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布于公众号:肖恩先生25年
上小学的时候,某位同学家里有一台录影机。
每个周末,几个同学就凑在一起,三角五毛的攒租带钱,然后挤在21英寸的长虹面前,将这部片子翻来覆去的看。
那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周星驰的喜剧片和成龙的动作片。第一次看《醉拳2》,大家反复看了四遍,才摇摇晃晃的各回各家。
回忆起来,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画面是成龙喝醉被反派光屁股吊起来示众,以及他被反派一脚踹进火红滚烫的碳炉里……
直到看完《流浪地球2》的那晚,我和儿子踱步回家,聊起吴京,又说起动作明星,再绕到九十年代辉煌的香港动作电影,才说起成龙的经典《醉拳2》,听得他云里雾里,啧啧称奇。
于是昨天,我带着儿子重刷了一遍。
奇怪的是,我竟对《醉拳2》的剧情主线有些模糊,更惊叹原来这部电影有如此多的大明星助阵。
旁边的儿子,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只对成龙利落、无畏、趣味的武打镜头拍手称快,对“萝卜换人参”、“何仙姑尿尿”、“嗜酒瞎又傻”等几个无厘头情节津津乐道。
而我不禁自愧,时隔多年终于理解《醉拳2》的优秀。
民国初年,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办厂,不仅压榨劳工大肆敛财,更在暗中偷盗和贩卖中国文物。
这天,黄飞鸿随父北上求药归来。在火车上,偶遇一帮偷运国宝玉玺的强盗。误打误撞之下,黄飞鸿与武举人福民祺结缘。也因此事莫名其妙得卷入其中。
黄飞鸿虽生性顽皮,却好打抱不平。在得知事件真相以后,他与外奸内贼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用自学的醉拳扫平恶患,成功阻止国家文物的流失。
再刷《醉拳2》,我才发现原来片中有这么多的明星大腕。
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由狄龙饰演,他是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严父。那场灌酒戏,看的人揪心;而后又在逆子出走后,为鸡骨草指明方向,足以说明严父责之切爱之深。
飞鸿小妈由梅艳芳饰演,大部分时候她负责搞笑和溺爱。但也是她在关键时刻给予黄飞鸿支持和鼓励。
饰演武举人福民祺的是本片导演,也是中国功夫片的泰斗级人物刘家良,获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他与黄飞鸿在茶楼的一场竹杠打斗戏,以二敌百,精彩程度不亚于片尾的最终决斗。
只可惜,老前辈于2013年病逝,享年79岁。
除此以外,还有饰演军阀少帅的刘德华,饰演蔡李佛的黄日华,工厂跟班钱嘉乐,和客串小妈牌友的翁虹和关秀媚。
就连黄飞鸿醉酒群架时,凑热闹的群众中也能选出几张熟悉的面孔。
更不用提香港泰拳比赛七届冠军卢惠光,他是成加班电影里的反派常客。
片中他的一字马和霹雳螳螂腿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儿时同龄人竞相模仿的对象。想象一下,四五个男生教室外面齐刷刷的耍起螳螂腿,是多么滑稽的场面。
本片出彩的部分,除了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拳拳到肉的激烈打斗,还有几处颇有深度的台词。
黄麒英在与后辈解释“醉拳”的深意时,道出不愿儿子自习醉拳的原因,“习醉拳,必要喝酒。喝多了醉,行走都难,理智尽失,谈何打斗……醉拳要发挥效力,必须要喝得刚刚好,酒精才能发挥兴奋和麻醉的作用,出拳气力大,挨揍不觉痛,所以醉拳容易让人产生威猛的感觉……但喝酒的人都清楚,酒只会越喝越多,为了习拳成了酒鬼,值不值得呢……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最后一战,黄飞鸿正是因饮用工业酒精达到“刚刚好”的境界,才将醉拳发挥到极致,奋勇战胜大反派。
另一串台词,是我个人以为本片最具深意的地方。
黄飞鸿:“前辈,中国历代以来,起码几十个皇帝,少个玉玺有什么大不了的。”
福民祺:“他们今天抢走你玉玺,如果你不制止,明天就要拆你的长城……那我们的子孙如果要看国宝,恐怕要到外国才能看到了……你自己不振作,人家还会跟你客气什么……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看到这里,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论形象论情节,成龙的黄飞鸿是最荒唐的。但在爽快刺激的武打动作下,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间,还有这如此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
我忽然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香港电影没落,工业进步、技术革新、薪酬改善并没有利好电影发展,反而资本的注入将市场化、流量化无限扩大,逐渐让老香港电影丢了“魂”。
要知道,《醉拳2》上映于1994年。
没错,就是那个神仙打架的1994年,那是距离回归还有三年之期,任处于英国管制的时代。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国宝流失。数以千计的国宝被海外的博物馆光明正大的展出,片中福民祺的话也早已成了真。
爱国,自强,仿佛是与普通人无关的事。只要穷,一切都是合理的。更可悲的是,我在抖音鉴宝账号下面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回复。
不少人抬扛,在美国捡到的东西就可以归自己所有。你不知道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每一寸领土本就是抢来的。并且,他们压根没有文字、没有文物,更别谈文化这种高级的东西。
你不理解的是,倒卖国家文物,在任何国家都是死刑;你更不会懂,我们的中药汉方已经被日本抢注了去,如今用药还得付他们版权费;更气人的是,中国农历新年都差点被“泡菜棒子”抢了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书本、音乐、影视作品里面找不到爱国、爱民、爱自己。我们如何相信,自己的后代会尊爱自己。
题外话。
成龙在世界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电影而已。
我记得有一款街机格斗游戏《双截龙》,里面醉鬼成福就是以醉拳里黄飞鸿为原型,是游戏中可以无限连的角色之一。
打戏拍成这样,难怪国际友人都觉得中国人均会中国功夫了
真的是精彩绝伦,每个场景道具都可以被意想不到的方式爆裂输出,网友戏称成龙“家具王子”,在任何有家具的地方,家具都能变成武器,然后一顿骚操作眼花缭乱,最后叹服:妙啊妙啊。
黄飞鸿和满洲最后一个武举人对抗斧头帮的时候,一根竹子裂成了一朵花,抽得啪啪响;在工厂的那段打戏,手执纸扇,长袍一挥的开打准备动作,帅到了,这就是中国武术大家的风范啊!忍不住为中国的武术文化感到自豪,又帅又正义
故事主线是英国人压榨工厂劳工,偷运国家文物的故事,体现了工人阶级反对劳动力压榨和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面对强权,中国人自立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民族英雄的带头作用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看完了就想到了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打了鸡血哈哈,不说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应当强身健体,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哈哈
总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九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实在是让人大呼过瘾。刘家良作为武术指导,传统武术与成龙的“搞笑”武术在醉拳里头,完美结合在一起。 其实,本片后期的武术指导只剩下成龙自己了,因为刘家良和成龙的观念不一致,但是经典还是经典。 片中狄龙饰演的黄麒英,慈父严父都刻画的很到位。不准喝酒臭骂一顿。但是卖假药,这个是败家的行为,不可以容忍,必须得打。事后其实内心也很痛苦,鸡骨草去找黄飞鸿的时候,黄麒英还说“这边”,细节处好评。还有一处,黄飞鸿上楼梯给生母上香,蹦蹦跳跳的,黄麒英一句“干什么”便足以表现出作为父亲,家教规矩不能破。 梅姨饰演的后妈,那简直就是绝世好后妈了。处处惯着黄飞鸿,但是大事还是很清楚,一码归一码。梅姨担当了本片搞笑第一人物,各种场合的人物怎么可以那么轻松自如的表演,大爱呀。 至于各种配角,都是大牌,黄日华,钱嘉乐,翁虹等等,表演的都十分精彩。那位长腿最帅反派卢惠光,可是一位正宗泰拳高手,拳拳到肉的招式在和成龙对打的时候,太爽了。 最后还是要向龙叔致敬,那么多高难度动作,场景全部自己来,不找替身,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 一代武侠梦,如今再也看不到了,每次回头去看这些武侠经典电影,就很激动同时也很难过。如今龙叔也老了,“乔帮主”也老了,狄龙也老了,卢惠光也老了,梅姨都去世好多年了,唏嘘。
《醉拳2》作为一部续集成功地完成了一次高度上的递进,这不免让我想起《A计划续集》,片中革命党人对马如龙的挽留和他那一番自白颇是意味深长,探讨了个人理想和救国救民的内在关系,即命运和国运。《醉拳2》自然也不例外。 整部影片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大场面、大阵仗、大气势,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广州,宝芝林药铺,闹市场景,暗流涌动的市井生活。黄飞鸿的每一场斗殴似乎都引来众人围观,从而渲染了一种喧哗热闹的生活气氛,与当年的春节档很是相衬。且黄飞鸿这个切入点集合了粤语区人民的共同记忆,屡试不爽,就在于是否玩出新花样儿。醉拳2在人物设定上就插入了严肃沉稳的父亲黄麒英和富有喜剧色彩的小妈,一护一打,一张一弛,在收放之中为黄飞鸿的性格划定了边界,也有效压制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气焰。 片中最精彩的几场打戏分别围绕醉拳展开。飞鸿从肆意使用醉拳,到痛改前非,又到理性使用,其性格已经发生巨大转变。同时,醉拳使他错失人参引发闹剧;使他结识阿灿等肝胆相照的朋友;使他遭遇巨大的人格侮辱与精神打击;使他从逆境中振作起来,完成立功救国的大事业。此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醉拳推动了戏剧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起伏上下中,黄飞鸿的人物性格得到丰满,使他这个正义中带童真的少年形象,增添了不少更加深刻更加鲜活的精神内涵。 影片前半部分更加轻松活泼,讲述黄飞鸿联合小妈与父亲之间斗智斗勇的趣事,广场上的一场醉拳恰到好处,将醉八仙的变化多端与硬桥硬马的武术力量刚柔并济,节奏欢快跳跃。而故事氛围在黄飞鸿被辱一节急转直下,用侮辱性的结局给黄飞鸿和观众们一个迎头重击。自此,醉拳不再是一种无往而不利的胜者象征,它开始依赖于智慧的运用,依赖于练武者本身所要恪守的道义。毕竟“醉拳”二字,结合了酒精与武力两个伤人之物,运用不当将是覆水难收。而初出茅庐的黄飞鸿不擅控制酒量,便常常烂醉如泥、落得逐出家门、当街示众的下场。 压抑的剧情慢慢得到反弹,在于黄飞鸿的痛改前非。醉拳里他与福民祺在茶楼上的一场打戏集合了热血与悲剧元素,二人功夫到家出力精湛,福民祺最后却不免亡于“洋枪洋炮”下。黄飞鸿与阿灿冒险探入领事馆,却因狼狈被捕逼着父亲黄麒英忍痛割爱了沙地的地皮。洋人对国人的压迫随处可见,这种压力贯穿始终,从钢铁厂的暴力血腥到强买地皮的阴险嘴脸,暗示了爱国志士的奋起反抗,这其中,自然包括了黄飞鸿的洪拳一派。 钢铁厂一战,是武力与恩仇的较量,家国大仇的爆发集中在黄飞鸿最后一场打戏上。经历了刀枪火海遍体鳞伤,黄飞鸿终于在看到扇上八字后冒险喝下了工业酒精,以极端的醉态与牺牲精神完成了最后的打斗。至此醉八仙成为他辉煌过去的终结。黄飞鸿虽未亡,但工业酒精已腐蚀大脑视力,一代英雄沦至末路,结局不能不说残忍,也不知这一回水究竟是载舟还是覆舟了。 福民祺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强权,他的牺牲精神可以说给黄飞鸿指引了方向。他以前辈的威望留下了千古英名,黄飞鸿也通过生离死别再次成长,从而在人格上拔节。醉拳固然惩恶扬善,却也能轻易覆灭神志。在醉中领悟拳法是黄飞鸿拳艺日渐精湛的体现,而真正将醉拳意义推向高处的却是它与习武之人的巧妙结合、灵活运用,让醉拳与人融为一体,而不让自己受控于醉态。结尾黄飞鸿饮下工业酒精时就已学会了把握浓度,以“刚刚好”的份量轻松应战,而后凯旋。 其中两场主要的打戏戏份分别由刘家良和成龙担纲武指,刘家班与成家班的不同理念显而易见。刘家班将拳术与古雅的中国特色结合,一套醉八仙下来带有迂回绵延的美感;成家班则注重拳术与节奏感交融,讲究凌厉的动作与猛烈的攻势。从迎合不同受众的口味角度而言,两种类型的冲突碰撞也不失为好事。 虽说两场打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洋观众对中国功夫的需求以及中国观众对武术韵味的偏好,醉八仙里以八仙为主轴延伸出的招招式式的变幻、洪拳一脉相承的武学理念才是其中精华。其实这部功夫片是真正为国人所受用的,毕竟,黄飞鸿承载了一代武学的侠骨义气、家国情怀。无论白底黑字的纸扇,黄麒英全力维护的宝芝林金字招牌,还是中国民众团结自强、抵御外侮之路,习武之人的奋勇向前、绝不言败,都是深厚国学底蕴的所在。 片中的众多配角也值得一提,好不容易凑齐了两个华仔,其中一个还是客串,不得不感叹成家班的号召力。黄日华饰演的阿灿哥,以蔡李佛为看家功夫,看似争风吃醋实则义气深重;狄龙的黄麒英威严与父爱并重,将儿子狠心逐出家门后指点鸡骨草“向右追”,又或是以地皮做筹码换得儿子性命,都能看出他嘴硬心软的一面。此外黄麒英以骨气与门面为重,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与招牌名誉,素有“广东十虎”之称,也彰显了其济世为怀、刚正不阿的形象。小妈则更不用提,她对黄飞鸿的疼爱不少于其父甚至与生身母亲无异,同时贡献了相当出色的喜剧天赋,使节奏紧迫的武打环节中更添生气与笑料——挨黄麒英训斥那一幕小妈的随机应变能把醉中的黄飞鸿都逗笑。 我还记得让剧情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幕里,黄飞鸿醒酒后忆起受辱一幕,终于看到了自己身上年轻而莽撞的过错。走出门外听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八字箴言,他满含热泪向父亲下跪。习武之人,本应知错必改,痛下决心,这不奇怪。惊讶的是,这是第一次看见大哥的眼泪。永远以硬汉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与非死即伤的背景乐《英雄故事》为伴的大哥,无论是惊险环生的悬崖热气球,铁轨直升机,还是幕后花絮里血汗并存的伤痛与磨练,他好像从来没有眼泪。正因为这是为了贴合角色和剧情需要,它才实实在在提醒了我一场场电影里那些搏命的镜头外,那句“有万种的委屈 付之一笑”背后的千钧力量。因为他是成龙。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中国功夫界一个享誉全球的不老传说。
重新打分,就冲龙叔和一班武行前无古人也很可能后无来者的搏命演出,多加一颗星。
小时候看只注意到打得精彩,长大再看才会琢磨“这动作怎么做的,这场面怎么拍的?”细想之下会敬佩、会心疼、会觉得匪夷所思。真摔真打真砸甚至真的跳进炭火,谁敢这么玩?感谢龙叔和那个时代的优秀电影人,用难以超越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复制的作品。
这部影片更是把传统武术片的硬桥硬马、成龙风格的动作喜剧和老香港电影的短平快爽片路线完美结合。同时也用一个“顽劣冲动”的黄飞鸿形象表达了对醉拳的别样理解,人们皆看到醉拳的随性洒脱,却少有思考其缺陷和背后的拳理,那就是过犹不及:微醺让人痛觉降低、勇力加倍,烂醉则使人失去理智、不堪一击。当然,这背后蕴含的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庸、分寸、克制的重视。
同时,传统武术的价值内核也少不了一个“仁”字,仁义在践行时免不了要做出义举,习武之人在某些情况下更是免不了要以暴制暴,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力一定包含着一种激情驱使的朴素正义感。影片前半段的黄飞鸿正是这种朴素正义感的极端代表,后半段浪子回头的黄飞鸿才渐渐懂得了分寸和克制。这其实是武术片的常用主题,但影片没有止步于主人公经过磨练,提升心性,终成一代宗师的套路。影片最后,还是让黄飞鸿用“冲动”的方式完成了义举,用工业酒精灌醉自己,打出六亲不认的醉拳解决了战斗,当然他也付出了代价,双目暂时失明。据说原版结局是黄飞鸿因为酒精中毒变成痴呆了,这样可能更有震撼力,但我相信这是观众难以接受的。
无论如何,用这种反常规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大众化的主题,使得这版黄飞鸿形象可以称得上影史最特别的一版。
在成龙壮观浩繁的电影作品中,《醉拳》和《醉拳2》两部影片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978年,《醉拳》和《蛇形刁手》这两部同由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电影作为香港功夫喜剧片的经典之作,不但确立了这一电影类型的基本模式,而且也奠定了成龙在香港影坛作为武打喜剧明星的地位。从《醉拳》开始,成龙在银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并由此正式走上他的成功之路。此后的成龙,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兼任导演、编剧,都获得了对影片的署名权 ―― “成龙作品”。1994年出品的《醉拳2》,不但上映时好评如潮,而且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加上随后上映的《红番区》也在美国创下不俗的票房成绩,标志着“成龙电影”开始真正地走向世界。同时,《醉拳2》和《红番区》作为第一批在中国大陆获准以胶片形式上映的“成龙电影”,也标志着其对内地市场的成功开拓。
虽然两部《醉拳》拍摄的时间相隔久远,但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连续性,相比之下,前一部注重表现黄飞鸿学习功夫和本领时的进步,比较外在;而后一部则更重视表现黄飞鸿人物内在思想的成熟。在《醉拳》里,成龙扮演的黄飞鸿顽皮好动,不愿意认真练功,却喜欢打架冒险,富于正义感但是缺乏对自我的道德约束。这样一个“功夫小子”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并不能让人完全接受,但却与当时功夫片的整体风格相关,因此,可以说,《醉拳》与当时其它的功夫片相比,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仍带有一定的世俗功利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而《醉拳2》则坚持80年代以来“成龙电影”逐渐形成的导人向善、弘扬正义的母题,和《醉拳》相比,对人物做了很大修正。成龙扮演的黄飞鸿尽管保留了一些少年天性和无伤大雅的缺点,但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则明显大大地增强了。影片还有意加强了父亲黄麒英的形象,增加了满洲武举人福民祺这一人物,作为黄飞鸿的精神引导者,他除了向黄飞鸿讲忍让、讲宽恕、讲正直这些个人行为准则外,还要黄飞鸿深明国家和民族之大义。因此,和《醉拳》相比,《醉拳2》里明显增加了更多积极的因素和成分。
这两部影片和成龙的其它作品一样,都没有涉及男女感情问题,“成龙电影”里的主人公始终是单独一人,没有确定的女朋友,即使有女友,两个人对手戏的设置也基本上无关乎情感的交流与剧情的发展,所以在“成龙电影”中基本上没有很煽情的感情戏和亲热戏,避免表现细腻的男女感情已成为“成龙电影”很明显的特征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成龙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在观众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他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些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像是邻家大哥,亲切和善,永远有未泯的童心和消耗不完的体力,身手敏捷而充满喜剧色彩,秉持朴素善良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但没有,也不懂得微妙丰富的内心情感,无法处理需要较高思辨能力的复杂问题。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观众对成龙的崇拜和喜爱也是很独特的,在观看“成龙电影”时,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主人公去宣泄心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之外,还能感到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并隐隐地带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从《醉拳》到《醉拳2》乃至更为晚近的作品,“成龙电影”作为功夫喜剧的内核是一以贯之的,但在内涵和形态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醉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确显得有点儿简单粗糙,在一定程度上有拼凑和粗制滥造之嫌,其中的打斗场面和后来的影片相比也缺乏趣味和新意,节奏也相对较慢。但到了《醉拳2》,“成龙电影”已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现代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因此,《醉拳2》的故事背景和《醉拳》相比就显得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和都市生活,剧中人物也开始具有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影片的节奏、风格和镜头语言上也更具有现代电影的特征。同时,影片的内容也能够超越华语圈而被更多的不同语境下的观众所接受。
1995年,作为和《红番区》一起以胶片形式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第一批“成龙电影”,《醉拳2》有意加强表现对香港民族身份的回归与认同。影片选择了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主题,英国人开始在影片中破天荒地成为反面对象,他们盗运中国国宝,尤其是从满州人手中抢走中国皇帝玉玺的情节,更是含有对香港百年命运的影射,而玉玺最后的失而复得,也象征了对日渐临近的“九七”香港回归的致敬,其中既含有面对“九七”巨变,香港人在文化心理上迫切的归属感,同时,从市场意义上看,与大陆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使得“成龙电影”成功地开拓了内地市场,也使得此后的每一部“成龙电影”都能够非常顺利地在内地发行上映。
与观看其它的娱乐电影相比,观众在观看“成龙电影”时,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影片的内容之中的情况较少,而更多的时候是维持一种“出戏”和“入戏”的微妙平衡之间,也就是说,观看“成龙电影”和观看歌舞片的效果极为相似,这不仅是指“成龙电影”本身在武打动作中融入了很多舞蹈的动作和节奏,比如《醉拳2》最后一场打斗戏里成龙就有很多霹雳舞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观众在观看编排精巧的打斗场面时,和观看歌舞一样,他们是抱着一种纯粹欣赏的心理,希望看到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动作设计,看到成龙非凡的身体素质,甚至愿意看成龙富于喜剧色彩的弄巧成拙,而无需像观看剧情片那样对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片中打斗场面设计的目的也并非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具有一种独立观赏价值的视觉奇观。正因为绝大多数的观众是抱着这样一种超然于电影之外的看客心理,所以大家在观看“成龙电影”时从整体上说,大脑是轻松的,心情是愉快的。
《醉拳》精彩片段:http://v.yinyuetai.com/video/2892054
《醉拳2》精彩片段:http://v.yinyuetai.com/video/2892324
比成龙大8岁的狄龙演爸,比成龙小9岁的梅艳芳演小妈。成龙和刘家良唯一的一次合作,一个张扬,一个正统,武打理念多有碰撞,整体打斗风格和78年的第一部发生很大变化。片尾成龙vs卢惠光的对决还是很有看头,醉拳vs无影脚,先招式后气势,展现了“形醉意不醉”的醉拳精髓。梅艳芳的角色较出彩,增加了喜剧感。主题曲:世上只有爸爸好
成龙拍过的所有古装动作片里,这是最好的一部;梅艳芳和狄龙作为配角光芒四射。
真他娘的好看
终于补上老经典,不过对成龙实在不感冒,倒是梅姑亮眼
这里面我居然最喜欢梅艳芳的角色,虽是后妈,却疼黄飞鸿疼得不行,关键这角色还是即笨笨的又可爱的感觉!
最迷人的部分还是民俗的市井人情耍贫嘴,梅艳芳真的好可爱啊
梅艳芳表演得真好
与其说这是《醉拳》的续集,其实它更向徐克的《黄飞鸿》靠拢,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黄飞鸿》的影子,尤其是那仁者的大侠形象以及家仇国恨的剧情,虽然剧情还是同第一部一样简单,但它肯定不如前者来得轻快,为了多挤几位明星,连人物的塑造都很流于表面,醉拳的招式也不及前者丰富,粤语居然还是配音的?
虽然不喜欢成龙 但是这个片比醉拳三好1倍至少
功夫片巅峰之一
我以为是续集呢
“他今天抢走你的玉玺,如果你不制止,他们就要拆你的长城,那我们子孙以后想看国宝,恐怕只有到外国才能看到。”今天再看这部电影格外感慨,那时候的港人真的有家国情怀。
★★★★ 醉拳三部曲数这部最好
成龙功夫喜剧的巅峰,梅姑实在是太萌了。
虽然老派,但是有老派的成熟。梅艳芳的喜剧感真是绝了!狄龙也是戏路极广,年轻时楚留香,上了岁数心软阿伯,看片尾花絮,成龙从梯子上掉下来,狄龙拍他大腿,仍是老派长辈的样子。刘家良开篇那段打真是精彩,现在找不到这么侠气的中老年男子了。
经典之作,那时候的港剧基本上部部经典
最后十多分钟的高潮戏可列入影史动作艺术的巅峰了,杂耍、节奏、空间、道具、蒙太奇,每一个点都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年的东南亚动作片只是在某个点上突出,整体还是薄弱,很多时候不过是观赏身体奇观。
梅艳芳演成龙的妈妈,这个梗我可以笑一年
中国大陆
终于知道为啥那么多人不待见十二生肖了……基本上跟这部讲的是差不多的故事瓦。成龙还老了。而且还没有梅艳芳那么出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