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范·桑特和大卫·林奇都是当今影坛公认的顶尖导演,前者以迷惘的青少年题材令人印象深刻,而后者的作品则以神秘诡异的色彩俘获人心。如果将两位金棕榈导演的风格混合在一起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看看这位美国新导演泰勒·陶尔米纳的《火腿黑面包》或许能找到答案。这部短小精练的处女作说不上惊艳,却在常见的青春成长题材里融入鬼魅的气息,在思考人生和命运机遇的主题里将讽刺矛头指向了阶级固化的社会问题。
影片由一个湖边休闲活动的场景拉开序幕,之后是一群高中生各自打扮,准备前往一个餐厅,参加类似毕业舞会的仪式。男孩女孩在舞会上纷纷配对成功,而一个中途放弃配对的女孩独自留在这个小镇上,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前半段生动谐趣的群像描写相当出色,十多个人物走马灯似的登场,却在短短的出场时间里抓住各自的特点,整体上保持着青春成长类型的底色。
然而,从舞会配对场景开始令人意外,各种奇怪的手势和舞蹈动作,配上风格怀旧的歌曲,令一场司空见惯的青少年活动染上了一层神秘的仪式感。舞会之后的情节更不知不觉渗入超现实的氛围,像是进入了大卫·林奇的诡异梦境:配对成功的男孩女孩都消失了,这是在做梦吗?在那个中途放弃的女孩看来也许是的,但细想之下,这也许才是最残酷无情的现实。
这像是一个讽刺的寓言故事,讽刺对象是随波逐流的生活。小镇上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督促要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到大城市上大学;而他们寻找对象配偶的方式更充满了不可捉摸的随机性,各人不得不遵从约定俗成的仪式才能配对成功,从而过上美满的生活。导演运用象征手法将这个另类的毕业舞会变成了一个决定终身命运与改变生活的仪式,而感到不适中途离场的女孩和快餐店的小哥显然是拒绝随波逐流的代表者。
打破宿命、反抗现实往往是美国电影里最常见和泛滥的主题,然而,这些拒绝随波逐流的女主角和快餐店小哥等人却未必能摆脱宿命。在后半段故事里,我们看到他们不得不留在这个小镇上艰难挣扎,或者像那个坐轮椅的男孩狠心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说到底,影片似乎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阶级固化的社会问题。谁可以上大学,谁只配做快餐店员,谁注定婚姻美满,谁又注定被社会遗弃,很难不让人细思极恐。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主宰了一切,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隐形鸿沟相当可怕,堪比影片里隐隐散发出的鬼魅气息。
开始以为是小清新的青春片,看到最后原来是空白的青春。 全片没有固定的男女主,没有太多的台词,没有固定的剧情,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伪纪录片,记录了一群少男少女的一天。 在餐厅里那个大灯点亮之前都是文艺清新的,灯亮之后故事开始走向压抑和诡异。 或许看习惯了有固定男女主,又有一定主线剧情的电影,咋一看看这种电影真让人又好奇又懵,好看就算了,可是看完了才发现什么都没看。
我到底看了个什么。。。
2.5/5
Le jour et la nuit:梦境般的白天与幽灵般的黑夜,几条隐秘线索,迷离又轻盈的人物,在与摄影机些许尴尬的对视中,穿梭在昼夜中回响、幻灭。
看完我只想说WTF,本就稀少的对话全是无来由的废话,情节也几乎是让观众乱猜,毕业舞会?成人舞会?全片只有那些得到同伴的笑着消失了?剩下的是一群落寞的少数派?
6/10。前段配乐好好听,不管画面、年代还是气质都太《双峰》了。红男绿女在餐馆里随着音乐左右摇晃,成年礼的兴奋与迷惘。后面故事很无聊,总觉得这部电影缺少个如失踪少女一般的“钩子”。
本想看一部能让我心情愉悦的电影,所以避开了动作片和恐怖片,看了部貌似很青少年的电影,没想到居然有点诡异。前半段还挺有趣的,后半段却突然变得很压抑,全片台词不多,也没有男女主角,本以为这些角色之间没太多联系,台词也没什么意义,但看完才明白导演这样拍的用意,并不是那种节奏巨慢的艺术片,能看得进去,而且能给人一些思考,配乐很赞,画面也有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我当年在这部电影中做了一次背景演员,一晃都5年过去了。如果你在片中看到一个与画风严重不符的亚洲脸,要知道那家伙不是美籍华人,而是个江苏人。
不按套路和没结构不是一回事吧
《双峰番外篇:遗失的昭华》
前重看35mm「诗」(持平)/「母亲」(略减)
围绕小镇中学生的毕业舞会,展现了这些学生的群像,他们在舞会前后的寻常小事,电影如纪录片一样呈现出来。前后两部分,呈现的是这些中学生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现在还有些青春的冲动与憧憬,而未来则无趣也无聊。无聊的生活,无聊的电影。想以奇招来一鸣惊人,却让人昏昏欲睡。
是換取的孩子還是花衣魔笛手。其實是 Picnic at Hanging Rock和《郊區的烏》的近親,神秘主義與天真擺脫青少年電影的陳詞濫調,雖距離John Hughes依然還遠。衣不稱身的一眾年青男女在錯置混亂的時代裡,80年代的衣著突然出現手提電話與數碼相機,她們在街上為了什麼,去畢業派對嘛,不如說殺時間,殺掉永不覺浪費的青春,日光永遠不滅,看起來,少年少女們像一群「喪屍」在街上行走,最終等待被小鎮吞噬。Ou說得對,電影深得Gus Van Sant 精粹,那沉長的時間感,漫無目的又瑣碎的細節,與少年對自我的沉思,潛在的焦慮、無聊、抑鬱、失敗感或遺憾,每個行動和決定都只為擺脫令人窒息的環境,也是2000年初「死亡三部曲」的變奏。似乎每部寫這部「奇怪生物」的人,都只能用「電影」來比喻它、形容它,還是因為那份青春懵懂是一閃即逝,無法重訪的感覺。
感觉就像柠檬芝士千层蛋糕;看好导演;配乐好听
It follows virgin suicides stand by me picnic at hanging rock… 青春的缝隙里零星滴落着现实,从百无聊赖的到晦暗竦动的。阶级隐喻,美国梦的反讽,或者只是仲夏夜的一场令人恍惚的荷尔蒙之旅?这个处女长片背后藏着一个鬼才。
这啥?几乎没有对话 没有故事 成人礼舞会组成 的确很有双峰气质 意识流?
【4.5+】《双峰:青春版》,局部总有神秘的扰流在放射,却又比伟大的前者更具对日常环境的细腻描摹,语气轻盈自若,人物陷入微妙的尴尬与陌异。最终勾勒出这般优美梦幻的图景,太好看了。
3.5分。套用美国电影中最常见的青春成长题材模式,却不知不觉地渗入超现实的氛围。舞会之后的情节看似大卫林奇的诡异梦境,细想之下才是最残酷无情的现实。这有点像是一个讽刺循规蹈矩和雄心壮志的现实寓言,然而,拒绝随波逐流的女主角和快餐店小哥等人又未必能摆脱宿命。说到底又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阶级固化的社会问题。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隐形鸿沟相当可怕,堪比影片里隐隐散发出的鬼魅气息。
观影过程就像被囚禁在铁塔之中
三星半//非常可爱 有点像肖恩·贝克 用轻盈松弛的语调讲述美国梦的痛苦破碎
对于怀旧的青少年电影,仪式感的舞会西服在回忆往日的价值观:对无论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甚至社会氛围的认同;而在这一代的年轻人中(拥有手机),事实上社会的外力改变了青春期独有的空虚寂寞时间,迷茫与怀旧的表象强调了人际间的沟通,也印证编导相当程度的保守主义倾向
被光肢解;不同时空相交而成的钝角 令人迷惑 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