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的内心是干净的
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剧外观众,贝姬都不是一眼就招人喜欢的人,与此相反,她想爬到上流社会的种种行为令人生厌。初次见面就对艾米利亚的哥哥“施展媚法”献媚,在彼特家担任家庭教师,转身就在其姑妈面前模仿并嘲笑女主人的言行。
讨得姑妈欢心到了伦敦,和罗顿暗生情愫。原本以为是一个贪财富地位,一个贪美貌。哪知双方都动了真情,两人秘密结婚。罗顿上战场前告诉她有多少财产,一一向她交代清楚,甚至穿着旧的军衣离开。万一他遭遇不测,新的好留着给她变卖。
想到上流社会的心太强烈,斯贝恩看中她的美貌,也看穿她的虚荣心。替她还了一笔债,以此为把柄,所以两人独处时他有资格要求她满足自己。沾着斯贝恩的光,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其它贵夫人破冰相处。一曲舞更是赚足了关注的目光,和殿下公开调情却没发现罗顿自行离去。两人负债累累没错,想爬到社会上流也没错,错就错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在玩火,罗顿再贪图财富也容忍不了自己的妻子像舞女一样取悦其他男子。所以,撞见她和斯贝恩独处,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像斯嘉丽一样,她有让人恨的地方,也有让人爱的地方。和罗顿分开之后,她并没有一蹶不振从此消极无感,也没有将错就错和斯贝恩苟合。战事未结束之时,为了照顾情绪低落的艾米利亚,大着肚子的她放弃了回伦敦的唯一机会。多年之后,更是骂醒艾米利亚,帮她找回了都宾,当时她说都宾怎么看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爱你,即使都宾对她嗤之以鼻,她仍公正地替他讲话。就这一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最后的她混迹于赌场,可我总觉得她的心是干净的。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成长成一个绅士,也拥有财富,可她明白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她的经历与此并不相称,所以她不去找他。所幸她的结局不算太差,经历了那么多,臭名昭著的她和艾米利亚的哥哥在一起,终于欣赏到他们第一次见面讨论的印度之美。这当然归功于艾米利亚,你帮我找回真爱,那么我帮哥哥找到你。
乔治呢,看不上黏在自己身边的艾米利亚,却又接受不了父亲介绍的富有女士施洼兹,觉得他父亲等人的行为都称不上贵族有教养,即使买了头衔也配不上。但真正的他也想通过买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不然他就不会在订婚的情况下去见施洼兹,不然他就不会被贝姬的话激怒。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自己告诉他人,他是一位绅士。但显然他并不是,真正的绅士不会仅仅因为家庭背景就同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女子订婚,也不会因为未婚妻家道败落而心生鄙夷。
乔治的父亲,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头衔让他的儿子在订婚的情况下和别的女士相亲。也难怪乔治会看不起他,商人有了钱就想要地位要头衔要响当当的名号。
而艾米莉亚的不幸其实是她一手造成的,爱乔治爱到失去了自己,过于贪恋乔治,而忽略了一直陪着身边的都宾。到儿子长大成人也还是相信乔治是爱她的,也许她内心很清楚,但她不愿面对不愿接受加上“死无对证”,所以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乔治爱我”谎言里。所以贝姬骂她,她立马接受幡然醒悟。
2 ) 英伦乱世佳人
第一次认识瑞茜•威瑟斯朋是在极具好莱坞商业气味的《律政俏佳人》系列影片中。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甜心吧哈福大学和肃穆的法庭搅得活色生香。之后看了她演的《宛如天堂》(like in heaven),《情归阿拉巴马》(Sweet Home Alabama),题材相近,剧情俗套,同样是青春爱情片,俊男美女,轻松浪漫,对她的印象也就局限于此了。
后来看到她拿到了奥斯卡奖,很是佩服,开始留心起来。搜到了《名利场》(Vanity Fair),忍不住看了。大概是先入为主,这个金发碧眼的典型美国甜姐穿上紧身英式曳地长裙,满口不是那么地道的伦敦腔,还真是让我适应了好一会儿。
她的演技不能算差,似乎都摆脱不了《律政》中的影子,稍显生硬的英式口音大概是最大的败笔了。连其中扮演她的儿子的小演员都比她说的地道。
但是总体来说,影片对蓓基这个人物的塑造还算比较成功,我觉得除了瑞茜的努力之外,跟影片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
及至看完全部,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乱世佳人》里那个高傲、坚强、聪慧、自负的郝思嘉,他们同样有着傲人的美貌和过人的机警,同样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样面临过生存的考验,同样用自己孱弱但坚强的身心一肩扛起亲人和自己的全部生活。不屈于命运的安排,积极强韧地创造着自己的人生。
3 ) Strong Sharp
还没有看过小说,不过电影中的Sharp真的太精彩了。毫无疑问Sharp是这个电影中最大的亮点。出身贫寒,父母双亡,她的童年已经够不幸,换上其他人都无法忍受生活的摧残,但她一直对生活抱有希望。聪明伶俐,活泼坚强,她一直在战斗,永远不知疲倦。她像一棵野草,无论去哪,你都会对她很安心,因为你知道无论到哪,她都能生存,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许在小说里她是一个十足的反面形象,贪婪,毫不掩饰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求,为了追求地位不择手段,但战火纷飞的时候,为了陪伴朋友,即便冒着生命危险,她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她怕穷,但她爱自己的丈夫,没有做任何背信弃义的伤害他人的事情。她即便自己一无所有,生活一团糟,也会劝自己的朋友认清现实,勇敢追求爱情。她努力向上,一直向上攀爬,将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得最好。人们说,她到哪都会带来痛苦与邪恶,但她只不过已经习惯与生活中的邪恶与痛苦斗争罢了,她将生活撕碎,对它说screw you.然后拎着她的箱子跳上马车,下巴扬得老高,赶往下一个舞台。
4 ) 应该直接鄙视掉
这就是由小说《名利场》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觉得它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Reese Witherspoon的演技先放在一边,因为所有的错都不在她。
错就错在这个导演身上。
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Mira Nair是一个印度人(先补推敲她的国籍)。
她错误的将过多的感情放入了电影,而且是用一种生硬的、表面的、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放入了电影。她对原著的理解就仅仅停留于那些色诱、那些美貌的玩物以及奢华的场面。
我并不认为导演对原著小说主人公内心的理解有多大的偏颇,但是为了一些场面而舍弃最纯粹的表达方式的方法我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她毫无理由的将她所谓的印度情节生硬的加入到电影中。虽然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我认为在19世纪印度文化对英国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从原著小说和同期的其他英国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
导演表面功夫做的很好,无厘头的将印度歌舞场面引入电影……
我看到之后就很无奈以及咬牙切齿了……
难道非英籍的导演拍摄一部英国电影就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民族情结吗?
可以想象李安在《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中加入中国的戏剧或又是什么妖娥子吗?
所以我鄙视她……
5 ) 名利场
里面的每个人都亦正亦邪,以为主角会是那第一个让小女孩知道用最珍贵的东西交换金钱的男人,他带她进入了名利的世界,却也让她一无所有。
爱情是最最可贵的东西,尤其是在那个社会动荡,新旧势力交替的时代,男人们对征服聪明的女人有着浓厚兴趣,却无法用自身来保护他们,她的一生几乎拥有了三个男人,第一次因为乔治的一句话而舍弃了她,第二位因为她出卖了自己而放弃了她(严格的说这是一次误会,她无法眼睁睁的看着家居都被拖走),第三位带她进入了上流社会,也许爱过她,却摆脱不了男人本质的贪婪及占有欲。
伴随着她一直走过人生路的,是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艾米丽莎,也感谢艾米,让贝基没有孤军奋战。
贝基是一个好姑娘,在所有人面前,她并不亏欠任何人,只是时代造就了她后来的命运。从一无所有到万千宠爱,只不过一个念头的距离。从始至终贝基没有依附任何人,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却并不是不劳而获,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比里面的任何人都值得拥有。
聪明的女人,总是没那么好运。
6 ) 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
贝姬与几个男主人公的故事发展情节几次出乎我的猜想,比如贝姬和乔治、罗顿以及侯爵之间的关系发展。以片名看,我以为贝姬是个刻意策划并主动投身于那些对她有用的男人,然而并非如此,她拒绝乔治、真爱罗顿、不甘于委身于侯爵,而且成全艾米丽亚的爱情。总的感觉是,贝姬并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而是生活所迫求一立身之地。
故事始终围绕这贝姬发展,但是我还是被杜宾对艾米丽亚的深挚爱情所深深打动,情节虽然老套,却是最牵动我的一条线。杜宾和艾米丽亚,也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形象。
扮演贝姬女演员的长相有点怪,不漂亮、也不性感;倒是艾米丽亚的形象,非常纯净、美丽。此外,片头很唯美。
7 ) 你身旁的放大镜
首先,我很尊重此片导演和编剧及所有的演职人员,是他们带给我如此完美的精神享受。相较而言,一此无礼和偏激的影评人,我更欣赏那些善良的观众和他们善意的评论。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美!片中的印度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作品。很好,我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它让我对原著有更多的期待~
这部作品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一支放大镜,透过它,你可以看到美的极致与丑的极致!
我不得不说在贝姬生活的那个时代,贫穷与战乱足以摧毁了一个人对意志的坚守,绝大部分人都为名利而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是社会制造了贝姬这样的人物,不断想往上爬的人物。
影片在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上都在极力的让他更真实。从贝姬那残存的一丝母爱,乔治以在沙场上为国殉职作为他绅士尊严的最后的挽留,罗顿在一切美好都受被击碎后选择了从军,Dobbin对Amelia的一直守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我每身边随处可见像贝姬一样的女子,也可以看到像逼良为娼的可恶的道貌岸然的斯丁伯爵。生活就是一场戏,有时在社交场合,有谁知道人们嘴里讲的话哪句真哪句假!大家互相利用着,对自己有利的人就会极力的讨好和恭维,而一些对自己不会带来太多价值的人就视其不存在。有才能的人迫切的在争取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身份与地位。就如同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一样。人们心中的天平始终不会倾斜。但,为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不得不按照这个法则行动着。除非,逃离这个世俗环境,在一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隐居。更高明的仍呆在世俗环境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有自己狭小的朋友圈,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但,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在任何时候请不要失去你自己,即使在你最爱的人面前。要知道,当你忘我的爱一个人时,被爱者最终也会从甜美陷入恐惧(爱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亲爱的朋友,当你不小心透过身旁携带的放大镜看到片中的景象时,请固作镇定,并接受与适应它们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可以出门不用带“放大镜”了!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你眼前的景物也会跟着变换!
8 ) 名利场
先讲原著,名著就是名著,黑莲花和白莲花的双女主设定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女主蓓基非常有意思,就是女版的漂亮朋友杜罗瓦,她是穷人家的女儿,尝过贫穷的滋味,所以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她的性格狡猾奸诈、邪恶自私、虚伪放荡、她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妥妥的一朵黑莲花。
另一个女主艾米利亚是富家女,是一个恋爱脑白莲花,一辈子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乔治(乔治喜欢拈花惹草,还打算跟蓓基私奔),她家破产是她公公干的好事,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丈夫。她丈夫战死了,她还一门心思地带着儿子守寡。
艾米利亚有一个爱她至深的骑士型守护者杜宾,杜宾是痴心男子的典范,一心一意守护艾米利亚,爱着艾米利亚,几十年如一日。
作者写得非常讽刺的地方是蓓基促成艾米利亚和杜宾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杜宾对艾米利亚的骑士式爱情却消亡了,就像火焰熄灭一样。
其实奉献式的爱情真正得到满足的人,是奉献者自己,并不是被他奉献的女神。
回到电影,改动太多了,人物方面把黑莲花的蓓基刻画得正派且有情有义(原著中,蓓基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命运相联的男人。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最后还恋爱脑了一把。
电影里把名利场的周旋上升刻画成蓓基成功当舞女,这……原著又不是百乐门风云,而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啊。
我觉得改编得挺失败。
优点是电影的画面挺美。。。
名著改编,最基本的一项:尊重原著,很多改编电影都做不到。既然编剧这么有表达欲和创新欲,可以自己去写原创剧本,何苦糟蹋名著。
女主角的表演真的是上乘,但是我很是受不了导演,貌似是印度裔的.但你导演是印度的我当然不反对,可你也不用再影片中处处表现出来吧……就好像由李安来拍断背也不用让Jake和Heath穿上唐装一样.
百转千回的人生啊
Quite pathetic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
相比书里野心勃勃的女主,更喜欢电影里的Rebecca,她聪明,坚强,讲义气,她勇于追求爱情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虽然对Witherspoon的颜一直都欣赏不来,但她演技真心好。此片居然还有妖男Jonathan Meyers,小惊喜了一下。
小乔打酱油
浮华有余,讽刺不足,结尾大团圆是致命败笔。
RG那时好嫩,此片萌男一堆。。
剧本其实蛮不错的但翻拍的很一般。演员倒都蛮靓。威瑟斯彭古装并不太合适还是爱玛小姐漂亮男配们都很眼熟。应该看看更好版本。
印度的元素加得很怪。7 out of 10
实在讨厌Reese Witherspoon.三颗星全给ROB的三分钟!
这样坚强,乐观,生命力顽强,不怕伤害的女人,应该得到好的人生。爱与善良并不只在淑女和贞洁名下。
萨克雷。
红与黑的女子版
你们这些英国 什么贵族什么的,通通去死
原著还未拜读,但电影塑造的贝姬无论如何都担不上"坏女人"三个字。这是个值得让人倾心的女子,理智聪明满腹经纶多才多艺勇敢洒脱重情重义。她是爱罗顿的,罗顿亦是,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值得彼此。
唔怪得甘少源,原来都唔系甘好睇
古装剧“老三套”:女主角的贫穷、男主角的地位、一天一变的蓬蓬裙。所谓臭名昭著的女人,不过是浮华名利场的一面镜子,你说她丑恶,是因为丑恶站在她面前。
把Jonathan Rhys-Meyers和Reese Witherspoon 这么俩人去掉我会打4星的~看98版去~~
Becky Sharp被塑造得过于可爱,野心不足,丑陋不够;结尾更是狗血,硬把一个讽刺小说改成了爱情喜剧大团圆,外加殖民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几位主演的表现和美轮美奂的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