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执念太深,得失已定——记电影《故事的故事》
马提欧·加洛尼所执导的《故事的故事》改编自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所著的一部童话故事集《五日谈》,所谓“五日”,必然有五天的故事可讲,但影片仅仅取用了《五日谈》中第一天的《跳蚤》《老妇人原形毕露》和另一个关于《女王》的故事,将这三个故事设置在相邻三个国家之间,分别以这三国的王室成员作为主人公来讲诉。 本部影片虽说是童话却是一部成人童话,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非仅仅是教导孩子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而是告诫成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当然,这也并非让人消极被动的接受命运,而是叮嘱众人: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太过强求,执念太深就得有所牺牲,若没有承担牺牲的勇气和觉悟,那还是尽早放弃的好。 故事之一:女王偏执的爱
辉煌的宫殿内,马戏团的“小丑”们以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来娱乐周围那群雍容华贵的王室贵人,王后冰冷的神情却与嬉笑一堂的众人显得格格不入。直到小丑中一人失手将冷水冲到了另一名女性小丑的肚子上,对方怀孕的大肚子暴露在众人眼前,王后再不能抑制自己,倏地起身愤然离去。 她是觉得众人对小丑太过分心生同情吗?从后面可以知道并非如此,她是触景生情,为一直以来不孕的自己而感到悲哀。 正是这份极想拥有儿子的执念让她倾尽一切,不择手段地去强求。 一天夜里,宫殿里来了一位巫师,他告诉了国王、王后如何得子的妙方,但告诫二人:有得必有失,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 王后执意想要儿子,因此,深爱王后的国王决定亲自为她取水怪之心来满足她拥有一个儿子的心愿。最后,水怪死,心已得。王后终如愿以偿,国王却因此而牺牲。 令人寒心地是,王后抱起河岸的水怪之心,却未正眼看一眼死去的国王。国王出殡那日,坐在轿中的王后也只是沉浸在得子的欢愉中。 国王多年的陪伴对王后而言并不及这个刚出世的儿子,因为这是王后多年期盼才终于得来的,越是难得的东西越是令人珍惜,可往往是在这个时候,人最容易忽视掉身后一直陪伴自己的人。 未曾料到的是,水怪之心并非仅仅只让王后怀孕,同时令烹饪这颗的心的女仆怀孕,两人共同生下一对面色苍白、头发如雪的少年,这对少年面容相似,如一对孪生兄弟,感情还一日比一日好。
王后偏执的爱最终想横扫一切想接近她儿子的人,为此将女仆的儿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计一切代价想要铲除,甚至再次拜托巫师动用魔法的力量。 最终,她却以怪物的形象惨死在毫不知情的儿子手中。
正如巫师所言:你要得到就必定要有所失去。失去了丈夫对女王而言无关紧要,可是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一块交托了出去怕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女王正是死在了她的不依不饶,她对儿子过于偏执的爱之下。 故事之二:老妇人执意挽留的青春 —— 改编自《老妇人原形毕露》 在相邻的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耽于美色的国王,他每日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心心念念求得一位美人共度良宵。 一日,醉酒的他偶然闻得一段优美的歌声,便遥遥爱上了歌声的女主人,为此珠宝相送,只为求得美人归,可他哪里知道对方已是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 老太太因为这次机遇妄想老麻雀变凤凰,因此憋出尖细的嗓音来欺骗国王,用妹妹经常年吮吸而如竹笋般的手指来令国王更为其着迷。 在国王的执意求爱下,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答应与国王共度一夜,前提是:夜里不许开灯。 当清晨的日光透过窗户,照亮了一切谎言与虚伪。国王大怒,令众人将这令他反胃的老太扔出城堡。 裹着鲜红床单的老太被茂密的树枝挂住,侥幸未摔死,在半空中悲戚大哭,为自己的命运悲哀痛惜。她的哭声引来了路过的老女巫,女巫同情她的遭遇,将其从树上解救,并令其吮吸自己的奶水。 奇迹就此发生,茂密的森林深处,在布满绿苔的巨石上,鲜红的床单犹如世上最美妙的丝绸,包裹着一位陷入沉睡,如森林仙子般美丽的女人。
打猎的国王偶然撞见了这位不似凡间的女子,她棕色的长发包裹着她裸露的身躯,令国王一时间如痴如醉。 重拾青春的老太如愿以偿的改变了她的命运,成为了一国之后。
然而,正如影片末尾所隐喻的那样:万事万物皆需平衡。一方的平衡被打破了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倾斜。姐姐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妹妹却仍以一副衰老的样子继续染布生活,她离不开与她相依为命多年的姐姐,更钦羡着姐姐的迹遇,为此,当她极力询问姐姐如何重拾青春的秘诀时,因姐姐的一句气话:我把自己的皮剥了!而信以为真,雇屠夫为自己剥皮。
当妹妹的惨叫声一次次刺痛观众的耳膜,当浑身血淋淋的她痛得颤巍巍的走向那座她遥不可及的城堡时,残留在观众内心的只怕除了毛骨悚然的哀痛,更多的是意犹未尽的反思。
妹妹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正应了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若执意强求,那么,你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吗?也许,强求的结果也不能让你如愿以偿。 妹妹落得如此下场,姐姐呢?是否就此安裕一生? 当结局来临的那一刻,一切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青春易逝,容颜难求,当青春的保质期已过,娇嫩的皮肤一层层褪去,她最终不得不重新变回老人,绝望地哀嚎着,离国王、离那富裕生活而去。 故事之三:公主破碎的梦 —— 改编自《跳蚤》 比起那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则故事我认为更加强调对命运的反抗。 第三个国家的国王每日不务正业,却迷上了一只跳蚤。
当女儿为她最爱的国王父亲奏曲之时,父亲的注意力居然放在了一只怎么拍也拍不死的跳蚤身上,更加病态的是,他居然还开始喂养起这只跳蚤来。 谁也不知道一只小跳蚤有什么好养的。直到某一天,国王将女儿不吃的生肉带回寝宫给一只奇怪的生物食用,观众才骇然发现:天,那只跳蚤居然喂到这么大了! 大了也就算了,关键还死了。死了也就算了,关键还引发了一场“血案”。 国王的不务正业已经上升到一种境界了,居然开始利用死去跳蚤身上的皮开始娱弄众人。并且,还以女儿的幸福作为牺牲。
他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有人会猜中这张皮是“跳蚤皮”。这个人便是以食生肉为生,每日与跳蚤相伴的野人。因此,他将女儿的整个幸福都搭了进去。 彼时的公主充满幻想,渴望嫁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在听母亲为其诵读故事的时候,尤其爱听那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渴望有一天能有这么一位令她心动的人带她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现实将一切撕碎,血淋淋地暴露给她看,她不得不被野人拖着前往那山顶洞穴,与眼前这个奇丑无比、凶悍粗陋的野人生活。
她为何离开城堡?为何答应父亲的决定?更多的想必是在跟父亲赌气吧。那时的她妄想以自杀的方式来让父亲收回成命,当父亲断然拒绝的那一刻,她又赌气嫁人。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娇惯得有公主病的小姑娘。然而去外面走了一遭,见识过爱情的破碎、生活的落魄、恩人的相继死去,便也淡然了。
当她面对拯救她的马戏团一家为她而死的时候,她对面前这个残忍的野人恐惧到了极点。也许正因为到了极点,她反而冷静了,第一次向野人示好,第一次清楚自己该怎么走,第一次拿起刀子果断割掉野人的喉咙。然后,她浑身是血地回家,将野人的头颅往父亲面前一扔,冷言道:这就是你为我选的夫婿。
就那么静止了一秒,国王失声痛哭,她也失声痛哭,为自己的遭遇,也为如今成长的自己。 公主加冕成为女王的那一刻,另外两国的王室成员一同来道贺,我们见到了故事中三个国家的主人公汇聚一堂。他们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得失。当天空中的杂技人手拿竹竿走钢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公主略顿一下后展露的笑颜,那一刻既有说不出的感动与豁然。
故事的结尾,行走在空心圆顶城堡上的杂技人在钢丝中间停住了,画面对称,既说不出的和谐与平衡。
影片在此刻画上句点,寓意:世界万物皆为平衡,有得便有失。执念太深,得失早已注定。
2 ) 『童话中的暗黑童话。』
意大利电影《故事中的故事》由三个故事组成,The Queen、The Two Old Women、The Flea多个单元组成。改编自那不勒斯语童话故事集《五日谈》(Pentamerone),《五日谈》比格林兄弟的童话集早近两世纪,是欧洲第一部由童话构成的文学集。
我觉得自己口味够重,不喜欢正常happy ending的童话,而特别喜欢暗黑哥特童话。这部电影呈现出华丽丽的复古风,无论是演员装束还是布景,呈现出欧洲中世纪宫廷的感觉。
三个故事折射出人性不同的几面。欲望是催化剂,一反曾经影响我们的那些童话,以近乎反转的结局与复古优雅的方式,将人性的光明一面延伸到更为邪恶与阴暗的地方。
【First Day】The Queen。
海怪被国王杀死,国王也死了,而皇后却没有一丝表情。冷漠的她只关心自己是否能成功怀孕,她可以面无表情的吃海怪的心脏。国王是深爱着皇后的,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皇后的愿望。因为有得必有失,任何回报都需要付出才可以获得,谁也不能不劳而获。而后,皇后和烹饪怪物心脏的女仆同时生下了白化病的男孩,两个男孩感情很好,王子甚至想和贫儿一同治理王国。为了维护王子的利益,皇后居然想残忍的杀了贫儿,最终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Next day】The Two Old Women。
欲望是可以越养越肥的怪兽,如果你得到一件宝贝,那就期待再而三的赐予。骄奢淫逸的国王迷恋上老婆婆的歌声,而这个老婆婆居然想了办法蒙骗国王并上了他的床,结果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刻,国王才惊觉自己上当了。老婆婆被无情的丢到丛林,然后她偶遇了巫婆,自此让她转变了命运。妙龄少女自然逃不过这糊涂皇帝,她成了新的皇后。
老婆婆的妹妹真是又悲剧又蠢又可怜的女人。她居然蠢的相信姐姐说的话,去找人剥下她的皮。那一刻我是故意不看屏幕的,因为实在是不忍看。。。欲望加上嫉妒就会招致灾难性的悲剧。然而,魔法也是有实效的,姐姐的下场也是个落荒而逃。
【Day Three】The Flea。
用自己的血养大一只跳蚤,也是够了。这个特殊癖好的国王有个可爱的女儿,这个公主还有点花痴,想象着未来老公的模样,娇羞的感觉让人怜爱。有一天国王的巨型跳蚤死了,他剥下它的皮并对全国子民说,谁可以猜出它是什么动物的皮,我就将公主嫁给他。这样儿戏的征婚,最终成全了一个住在山洞茹毛饮血的巨怪,一路荆棘,最终被巨怪扛着、背着到达了巨怪的“家”,这就是公主恶梦的开始。最终,公主的逃走的路上又被巨怪寻找到,公主温驯的靠在巨怪肩膀,本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但公主抹了巨怪的脖子那一刻,让剧情大反转。公主斩杀了巨怪回到王国并加冕为女王。
如果她认命,就不会有最后成为女王的最终结局。强者也不是天生的,有些时候是被命运的齿轮推动进而成为强者。
【Ending】故事中的故事。
最后一幕出现了交集。新的女王被加冕的时刻,白化病王子来道贺、娶了新皇后的国王也来道贺,这也是个圆满的结局吧。
现实往往会丢给童话一个重重的耳光,即使我们这个故事也是个童话,但却是个非典型童话。而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会觉得这样反童话结局更真实,欲望在残酷的现实下萌芽,最终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成长。
3 ) 公主干得漂亮!再对某些评论说……
这个电影下的部分评论真让我大开眼界。公主杀巨怪有错了?不过是个民间故事罢了,还什么放在中世纪背景下国王遵守诺言把女儿嫁给巨怪没有错,笑话了,中世纪哪来的一诺千金,背信弃义血雨腥风写在每一页历史上了,哪只眼见过国王把女儿嫁给山洞里的野蛮人,中世纪的公主没有门当户对有政治利益的结婚对象,可以在修道院里关一辈子好吧,把女儿嫁巨怪的失心疯国王没被踢下台只能是公主年幼傻白甜的缘故,也只会出现在民间故事里了,在这种故事里,某些人怎么就上杆子不假思索的认同了巨怪,怎么就不认同被巨怪手撕的马戏团一家呢?
题外话,某个中世纪的民间故事里,国王可是看上了他的亲生女儿。真要论中世纪背景,把女儿嫁给山洞野蛮人的国王可比睡女儿的国王异常多了,某些人是不是还要给他唱赞歌呀?
认清本质,这种人就是强权崇拜罢了。国王对公主,君对臣父对女,国王必须是主子,所以国王是对的。巨怪对公主,夫对妻,妻子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关被奸都是随意,否则就是贱人不守妇道,巨怪必须是对的。巨怪对马戏团……都手撕了他还有不对的吗?
呵呵。
再对某些人多说几句——特指认为“公主不肯跟(住白骨洞杀人如草芥的)巨怪过日子就是嫌贫爱富”的某些人——姑娘家嫌贫爱富不值得提倡,但也算是普通正常的人性,你这“我想跟你过日子所以你就必须跟我过日子”的想法可是危险得很呐,趁早自我认识自我修正一下,要不然,保不清什么时候我们就在社会新闻上看到了你,“一时糊涂”毁了两个家庭呐。
4 ) 寓意很清晰的童话故事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来豆瓣看到好些匪夷所思的理解和问题,我也是莫名惊诧了。因为我看时觉得这三个小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啊。
王后和王子的关系应该是隐喻母爱的自私和排他性,王后一开始就显露出对丈夫死亡的毫不在意,后面她的生活的重心,欢乐的根源都集中在王子身上,王子看马戏笑,她看到王子开心就由衷笑了(和之前她和国王一起看滑稽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王后非常反感王子和女仆的儿子约拿(本质上应该是王子的兄弟)间的亲密关系,试图在悬挂着动物尸体的地方谋杀约拿未果后,约拿只能离开,后面王后付出变成怪物的代价也要抢在王子找到约拿前杀死约拿,这时的王后已经抛弃人性成魔了,即便如此,王子一来,她看到儿子,还是会立刻停手以免伤到自己的孩子,而王子已经认不出变成怪物的母亲,所以杀死了她。这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的关系,虽然子女曾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虽然母亲如此的爱子女,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必须脱离母亲。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应该讲的是亲密姐妹间的竞争(和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对姐妹原本是各方面相似的(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倒是地位悬殊),看到姐姐变年轻成为王后后,妹妹倒底是因为愚蠢,还是被嫉妒蒙蔽了理智,为了和姐姐一样,哪怕付出剥皮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公主一开始渴望爱情,期望父亲替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结果胡闹的国王却在猜迷游戏中把她输给了野蛮的巨人为妻,还为了所谓的国王名誉强迫她接受(父权),可怜的公主期待有人来救她,还真有好心的马戏团一家来帮她,救公主的小伙很帅(有点像传统的童话故事走向了),可惜,巨人追上他们后杀死了马戏团一家(夫权暴力),公主最后用智慧和勇气,手刃巨人,回到王宫,成为女王,应该是女人(人)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写照吧。
三个故事虽然是分散的,但还互有关联,第一个故事里,国王下葬时,第三个故事里的养跳蚤国王和还是小女孩的公主、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都出席了,第三个故事最后,公主作为女王登基,第一个故事里的王子,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和由老太婆变的王后也出席了,更有意思的是王后这时突然开始衰老,只得匆忙逃出王宫以免被人发现,还是为了贴合第三个故事的主旨,人必须依靠自己获得幸福。红颜易老,靠欺骗,靠好运(魔法)得到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5 ) 童话中的心理症
心理学上有一种诊疗手段是让患者述评或续写经典童话故事,以此来判断其心病所在。人们对于同一则童话里的不同投射很能反映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症候。从这个角度上讲,童话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梦境具备相同的意义:它们都是通过对原型、象征和隐喻的集合,架起了一座通往潜意识世界的桥梁,患者也能通过体味用象征语言包装在梦境或童话中的情感,来达到一种和宣泄和平衡。可以说,长期流传而又未被阉割的童话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一种高度抽象。其中的善恶伦理,规训惩罚非常鲜明的昭示着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及其所属文化最基本的世界观。因此,对童话的解码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在这里尝试着为电影中的三则故事解码,看官若有兴趣,不妨与自己的解读对照一下,若能因此发现笔者或自身的心理问题,未尝不是功德一件,哈哈,闲话少叙,切入正题。
童话的焦点常常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是孩子了解世界的最早课程,而且也是因为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起点。所以,三则故事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家庭中的这几对关系:母子,姐妹,父女,这三则关系中又隐含着三对夫妻关系;三个故事都有一条主线就是欲望的膨胀以及对它的解决和冲破,以及对于掌控命运的追求。下面进入具体分析。
第一个故事:母子
有观点认为,白雪公主的后母象征的就是母亲本人,但是人类没办法接受亲生母亲的恶,这与传统中我们对母亲的爱与尊重相违背,所以我们会在故事里把它转移到一个虚构的后母身上,让她代替母亲做恶及受罚。哪怕是思想开放的今日,对于母爱的质疑仍是各类文明中的禁忌,尽管母亲其实是最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人。我们的文化把母亲的角色放在无比崇高,无可替代的位置上,而对于这种极度亲密关系的阴暗面则选择回避或忽视。所以当代反思母爱的文艺表现常常是隐蔽的,含蓄的,或是不做直接判断的。与此不同的是,在古代童话和希腊神话中,父母的恶则来得直接凶猛甚至包含在宿命中,因而弑母和弑父的情节才会常常出现。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的恶最早体现在她对父亲的冷漠中。片中王后对于国王的牺牲不闻不问,甚至充满嫌弃。这看似诡异,却像极了很多现实,只不过夸张一些罢了。多少家庭里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就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而对丈夫不再关注。电影里寡母对孩子的爱是深重的,更是充满占有欲的,这既是爱孩子,又是爱自己,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就像王后说的:“虽然你只在我的肚子里呆了一天,但你继承了我的样子。”这句话其实很荒谬,因为王子很明显一点也不像她,而是和侍女的儿子长得一模一样。这兄弟二人的亲厚是王后的心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因为别人和自己分开。这种患有“连体症”的母亲是不能容忍任何失去孩子的可能性的。可是正像某些鸡汤文中写的:“伟大的母爱当是放手”,只有放手让孩子成长,他才能摆脱对于母亲的依附,拥有真正完整的生命。显然这个“臣妾做不到”。
电影中用非常诗意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渐行渐远的无力----迷宫中的追逐,孩子的躲避与逃跑。无论是王后还是现实中的母亲都终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孩子年岁渐长,母亲会越来越追不上孩子的脚步,而孩子终要学会突出母爱的重围,与自己心志相投的人一起离开。但是王后是不会这么放手的。所有可能让儿子离开她的人和事都被她视为致命威胁,值得以死相拼。现实中的有些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说婆婆对于媳妇的挑剔还可以理解,因为很难说两个年轻人看对眼不是一时糊涂,那电影里两兄弟的相亲相爱就是注定的,都长得一样还不能说明吗?然而母亲仍然拒绝接受,王后对于侍女儿子的排斥不是源于他低贱的身份,而是由于他的存在提醒了王后她不是世上与她儿子最亲最相近的人。她不惜展开杀戮,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就是不能接受儿子从母体上真正剥离。最后一幕中母亲化身为魔兽,这是她心中的恶欲的显化。她这副狰狞狼狈的模样,便是她亲生的儿子也认不出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诛杀了母亲的恶,就像现实中的孩子也必须勇敢地承认和面对母亲的不完美,与其斗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这个故事展现了与世上最伟大的爱相生相伴的阴暗面。如果一份爱充满了对于他人的漠视和伤害,对于爱的对象的禁锢和控制,那么这种爱是无私还是自私呢?这种对于母爱的质询真得让人冷汗直冒!
第二个故事:姐妹
一般姐妹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大家相亲相爱彼此扶持,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会相互攀比和竞争,其中较弱的一方常常会因在竞争资源(无论是父母亲的爱还是家庭的物质财富)时处于劣势而对较强的一方形成依赖、敬畏或怨忿,甚至生活在另一方的阴影之下。这种不断地被别人放在一起比较的经验常常对于两个人都是一种扭曲和伤害。现实中的人也许能通过自身的成长成熟逐渐摆脱与这种亲密关系相伴的心病,但在这个童话里这些问题被放大到了极致。
电影中的老姐妹虽然相依为命,但她们的关系是相当病态的,软弱无能的妹妹依附于野心勃勃的姐姐,接受着后者的摆弄和控制。把她们真正拴在一起的似乎并不是亲情,而是无法跳出的孤独、贫穷和卑微,所以当狡猾的姐姐通过偶然的机缘飞上枝头时,她们的关系便开始破裂了。有的人说,要是妹妹替姐姐保守秘密,也许两人都可以在王宫过上好日子。但是妹妹怎么可能做到呢?反观现实中的人能做到吗?且不论天涯社区上爆出明星假脸的ID有多少是他们自己姐妹了,光是对于奶茶妹妹同学室友的采访就可见一斑了。看到和自己一个起跑线的人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上位有几个人能够安然自若呢?大部分人总是会选择模仿或揭露吧。反之,如果大家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心理就会平衡的多,嫉妒只存在于本来相近的人中间。比如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而姐妹就是天生在同一起点上的竞争者。
这则童话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并没有遵循传统童话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则,虽然这里的坏人:好色的国王,贪婪的姐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报应(前者被欺骗睡了老妪,后者最终被打回原形),但全片里结局最惨的却是愚蠢但未必不善良的妹妹。这是否意味着在《五日谈》(童话的出处)这部文学作品里的价值观里,英雄未必是驯良的温善之辈(最近时髦的说法叫“低智商的善良”),反倒是那些能下得了狠手,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论是第一个故事里弑母的王子还是最后一个故事里杀夫的公主,甚至是最后狼狈逃窜的姐姐)。因此,相比于姐姐的传统的恶(贪婪,欺骗,忘恩负义),妹妹的愚蠢和盲从反而是更大的恶。这个钱色交易的游戏规则和欺骗上位的手段本来就是扭曲的,但是姐姐耀眼的成功让原本抗拒参与游戏的妹妹失去了重心, 一头跌落进去。摆脱不了姐姐的魔咒,妹妹的人生何其惨痛。回到现实中,那些想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孩子们也必须能从兄弟或姐妹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创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三个故事:父女
如果父亲是每个家庭里的“君王”,那这世上满是昏君。他们拿钱养着那些吸血的人或癖好,却对自己的至亲不管不问,甚至推下火坑。玩物丧志的国王让我想起吴奇隆的爹和蔡少芬的娘,他们都因为赌债提前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那头巨大而畸形的跳蚤像极了世界各种扭曲和无限膨胀的病态欲望,那是长在人心上的毒瘤。童话和现实里的英雄都是能认命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不论是终获自由的公主还是苦尽甘来的明星们,他们都以巨大的代价换来自己的成长和对命运的把控。
这个故事还有点女权主义的意味,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常常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权力暴力,不论是来自家庭中的父权还是现实社会中其它权力架构,男性拥有着支配女性命运的权力。这也体现在国王身上,他集父权与政权于一身,仓促而糊涂地成就了女儿的悲剧;二是身体暴力,这里体现在高大凶猛的巨人对于公主的蹂躏上;电影中的公主受双重暴力的压迫,成了一颗无助的棋子,而生命中与她本应是最亲近的两个男人,却给了她精神肉体上最大的伤害。尊贵如公主, 也还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哪怕夫君是个怪物,也只能遵守男人的游戏规则,被一方输给另一方,毫无尊严可讲。公主拒绝女人这种悲剧,她轰轰烈烈的反抗道路虽然九死一生,鲜血遍地,却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里的鲜血和前两个故事中的鲜血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诘问:那些赋予我们生命以来源和支持的亲密关系是不是本来就充满了风险?它可以给你生命的依托,却也铸就了最坚固的牢笼?面对在扭曲的欲望下变质的亲情,是不是只能选择头也不回的互相背叛,殊死斗争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命运?这种问题,对于集体意志强过个人主体性的中国社会似乎更有意义。
终章:欲望的膨胀与平衡
我们东方人讲究的因果貌似在意大利童话中被转换成了关于平衡的哲学。幸福和圆满可能就是欲望的微妙平衡。而其过度膨胀时就会形成一种虚空,需要新的填充,而平衡的规则决定了一切不能无中生有,只能交易和替补。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预设。电影最后一幕,所有的主角聚会一堂,望向天上走钢丝的人,那是平衡的准则最美妙的体现之一,它至高无上,宛如神谕;而与此同时,姐姐的花容月貌期限已到,美梦轰然崩塌,只能在绝望和惶恐中匆匆逃离。世间欲望的平衡珍贵却难得,因为人类在诱惑面前非常脆弱,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代表着平衡的马戏团一家毁灭得如此迅速而惨烈。
6 ) 女人的三大心魔
【本文由佳人拾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5年的新片,推荐。严重剧透,未观影者慎入。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是对女人的警示。什么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母题以及她所会犯下的错误,那就是婚姻、子女、虚荣(对青春、美貌、服饰)的追求。导演用那不勒斯的三个各自独立的童话,所表达的是正是这样一个核心的主题:如何为女人。而不是其他读者解读出来的各自为政的松散的主题,或奇异、血腥的故事。
三个故事交叠出现,为了方便叙述,我这里写做: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个故事:表达女人与儿子(子女)的关系。没有生育能力的女王,通过巫师的帮助,吃了海怪的心,生下了一个漂亮的男孩。但是她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她的丈夫。但她却没有因此而悲痛,当她走过失去丈夫的身边时了,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而是直接亲手捧走了血淋淋的海怪的心脏。要知道这个痴心的丈夫可是孤身一人去刺杀海怪的。当她吃血淋淋的海怪的心脏时,是那么的心情舒畅。
她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儿子的同时,帮她烹饪的女子也因为闻了的煮心脏时候的气味,而在同一时间诞下一个相同容貌的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王子与地位悬殊的另一个“胞弟”形影不离,但他的母亲却以地位相差悬殊为由,禁止他与朋友的见面,甚至还谋杀他的朋友。朋友离去后有一天遇难,王子从泉水的干涸和血水涌出,知道了他的情况,就去寻找朋友。但女王却以为儿子的离家出走。
故事的耐人寻味,就在最后一个情节。在儿子找到朋友之际,也是一个飞怪出现之际,飞怪要咬住他的朋友。在最后时刻,王子把自己的身体挡在朋友的前面,飞怪停止了攻击,用清澈的眼神凝视着王子。王子于是拔出宝剑刺中它,飞怪倒地而死,最后化为女王。这一刻真是耐人寻味,原来女王为了让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是使自己变为飞怪去咬死朋友。这是什么意思?结合巫师的话,才能解读。这部电影中男巫的话极具哲理,“他们是无法分开的。”“每一个渴求,每一个行动都对应着另一个,你的强烈的渴求只有相应的猛烈才能满足。“一个生命的开始必然有另一个生命的结束,世界是平衡的。”
在这个女王身上,明显儿子比丈夫更有意义。她付出了丈夫换来了儿子。第一,警示我们夫妻关系远远重要与女人与儿子的关系。“再贞懿贤淑的女人的一生中有三段移情别恋。……第三段,就是成熟女性对子女特别是儿子的爱。”当她把儿子看做她生命的全部,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时,她的人生意义已经发生了偏差。这时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伤害,因为最好的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母亲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抓取一段关系。
因为儿子的朋友约瑟在这里象征的儿子的自我。所以他和他是无法分离的。不是基友。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他寻找自我的过程。如果你捆绑他不让他寻找自我,你最终会失去他。所以,对儿子的爱一定要完成分离,否则就演变为恋子情结。
第二个故事,表达女人对年轻美貌的执相。这个国王是一个好色之徒,有一次发现城堡下有一个“少女“的歌声美妙,就送给她首饰,并想去约会她。但那女子其实是一个老太婆,她还有一个妹妹也是同样是被囚禁的染坊女工。这个姐姐为了虚荣和情色,竟然把自己的褶皱的皮肉用胶水粘起来,让国王不点蜡烛,从而与他同床。天亮后国王发现了真相把她扔下了城堡。她却幸运的没死,遇到一个女巫,用乳汁喂养她,让她变成了皮肤靓丽的天仙美女,在当她在湖边沐浴时,被国王发现,迎娶为皇后。
故事的意味同样在后半部分,皇后的婚礼邀请自己的原来的妹妹,并且告诉了她自己的真实身份。妹妹产生了羡慕嫉妒,不愿离开城堡,甚至观看他们同房的时刻。她一直痴痴的说“我要很你在一起。”是因为她姐妹情深吗?不是。因为要变成和姐姐一样年轻。姐姐只好欺骗她说,自己是剥了皮才成为现在这样的。于是她信以为真,真的让人剥了自己的皮。
这对姐妹的荒唐行径,其实并不可笑。生活中女人为了年轻、为了美貌、为了获得荣华的生活而目盲,愚蠢得就像村妇的事情没有吗?女人的事业就是她的容貌,如果你这样想,你就把自己看做的男权社会中的工具了。虚荣和对美貌的无止境的狂热追求,这就是女人的一大心魔。而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就是比较。妹妹原本生活在平静中,与原本狂热的想抓住机会的姐姐不同,她还是理智一些的。但是当她看到了姐姐现在的生活后,她就产生了强烈的痴想。
最后,姐姐的容貌也在女王加冕仪式上失效了,她羞耻的跑了出去。即使是女巫的魔法也是有有效期的,这告诉我们容貌是有期限的,希望它永恒,这就是一种执念。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婚姻。迷恋上养虱的国王,有一个长大的公主。公主春心萌动,想要嫁人。但是国王并没有想把女儿嫁出去。有一天,他的巨大的虱子死了,国王才突然想出一个选拔女婿的办法,让人们猜这是什么动物的皮。但是就是这个害惨了自己的女儿。因为竟然是一个巨大野人依靠鼻子嗅了出来。为什么?因为他茹毛饮血,嗅觉异常灵敏。
国王为何要这样来选拔女婿?一种可能,国王并不想把女儿嫁出去,因为他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人能答出来的,所以就可以把女儿再次留在身边。同时他认为,女人的婚姻是靠天意的。这个问题既然是如此奇特,那么能答出来的人一定是天意。
其实,女儿也有错。因为她所理解的婚姻,是她找一个理想的丈夫,他勇敢、强壮、英俊。但是这其实未必是对的。她确实嫁了一个异常勇敢的野人,而且野人也是至少是喜欢她的吧。但是这仍然是一桩完全失败的婚姻。因为,一,符合你内心理想条件的人,也许仍然是极不合适的。他符合的这些条件并不是理想配偶的本质。二、只有你自己成为了勇敢的人,你才能真的“找到”这样的理想的人。 因为你的特质已经“吸引”这样的人“汇聚”到你的身边。这也许也是吸引力法则。所以当公主经历了如此的痛苦,手刃野人,成长为勇敢的人,让全国人都知道公主的“英勇事迹”时,她的加冕典礼上,才有勇敢而帅气的人来主动献艺,以期博取她的注意。所以,“小公主”就是这样“炼成”的。女人,你的名字不是软弱。婚姻也不是你的事业,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的最大的事业。对于婚姻,女人要谨记这一点。
正像权力、金钱和性是男人三大人生主题一样。这三个故事是女人的三个人生主题,也是女人的三个心魔,处理好这三段关系,就是一段成功的人生。
另见空间(含图片):
http://user.qzone.qq.com/28837363/2
7 ) 这就是你为我选的丈夫
看完真的挺心累的
片子本身很长很长,用缓慢的节奏,诡异的背景音乐将三个黑童话缓缓道来。
片子有三处让我震撼,一处是皇后面不改色地吃着血淋淋的心脏时,一处是返老还童的多拉睡在红色毯子上时,一处就是上图,我最喜欢的图.。
皇后非常非常想要孩子,想要到极其宠爱她的国王为之付出了生命也无动于衷。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这种非常想要孩子的狂热情绪。如果你连你的丈夫都不爱,那么为什么会想要一个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跟很多不同的男人上床,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每当有男人想跟她结婚时她都会把他赶走,然后致力于生出下一个孩子。男人对她的作用不过是一颗精子。她生养了十几个孩子,并且活得生气勃勃。
有一天,她最大的女儿告诉她,她怀孕了,她呆滞住了,然后,失声痛哭。
这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母子之间的舍断离,即使是十几二十岁了,也希望孩子如同巨婴一样待在自己的怀中,病态的母子联系而已。
第二个故事是姐妹之间的舍断离。有野心的追求财富地位的姐姐和痴傻的只知道依附于姐姐的妹妹。当姐姐变年轻了,成为王后时,妹妹想到的还是时时刻刻跟随着姐姐。单纯,令人怜惜,但是也无法同情。姐姐也并不算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只是妹妹无法理解成人的游戏,于是她剥了自己的皮。
第三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纯真的爱幻想的公主被昏庸的父亲当做一样物品输给了原始的巨人。公主本想自杀但还是没有勇气。她被带到山洞中,吃生肉,睡在肮脏的地上,忍受巨人粗鲁的爱抚。
她遇到了一个马戏团,走钢丝的帅气小哥成功把她救了出来,她以为她脱离了苦难,可是巨人追了上来,扼断了所有人的头颅。公主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巨人愤怒地看着她,却不忍心动她一下。她走上前,靠着巨人,头深深埋在巨人的怀里。巨人蹲下,让她爬上他的肩。
她顺从地爬上去,然后一刀割断了巨人的喉咙。
这就是你为我选的丈夫。
我本就是有点女权主义的人,看见这一幕,我心里的确是暗爽的。我承认这样对其实并没有想伤害公主的巨人不公平。
但是巨人爱她的方式是把她囚禁在山洞,喝雨水吃生肉,他想给她最好的,但他又能给什么?
就像很多山中的闭塞原始的村落,他们没有媳妇,他们买媳妇,他们爱媳妇的方式是囚禁她吗?只要我把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你,我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了吗?
他们觉得女性生来是为男性存在的,他们觉得女性的作用是生孩子,他们觉得强奸就像路边的公狗遇到了一只美丽的母狗,骑上去不是很正常吗?
这是他们的教育环境决定的,我们的确不能一味怪他们。但是当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对女性时,难道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地收下,然后安心为他们在闭塞的小村庄里以生孩子为己任吗?
显然不是
所以对于评论中心疼巨人,骂公主,希望公主和巨人在一起的人,我只能说,不敢苟同。
有一个女人被拐卖到了深山里,丈夫死守着她,直到她生下来一男一女才稍稍放松看守。
男人出山去卖药材,女人想乘机逃走,她五岁的孩子哭着死死抱着她的腿不让她走。
于是她打断了孩子的小腿骨。
我同情那个孩子,但是我觉得女人没有做错。这不是什么爱情的结晶,而是耻辱的产物。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无辜的女性被拐卖到大山里,而不是指责逃走的女人,并且用一切为了孩子的理由劝女人留下来,忍受这种生活。
挺还原欧洲大陆童话故事原型的,野蛮血腥恶趣味没逻辑,艳丽萧瑟滑稽又色情,搞基百合恋子杀夫怪兽巫婆一个不缺,还有,这应该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最多的欧派了= =+
3.6,落入刻意叙事的寓言童话故事~~牵强的故事连接。魔幻超真实主义的普通用法~
调调很喜欢,但还是差点。最爱返老还童妖精姐妹花....
活着就像火上履丝。
双生子托物传达自己的安危在好多童话里都有,第一次在电影看到时觉得神奇和自己看书脑补时觉得很理所当然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第二个故事里的剥皮没有看过,但是有点恐怖,公主一开始看上去有点傻白甜,但是在屋顶上跟她老爸对话时的决心也挺佩服的,所幸后来也回来了,可惜了走钢丝的帅小伙
我只是忿忿最后痴情的巨人被这个bitch这么给暗算死了,然后这个bitch还45°仰望天空很纯情的样子。gross……
多亏用英语拍的,要不然连本都收不回来,意大利人这操行。只能看画面和布景,剧情没法看,根本也谈不上魔幻现实,就是复原中世纪故事而已
对这种黑暗系成人童话迷到不行!
没有魔法的黑暗童话世界 就像成人的《花园墙外》妹妹剥皮那幕真的太残暴。没想到是这么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啊。嫁给巨人最后弑夫回归的公主,才是真正的赢家,爬上巨人脖子那一刻我还真以为她认命了。不快乐的婚姻和不幸福的童年,都需要通过杀死丈夫杀死母亲才能解脱
海怪和马戏团一家子真是太倒霉了。。
意大利导演对神话故事的迷恋、想象和诠释,真的都是一脉相承的。去年在《安乐乡》里听到的三句话的故事,竟就这样被拍了出来,就像一个幻觉。片子游走在魔幻和真实之间,用颜色和音乐分章节,并且我想了一阵之后,觉得各种奇怪的英语口音效果也不是太糟嘛…
真正的魔幻文艺片。有别于商业制作,没有动用太多特效就讲出了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画风还有一点点哥特。(两个银发小王子的故事好腐啊~)
中规中矩,不算好看,奇幻多了,人物和剧情不吸引人,手法单调,也累。想想四十年前帕索里尼在写实的基础上,把《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饮食男女、地中海风光拍得像油画似的,又美又热闹,多好看。
奇工巧琢,拍案惊奇。三个黑童话里的宫廷奇说,民间口耳相传的暗黑奇言。将一个奇字贯穿在整部精细瑰丽的影片里,服装道具化妆乃至摄影令人啧啧称奇。不可分割的孪生王储、疯慕年轻的迟暮老妪、憧憬婚姻的单纯公主,皆因一个恋字生无可恕。电影呈现了让人惊叹的华丽,色彩纷呈的暗黑美学带来极致享受。
#Cannes2015#加洛尼的转型之作不能说太成功,之前积累起的现实主义个人风格印记在这里消失殆尽,在魔幻类型片的道路上也没有迈出什么惊为天人的一步。童话故事的简单性先按下不表,故事层面之上本该吃重的电影语言也无所作为,甚至跟流水线上的好莱坞制作没什么两样。瑰丽的场景特效在意料之中。
我喜欢公主杀了怪物丈夫、把父亲赶下王位的故事。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
根本今年最勵志的女權電影:與其當一個嫁給王子的漂亮公主,不如自己當女王。這麼多電影,大概只有這部最具當頭棒喝的效果
从小童话故事就已经告诉我们,丑和老是一件罪不可恕令人厌恶的事情
魔幻感并非源自特效,而是浑然天成的气息。
这绝逼是治愈直男癌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