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漂泊的孤单
2011年 安德烈·赛格亚编导的电影《孙丽与诗人》(又译《我是丽》),获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竞赛单元奖”,出演孙丽的赵涛获“意大利奥斯卡”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影后。
电影情节极简单:一个从福建来意大利的年轻单身女人,想把老家八岁的儿子接过来一起生活,但为了还债,她只得白白为华人老板打工,先是在罗马的华人制衣厂,后来到威尼斯边的一个小镇酒吧。她被安排与华人女孩阿莲住在一屋。阿莲的生活很神秘,常到海边打太极。但两人很谈得来。
小镇当地人主要以打渔为生,面对的是蟹子湖其实是内海。其中有从前南来到此地谋生的老渔民佩皮,业余时间他还写写诗。苦闷的孙丽对他颇有好感,这是因为佩皮不似当地人总是出言不逊,加之他是诗人。二人聊起了毛泽东、铁托,聊得最多的还是屈原。当然,佩皮不知屈原为何人,只是因为孙丽动情的介绍,让他为之着迷。
电影开头就是“端午节”那天,孙丽在浴缸水池里放着小红灯笼以纪念诗人屈原。“同为天涯沦落人”,让二人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可能,随着交往的深入,老人满怀深情地给孙丽写起诗。如果孙丽不爱诗,恐也只是对牛弹琴。满怀诗意的理想和浪漫的情怀,才会让这两个特定身份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烟雨朦胧中相互依偎而抱团取暖。
他俩的靠近,不可避免的引来了闲言碎语。当地人普遍对功利心过重的华人心怀不满,称他们为“华人黑手党”,自然孙丽与佩皮的靠近,也被视为图谋钱财,孙丽在华人老板的压力下,只能远离佩皮,最后还不得不离开小镇再回到罗马制衣厂。似乎一切都沉寂下来。
就在这时,酒吧的华人厨师送来了她在老家的儿子,团聚之时,她很是纳闷是谁花钱帮她把儿子搞过来的。她以为是佩皮,厨师告诉她意大利人是不会帮助她的。她想或是室友阿莲了。回到威尼斯,她发现阿莲早走了,走时她留下了钱,这证明了是阿莲帮助了她。
其实佩皮身无分文,且孙丽离开后他大病一场。他在儿子家过了一段后,也含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让孙丽伤怀不已。想起这位老人为她写过的诗,在老渔民引导下,她烧掉了蟹湖中的小屋,算是完成了佩皮的生前遗愿。
这不觉让人想起某位诗人说过的话“哪个年代的诗人不是黑人”……诗人注定是寂寥和微茫的。在异域生活,身份问题总是牵扯到紧密的现实,而植入血液的民族性固有文化密码,无处不在又倍感疏离,这是漂泊的孤单与唏嘘。
电影不可说不用心,只是这种牵涉两种文化交融的电影,不免有生拉硬拽的感觉,故事也有牵强之意。只是拍摄风格倒很沉静,尤其是赵涛的表演倒很见功力。至少通过这部电影,略窥到海外华人的各色命运。
2013、5、26
2 ) 西式中餐也是一个菜系
电影很多片段确实yy。太极啊离骚啊,还有赵涛经常出现的懵懂少女表情。“小墨鱼”那段词真心雷。。。 不过放下民族成见,这些片段还是挺美的(看完我有点想去海边打太极了 囧。。。)。电影的中心本来就不是海外劳工血泪史。而是诗,或者说是超越语言文化差异的高级精神追求(呕。。。)。虽然文化不同,生活窘迫,渔夫和孙丽心里都保持着这份诗意。离骚是骚的过了点,但意思到了,也不失美感。以这种薄弱的联系抗衡巨大的文化排斥,不太新鲜不过还是可以弄出些动人小情节。比如酒吧淹水时,老头把吧台上的小蜡烛(还是别的什么东西)点燃放到水里让孙丽看。
赵涛的脸起初让我有点崩塌(之前不认识她)。不过看完觉得演技很到位。僵尸有僵尸的道理,毕竟演的是人生地不熟的打工女。卖萌的部分。。。还真有点萌。也是因为心里有诗才让这个萌存在下来。跟儿子的部分确实有点粗糙了。
总结:主题 feel 和部分细节挺有浪漫味 对中国的描写别太当真
3 ) 在洪水中游泳
泻湖为阴,大海为阳。威尼斯大坝地区一线阻隔阴阳两性,chioggia处在泻湖中,水是咸的但平静,静默无声却又漫过门槛。一个行将退休的斯拉夫渔民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喜好诗歌的中国劳工,并且有了一段含蓄不定的感情。
豆瓣不多的几个评论中对此片诋毁我中华形象有一定的愤慨,但一个在意大利生活多年的人要说——拍的非常真实:做老板奴隶的普通劳工遍布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她们工作不停只为还掉为来意大利欠下的债。孙丽这个角色的人大有人在,国内下岗离异拼死一搏来到意大利,做着繁重无聊重复单调的劳动,他们并没有对这个国家有过多的奢望,他们只想挣钱让孩子上学、让父母看的起病,深秋里的中秋节成为唯一放松思索自己的日子。至于那些罗马的工厂,老板餐馆楼上的宿舍一样的搭铺公寓,普拉托的中国商城,东北人、温州人、福建人,讨好顾客和保持戒心同在的矛盾,不尊重人的在意大利人面前说中文,编剧对在意华人做了细致的分析。
影片基调在中段一次潮水没过马路时显现,踏水而行、坐在洪水中淡定喝茶的人群,他们说马克波罗跟着中国人学做饭,说中国人一掷千金,说渔业的破败,说这个中国黑手党送来的女人。对新移民的戒心存在,而在时间中忘记,明了东西方有差距但又不得不正视人类的共通。就像浸泡在这秋冬常见的倒灌海水里一样,不在混沌中沉沦而是漂浮起来,与灾祸和淫糜同漂同浮,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选择,大船还是小船,这个岛或者那个岛。
关于文艺片最爱谈论的死亡,也做了三种形式的对比:他人的离去——不在的丈夫,离去的妻子,这是人所见的死亡,主角们在经历之后决定继续自己的生活,并尝试着弥补、妥协,期待一次惊喜;一次理想主义的死亡,孙丽的室友——懂按摩,晚上工作,在修女鄙夷和惊讶的眼光中走向沙滩妄图使用太极来完成自己的蜕变和救赎,在屡次不成后把希望留给了孙丽和他的儿子;最终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过bepi的离去,一个拥有不了海洋,拥有不了意中人,拥有不了朋友的老移民,他把此处当家的愿望强烈可最终死在儿子在别处的家中,于水面上漂行一生后沉入水底。而在片中唯一不受侵蚀的渔人小屋,那个他称作为CASA的孤屋也在他死后化为灰烬。
不过片子也有一定的硬伤,多是为了夸张的传递意图,比如离骚,即使思乡在片中是主要线索也显得太过沉重。比如赵涛雨中的红伞。以及剪辑上的突兀,对时间的控制还不够完美。
当然作为意大利留学生代表的z_C(
http://www.douban.com/people/2454112/)同学表演的很不错。
最后,在电影院看的下午场,坐在我身边的好几个意大利老人在bepi客死异乡之后都哭了,当然他们之前还感叹威尼斯的美丽,调侃听不懂的方言。
赵涛的表演好极了,尤其是面部表情、眼神和感觉!米德尔顿电影节的系列影片展映之一。在Middlesex Community College观看的。
比想象的要好,把两种文化比喻为河流与海洋,河流进入湖泊要么终止,要么流向海洋,周而复始。结尾太俗太刻意,片中流露出的是意大利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不真实,就像他们的玩笑“马可波罗教中国人做虾”一样。除赵涛外都很不错,不知道意大利大卫奖的女主角咋评的,老头演的极好!
人心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墙。更何况有了民族和语言的障碍。所以我们才会对在这种情况下萌发的情感,而感动,羡慕。
看着别扭啊,full of kitsch,又是充满了对中国的意淫。 打黑工的女人开口吟离骚,或者是在沙滩上打太极。女主一脸东方女人的慈母相,儿子是生活唯一的意义。两个灵魂突然近得不得了,就因为女主说起祖上都是干渔民这一行的。 同样是在欧洲的中国劳工,biutiful里头就让人舒服很多。
老头还挺可爱的。但是在盖不住总体的尴尬。中间冒出来的各种翻译腔台词和海边的太极拳着实雷人。拍这种移民的题材却又没有真的体会到移民的状态,也挺尴尬。
I'm there
始终想不通就赵涛那德性是怎么拿影后的
小受?!是你嘛?是你参演的嘛?小受,你要成名啦!快先给我签名~
不记得是在意大利还是捷克,偶遇过两个跟我宣称热爱这部电影的当地人。恰好在端午节才看到赵涛用意大利语背诵《离骚》,片中那些在雨季的基奥贾放河灯,在威尼斯大运河徜徉,在丽都岛乏味沙滩打太极,还是挺暖心的。即便全片基本说意大利语和福建话,且只有意语字幕。
通过移民的生活来折射当下中国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许多中国移民的良苦用心,背井离乡的目的是为了亲情更好地延续却在他人眼里成了阴谋式的掠夺,相比同样题材的'内陆',中国情结更加复杂。中国文化的运用过于刻板僵硬,赵涛的表演也不够剧情的需要,唯独那抹轻柔的乡愁,着实道出了异乡人的无奈。
As said by Zhao Tao, " the director has a right to make the movie romantic"
外国人总喜欢拍一些他们自以为是的中国。
电影补充了记忆中威尼斯的美,也充实了想像里那边的人情冷暖。像极了在murano那天晚上驻留的cafe
我很奇怪那些说这部片子做作的人诶 是不是没有经历过漂泊在异乡就不懂生存下去有多么难啊。陡然对意大利生活多了一份期待 我真的觉得意语很好听 赵涛的表演也很到位
国际影后的进阶之路。加冕尚未成功,科长仍需努力。
风光片,拖沓,赵涛适合这角色
攝影太美了,山頭白雪、潟湖與淹水的城市,河燈劃過倒影。這個女工的故事寫不寫實,於是也無所謂了。
①再次证明,好电影是要自己去遇到的,这个冒险的过程,是必须的~②意境、节奏、故事、摄影,都是我的菜③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情感和美好,居然也会被各种阻碍,这世界...④某些意义上,我们其实好幸运⑤母子相处戏处理的不好⑥太极女是神马情况...⑦水漫威尼斯,海上阿尔卑斯,这时好想一个人
关于不同文化,赵涛的表演始终喜欢不来,即便拿了影后。
意大利语不好的尴尬感非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