还远远没有到来。

以下的内容难免要有一些剧透,如果不想被剧透可以直接点击电影观看地址: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757666/

《奥勃洛莫夫》这部小说在俄罗斯的状况,就我个人理解,大概相当于鲁迅的《阿Q正传》在中国的状况,它们都塑造了一种具有典型的国民性的文学经典人物形象。据说列宁经常公开的引用奥勃洛莫夫这个文学形象来批判俄罗斯的现实,可见这个人物对于俄罗斯人的精神挖掘有多么经典。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一个一两百年前的俄罗斯经典文学形象呢?如果它真的只是局限在俄罗斯这个地理位置、局限在一两百年前那个时空里,那么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必要在今天还来谈它了。我之所以看完这部电影的当天就马不停蹄的深夜来写这篇影评,自然是有要写它的价值的。正如标题所看到的那样,出现了两个流行词在修饰奥勃洛莫夫这个人物:懒癌晚期、宅男。
<图片2>
这就是电影一开场出现的奥勃洛莫夫的生活状态,你没看到他?瞧,他就在画面正中央的沙发床上,被厚厚的被子盖着,只露出半个脑袋。没人知道他这么睡了多久,就好像一直要睡到死一样。每个宅男宅女之所以可以这么宅,正如奥勃洛莫夫一样,你可以宅着而不至于饿死,或者说你有这个资本宅。
<图片3>
350个农奴的主人,这就是奥勃洛莫夫的资本。而今天的宅男宅女,可能也有别的资本,总之大家都饿不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宅下去?我们宅我们的关别人什么事情?宅又不是错。身为宅男宅女的你,此刻是不是也这样想的?起床多么累,出门去找谁?
<图片4>
想想我办“和扎扎木一起过星期天”这个活动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就是:“我对这个活动很有兴趣参加,前提是如果我能起得来的话。”
有什么理由能让一个懒癌晚期患者从床上爬起来,滚到室外冰天雪地亦或阳光灿烂的天地里去?社交活动这种事情,他们能给出一百个肯定无趣的推测。他们总是等待着一种被人安排好的享乐,总是说别人无趣,却并不反思一下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趣味,或者主动在生活中创造什么趣味。懒癌,其实就是一种活着了无趣味,去死又怕痛的慢性自杀。常常感到看透了人生和社会,觉得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图片5>
可是哪怕是毫无进取之心的混吃等死的日子,也不能那么一帆风顺。奥勃洛莫夫收到了庄园管家的来信,说收成不好,上交的钱要少两千块。而这一边房东催促房租,肉铺不再赊账给他,明明是有350个农奴的小地主,现在却要为钱所困。
<图片6>
老态龙钟的随从,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扎哈尔也看不下去了,他用他所能用的方式想唤醒他的小主人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可是……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扎哈尔的小主人委屈的痛哭流涕,像个孩子那样哭天喊娘的。老随从扎哈尔摔碎了一地碗碟,看似无心,实则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观众们可以好好揣摩。
灾难真的是突然降临在奥勃洛莫夫的头上的吗?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懒癌到了奥勃洛莫夫的这个份上,发生什么灾难也都是不奇怪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那些宅男宅女们是否有一种危机感了呢?其实奥勃洛莫夫也是有危机感的,但是这种危机感的解决如何实现呢?他只停留在感受上,却没有任何的行动。这样的不良感受与这样的消极懈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就像这画面中摔碎的碗碟一样,奥勃洛莫夫的生活仿佛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图片10>
不幸中的万幸,施托尔茨出现了。他是奥勃洛莫夫的发小,是奥勃洛莫夫最信赖的人。我们也可以叫他安德烈,安德烈的存在就仿佛是迷航者的灯塔。与奥勃洛莫夫截然不同,安德烈时刻都在努力进取,简直就是成功人物的典范。
<图片11>
为了让奥勃洛莫夫起床,安德烈把一盆不知道是开水还是冰水的水盆放在床下,然后吹起高音喇叭,奥勃洛莫夫简直是被刺激的一个激灵从床窜了起来。这与不知所措的老随从扎哈尔的不痛不痒的叫他起床的方式相比,简直立竿见影。
<图片12>
安德烈能如此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的父亲是德国人,他的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爸爸在他小时候就对他进行了务实的教育,让他懂得如何在社会上自食其力,而不是像一般的俄罗斯传统贵族那样靠着祖产混吃等死。也许这在安德烈的妈妈看来是偏离贵族精神的,但是正如这个作品的创作年代那样,在欧洲的中心,一场社会巨变正在酝酿。它将席卷农奴、无产者、没落的贵族还有那些永远在进取的务实者,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图片13>
安德烈的父亲培养了小安德烈,给了他足够的教育,然后只给了他有限的一点路费和开始的生活费以及基本的生活物资就要让他去创一番新天地了。是的,就是这么狠心。然而我却觉得这是最伟大的父爱,那就是对孩子放手,不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伴随一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说明小时候的教育是失败的。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宅男宅女的父母都不是安德烈父亲这样的家长。
<图片14>
安德烈的爸爸说:“如果你不够聪明(混不下去了)你可以去找我的朋友,他有四层楼房,我给你他的地址。”

安德烈很有骨气,他是这么回答他父亲的:“不用了,等我也有四层的楼房时,我会去找他的。”

能做到这样,哪怕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富二代来说也是很难的吧,不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就靠自己去闯天下。一般来说,青年们都只是乖乖的接受父母给自己的安排,享用着现成的资源,包括人脉和平台。
<图片15>
安德烈活跃于各种社交、聚会、商业谈判,他的生活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成功,为了在社会上不断的进取,开创属于他的身份和地位。与奥勃洛莫夫不同,安德烈活的非常充实,所有的行为都目的明确,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有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绝不会塑造生硬的面具形象,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真实,有着多面的矛盾。安德烈的矛盾就在于他看上去像是一部迈向成功的机械一样按照精确的齿轮在运转,可是他却一定程度上容纳了奥勃洛莫夫的那些无益的事情,并且真心实意的希望他的好朋友能从这种烂泥一样的生活里走出来。
<图片16>
奥勃洛莫夫在安德烈的带领下,参加了各种他其实毫无兴趣的社交活动,我们也可以叫他伊利亚。伊利亚在聚会中结识了女一号,女一号的出现给伊利亚的死水一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你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对于懒癌晚期患者来说,爱情的魔力也可以让死水燃烧。
<图片17>
<图片18>
沉闷的画面突然变得鲜亮起来,光明就是从那扇聚会的门里投射出来的,走进去就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一切都鲜亮起来。可是爱情哪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懒癌宅男伊利亚来说。在他们相互表白之后,伊利亚深夜辗转反侧,终于一咕噜爬起来,给女一号写了分手信。他把镜子搬到面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发现自己如此糟糕,根本配不上女一号。就像一切自卑的人那样,觉得自己不配有好的生活。他觉得好的生活只能属于像安德烈那样的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奥勃洛莫夫这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也是蛮激烈的,作为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看上去简直一无是处,但是却经常能对周围人和事有一种冷静的认识,这种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智慧的。一方面宅得像条蛆,另一方面心又跟明镜似得,只可惜明明什么都知道,但是却根本不想对生活有任何改进。如果换个政治口吻来分析这种怠惰的状态,可以说奥勃洛莫夫这样的没落贵族是隐隐的意识到了社会变革的巨轮即将消灭他这样腐朽的阶级,因此努力钻营什么也无济于事。但这本小说其实并不是写在苏联政权时期,也不大可能会有那样的政治导向,所以它更可能的是一种人性的表现。
哪怕在今天,无论是不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总是有别的奥勃洛莫夫,有别的施托尔茨。面对着人类社会的名利场,以及必然消亡的生命,面对着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轨迹,甚至什么才是人活在世上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问题,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人类命题吗?
<图片19>
<图片20>
他们曾经像一对天使,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走上彼此的人生命运。
<图片21>
哪怕渐渐长大,拥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却也努力在向对方靠拢。
<图片22>
可是最终他们还是会变成他们自己,无论是奥勃洛莫夫,还是施托尔茨。选择哪条路都有可能悔恨,但也可能心满意足。正如哈姆雷特所问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也可以问,是成为奥勃洛莫夫还是成为施托尔茨?
<图片23>
终极剧透:奥勃洛莫夫和一个寡妇结婚了,因为生活不注重饮食健康和适度运动,七年后就病死了。而施托尔茨和女一号结婚了,可是生活的仿佛也并不是那么幸福,虽然在别人的眼中可能是幸福的。老随从扎哈尔失去了小主人,明明可以回到村子里安度晚年,但他却选择了成为一个露宿街头的醉鬼流浪汉,真是感叹什么主人就有什么随从。

奥勃洛莫夫作为一个经典文学形象,他的人物表现张力是很突出的,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是激烈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形象的塑造也是深刻的。我们没有办法说奥勃洛莫夫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成为的人,是我们人生的反面教材,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我们自己的身上总有奥勃洛莫夫的影子,多多少少。

(微信公众号:扎扎木)

2 ) 最爱的电影

俄式相貌、俄式小胡子和俄罗斯气质是米哈尔科夫的标签,他也是在西方接受度最高的当代俄籍导演,为了获得这种接受,他的后期作品向西方欣赏口味做了些许妥协。早期的作品,例如这部《奥勃洛莫夫》,则是彻底的俄罗斯风格。从对一个小农奴主几天生活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看到了整个社会。时代变了,人改变不了,几个好朋友骑车在美丽的俄罗斯田野上飞驰,那种快乐转瞬即逝。

3 ) 《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伊·亚历山大洛维奇·冈察洛夫,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在辛比尔斯克一个商人家庭,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冈察洛夫一生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但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力作,尤其是《奥勃洛摩夫》这部作品,它一经发表,就立刻引起了轰动。
很早以前,我看了这部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印象之深刻,甚至还可以背诵几段。最近再找出1980年苏联导演: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拍摄的《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重温一下。


《奥勃洛摩夫》电影基本延承小说,也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描写了奥勃洛摩夫从懒散无所事事到被拉起来重新回到正常农奴主的生活圈,再到想爱,却躲避。
不过最后那个部分,小说是:奥勃洛摩夫又回到了以前的懒散生活当中,穿上睡衣整天卧躺在床上,看着房东太太普希尼钦娜“裸露的头颈和永远不停活动的臂肘”,他觉得这正是他十分熟悉且向往已久的奥勃洛摩夫卡式的理想生活,并与普希尼钦娜结了婚。在这个勤劳能干的房东太太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他变得更加慵懒,常年的卧躺不动使他中风好几次,终于有一天他“像一只忘了上发条的时钟停摆不走了”,在毫无疼痛和毫无苦恼中死去了。
影片中,镜头一转,最终与寡妇的结合7年后,中风而死。了此一生。干脆利落!是啊,就一个要死不活的寄生虫,可不是就该这么利落完蛋?!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长年蜗居在彼得堡,不从事社会活动,也不从事力所能及的其他活动。
他不去关心自己的土地,像寄生虫一样,靠着农民的供养过活。在农村已经发生变革的那个时代,他却还留恋过去,对新的变化毫无所知,也毫不理解。

1859年创作出来的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当时社会背景?
自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将近四十年的俄罗斯社会的历史变迁。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个大变革前夕,一批农奴主和贵族等,主动积极寻求革新,前往欧洲他国借鉴与考察,在思想和社会参与度上做好准备。
而另一些,就是固步自封的奥勃洛摩夫们,想接受新鲜空气,又害怕太冷太累;想拥抱情感之爱(社会变革之爱),却又怕责任与义务的压力。
于是躺倒沙发上,在安全老旧的寡妇身上找到熟悉的体温与气味,就成了最好选择。

这个“多余人”影响多大呢?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摩夫的。”
列宁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奥勃洛摩夫,他说:“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如何开会,如何在各委员会里工作,就可以说,老奥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就像一面明净的镜子,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更加完善自我。每一位“虔诚”的读者,阅读过这部小说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比较清醒的、而又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想问:
今天,我们自己不也正面临不断改革,深化之、常态之吗?!
那,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4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奥勃洛莫夫

画面太美,电影挺长风格很慢但丝毫不让人不耐烦,也许是因为我在男主身上看到了自己——正好我本人也在沙发上住了三天了。导演也是奇怪,按理说原著里男主该是被批判的对象,好吃懒做坐享其成还把这当做理所当然。但电影里的男主却不是或者说不仅是这样,他的性格被刻画得更有一丝孩童的纯真,和对人性意外清醒的认知,有时他说的话简直是个哲人,他那不能与世俗社会兼容的懒惰甚至变成了不愿与“其他人”为伍的清高自持。还批判了像施托尔茨每天忙着追求却不知是为了什么。 可能是碍于篇幅的原因电影的结尾有些仓促了,没看过原著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奥勃洛莫夫又选择回到了原来的沙发生活。但显而易见的事,最后看似安稳幸福的施托尔茨一家,每个人都想念着他,或者说想念着心里那个同样反抗生活纯真不染的奥勃洛莫夫式的自己。

5 ) 宅男的一生?这才是巅峰

格列布勇敢的走了出来,格列布勇敢的走进了社会,然而这却用尽了自己全身的“力气”。格列布从一个宅男成长为一个渐渐的打开自己的心扉且好好生活的人,是不容易的,然而这种不容易却没法被所有人理解,因此,格列布即使是走了出来,最后也还是走了回去。此后的格列布再也没有在生活中有过任何的激情,一直到去世。

《奥勃罗莫夫一生中的几天》是一部前苏联电影,看惯了好莱坞影片的观众们可能并不习惯这样的电影的节奏以及结构。本片用一个“宅男”的故事,讲述了一种困境,一种社会现象等等,这样的讲述节奏缓慢,且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平实的故事里却贯穿着值得玩味的台词,这显然是本片的优点了。

格列布从小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阔少爷,童年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已经拥有了一笔足可以让自己衣食无忧的产业。而长大后的格列布自从跟自己的父亲分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而这一切并不代表什么,因为他在完成学业且成功就职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另类生活。

格列布从公务员的岗位离职后就彻底地呆在了家里决定不出去了。宅在家的格列布一日三餐有人伺候且一直觉得沙发才是自己的归宿。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格列布只能讲自己的社交圈越缩越小,然而当最后再也没有办法缩小的时候,格列布的唯一好友斯托尔茨出现了。

斯托尔茨的出现让格列布有了一种另类的生活,当然,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普通的生活,而对于格列布来说,这种生活却是以打破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斯托尔茨带着格列布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格列布渐渐的打开了心扉,而此时此刻,美丽的姑娘奥尔加出现在了格列布的生活中。

斯托尔茨见状极力促成格列布和奥尔加成双成对,他甚至在两个人熟悉了后自己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然而格列布是惶恐的,也是节奏缓慢的。即使是奥尔加展现出来了对于格列布的热情,然而格列布本人并没有彻底的感悟到这种热情转化为的爱意。格列布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自己中意的爱,然而他慢热的举动却使得奥尔加觉得自己的魅力有损。

斯托尔茨回来了,他依旧是积极的充当着格列布和奥尔加两个人的润滑剂,然而在斯托尔茨的映衬下,格列布越发的觉得自己无法担当一个爱人的角色,于是,格列布默默的退出了这场不属于自己的游戏,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居住地,,一直到后来郁郁而终,格列布依旧是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

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对于格列布本人是非常厌烦的,小说《奥勃罗莫夫一生中的几天》被定义为描写农场主萎靡的生活状态,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站在当今的世界来看这部作品,一种熟悉的味道近乎于出现在眼前。格列布本身在小说中担当的角色是一个被庄园主生活腐化了年轻人,年轻人本该具有的活力,格列布都没有,年轻人本该具有的热情,格列布也没有,年轻人本该具有的对于生活的希望以及自主生活的能力,格列布同样的没有,这个什么都没有人,最终也只能在什么都没有中郁郁而终。

然而站在当今这个时代去看格列布,他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当然,这里指的不是他的生活环境,而是生活处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羞于同别人接触,羞于同别人生活,羞于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然而这些仅仅是羞于,他们同样渴望融入整个社会的生活,然而自身却是怯弱的。有的人习惯改变,他最终能融入进去,然而有的人却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格列布的下场。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改变,因为这个社会设定的标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当这个社会迎合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后,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当这样的生活无法接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个格列布,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每个人都渴望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为每一个具体的人而活。

格列布对于奥尔加的爱是有感觉的,他同时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甚至后来他对于奥尔加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依赖,然而格列布是怯弱的,因为脱离了整个社会太久,格列布本人并不确信自己所希望的是不是奥尔加所希望的,一直到后来斯斯托尔茨的回归,格列布才真正体会到,奥尔加是属于个斯托尔茨一样的人的,他们才是一对,自己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被接受者,想明白了这一点,格列布便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格列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的生活应该怎么过?

……

你好,再见

6 ) 致奥尔佳

你看到这封信而不是我,也许会感到惊讶。但读完您就会知道我没有别的想法。我们意外地相爱,好像突然之间都患了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苏醒。昨天晚上,我才理解到我这片树叶落向何处,我决定停止。
我跟您说过,我爱您。
您回答说,您也爱我。
您难道没听出其中的不和谐麽?等我到达无底深渊处,您会听到的。仔细想想看,我是怎样的人——您有可能爱我麽?你爱我麽?
“爱,”您昨天说。
“不,”我坚定的回答。
您的“爱”只是对爱的一种无意识的需要。我本该一开始就断然地对您说:站在您面前的这个人,不是您理想中的那个人,等一等,他回来的,到那时候您会因为选择和我在一起这个错误而忧虑。而您的忧虑又会伤害我的心。
如果天性给了我更敏锐的心,我更真诚的话我原本应该这样说:我对您说这些,和您告别,想着您要踏上未来的旅途。
再见,我的天使,快快飞吧,就像小鸟飞离错栖的树枝,快乐轻盈的飞吧,飞离您偶然栖落的树枝。

You'll wonder at receiving this instead of seeing me.But I could not have done otherwise.We fell in love suddenly as if we had both suddenly been taken ill.This prevent me from coming to my senses sooner. Tonight, at last I realized I was falling.
I said I love you.
You swore your love foe me.
Can you hear how disordant it sounds?Look at me think of what I am.
"I love you," you said yesterday.
"No," I reply firmly.
Your love is not true love.You are mistaken.I'm not the one you're waited for.He will come, and you'll be ashamed of your mistake.And your shame will hurt me.
I should said this to you if I had a sharp mind and more courage.I am saying goodbye, as one bids a drer friend farewell.
Farewell. Hurry and fly away, like a bird flies from a twig it had perched on by mistake, as gaily and lightly, fly from the twig you've alighted on by chance.

短评

9。寂然堡院闭世光,旧客闲来佳人往,坚冰销尽作春水,卑念错栖误搁伤,拂闪丛窥归林峦,麦陇尽作往日欢

6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俄国往事》既视感,奥勃洛莫夫是卡在欧化和本土之间的俄罗斯贵族,一辈子不会穿袜子,不善经营家业,流连童年回忆,神圣化母亲。他身上是庞大民族的影子:纯真而狂热,懒惰而敏感,骄傲却谦恭。和安德烈的对比,仿佛莫斯科(斯拉夫)与彼得堡(德国后裔)的张力,洗桑拿骑车时的表现就是某种分野——永远追不上欧化(现代化)的步伐,只能在原地,像落叶般化作根的养料。(补充:原来俄语中有专用语“奥勃洛莫夫习气”)。PS米哈尔科夫对歌剧选段用得都很有品味,三人在乡间小道驾唱圣洁女神太漂亮了。

8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奥勃罗莫夫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颇能激发现代人共鸣的角色,跟其他的“无用人”有微妙的不同,对所谓“进步”也是辩证呈现的。站在小说粉的立场看哦,前半小说嘲得捧腹绝倒电影则虽然还是这些事儿但远不够好笑似乎还颇为放大奥勃洛莫夫的老爷脾气,后半的爱情故事我则感觉比小说表现得令人信服更能共情。亮点是光影如梦似幻的童年回忆场面。巨厚的书改电影还是篇幅选择的问题啊,用旁白说书我总觉得是没办法的选择。男主形象挺符合实际,一个不肯动的微胖快秃的大龄青年,于是跟德国基友就..没有什么美感了哈哈哈(如果不切实际选人的话..不敢想象..)老男仆最像,我总觉得这大爷跟《怒海争锋》里面的Killick可以互换 @大光明

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影史最美主观镜头之一

11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冈察洛夫原著改编,最喜欢的米氏电影,几度泪目。1.“有一天早上我醒来,看见窗户外面有棵树。它大概已经活了五百年,甚至更久,且还有一千年要活。在这些年里,有多少树叶长出,枯萎又凋落,还要长出多少,凋落多少。然而,每片叶子在长的时候,和树,它的根与枝共享同一个生命,它大概能感觉到它们,被它们需要。这就是说,树叶也是以后年代的一份子,就像它是之前岁月的一份子一样”。关于所有的世俗利欲,奥勃洛莫夫都从未艳羡。他的人生既无诗意,亦无光芒四射,但却是他理想的羽衣,沉淀于似水流年的嗟叹中,成就庸碌无为的美满。2.与世无争、内心柔软的善良。多年以后,他还依稀能回忆起母亲怀里炙热的爱,及阳光和煦的那个分别的午后。3.花式转场。4.开篇处,展翅啼鸣的公鸡&钟摆的不偏不倚对照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9.3/10)

16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4.3分。画面很美,尤其是主观镜头的部分(及其优雅的连接部),而且摄影屡次在不同的房子间套用相似的两进构图来提示某种相似(也确实蛮相似的);奥勃洛莫夫驻足的树丛也很漂亮。观众们狂笑不止让人蛮难过的,我觉得在保留这个时代变幻之际的末代庄园二代(对待仆人)傲慢、懒惰、且缺乏行动力的描写同时,米哈尔科夫还是对其厌世、自我怀疑与清高的刻画中注入了不少悲悯与同情(想要补看几部片确定这是否是他作为导演的底色)。在这一组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中,即使一方最终大步迈进了新时代而另一方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甩开,米哈尔科夫倒是几次让他们在对话中犹豫自己的立场,用尴尬的空气去诘问“顺应时代选择的必然”。

20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电影中有一幕奥勃洛莫夫在女主角家外候了一夜,晨曦渐起,阳光照向树林,地上是树木的影子,树上是金黄的光斑……真的好久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这么美的自然光影了。#小时候都以为长大后我们会成为有用的人,然而长大之后我们都是多余人#

25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我不要工作,我不要社交,我不要恭维别人,我甚至不要女人。我太累了,只想躺平。猴攻和熊受未能长相厮守,但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

2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3.5 也许是原著长篇幅的原因,在一些推进的场景中的不得不运用旁白解说,有时旁白显得过多了。回顾《安娜成长篇》会发现导演在片子里穿插了大量本片的镜头,尤其是小孩子的阶段。奥勃洛莫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小孩,纯真,又被时代抛弃(或自我放逐),作为一个普通的俄国人而被理解和同情。

2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多好的电影啊,可以排进我的电影十佳了。德国父亲毅然送走刚学校毕业的儿子去独立生活那段,我都看哭了。你必须开始新生活,现在就做或者永远别做。

32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与世无争与一事无成的相辅相成 似乎生性如此的被动状态 对母亲的依恋对女孩的倾慕也不怎么能激发这个人作为人的竞争欲 只是茫然地在自己的房间内大发雷霆摔锅砸碗//活成这样多半也不会认真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了//幸好他是拥有一大笔遗产的//他的朋友阿列克谢(?简直是比伊利亚更多余的隐形人了 人们搪塞他敷衍他指使他无视他 但或许他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了

33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极端理想化,需要永恒女性的带领。当奥勃洛莫夫失去了和母亲那些恬静而亲密的时光,觉得再也回不去时,他便宁愿每天赖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影片没有斥责奥勃洛莫夫,相反如画的镜头尝试让观众们理解他的心境,大概其恒久意义正在于多少少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Oblomovism”吧

37分钟前
  • Tacitus
  • 推荐

2021-5-15重看;那个纯良梦幻依恋着母亲的男孩奥勃洛莫夫,不就是普鲁斯特吗,睡前的亲吻和梦回故园,像是支撑他渡过并无光辉一生的不竭动力,只要永远携带这些珍贵记忆,他就可以泅过爱的激流和无所求的庸常人生——那一道雷电劈开了心中的恐惧,他们终于明白唯有爱或许还远远不够。以景物喻人明事,这不仅是一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唯美古典爱情,还是回荡在俄罗斯大地上永不消逝的爽朗笑声和轻盈气息,还是永恒的故园家国梦,青春的幻梦,怀乡的柔情,它们和苍莽雪原、乡愁白桦一样镌刻在骨子里。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看得很震惊,有懒癌社恐肥宅的《生命之树》内味了,《不求上进的玉子》苏联分玉。双男主隐喻时代交替,全片如同一曲在社会主义国家歌颂肥宅地主的颂歌,真诚、善良的悲剧,不见讽刺,令我一个活在当下内卷的肥宅打工人心有戚戚。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有时候我羞耻得想流泪,我经常躺着,翻来覆去地问自己,问我自己为什么我是这样,不知道答案

44分钟前
  • Imagine
  • 推荐

我珍藏的很好很好的片子。这满世界的好莱坞多么压抑。遮蔽了太多我们原本应该拥有的风景线。

45分钟前
  • 持丝
  • 力荐

影片移步换景,且帧帧似莫奈之作;意境也“移步换景”,情感深刻感人,一点都没有矫揉造作。奥勃洛莫夫在蒸汽房的那一席虚无主义的话,深有同感。我一点也不想带有阶级色彩的去看,因为奥氏的纯真,与我很像。

50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力荐

#2021俄罗斯展# 色彩真漂亮啊。只想躺平的佛系社恐废柴vs热情上进的social自律怪。童年回忆如梦似幻,那是可以安心睡大觉的日子,是平庸生活中可以反复咀嚼的糖,是和母亲一道逝去的不可追。颓废的,慵懒的,自卑的,多余的,透明的,纯真的那个奥勃洛莫夫,那个outsider,那个自己,好想抱抱ta啊。

54分钟前
  • Ink.
  • 推荐

9.0/10。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令我享受的文艺片了,摄影!摄影!谁不喜欢这样如诗如画般情感丰富的长镜头呢?配乐悠扬,感悟良多,前苏联导演善于对自然元素的利用也很好传承了下来(比如男女主角雨夜诀别的戏里,特别采用闪电表现出人物内心)。人生目标,应当简单快乐、勇于追求你想要的,但又不无所事事

59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安德烈才是奥勃洛莫夫同学的一生挚爱啊。

1小时前
  • 石墙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