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穿Prada的女魔头:铺满鲜花的荆棘路
我一直想等《穿Prada的女魔头》原著小说打到三折的时候再买来看,结果三折的便宜书没等到,先把电影看了。
由于这个名字和相关的八卦都间接或直接地强调里面的女主编米兰达是影射《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特,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个让人切齿痛恨的泼妇,然而这部名牌漫天飞的片子看下来,才发现它可喜地并未变成简单的影射和低级的人身攻击。
它真正能打动你,让对时尚业内幕之类毫无兴趣的人也会产生共鸣的,其实是更具普遍性的职场挣扎的辛酸-----不断地付出,不断地为了工作而牺牲掉私人的生活,牺牲竞争对手,也随时被更强的对手或者老板牺牲掉。
小助理的烦恼是碰到态度恶劣不断出难题的上司,但不要以为她那在业内像女王的上司就可以过得安稳舒坦-------她的老板一样开始嫌她薪水太高年纪太大,酝酿找更便宜的新血(而且是她的死对头)来顶替。小助理干得不高兴,还可以说老娘志不在此,扔掉手机转行重来,女王失去她的宝座,那意味着的却是成为整个业界的笑柄和小报的花边新闻,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你看,很少有人可以避免被老板羞辱、否定存在价值的可怕处境,连你的魔鬼上司也一样会有为她(他)度身定做的恶梦。
梅丽尔·斯特丽普演的米兰达是集合了所有上司恶劣之处的标识性人物,但《穿Prada的女魔头》并未因为这个人物特点鲜明而过度夸张和丑化她,影片微妙地控制着平衡。她飞扬拔扈,可是她同时又极具专业精神。我觉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复杂性的是挑选腰带那一场戏:半路出家的小助理对时尚工业一知半解,身为最具权威性的时尚杂志主编的助手,却常常穿得随随便便就去上班,还在上司挑样衣时不以为然失笑。
米兰达教训小助理对自己工作的轻慢态度,她以对方身上毛衣的颜色为例,如数家珍将这个颜色的流行史以及在时装工业中创造的价值一一道来,她告诉小助理:“你以为你不受潮流影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事实上,你穿的毛衣是别人替你选的,就像我们这些人。”这句话并非小题大作的自夸,每年,这个行业里大权在握有绝对发言权的极少数人决定流行色、风格、主题,然后,每一个环节成龙配套地运行、生产,将这些人的决定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泄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米兰达的话不但贴切地显示出她的专业素养,更揭示出她强势的根源。
仅仅是一份工作。可是最后工作不仅仅是工作,它是诱惑,是地位和权势。它就像那个身穿Prada的米兰达,一边压榨你,一边改造你。
一开始还不情不愿认为自己是局外人的小助理,一旦发现打出米兰达这张牌居然可以真的搞到尚未出版的《哈利·波特》,也不得不意识到接近权力的好处。
她是如此聪明,举一反三,所以尽管从她到米兰达之间还隔了无数的台阶,但是米兰达却已经在她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通往米兰达之路,终点仿佛鲜花盛开,只是一路荆棘。小助理野心不够,终于还是落跑,可是这个世界,想成为米兰达的人,多着呢。
2 ) 感情与工作,你选哪个?
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影片的节奏、演员的演技都很赞。一直很喜欢海瑟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知道她的,她真的很美,而且演的很棒。影片中出现的衣物、饰品等都很高档,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很好,配乐也很赞。
抛开这些不谈,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更令人触动。安迪开始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她无法在时尚圈找到合适的定位。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她不断地改变,不断地适应,最终能够完美的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个过程,想必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吧。但是与此相比,感触更深的是她在工作的同时,与男友、朋友之间的纠葛。
安迪忙于工作,逐渐的疏远的朋友。其实这并不是她的错,只是她所处的环境变了,她的思想也定会随之改变。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时,忽略了身边的人是很正常的。而她的朋友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想要以前的生活,想要安迪和他们像以前一样。但是安迪的工作环境变了,接触的人变了,一个人的时间有限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是正常,他们感情上无法接受也是正常。或者有人认为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安迪,安迪工作那么忙。但是易地而处,如果你每次叫朋友,朋友都是在忙不出来,是不是久而久之就会疏远,这不是情感上的有意疏远,而是情感发展的一种必然。其实谁都没错,只是所处的环境变了,难以回到以前而已。就像很多关系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天大的错误,只是因为一个人已经逐渐的走的更远,另一个人还停在原地,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时间错了。
最终,安迪辞了工作。或者可惜,但是却找到了之前的朋友。我们无权多说,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当工作和感情无法兼顾时,你会怎么选择呢?
3 ) To be professional or not It‘s a problem
和Andy一样,两年前刚毕业的我拿着简历到处面试。
机缘巧合,只经过一次面试我得到了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
天知道我有多么吃惊,为什么是我?
上班的第一天,我照旧穿着大学时候买的洗的发白的牛仔裤,一件来深圳后在东门服装批发市场买的20块钱的白衬衫,脚上是去年暑假去山东妈妈给我买的一双凉拖,对,就是凉拖,差不多是拖鞋的那种,老实说,跨进公司庄严的大门,别笑,当时我真的怀着很神圣的心情跨进办公室的。墙上三个熠熠生辉的英文字母,仿佛宣告着我的未来将会如同它们一样,也会熠熠生辉。还有一丝不安,这儿真的需要我吗?我能做什么?一切如同未解之谜,充满了诱惑也让我不安。
mentor带我办理onboard的手续,我拎着我那为了上班从市场上买来的30块钱的黑色公文包跟在他身后,他叫我把包放在桌子上吧,我很傻地问了句,安全吗?他笑着说当然安全了,没关系的。于是我不安地放下了包,无比担忧地记挂着包里的钱啊,手机啊,担心他们会不见。虽然两年后,我能像在家一样把手机随手甩在办公桌的任何地方。然后他告诉了我很多分机号,领电话的,领电脑的,领柜子钥匙的,HR的,我巨细无遗地记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可惜我一次也没有用过。因为当时我是真的没反映过来,这些分机号和我会有什么关系,等我反映过来的时候我发现钥匙啊,电话啊什么的已经有人帮我领好了,再次感谢所有宽容我的人,包容我的后知后觉,包容我的天真无知。
第一天的工作是翻译,跨进会议室,只见一个年轻人在那讲些什么东西,不时在玻璃板上写写画画,底下坐着七八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我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屋子电脑,一屋子人,讲课的年轻人日英语夹杂着讲,至于内容,完全没有概念。当我能很明确地理解其中的内容的时候,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我不知道怎么翻,脑袋里没有一点关于计算机的概念,那个时候我对计算机的所有知识仅限于大二时买的笔记本电脑,病毒,上网,聊天,可以安装各种好玩的软件,就这么多。不过我仍然用上了所有的脑细胞去听那个日本人讲话,然后告诉我的其他同事们我的理解,尽管对于内容真的是一无所知。但是我不要当传话器,这个愿望一度非常强烈。我承认我不是个合格的翻译,我常常会忘记上一句是什么,只好非常抱歉地麻烦他们再说一遍,我经常会对内容做出过分的联想,因为我真的很想知道里面的真正确切的意思,在大脑里面google,所以经常会忘记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把日本人的意思转述给我的同事们。
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那个负责培训也是招我进来的安岛问我愿不愿意做系统工程师,我当时很吃惊,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我告诉他我高中学的是文科,大学学的是语言,我没有一点理工科背景,现在想来这是很幼稚的话,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但是那时候的我对自己真的很没自信,即便是自己的专业,因为我是那么那么地厌恶一成不变。他告诉我说四年前他还是helpdesk,自己学的是生物,也不是计算机,他花了两年时间勤奋学习就变成了SE,他希望我考虑看看,我想自己当时一定有点手足无措,专业,这个字大学的时候对我来说就等于厌恶,所以我没有花很多时间,所以我堕落着,以消极的方式拒绝接受,所以,专业这个词语几乎消磨了我所有的自信。
即便是跨进公司的大门,我仍然不知道什么叫做 自信 。
我问安岛,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他的话我仍然记得非常清楚,扩展自己的一切潜能。
自分の可能性を広げること。
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只是隐约觉得是对的。是符合我的某一部分理念的。至今,这句话对我仍然有非常大的震撼力,这是经历过怎样思考和体验过生活的人才能得出的真知灼见。
抱歉,对电影的评论居然只字未提,反而成了一篇反省贴。我承认自己一直不够积极,面对生活,我一直像andy一开始一样,拒绝穿职业装,对加班心存疑惑,有什么事情不能明天做?工作为什么要影响到我的生活?为了晚上赶得上WOW的组队,每到下班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办公室去做公交车到网吧。
那个时候,WOW和上班具有一样的意义。
不可否认,在WOW里我要专业得多。作为一个法师,在副本开始前我会自觉地做好面包和水,并且刷屏告诉大家来我这里拿;我会专业得给所有有蓝职业加上智力;我会在奥城里买好副本的一切法师必需品,比如药水,比如开门的符文,比如群加智力的材料等等;副本开始打了之后,我会集中注意力自己的跑位,在不OT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输出最大伤害,每次伤害的排名统计我都在前三位,我感到很满意,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足够认真。我的装备并不是什么顶尖的,我只是抓住了每一个能输出伤害的机会做到尽力。而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至今我仍然想不明白,为什么在WOW里我会那么专业,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对任何事缺乏做到专业的能力,只是很多时候,我好像真的很吝啬,哪怕付出一点点的专业态度。
当我是个学生的时候,后桌在毕业纪念册里戏称我是自己上课的人。
语文课我在做数学,数学课我在做英语,英语课我在做文综......
我很惊讶这样的评价,因为从小到大这好像一直是我习以为常的事情,被人一直看在眼里并且被告知好像有点突兀和不知所措。
没有存在感的人是不是都这样?
老板曾很明确地告诉我,如果要加薪升职我应该怎么做,我很清楚,不用他告诉我也很清楚。
但是我希望是一条自己的选择的道路,我会按他说的去做的。
而不是为生活所迫,或者金钱。这些对我好像一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如同一份在世界500强公司的工作和wow里的一个小法师,对我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我不想让自己离可以自由选择的道路越走越远。
现在我在努力,我想努力融入每一样事情,我在思考融入的方法,我希望自己可以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理想工作,为目标立计划。告诉过去的自己,你也可以做到很专业,只要你愿意。
You can be professional,if you wish。
4 ) 不忘初心
当生活与梦想发生摩擦时,你是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还是不顾一切依旧为明日奔波?这是是整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以时尚为背景,更能体现梦想的追逐的不易。本片女主安迪是个平凡的女生。拥有着友情爱情。穿着简单,奔波在伦敦街头心怀梦想的女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成为全球知名的时尚杂志里的一员。主编米兰达是个工作女狂人,她严谨高效甚至对待下属过于苛刻。初入这种时尚环境的安迪十分不适应,为了不被解雇,她只能战战兢兢,拿出百倍的热情和时间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我看到她拿着主编需要的衣服在伦敦街头奔走,看见她因为差点不能完成任务而哭泣。
就这样安迪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渐渐地她的衣着打扮越来越时尚,她赢得主编米兰达的赏识,也吸引了爱慕者的注意。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她渐渐的和朋友越走越远,也遭到了工作伙伴的嫉妒与陷害,她开始陷入了一种无力的状态。这与她最初的心愿背道而驰,如果事业的成功要以失去亲情友情为代价,她宁可不要。所以影片最后她选择了放弃。
对我而言,米兰达和安迪都是我欣赏的人。她们都是知道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人,米兰达追求事业的成功,不断追求卓越,尽管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她始终站在别人仰望的高度。安迪兜兜转转还是回归了平静的生活,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是个成长,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管对于米兰达来说还是安迪而言,她们在影片最后应该是能互相理解的。尽管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但是她们两个人都遵循了自己的本心,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静静绽放。
5 ) [影评]时尚女魔头:办公室政治和存在主义
很久不看喜剧,这次随手抓到了这一张碟,看的真是兴趣盎然。看来艺术片看久了偶尔愉悦一下身心还是很不错的。这部片子可算是规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辑的地 方还很出彩。站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看,还是满正确的。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妈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从题目所写的两点切入。
穿Prada的是谁?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这个扮相真有趣,从女性形象的角度看,这个人物形象不属于“女巫-地母-牺牲-荡妇”四元系统之中,因为这个米兰达分明是一个男人。无 论是她造成的威慑力还是行事方式。而她与安德莉亚之间的“命名”之争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亚选择的“Andy”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她男性化的愿望。这两 个人物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平民和贵族的对立,身份的改写和回归,典型的戏剧方式。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兰达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个词叫做“时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杂志的调调本身: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是“Devil”是因为它在用金钱来换人 们的灵魂。无论是米兰达或是艾米丽,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亚。那么从这里面彰显出的办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们表明,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贵。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亚
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号,是因为安德莉亚并没有迷失。她始终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变,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她总是号称“我没得选择”,但这只是借口,存在主义教导我们:“即使你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安德莉亚选择的是保住工作并证明自己,在有些人看来她是钻营(艾米丽),有些人看来她是堕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来她是聪明(米兰达),然而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为了自我实现,即使是出轨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辞职。这个看起来是浪子回头的关于改变和拒绝改变的故事中,其实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个不断为自己选择的坚定的中产阶级成员。
仍然并非女性主义
在这样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一看便发现,女人仍然处在一个被“凝视”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女人米兰达实际上是个男人。安德莉亚 这个人物除了用来当衣服架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像一个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妇气质,无论是被放鸽子的生日party还是晚上等安德莉亚睡觉的时候。如此看来,安德莉亚更有代表中产阶级仰望贵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丽的妒嫉才更是一种女人的行为方式。由此我知道,这部片还是卖给那些美国的中产阶级的 大老爷们儿们,他们才是最大的票仓。
最后提提演技。海瑟薇演的不错,《断背山》里不巧当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没法展现怨妇的一面,然而那一袭红衣确是惊艳;在这部片子里,麻雀变凤凰那一场甚是抢眼,然而她时时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来虽然好看,却不及其实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钟脸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倾国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6 )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
这个标题是我从银魂那里借来的。Actually,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据说我们敬爱的郭先生的《小时代》就是这部力作的山寨版,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甩小时代几个光年,所以不知把它们摆在一起比较的是出于什么心态。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虽然影片中生活场景跟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两个世界来的,但是从女主的身上,或者说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强烈的共鸣。为了得到推荐,女主心不甘情不愿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行当打算敷衍了事,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渐对这个工作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陷入了一个无奈的境地。最终她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女魔头的尊敬,与男友破镜重圆,并且按照自己的理想进入了镜报成为了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会和这样的人有共鸣呢?因为对于那种“生活的无奈”,我觉得显然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遇到过。最初坚持的生活的原则和标准,都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改变。到最后,忽然发现它已经变得无影无踪,而自己也被卷入了生活的车轮中滚滚不断地向前驶去。自己不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生活该怎样前进。
女主很幸运,她最后回到了原点。这得益于她自己的决心,也得益于心怀“教化目的”的编剧所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并非如此圆满。我们学着和从前的自己说再见,冷眼看着曾经在自己的生命里占据重要位置的人和事,一点点从生命里剥落。有一天忽然想起,咦,什么时候我已经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呢?变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最鄙视的样子。可惜,这就是人,就是所谓“成长”的代价。
说是代价,也许显得严重了一些。我倒是觉得在人生的路上经历不同的自己,体会不同的生活,其实并非坏事。不停地和身边的人告别,走出一个圈子再进入另一个,认识新的朋友,新的爱人,然后有一天再和他们作别。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就是两种刻骨的痛苦,一个是迷失自己的惘然,一个是坚守自己的孤独。
就电影来说,我不觉得女主进入时尚界,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有何不好。我也不觉得她不应该放弃前男友而和那个自由撰稿人混在一起。实际上,我觉得如果电影最终的结尾,是她最终走上了女魔头的道路,倒是显得更为真实。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boss打来电话的手机轻巧地丢到水池里面去,这一来代表着丢失了饭碗,二来电池也会污染水资源【所以给我捡起来啊魂淡!】。大概也只有敢于怀揣梦想和冒险精神的富足而优越的美国人民才敢于做这样的决定,对于一个为生计所打拼的年轻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妥协的选择之中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勇气。抛弃过去,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的成功,人性的流露比比皆是。女主踩在同事头上谋求前途的迫不得已,卸下武装之后感情生活一塌糊涂的女魔王短暂的软弱,每一点都没有明确地说明对与不对,是与不是,却让我有了一种更真切的实感。在影片的末尾,这位气质女王的那句“每个人都渴望我们这样的生活”,说的既无奈又霸气。是的啊。。。我们失去了许多,得到了许多,为了梦想努力,常常会将我们推向适得其反的道路。而对于生活,我们除了平静地苦笑,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而人生的选择题,我们还依然要不断地做下去。
2013.9.14
另:杰奎琳·芙蕾什么的,没有人觉得她长的好像羽佳姐姐么23333.
梅姑向我们展示了哪怕在一部爆米花的商业片里她也能贡献出神入化的演技
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喜欢结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负着一切的无奈成为了新一个米兰达。 因为everyone wants us. 奋进就是需要那么多的无奈心酸。但也许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大学毕业生必看,可以重塑职业观。真正的时尚电影、职场电影。有关曲线救国,有关不忘初心,有关工作对生活的破坏性,有关勇于放弃得到的和追求想要的。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可能是外人难以承受的不堪。双女主的形象饱满极了,她们都故作坚强、掩饰脆弱,但区别在于是否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片中的残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本来觉得平平,想留到以后大学毕业工作时再好好研究。后来发现是一部没有太多职场营养的片子,但是。。。故事发展到最后20分钟。尤其是最后马琳达和安迪的街头偶遇,马琳达最后的表情实在是戳中了我的泪点兼笑点。不管工作怎样努力,都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小心被一些花草迷了眼睛。
商业片做的我这么喜欢的``真难得!
呵呵这不是关于时尚而是关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郭敬明的小时代完完全全就是模仿这部电影,不过他本人貌似忘记了结局的十分钟。那句“我们还给互相梳了头发,就像电视剧里那样”真的笑死我了。
从前看的时候质疑过换一身行头就能在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上有这么大的改善么,再看才感受到,换行头是Andrea对于所处行业的接纳,她不再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事务性工作而不需要主动研究吃透这个产业,这种工作态度的转变才是她处境改善的根本。另一个观感上的变化是,从前觉得Andrea放弃工作和男友重归于好很可惜,再看能感觉到,女主本身不是能够为了事业而搁置他人感受的性格,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男友,而是Miranda伤害了Nigel的感受。而且Andrea始终没有产生对于时尚产业发自本心的热爱,她的新闻理想和创作抱负从未熄灭,以她的职业规划来看,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结识更多的出版资源,最后在Miranda的推荐下如愿进入新闻机构工作,恰恰是求仁得仁。佩服Andrea这样不忘初心且有能力守护初心的人。
所谓的觉醒,就是因为做了份自己男友不喜欢的工作然后跟风流浪子上了床之后内疚的抛下工作跑路?如果这称之为觉醒的话她什么工作都还是不要做好了
其实蛮好看的,但是我总觉得电影在教育我们追求梦想,但现实往往告诉我们放弃梦想。
“等到你的生活一团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候 那就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well,不要说我势利,我就是更喜欢变身后穿着CHANEL 和 JIMMY CHOO 的Andrea .
故事很老套,但Meryl Streep真不愧是老戏骨,光芒万丈!
女性拼职场要比男性狠十倍牺牲得更多才能活得与之一样的地位。
很想跳进电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说:你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
3.6星,如果结局是女主人公不是离职,而是逐渐变成Miranda的翻版,这片子也许会更震撼。
为了把到Anne Hathaway,我愿意每天工作24小时。这是真的。
职场丑小鸭的故事。极具讽刺意味。编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什么圈子里,就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穿什么样衣服,干什么样的事情。再变态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停不下来。又有几个人能以此为乐呢?绝对的精英!其实这种经历,只要有体验,就足够了。谁又能保证这样就是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