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皮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0

主演:安然黄铄鲍起静陈瑾张研和孔雁

导演:邱玉洁

播放地址

剧照

夺皮 剧照 NO.1 夺皮 剧照 NO.2 夺皮 剧照 NO.3 夺皮 剧照 NO.4 夺皮 剧照 NO.5 夺皮 剧照 NO.6 夺皮 剧照 NO.13 夺皮 剧照 NO.14 夺皮 剧照 NO.15 夺皮 剧照 NO.16 夺皮 剧照 NO.17 夺皮 剧照 NO.18 夺皮 剧照 NO.19 夺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07

详细剧情

钟童卉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面模特,幼年时曾目睹母亲自杀,从此噩梦缠身。某天工作间隙,童卉接到了一封神秘的葬礼邀请信,死者是童卉的富豪姨妈。童卉来到了姨妈的偏僻豪宅,认识了隔壁温文尔雅的方太太,还结识了同来参加葬礼的帅哥李百乐。与此同时,母亲自杀时的场景又在童卉的噩梦中出现,更可怕的是,卧室的浴缸里渗出了血水。童卉随李百乐悄悄调查,看到姨妈的房间像是仍有人住。童卉的疑惑日渐增多,唯有李百乐的陪伴是她唯一的安慰。某日两人散步时却路遇一对歹徒,歹徒骂李百乐忘恩负义,改名换姓做起小白脸。当歹徒将李百乐的戒指抢走时,李百乐顿时像是换了一个人,他的眼神里露出惊恐和无奈,嘴里蹦出一个词:救我!

长篇影评

1 ) 多次获奖的《夺皮》将开启尖叫模式 ,张研和诡异管家挑战你勇气

由知名青年编剧邱玉洁执导,老戏骨鲍起静和陈瑾特别出演,张研和、安然、熊能等实力演员主演的惊悚悬疑电影《夺皮》将于1月20日登陆爱奇艺电影频道开播。电影讲述了因母亲自杀导致童年阴影的平面模特童卉,突然接到富豪姨妈的葬礼邀请函,童卉来到姨妈豪宅后发生了一段段诡异的故事。

剧中,实力演员张研和饰演豪宅管家老赵,人物角色自带诡异气场,张研和更是凭借多年的荧屏经验与扎实的话剧基础,赋予了角色更难以捉摸的气质,悬疑与惊悚指数直线飙升,为扑朔迷离的剧情再加迷雾。

国际电影节多次盖章认可《夺皮》,演员群像飙戏放大极致恐惧

当下的惊悚片市场,在以牛鬼蛇神、魑魅魍魉、美女画皮为噱头博取眼球,其实注水严重的大环境中,《夺皮》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在之前参加的各大国际类型片电影节上,《夺皮》入围了多项大奖大名单,其中包括第二十八届英国奇切斯特国际电影节、第五届美国好莱坞恐怖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第六届西班牙塔雷加奇幻电影节、第四届美国波特兰惊悚电影节。

这样一部被众多国际电影节盖章认可的作品,显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从曝光的预告片中可以看到,该影片虽然与《京城81号》年代不同,但在气氛烘托与叙事上颇为相似,精美的画面之下,实则隐藏着让人汗毛颤栗的惊天阴谋。最为精彩的则是这群戏骨精彩的演绎,将角色各怀鬼胎的明暗操作掩藏的天衣无缝,将未知即最大的恐惧放大到极致。

管家在观众内心缓存的“差评”形象,张研和正邪难辨一句话细思极恐

在所有的笑脸与冷漠中,有这样一位角色,从古装剧或到民国剧中普遍存在,当观众谈及这样的角色时,总会产生莫名的恐惧,他就是——管家。从功能上来说,管家存在的意义在影视剧中有着更戏剧化的效果,除了基本的维持家庭正常运转之外,亦负责帮助家主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宜。

《夺皮》中,一向以拿捏人物内心戏十分到位的张研和,就饰演了这样一位管家,而且是女主角姨妈豪宅的老管家。当然,在根据剧情的揣测下不能定位角色的正邪,但通过预告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管家有点冷。阴森恐怖的豪宅,他一身西装站在童卉身后,像个机器人一样阐述着他与姨妈之间的关系。一句“我跟了你姨妈几十年了,你们对我来说,就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语在表面上看,是对家主思念的情感迁移。但联系到片名《夺皮》,却让人细思极恐。

而在预告中,也可以看到管家在草丛中病态的行走方式,手指在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疑云密布,这位管家让紧张的氛围达到了“满弓”状态,着实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他到底是何居心?是好是坏还待观众挖掘。

多年磨炼演技已堪完美,张研和自曝“借鉴”让自己走入误区

其实,很多演员很难把握好类似角色的“内心度”,冷与热之间,过冷则生硬,过热则形成了角色的脸谱化印象。在如今观众大幅提高的审美之上,特别是对于惊悚悬疑片,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显然是对观众智商的不尊重。所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就要看演员的基本功了。

作为一名多年在镜头下与话剧舞台中磨炼的演员,张研和在角色内心方面的把握还是很优秀的。他曾在多部经典影视剧中都有着精彩表现,比如《征服》中的宋武,《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胡明山,《愤怒的摄影师》中的平民英雄吴君陶等等,用角色的精彩呈现搭建起了观众喜爱的基石。

对于此次在《夺皮》中出演这样一位管家,张研和在开始也不太确定自己能否Hold住。为此,他参考了很多影视剧中类似人物形象,但后来发现,这样做的目的反倒让自己对角色的印象更加模糊,后来不得不强行剥离了这些印记,投入到《夺皮》剧本中深度揣摩每一个角色的内心、目的,进而联系到自己饰演的管家身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了不同感觉的管家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日常中性格开朗,擅长于沙雕逗比的张研和而言,这一次出演管家也是一次挑战,也可以让喜爱他的观众发掘出他“阴暗”的一面,这样的华丽转身,打碎了他一贯以正面或老实人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标签化印象,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惊喜,也希望这样优秀的演员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更广域的人物形象。《夺皮》管家张研和即将上线,你准备好尖叫了吗?

2 ) 成年后的我们,如何中止童年不良影响的延续?(转载)

你的孤单可能是因为,没有给过爱你的人接近你的机会 KnowYourself

很久以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丧剧《马男波杰克》的影评,里面的主人公波杰克是一个工作生活一团乱的过气明星。当我们回溯过去,会发现波杰克有一个糟糕透顶的童年,失败的父亲和自私的母亲一直打压着波杰克。成年后的波杰克害怕孤独又总是陷入孤独,他收留了朋友陶德,却总是忍不住对他恶言相向。 有一次,波杰克要拍哭戏,然而因为他的母亲从小就要求他不准哭,他怎么样都没办法在镜头前掉一滴泪。家庭的诅咒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的成长,直到成年都没有停止。 我们的后台也经常收到很多人的留言,童年经历过的创伤,深深困扰着成年的他们。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在成年后,我们仍旧难以走出童年创伤的梦魇? 童年创伤在成年的我们身上 留下的18种不良图式 Young(Young, 1990)提出,经历过有害的童年经历的人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图式”。它是一种人们因为创伤而形成的不健康的思维与情绪感知模式。不良模式的危害在于,它参与塑造了人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产生着负面影响。 Young将人的不良图式分为了18种,篇幅原因我们在这里列举了13种,(附图式自测表),你是否拥有以下这些不良图式呢?

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拥有不止一种不良图式,多种图式的叠加组合,则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图式形态”。当某种图式形态在人的身上变得活跃,Ta就像表现出了子人格一样。如果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体内好像有一个无法控制的“小我”,忽然做出一些你明知道不理性、不能带来好结果的行为,可能就是因为不良图式在你身上的存在了。 童年经历的影响, 为什么会影响到成年?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的呢? 从不良图式开始形成起,我们应对这些不良图式的方式,会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下面是3种常见的错误行为。 1.屈从于童年的创伤经历 和“就地装死”一样,选择屈从的人不会再去抗争。他们开始认为不良图式的一些理念就是对的,因此和不良图式有关的一些体验和感受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屈从”情感剥夺“图式的人,在觉得自己不被爱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和有爱的情感关系绝缘的。 * 屈从者有什么表现? 表现出屈从的人,会无意识地选择待在和童年相似的环境里,继续感受着不良图式带给他们的焦虑和伤痛。因为不良图式是童年环境的真实写照,带给人痛苦的同时又给人带来熟悉感与安全感。 在屈从模式下,一个有“分离/被遗弃感”图式的人会主动选择那些无法做出承诺的伴侣,一个有“自我残缺感”图式的人会和苛刻的、常常拒绝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些屈从者还会陷入“我是受害者”的误区——他们会过分强调自己命运的悲惨。但这种自艾自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自己走出创伤的能力。 屈从会让人产生一种“认知扭曲”,导致人按照不良图式a.错误地解读他人的行为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比如,屈从于“情感剥夺”图式的人可能忽视或低估他人发出的对自己的温暖有爱的信号。其次,屈从b.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环境。当“情感剥夺”图式的人与苛刻的人一直待在一起,那些可以给予他们情感支持的包容的人就没有机会接近他们。 2.逃避接近童年环境的环境 逃避者会主动地避开任何可能会触发自己的不良图式的环境,装作那些不良图式不存在一样,从而避免了潜在的伤害和痛苦。比如,逃避“分离/被遗弃感”或“情感剥夺”图式的人,都会拒绝和他人发生真正有联结的情感关系,这样未来就不会有关系破裂或是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发生。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逃避是一种不恰当的提前防御。也就是说,它提前、过于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风险。而这实际上可能会导致人们错过一些正常、美好的关系。 * 逃避者有什么表现? 逃避者往往看起来举止正常,他们可以与别人社交互动、完成日常工作。但他们在内心拒绝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也难以接受高难度的工作挑战。他们几乎不回忆童年特别是那些和创伤相关的片段。即使不小心触发了自己的不良图式,他们也会迅速抑制相关的情绪从而杜绝了感受随之而来的疼痛感。 他们中有些人只是单纯避开和不良图式有关的特定的人、活动或者地点,而有些人则会训练自己的情感变得麻木,像机器人一样。比如,一个逃避自己“不信任/受虐待倾向”图式的人,就可能选择永远保守自己的过往不倾吐给任何人,因为不展示自己的弱点就不会再被伤害。 逃避保护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不到疼,然而它更像一种麻醉剂。它只能一时止住疼痛,却不能停止伤口溃烂。当人躲无可躲,一直潜藏的不良图式就会反扑。逃避者选择了一个彻底无菌不会有任何伤害可能的环境,但和屈从类似,这也隔绝了那些可能可以带给他们幸福生活的人靠近他们的机会。 3.过偿(过度补偿)儿时的缺失 过偿是一种通过以攻击代替防御的手段。过偿者会变成和受到创伤的童年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这种对立会给人以错觉——和创伤相关的不良图式是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比如,一个小时候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却不被满足的人,在过偿时就会变得格外独立,好像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一样。 * 过偿者有什么表现? 过偿者常常会展现强烈的控制欲。强迫症是一种表现,比如重复地洗手、检查门锁或是受到某种刺激时在口中不断念着一个词。过偿者同样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会给自己或是他人的行为安上看似合理实则不正确的解释,用理性来打败深层的创伤情感。还有的过偿者为了对抗批评而变得完美主义。 过偿作为一种与不良图式搏斗的方式,需要消耗人大量的精力。而且,过偿并不是直面不良图式反击,而是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自己”,自我催眠好像不会被不良图式伤害到一样。因此当过偿者无力支撑自己伪装出的强大透露出疲惫虚弱时,就会像逃避者遇到的情况一样,一直潜伏的不良图式会卷土重来袭击他们。 同时,过偿行为会导致他人的反感,这又让过偿者更加相信不良图式是对的。比如,一个过偿“情感剥夺”图式的人,会表现得咄咄逼人总是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会激怒别人并且把他们推的越来越远。他人的远离又进一步加强了过偿者心中“别人不会关心自己”的想法。 人的图式应对模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改变。我们也可能看到一个人同时使用屈从、逃避、过偿应对自己的不同不良图式。 GIF 如何中止童年不良经历 对成年期的影响? 你一定一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是不合理的。 通过上文提到的图式量表中,我们可以进行自测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情绪状态,来界定自己的不良图式。 怎么才能让自己相信,这些伴随自己多年的思维模式就是有害的呢? 1. 你需要展开一场深入、持久的自我辩论 首先,找到那些支持与反对“图式”的证据,通过发现能驳斥图式的证据来增强信心。比如一个感到自我缺陷的人可以列出“我的丈夫和孩子爱我、我的同事对我有很好的评价”证明自己是有很多优点的。 其次,重新归因那些支持着不良图式的证据。通过驳倒一个个原来看上去合理的证据,使自己相信这些观念是需要改变的。针对不同时期经历的证据,我们可以采用的不同的归因方向: 1. 童年时候的经历:这是源自家庭环境的问题。身为孩子的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物质或是情感支持,受到虐待或是被过度保护。无力的我们为了说服自己继续待在充满伤害的环境,才产生了诸如“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我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想法。 2. 童年以后的经历:这是源自自己错误的图式应对方式。如前面提到的,错误的应对方式会让我们在有害的思维模式中越陷越深。 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良图式以后,我们可以分析自己现有的应对方式。分析应对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比如一个逃避自己“遗弃/被拒绝”图式的人,会忽视异性的示好,即使与喜欢的人展开约会也可能突然主动提出分手。短期来看,逃避可以让Ta不为被遗弃而焦虑,但长期来看,她只会越发感到孤独。 最后,尝试练习“创伤的自己”(相信不良图式/过去错误应对方式是对的)和健康的自己(创伤的对立面)对话。在这之前,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一个摆脱了创伤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通过两方的互相辩论,让自己越来越习惯健康的思维模式。 2. 表达关于创伤的不满和悲恸 通过想象和父母对话或是写一封不寄出的信,让心底那个受伤的小孩发泄受伤的愤怒与悲痛。同时我们还可以去感受自己童年时未被满足的愿望,让现在这个有能力的自己去实现它。 3. 改变具体行为或是环境,打破原有的图式应对方式 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尝试在现有环境里有健康的表现。 可以试试列出一个你不满意的行动清单,学会觉察到自己又在进行这些行动,能够及时对自己喊停,然后经过思索,采取并非自己习惯、却更加健康的行动方式。 离开现有环境往往在改变行为之后。因为改变环境通常是重大的人生选择,比如换工作或是与现任分手。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妥当行动以后,自己身处的环境仍然会带给自己伤害,我们才有充足的理由不后悔地离开。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你需要先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应对你现在的环境,而如果你发现这样做以后依然无法感到满足,环境仍然给你带来伤害,你才应该选择离开。包括伴侣,如果你们的关系很糟,在分开前,你可能也值得试试先调整自己对待对方的方式,看看会不会带来改变。 4. 实现自我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会在孩子迈入新的人生进程时改变对他们的期望。(Grreane & Boxer,1986;Ward & Spitze,1992)而离家独立能够实现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关系的最重大的转变。空间上的距离会让父母减少对孩子的情感依赖。学业或是事业上的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操控感。(William,1997)从自我角度来看,经济和生活独立也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对于拥有健康关系和自信。 5. 停止期望,落眼真实的父母 在尝试沟通无果后,停止对父母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父母的醒悟甚至道歉。承认他们的思维有局限,可能无法理解曾经对你有过甚至延续至今的伤害。停止期望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谅解。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将父母的过错背负在自己身上。同时,你也可以借此看到更真实的父母,甚至是他们的优点。 最后的话 童年有创伤不可怕,即使它曾经在我们心上留下伤痕。因为创伤带来的不仅有伤害也有更强的能力。走出创伤的人是勇士,疤痕是自我修复能力的证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有且仅有:现在这伤还疼不疼。 最怕的是,你的伤其实已经好了,你却没有意识到,仍然像一个有伤的人一样去生活。那你的生活,就不会呈现出一个健康完满的样子。 快来迎接属于你自己的新的人生吧,这可能是成年唯一的好处了,哈哈。

3 ) 被国际电影节正名的国恐

片子不是那种跌宕起伏、一惊一乍的常规恐怖片,不同于以往的观看体验,甚至不能用”国恐“这类简单粗暴的标准来衡量,片子很自成一派,气氛缓缓的但是很瘆人,故事看起来简单但是细节超多。在好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国外的恐怖片发展得很成熟,分类很细,还有专门的恐怖片电影节,评委不至于看不出这部片子资金不足和制作生涩,之所以还给颁奖,估计也是看到了片子的独特气质,属于瑕不掩瑜吧。 “没有陈词滥调,节奏克制,展示了女性对恐惧特有的沉浸体验。梦境与现实的模糊感,充满巧思的闪回,让影片独树一帜”,波特兰电影节给的评价很高啊。 好多低成本片子都是在国际电影节得个奖加个冕,才能进入公众视野,得到更多的正视,观众对一部影片的评价很容易被影响。。。希望这部特别的恐怖片也能被国际奖项加持,被更多观众看到,不要被国恐的外包装吓退。

4 ) 为国产恐怖片鸣不平

国产片的偏科严重由来已久了,这是一个创作者和观众互相作用的结果,从豆瓣评分就能看出端倪。只要是现实主义题材,再伪善的6分、7分跑不掉,其次是喜剧类型,笑点无论高雅低俗,6分起评,奇幻、科幻稍低一点……

而恐怖片,应该是起评分最低的类型。

其实哪怕是国外的精品恐怖片,起评分也低,比如去年上映的中岛哲也的《来了》,浑然天成的巅峰之作,才6.9分!大家念念不忘的《万能钥匙》,豆瓣7.9分,基本上就是中外恐怖片的分数天花板了。

相较之下,国产的恐怖片是遭人唾弃的差生。

国产、恐怖片、网大,简直就是不要脸的留级生,只要出现,观众就觉得肯定是来恶心人的,这类片子的豆瓣评分通常分布在2到4分。

《夺皮》以要脸上进的姿态出现,作为这种审查环境下的一部作品,作为一名没有放弃自己的差生,非常热血。

其实这几年看到最惊喜的恐怖类型网大是《笔仙大战贞子》,评分低得让人错愕,片子纵然有过度通俗之嫌,但不乏是一种反抗审查的倔强态度,核心概念就非常有趣,中日两国的鬼界网红过招,恐怖元素都非常直给。

这两天因为有夺皮出现,我又回头看了一遍笔仙贞子,还是大呼过瘾,就该这么毫无包袱、肆意为之,评论里很多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打一星的,真不知道是种什么心态,我不怕以恶意揣测,这就是一种撇清的势利心态,生怕给这类片子打高分变成了自己的审美风向标。有些爱情大烂片,烂到逻辑都非人了,你会因为自己流了几滴猫尿就打高分,觉得自己的情怀和眼泪格外值钱。。。

说回《夺皮》,不像笔仙大战贞子,构不成现象级网大,看了一下这片子的评论,大部分在暖心鼓励,不知道是不是雇了亲友团。。。但看到还是觉得欣慰。

《夺皮》,不像常规恐怖片那样走过瘾路线,它的倔强在于审慎的审美!看到一条短评深以为然,钱花在哪儿最能看得出主创想干嘛,夺皮的配乐非常出众,绝对是我个人看到的网大里面做得最好的。鲍起静和陈瑾两位老演员加入,相信他们不单单是为片酬,要为片酬不知道已经接了多少良莠不齐的片子,肯定也出于一份扶持之心,而夺皮中的管家是我近来看到的最佳银幕形象……

最让人惊喜的是夺皮的主题,这也是这部片子比较吃亏的地方,有多少观众看恐怖片是为了看主题呢。夺皮的核心意图不是惊悚悬疑,而是侧重在对心理创伤的解读,女主在梦中疗愈自己,在创伤中疗愈自己,只身犯险、不对任何人抱有恶意和怀疑和仇恨,哪怕是曾经伤害自己的妈妈。

故事情节简单但是扎实,又留下了足够多的疑问。其实越是简单的故事越是要有深厚功底,能对主题有深入浅出的阐释,能不张牙舞爪地编织情节。

看到评论里低配版这个那个,我就很窝火,先看看我们低配版的审查环境吧!

俗话说戴着镣铐跳舞,戴着镣铐还有心情跳舞的,已经拥有着赤子之心。这几天疫情蔓延,感受一下戴上口罩你还愿意运动吗??就是这么生理层面的限制,而精神层面的禁锢不可感,所以更温水煮青蛙。

所以我乐见每一部恐怖片的出现,在自己的考卷中表现出努力过的痕迹。网上搜了一下主创团队,貌似是一个新团队,做恐怖片就是单纯出于喜爱,简单直接,所以我更想给主创团队一声鼓励:洒脱一点,年轻人们!把规则抛在身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下一部会更好,会有你们的观众。

5 ) 非常时期的一部非常电影

上一个这么不顺遂的春节应该是雪灾吧?

今天看到囧妈直接线上发行,感叹真是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部惊悚片也搭上了这个背景。

真心觉得这部片子挺有意思的:

第一,惊悚题材放在春节线上上映。这要不就是赶上了,没办法,要不就是团队埋了个大梗?

第二,看完片子之后,第一点到底是为啥,对我来说也不重要了。因为我真的挺喜欢这个故事的:

亲情和恐惧,如影随形。

一个人害怕的东西里,藏的是爱和思念。

有一说一,片子的成色当然有不足。但我认为,这个主题探索有很大空间。

总而言之,就算有人说烂,但也得承认不俗。

6 ) 5星的潜质,1星的演绎

恐怖片,即是把人放置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在声音、画面、情节的刺激下,情感上产生恐惧、刺激、温情的影片。通过展现人性的恶,来烘托及弘扬人性的善。

这部影片卖点有3:老戏骨、国际电影节盖章、换魂设定。

所以,爱奇艺的广告位刻意放大鲍起静陈瑾两位老戏骨的海报,就吸引了一波像我这样本来对恐怖片兴趣不大但因为是老戏骨主演的国产影片,还是用了一个小时把它看完了。

老戏骨的演绎很不错,鲍起静饰演的老太太一脸慈祥,说话温柔(又一位香港老演员,不过普通话不错),不露声色稳定女主,然后让管家和李百乐进去那段最出彩。从始至终一脸慈祥的坏人,有点意思。而陈瑾,在女主醒来发现自己被关在一个密闭空间后震惊、想要逃离的状态,陈瑾演绎得十分到位,她的神色正是女主或者说那个演员的样子(好惨,女主在豆瓣查无此人……)。

纵观国产小成本网络电影,千篇一律的女色、恐怖、抄袭撞梗,基本没有看的价值。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哦!这部片子可是入围了很多国际大奖的名单哦!什么第二十八届英国奇切斯特国际电影节、第五届美国好莱坞恐怖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第六届西班牙塔雷加奇幻电影节、第四届美国波特兰惊悚电影节。听起来也是蛮唬人。究竟怎么样呢?看完只想感叹,究竟是这些电影节收钱了还是没恐怖片送审了,这样的电影也能得奖。

先不说这个“老太太通过某种迷信手段和女孩互换身体”的设定,某泰国电影十年前早就用过了,就说女主和妈妈、妈妈和姨妈之间的感情叙事也太水了吧。

女主妈妈为什么要给女儿讲鬼故事?甚至在女儿睡着后在自家浴缸自杀?完了还怪女儿,不要嫌弃妈妈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因为你记住的我就是这个样子?迷惑。

完了还一次次以苍白诡异的形象屡次出现在女儿的梦里、镜子里,吓得女儿一哆嗦。

何必为了恐怖而恐怖,哪有母亲这样对女儿的呢?所以,就这点来讲,这个剧就十分不合理。

既然是讲人性,管家、老太太、李百乐、姨妈就都坏得纯粹,坏得彻底,他们完全就是脸谱化的工具人。完全是为了引出女主和母亲的感情戏,昭示亲情之伟大而存在的。

母爱的伟大,这部影片是怎么体现的呢?第一次是母亲暗示女儿,不要告诉李百乐她心里的恐惧,他在使诈。第二次是母亲明示女儿,他们就是要用你的恐惧击垮你,然后用你的皮囊,所以你要克服恐惧,保持清醒,才能回去正常生活。

毕竟母爱的伟大,没有人会诟病,一点点温暖就能让很多人不忍心骂这部电影烂。可是与前面无时无刻不希望女儿快点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的行为,这些爱来得完全就不合情理。所以前后情节导致这个母亲的形象是分裂的。

至于女主,完全就是一个工具人,还是演技不好那种,被其他人和情节推着往前走,没有自己的意识。感受一下,她在车里发现管家不对劲、发现浴缸有血、看到一堆鸡被杀、看到朋友发给她有关管家下咒的视频时的表情……嗯,一脸淡然,甚至还有点小兴奋。

算了,不说也罢。

当然,这个影片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两位老戏骨,最出彩的应该是管家,也许他才是主角?

儒雅的长相和气质,不苟言笑的管家身份,很适合这种暗黑系的大恶人。每一个眼神,都看得到演技,虽然都是用眼神压制对方,给人恐怖的感觉,但又都有所区别。影片中几个不靠声音、调色、表情而传达恐惧的片段,基本都在他那里——例如,李百乐摘下戒指时,他面不改色、手上繁复的动作,以及快速接近目标时的表演,呈现出一种极度病态的恐怖感。

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这个演员似乎在豆瓣也是查无此人?

最后,看了一下导演是邱玉洁,之前导演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嗯,看过,还是在电影院看的,影片讲了什么不知道,只记得看了一半差点被晃来晃去的镜头晃吐,没有好感。现有的两部影片,个个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所以这位导演,看来往后得绕道走了……

7 ) 童年经历对成年影响的探讨

最近看了新恐怖片《夺皮》,影片有一些儿童期经历对成年影响的讨论,我查了查选择了几篇内容比较详实的文章,转载过来,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如果想从心理学的层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恋爱方式的成因,你可以读一读发展心理相关的书籍。下面是从人格发展阶段尝试来解读人格类型。 依恋期:(0-18个月) 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此时与母亲是共生关系。婴儿的出生是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之后他将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理伤害。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1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他们的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 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 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2 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这种母亲的孩子相对是比较孤独的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婚姻生活里有痛苦在等着他。 成年: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 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 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 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 1 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 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 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 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拧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 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忙于各种事情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配偶。 回避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间,配偶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你总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点自己的天地”,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抱怨。 他们与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显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他们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某种内疚或对遭到遗弃的恐惧时,便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向自己的配偶频频示好,去取悦对方。 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了对方企图保待这种亲密状态,或对自己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对方离开自己。 等他们再次“出山”的时候,他们会“忘记”与 对方之间的不愉快,会奇怪对方为什么如此不高兴。他们会试图改变对方的情绪,或批评对方对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没事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如果气氛不能得到改善,他们会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个类型是我们常说的“花花公子”类型的人。他们需要不断地吸引异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时候需要不断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样,但是又不能保持与异性的关系。 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得异性的爱,可是一旦进入一种稳定的爱情关系,他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于是就又想方设法摆脱和终止这个关系。 同时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们就又开始了另一段恋情。对他们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求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不能满足他对母亲的依恋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严重地限制了他对独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个未来的感情不专一的“花花公子”。 2 儿童:对失去的恐惧 矛盾儿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们总是想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们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 着吗?”“你是个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结果造成孩子对独立的恐惧,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爱他,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会消失。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 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抱 怨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作出好孩子的样子,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成年:追求型人格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同的是,如果说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则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 对追求型人格来说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灯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边都是很难以忍受的。他为了能够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们生怕与对方产生矛盾或不高兴,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己,所以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上餐厅、运动等等。 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不像依恋型人格那样总是在抱怨生气,他们很少抱怨生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习惯于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怕对方不高兴。 可是他们的种种努力往往并不讨好,而是使对方感受到窒息,没有一点个人的空间。对于失去的恐惧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们十分留意对方的行踪或者表情,对可能出现的所谓“第三者”非常敏感。这种人常常在暗暗地伤心落泪,感叹“活得太累”。 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 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 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 卡通角色,等等,将特定的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 孩子在扮演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1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很多父母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 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 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 这种人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 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 但是这些性格特征很快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 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恋爱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2 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的反应。 如果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不给予肯定,结果,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 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成年:顺从型人格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成为真正的自我,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 他们总是在察言观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他们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 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他们总是努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 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他们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1 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当孩子考试拿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失败则使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 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不要犯错误,永远在追求完美。因为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 他们在恋爱婚姻中总是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也是他们竞争的战场,而对家庭的支配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笨。 2 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与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聪明,xxx多优秀。”“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 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 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协型人格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或用手段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 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们在恋爱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总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被对方承认。

8 ) 抄袭万能钥匙和逃出绝命镇

故事很简单,一个小女孩的妈妈讲完故事自杀了,具体为什么呵呵了,电影里没解释。

后面就是准备参加姨妈的葬礼,很奇怪的管家和莫名其妙的一个小白脸。女主演技烂到吐,台词跟念悼词一样!期间女主YY很多次

梦里YY
睡完再睡
接着YY
回归现实两个人怎么就好上了???

剧情莫名其妙,两个人打了小白脸一顿把戒指夺走魂就跟飞了一样

你们家癫痫这样?
管家弄来戒指,但另外一个人上了他的身

看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逃出绝命镇里的黑人,这时候女主和逃出绝命镇的男主一样开始逃跑,逃到邻居家,结果你懂的被出卖抓了。

后面就是模仿万能钥匙的剧情,互换身体,女主把戒指戴在手上就在病床上醒来就没了,是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讲述了一个什么乱七八糟的破玩意。模仿都不会,编剧想表达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就这烂片还有水军刷5星,也是呵呵。还有鸣不平的,更是呵呵!

短评

导演不算是一点水平都没有,镜头其实还可以说中规中矩,但其他槽点实在是太多多了。一个小时里讲了一个和《万能钥匙》类似,细节却远远没有那么丰富的故事,还是显得太仓促潦草。女主台词有点出戏,陈瑾老师戏份不多,不过没想到鲍起静老师普通话讲的那么好。

2分钟前
  • 手撕蟹柳
  • 较差

女主胖胖的傻傻的 居然是模特?割坏了的双眼皮很出戏?穿了三天的衣服是淘宝19.9包邮的么?剧情太拖沓了!结尾仓促潦草…

6分钟前
  • 西北望长安
  • 很差

为什么豆瓣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删掉标记?我”记得这部我之前标记过啊?而且还写了很长一段短评啊?为什么没了?

10分钟前
  • 青鱼
  • 还行

给陈瑾一颗星。

13分钟前
  • nancy527
  • 还行

结尾女主满眼的欲言又止,想告诉我们这部片子经历了什么魔鬼删减,可惜说不出。

15分钟前
  • 坝儿
  • 还行

抱着对国产鬼片的期待,看了一会,然后继续回到国产鬼片真傻必的行列。。。

16分钟前
  • 田剑J!ti
  • 很差

这个片名的自我剧透程度让人哭笑不得。

19分钟前
  • L.C.
  • 还行

导演的头图比电影本身有趣

2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低配版《万能钥匙》,爱奇艺敢上线这种片,胆子真大…

26分钟前
  • 无情假面
  • 较差

“逃出绝命镇”痕迹太重了。

30分钟前
  • 木水
  • 还行

绝命镇翻版

31分钟前
  • sir
  • 很差

???山寨版万能钥匙加逃出绝命镇 还拍成这德性 这玩意也能5分??

36分钟前
  • misaki
  • 很差

气氛渲染的十分到位,很难得的网剧,当至亲之人化为恐惧之源,想想就毛骨悚然。结局偏弱了一点,没有什么新意,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更加出色。

38分钟前
  • 辣手修猫
  • 还行

弹幕一直在刷国产恐怖电影新高度,咱们去看原版不香吗

40分钟前
  • 莜莜
  • 很差

电影至少升级了,探讨到了灵魂问题,不是简单的吃致幻药或者神经病这么简单的问题。这个是夺去人的肉体,很神奇。演员有两个大碗,导演厉害,这种电影都能请来。

44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很差

一个小时我看到30分钟够意思了,实在没意思往下看

49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很差

设定玩闹,抄走了两部神作,说会抄,确实大概念、镜头全都抄到手了,说不会抄,就是整个故事各种硬各种假,还直接省略了最有看点的大高潮。演员辣眼,陈瑾和鲍起静被骗了啊。

50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较差

低配版的《逃出绝命镇》,一样是灵魂交换的题材。《夺皮》的紧张感全靠女主角回忆母亲的恐惧与配乐来营造,实则内容十分单薄,只是说了姨母想要年轻身体的简单剧情,来龙去脉也没有交待清楚。同样是一个半小时,《逃出绝命镇》在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用许多黑人配角(已经被灵魂占据)来营造诡异的氛围,最后主角强破催眠逃出生天也把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全片高能,直到朋友来营救他之后,才让人松一口气。然而《夺皮》一个半小时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鬼片,阴魂不散的母亲,半夜跳舞的已故姨妈,还有神神叨叨的管家,把观众完全带偏却又回不了正轨,最后还是靠母亲的灵魂把自己唤醒才能自救,让我不知道这个影片的定位是什么。满满都是槽点,每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讲清楚,让观众就听个响,连为了过审最后原来是自己有精神病的“鬼”片都不如。

51分钟前
  • ·地瓜师太
  • 很差

抄袭万能钥匙?

54分钟前
  • 冴木
  • 很差

拍的什么一套

58分钟前
  • 秋水一色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