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这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麦路人卖路人
麦当劳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或多或少也有着我们的影子。麦庐人卖路人陌路人。他们是一群仍为存活担忧的人,也许很多人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民小康的背景下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影片虽然拍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是在全国哪怕全世界都是感同身受的,北漂对很多人来说在两千年开投,无数个为生活奔波为钱发愁踏上了异国他乡,他们里有的是旧时代淘汰下的落魄商人,有的是年少莽撞走投无路的陌路之辈,也不乏有想一显伸手的怀大志者,可是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他们住的永远是天桥底下,快餐店里面,自助银行门里或者公园的长椅上。在前几年我们看到这些人都会绕道走生怕跟他们扯上关系,为什么2019到2020年这种人慢慢淡化在我们的视线里呢,是他们都有钱了还是都有工作了又或者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了吗,我认为不是。是被城市管理部门赶走了吧,或许是被快餐店人员报警处理。新闻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我曾经也觉得这些人有胳膊有腿自己打打工不就完了,但是就像影片里的口水祥所说大家都有头发谁还想当和尚。画面一转是他和他的作品,画画的很好却无人问津。试问自己如果不是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又怎么会去天桥底下住呢。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欣欣向荣gdp年年提升却又有多少人看到这些背后的可怜呢。有钱的一直有钱没钱的一直没钱这话说的不错,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常态。我几年前还参加公益,没参加前总认为自己家里条件一般甚至不好,家里老为钱发愁争吵。甚至买卖驾照分来多几百块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去公益帮助贫困人家发现什么是贫困,人家一个房子差不多跟我们一房间一边大,早上粥中午土豆丝晚上白菜这些都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自己完成,他妈妈离家出走父亲身患疾病自己还要上学每个月真的是只靠政府社区的几百块补助过日。更别说还要上学并且离家很远。我们老说读书可以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怪自己。但是这样的一群人连自己生活都费劲,还怎么读书。现在疫情影响很大,新闻媒体大肆报道正面消息,如果没有方方日记或者一系列的记录片多少人还记得疫情的惨痛,除了那些身边经历过得亲人亲身经历过得。我总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看到请问南京大屠杀什么时候,请问日军侵略中华是什么时候。我不反对这样的问题,但是每当他们回答不上来时就是嘲笑或者评论再问下一个人。如果每次问完无论答没答对都耐心讲解一下详细说一下无论是被提问者还是短视频前面的观众都会深有感触。我们的历史并不是如课本那样对惨痛经历一带而过,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而是切身理解。感谢无数像麦路人的电影,如1942八佰。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提醒着我们曾经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伤痛。我敢说没有麦路人的出现,仍有很多人瞧不起看不上厌恶这一类群体。本人嘴也不太会说但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做到不沉迷于安逸生活。仍通过影片图书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松懈未来的路还有很远。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1942。我们都太容易忘记伤痛毕竟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事物我感觉这是麦路人评分不尽人意的可能之一吧。
麦路人,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买路人,但深想,麦路人这个名称用的更好,一寸金一步路,一粒小麦一寸金。
生命中没有惨这个词,有的只有更惨。
好像生命中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一样,无数的人在拼搏,在努力试图取得改变,但是不论如何的按部就班的努力,都是一种徒劳,一寸努力一场梦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止不住的脚步,努力想要赢得的人生,厄运就像是阳光照下来之后的影子一般,寸步不离的停留在身边,任由你做一切都无法去改变。
“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当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
有色眼镜永远看不清全貌,有什么能抵得过时间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徒劳,时间换来的一定是真的。
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可能是徒劳,这是十年,是多年,是整个青春,是3650个日日夜夜。
生命远比想象中的难,怀念读书时候的时光,可时光一去不复返。
郭富城演的角色很到位,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用行动演绎着一个出狱中年的“救赎”一生。
帮女儿“奶奶”还债的母亲真的是演绎了什么叫你做的越好就越错,正是你做的好,她更认为这是你应该的,这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她“奶奶”实在是太坏了,想必她儿子在的时候也是不断的去责怪,不断的去施压,只考虑自己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郭富城演的博哥的遭遇是真的惨,影片开始虽然没有说明他是怎样进的监狱,但至少看到后半段感觉他更多的是被陷害的,或者就是想要剑走偏锋给了小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影片表达的情感,还是有点太压抑了,更适合有故事有精力且吃了不少苦的人来看,这些人应该能读懂的更多。
生命的旅途怎么才能算得上好呢,可能到死都是一个人,可能到死都没人能关心,生命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个爱你的人,有个支持你的人,有个理解你的人,有个能陪你说说话的人,有个人。
生命的旅途可能一个比一个惨,现实中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相互扶持,彼此作为依赖,总还是会有光的存在,总还是能熬一熬的。
把厄运熬到去世,把悲伤熬崩溃,生命中的花朵可能下一些秒不会绽放,但花骨朵在不断的积累能量。
悬崖边盛开的花往往更具有吸引力。你靠着我扎根,我靠着你固土,相互扶持。
就像是麦穗,一粒扶一粒,粒粒往上长。
影片的结局,阿博坐上公交车是在暗示着离去吗?伴随着公交车熄灭最后一盏灯,阿波的生命也随着终止。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不忍这样去想但难免思维会飞走。
女主提到了想要一个小孩,想结婚,想有一个家好好的生活,但最后影片中出现小孩的情节是在男青年的家中,也暗含了女主没能如愿,但最后的情节,也能看得出女主过的比之前好一些,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结局还算美好。
男青年出现,很好的表达了萍水相逢的互助,男主在被追着打的时候他莫名的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同时男主也给予青年帮助,唤醒他即将荒废的后半生。
最后一点就是,大家之间的帮助,好像都是莫名的知道来处一样,男主未问男青年为何到这一步,只是为他提供帮助,来改变他这一生,让他往上走,男青年也未问男主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只是在洗车的时候有感受,但是未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也留下了朦胧感,给观众以无限遐想。
现实和电影是一模一样的。
回想曾经在麦家打工的日子,那时候经常是夜班,和这些“麦路人”一起在店里熬过一夜。
有一次有检查,连续几天我们都夜里停业搞卫生杀虫啥的,就把他们都赶出去了(就像等伯崩溃的那次),我休息了几天,再上班“上访哥”跟我说:老咳嗽的大叔前几天在地下通道里死了……所以看到郭富城躺在桥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现实不就是这样嘛?!
帝都麦当劳的夜里也是鱼龙混杂,有等着去医院换班的号贩子,自称是上访户的奇怪大叔,不说话去卫生间要数步数多一步都要退回去重走的神经哥,貌似离家出走的弱智少年,一身牛皮癣的怪阿姨,给大伙讲气功中医的大妈……总之男性居多,也遇到过离家出走的孕妇,带孩子看病没钱住店的妈妈和孩子,受打击失魂落魄趴桌子上睡着丢手机的大姐。天一亮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极少数会整天都在,他们不都是好人,其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也懒也馋耍无赖的时候也讨厌,但也可怜。
前几天和还在麦当劳打工的朋友闲聊,说从疫情开始,因为疫情管控,流浪汉都不见了,再也没回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儿过夜呢?特别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这么好的题材,一个从没有人关注的切入点,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导演拍毁了。
一个著名影评人写道“ 郭富城的形象,诠释一下的话,是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自身衰弱的隐喻。 ”我笑了,我算是知道什么叫做过度解读了。如果这个导演能有拍出这种隐喻的水准,他就不会把电影拍成这个鬼样子了。
导演差在哪里?
比如片头,当郭富城从M记出来的时候,给我的错觉是,这是深仔长大了?郭富城抽烟的时候最适合展示人物性格了。可是导演却什么都没做,就这样让郭富城简单抽个烟,我就纳了闷了没事儿瞎学什么王家卫,你和他是一个目的地吗?然后镜头草草上摇给出片名,背景是高楼,影射家。观感不说有多烂,但肯定谈不上好,因为处理的太随意了。
从深仔跟着博哥,到博哥和杨千嬅再次产生关系用了9个镜头。镜头多不怕,就怕信息量小还多,那不就是水?
这只是让人观感不舒服的许多片段中的一个小桥段。影片的摄影、剪辑基本上也都没有什么可以拉出来强行夸一下的地方。
那是导演的优点是什么呢?
他愿意拍别人看不上的,关注不到的题材。愿意拍拍出来可能没人愿意关注不赚钱的影片。他可以用优秀的剧本请到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等等一系列实力明星来出演,这也是本事。虽然很多人说这个剧本怎么怎么不好,但是这个本子让导演用,绰绰有余。而且需要夸奖的是,有些人物还真的不是纸片人,他们是立的住的。
比如博哥的妹妹。她为什么会委屈求全一边照顾老母一边替哥哥还债。因为哥哥之前打拼辛苦,供她出国读书,而后突遭变故。至于是什么变故,没有说。所以从妹妹的角度觉得,母亲是自己应该赡养的,虽然哥哥也有责任,但是哥哥确实落魄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个落魄的原因,很可能是也是因为正直。
比如张达明的角色,因为天生身材矮小单薄,所以体力活儿他干不了,长相呢也不尽如人意,一口黑牙让人想敬而远之。这个世界有时候是这样,并不是你不想好好的生活,而是生活把你逼向墙角,让你无路可走,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可以得到父母关爱,吃穿不愁,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那样的经历,就去恶意揣、语言践踏测他人。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人经历了什么。
我们知道,博哥是高学历的金融人才,但是却做麦路人十年,凭他的个人素养,找一份工,很难吗?坐过牢是会有影响,但是香港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的。香港人都很现实,只要你能帮他赚钱,他是不会和你计较案底和出身的。那么博哥为什么没有离开这里,而是一待就待了十年?仅仅是因为巨大的物质精神落差从此一蹶不振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出狱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人都需要帮助。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做职业中介,帮助那些困难的人找到可以混口饭吃的工作。因为他总是只收很少一点的佣金,所以他也过得很落魄。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也没有放弃张达明演的那个角色的打算。儒家讲,铁肩担道义。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博哥自己穷困落魄的时候,也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铁肩担起了那些麦路人。麦路人,也就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无家可归连隔断群租房都住不起的人。他们连像欺负杨千嬅的那个顾客那样,抱怨房租上涨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能睡在24不打烊的麦当劳,凌晨进入,天亮离开。
麦路人,是最艰辛的人群。而中年麦路人,是艰辛人群中最艰辛的。
何为中年人?百度百科说,依我国国情,普通人40岁-55岁作为中年阶段较为符合实际。 此类人往往伴随着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等的特点。
关于中年人,我有我的理解。所谓中年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符合物理条件,上有老下有小。譬如关于中年男人,张爱玲有这样精妙的描写。“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还有一种是心理条件符合,这种人可能年纪不到40岁,不再仅仅因为年纪到了就成了中年人,TA们不自私,TA们懂得爱他人,明白他人也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明白自己有时是需要为他人而活,这种人无论TA年纪几何,TA都成为了实际上的中年人。
片中的中年麦路人有两个,都死了。
博哥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上有老母,下有小妹,左右有麦路人。当他确诊自己肺癌后,他以为张达明不想再苦苦挣扎生存选择主动坐监而痛哭时,那种无力感被郭富城诠释的十分到位。自己没得救了,其他人也没救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他,母亲也没有照顾好。那一刻,真是身心俱疲。
妈妈帮烂赌奶奶还钱的桥段被广为吐槽。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代入,觉得自己拥有的知识与眼界所产生看法与行为,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从而忽略了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依旧传统守旧。同时也忽略了,妈妈作为大陆人来到香港的不易。她帮奶奶还钱,更多是幻想获得奶奶的认可。奶奶认可她,她在香港就算有个家了。奶奶认可她,她就算没有辜负丈夫奋不顾身,不顾奶奶反对与她结婚的爱了。她很愚昧,但愚昧是因为单纯的善良。她的拼命,是旧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
秋红和等伯的人物是稍微有些虚和假。拿等伯浮夸的表演为例,一方面需要我们对艺术并不是真实生活的理解和宽容,一方面是有等伯跑龙套的神来之笔,有好也有不好的。
但是最最让人难以认可的是。有短评说,手机合照毁所有。
如果没有年轻人去教,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用手机,这是时代对他们的一种淘汰。所以在很少人把照片洗出来的当下,能有一张纸质合照真的太好了。它不怕看久了没电。它不怕坐监被收。它可以拿出来时时怀念。
在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我们不用这么保守,假设中国网民有13亿,那么,其他的那一亿人因为不能上网为自己说话发声,就不算是人吗?
本片水准就算再烂,我也想为它打4星。因为他们用一部电影来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你眼中看到的模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默默活着不能为自己说话的麦路人,他们生活在底层无比艰辛。可能生活中我们都不会正眼看他们一眼。但是我们晒一样的太阳,呼吸一样的空气。
而上一次向我们呈现这些内容的,是日本人。
打个分,麦路人在我这里可以得到8分。所以从电影院出来,翻翻知乎的回答看到大半都是差评,所以有点诧异。仔细想想,原因大概有二:
1.与其说《麦路人》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纪录片"。它真实展现了这些挣扎在底层泥潭里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有任何美化。除了深仔,(其实深仔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麦路人,他只不过是麦路人中的"过路人")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在最后都没有得到什么光明的结局。所以对习惯了在结尾总要升华一下的部分观影者来说,将近两个多小时感觉看了个寂寞。
2.上映的时间点比较悲催。疫情过后,大家想看的是积极温暖向上的电影,希望从中得到那么一点奔头。而《麦路人》从头到尾都很压抑,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我觉得影院在这方面也有考虑,看了几家影院,这部电影的排片量都不高。
翻了翻其他的几个回答,发现大家不喜欢这部电影,主要是觉得这些麦路人都是自讨苦吃。
妈妈为什么宁可累死也要替把自己赶出家门的婆婆还债?她不可以不管婆婆带着女儿回大陆生活吗?
口水祥为什么宁可故意抢劫让自己入狱只为换来一口饱饭?他有手有脚不可以自己更生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阿珍为什么要爱上一个十年前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为什么宁可二十多年无人赏识也要在没落的歌厅唱歌?她不可以选择其他职业其他男人做一个小时候期望的有家有子的太太吗?
我想,口水祥的那句台词可以解答这么多的为什么。
"有头发谁想做和尚?"
对于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看着他们悲欢离合的旁观者来说,这些麦路人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他们却偏偏择了一条"死路"。
但是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在麦路人看来,除了面前正在走的这条道路,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理智去选择那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你我他的区别。
人不是可以统一思想的机器,所以世界上有亿万万人但我们的人生都不尽相同。
其实我也爱看有着光明结局的影视作品,他给予了我们可以做梦的空间。但也要接受这样真实到血淋淋的作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圆满的结局。
所以我给《麦路人》打8分,在我这里它值得8分。这部作品在提醒着我们,过好每一天,珍惜当下的美好,即使面对的是也许一片黑暗的未来。
人生总有很多第一次
既然都打开了这篇文章了
真的不尝试一下吗?
Fateu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等你来发现
“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191029东京国际电影节演后谈,杨千嬅说快餐店是许多小朋友获得快乐的地方,电影是快餐店入夜后的另一面。可能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从更大的结构去思考贫困(社会福利的缺失,电信诈骗等问题),从更小的视角去探讨爱。真挚动人。
金棕榈题材,香港类型片拍法,如果布置同一篇命题作文,肯洛奇、迈克李、达内兄弟、是枝裕和、奉俊昊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翻山越岭看的粤语场,为了当年在广东养成的坏习惯买了单。我曾试图寻找当年沦落天涯的那种感觉,但片子给我所呈现的感觉就剩一个惨,且只停留在情绪方面。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演们的人设都立不住,没有深入挖掘导致根基太浅,在情感上描写的有多用力,所呈现出的效果就有多笨拙。
#BJIFF2020#【万达CBD】除了几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点之外,没什么特别的亮点,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过夜的族群本身带有话题属性,情节散淡,故事老套。郭天王从声名显赫的投资经纪人沦落到这般落魄,很难有说服力,选取的几个人物都不太有代表性。香港的贫富差距真的太大了。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PS:值回票价了,你以为看到有人骂杨千嬅“唱歌难听”,又有人怼杨千嬅“不红”是容易的事情吗?
导演没有想好处理表演风格和电影风格的问题,同时对剧本的把控也不算太好。电影给郭富城的一些表演空间实际是不太有必要的,郭富城没有处理得精彩和动人,只是表达出了意思,同时这样的特写表演对于底层群像这种题材是会削弱更大的情感的,我是因为杨千嬅去看,她演得太差,需要演的地方都十分拙劣,反而有些反应演得很真实。电影用麦记的概念和视角挺不错,但人设就十分老土,各个背后曲折的故事,已经够常见了,刘雅瑟的角色大可不必,拍这种一百年前的女性角色放在麦当劳里真的是电影制作的可悲,杨千嬅的角色更差,基本是一个被动的等待状态,大概也是一个三千年前的女性角色变换而来,剩下的就是恶婆婆恶妈妈和失智妈妈了,林林总总也是令人大开眼界。电影后三分之一,有种牙膏用到最后的尴尬,拼命挤,一会多一会少,喜喜悲悲的滥用已完全不动人了
本以为是想通过深仔的视角去接近并认识这一群体,从而改变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拍着拍着年轻人就不见了,然而拍群像却也是走马观花。这个电影基本上也跟这个观感差不多,抛出来一大堆问题,到头来仅仅停留在苦难堆砌的层面,营造出一个“全员圣人”的底层乌托邦,假大空,刻意煽情,基本动机全都不清楚,一条线都交代不清。M记在这群人中承担了一个什么角色?人们何至于此又怎么走出来?如果只是背景板,那叫“麦路人”“肯路人”“汉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就连“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回”这样的硬设定都用不好,比如万梓良那个角色(差点没认出来),甚至给人一种“怎么还赖着不走了”的感觉。说的不客气一点,感觉创作者对于真正的“底层”和“苦难”是视而不见的,除了消费这群人,看不到任何同理心。表演上问题不大,但也就是正常发挥的水平。
郭富城的演技我必须吹一波儿,表情、神态真的把底层人的落魄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有点颠覆他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演的最好的居然是郭富城……應該多做一些生活細節的,救濟冰箱啦,派食物只給老人啦,去公園沖涼啦,還有開始那些街頭小智慧,其實是有意思和值得發展的。現在的一堆人物都沒有刻畫好,群戲調度特別硬,麥當勞裡的戲都沒有實感。到最後二三十分鐘已經沒戲可演了。挺浪費題材的。// 對了,山寨麥當勞裡的山寨包裝都是在我們家生產的,Amen辛苦了!
郭富城人到中年演技仿佛开了窍,近几年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他身上既有金融从业者的市侩精明,但又把落魄无奈的酸涩苦闷演绎的淋漓尽致。社会上被剔除的loser在快餐店成了大家的救世主,最后结局也是令人唏嘘。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阿博最渴望的就是回家看看妈妈吧 而最后他在回家的公车上死去了,那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直在回家了。
“在麦当劳过夜的那些人”。选题本身真的很棒,之前在内地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情景,很有话题性。只是,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了,有些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好的地方还是人情味吧,即便穷困和底层,仍然守望相助,彼此扶持,看到这样的情节还是挺暖的。
特别好!像以前看《沦落人》一样感动!当然有煽情部分,但感觉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简单感人的港片了,为了这点加一颗星。刘雅瑟演的妈妈太可怜了,她也演得很好。其实是部麦记大型公益慈善片吧哈哈哈,底层之间的互相扶持,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像小偷家族),而且并没有把有钱人塑造得很坏来衬托底层阶级(除了那个豪车车主)。7.25@siff第一部
跟《一念无名》和《沦落人》算是香港底层社会三部曲吧,但是感觉导演用力过猛了,什么苦难都往人物身上加。而且跟那两部不一样这是个群像戏,就更难拿捏了。另外这片虽然像麦记的人文宣传片(英文片名就是麦当劳slogan的谐音),但最后赞助商名单里居然都没有麦记…
这是一部看完我认为一定会引起热烈讨论的电影。它反映着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感人的瞬间,比如接近结尾大家筹款给郭富城的角色治病。我看完后自己也会更加地尊重那些流浪汉。然后虽然几条叙事有点散,但是连接他们一起的确是彼此的情感。各个角色都有特点,从“富豪”流浪汉等伯,到带着女儿的单亲妈妈,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忧愁等着观众去了解。我特别喜欢刘雅瑟演的单亲妈妈,她有太多的不公施加在自己身上,却勇敢地扛下去,为了女儿,为了生存。看整部电影代入感很强,有种“天涯沦落人”的既视感,而且虽然结局很阳光而又美好,但同时也夹杂着现实的残酷。
有点失望,只有苦情没有思考,多线叙事蜻蜓点水,感动之后于艺术和社会并无助益。
纯粹靠题材镀金的片子,叙事和深度都太差了,表演上不功不过,但没有惊喜点。现在那类在脑门上明晃晃写着”“我想拿奖”的片子都有这种毛病,太功利就会影响表达。
题材很好,开头很惊艳,但越到后面节奏越松散。想要展现群像,想要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没分配好,不过金培达的配乐扳回一成。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拎出来看都让我有所感触,万梓良部分和张达明部分看哭,小女孩挺惊喜。细节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停车铃,演出服...),可惜台词上安排了太多戏剧性的巧合,略显刻意。总体而言还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和预想的差不多。
几年前曾当过一夜“麦路人”,只五个小时都是苦熬,更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搬上银幕。《麦路人》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题材的视点选择得很好,聚焦于各色“有家归不得”的“麦路人”,叫人联想起90年代的《笼民》。剧作和摄制上都没有采用繁复的技巧,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切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一半冷峻一半温情地拉扯起一幅市井群像。前半部分尤为出彩,从细节塑造到对人物的关怀,都是近年港片中不错的水准。演员群戏加了不少分,“老中青”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不止一场突出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