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 网络谜踪 剧照 NO.2 网络谜踪 剧照 NO.3 网络谜踪 剧照 NO.4 网络谜踪 剧照 NO.5 网络谜踪 剧照 NO.6 网络谜踪 剧照 NO.13 网络谜踪 剧照 NO.14 网络谜踪 剧照 NO.15 网络谜踪 剧照 NO.16 网络谜踪 剧照 NO.17 网络谜踪 剧照 NO.18 网络谜踪 剧照 NO.19 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20:06

详细剧情

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 饰)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乖女玛戈特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警探怀疑女儿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独自展开调查。他打开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用社交软件开始寻找破案线索。大卫必须在女儿消失之前,沿着她在虚拟世界的足迹找到她…

长篇影评

1 ) 《网络谜踪》,今年必看的悬疑惊悚感人亲情电影

这部电影如果有汁源之后,一定会引起大波澜,《网络谜踪》一定是今年必看的电影,新颖的镜头语言,环环相扣的悬疑剧情,感人至深的人物关系,再来是帅约翰赵的颜值和演技,这部电影大聪安利定了。

今天《网络谜踪》分两点来分析,一个戏外,一个戏内。

在戏外,《网络谜踪》是制片人Sev Ohanian 和导演 Aneesh Chaganty共同完成的一部极小成本电影,并且这是他们在读书时候就开始制作的学生作品。

《网络谜踪》原本只是一部毕业作品,极小范围上映,但影片参加完圣丹斯电影节(一个让独立导演进入主流好莱坞商业跳板的电影节),斩获了“下一代观众奖”和“阿尔弗雷德.斯隆长片”两项大奖,这引起索尼旗下的幕宝公司买下版权,进行全球宣发。

《网络谜踪》当初拍摄只用了13天,2个礼拜都不到,而且全部只用了5位有名字的演员,可以说,这绝对就是约翰赵的独角戏了。

制片和导演当初原本想要拍摄一部有植入的商业短片,拍完拿到投资人的钱就走人,但最后投资人听完他们的故事,拍板子说干嘛不直接拍一部长片呢!

制片和导演听完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们看到投资人给的资金后笑而不语,但又无法拒绝拍长片的诱惑,于是就有了故事非常好,同时也看得出成本有限但很惊艳的《网络谜踪》。

《网络谜踪》除了拍摄仅有13天,最重要是它的呈现方式,整部影片只用各种电子屏幕来显示,这样看起来很前卫,但是对于我们如今移动互联网屏幕时代,可以说是十分亲切了,毫无违和感。

光用这样的方式去呈现一部电影,这俩哥们就用了3年的时间去做剪辑处理,心疼这2位剪辑师3秒钟。

这也让主角帅赵第一次面临表演上的挑战,因为他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对着空气在表演,没办法和其他演员有互动。

而且为了让演员更好理解这部电影,当然也让投资人花更多钱去买为这部电影买单,导演先自己自导自演这个故事。

导演自己演男主,演女儿,演警察,演路人,到网上扒各种素材,然后自己剪辑出一个长达90分钟的内部版本,供投资人和演员观看,已达到拍摄时候最佳效果。

这样的操作,和之前韩延《动物世界》把动作戏份用乐高小人拍出来让投资人掏钱,有异曲同工之意。

而且《网络谜踪》更极端的是把整部影片剧情都制作完,也算是很大胆的尝试,因为如果投资人看了内部版没兴趣,可能就会导致影片真正拍摄的流产,得不偿失。

无独有偶,前几天大聪看的《解除好友2:暗网》,一样采用了电子屏幕贯穿始终的呈现方式。

这让大聪想起前些年伪纪录片拍摄方式风靡的时候,有讨论度很高的《科洛弗档案》,《鬼影实录》系列,国内去年还有一部《中邪》等等。

而今年,连续两部以电子屏幕作为镜头语言,去除传统电影分镜头的结构,给观众一个全新又熟悉的屏幕视角,可以说真的很新鲜了。

这也让大聪看到电影如何表达故事的多种可能性,也从《网络谜踪》看到了实验性的成功,用导演的话来说:

——“这部电影的表现形式之所以不违和,是因为现代人都有手机电脑,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对于这些不是电影媒介但我们每天接触的电子屏,让它们成为电影的最佳素材。”——

聊完戏外,我们来看戏内。

《网络谜踪》讲述的是约翰赵饰演的父亲,在某日发现17岁女儿突然失踪,于是配合警方开始找寻失踪的女儿,在寻找的过程中,父亲通过打开女儿的社交网络,渐渐发现女儿的日常,开始真正去了解女儿的生活。

故事类型是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结构,剧情真相像洋葱一层层剥开,故事反套路反高潮反转玩得666,难怪影片之前小规模上映时,口碑能炸裂。

目前影片全面上映之后,烂番茄依然保持93%的新鲜度,IMDB7.9,最严格的Metascore也有71,豆瓣目前高达9.1

其实精彩好看的悬疑片不在少数,但大聪觉得《网络谜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在悬疑的主线上,很好的建立起父女之间的感情,有几处情感的泪点很好被导演把握住,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影片节奏下,还能让观众敞开心扉去和角色之间产生共鸣。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很明确,寻找失踪女儿的悬疑线只是影片的一个钩子,真正的让影片升华的是父亲以爱之名对寻找女儿的不懈努力,以及父女之间的重新审视与和解。

《网络谜踪》给观众抛出一个亲情之间的深思讨论,那就是为人父母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往往误会最深的,就是亲情之间的代沟。

影片通过一个强烈的失踪案戏剧冲突,还有新颖的拍摄手法去阐述故事,但最终在故事的编织上,依然回归传统能激发观众情绪的原始性。

所以说,电影的故事编织,不管外在的表达多么试验性,最终还是通过人们最原始的情绪去直击人心,故事说得好,大家都会买单的。

说完《网络谜踪》所有的好,影片也有让大聪觉得遗憾的地方。

比如影片全程用电子屏幕虽有创意,但有几处还是让人更愿意看到发生的事件,如驱车去找女儿的路上,用Google地图做显示,还有看着Facebook好友名单一个个打电话只有人声没有角色表演,从而导致影片其实只有声音没有画面节奏。

通篇使用电子屏幕,就像一部电影从头到尾使用一镜到底,或者一直使用摄影机伪记录形式拍摄,这些实验性的表现形式,随着片长的推进,必然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不过《网络谜踪》在导演的努力下,已经把电子屏幕运用到极致了,从网络视频到直播,从电视新闻到针孔摄像,从电脑email短信到视频聊天无所不用,这比同时间上映的《解除好友2:暗网》想到的电子屏幕多得多。

如今《网络谜踪》虽然全球上映,但影片依然属于独立电影等级,上映规模有限,国内的小伙伴,估计要等汁源才能看到,但到时千万别错过,这样反传统又好看的电影不是每年都有而且能好看的。

今天就先到这吧,大聪要去二刷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2 ) 《网络谜踪》有哪些讽刺网络社会的亮点?

1、女主没确定失踪前,同学都说自己跟女主不熟,确定失踪后,又纷纷在网上表示祝福、关心,声称自己是女主的好朋友……真是假惺惺,只为蹭热点罢了,让我想到现在谁谁谁去世了就有很多营销号或名人纷纷写文发图表示悼念,其实只是蹭阅读量和宣传一波自己罢了。

2、我觉得我就像女主,最大众的社交账号上经常联系的人往往都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想觉得真孤独;但网络上又往往会有一个无人角落用来放下真实的自己。

3、网上人人可以评论调侃,他们以为不用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殊不知这些话会刺伤当事人的心,他们是不知道换位思考么……

3 ) 新瓶装旧酒,却别有一番滋味

好久没去电影院,昨天照例去看了周二晚上的sneak preview,感觉收获了意外惊喜。总体来说是值回票价的好片,而且从情节、节奏、技术创新、演员表演、镜头语言等各个方面来细看,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至于关心这部影片到底吓不吓人的朋友,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这部电影在德国的分级是12岁以上,影片中没有暴力血腥鬼怪凶杀之类的画面,胆小的朋友也可以放心观看。

鉴于这是一部悬疑片,本文就不具体分析故事情节了,以免剧透。

视觉呈现的创新

我喜欢这样介绍Searching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惊悚片,却是用一种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Aneesh Chaganty, at LAAPFF2018 【1】

导演Aneesh Chaganty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上接受采访时如是介绍他的第一部长片。之所以说“非常不典型”是因为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电影。换句话说,观众面对的银幕就好像是自己的电脑桌面,所有的情节展开都是通过屏幕上发生的变化来传递的。这部电影在2018年度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下一代观众奖”,备受赞誉之处莫过于它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上大胆创新,是第一部用我们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的电子设备和科技产品来挑大梁的电影。

导演Aneesh Chaganty(左)、联合编剧Sev Ohanian(中)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接受采访,出处见文末【1】

然而,如果抛开大银幕这一限制来看,Aneesh Chaganty并不是吃螃蟹的第一人。早在2015年初,现象级热播美剧《摩登家庭》就已经在第六季中尝试过这种视觉表达的方式了。标题为 “Connection Lost(失去连接)” 的第六季第16集就是完全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来讲述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女儿的手机关机导致出差在外的妈妈紧张不已,她使用iMessage和FaceTime与家人、亲戚一一取得联系,并试图黑入女儿的Facebook账号以获得女儿的社交信息,结果引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受制于该剧的温馨喜剧定位以及20分钟左右的时长,这样独特一集并没有在气氛和悬念的制造上有多少发挥,但依然在IMDb上获得了9.5的高分,被许多粉丝视为《摩登家庭》中最喜爱的一集。虽然Searching的主创在电影节上和访谈中并没有提到《摩登家庭》的珠玉在前,但是观众不难发现他们在使用电脑屏幕这一媒介时存在的一些相似之处。这里并非讲他们之间的借鉴关系,而是想要指出在电影语言中使用新媒体的这种尝试,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灵光乍现,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细致体会,而后才能把使用这些科技产品的体验一一转化为电影叙事中元素。换言之,如果观众本身并没有使用这些产品的日常体验,那么主创们费尽心思设计的一些令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极恐的细节就容易被忽视掉。又或者,如果观众是爷爷奶奶辈几乎不使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笔记本电脑的人群,那可能真的看不太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举个例子,在聊天的对话框中打字,刚打好一句还没来得及回车,对方就发来了一条新的消息,于是把刚打好的那句删掉,重新打一句;这句还没发出去,对方又先一步发来一条,于是又删了重打;反复好几次,才终于发出去一条总结性的回复。又或者,当你非常生气或者非常激动的时候,手速如飞打了一条充满情绪的、几十上百字的长信息,然而思前想后觉得不妥,又一个一个字的删掉。再比如,跟老妈视频聊天,她一直在唠叨你生活中的小毛病坏习惯,你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一边随手打开了某宝的网页,突然老妈问了一句“你眼睛看来看去看什么呢?”吓得你赶紧把目光从某宝上移开连连否认“我没看什么呀!”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能够在电影叙事中让故事生动起来,令人感到可信,让观众有共鸣。然而对于Searching的主创来说,如何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它们,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Debra Messing(左)在采访中讲述她的拍摄体验,出处见文末【2】

饰演女警官的Debra Messing在访谈节目中说,她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觉得干巴巴的,净是一些什么“鼠标光标从左边移到右边”之类的描述,让她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导演给她看了一个Google搜索引擎的广告片之后她惊叹不已,原来真的可以这样拍出一个故事。【2】导演Aneesh Chaganty也在不同采访中多次提到这个标题为“Parisian Love(巴黎爱情)”的广告片,大致意思就是展示男主角使用Google搜索不同的内容,借此来叙述他和一个巴黎女孩相爱的故事。这个Google于2010年制作的广告片跟后来的Searching电影比起来真的算得上干巴巴了,因为观众看到的只有不断变化的Google搜索条目和结果。可是它的创意非常厉害,以至于当时让人看了有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因为它把自蒙太奇技术问世以来的电影语言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这个精髓就是观众的脑补。我们看到Google搜索条目里出现“教堂”就自动脑补了男女主角结婚,看到“婴儿床”就脑补了他们有了孩子,诸如此类。以至于导演Aneesh Chaganty说了一句非常高的评价,他说他看完这个广告只觉得“Wow”,他发现原来自己懂得一门新的语言,而以前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控了它,这门语言就是科技的语言,就是我们每天如何使用网络工具。【3】

导演Aneesh Chaganty在采访中提到自己被Google的广告片醍醐灌顶,出处见文末【3】

无论是Google的那支广告片,《摩登家庭》的第六季第16集,还是Searching这部电影,这种视觉呈现方式的创新都有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改变科技产品在电影中的参与方式。以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人物使用电脑和手机,后来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短信内容配着提示音以对话框的形式在人物的旁边显示,或者偶尔短暂的以电脑屏幕的画面充满整个画框以引导观众的目光和视角。而Searching的主创们在尝试的,是要让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产品以一种更加互动、更加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电影叙事中来。这中参与的背后,不仅是由于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科技产品和社交媒体,更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用科幻的词语来表述,就是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变成赛博格(cyborg)。这种电子化的生活,当然应该有一种更加电子化的视觉呈现方式,虽然观众可能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电影,但是这样的画面大家都很熟悉也都能理解,于是这种视觉呈现的创新在接受一方来说应该是毫无障碍的。这就好比第一次看动画片的孩子也能毫无障碍的接受蒙太奇的运用,能够理解断裂的时间和画面背后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有趣的是,近年来3D电影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电影人在努力拓展CG特效的逼真程度和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大概他们不会想到Searching这种回归二维的尝试给观众心理上带来的真实代入感不亚于逼真的3D场景在视觉上起到的作用。

电影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Searching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噱头是“从头到尾发生在电脑屏幕上”,那么它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可靠的就是对于电影语言的成功运用。主创们在各种采访的场合纷纷表示,为了能够把这个创新的想法变成电影,他们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有太多问题无法从既有经验中找到对策,只能边摸索边前进。比如饰演女警官的Debra Messing和饰演父亲的John Cho在整部电影中戏份最重,他们二人有很多隔空对手戏,在拍摄的时候只能假装面前有对手;不同于通常的舞台调度,导演经常给出一些让演员的目光从屏幕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之类的“目光调度”指导,对于二位主演来说这都是全新的表演经验。【2】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导演、编剧,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主创,他们就是剪辑。在2018圣丹斯电影节上,导演Aneesh Chaganty在电影首映后的观众问答环节中激动地介绍两位剪辑师,说他们的工作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剪辑,所以在制作人员名单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分类,叫做“屏幕摄影总监”。【4】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提前制作好的画面,因此在实际开机前,剪辑人员就已经做了七周的“剪辑”工作,并且他们在之后一年半的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中贯穿始终地起到了核心作用。【4】Searching在IMDb条目上的制作人员名单中这两位剪辑师的名字,Nicholas D. Johnson和Will Merrick,不仅作为剪辑出现,更是和总摄影师一同出现在“摄影”一栏里,职位是“Director of Visual Photography”,可直译做“视觉摄影总监“。【5】

在主创们的尝试和努力下,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电影的确是叙事流畅、一气呵成。开场的几分钟里,观众看着电脑屏幕上呈现出的照片、视频、日历等等信息,既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事件的背景,又像一个独立的小单元,情节上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节奏的张弛有序又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情绪,让人不知不觉中泪目。对于电影院中的观众,这个楔子的段落又像是一道前菜,让人慢慢适应这种新的视觉呈现方式。由于我看的是sneak preview(就是看之前不知道今天放的是什么),自己之前也没有了解过这部电影,所以开头几分钟暗暗担心,“不会整部电影都是电脑屏幕吧?”毕竟《摩登家庭》的成功示例也只是一集20分钟的情景剧而已,而且楔子段落的泪点又让人隐隐觉得后面不会是喜剧片。

如果只是忠实的录制屏幕活动,那么它就是一个直播节目,而不能成为一部电影。幸而Searching的主创们深谙镜头语言,并把这一技巧娴熟地运用在对屏幕活动的调度上。首先,屏幕活动并不是忠实于现实时间的,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拼贴起来,因此有了节奏的变化。当主人公的思路受阻,或是事情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画面活动就变得迟滞、沉闷;当主人公突然发现重要线索,争分夺秒地搜索信息时,画面活动就明显加快,给人一种跳跃和目不暇接之感,从画面背后透出来的时间压力和紧张气氛不言而喻。这只是Searching这部电影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作为一部悬疑片,悬念的设置和推进至关重要,这一点上剧本也是非常过硬,小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最后还有反转。个人的观影体验是,每当我觉得差不多该换成真实场景了吧,突然就发生了情节上的突破,然后我的注意力又被情节发展牢牢固定在了电脑屏幕的画面上。

第三,镜头的运动和音效的使用对于整部电影的悬念渲染、节奏把控和情节推进也都起到了推动和加强的作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镜头是固定不动的,不断变化的只是画框中的一个个对话窗口、视频窗口、网页浏览器窗口。但是在某些关键的节点,比如男主人公无意间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镜头就会非常自然地推近,引导观众的视线去关注屏幕上的具体一点,同时配以紧张的背景音乐,让观众从一种相对被动的主观视角(一直从人物的视角看着电脑屏幕)转变为一种近似主动的主观视角,让观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和人物的目光重叠,也让观众深入体验人物的情绪。

第四,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导演非常擅长使用停顿的技巧。这种停顿在影片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由活跃的画面活动突然转入相对静止单调的画面活动,另一种就是打断连贯的叙事。前一种的具体体现就是对电脑屏保的巧妙运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屏保,是当主人公身心俱疲的时候。此时画面变成了电脑屏保,黑色的背景下一束彩色线条变幻莫测,它用短暂的虚拟时间替代了较长的现实时间。配上营造气氛的背景音乐,似有一种象征意味,好像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主人公的担忧,让观众有一种黑云压城的紧张感,知道这个平静的画面随时会结束,又不知道何时结束。此时主人公突然收到FaceTime来电,弹出的视频通话对话框中映出夜晚主人公的卧室,更让人觉得有一丝诡异。另一种停顿是打断连贯的叙事,使用的工具是“页面加载中”的旋转光标、主人公合上笔记本电脑后的黑屏、以及突然由电脑屏幕到手机屏幕的转换。这些停顿都是非常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却会让观众的连贯观影有一个瞬时的中段,或让人焦急,或让人惊诧,借此达到导演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目的。

把这些镜头语言从原本的三维空间嫁接到一个二维平面的画面调度上,让观众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仿佛是自然而然的观看行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这不仅得益于导演的个人才华,更与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密不可分。

中规中矩的故事

最后再简单说几句故事,没有剧透,请放心阅读。

导演在多个场合表示,这是一个很中规中矩的悬疑片,只不过是用新颖的形式讲述出来。女儿失踪,父亲焦急寻找的过程一波三折,如果单看故事脉络,的确无甚特别之处。导演表示,选择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和这样一个新颖的形式来搭配,也是希望二者能够相互中和,让观众感到新颖的同时又容易接受。【3】演员的选择上却让人小小的惊喜:主人公一家是亚裔。而且他们的这个家庭基本上没什么亚裔的刻板印象(除非孩子从小学钢琴也算),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恰好是亚裔美国人而已。把角色换成其他任何族裔也不会对故事造成任何影响。这在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严重的美国影视剧中的确少见,以至于饰演父亲的John Cho在首映结束后的观众互动环节激动到哽咽,他说自己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他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和他的家庭相似的家庭。【4】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对于生活在欧美国家的亚裔来说,能在主流媒体上看到自己族裔的面孔作为一种主流的形象出现,对于个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亚裔群体来说自然也是意义非凡。

John Cho(右二)在电影首映后观众问答环节现场哽咽,视频出处见文末【4】

故事虽然老套,但是涉及到的话题却是宽泛的,比如子女教育、亲子关系、人性的自私、媒体的冷血、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网络空间的安全等等等等。这些话题每个单独展开都是深不见底,如果用传统的电影形式,必然不可能一一涉及。若是一一涉及,贪多嚼不烂,显得浅薄无力。若是选一两个点到即止,也要通过情节、人物活动、对话等形式精心设计,未必能达到效果。而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觉呈现方式决定了它可以有单位时间内更多的信息量,而不必一一通过行动或语言来揭示。比如说网络上看客们对于女孩失踪事件的各色评论,窗口滚动下去,一条条映入眼帘,明明是客观视角,却让人忍不住产生主观的评判。又例如新闻直播画面对于警察办案现场肆无忌惮的窥探,媒体追逐新闻价值的那种冷血和疯狂可见一斑。不难看出,在这个中规中矩的故事里,导演还是暗暗放入了不小的野心。

观影前半段我的确时不时有一种“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的感觉,不过这些所谓bug其实在最后故事反转后也都能勉强的自圆其说,不算什么大的缺陷。如果说故事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可能就是结尾有些强行落入俗套的感觉,这也导致了这部电影在一些评分网站上出现了两极化的评分。不过总体来说真的不算硬伤,毕竟要把整个故事和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恰当而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不容易。

结语

该片的北美上映时间是8月底,德国的上映时间是9月中旬。在网上搜了一下德国版的预告片,发现后期把画面中所有的文字(比如聊天窗口打的字,网页上的信息)全都换成了德语,当时觉得OMG这得多少工作量啊!怪不得德国的上映日期要晚半个月。如果该片在大陆上映,不知道是只配字幕还是会把画面上的文字信息也全替换成中文,目前看到的预告片好像是只有配对话的字幕。

总结来说,推荐大家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虽然没有3D和CG特效加持,它也能够为你值回票价,故事性和娱乐性都算上乘;就算院线不上,这样一部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电影,当然也很适合DVD或者线上购买,个别情绪渲染的时刻观影体验可能会稍打折扣罢了。


相关引用

(抱歉相关视频只有来自YouTube的链接)

【1】导演Aneesh Chaganty和联合编剧Sev Ohanian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接受采访的视频://www.youtube.com/watch?v=q3dN3OlMYiw

【2】Searching的主创人员在IndieWire Studio的访谈视频://www.youtube.com/watch?v=uxY2eM-TFKc

【3】导演Aneesh Chaganty接受圣丹斯电影节官方采访的视频://www.youtube.com/watch?v=QBEAscIDTt0

【4】圣丹斯电影节上Searching首映后的主创亮相及观众问答视频://www.youtube.com/watch?v=KTdQLDGssCo

【5】IMDb上Searching电影页面里的全部制作人员名单://www.imdb.com/title/tt7668870/fullcredits?ref_=tt_cl_sm#cast

4 ) 【剧透慎入】二刷惊现细节!导演早就暗示了关键线索

当David老爸发现了Magot在直播平台上拍摄的湖是Bobosa Lake,

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起身乘车赶去湖边,并且在路上给Detective Vic打电话

当时Vic还在睡觉,所以David的电话直接到了留言信箱

注意老爸David这个时候透露的信息:

I know why she was at the intersection (我知道她为什么经过那个路口了)

She wasn't leaving town (不是要出城)

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5 months

(她去了一个在她在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

It's 3:45 AM (现在是凌晨3:45分)

I‘m headed there now (我现在赶过去中)


镜头戛然而止~~下一画面就是切换到了 4:22 AM (也就是 37分钟后了)

这次David呼叫的facetime 把Vic吵醒了

Vic 从睡梦中醒来接接电话第一句话问的是Hey where are you ?

(再次证明了David 并没有告诉Vic关于他发现Bobosa Lake的信息)

这个时候David显然已经发现了什么,情绪复杂的他没有回复上面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有指责色彩的话:

你说她是离家出走的。

注意!!高能预警!

这个时候, Vic 用试探性地口吻问:

Are....you at the lake??

问题是,Vic第一反应怎么会猜到David在湖边???除非。。。。。


第一刷细节的时候只觉得在湖边打的这通电话有种迷之诡异的感觉,

但是Vic和David的演技都太太太自然了!!所以根本就注意到这些导演早就埋伏好的剧情线索!

有兴趣二刷的盆友可以回去看看这一段,很精彩了

不得不说,Vic的演技爆裂了,她一边呈现压抑住地慌张,在语音中保持镇定试探David知道多少了

同时间手部动作一直在收拾东西马上准备出发了~

细节都暗示了Vic绝对不仅是一个太过机敏办事认真负责而已,而是她提前知道了关于湖边的事



.

5 ) 席卷进信息时代的屏幕生活,人与媒介互为延伸

近期最热门的片,应该就是这部由“韩国周杰伦”约翰·赵主演的“伪纪录桌面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

豆瓣上几万人评至8.8分,烂番茄保持住 93% 新鲜度,全球飙高的票房成绩与讨论热度,都无一例外的指向:它不仅是目前最好的“伪纪录桌面电影”,还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Searching”这一行为显然在不断地组构成整部电影。电影以每个人都熟悉至极的开机、拨号连接上网作为开篇。我们虽然不知道开场的这系列操作由谁控制,但却能够迅速地被这个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几分钟内亲自目睹了大卫·金的家族构成和生活的全部范围。

一切过往复杂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罗列、打包、丢出。

接着,女儿失踪了。

在意识到女儿真的失踪了之后,大卫·金在报警之时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发起他自己的调查。

他进入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从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开始搜寻她的秘密。

同时,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变成了病毒式的传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话题页面下聚集了网上的“吸血虫”们。

在层层递进的浏览器窗口和凌乱的桌面之间,故事开启了不断的翻转。

其实,单论《网络迷踪》的故事本身,虽然写的环环相扣,却也并不能产出多大的能量。毕竟,它依旧是一个在框架内靠不断反转而写就的类型片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爸爸靠网络抽丝剥茧地发现女儿的秘密,并最终拯救了她。

换言之,这是个《消失的爱人》的“社交网络”版,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再在内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网络社交关系、舆论暴力等,主题上也就是陈词滥调地呈现一下这个信息时代隐秘的暴力与宣泄的途径。

所以,纠结剧情的bug与否,其实是一种无谓。让这部电影受到巨大关注的可谈之处,更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进行呈现。

这个形式,在结合故事之后展现出了导演与剪辑出人意料的、堪称神奇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炸裂的效果。当然,这一形式并非生来就能被运用地如此纯熟,它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期。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以往耸人听闻的事件,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的某个下一秒便会忘怀的手机页面;人类情感与心理的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上的电子信息。

许多导演目前都在试图尝试将这一影响融入进电影的叙事中,比如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们都缺少掌握网络运行逻辑的基础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剪辑组织能力,甚至连屏幕界面本身看起来更可信都做不到。

而《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伪纪录桌面电影”的出生,则将这个创想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们将画面确定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从而尝试渗透进入观众“现实生活”。“搜索”这一人物行为,将故事与形式更好地融为一体,在噱头中保有了一定的叙事基本标准和连贯力。这类新媒体介入下的前沿数字惊悚片,每一部都自带话题。

同类之一/《解除好友2:暗网》

但同时,这类电影也一直无法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似乎一直囿于“伪纪录片”所创造出的“伪劣真实感”而止步不前——毕竟,现在的观众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看《女巫布莱尔》时期会误以为真的观众,更不是在电影之初看到《火车进站》就会吓地满电影院乱跑的人。

观看模式的迅速转变,已经让人们对“虚拟-真实”与“真实-虚拟”的临界点了如指掌,对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倘若麦克卢汉地下有知,估计会扩写《理解媒介》:曾经,媒介技术不仅延伸人体,赋予人体力量,也瘫痪被延伸的肢体,增益变成截除、中枢神经阻塞感知。而如今,人体走上了开始逐步成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热媒介已经彻底变成无数纷飞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

人与媒介进行交互的这一行为,已经迈入崭新的纪元。

那么,在一个已经没人会在下载完一部“伪纪录片”后,还能将自我投入进“伪劣真实”的情境中去的时代,一部电影要如何完成把观众拐带进它的“超链接”之中的使命,并将“信息生活”的命题进行包装呢?

《网络迷踪》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文章最开头提到的,电影开篇那个不知道是谁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后,电影还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为细节,诸如在得知女儿不上钢琴课的时候去翻找聊天记录、在报案的时候去查失踪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这些恐怕都不是编剧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为这些都不会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在第一时间应该做出的反应(连基本的迟疑、呆滞都没有),倒像是更需要观众得知的信息。

随着剧情发展,电影在后半段还不断地将第三人称新闻片段进行介入。真凶范围的逐步确定,视角不断地进行轮转,以上种种这些都将《网络迷踪》影片的构成逻辑显得更为确切——

它绝不是要将屏幕这一媒介单纯作为呈现的形式,以朴素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廉价真实感”来让观众做出“相信”的反应。它不期待大家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

它的选择是进行彻底地类型化,把观众编织进“类似游戏”的抽丝剥茧式情节节奏里,让观众在虚拟世界的“下载与观看”这一行为中,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而这恰就是最后一层,由观众亲自完成的“searching”。

这部电影比之前的“伪纪录桌面电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于这此。

在某几个时刻,《网络迷踪》在影像调度、时空线处理和视角转变等处理上,是天才的

比如,电影的结尾,女儿在等待考试结果前,选择了上网搜索父亲当时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闻,这不仅是对父爱的一次“searching”,同时也把之前的第三人称新闻镜头的切入,引作成这个时刻发生的事。全片的叙事线索在片尾处,突然被分裂成了两个时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时空关系

同时,时空线索的处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镜进行说明。每次电脑桌面的转变、系统(windows或苹果)等瞬间发生的界面变化,观众都能迅速地体察到。观众只要通过自己观察每次鼠标的挪动、网页的切换,就能在心中重构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属性。

这在以往任何的类型片里,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复杂的镜头段落设计。传统意义上,类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分别拍摄的许多镜头按照这一构思组接起来,配合剪辑来完成建、解构。

但在《网络迷踪》中的某几个时刻,传统的机制被不断地打破,创造出一种姑且可以被称作“searching”的方式,将角色的潜意识和观众的潜意识不断地换位,从而产生一种变相的错觉。

此外,之前绝大部分“伪纪录片”无法摆脱的问题,就是只能给如今经验丰富的观众提供“虚伪真实”,缺乏创造“高级真实”的能力。在镜头处理上,“伪纪录”形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叙事限制——观众对镜头的信任看似必须达到高度信任,获取信息的空间又仅限于镜头之内,从而使得对叙事进行质疑的维度被彻底消灭。

但实际上,在《网络迷踪》中,观众根本不需要信任里面的任何一个镜头。因为这部电影选择以复杂的快感来取代伪劣的真实,在抛弃“同步”之后,它达成了影像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真实重塑与形式创新,不再继续困在“伪纪录片”的桎梏里来施舍观众“现实”。

正如前面所言,人体开始成为媒介的延伸,我们的四肢、大脑的主体性已经逐渐地被媒介进行偷换。

曾经,这一创想在电影界中只存在于影片的文本内容上(如《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黑镜》、《解除好友:暗网》等),而《网络迷踪》则选择书写隐喻于影片构成形式的外壳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新态的“伪纪录片”,因为它让观众产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朴素的“同步(real time)”,而是从一种变相的错觉里生出来。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都被电影打破并重组了这种感受,而电影也由此摆脱了施舍的行径,选择以一种“随人物摇摆”的方式示人。

这,也许就是未来此类影片在“电影感”上的一个重要走向。

6 ) “桌面电影”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

(文/杨时旸)

多么无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译成《网络谜踪》,听起来不过像是15年前某个矫揉造作的悬疑片,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却引得众多影迷惊呼。今年真是“桌面电影”的重要一年,《解除好友2:暗网》的热门又紧接着被这部《网络谜踪》接棒,整个故事都能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呈现,视频电话、搜索引擎、Facebook、ins、视频报道……一切一切,从某个角度去看,这样的呈现方式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我们生活中不面对屏幕的时间已经远远低于面对它的时间,屏幕已经是我们视网膜的延伸。

抛开外在形式,《网络谜踪》还是一部本分的悬疑惊悚类型片,《消失的爱人》混搭着《看不见的客人》又掺杂一点美剧《谋杀》里的冰冷,甚至在悬疑、惊悚和罪案故事之外,还令人想起那部悲伤又动人的《无人引航》,一个关于亲子之间的疏离、走近与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网络谜踪》讲述一个高中女孩突然与单亲父亲失去联系,父亲遍寻不得,开始登陆女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自己试图挖掘线索,最终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儿的过程。

无论故事的设置,悬念的铺排,反转的接续,抑或结尾的团圆,《网络谜踪》都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悬疑片,它的外部形式和内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这是它成功的一层重要原因。一切都发生在房间之内,方寸屏幕之内,一切交流、沟通都在线上,但线上的焦虑与急躁都是线下真实发生的一切的反射,这样的形式把每个观看电影的人也有效地纳入情绪之中,人们面对屏幕,看着其中的人面对屏幕,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特景观。

《网络谜踪》一直有意无意地塑造一种“内外有机”的叙述模式,一方面,是有关桌面电影的形态与内在悬疑故事的内外结合,另一方面,还有寻找女孩的案件破解过程与父亲破解女儿内心过程的结合。罪案成为了一个契机,让原本看似亲密但实则早已疏远的父女关系重新启动,“寻找”变成了双重的动作与双重的动机——寻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寻找女孩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整个故事无非是一个关于“破译”的过程,破译犯罪者到底是谁,破译犯罪动机,破译女孩的内心轨迹,成长过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从一家人和美的生活开场的,孩子慢慢长大,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又是以母亲的患癌、斗争与最终的早逝作为转折的,从那开始,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的内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维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地损坏。父亲沉浸于记忆与悲伤,但对所有人避之不谈,表面上仍然阳光,但实际上偶尔的皱眉、旁人提及亡妻时的回避,才是真的内心黑洞的闪现,而女儿一直扮演着某种乖巧上进的设定,延续着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却有着无法对外人诉的悲伤。

如果和那部同样著名的桌面电影《解除好友2:暗网》相比,《网络谜踪》更加完整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由社交网络反射出的所有人际关系、情感模式变化以及生活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时纠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实,也更加全面。其实,故事在第58分钟开始,突然起了一些变化,暧昧的水花突然被溅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开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学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的视频,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纷纷表演责任感,声称随时准备着为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并不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什么真实的悲伤,悲伤只会发生在现实空间之内,一切网络上显形的内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摄、发布、互动的过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伤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们却都相信或者说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参与其中。

其实,《网络谜踪》的底色是团圆和温暖的,是父亲的坚持最终解救了女儿,现实的、真诚的一切战胜了虚拟的和矫饰的东西。这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美好的期许。

7 ) 爱要怎么说出口,你爹心里贼难受。

看完这部电影,已经是半夜十二点了。

在吃掉两根旺仔碎冰冰之后,我内心翻涌的情绪才渐渐得以平息。

这是我女儿夏天最爱吃的零食之一,随着季节的变化,已经退出了她的零食排行榜。如今高居榜首的零食,是两块钱一板儿的伊利奶片(八片装)。

每次看见她蹦蹦跳跳的跑过来,笑着喊道:巴巴(爸爸),我会一把抱住她,然后高高举起,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战士,手里拿着世界上最耀眼夺目的奖杯,所有的烦恼与压力顿时飞到九霄云外,那种富足感超越了马云,虽然好多人也叫他爸爸。

出于某些生活上的考量,我和妻子女儿两地分居,每月见面的机会不多。

我身为一个父亲的陪伴职能,大多数时间,是通过视频通话来实现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真正见到她的时候,除了欣喜之外,更多的是愧疚。

小宝今年两岁了,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一些简单的词组来表达她的诉求:“那皮二(奶片)”“包包(宝宝巴士儿歌)”“消消树(小小智慧树)”我大概能理解她之所以反复提及这几个词汇,是因为里面有入口即化的甜美,有悦耳动听的音符,有五彩斑斓的启蒙。

而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第一次让我觉得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思维落差。

在偶然的一次视频通话时,小宝向我展示了她的新技能:打电话。

只见她用举起一个比她脑袋还大的收音机,不停的说着喂喂喂,在宝妈表示电话已经接通以后,发出:啊,啊,啊,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此处听不懂)的有趣对话,我和宝妈笑的前仰后合,始终搞不懂她为什么在接通电话的时候,要发出有趣的迷之三连啊,这个疑问一直困扰了我很久。

直到前两天,我带着小宝去坐超市外面的摇摇车,一首儿歌给了我答案: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学唱歌。

正午的阳光洒在她稚嫩的小脸蛋上,她的身体随着摇摇车的起伏轻轻晃动着。

我站在她的旁边,瞬间被一种巨大而难以言状的情绪吞没了,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那一刻我才后知后觉,想要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难,而随着她的长大,这种难度会不断增加,甚至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失去联系。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长篇影评,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知识,只能是算是浅析吧。

在我印象中,一部好电影可能要具备两个因素:内容上能够引发屏幕外的深度思考,形式上能够带来新奇特的视听体验。重内容,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重形式,比如《罗拉快跑》,又或者二者同时兼具,比如这部《网络谜踪》。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影评,我将分为内容思考与形式思考两大板块来进行阐述。

内容思考

1.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焦虑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父女亲密接触的画面

母亲带着玛戈练习钢琴

母亲带着玛戈做汤

父亲对女儿的生活圈子一无所知

在影片中, 导演利用玛戈的成长线作为指引,让父亲一点一点寻回与玛戈之间的心灵连接。

我不止一次思考,父女二人之间的隔阂,难道真的是从母亲去世之后才产生的吗?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通篇下来,父女同乐的场面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仅有一场父亲节献礼的戏份是有父女间明显的肢体接触的。其他时间,父亲所充当的更多是一种功能型角色,比如拍摄视频(纪录用途),比如为女儿提供学习基金(支付用途),比如提醒女儿倒垃圾(监督用途)。而功能型角色,是不具备参与性的,也就是说,在亲子间的交互体验上,是缺席的。

你当然可以说,男主外女主内,爸爸忙着工作,根本没时间陪孩子,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

究其原因,是一句古话:“男大避母,女大避父

幼儿在两岁开始就已经初步具备了性别意识,这时父母就要开始有意避开肢体接触,例如亲吻,拥抱等直观表达,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仅仅是拥抱,就连语言表达,也会慢慢消失,尤其是在东方国家更为明显,东方人的文化是含蓄的,内敛的,我们很少在生活中听见父母会直白的说:爸爸爱你,妈妈爱你。

而正是因为这样,母亲在玛戈的成长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玛戈所有的对外界的精神连接,都是经由母亲实现的,或者间接参与的,这一点,在父亲打开pam的账户时,也得到了证明。面对母亲精心整理的校园通讯录,他必须承认自己对玛戈的精神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

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同性别(女儿与母亲 儿子与父亲)之间,更易于传达,这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事实。

面对妻子的忌日,父亲的不安与焦虑溢于言表

2.单亲家庭所要面对的道德恐慌

离异家庭被单独标注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友情在同情面前被安排上了

玛戈每天独自就餐是谁的错?

溺爱往往源于亏欠

在影片中,涉案女警官曾经出现在玛戈母亲精心整理的通讯录里,并且特别标注:离异家庭。

“我听说他妈跟人跑了,好像是个小白脸”

“你看他内德行,蔫了吧唧的,跟他爸一样,怪不得他妈跟人跑了。”

“我他妈跟你开玩笑你听不出来?这么敏感,单亲家庭长大的啊?”

这个世界对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恶意,没有一天减少过。

几乎我们每个人在上学期间,都曾经听说过关于某个单亲家庭孩子的风言风语,我们无法查证那些事情的真实性,但是由此产生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具备一定的性格缺陷,正如影片中玛戈经常独自一人就餐一样,他们不是天生就要特立独行,恰恰相反,他们的内心敏感,脆弱, 渴望关怀,却不善言辞。

女警一人抚养儿子所要面对的艰辛可想而知,忙碌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即使这样也无法掩饰心中的亏欠,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的,将会是无数的偏见与异样的目光。越是亏欠,就越是溺爱。

一会儿被称为怪胎,一会儿被叫做宝贝,人格的扭曲,似乎已成定局。

最可笑的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偏见产生,却无力让偏见消亡。

单亲家庭所要面对的道德风险是正常家庭的两倍

3.社交网络是否真的能够拉近距离

看着自己孤独的脸,只会更加孤独

社交软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射交软件”

小视频软件的兴起,正式掀起了娱乐至死的序幕

外面的世界可能没那么精彩

不管是晒出自我的 Instagram ,还是宅男圣地 Tumblr,总有一款社交软件适合虚荣的你。

打开相机,选好滤镜,摆好姿势,在按下一百二十五次快门之后,你终于拍出了一张心仪的照片。

注册账号,上传头像,在键盘上敲下昵称:“请叫我女王大人”

恭喜你,一个虚拟的自己诞生了,没有人关心你的兴趣爱好,没人在乎你的喜怒哀乐,大家只想看你的照片。

一个小时内,你收到了一百七十五个招呼和六十七个点赞。

这一切无关你是否优秀,只关系到你是否敢露,你露的越多,你的粉丝涨的越快。

清汤寡水的生活仿佛突然间沸腾了起来,本来空无一人的城市刹那间人潮汹涌,你仿佛成了女神。

名为“痴心阔少”的网友,邀请你去家里吃法国大餐,带蜡烛那种。

名为“寂寞平头哥”的网友,发来一张XXX照片,并表示自己神力无敌,一口气上二十八楼不喘气。

名为“海南彭于晏”的网友,向你发起了视频邀请,看着他帅气的头像,你似乎有点心动。

女性在新时代的社交软件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性别红利,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诱惑与套路。

而玛戈显然不是那种贪慕虚荣的女生,虽然她也渴望被关注,但绝不是来自视觉上的关注,而是心灵上的抚慰,她需要一个倾诉对象,来释放心里压抑的苦闷与悲伤。

除了炸鱼薯条,没有人知道玛戈的心事

然而正如动力火车在歌中唱到的那样:

我不过不过想,找个人讲讲话,世界这样的大,有人在吗,为何没回答。

最需要被关怀的人,恰恰正在社交平台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寒冷。

他们可能没有华丽的外表,不会唱歌也不会喊麦,不会在明亮的健身房里表演后空翻,也没有钱为自己喜欢的主播送上一辆跑车。他们的存在感很低,低到如果不是自己的发小伪装成其他女人的账户发起聊天,自己可能永远也说不出心里的故事。

想到这里,你还确定社交软件在拉近彼此的距离吗?

在我看来,社交网络确实为一些身怀绝技或者能歌善舞的网友,提供了更大的曝光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提早实现了阶层跨越。

而那些点赞的,刷礼物的,留言的网友们,依旧孤独。

形式思考

实际上,影片的呈现形式上,并不比同类型的《解除好友》高明多少,依旧是采用电脑桌面、摄像头、监控画面等媒体界面交互连接来完成剧情的起承转合。

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冷冰冰的电脑界面却愣是拍出了温度,拍出了“演技”,这很难得。

耐人寻味的问题

玛戈在阳木中学毕业后,背景音乐逐渐变得伤感,随之而来的就是上方的画面:定格在Facebook的动态发送界面上。光标不断的闪烁,本以为她会说些什么,最后她什么也没说。就这样愣愣的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句话发呆:你在想什么?这句话似乎是在问玛戈,同时也是在问观众:你们(猜她)在想什么?一种相顾无言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鼠标在删除键上停留了两秒

而当玛戈得知母亲病重无法回家的消息时,鼠标在删除条目的菜单上停留了足足两秒钟。

这两秒钟的停留,没有呐喊,没有哭诉,没有歇斯底里的表演与征服。

就是这样静静的,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停留,却营造出巨大的戏剧张力。

人物内心的失落,不安,挣扎,借由电脑界面上的一个细微的操作,显现的淋漓尽致。

此处我愿意送给鼠标一个奥斯卡最佳配角。

父亲的愤怒:此处省略一千字

带着质问语气的惊叹号

变成了陈述语气的句号。

最后全部删掉

而作为电影中最为难忘的段落之一,不得不提这段父亲发给玛戈的信息。

当父亲得知玛戈有可能翘课去登山的消息,怒不可遏的他在键盘上敲下了大段带有恐吓和质问语气的字眼,其中甚至还有脏话。

接着镜头一变,短暂的犹豫过后,父亲把惊叹号改成了句号。

接着镜头又一变,父亲删掉了原来的话,只说了句:有信号了就打给我。

寥寥几个镜头,人物内心的变化,父亲性格的塑造,全有了。

爱要怎么说出口?就是这么说的。

就是把千言万语嚼碎了往肚子里咽,最后轻描淡写的说上一句:早点回家。

反复拖拽的进度条,是父亲在打自己的脸

而另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场景,发生在妻子的忌日。

那一天父亲蹑手蹑脚的走进房间,犹犹豫豫的问玛戈:要不要一起看美国好声音?

玛戈的脸上略过一丝失望,随后强颜欢笑的随声附和着。

父亲小心翼翼的关上房门走了,只留下玛戈一个人对着镜头苦笑。

那笑容就像在说:你看,我就知道的,他不会提那件事的。

父亲反复的拖拽进度条,不断的重复观看玛戈脸上的苦笑。

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我们都心知肚明。

每拖拽一次进度条,就是打在自己脸上一个响亮的耳光。

每拖拽一次进度条,就是落在电脑桌上一滴滚烫的热泪。

此时此刻,画面中明明没有声响,我们却听见了心碎的声音。

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极致的表达,我彻底被征服了。


身为一个父亲,看了一场关于救赎的电影,却仿佛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狂风过后,耳畔只留下一个久久不散的回响:面对子女,我们究竟该如何表达爱?

走在街上,似乎到处都有爱的痕迹:爱辣啵啵鱼,大城小爱私人影吧,爱上双皮奶。。。

这些爱,恐怕是留给爱花钱的人的。

而我们想表达的爱,想给孩子们的爱,或许永远也说不出口。

只能等到孩子长大了,在登上火车之前,把爱藏在我步履蹒跚买来的桔子里了。

8 ) 编剧一定是pokemon死忠

当时真凶说自己最喜欢的pokemon是Kecleon,也就是变色龙,变色龙特性为变色,是所有pokemon中的唯一属性。变色属性是在接触对手后,自己的属性变为和对方一样,也就是早早就暗示了他说家里人得了癌症,是接触女主后,把女主自己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女主最喜欢的是Uxie,除了女主自己说的可以抹去记忆,它还是三圣姑内耐久最高的,双防达到了130,要不能在无水且受伤的情况下熬过两天呢~

短评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6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1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13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15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2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25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28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3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3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39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40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43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48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52分钟前
  • R
  • 推荐

为杰伦疯狂打call!

57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