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电影人拍感情,总爱给人物安上某种“病”,似乎因为病离死最近,对于“人生除死无大事”的国人来说,死亡最能触动痛苦的情绪。也就不奇怪了,《我不是药神》的癌症,《沦落人》里的残疾,《我的非凡父母》里的目盲,等等,都通过身体病症或缺陷来调动观众的情绪。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染病才能把人划入边缘。通过刻画这类边缘人,编排“惨”的情节,引人同情,尽情骗取观众的泪水。
以《我的非凡父母》为例,父母因为目盲成为了特殊群体,女儿因为出生在目盲家庭(在学校)也成为边缘人,为了维系自尊她必须隐瞒这个真相。电影用了不少“惨”的桥段勾起观众的同情心理:婴孩时的女儿被滚烫的热饭烫到,父亲摆摊不仅被欺负还被扣押警局,女儿为避免丢脸对来学校接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等等。这些情节相对而言尚在温和的程度,不至于被认为”卖惨“(大陆电影的专利),类似于《沦落人》是温情的而不是激烈的。
不过比较日本电影,便很容易看出中国(香港)此类温情电影的不足之处。在日本影视中,边缘人往往不会是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人,更多是遭受某种心理磨难和精神困境的人。日本电影人喜欢表现人物从沉落、苦痛到修复、释怀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影视总能恰到好处治愈我们的缘由,因为它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任何一位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自然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观众意识到发生在悲剧主角身上的遭际有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共情,发生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里。同样地,悲剧也可能令观众感到怜悯,而怜悯情绪触发的机制在于主角因过失犯错,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观众带着俯视的目光观看他们。这正是中国(香港)影视的视角,癌症、残疾、目盲……不该遭受,都是命运的不公;遭受心理磨难则每个人都会遇到。中国影视与日本影视的价值差异便在此,自然也是差距。
如果我是像他们一样的盲人,我不会要孩子,我怕我照顾不好她,我怕她不能健康长大,我怕她融入不了社会,我怕自己成为她的累赘。
如果我是女儿,我也不想有“这样的”爸妈,但是她没得选,如果有的选,我想她根本不想来到这个世上。所以只能尽量隐瞒爸妈是盲人的事实。 这么想确实不孝,但是也要理解孩子。毕竟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
尤其父母必须知道这一点,正常父母都不一定能管住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学会沟通和放手可能会更好。
电影中的夫妻双目失明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芷欣很乖,她没有因为客观原因迷失自我。虽有争吵,但结局还挺圆满。总之,都不容易,互相理解。
其实这一类的电影,很怕看。
第一,如果真的被戳中泪点,情绪很难平复。
第二,如果是强行煽情,感觉实在太浪费时间。
惠英红出场,会不会成功避坑,其实心里也没什么底。
一对盲人夫妇,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常人无法想象,即便是一对健康的夫妇,养育一头神兽,也会被搞得精疲力尽的不是。
所以开场不久,就发生了意外。
这个意外,在颤颤巍巍发生的时候,着实让人揪心。
儿童时代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心里头没那么多计较。
只是,她眼中的世界,其实父母无法看见。
那个时候的她,可以陪着爸爸摆地摊,甚至帮忙吆喝。
直到有一天,当老爸被人追赶,小孩的心里,大概才隐约明白,原来,自己赖以谋生的坚持,在某些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还要穷追猛打。
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
长大的孩子,经过社会的“洗礼”,内心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的亲情,变成了桎梏自己的牢笼,但碍于道德伦常却又无法自处。
于是,内心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去,通过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走出去。
她不敢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的父母都是盲人。
甚至,当自己妈妈在学校门口等她时,她也选择了偷偷的离开。
个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是挺精妙的。
青春期孩子的内心表现得惟妙惟肖,而惠英红的演技也是爆棚。
在事后,母女爆发大战,惠英红巧妙的使用了这个伏笔。
哪个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有中天然的第六感呢,女儿即便是小心的让自己的铃铛不响,又怎么能逃脱一个妈妈对女儿的直觉?
这大雨中的哭诉,大概透露了妈妈对女儿的情感纠葛。
她希望用这种“需要”的方式,来维系住“不要我们”的危机感。
可惜的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青春期的女儿不是太懂。
当然,故事的最后,女儿在“逃家”的碰撞中,总算是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
然而,这样的“巧合”,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幸运。
可惜的是,当女儿明白了父母的心情,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境地——照顾父母,那自己的理想怎么办?
故事把结局处理得非常好,至少个人感觉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概从来都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
不过,故事个别桥段还是感觉有点别扭的。
比如,惠英红抠鼻屎结果出鼻血,惊天动地的让女儿回来,结果耽误了女儿重要的面试。
比如,女儿逃家,正好有少女浮尸。惠英红坚决要摸尸,他们是看不见,但有照片的啊,警察没长眼睛吗。
只是,对故事里头的老爸有点遗憾。
个性随和,却偏偏卷入“劳资纠纷”,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
老百姓的小智慧——精人出口,笨人出手。
凡事强出头,最后没自由。
于是,乖乖的成为顺民,皆大欢喜。
大多数小小的家庭,都经不起风浪,于是越活越变得唯唯诺诺。
最后,就是这样的老爸,也没被编剧放过,光荣重病。
不过,看起来还是幸运的,能“有病可医”。
最后的最后,许冠杰的老歌《杯酒人生》,也是百听不厌,一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其實好多港產片入嚟內地都會起個好撚on9嘅名,呢次都唔例外,叫《我的非凡父母》,人哋個原名係《一路瞳行》,話到明係一家人一齊行㗎嘛,入到嚟內地點解齋係讚個老豆老母,直頭係歪曲人哋個原意啦屌你!(睇完發覺個女係最偉大嘅)
齣戲話到明係導演嘅真實經歷改編,呢啲關注弱勢群體嘅題材確係一個賣點嚟嘅,不過喺呢度邊個群體都弱勢㗎啦。成個古仔用咗好多零碎嘅小事去堆砌,不過似乎個效果並唔係咁好,單從劇本嚟講,可以話係撐唔起身,太多對白寫得太例牌,得返幾幕戲靠惠英紅同吳岱融嘅演技拉返啲分數,不過都冇咩驚喜,反而吳千語比之前嘅表現係有進步。如果話要同其他同類型電影嚟比較,呢齣就真係好一般,拍攝技巧都冇咩可取之處,單單靠啲老戲骨係唔可以拍到好電影嘅,我諗導演更需要枝“盲公竹”囉。最後都冇交待阿欣有冇搵到佢自己嘅“豉油”,睇怕已經喺超級市場買咗了啩,呵呵~
喺戲院可以睇到唔係盲嘅演員好努力去演活一個盲人畀你哋班唔係盲嘅人睇,你哋執撚到啦!
綜合評分:6/10
主要有以下几个触动点:
1.演技:惠英红、吴岱融等老戏骨的演技还是相当过硬的,当时看这部电影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惠英红的参演。在盲人群体生活等方面的演绎上还是很写实和让人动容的。
2.内容:选取的矛盾点主要集中盲人父母和青春期子女冲突上和抚养孩子的不易,还是有其他很多的困难和矛盾点(比如居住困难、经济拮据、医疗...)没有被展示出来。限于电影篇幅的局限,也是可以理解的。更深入具体的展示可能得通过电视剧了。
3.主题:主题上还是体现了父母的无私和不易,只要孩子高高兴兴、快乐成长就心满意足,自己怎么样都可以。同时也不要求子女大富大贵,只要孩子幸福快乐就好。可怜天下父母心,算是对这一主题的另一个角度的刻画。
4.社会思考:触发了这样的思考——久病床前的孝子该如何取舍?其实有时候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可以道德层面上居高临下来审判的问题,父母需要照顾,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追求,甚至还有子女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所以多轴运作的子女其实也不容易。而久病的父母往往照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处境中,谁都是不容易的,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或者外界能否提供什么帮助,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社会问题。
Tips:当时看的时候比较了国语和粤语版,个人觉得粤语版相比之下更有味道。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明的人做父母就是难上加难。生育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单行道,婚姻起码还有离婚这一个补救的选项,但生孩子这件事,不管有多少次质疑自己该不该生有没有资格生,生了是不是自私,只要孩子出生了,就得迎难而上绝无退路。
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承受的“爱的压力”往往被隐藏起来。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你生命,除了感谢,你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有压力?尤其是例如残障人士或者单亲或贫困的特殊家庭,父母更加辛苦,孩子承担的压力也就更大。
这种压力的爆发点往往集中在青春期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时“做自己”与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像电影中这样鼓励孩子不要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理想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声音在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尤其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子,有很多”远嫁不能尽孝“这样的文章占领道德制高点。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因为翻到烟盒去接女儿,女儿却因为怕被同学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而狠心装作不认识她。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都有这种“被抛弃感”,明明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我插手?小时候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怀里,长大了的孩子把父母留在身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但很多家长都迟迟不愿意退出孩子的世界,强势的父母退出的步伐就更加不情愿。也许是因为不放心,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
电影借男朋友的口问出:你为什么那么想出国呢?女主回答:“自由”。因为是失明人士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依赖会更多,她当然也会觉得“父母管得很烦”。
当孩子长大父母却迟迟不愿意退出时,逃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出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离开父母的管控和依赖。这种逃离有时会带着内疚,但不逃离又会感到窒息。好在父亲很好的缓冲了这种矛盾,他很好的缓冲母女之间的矛盾。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的母女冲突往往会更加尖锐。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抓得越紧,女儿就逃得越远。就算勉强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断控制又不断反控制的互相折磨。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也有过非常依赖女儿的阶段,比如女儿会放弃重要的面试去陪她看医生,比如会牺牲自己的社交陪母亲去看望病友。但好在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在丈夫的提醒和女儿的反抗下,她还是做出了改变,真心支持女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中,导演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父母和治愈自己的过程。她才明白并不是远走高飞抛下一切才能前行,陪伴家人反而会给她更深的支持和力量。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非凡”父母,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歌颂失明人士家庭的辛苦。失明父母并没有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尽管她有着比普通家庭更加理直气壮的捆绑借口,她仍然尊重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父母而活的人,不是她“口袋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的盲人拐杖”。尊重孩子的独立,这才是这对父母真正的非凡之处。父亲善良温和,经常帮忙工友,母亲开朗乐观,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她的身体虽然有所不便,但精神内核稳定完整,不用自己的辛苦当作牺牲绑架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养孩子这件事,哪有什么“等长大了就好了”,把小婴儿抚养长大,其实只是漫漫育儿路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与长大后的孩子相处,才是对父母修为的真正考验。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失去自我,但要时时警醒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一点点找回自我。
父母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丰富,才能有力量尊重孩子的独立。为人父母,是一场育儿即育己的修行。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盲人父母这类题材要想观众共情可不容易,首先是至暗场面的挖掘,其次是内容引入要合理,最后就是目标人群的涵盖…… 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相信很难体会那份心酸和苦痛,也只能靠着联想来触及柔弱,再加上影片色调的温暖明快,悲伤就更容易被冲散而无法显现…… 苦难不该被歌颂,但在看过很多底层生活的纪录片后,觉得需要严肃一点,当然,并非我心狠,而是拮据的环境才能让人清醒,这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所以,不够痛,不够精,也不够暖……
比想象中好点,电影最关键的就是母女间的关系和互动,惠英红演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妻子母亲,刀子嘴豆腐心,对女儿既依赖又严厉,非常真实。不过母女间关系和解还是缺少打动人心的桥段,说到底就是犯了港影的老毛病,很多桥段设计略显刻意,缺少情感转变上的自然,也就难以成为佳作。
堆了这么多东西在里面,我也不觉得感动,不能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就不要生好吗,谢谢。
看完以后想到了另一部香港电影《桃姐》,一样日常的市井生活和日常琐事,平淡却触动人心。惠英红的演技无懈可击,对盲人的拿捏很细致,尤其是女儿假装没有看到她的一幕从期待到失望的神情。对于亲情的刻画也很真实,女儿的叛逆来的顺理成章,而控制欲过强让人窒息的母亲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困境,放在这一故事背景下又让人更难去以对错简单评判……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观众看到了视障人群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普通三口之家一样的天伦之乐。虽然还有许多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总体来说算是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片子里不错的了,支持新人导演和文艺片。
工业片,没别的,就是想让你看看惠英红的演技 (千万别看国配版
一直在沾题材的光,编剧部分并没有能为电影加分。都是关键元素堆砌毫无意外。角色的空间也都有人物设置本身延伸开来,红姐还是强大,吴千语有点意外,的好。
惠英红稳定输出,戏剧冲突太满且稍显刻意,但是不耽误落泪,最后一场戏一下子很想老爸老妈。
三星半:带娃看了部惠英红主演的粤语电影《我的非凡父母》超前点映,这两小子来广州五六年了,粤语比我还烂。我还能听懂一半粤语,他们俩兄弟基本听不懂。现哪怕生活在广州,学习粤语的环境和氛围也很难有了。
如同所有父母的真实写照,健全的父母把子女养大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失明父母,剧情如同现实生活般真实,很多片段也是很感动
勉强三颗星吧,全靠惠英红一个人死撑,其实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堆积了一堆要素又什么都没表达好,结尾更是仓促得莫名其妙。录音带作为很重要的伏笔居然只出现在开头那一次,与今年拿奥斯卡被群嘲的同类型《CODA》相比更是灾难。因为铺垫不够以及情节过于刻意所以根本无法带入,很难共情,而且完全不理解一个这样的电影有什么可删减的啊?!还有就是灾难性的国语配音!!!一纸血书希望别再搞国配了拜托拜托。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管如何大陆地区对于残障人士的关心和作为都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就好像“大陆不存在txl”一样不存在残障人士。
更喜欢《一路瞳行》这个名字。红姐演技真好
好好看,红姐演的真好
一开始还行,中段之后就开始要素堆积。导演的功力亦需要加强。
诚意满满的电影,一直觉得一个导演讲述自己的故事是最能流露真情实感的。红姐再入一座金像影后有望!
因为一句女儿亲口对爹说的“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妈妈是今世的情人”给恶心得一阵反胃于是出了影厅 原本是出于从小到大学陪伴我的盲人奶奶来看的这部片 但除了演员卖力以外并没什么感觉 只能说没必要的痛苦又带来新的痛苦:性缘至上的组成家庭方式让孤盲女和另一个陌生盲男硬凑家庭 匮乏加倍 为了活下去的希望生下女儿 又穷又盲并不会让女儿痛苦 窒息的共生吸血权力控制才会让爱你的女儿逆反 自己缺爱就先爱自己 而不是造一个权力下游对象供自己演绎自我牺牲和感动的戏码 最后得到的只会是恨而不是爱另外有一个点是最近的感觉 在一部影视作品里 如果男性角色非常完美 往往这个男性角色是不需要的 那部作品通常是女性角色女性视角女性逻辑女性故事女性联结
★★☆ 根據導演個人經歷改編,卻沒能讓電影多幾分真摯,反而煽情濃度過高,不斷閃回、不斷慢鏡頭,劇本編排都太過套路化了,都在消磨著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惠英紅演得好嗎?好,但也只能算她的及格水平,和《心魔》《幸運是我》《血觀音》比,甚至和她的一些配角演出比,表演難度和表演層次都差了一大截,如果她以這樣的一次表演四封金像影后,我只能感到遺憾。吳千語演得差嗎?差,但也沒那麼差,劇本給予女兒的定位更像是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陪襯,多段女兒的心理轉變、行為動機都缺少邏輯且時機不對,可以說,角色在劇本階段就被寫殘了。#BJIFF2022#
BJIFF22 这是一部你明知道剧情编排在意料之内,但又无可救药的感动落泪。原生家庭的窒息感放在盲人背景下更显压抑但又不愿苛责,设身处地去想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叙事就是流水账但会为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动容,桥段的衔接不够仔细。(而且这个版本应该不是最终内地影院放映版开头字幕有问题然后原本片名一路瞳行没切掉)红姐演的太好了而且还愿意扶持新人导演,谁会不喜欢她千语BB演高中生真的没有违和感,Q&A的打扮就是十年前刚识到她那样啊
粤语原版,感动推荐。一天之内连看两场母爱有关的亲情片,杨荔钠的《妈妈!》搭配港味的《我的非凡父母》,都是惹人泪奔的真情好片。虽然他们平凡贫穷又看不见,但是他们还有爱,这是很有爱的一家人。本片导演朱凤娴就是根据自己盲人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这部自传体的电影,所以一点一滴的真情都实实在在,大银幕上分明能够感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羁绊,盲人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女儿对盲人父母的深情,从开始的不理解叛逆到后来的终于理解父母……尽管有新人导演的生涩感,但拍的还是很棒,细腻动人关键是很真诚,耿直的爸爸操心的妈妈,红姨的神演技让人动容,而且芷欣的艺术老师人真的好好哦,她总是在芷欣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指点迷津——父母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做你喜欢的事,追求你的梦,这份爱一直都在身边。
总体评价:可能会让人想起《健听女孩》,但它不是,毕竟关键词都不同。不过,成片似乎没能突出“非凡”,最终只是落在了“父母”。故事题材:“一路瞳行”。演员表现:有目共睹——惠英红接女儿放学时表情的微妙变化是高光。
当女儿从身边经过的时候她开心地笑了,以为女儿会过来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等了一会儿发现属于女儿的味道越来越远,惠英红短短的这10几秒演技真的绝了
拍的太短了 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