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 网络谜踪 剧照 NO.2 网络谜踪 剧照 NO.3 网络谜踪 剧照 NO.4 网络谜踪 剧照 NO.5 网络谜踪 剧照 NO.6 网络谜踪 剧照 NO.13 网络谜踪 剧照 NO.14 网络谜踪 剧照 NO.15 网络谜踪 剧照 NO.16 网络谜踪 剧照 NO.17 网络谜踪 剧照 NO.18 网络谜踪 剧照 NO.19 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6

详细剧情

  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 饰)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乖女玛戈特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警探怀疑女儿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独自展开调查。他打开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用社交软件开始寻找破案线索。大卫必须在女儿消失之前,沿着她在虚拟世界的足迹找到她…

长篇影评

1 ) 【剧透慎入】二刷惊现细节!导演早就暗示了关键线索

当David老爸发现了Magot在直播平台上拍摄的湖是Bobosa Lake,

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起身乘车赶去湖边,并且在路上给Detective Vic打电话

当时Vic还在睡觉,所以David的电话直接到了留言信箱

注意老爸David这个时候透露的信息:

I know why she was at the intersection (我知道她为什么经过那个路口了)

She wasn't leaving town (不是要出城)

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5 months

(她去了一个在她在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

It's 3:45 AM (现在是凌晨3:45分)

I‘m headed there now (我现在赶过去中)


镜头戛然而止~~下一画面就是切换到了 4:22 AM (也就是 37分钟后了)

这次David呼叫的facetime 把Vic吵醒了

Vic 从睡梦中醒来接接电话第一句话问的是Hey where are you ?

(再次证明了David 并没有告诉Vic关于他发现Bobosa Lake的信息)

这个时候David显然已经发现了什么,情绪复杂的他没有回复上面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有指责色彩的话:

你说她是离家出走的。

注意!!高能预警!

这个时候, Vic 用试探性地口吻问:

Are....you at the lake??

问题是,Vic第一反应怎么会猜到David在湖边???除非。。。。。


第一刷细节的时候只觉得在湖边打的这通电话有种迷之诡异的感觉,

但是Vic和David的演技都太太太自然了!!所以根本就注意到这些导演早就埋伏好的剧情线索!

有兴趣二刷的盆友可以回去看看这一段,很精彩了

不得不说,Vic的演技爆裂了,她一边呈现压抑住地慌张,在语音中保持镇定试探David知道多少了

同时间手部动作一直在收拾东西马上准备出发了~

细节都暗示了Vic绝对不仅是一个太过机敏办事认真负责而已,而是她提前知道了关于湖边的事



.

2 ) 变成数据或动物,你选哪一个?

《解除好友2:暗网》《网络谜踪》:两部都是用屏幕表达的电影。就这一形式,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新颖,只能说有趣。这种形式缺点很明显,放弃了电影镜头之美,表面上是求创新——完全用电脑屏幕作为电影屏幕,但其实是由立体转变为平面,转变为纯信息。不过这么多人喜欢,肯定是有其表达优势的,也很明显,这种“窥屏”式的表达,极大拉近了导演和观众的距离。两点,伪记录片形式和伪监控镜头,以及电脑及社交屏幕是现代人熟悉,且密不可分的东西。至于故事本身,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吗?

如果有很多这类电影陆续出现,你会不会失去新鲜感了?

电影里面有一点提到了,个人面对周围生活和网络(公众媒体)的分裂性,如果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是非常精彩的。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大概可以分成内心和现实,现在可以分成内心、现实和网络(公众媒体)。有个典型,想必大家都知道或者遇到过——键盘侠。

网络极大地方便信息传播以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一面,极大同化和统一了信息,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会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人性。我并不是说,人都不是人了,只是作为生产力的人将不是人,这一点又和资本主义有点相似了,终究只是少部分富裕起来。

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好像越来越不要思考了,媒体总会告诉你。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或者两者都用。想想这一年来,各种炮轰、洗白的事件。绝大部分总是跟着这股浪潮,喧嚣来,喧嚣去,平息,然后又被新的浪潮左右,如此循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偶尔有点人生的美好时刻,仿佛也是媒体告诉你的,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少不了什么的什么的”,“你一生真必须做的什么什么”。就不区分性别了,我是推崇平等的,如果区别性别肯定会有人吵起来。你们想想那种公众号吧。

不知不觉中,一生就被媒体左右了。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不努力都没法好好活了。

还有,本是平等,本应同心的男性和女性,何时站在了对立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不是资本在作祟吗?你的努力和奋斗被别人偷走了,得到一点点多余的,反而变成了那部分人的仁慈和恩赐?你越努力越奋斗,被偷走的就越多。然后你没有钱消费了,他们就越鼓吹消费,分化你们这一部分人,始终给极少一部分人甜头,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你的无能,而不是他们的虚伪、贪婪、肮脏、卑鄙的看不见的大手。

剩余劳动价值,你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这个词了?

科技不断发展下去,人总有一天变成了信息,生活在机器中。那么,如果有那一天的到来,我宁愿做个动物活在大自然中。

3 ) 累死剪辑和后期的一部电影

#Searching

感谢Kate姐的赠票

这是今年在影院里看到的最惊喜的电影!从剧本到影片节奏都足够扎实和惊艳。这才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usc的^_^)

影片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屏幕(电脑手机等)的影像。拍了十三天(真的)后期十三年(并不。。)

就这么几个屏幕被导演玩的在剧情上不停的合理反转 各种地方都在埋线 到最后真相出来的时候惊艳之余也觉合情合理 前期埋的各类笑点也相当有趣

询问了导演 这个片有做中文版 觉得国内会爆

对john cho在映后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他觉得电影对他来说是面镜子 一直以来他觉得自己是个吸血鬼一样在镜子上找不到自己的投影 所幸他在这部电影上看到了自己(亚裔)的故事。

强推!

8/24 limited release

8/31 正式上映

4 ) 反转频出,细思极恐!今年的超级大爆款来了

年度超级大爆款终于来了!

本片今年1月在圣丹斯斩获两项大奖之后,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引爆网络,烂番茄新鲜度开局就是100%。

口碑,已经爆到了夸张的地步。

《滚石》杂志称电影让人神经紧绷,悬疑惊悚。

The Playlist 网站更是盛赞该片媲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好莱坞报道者》称其新颖成熟;The Verge表示电影在制造张力和营造情绪上都很有一套;

罗杰·埃伯特影评网称它用简单的空白屏幕就能带来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不卖关子了,它就是——

网络谜踪

Searching

导演: 阿尼什·查甘蒂 主演: 约翰·赵 / 米切尔·拉 / 黛博拉·梅辛 / 约瑟夫·李

《网络迷踪》在豆瓣大受欢迎,近万人打出8.9分,高于98%惊悚片的成绩,虽然略显夸张,但不会掉落太多。

毕竟IMDb已经给出了7.9分的答卷,豆瓣最终分数可能稳定在8分左右。

而《网络迷踪》的故事,几乎全部在屏幕上发生。

是的你没听错,所有画面都来自电脑或手机,形式新颖,成本很小,质量却非常惊人!

1

大卫一家本是幸福温馨的三口。

可惜大卫的妻子因淋巴癌去世,导致女儿玛戈在成长的时期里缺少了母亲的陪伴。

大卫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女儿爱得深切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

好奇女儿的生活却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询问;

对女儿严加管教的同时也感到愧疚。

女儿一直没有从母亲去世阴影中走出,大卫不知道如何开导女儿,只寄希望于时间可以平复一切伤痛。

就这样,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两人为数不多的交流都是通过冰冷的键盘打字回复。

直到有一天,大卫发给女儿的信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电话也无人接听。

大卫心急如焚,如坐针毯,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当过父母的人才能体会。

眼下只能求助警方,别无他法。

但警察的办事效率你懂的,苦等无果,大卫觉得自己出马,利用社交网络搜索关于女儿的一切。

记得在今年年初,腾讯新闻在《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中,

针对18-29岁的年轻人(作为子女),以及4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父母)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2%的受访父母要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孩子;

片子的大卫也是如此,通过各种“朋友圈”去了解自己的女儿。

可是,随着查询的深入,大卫发现,自己竟然对女儿一无所知。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吗?

女儿的脸书上有300多个好友,却没有一个知道女儿的行踪。

在他眼中,活泼开朗的女儿实际上是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人;

在他眼中,女儿不爱表露心迹,但在网络上竟然能把所有的故事和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看着屏幕上女儿的照片,大卫既熟悉也陌生。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种《消失的女人》的味道了。

我们自认为了解的,到头来只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翻看女儿的视频时,大卫发现了女儿经常到一个湖边散心。

女儿会在哪里吗?

但结果大大超出了大卫的承受范围。

从湖里打捞出的车辆,证明是失踪的女儿曾经驾驶的。但女儿并不在车里。

车内的血迹表明事态正在升级,有可能不是失踪,而是绑架!

媒体的报道让这件事一下成了热搜,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对待大卫女儿态度转变之快就像龙卷风。

之前还是漠不关心,上了热搜后,一个个陌生人就都成了女儿的“好朋友”。

祈祷,转发,评论好不热闹,但屏幕外,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帮助大卫找女儿。

还有人想蹭热点乱带节奏,说犯人根本就是大卫。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车内发现了2500美金,这笔钱是拿来做什么的?

玛戈究竟在湖边遭遇了什么,目前又身在何处。

大卫如此大费周章的寻女,背后是否在隐瞒什么?

此时的进度条告诉我,一切都没那么简单,后续的反转多到让你尖叫。

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了网络之下……

2

很凑巧,前不久的《解除好友2:暗网》在影迷中成了小爆款,大家已经早一步见识过了这种”屏幕叙事“的新形式。

实际上,《网络迷踪》与《解除好友》系列出自同一家制作公司,导演也承认是在《解除好友》基础上的再探索。(这家公司似乎很爱做这种电影)

虽然没有推陈出新,但仍然做到了颠覆式的改变。

这种颠覆,首先在剧本。

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懵了。

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剧本,绝大部分都不是对话,不是人物行动,到处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话:

“电脑光标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

这样的剧本,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无对手、无实物表演”的要求。

于是,老戏骨成了必备品。

片中饰演金的约翰·赵,虽然宛如周杰伦失散多年兄弟,但可算是好莱坞的老江湖,交出过《美国派》、《美国丽人》、《星际迷航》等代表作。

而饰演女警探的黛博拉·梅辛,之前在《威尔与格蕾丝》、《头号前妻》都是喜剧类的角色,演技出众。

据约翰·赵和黛博拉·梅辛透露,TA们有80%的时间都是对着一块绿幕在表演。

其次,是电影语言的颠覆。

它用光标活动引导观众的视线,情节推动、信息揭露全靠电脑屏幕的一次次点击。无限弱化了镜头调度的作用。

推拉摇移作为技术手段,几乎只作用于不过15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演员大部分时间都以特写镜头出现,表情、眼神一不注意就会成为打破第四面墙的惨案。

本片的导演、编剧阿尼什·查甘蒂,和男主一样是亚裔。《网络迷踪》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但却有“颠覆电影”的野心。

在此之前,他曾经拍摄过一部全程发生在谷歌眼镜上的2分钟短片,被谷歌看中,在谷歌广告部工作了两年。

他自己也强调:我们的电影是一部很革新的电影,是在用一种打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叙事手法。我想把一个非常经典、非常传统的、充满戏剧化的悬疑惊悚故事,嵌到这个全新的、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当中,这两者的结合能让《网络谜踪》有最大的赢面。

最后,是美学风格上的颠覆。

将电影作为画面的意义剥夺,只留下窗口的作用。

“美”、“赏心悦目”“上镜头性”统统抛弃,只有一堆功能性不同屏幕视窗,为叙事服务。

观众面对着一个冰冷的机器,却在接受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形式极简和内容丰富带来的反差,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感。

3

小编二刷之后,总结出看《网络迷踪》的五个注意事项,切记切记。

1、先别看豆瓣和朋友圈!

为了防止各个社交网络上网友影评人剧透,破坏剧情观感,自然要主动屏蔽看完的人们。

(当然,把本文转到朋友圈还是很好的。)

2、一气呵成

《网络迷踪》不建议暂停或分开几次看。

时间拖得久,很多小线索会忘,体验大打折扣。片长很友好,不如抽出一个半小时,一次看完它。

3、全屏观看

电影本身全部在电脑屏幕上讲完故事,看的时候,窗口小了看不清楚,大了又不能完全体会主角心情。

全屏观看,是跟随主角一起感受惊悚情绪的最完美角度。

4、关灯

虽然不是传统的恐怖片,但片中对惊悚悬疑的气氛相当好。

关灯后沉浸到案件中去,感受片中类恐怖片的打光,才最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5、仔细看细节

片子里藏了很多微小的细节铺垫,比如说聊天时打字的内容、表情,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等。

看到谜底揭开时再与之前的细节一一照应,会获得极大的解谜快感。

本片拥有极其优秀的“紧张因子”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全程让观众细思极恐、神经紧绷,观感倍爽。

如果你怀念《看不见的客人》带来的酸爽,那《网络谜踪》可以让你重温那份震撼。

年度最好看的惊悚片,你值得拥有!

文/三石一

5 ) 《网络迷踪》中蕴含的魔鬼细节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本文将通过解析影片的魔鬼细节,重温剧中那些蛛丝马迹。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相信很多人会自作聪明地宣称自己早就猜到了真凶。然而对于本格派推理的作品,“猜”到真相并不是本事,尤其是这部电影涉及人物寥寥无几,结合时长利用排除法都能想到谁是凶手。真正的有趣的是,当编剧和导演在初期就把所有线索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否和主角一样拼凑起所有的线索,逻辑严密地得出真相。

看完电影,真正让人恍然大悟的,便是那些在电影中呈现的魔鬼细节在结局中一一得到印证。本文将通过列举这些细节,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蛛丝马迹。

1、Margot的情感线索

《网络迷踪》绝不仅仅是一部侦探片,Margot的情感线索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前5分钟铺垫了Kim一家的背景。从最初WindowsXP的开机画面,建立Margot的个人用户,一家三口幸福的照片和视频一一展现。而直到2015年12月6日,母亲Pamela Kim因癌症复发去世,Margot和David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就在这短短的5分钟快闪画面中,其实也隐含着两个关键的细节。

首先,Pokemon是父亲David带进了Margot的生活:

David向幼年Margot展示Pokemon

Pokemon在日后一直陪伴着Margot,也是她最重要的爱好之一。一方面Margot随身携带的精灵球挂饰成为David找寻她的关键线索,另一方面Pokemon也是fish_n_chips与她搭讪的话题。而Margot最爱的Pokemon又恰恰暗示了她与父亲之间难解的心结。

第二,钢琴课是Margot与妈妈最重要的情感连接:

Margot日程表

在快闪而过的日程表中,我们看到,所有学习钢琴的时间都备注这Piano with Mom。可见Margot每次钢琴课都有妈妈的陪伴。而妈妈临终前的视频中也看到Margot为妈妈弹奏曲子。

这为Margot退出钢琴课留下了重要的情感铺垫——因为在钢琴与妈妈联系紧密,参加钢琴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在影片后期叔叔Peter的话中得到了印证,而这一点David并不了解。

叔叔Peter在影片中一方面是嫌疑人,误导主角和观众的同时也在影片节奏中引出了一段小高潮。而另一方面,Peter其实很大程度上交代了Margot的情感暗线。细节方面,前期视频时,Peter桌上的大麻以及头像中Fins的球衣不必赘述,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是,Peter对David欲言又止:

Peter要说什么被打断

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想象,其实由于与父亲没有办法正面沟通,Margot将叔叔Peter视为倾诉的对象,很多没能向父亲敞开心扉的话都在与叔叔一起吸食大麻的过程中说过。不过也许是他们答应彼此keep the secret,叔叔也只是希望旁敲侧击地告诉David,只是没来得及。

那么Margot与David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影片通过一些细节展示给观众,那就是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们始终无法提起她。这成了父女俩之间难解的心结。在Margot的一段视频直播画面中,我们看到,在母亲的生日,父亲敲门进来,本欲提起这一话题,最终欲言又止,转移了话题。

欲言又止的David

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在影片第一段父女的聊天对话中,David本欲发送一段Mom would be too. 却又删除了。而影片最后,经过了一切,这句话终于送出,父女之间终于打开了心结。

Mom would be too

简单的四个单词,蕴含了无数情绪。看到最后,心头的暖意油然而生。

2、真凶线索

之所以把破案线索放在第二段,一则是避免快速剧透,二来我真的认为情感线索是这部电影更值得欣赏的地方。而关于真凶——也就是警探Rosemary Vick和她的儿子Robert,其实导演也在很早期就把线索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不赘述男主一开始检索到的Vick与替罪者的合影,这张照片在影片最后得以再次交代。这里主要解释其他的一些线索。首先是Vick的犯罪动机,很明显是来自对儿子Robert的溺爱和随之而来的包庇,在影片初期导演便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向观众交代了这一切:

Vick的Facebook主页

Vick的Fackbook主页Banner上,写着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而她的头像也是与儿子的合影。可见Vick对儿子有无比的溺爱。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暗示David,Margot有可能是离家出走,Vick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Vick作为警察为了儿子有违正义与原则的行为。初期我们和David一样,把这当做一个玩笑一笑置之。而当真相揭示出来时,我们发现Vick对Margot做的一切与之前替儿子隐瞒诈骗行为如出一辙

Vick告诉David自己帮儿子欺骗了邻居

而当我们回看电影,不禁发现更多线索实际上早就指向了Vick。当David报警之后,Vick第一时间联系了David,在电话中,Vick担心David会擅自行动,说道“We'll handle the ground inverstigation”(我们会负责基础调查),并且在David擅自找嫌疑人麻烦时几近失控地愤怒。我们以为她是作为警察受到谴责而震怒,而回想起来,恐怕她是担心David调查到儿子之后采取过激行为

而在David开始整理Margot的人际关系表格时,Vick不忘提醒David将表格SHARE给她。

share that with me too.

SHARE而不是SEND,镜头甚至意味深长地给到SHARE几秒钟。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尤为关键。Vick需要实时了解到David的调查进度。甚至由于Vick深知儿子在Margot的Fackbook联系人中,SHARE的行为是否帮助Vick掩盖了儿子的线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至少镜头中我们在表格里没有发现Robert.

实际上Robert确实在影片早期就交代给了观众。当David打开尘封近两年的Windows XP查找过去的联络人时,在中学时期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字。

Robber Abolt

导演证实这就是Vick的儿子Robert。这个喜欢过Margot的男孩子或许一直暗恋着Margot,以至于日后发生了一切。这也许是导演玩的小技巧,但是另一个小技巧如果观众能够尽早识破的话,其实早就能够发现真凶了。

在David凌晨发现Margot的目的地后,第一时间联系Vick未果,而当4:22分接通FaceTime的时候,Vick露出了关键的马脚:

are you at the lake?

回想David给Vick的语音留言,只是提到了“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five months”(她是去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只字未提任何湖。而接通FaceTime时画面指向天空,根本不可能发现湖面。所以第一时间意识到“the lake”的只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而彼时David盛怒之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漏洞,而导演通过画面导航引导,提前让观众脑海里印入了lake的概念,这使得这一漏洞得以蒙混过关。恐怕这也是本格派推理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回看这段画面,Vick的表现显然是慌乱紧张多于焦急的,甚至于画面中Robert在门后窥视,显然是做贼心虚。而这一细节却非常容易让人忽略掉。

3、其他细节交代

除了情感与探案线索,更重要的是影片几乎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不少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画面其实都对整个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在影片中段,出现了一段新闻报道的视频画面。

暴风雨延缓搜寻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仅仅是交代搜救工作的困难。可是谁也想不到,这其实Margot得以生还的救命雨。恰恰是这场暴雨,让荒野中的Margot可以补充水分,坚持到救援人员到来。

而在影片初期,David不经意的浏览新闻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关键细节:

徒步者被困9日获救

或许正是这则新闻给了David心理上的信心,而在影片初期出现,也暗示了电影会以Margot获救的喜剧结尾出现。

另外我们通过David对Margot社交媒体的检索,也逐渐窥视到失去母亲的Margot的内心世界。她的孤独感,以及周遭的疏离,都让这个女孩不得不自己面对一切。在转投Tumblr的第一天,Margot发表了第一条状态:

Decisions...

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几乎是案件发生前的半年前。而钢琴老师说Margot半年没来上钢琴课了。结合照片恐怕那个时候Margot痛下决心放下钢琴,同时也放下对母亲的执念。可惜一切并不容易。影片的最后,Margot重拾钢琴,申请了钢琴专业。而与父亲打破隔阂,也真正放下了对母亲的执念。

Margot的电脑壁纸一直是与母亲的合影,而经过了一切,Margot换上了与父亲最新的合影。

Margot的前后桌面壁纸

6 ) “桌面电影”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

(文/杨时旸)

多么无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译成《网络谜踪》,听起来不过像是15年前某个矫揉造作的悬疑片,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却引得众多影迷惊呼。今年真是“桌面电影”的重要一年,《解除好友2:暗网》的热门又紧接着被这部《网络谜踪》接棒,整个故事都能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呈现,视频电话、搜索引擎、Facebook、ins、视频报道……一切一切,从某个角度去看,这样的呈现方式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我们生活中不面对屏幕的时间已经远远低于面对它的时间,屏幕已经是我们视网膜的延伸。

抛开外在形式,《网络谜踪》还是一部本分的悬疑惊悚类型片,《消失的爱人》混搭着《看不见的客人》又掺杂一点美剧《谋杀》里的冰冷,甚至在悬疑、惊悚和罪案故事之外,还令人想起那部悲伤又动人的《无人引航》,一个关于亲子之间的疏离、走近与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网络谜踪》讲述一个高中女孩突然与单亲父亲失去联系,父亲遍寻不得,开始登陆女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自己试图挖掘线索,最终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儿的过程。

无论故事的设置,悬念的铺排,反转的接续,抑或结尾的团圆,《网络谜踪》都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悬疑片,它的外部形式和内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这是它成功的一层重要原因。一切都发生在房间之内,方寸屏幕之内,一切交流、沟通都在线上,但线上的焦虑与急躁都是线下真实发生的一切的反射,这样的形式把每个观看电影的人也有效地纳入情绪之中,人们面对屏幕,看着其中的人面对屏幕,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特景观。

《网络谜踪》一直有意无意地塑造一种“内外有机”的叙述模式,一方面,是有关桌面电影的形态与内在悬疑故事的内外结合,另一方面,还有寻找女孩的案件破解过程与父亲破解女儿内心过程的结合。罪案成为了一个契机,让原本看似亲密但实则早已疏远的父女关系重新启动,“寻找”变成了双重的动作与双重的动机——寻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寻找女孩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整个故事无非是一个关于“破译”的过程,破译犯罪者到底是谁,破译犯罪动机,破译女孩的内心轨迹,成长过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从一家人和美的生活开场的,孩子慢慢长大,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又是以母亲的患癌、斗争与最终的早逝作为转折的,从那开始,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的内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维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地损坏。父亲沉浸于记忆与悲伤,但对所有人避之不谈,表面上仍然阳光,但实际上偶尔的皱眉、旁人提及亡妻时的回避,才是真的内心黑洞的闪现,而女儿一直扮演着某种乖巧上进的设定,延续着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却有着无法对外人诉的悲伤。

如果和那部同样著名的桌面电影《解除好友2:暗网》相比,《网络谜踪》更加完整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由社交网络反射出的所有人际关系、情感模式变化以及生活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时纠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实,也更加全面。其实,故事在第58分钟开始,突然起了一些变化,暧昧的水花突然被溅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开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学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的视频,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纷纷表演责任感,声称随时准备着为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并不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什么真实的悲伤,悲伤只会发生在现实空间之内,一切网络上显形的内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摄、发布、互动的过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伤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们却都相信或者说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参与其中。

其实,《网络谜踪》的底色是团圆和温暖的,是父亲的坚持最终解救了女儿,现实的、真诚的一切战胜了虚拟的和矫饰的东西。这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美好的期许。

短评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11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15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17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2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2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35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37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4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为杰伦疯狂打call!

45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48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49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53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5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58分钟前
  • R
  • 推荐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60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