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这电影就是普通的人格分裂,我不这么认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种感受:发生了一件自己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事,在向他人转述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美化自己经历的部分。久而久之,自己的记忆里留下的就是自己为自己编造的美好故事。这部电影构建的就是这样的框架。
男主是典型的追求完美又自我欺骗的人格,从他删掉对自己不利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只要不去面对,我就是完美的自己。所以女主,更多的是唤醒男主选择性沉睡的记忆,撕开男主虚伪面具,强迫男主面对自己的那么一个心魔而已,不是简单的是人格分裂。
从一开始男主演讲完,别人提到了他的妻子,到拦住他车的荷兰女孩,到当初他埋葬了妻子的机场,再到看到模型里被污染的红色痕迹(是不是很像他妻子遇害时候白毛衣上的血污?),他的记忆一步步被唤醒,撕开,自己立的人设,最终被自己坚信不疑的完美人设,开始崩塌,自己就是自己的完美敌人。但是,不管怎么样,人是永远趋利的,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会自掘坟墓。所以虚假伪善的自己最终战胜了偶然造访的良知和愧疚。日子总还是要朝前过。最后镜头,男主锤镜子的手指上的伤痕光速痊愈,又是男主新一轮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的过程。
其实这电影还有一天隐藏的线很好看。那就是伊莎贝尔(男主妻子)的故事。没人好奇为什么他们夫妻关系忽然变差?为什么伊莎贝尔说不喜欢巴黎??如果女主是男主的心魔,是记忆的觉醒。那么得出来的故事就是:男主经历了压抑的童年后,来到巴黎,在墓地里见到了美丽的伊莎贝尔,展开了追求。但伊莎贝尔转头就走,于是,男主强奸了她。但经过多年的寻找,男主成为设计师在酒吧与伊莎贝尔重逢,展开了追求,赢得美人归。好景不长,经过相处,伊莎贝尔从某次场景再现(可能是大笑?)发现,自己嫁的男人居然是两年前伤害了自己的恶魔。开始了自我怀疑,开始疏远男主,不愿意再跟他亲热。因为一方面她爱男主,但无法面对伤害,这就是为什么用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词。最终,在想要离开,切断和男主的关系的时候,被无法接受背叛的男主杀死。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从一个微小的心理效应开始,慢慢叙述整个故事。前期无聊荒诞,理解了这个心理过程,就理解这个逻辑了。
反转有一点点烂俗,暗示和伏笔未免太明显。人格分裂的设定,是男主的幻想,男主自己杀了妻子。这个设定很俗气了。而且影片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有点戛然而止了。戛然而止式结尾固然好,就是可以给观众一直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直回味无穷的爽。但是对这部作品来说,不合适。因为它的思想性相比而言大于了它的技巧性。虽然思想也并不是很深刻很独到。但是比起来确实比技巧好一点点。技巧情节太俗了。所以它不是很适合一个技巧性的结尾方式。这样突然的结束,反而让它想要表达的思想得不到深化升华,得不到很好的阐述。所以让它的思想也停留在浅表。 它的思想性吧,也还行。每个人心中都有在逃避什么,都有不愿意面对的事实,都在对自己撒谎。但是它没有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去主动承认?还是继续逃避?结果又会怎么样?……都没有说清楚。
看到小女生不停的哔哔而建筑师一脸嫌弃却又配合的继续聊下去,我就知道这是双重人格的戏份,也知道了女生表述的经历其实就是建筑师自己的,无奈悬疑未揭晓还是吸引我看下去。
其中一度以为建筑师其实是被催眠了,在被警察诱导说出他藏尸地点以便给他定罪后来发现只是我想多了,哪有那么多迟到的正义?!
建筑师演讲结束后被老头反复慰问让他放下已经不在了的妻子,再加上要去自己当初设计施工并埋下妻子尸体的机场,内心的不安让他激发出自己不安情绪幻化的女生的出现,一直在引导他审视自己罪行,也让我们看清楚了事情的全貌:在墓地一见倾心看上了很有气质的女子,强暴了她但事后又百般示好让女子对自己产生了依赖最终嫁给了他,然而终究不是因爱而在一起女子日渐对他生疏甚至准备逃离,建筑师无法接受最终动手杀掉了妻子并把她尸体扔进了自己设计正在施工的机场水泥浇灌现场而谎称妻子弃己而去,实现了完美谋杀。
面对自己不安情绪幻化的女生不停的刺激和控诉,最终濒临精神崩溃的他把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不安情绪也扼杀掉了,正如他演讲最后的总结,回到飞机座位上的他露出了微笑,他自己再也不会为此有任何烦扰了,这才是真正完美的犯罪!
看完后,觉得拍摄角度和叙事手法太赞了,演员整体的情绪感染力也很强。 首先从拍摄角度来看,采用了他人来说自己的故事,并加了惊悚的镜头元素。少女在说自己的经历,男主作为听客在听,男主对少女的故事不断提出质疑,实际上少女说的所有故事都是男主亲身经历过的,只不过为了让自己完美的活下去,美化了自己的过往,活在了杜撰的生活中。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1.男主在打电话让助理查女主是否参加了活动,助理一直在反问他是否有事,是否需要帮助。由此看出,在之前男主可能也出现过不正常的举止,这种幻觉的出现不是第一次。 2.在飞机上,男主看到到处都是女主的身影,并让女主大声的朝乘务员说话,越大声越好,引起大家的注意。在这一刻,男主可能希望女主说的都是真的,他就是凶手,大家都能听到。在这一刻的时候,应该是男主心中的愧疚感占了上风,想要自我摆脱。
3.男主可能没有和伊萨贝尔结婚,合照在一起一切都只是他的想象。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女主说的那样,伊萨贝尔偶然把男主认成朋友,请他来家里,然后遇害,这也可以解释伊萨贝尔失踪后,他并没有被调查,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实际的联系,产生完美犯罪。
4.事情发生在机场,也和伊萨贝尔抛尸的场合一致
5.影片出现的机场模型,模型里面的小人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形态,表明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有人在谋划着
人常说“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可见,谎话跟真话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谎言的人来说,谎言与真话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来自于别人口中的叙述。因此,叙述者很重要,好的叙述者是可以让人接受谎言的,更好的叙述者甚至可以让自己接受谎言。
《完美敌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知名的建筑师有一次在巴黎开会后准备前往机场奔赴下一个城市。然而就在他去往机场的路上,建筑师遇见了一个搭车人。他好心让对方搭上了自己的车,但是却因此而误了自己的飞机。建筑师不得已而选择在机场停下来等下一班。这个时候,搭车人开始喋喋不休讲故事了。
搭车人讲述的故事中自己在小时候暴虐成性甚至于做出了一些变态的事情,等到了自己成年后,甚至于杀死了一个女人。建筑师起初不以为然,然而随着搭车人吐露出来的真相的不断地完善,她似乎说的是自己早已经失踪了几十年的妻子。于是,建筑师跟搭车人扯在了一起,他迫切想要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与此同时,搭车人开始起了变化。
这部影片主要是为观众渲染一种气氛,而后将所有的细节全部及集中起来解答,最终让我们知道了整件事情的真相。这个时候来看之前的的铺垫的细节,观众们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有所指。这正是西班牙悬疑电影的魅力。
本片主要的核心是什么呢?自然是上文提到的谎言与真理之间的灵活转换。建筑师在听搭车人讲故事,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建筑师觉得搭车人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妻子,随着故事的继续深入,建筑师觉得搭车人讲述的故事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妻子所干的事情。于是,建筑师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系列言论究竟说的是什么了。于是,本片的故事真相大白。
如果我们从后往前推的话,本片中的所有的细节一一都能对应。雨天的建筑师拉了一个搭车人,因为搭车人的行李问题而误了自己的飞机。然而当车来到了机场之后,拿下来行李的却是建筑师,由此可见,搭车人的行李是不复存在的。而司机一路之上跟搭车人并没有任何的对话,搭车人的存在感全部都是建筑师给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搭车人这个角色存在的基础是微妙的。
此后来到了机场,我们所能看到的故事的每一个转折都是会在机场的模型中有着对应的位置变化。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提示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或者说讲述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被人操控的。这种操控有助于我们从搭车人跟建筑师的逻辑中走出来,从而能更好地俯视整个故事的发展。
紧接着,打车人开始跟建筑师喋喋不休,这个过程看似是搭车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建筑师而做的一种铺垫,一个将自己的妻子杀害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童年,究竟有着什么样内心活动。
最终,建筑师在搭车人的诱导之下,内心逐渐崩溃了,可见,谎言的力量并不是很大,当对方的诱导的力量与他不平衡的时候,谎言很快就失去了作用。
当场景转换在飞机之上的时候,建筑师开始绝望了,他迫切的想要搭车人证明自己是存在的,然而当搭车人的大声嘶吼并没有引起乘务人员的注意的时候,本片已经在告诉给观众,这一切都是假的。搭车人是假的,搭车人的故事自然也是假的,那么什么是真的呢?洗手间的一幕给出了答案。搭车人不是别人,就是建筑师自己。
本片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个结局,但对于西班牙悬疑电影来说,这样的结局显然平庸了,于是,建筑师使出了自己浑身解数,完成了强大的反转。这才是本片的看点,当这个反转完成后,一切就都风平浪静了。本片也到了尾声。
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本片的主题是什么了,一个力求完美的建筑师,一个力求完美的喜欢生活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想要追求到极致,然而当有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心头无法抹去的时候,他便开始不断地变换各种方式来使得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结局也做到力求完美。因此,搭车人的角色不过是为了让建筑师的往事变得更加无懈可击。他在车中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是真理,他也愿意相信这样的逻辑,因此,用这个来理一理本片,原来一切尽在掌握,原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谎言,这就更刺激了。
不幸童年的老根儿上,又结出的瓜。
似乎成年做的恶,总能归罪于小时侯缺的爱。
故事从学术成就交流活动开讲:
彰显的精神境地是高悬于凡间之上,引人仰望。
但之后赶飞机的路上,大雨中遇到的搭车女孩,粗俗没教养,还自顾自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慢慢撕开高冷的面具。
男人开始恐慌,因为他被唤醒自己努力忘记的不堪过去。
女孩讲到遭遇母亲抛弃后,觉得亲手喂养的猫与其活着还要喂,不如干干净净只剩自己。
就好像开篇说的:完美,其实是最简。
但,人性没被泯灭殆尽前,善依然是本能,尤其被幸运眷顾着遇到一眼钟情的美人。
日子过着,
最终心魔的爆发结局是暗黑。
在飞机卫生间里,他最先的感觉是被女孩按进混凝土,是因为良心发现知道该死的是自己。
可暴力反杀把女孩按进意识的深处淹埋,是他最终又说服自己:生活里,唯我独尊。
接着回到机舱,降落灯火阑珊处的都市,去维持一辈子奋斗出来的人中龙凤角色。
过于简单的逻辑。 男主去离开巴黎之际被主办方老头礼貌性的问候了亡妻,意外激发了男主掩盖的心虚(隐藏人格)。由此短暂分裂出双重人格之间的交锋,虚构了一个女儿(妻子失踪前怀有身孕亡妻猝前怀有自己的身孕,强奸所得,后妻子)继而去到机场(藏尸地方)表面人格把表面人格逐步瓦解,一直思想交锋到候机,登机,起飞,到最终在厕所完成最终的决斗。至此,内心最后那一点不安也好良知也罢被彻底扼杀,由此对应了那句话,减无所减才是完美。 能看透以上的人99%,所以发表影评的人全都是针对这后面一段。而对于童年那一段,男主表面人格极力不认同没感知的那一段,难道是多余的吗?完全格格不入只是为了表现恶心,肮脏,和凌乱吗?奉劝影评人士好好去思考和代入整个片,别半桶水就在那里甩。 没错,这一颗星⭐是就是评给你们的,所有留影评的大班的朋友。
较为标准的西班牙反转片。有趣的两个点是重心理外化的结构性呈现与最终产生新罪恶而非救赎的结局。
原来是冷战男主难怪眼熟,说起英语越发像DT了……
三星半,剧本是戏剧式的对话张力,引入故事的方式十分迷人,重心理外化的视听手段,与戏剧内核的嵌套相辅相成。讲与听所强调的“你所想象的是你自己记忆的主观印象”等潜台词一直都在旁敲侧击,以及罪孽转障法的身份替代等手段,都在完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心理探索。
并不难猜,但是人设的stereotype让人失望
SIFF2021,西班牙的心理悬疑一向还是不错的,就是说虽然你知道核心诡计是什么,反转提示与节奏是怎样,至少不会太崩。相比毫无必要、为诱导而设计明显的女孩角色,疑似致敬《闪灵》的部分倒很有意思:微缩机场里变化的主角模型=闪灵花园模型,终幕水泥潮涌入机舱=闪灵血潮涌入廊道,角色互搏脸从水泥浆里浮现=闪灵男主脸从砸开的门缝里窥探,当然,在一栋有渊源的建筑里逐渐诱发心理失衡的契机也类似闪灵。配乐的煽动性很强。
最大的bug难道不是男主和老婆这么高的颜值,怎么能生个又丑又挫的闺女吗
惊悚感从雨中被陌生女人敲开车窗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女子不简单,至于真相本身,大致猜到了,只是此类分裂的脑内格斗,左右互博可以说非常具象化了,仿佛就像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分别在你耳边悄悄耳语,所谓完美,不是不能增加一分而是一分也不能减少,完美的脑内逻辑自冾,完美的说服了男主自身骄傲的人格,日本悬疑小说集《zoo》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如此。成功的人自然考的是自身天赋努力和坚持,但更多的偏执型天才则是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暗示。
3.5星。单身保命。宅家延年。
不用怀疑,每一个失踪的妻子,99%都是丈夫所杀,剩下的1%是因为丈夫不作为,被公公碎尸了。
完美的呈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剩下的一切,缺一不可。他曾在坟场看见她,忍不住想要强奸她。此刻他设计的机场就是一座无法穿透的完美坟墓。欺骗自己并没有杀害妻子,她只是失踪,于是可以心安理得获得自由。妻子却躺在机场地底混凝土里,她肚中的孩子和会打橄榄球的完美男同学,将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没有惊喜感 唉
西班牙作者的共同愛好——反轉。#TooMuch反轉ForMe# #SIFF2021# ❺
猜到了
西班牙的悬疑惊悚快成金字招牌了,恶魔与天使的对决。
太容易猜到了,水泥车两个镜头那里就想快进。去巴黎生活3年找一个人这个经济成本青少年根本不可能,太巨大的漏洞,非常影响后面剧情反转。还有就是为啥阿姆斯特丹长大的女孩就要一副站街的打扮,啥刻板印象啊……
西班牙悬疑片从来美让人失望啊
并没有太出乎意料。
自从有了思想这个恶魔,人类便受尽了折磨。
“无一分可增不叫完美,无一分可减➖才是”——完美境地,非冗杂,而不遗。前60分钟铺陈,再20分钟反转,再10分钟反转……片尾字幕倒着出现,你是不是需要重新再看一遍,也许她就没有出生过……
#SIFF24#建筑师的主角设定下,是强烈的、直白的空间概念,形式感大于故事性,大段的叙述就“只是一个引子”,主体若是没有形式的包装就未免过于空洞。把空间置换,时间交错和人格分裂几种元素结合还是比较顺畅,惊悚氛围感还不错。p.s.甚至觉得伊莎贝拉更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