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谈男主的塑造
编剧在仁宗形象的刻画上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用力过猛,编剧费尽心机去凹一个君子人设,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伪君子。
历史上的仁宗性格是具有多面性的,仁爱宽厚、从善如流却又多疑猜忌、优柔寡断、泛滥多情。而编剧在刻画人物时,极力抹去或者淡化仁宗性格上的瑕疵,力图塑造出一个无瑕君子,而情节的发展又不得不依照真实的历史,于是乎剧中鼓吹的人物形象和观众从情节中看到的人物形象自相矛盾。
写仁宗善于纳谏但实际上遇到真正想做的事他还是会一意孤行;写他仁善宽厚但在朝堂上受了气却可以回宫随意撒在侍奉的小黄门身上;写仁宗重情重义但后宫的娘子却见一个爱一个;写仁宗对公主极尽宠爱但最终公主最终还是沦为他光耀母族的祭品。人设立得越圆满,情节上体现的人物瑕疵,就如墨水滴在白纸上,显得更加明显。
真正有魅力的角色绝不是十全十美的,洗白人物的瑕疵,只能让人物变得扁平化,甚至显得虚伪。
2. 谈谈整部剧的立意
“克己复礼为仁”是这部剧的中心主旨,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将权力关在笼子里”,这个笼子一方面是男主对己身的约束,一方面是宋代台谏制度的监督。
这部剧关键的问题在于编剧一方面写仁宗的克己复礼;一方面又极力描述仁宗的憋屈和隐忍,想要引导观众去同情仁宗的遭遇。
但是编剧在改编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完全混淆了什么是人生而应得的权利,什么是统治者基于统治地位获取的特权。
为什么我们在看到仁宗不得与生母相认以及仁宗为了女儿的幸福与台谏对抗这样的情节时,容易与角色共情?因为这个时候,他因人君的身份,而不能为人子,也不能为人父,不得不克制人最基本的七情六欲。
对比之下,在看到仁宗不得逾制为苗娘子提升位分以及仁宗想要给宠妃的母族加官被劝止这样的情节时,编剧还是一直在引导观众去同情仁宗,但是这个时候,仁宗本身的行为就是在行使特权,暗示观众去同情男主不得行使特权,无异于无病呻吟。
而编剧在创作剧情时,完全将这两种情形杂糅,只要出现仁宗不得随心所欲的情节,就开始刻画仁宗的隐忍,歌颂仁宗的仁德,想要博得观众的同情,而完全忽视行为背后完全不同的逻辑。
这不禁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个评论,“天下万姓,哪个不比上位者易碎。”
(5.19更新
重新思考了一遍,实际上“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主旨也是有问题的。正午阳光对“克己复礼”这个命题缺乏辩证性的思考。
所谓的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压制个体的情感与欲望,用礼教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君主要克己,是因为他的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放纵喜怒肆意妄为可能影响数以万计百姓的生活。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情与欲是正当且合理的,冲破的只是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并不会危及国计民生,而礼教的存在则是对他们个人幸福与个人自由的剥夺。古代的贞洁牌坊下是多少女子凄凉孤苦的一生呢,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却觉得自己的不幸来自于自己不贞的原罪,何等的可悲!
而《清平乐》里的“克己复礼”,则表现出来一种对礼教的盲目维护,只要是不守礼的情都认为是滥情。从现代人的角度看,镣子和缳儿的感情到底错在何处,编剧不仅仅安排剧中的正面人物拆散他们还要借缳儿之口将这段感情定义为失心疯;徽柔婚姻悲剧的根源明明是父亲的私心和父权的傲慢强横,是礼教对女性婚姻自由和独立价值的剥夺,而编剧通过丑化曹评、美化李玮、安排童年相遇等各种手段论证仁宗违背女儿意愿将女儿作为礼物送给李家的合理性,将应该批判的加害者隐藏,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受害者不守礼的任性恣意。)
3. 谈谈朝堂戏
这部剧朝堂戏给我的感觉是只见历史之表象而不见历史之脉搏。
优秀的历史剧本要能写出整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得与失,就拿最近播出的三川口之战来说,最应当探讨的问题应当是宋代的兵制,而剧中仅仅借人物之口浅谈几句,而将重点放在了战败后仁宗给被诬陷的将士平反以及仁宗的悲痛罪己,给人一种朝堂戏服务于人物塑造之感。
这部剧的朝堂戏相较于其他部分,实在是一大亮点,但是相较于真正的历史正剧还差得远。
(5.19更新
一句话总结这部剧的前朝戏:功劳都是官家英明早有决断,失策都是臣子蠢钝办事不利。千万别吹背诵默写天团了,人家棺材板都盖不住了,范仲淹死前都要被编剧拿出来遛遛把庆历新政失败的锅全揽在自己身上,顺便再吹一波官家圣明当机立断中止新政,连宋夏战争及和谈都能洗成官家仁爱不忍心看见西夏境内饿殍遍野,这个不要脸的境界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 谈谈感情戏
我原以为这部剧的感情戏好歹有个原著做底子,崩也不会崩到哪里去,没想到改编的一塌糊涂,编剧看似照搬了原著人物的壳子,却完全丢失了原著人物的灵魂。
聪慧大气的曹皇后变得委屈别扭;恃宠而骄的张贵妃变成了恶毒泼辣;隐忍克制的张茂则每天在表白的边缘疯狂试探。原著里每个人物虽性格各异,但都形象丰满,各有动人之处,而编剧在改编时非常精巧地将所有人物的出彩之处通通淡化抹去,再将不足之处一一扩大,每个人物的设计无一不是槽点满满。
这部剧目前的感情戏,感情发展莫名其妙,情节设计俗套狗血,人物设置单薄乏味,无一可取之处。
(更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剧方的傲慢,他们没有把这些角色当作“人”来写,提着这一个个悬丝傀儡制造故事情节,角色完全沦为制造戏剧冲突的工具,毫无应有的行为逻辑,剧方都不爱自己创造的人物,又怎么能指望观众与角色共情呢?)
5. 谈谈怀吉和徽柔
怀吉和徽柔是我追剧的初衷,下面我来细数一下编剧画蛇添足的操作:
将年龄差从五六岁改成十岁,青梅竹马变成了半养成;增加了镣子和缳儿的感情戏,把原著茂则和怀吉关于不越界的对话移花接木到镣子和茂则身上,名为铺垫,其实上弱化了后期怀柔线出场后的感染力;增加了公主幼年和李玮相谈甚欢的情节,合理化之后仁宗的赐婚,直接改变了原著悲剧的内核;既增加了仁宗间接导致怀吉家破人亡的情节,又给怀吉设计了“怀吉能受官家这份教导,实是觉得进了宫也很幸运”这样恶毒的台词,将怀吉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对不起,我及时止损,弃剧了,后期应该只会看和原著相关的怀柔的cut,即使朱朱给怀柔增添工业糖精我也真的吃不动了。
两星,一星给辛辛苦苦拍了那么多天戏的演员,一星谢谢正午阳光怀吉徽柔的神仙选角给剪辑大大提供了素材。
首先我是一个习惯性站官配的人,所以看剧就站了帝后。二一个我开始认为你拍一个皇帝的一生重点应该落在前朝大臣身上,毕竟唐宋八大家占了六位。 结果呢。感情线如果要按历史拍就一贯拍到底。如果按照小说拍那就别换男女主,这到好,导演既想走正剧的路子,还不想放弃粉丝、收视。结果告诉观众官配是精神上恩爱的,但实际行动里就是仁宗历史上见一个爱一个。作为一个观众我看不出仁宗爱皇后。再回到前朝,导演和编剧太想表现各大历史事件和仁宗的不容易了,导致一些剧情和流水线一样,前后都不搭戏。历史上除了昏君和乾隆,哪个明君容易吧!也没见哪个皇帝天天的这么卖惨啊!再说这难道你作为天家必须承担的责任吗? 编剧你如果要换主角又想尊重历史那就让张贵妃做主角岂不是更好,你既想让曹后当主角又写出新婚之夜不去皇后寝宫偶遇真爱的恶心桥段…… 不想再说了,本来导演节奏就慢,我都是开二倍速看,还改成这样,除了帝妃粉谁能忍受官配一直受气到大结局啊,也就晏殊和范仲淹的剧情有点盼头,其他的名臣除了出来露脸表示我要谏言之外根本就没有抓人的剧情,不想琅琊榜每一个名臣都有点个性,有点故事,不像清平乐太流水化了。 还有我特别想说追求精致的服道化很好,但一味追求服道化而忽略剧情,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还不如烂片,就告诉明示是烂片!
原本看到是正午出品的剧,还是抱有期待的,对王凯和江疏影也算印象不错,兴冲冲的去看剧,结果。。。。
天天在做营销,能把内容搞好一些理直气壮些吗?电视剧本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不是流水账,现在大家的时间都那么宝贵,把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展现出来同样重要。
另外已经新世纪了不要以为拗文言文就是高大上了好吗?让观众轻轻松松看个剧不好吗?一堆的营销号说什么看这剧需要一定文化基础,我(问号脸)?文化基础艺术素养是在于深究编剧强悍的逻辑和情节设计让人回味无穷的,这剧有吗?
不可否认,演员都在认真的表演,想呈现一部有演技考究的剧,但是也无法掩盖内容无趣的硬伤。心疼演员们。
最气不过的是,本来就是拍的失败还天天买热搜尬不尬啊?
女性观众一般是冲着感情线去的,这剧没有。皇帝一副谦谦君子模样却见一个爱一个,皇后自打进了宫就永远隐忍克制,谁要来看工具人?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无宠,是事实的话,请不要塑造一个进宫前天真烂漫洒脱的皇后,到进宫后皇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永远在抗拒,在端着,在劲劲儿的闹别扭,别给我们一个人格分裂的女主好吗?完全没有信服力!如果皇后是天生的无趣,严肃,导致一生无宠,我们也接受,那请不要把帝后作为主演折磨观众了,侧面展示下就好。电视剧再往前其实就是戏文的演变,不说要拍的荡气回肠,也别拿端着绕着一集也说不出个啥来糊弄观众!就算原著公主和内侍爱而不得听着也比主感情线吸引人!
男性观众看中的朝堂党争,也没看出来什么火花,完全在咬文嚼字,不要再折磨观众了好吗??
对演员没意见,对服化道没意见,正午有自己的野心我也没意见,但是如果这样,麻烦拍出真正的精品,不要搞自嗨,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时间给观众看伪精品真烂剧!阳春白雪也会有很多人喜欢的,但得是真的阳春白雪,别拿伪精品来糊弄了!
《清平乐》今天大结局,我觉得张开宙是这两年最被underrated的导演之一。微博豆瓣对这个剧一片骂声真心不太懂。不是完美无瑕,不是没有遗憾和局限,但是小火慢炖,真正炖出了人生的厚味。苦味做引,偶尔回甘,余味更涩更酸,从头到尾在人心里都像钝刀子割肉,比起时下那些宫斗爽剧、魔幻甜剧不知道高明了多少级别,更何况制作如此精良。
每个人的一生都免不了被圈禁在一座座孤城之内,唯有自己心里执着坚守的一点仁义、善良、爱情,早就超越了本身的意义,如同信仰的火光,指引我们踉踉跄跄地走完这并不轻松的百年,在孤城中竭尽全力地奏出一段段悦人悦己的《清平乐》。从《孤城闭》到《清平乐》的区别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说人之大勇,不限于清醒地自怨自艾。谁不会抱怨一句两句“怀吉,我们都被困在这里了”,但是谁又能在坚持到最后,在这座被命运、被岁月围困益深的孤城里演唱到最后一秒?到头来,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守望,史书上三言两语的善评,是真心歌功颂德也好,还是仅仅对永恒理想的描摹,抑或是千百年之后继续被cue上热搜,被讨论,被误解,被理解……哪比得上他在永远沉睡的前一秒在心里能对自己说上一句:“为了这百年中的乐音不断,我尽力了”。
全剧最大的主角一个是仁宗,一个是怀吉。一个被圈在金字塔尖的责任之城,一个被圈在社会最底层的生存之城。整个剧为我们展示了两个同样优质的灵魂,如何被投胎到各自的孤城,咿咿呀呀、呜呜咽咽地从头唱到尾的故事。食肉糜阶层对自由的终极幻想是一个盛世理想,而底层民众对自由的向往载体往往是一段神仙爱情。
*** ***
先说仁宗:
其实帝后CP还是帝妃CP都没什么好站的,对于伴侣资源从来不缺的仁宗而言,无论是年轻时看似与他一贯公允和好性格极端不符的“温成专宠”,还是人过中年之后才更明确地意识到帮他一板一眼守护住后宫、守护住天下的皇后才更懂他爱他的“黄昏和解”,本质都不是对情爱的追逐,而是他自己对自由、对常年压抑的那部分自我的一次两次的探索和定义。就好像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自由是逃离,是叛逆,是剑走偏锋,是不走寻常路,而年纪大了之后,我们管自由叫“随心所欲不逾矩”。那些管仁宗叫“渣男”、叫“大猪蹄子”的人,大多数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没有真正把自己代入到他的孤城里去感同身受。不是说人物的每个决定都是对的,但起码我觉得这个人物的一举一动在他所处的那个现实环境中都是比较合理的,包括他的明智和他的错误。后宫中如此, 朝堂上亦然。
仁宗一生对于盛世理想的理解,也和个人自由一样,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弧度。
起初,刚刚掌权的青年皇帝,把忧国忧民的青衣进士郎们个个当成知己,让他们做自己在朝堂上的镜子,在民间的眼睛,帮他好好看看他们的疾苦和需求,言路畅通、革新求变。
然而,勤奋努力、才华横溢、热血又不中二的君臣们也很快被现实打脸。剧情过半,新政君子们一个个下场不堪,韩琦为好友苏舜钦求情、自请被贬出京之前,君臣二人临河垂钓时有一段总结新政失败原因的对话非常惊艳:
仁宗:“你们觉得,只要新政的初衷是利国利民,无论实际执行之后的结果是否全如初衷,朕便要维护到底。只要新政的官员,忠君爱国、兢兢业业,朕便要力排众议,护着你们在执政位置上。所以范仲淹固执己见,不肯稍通人情,更不肯随着情势之变通,改换执政之度,所以欧阳修为图一己之快,与为官清廉的王拱辰结下私怨,此后不思调和,傲然写出君子党之论,苏舜钦更是大喇喇地将罪过亲自送到了仇人手中,你们认定,新政的阻碍,是君子小人之争,是才子与庸人之别,所以你们不屑妥协,固执地做君子,狂放地做才子……”
韩琦:“臣没有不屑。”
仁宗:“你没有不屑,但是韩琦,你有本事让他们放下君子的清高固执,先做能臣吗?”
韩琦:“臣没有。”
仁宗:“朕也没有那个本事,压制住全天下的庸人小人。”
——这段台词,每次再看,都还会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样的论政,我们有多久没有在在播的电视剧里看到了。而这段总结陈词,也标志着仁宗从一个少年皇帝,正式地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一国之君。
十年之后,围绕群臣力谏多年都没有任何进展的立储一事,韩琦和仁宗再次临河垂钓。而此时的韩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仁宗怼的一愣一愣的新政官,经过了十年在外锤炼、也与仁宗更加默契的他,面对这个年事渐高、刻己仁厚了一辈子、却因无子为继而在政治上、在精神上都深受打击的仁宗,给他的建议是:
“陛下膝下原只有公主一人,如今公主出降,陛下再无子女承欢膝下,臣每念及,变觉凄楚,替陛下落泪。臣有一谏议,陛下姑且先听听。臣以为,不如在禁中建立书院,择名师讲授,使宗室所有子弟入内听讲,定期作文,辩经,结合时事做论述,陛下处理朝政间隙,回寝殿途中,或是觉寂寞之时,便可临幸禁中书院。其一,臣等每被陛下面见,常从陛下言行中所学极多,受用不尽,许多宗室子弟,却反而极少见到陛下,宗亲乃陛下最亲近之人,原该多沐圣德,其二,此举亦可让陛下,多见见亲近的后辈,见见少年人读书论理,乃至淘气,都可稍慰孤寒,对陛下康复也是极好的。”
你看,韩琦在贬谪归来之际,实力演绎了对仁宗当年教诲的消化和执行,熟练地掌握了变通,掌握了让度,掌握了调和,掌握了实效,做到了在一个君子才子之外,首先做一个能臣。而更可贵的是,君臣之间,十年之隔,两场垂钓,城府不同,但那份关怀社稷、顾念彼此的初心却仍未改变。
就凭这样的起承转合,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剧只有6.8分。
故事的最后,怀吉想起来官家曾说的话:“朕竭尽全力,能给朝堂的只是平衡,而能给百姓的,不过平宁。”
看到这里真的是忍不住流眼泪。我想每一个官家的观众都会想对他说,这其实已经很多了。仁宗这一辈子,命运对他有薄有厚,他尽心竭力,但终究也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一个偶像。生而为人,孰能无过。对父母、对后妃、对子女、对臣民,或许在他心里都有无限遗憾,如困孤城,终身未能尽兴。可是对于观众、对于课本、对于历史,对于后人来说,宋仁宗的名字,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留下的却是真正的《清平乐》。他当年亲自贬谪出去、又保护下来的一众文人的光辉笔墨,到今天我们都还在和徽柔一样一边抱怨、一边欣赏着背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部剧让你看着一个个我们名字并不陌生的角色,一个个鲜衣怒马的少年,从意气风发,到苍凉世故。有的怀抱理想玉石俱损,有的被磨掉了棱角,默默陪伴至终。它让你看着一个个巧笑顾盼的少女,盼着长大,盼着幸福,然后在这种同款盼望之中,又以不同的方式蹉跎了下去。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的相守一生已很知足。这部剧让你对一些从小就被嘴巴肌肉记忆的文章,再读起来,忽然就多出了许多声色、光影和温度。
*** ***
再说怀吉:
如果说仁宗的故事描述的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里统治阶层高光闪现的确幸年代,那么怀吉的故事象征的就是这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艰难民生。
公主和怀吉的爱情故事真的很特别。很多人在看完书、看完剧之后都会觉得,心疼是真的心疼,唏嘘是真的唏嘘,可是任你郎才女貌,神灵契合,读来想来总会带着那么一点不适感。
我同意且认为这份“不适”正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孤城闭》也好,《清平乐》也好,本来都没有在真正描摹、歌颂一段身份悬殊的年轻人之间突破禁忌的爱情,而是借由一对各自站在森严分明的社会阶层一顶一末的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畸恋,讲述了一则深意暧昧的政治寓言。
完全可以把怀吉这个角色当成是所有明君才子口中念念不忘的“江山”、“民众”的一个绝佳缩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更多的时候,水只是那行船之人手边天经地义无度攫取的资源。作为与“君”相对的“民”,他们的日常是供养和侍奉君主,并被君主所管理和驱御。他们大多同怀吉一样,从身份到材质,大都带有着“天然”的残缺。他们恨命运无情,憎遇人不淑,却很少怨怼造成自己命苦、残缺的根源——那条君民之间泾渭分明的鸿沟和由此相生的一切残忍制度,仍然怀着最大的善意去尽力供奉、爱戴着他们的君主,悲悯而又出离地见证着与自己有关无关的历史一幕幕发生在眼前。他们一面奉行着君主们制定的规则,小心翼翼地避免被席卷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一面又心甘情愿地为了一些“君臣”之间似真若假的迤逦梦想、情愫,而毅然决然地去承担了许多本不该由他们来承担的后果和重担。
对于公主来说,怀吉是那个她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白”和“撩拨”、让他既不能接受也难以抗拒的人。是那个当她有了情郎时替她写诗、被情郎伤了又做她影子的人。是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永远不会丢下她不管的人。是当她“一无所有”之后对于“家”、对安全感、对她早已习惯了的“永远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被宠爱”的最后仰仗。是那个无论她是好是坏是沉是浮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以一个最服帖熨帖、低眉顺目的姿态守护着她的人。
这段关系的一大特点是不对等。
不对等不代表没真情。公主对怀吉渐渐由依赖变执着的爱,是真切的,果敢的,到最后是带着那种一切风俗礼教通通都给我靠边站、没有你就没有我自己的坚定跟决绝的。与怀吉之间的感情,既成了她自己反抗那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被深深支配的人生的唯一手段,又成了让她继续存活在这孤冷寂寥的世上的唯一理由。就如同古往今来的圣贤之书里,哪个不是一口一个发自肺腑的仁者爱人?统治阶级儒家政治的合法性,也深深根植于这种对于民生既关怀又依赖的对立统一之中。比如清平盛世之中的仁宗,他对百姓、对梁家、哪怕对怀吉,不可谓不是真实心系。但是这道天然的鸿沟,使得哪怕是天底下最仁慈的君王,也依旧是真实造成梁怀吉家破人亡、身残志断、爱而不得等一切人生悲剧背后的罪魁祸首。
对于怀吉来说,公主对他的一切特殊对待首先是“恩”,从自己当年由于公主降生而免除的死罪开始,到一集不落的参与了这个高贵美丽的姑娘从1.0长到6.0的全部过程,像小王子看着他眼中有且仅有的那株玫瑰花从生根发芽、含苞待放、到任人采撷、风雨飘零……而他能做的只有再默默守护得久一点、在她快要被逼死的时候舍命做她的一棵救命稻草。他把这一切归功为皇恩浩荡,即使他也有一切男儿郎最正常的心动、向往、心酸、守护,他却从未敢让那个小小、卑微的自己像公主、像正常人一样把它们定义为“情”,以至对于公主的回应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纵容和照料,而那些生而为人孰能幸免的“心酸”和“念想”却只能永远埋藏在心里深到连自己也看不见的地方。
另一方面,怀吉对徽柔单方面比仁宗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付出欲,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无底线、无原则、无期限的永动,纠起深因,恰恰还是因为他的残缺。除却他身为宦官、身体上无法逆转的缺陷以外,怀吉这个人物其实是无限接近完美的。他无论是相貌、才情、心地、还是眼界均为人中龙凤,官家愿意跟他聊天,名家朝臣也乐意与他结交,剧里人物不止一次提到过,如果不是因为少年时期横遭不幸,被家中奸人遗弃、卖进宫中,怀吉一定会是一块指点江山、状元及第的好材料。可他就因为这“天生”永远无法逆转的一道天堑,一处残缺,使得他虽然看上去可以无限接近圆满的人生,却永远、永远、永远也达不到圆满。徽柔给怀吉的感情虽然是无限接近爱情的真情实意, 但始终也因为差了那最后一点点要件,多了那一点点“不适”,而永远不能被他自己、被别人、甚至被千百年后的我们定义为完整圆满的爱情。正因为这只差了一点点,却永远、永远、永远也走不到的圆满,使得怀吉表面再恭顺任命,心中终究意难平,因而永远无法停下自己脚下不断弥补缺失、永远朝着圆满进发、甚至时刻准备着向圆满献祭的步伐。当怀吉眼睁睁着看着公主从高楼上对新封的状元郎冯京脸红,为才情并茂、深谙儿女情长之道的曹评沦陷,他的内心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吃醋、难过,那是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本来也可能拥有的另一条人生道路,以及与自己心爱之人相逢相知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虽然他梁怀吉最后也拥有了公主飞蛾扑火、孤注一掷的爱,但他本来也可以是冯京,是曹评,甚至做的比他们更好,在无数抛向他的绣球和关于他的窃语当中,他的双眼中只能看到他的公主,他本有可能带给她她这辈子最最渴望、而他这辈子永远都给不到她的那种幸福。
纵观古今,上位者能给由无数个“怀吉”组成的“天下百姓”的,不过是一些虚幻缥缈的“恩”和永远达不到的“梦”,与天下“怀吉”们对他们真实无度的原谅、纵容、理解、奉献、爱慕和铭记相比,实在不值得一提。那些即便是勉政一生、爱民如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明君圣主、文人志士们,你们每人所身处的孤城和在城中孤战高歌的勇气,比起百姓为你们泣血吟唱、世代传颂的清平之乐,差得还远呢。
*** ***
最后再多说几句闲话:
王凯的演技在这部剧里震慑人心,怎么夸都不为过。从端正、俊秀到自成艺术的海报开始,到青年仁宗那厚积薄发、内敛忧郁的第一个眼神,再到新政初行、人才济济、端庄而不刻板的盛世明君形象、再到迈迈老矣、国事家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但眼神始终警觉矍铄的老年仁宗,啧啧,啧啧。从《琅琊榜》开始就非常喜欢王凯,但他在这个剧里的跨度和深度都到达了新的高度,是萧景琰那个愣头青远不能比的。
边程和任敏前途无量。一个会收,一个会放。他俩今后一定还会拍很多很多戏,但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后悔曾经拍过这个戏。这剧不论总体评价如何,怀吉和徽柔就是少年少女最纯粹、最美好、最令人唏嘘的模样。 真不敢相信04年出生的弟弟如今都已经这么会演戏了,而且难得的是能演得这么从容,沉稳,不虚浮,不急躁,导演功不可没,希望今后家人和经纪人能好好教育、好好保护住这个宝贵的灵性和气质 。
我本来特别不喜欢江疏影对少女丹姝的诠释,但是看完通篇之后又觉得这么一个自命不凡、假清高、实做作、肚子里确实又有那么一点墨水的呆板千金形象其实还挺符合人物性格的,不枉她做得出跟自己的老公搞了一辈子双向暗恋这种奇葩事。这样的女人,也许可敬,但真的有点不太可爱。
张贵妃这样的美艳小作精,文化不高,但贵在“纯真”,就是每个成熟男人心中必备的一款白月光,既满足了他们可以享受来自老婆的不含教化、不含“杂质“的纯粹仰视和在意,也满足了把老婆像闺女一样来疼的那种慈爱、给与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后宫对张贵妃敌意最大的反而是徽柔了。可是仁宗宠贵妃跟宠闺女都犯了一样的错,因为他给她们的是一种剥夺了他们成长机会的溺爱。别人都能在现实的千锤百炼下逐渐摸到自己所在孤城的边框,在边框中挣扎、起舞,而仁宗却凭一己之力徒手给这两位打造了一片无拘无束的草原。可是这种草原的幻想,一旦离开了他的持续庇护,就会致命。仁宗对张贵妃的庇护,是随着自己年龄心态的变化,主观上逐渐淡化了的;而仁宗对徽柔的庇护,则是伴随着“没有父母能陪子女一辈子”的客观无奈戛然而止。
稍微跑偏一点说,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怀吉对徽柔的感情虽然从来都是压抑温吞不主动表达的一方、实际上却要比徽柔对怀吉的感情更深刻数倍的原因。因为徽柔对怀吉的依恋是在一种完全不懂得现实边框的状态下本能产生出来的,而怀吉对徽柔的感情却是在深深知道自己的一切局限,从身体,到身份,从伦理,到时局,但是依然选择“有一给十”、你开心我就变成小透明、你需要我就给你当浮木、然后全部后果我自会承担的清醒。一个不懂事的人的“疯”,和一个最懂事的人的“疯”,级别全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当徽柔终于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有多“穷”、完全认清了自己的任性是以父亲的健康和怀吉的命门为代价的那一天,她放手了。在她迟到的成长终于到来的那一天,她哪怕让自己孤独到真的疯了,也不会再让自己爱的人陪她一起“疯”了。而直到这个时候她对他的爱,才稍微谈的上势均力敌。
说来也有趣,全剧最正常、最“懂事”、理智到如同穿越过来一般的一个角色偏偏是全剧最偏执的徽柔她娘。又清醒又善良的禾儿,完全做到了她从小给自己制定的明确目标,像空气一样舒服地陪伴了仁宗一辈子,不吝于给与,但什么事情也不过分执着,真不愧是垂帘的大娘娘从小亲手调教出来的人。其实通观一生,苗妃的客观境遇比起皇后、张贵妃并无本质区别,甚至不如,区别的是同样一个飞蛾扑火的决定,禾儿当初在做出的时候是一个有意识、有认知的informed decision,是她自己想好的,选择的,在接受了一切可能后果之后做出的决定,所以幸福感如此不同。之后无论再遇到什么情形,心态上都不会太失衡。这一点放到今天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有所追求、有所取舍的人学习借鉴。
张开宙拍的历史剧跟老一辈天才导演相比充满缺点,详略,节奏,构思,剧本,等等等等,都有继续推敲甚至颠覆的余地,但已然形成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个人特色。从《知否》到《清平乐》,选的本子都是深深扎在现实土壤里的古偶,都属于静下心来言之有物,又具有一定娱乐观赏性的文学作品。虽然结果常常两头不讨好,但是我希望他能继续精进,而不是失去资源,或者变得更讨好。《明兰传》和《孤城闭》的两部原著我都看过,也都很喜欢。《知否》电视剧在改编上,特别是在人物性格上,比如明兰和小公爷,都还出现了不少明显违背了人物逻辑、导致原著精神降级的地方。但是《清平乐》的改编在我看来,无论是从人物性格还是故事主旨上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碍。不同人物的详略诚然与原著有差,但如前所说,原著的题眼本来也不是歌颂一段公主和太监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而是通过小人物梁怀吉一双通透、克制又慈悲的眼睛,近距离地去观摩、审视一段在历史课本上被寥寥数笔带过的盛世景象、光环人物,并走到这些盛世光环的背后细数每个大人物、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从而梳理出一些千百年间风云变幻亦未多变的人性道理。电视剧中,这双观摩 、审视的眼睛从梁怀吉个人的变成了仁宗和怀吉两人的,且以仁宗为主。故事的详略和深浅也因此做出了一些调节。节奏虽慢,但并不拖沓。我觉得这样的改编很有新意,跟原著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原著对历史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的艺术妙思,但同时也填补了更多的留白,把我上面提到过的那种“君”与“臣”之间的对立、统一、暧昧又尴尬的关系演绎得更为直观、透彻。而剧中那些对众多边角细节的考究和刻画,更是有种“故事慢慢讲、先把你丢进那段历史里VR过几天再说”的浸透感,有种清明上河图主题乐园的氛围——这恰恰是正午张导的小火慢炖剧里所独有的。很多人不喜欢张导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常常不知道应该以哪个人物的身份代入保证“不错”。因为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都不完美,也常常不“正确”,好人经常有自己的狭隘或世俗,坏人也浑身都是值得怜惜、歌颂的地方,观众本来抱着看古偶、站CP的心情来追剧的,结果“三观”一路被意外摩擦,会产生一些不适感。可我觉得这正是张氏古偶优于其他古偶的地方。它比历史正剧更活泼亮眼一点,降低了观众的门槛,又比流量商业剧更在乎包一些真材实料给观众,而不是一味逢迎。
我希望,——尤其在连老一辈天才导演也开始拍流量商业剧的今天,我希望张导今后能继续这么拍,在自己的风格里不断精进、突破。而我会继续这么看,不吝惜给它该有的掌声,以及他值得我们付出的耐心。
Jessica Hu 2020.05.18
虽然刚看了两集就过来评分可能会略显轻率,但是这两集已经足够让我确定正午的品质。无论是从服化道,礼仪细节,台词人物都十足的到位。可能因为现场收音问题有两个小地方突然切换了配音,但是瑕不掩瑜,在我看来甚至算不得大问题。偶尔自称由朕切换成我看似不严谨,但却合乎情理逻辑,所以我也不认为这算是问题。短短两集其实已经奠定了整个剧的格调,可能我没看过原著,不太清楚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但是仅仅是这两集我也可以深深的感知到一种帝王的无奈,宿命与责任。生母一事,欲尽孝道而不能,是无奈,而身为帝王,他接下来要失去的只会更多,这是他的宿命。梁家一事,更可见一般,看赵祯的时候有时会想,他不过是一个少年,何至于事事周全?甚至在去见生母的时候我都在想,只要没有人说,便不会有人知道,悄悄看看不就可以顾全私情了吗?但是直到梁家之事的发生,才更让我确信,天家无小事,即便只是吃的零嘴,尚可以引发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变化,又况乎其他?这些年看剧开两倍速已经成了习惯,感谢正午阳光,让我还仍然能有用最寻常的速度,静下心来仔细看的一段故事。
——后来的我打脸了,没有看完。。。我还是喜欢正午阳光,还是喜欢演员,却也必须承认再好的人也不是百分百的完美了。。。甚至看完以后我才跑去看了原著小说,发现其实整体来说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把这样一个故事通过赵祯的角度来呈现,强行在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里预先把大的那部分加以渲染,最后只能显得头重脚轻了。如果孤城闭是小蚌含珍珠,那清平乐无疑是塑料袋里装石头了。
今天flag就立这了,这剧我不会抱有太多期待,除了原著的公主线我会关注一些,其他内容撑死也好看不到哪去。
骂什么张开宙,自从知道正午要把《孤城闭》拍成宋仁宗传,我就觉得交给正午哪个导演都救不回来。
正午有剧毒,真的。来自一个曾经深陷正午营销,对正午抱有过高期望的人的心理感受。我自己也数不清看过多少正午的电视剧,也正是因为越了解越失望,才不会对正午有什么奢望。
自从《琅琊榜》这个网文ip改编成功,大火特火后,正午总是期望能够复制一遍琅琊榜的辉煌。于是在此之后的正午古装剧,永远充满了家国情怀的调调,考据的服饰和优秀的美术,但是再也达不到当年的热度了。
正午是有野心有情怀的,他们总是希望艺术和口碑兼顾,流量与赞誉齐飞,所以这些年他们拍的剧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靠谱又认真。可是真要仔细琢磨起来,还是全靠同行衬托,自己风评UP。
不好看是原罪,不是用节奏问题,用粉丝控评,用发大水的数据就能解决的。张开宙能拍成老太太裹脚布,其他导演也会拍成这样。还是因为正午定的格调太高,为了所谓大格局,所谓谈情说爱中的一股清流,早就忘了什么叫好看的电视剧。
整体格调,不伦不类。能把历史剧拍成让人打瞌睡的流水账,也真有本事,拍纪录片的都比这剧知道如何设置悬念起伏,看动物世界都会关心一下这只猎豹有没有抓住猎物。而这部剧充分运用了白描手段,告诉你什么叫态度端着的好学生:每个演员都在努力传达“我们演戏好认真”,每句台词都像是小学生命题作文里的中心句,生怕说深奥点观众就听不懂,近乎没有留白,就差往观众脸上砸:“啊,官家好无奈”“啊,平民百姓,芸芸众生”“啊,君君臣臣”。满屏幕莫名其妙的悲悯,时不时来点不明觉厉的古言装装b格,但你又完全无法深究其内涵。说是拍摄一个宏观的时代,实际上只能依靠不断的强调主题把内涵抛给观众看。说点人话,没内味,正午拍不出自己想要的高度。
好吧,即使是开喷正午,我也承认自己对正午要求过于严苛,尤其是对于我期待的题材,总是希望能拍出top级别的效果。所以当知道孤城闭要开拍时,我很期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以公主和宦官的悲剧来展现一个时代,侧面描写北宋风貌还能深化主题,对于言情小说这样的载体已经足够了,孤城闭本身真的撑不起太大的格局,更多的是儿女视角的细腻,那些时代洪流本就该是蜻蜓点水般的处理,反而更能给人惊喜。
可是正午觉得爱情不够格,偏要从皇帝视角拍完一生,呵。所谓深度从来与题材无关,强行把言情小说提高成历史高度,真的不会好到哪去。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说是正剧,没那么高深的内涵,说是言情剧,又大写特写历史。还是粉丝给力,给清平乐定了调,历史传奇剧。不愧是粉丝,轻易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
所以骂什么张开宙啊,既然失望那就继续往上寻根啊,既然张开宙吃了正午的品牌红利,正午也乐的用自己的声誉为他保驾护航。那名声砸的时候就不该只cue导演啊,正午这尿性还不该骂吗?
粉丝们就别来battle了,我最近不想对线,对于某些精神股东我也没啥话说,反正洗地就完事了,我和你们也没有共同语言,除了化身祖安人对喷也没啥互动了,那还是双方少打点字吧。
———————————————更新
哈哈哈哈哈,讲个笑话,清平乐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有些人我都膩了,翻来覆去就那几句,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我敢这么早放言就是因为我不看好正午的水平。台词需要品,剧情需要品,不是,让观众品是需要资格的,就这级别的台词和剧情,也好意思大言不惭的要求我品??别搞笑了,国内值得品的电视剧可不是清平乐这水准,强行催眠自己不断洗脑“这剧真好看”难受的可是你们。
收视率高了,打脸的是我,但我也就一头铁开影评吐槽的,给有同样想法的人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省的每天被一群颠倒黑白的水军气死。收视率扑街,尴尬的是你们,难为自己看了七十集流水账还费力不讨好,噫,各位看不惯的还是点“没用”好了,大家都清净。
———————————————
我不想下场对线,所以把我想说的,更详细的写到另一个影评了,想看的可以一起看。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495709//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495709
啊,有些粉丝,先是毫无逻辑的论点,然后我心血来潮想来辩论,结果就暴露原型,变成泼妇张口大骂,其素质之感人,我也没法教育。那只好删评加拉黑呗,辩论可以,骂人而且骂那么难听,不可以,来一个我删一个。
(正文前,先放六张结合我硬盘里宋画资料拼接出的图镇楼。)我最直观的观感:这部影视剧在宋代历史服饰设计上用心考究,走写实主义路线,与真实的宋人衣冠的贴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该剧的宋代朝服、祭服、公服的制度性服设,在国内古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服化道设计史上,可谓是正本清源,必将会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浓墨重彩一笔。
《清平乐》的剧情及台词,基于《宋史》《长编》及宋人笔记史料、别集的史实记载,真正做到对宋史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妙是在历史记载留白的间隙合理而巧妙的演绎,裁剪腾挪,浑然天成,整个故事与人物对话、情调蕴藉着“历史现实主义”,展现出历史文化与古代庙堂-民间社会生活风貌,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北宋仁宗时代儒家士大夫的治国理想与家、国、礼、仁的情怀,摒弃了近十余年来一味去迎合“低幼化、娱乐化、程式化”的古装剧市场,一反千篇一路的套路剧、甜宠娱乐,表现出来古装剧可肩负起引领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培育大众历史文化审美与思想的社会责任之可能。对喜爱历史尤其是熟悉宋史的观众来说,正午阳光团队制作的该剧,就是圆了知识、精神与审美三重的艺术重构的历史梦。
希望《清平乐》这部剧随着时间沉淀,“千淘万涤始见金”,今后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关注到,对他的艺术审美及文化思想在能够欣赏、理解并宝爱。并期待制作团队今后能有机会,更多出品此类题材的古装影视作品。
对因此剧而对宋史产生浓厚兴趣的网友,若想进一步徜徉在宋代史海漫步,从历史文献的史料原始性、文句精彩可读性方面,我推荐以下进一步扩展书名——建议杨仲良的《长编纪事本末》为主,正史《宋史》、《长编》为进阶使用,《宋人轶事汇编》《涑水记闻》(其所在的“全宋笔记”系列亦可查阅)等笔记史料为趣闻补充,,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宋代原典史料,基本上都能写论文了(另,宋史专家中国社科院王曾瑜教授主推《宋史》《文献通考》《长编》《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料原典6部曲”;已故北大教授中国宋史开山者邓广铭先生给想入门的年轻人主推《宋史全文續通鑑》《皇宋编年纲目备要》两部。)
细看该剧服饰的形制与细节,大致可以看到参考宋元人绘图传世的一些形象,如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马和之《孝经图卷》,《女孝经图》,《人物故事图 》《迎銮图》,《大驾卤薄图卷》,《玉辂卤薄图》,《景德四图》,《文姬归汉图(南宋陈居中绘)》,《中兴四将图》,《歌乐图》,《撵茶图》 《清明上河图》等以及河南巩义宋陵石刻、宁波东钱湖宋代石刻、黄岩赵伯澐南宋墓、白沙宋墓、黄昇墓、蒋师益墓出土服饰资料等历史素材,可略窥此剧服饰还原严谨之一端。 观摩《清平乐》剧照及花絮图,服饰与暗纹的图样与历史原型的文物及图像资料接近度很高,剧照中宋代服饰中多用纯色暗纹面料,将宋代人以淡雅低调内秀,这样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出来,细节考究、形制轮廓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同时在可以发挥的细节方面,进行适可而止的艺术再创作,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服饰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总体上看,该剧对宋代服饰真实面貌的考究贴近程度,在中国影视剧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第一部,值得为对历史及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强烈安利。
下面笔者就以劄记的形式,结合宋代文献记载,解读剧中复原的宋代服饰,尤其是朝服、公服及男装部分,会有大量宋画及宋代图像资料,需要多图预警。
两千年的中国帝制时代,宋朝(西元960-1279年)刚好在中间,处于中国帝制社会中古时代的结束到近世时代开端这一阶段,法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史研究学者谢和耐曾讲宋代称作“中国近代化的前夜”。
史学界也一直有“唐宋变革论”的学说,唐以前中国是贵族社会,与今天中国的文化风俗思维伦理很有异,基本上是有点文化隔膜的感觉了;而经历唐末之际五代的剧烈变革,宋代是平民社会,社会阶层流动较快较易,开明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与文化,人心民俗伦理思想与现代都接近了,宋史学界经常说宋代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夜,所以你感觉到宋人的文化思想及审美与当代中国人很亲近,有一种亲切感。
历史在宋朝这里,从唐以前的世家政治转向了文人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上了一个比唐汉更绚烂的高峰,宋代的文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宋代的审美,也因此成了中式审美的基调。不仅在书画上影响人民,更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一整套审美哲学。在宋朝,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无数丰富的细节,都是宋朝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有朋友评论说,宋人衣冠服饰与器物很养眼,有种高级的美,近古美学是从北宋开启的,宋以前的(物化形象)美则美矣,但会有一种疏离遥远(略显陌生隔膜)的感觉,例如看唐朝美人,必须放下现在的审美观去欣赏,从宋朝开始,美的表象形式与现在人熟悉的越来越趋近,这种感觉与领悟力还是很准确的。
另外再多说几句,晚清学者严复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客观持平之论。
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陈寅恪经典论断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评价与陈寅恪的“造极说”的表述基本一致。他后来补充说:“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 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所以宋代的真实的服饰与物质美学,值得现代社会的观众们虚心的去重新认识,下面就电视剧《清平乐》(孤城闭)花絮、剧照中的服饰,与历史真实原型作一简单的对照解说,欢迎补充、指正。
在正文开始前,中插一段我在播出一年后(2021.04.05)二刷笔记4则:
1我平时也是观剧达人,看得日本NHK大河剧、韩国KBS时代剧、好莱坞大片、HBO/BBC季播剧集亦可谓不少,自认为个人审美和影视观影积淀还可以。我反复碎片化时间看清平乐的这一年,一直觉得编剧朱朱很了不得,我枕边常置宋史、长编、轶事汇编,熟知她剧本中大多数的典故、史料原文出处的原书,有多艰深晦涩,因此经常隔几分钟的剧情与台词,就被我挖出她是看了那几本书,巧妙应用哪些宋史“梗”,裁剪腾挪了哪些记载,这种如找彩蛋、历史寻宝的游戏,我很过瘾。满足,真犹如宋史珠宝铺,琳琅满目,眼花缭乱 。
朱朱写的人物一些看似“闲笔”的细节,均有所本,不是水出来的剧情,而是见缝插针抖历史包袱,大多这些参考了宋人笔记野史的记载(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如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石林燕语》魏泰《东轩笔录》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王曾《王文正公笔录》欧阳修《归田录》王明清《挥麈录》等等)现在合辑按人物编纂的周勋初《宋人轶事汇编》(全五册) 非常值得为大家推荐。其中的轶事如“口渴忍住回宫喝怕镣子被罚”“夜间肚饿起来想吃烧羊肉怕以后嗣君以此成惯例而杀生灵(羊)太盛”“契丹使朝贺中风口吐涎粘燃御袍,病中呼张某则与曹皇后谋大逆”“梳头夫人嘴长最先被赵祯发落出宫去”“两美人被遣送出宫因怕自己耳根软犹豫所以连夜让内侍打发出去”“传说是上界赤脚大仙转世故常喜欢在后宫赤着脚走动”等等.
2 种种细节都在《宋人轶事汇编 第一册 宋仁宗篇》可查询原征引史料,大多有历史典故或影子的支撑。这些作为一个非学历史出身的,太耗费精力查考与编排了,并及其考验阅读量与古文能力,要知道我花了两年多时间,才能写出并没有文学性,被导师批“就是史料充实但用语干巴巴”的12万字的硕士论文。
比如我就很满意并惊艳于《清平乐》中,将仁宗知道生母为李氏而非刘娥的时间线,安排到刘娥生前就发生,这样既有戏剧冲突,也实际难以证伪,妙的事最后还能圆回来,圆的天衣无缝。就像马伯庸的“历史可能性写作”在史料留白的间隙见缝插针 裁剪腾挪 “骑手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众斩其首”的人物演义成一段《长安十二时辰》的雄文 。还有将大大王楚王赵元佐的“阳狂病”狂疾移花接木在八大王燕王赵元俨身上,是这个角色丰满有戏剧可看性了。还有其他将“四贤一不肖诗”, 与四大发明毕昇等桥段结合,螺蛳壳里做道场,努力呈现历史信息量。还有种种好梗非常巧妙 心服口服 。
所以正如赵冬梅教授所言“一批具备直接从史料原典里找历史的编剧人才,已经进入了影视界”虽然我不认同清平乐一部剧并不能能代表影视界真就有啥大脱胎换骨了,正如《流浪地球》至于所谓“中国科幻元年”一样,但至少于编剧朱朱而言,确实正如赵教授所说是受过的高素养与审美训练的人才 。
3 有时候我个人觉得,此剧的初看体验大多人不太好(包括我看第一集前半程),肯定剧本身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比如站在我的视角与追求上,剪辑的节奏是这剧感觉节奏平铺直叙、没有冲突张力的最大原因,开头“天圣年间”字幕一出,赵祯乳母“当阳郡夫人许氏”走路入宫这段,拍摄剪辑的很冗长又沉闷、让人抓不住眼球,实际上可以参照《鹤唳华亭》开头与镜头剪辑,将“少年赵祯”骑马也出宫门去皇陵寻母,这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放到开头,先让观众有紧迫感、冲突的张力,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好奇“少年皇帝为什么这么急?怎么要夜出宫门干什么?”一系列好奇与疑问,然后一下子就想往下看。这时候再倒叙“八大王进宫透露仁宗身世,赵祯传宣奶娘许氏入宫问明生母信息”“八大王出宫路遇参知政事吕夷简,吕夷简明白了赵祯接下来会有情况”这个时候 剪辑再切进“赵祯带张茂则”快马飞奔在途径开封大相国寺去往皇陵的路上,下面一律如剧中的节奏。
还有清平乐剧本写得绝对有戏剧张力冲突,不过宙宙不如军军(《鹤》剧杨文军导演)会玩多种花样,清平乐镜头与剪辑太老实太保守。实际上,我觉得镜头方面,远景与特写需要适当切换,有必要对如开封外景等用一些长镜头,对考究复原的有仪式感的表演场面的礼服,多一些不同机位,进行细节特写,让观众可以欣赏到“汉官威仪”礼服之美,还有典礼“大朝会”“册后大婚”“祭天”“谒庙”等重大宋代礼仪活动大场面的仪式感,更加强剧集节奏感、气质韵味与视觉冲击,不像现在剧里这般将“元正大朝会”“仁宗乾元节见外国使臣朝贺中风(朝服)”“三月上巳时节亲耕籍田礼”(通天冠绛纱袍服)“开宝寺祀神祈雨(祭服)”“刘太后衮服谒庙(衮龙服、十二旒冕)”这些已经拍了的场面 剪的如此节奏温吞、礼服都也看不清 可惜了,但瑕不掩瑜,况且各人审美与想法也众口难调,不必强他人之意志而一元化。
4 有阅历与思考能力的人,就懂得这部剧的“历史现实主义”与家、国、礼、仁的情怀了,电视剧编剧不能一味去迎合市场,千篇一路的套路剧、甜宠娱乐,而应该允许多元,给真正表现历史主义的严肃题材一点存活的土壤,应该引领社会,对大众审美与价值观、思想有所引导,这也是对编剧的责任与能力的要求 。希望《清平乐》不要昙花一现,成为国产古装类历史题材里的一个孤例,而因为所谓的评分与口碑,让投资出品方无钱可赚而影响今后对此类作品的支持与投资,则未来还是可待的,喜欢历史的人还偶尔有难么几个剧可看。
发此笔记,是为好剧没有得到公正口碑,不能被更广大观众接触,没能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传播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品味而遗憾惋惜。很多因为评分低就不看的,错过了这部剧,希望还能有幸再遇见。
篇章一:剧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1、宋代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制度
通天冠,是皇帝礼服制度里一种礼仪性梁冠,也称卷云冠、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至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按通天冠自秦代为帝王礼仪场合所专用(皇帝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至明初,历代皆有,清代废除。 关于皇帝朝服即通天冠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通天冠(朝服绛纱袍)。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策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为“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戴这种冠时需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并用黑色缘其领、袖及衣裾,系以绛纱裙(即裳),内衬白纱中单,领间系垂白罗的方心曲领,腰间束以金玉带,前系蔽膝,系佩绶,穿白袜黑舄。”在祭祀、大朝会、大册命等重要场合才穿,是仅次于衮冕服的一种衣服,为帝王专用。脖子上戴的那个就是“方心曲领”,最早出自北齐的朝服,据考证,是沿袭了汉制的“曲领”,是一种起衬领作用的内衣,样式近乎方形的布片,可以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或者袷之”,这个倒不是帝王专用。
2、宋代官员朝服(制度化具服):梁冠朝服制度
朝服是东汉开始至明代历朝君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朝服衣裳部分统称绛纱袍,细节包括梁冠(进贤梁冠)、赤红罗衣、白纱中单(两者皆以青饰领缘)、赤红罗裳(青色衣缘)、赤红罗蔽膝。 关于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记载: “朝服,(按搭配梁冠类型的不同细分成三类)曰进贤冠服(宰执以下群臣服用),曰貂蝉冠服(宰执及以上三公服用),曰獬豸冠服(台谏官服用),皆朱衣朱裳(衣、裳主色底色都为红色),宋初之制。 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又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于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3、宋代皇帝公服:衫袍、履袍、䙆袍制度
关于皇帝公服所用红色开袴衫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记载,不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衫袍(赭黄色和浅黄色圆领大袖,衣身不开衩)。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六瓣黑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单挞尾绕胸革带),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衣身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袴袍。又有赭黃、淡黃袴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其制,曲领大袖(圆领大袖,衣身左右开衩),左右开衩,下无横襕(上下通裁),束以革带,幞头(平脚长翅幞头纱帽),乌皮靴(黑色皮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幞头,乘舆或服上曲焉(皇帝有时候会戴冲天翘脚幞头)。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关于皇帝穿用的一种圆领大袖襕袍,此服等级略高于一般公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 履袍(红色大袖圆领襕袍)。袍以絳羅(红色罗织布)為之,折上巾(平脚幞头乌纱帽),通犀金玉帶。繫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黑色牛皮材质)。四孟朝獻景靈宮(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月份的初一)、郊祀(冬至日)、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及端門肆赦,並服之。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若大輦,則服通天(通天冠)、絳紗(绛纱袍)如常儀。
关于皇帝所服用圆领窄袖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 又有窄袍(窄袖圆领开衩袍),便坐視事則服之(非大朝会面见臣僚议事时会穿)。皆皂紗折上巾(经常搭配戴唐制幞头),通犀金玉環帶。窄袍或御烏紗帽(有时候这身也搭配平角幞头乌纱帽用)。中興仍之。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繫鞋,晚講,皇帝服頭巾,褙子,講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講筵之制也。
注意:宋代皇帝公服(也叫常服)一共三色六款:柘黄色、赤红色、淡(白)黄色(搭配排方或团方玉銙带);官员公服(大袖圆领襕袍,与帝王常服形制一样)元丰改制以后是这样三个等级色款(七品以上绿色,五品以上绯色,三品以上紫色);宋初到元丰以前,公服一共四色:紫(搭配球路纹金銙带、配金鱼袋)、绯(搭配御仙花金涂银銙排方带、配银鱼袋)、绿(搭配荔枝银銙单铊尾偏带)、青(搭配乌角带);
4、宋代官员公服:制度化常服襕袍纱帽
宋代公服是官员、皇帝在政务场合处理政事或平时稍正式场合穿用的办公制服,一般的典礼仪式除了特殊重大的要穿朝服外也可以穿公服。宋代公服的标配是“圆领大袖襴袍、平脚幞头纱帽、单挞尾绕胸革带”。 关于宋代官员的公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五》记载:“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 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朱, 七品以上服绿, 九品以上服青。 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中兴,仍元丰之制: 四品以上紫, 六品以上绯, 九品以上绿。 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
又载:“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 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幞头,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另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一作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初期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得还不十分长,到了中期以后,两脚伸展加长。
另外,从细节来说,北宋前期幞头为前额帽山边缘呈上宽下窄坡棱形,与后期及明代公服展脚幞头呈规则的矩形帽桶形制有所差别,另一部反应宋仁宗时期的电视剧照就是做的比较严谨写实的北宋前期形制,还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大袖圆领襴袍公服需要做的形制宽大一点,该袍身放量足够宽大,修长足够长,衬托出雍容文雅的气度。
革带的本体即带鞓,用皮革做成的,外面裹以红、黑绫绢,红的叫红鞓,黑的叫黑鞓。在红或黑的带轻上附以带銙,带銙的制作质料及其雕饰和排列,都有一定的制度。一品到三品玉带,四品金带,五品到六品金涂带,余下犀角带。带銙的形状和雕饰,也有一定的分别。如玉带銙作方形而密排者,叫排方玉带,一般大多用四个方形及五个圆形排置在革带鞓上,是只有帝王才能束用。宋代能束金带者颇以为荣,如既得金带而又得佩金鱼袋,则谓之曰重金。
鱼袋是官员公服的一种配饰,唐代中期已经出现,表明官员的特殊待遇等级,悬挂在革带上。
另外,详细的宋代服饰介绍请移步我的另一条更详尽帖子,那边会随时更新,内有关于宋代便服交领、直领褙子、大氅、士子襴衫、巾帽等的介绍://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44554各位若要转载可以,但请标明来源哦。
PS:《清平乐》的礼服顾问是微博上两位服饰史专家:@扬眉剑舞(陈诗宇老师)@燕王WF(王非老师)@撷芳主人(董进老师);道具美术设计是:@ETCS嚏-上海王竞工作室 相应的服化道介绍文章,请关注这些老师,增益广智。
抱着看过知否感觉还不错的念头看了直播,没想到第一集这么平这么磨叽让人进不去剧情丝毫没有想接着看的欲望,许是期待值太高了
为剧里服化道所展示的北宋绝代风华惊叹赞颂,为宋仁宗的天容玉色和后宫美人们欣赏沉迷,也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欣赏,从前两集就可以感受到的精彩和真诚。最后,身为粉丝,为演员王凯一直水准之上的挑戏眼光和坚持而感谢欣慰。
王凯是个总会给人惊喜的演员,为人君,止于仁。而王凯不仅给观众展现了宋仁宗的“仁”,还有他的爱恨嗔痴,一直以来在影视剧比较脸谱化的宋仁宗也生动活泼了起来。王凯和大臣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仁宗所创造的清平盛世能被这样的组合选中并记录下来,是仁宗之幸,更是观众之幸
感觉都要睡着了 剧情太慢 又是宫廷权利游戏!
这风格和节奏非常张开宙,很拖沓,受不了
节奏太慢了吧,狸猫换太子需要交代那么长吗?难怪69集!!!服化道还行,但是这么冗长的古装剧真的劝退
救命 太磨叽了...看得好困 这剧本是散装的吧
节奏真的太慢了,比知否还慢,受不了
开篇有点无聊,帝后没有cp感,江疏影的cp感太弱了,比较期盼着徽柔怀吉线,父女线也可
我给王凯打满分,在于宋仁宗这样的角色,只能把所有表演技巧归零,才能凸出人物的高级之处,真挚源于内心。王凯完美地演绎了宋仁宗这样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帝王,让人惊艳让人佩服
看了片花就很期待 终于播出了 不负期待 后续长评
看第一集差点以为是个宫斗剧,男女主略缺少点cp感,女主古装更显老气了,男主的帝王气也差点
拖沓不等于精品,望周知
不是堆砌一堆宋朝的名词加宋朝的物质就是你想象的宋朝,从一开始就露出了不懂宋史的怯。
看到现在,晏殊是唯一亮点。。。为什么感觉有点不连续?以及前排夸王凯的看到他演的了么?他不是还没出场嘛。。。
见群龙无首,大吉。要什么皇帝?
这电视剧也太好睡了……男女主都没有明星相,配角脸,就平庸又平淡,特别容易困
节奏太拖沓了,不愧是张开宙,一点没让人意外
国产剧能不能节奏快点明朗一点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节奏太慢了看不下去
正午果然是正午 片头的动画就很吸引人了!宙导的镜头很绝 好几个空镜都美的窒息!赵祯与刘娥之间的冲突也很抓人!王凯真的太绝了!无论是微表情还是仪态!期待之后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