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回去看了席勒的自传《席勒 死神和少女》,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更利于了解他的作品。艺术家情感经历影响着一生的作品和创作思路,席勒一生离不开女人,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他未成年的表妹,是他的初恋,也是席勒代表作《死神和少女》中的少女,他们这段不伦之恋,要是把搬上现代的舞台,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我认为艺术和性是紧密相连的,譬如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压抑自己性取向,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隐藏多年的情感;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他的摄影作品,大多来源于女人,有人评价他每一张照片都流露出性暴力。
大多数艺术家的情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他们借助于画笔把情感宣泄出来。艺术家也常常是多情的,他们总是以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除了对艺术,其他一切的都像是附属品。包括爱情。
席勒的作品如枝干般棱角分明的线条充满生命力,扭曲的人体描边,他的每一笔都记录下他古怪的,偏执的情感,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迷席勒是从他的一幅自画像开始。席勒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自恋,短短28年生命里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画像。其中有一张非常特别,是两张一样的脸依偎在一起。居上者神情天真烂漫,又带点无所谓地望向画外,居下者则神色阴郁,眼神警惕。面部用席勒标志性的表现方法,强调线条和棱角带来的冷峻决绝效果,阴影处用席勒爱用的橙色填补,肩部以下则完全留白,两具身体融为一副。
之所以先说到这幅自画像是因为情节进行到这一幕:席勒为了能继续画画决定娶埃迪特,在最后一夜拥抱瓦莉。透过镜子他们的神情凄楚,无法不令人联想到前面这幅自画像。
说这个场景和自画像很相像,不只是姿态和相对位置。席勒所在的上位对应着醉心艺术的一面,瓦莉对应着那个为他奔走考虑现实问题的一面。
事实上这个场景对应的是另一幅名作《死神与少女》。也是这部电影的点题。一开始起名叫《男人与少女》,在席勒开办展览时,他收到了瓦莉感染猩红热病死的消息,于是默默把所有的标签改成《死神与少女》。
相比较自画像,这幅画在情感上更接近于电影中的场景。艺术进行到表现主义人们早已不要求画家以工整的人肉照相机技术复刻细节,颜色和线条成为传导人类共性情感的工具。橄榄绿的死神的脸和橙色点缀的少女的脸两相对照,是高度饱和的哀愁下暗涌的不安。
当然不是说席勒本人对瓦莉真有通常概念上的爱情体验——瓦莉之所以能在席勒身边相当稳定地度过四年时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于其他席勒的模特没太浓重的嫉妒——因为她觉得她与席勒心意相通,直到席勒开玩笑似地要她写书面保证:绝对不爱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瓦莉气得摔门而出他追出去喊的也是:别走,我需要你……为了画画。评判艺术家的道德水准如何很无聊,渣不渣并不能影响他本身的伟大。
真正有意思的部分是自画像与《死神与少女》里,瓦莉和席勒的对应关系恍若镜像。精神层面的共鸣到底是生死大义还是细枝末节很难说清。席勒一生中三个重要的女人里,他的表妹平和恭顺,妻子保守守成。两者共同的特点是嫉妒,前者在早年间嫉妒席勒从裸体剧院带出的演员模特,并因着嫉妒嫁给席勒的艺术小组中席勒最讨厌的人。后者嫉妒席勒和瓦莉的关系,不愿意以同样的方式被席勒描画。
早在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就说了嫉妒乃是女人的天性。瓦莉有过嫉妒么?她有过嫉妒也依然义无反顾地追随着席勒。席勒去当兵她没钱到布拉格租房子就跑去当战地护士“期望能在未来某天与你偶遇”。但只有在席勒临死之前他才知道自己失去的到底是什么。时间的错位让圣母般的奉献虚掷。
如果可以,希望世界上没有人能遇到知音,众镜相照,重重观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但也只是镜子而已。
男主帅的不可思议,渣的也叹为观止 一口一个我是艺术家,即使埃贡席勒这等艺术家与我同时代,我也只想踹他两脚,觉得此人虽然有点才华但太他妈能装逼了 所以喜欢艺术作品就好,对艺术家不需要报以同等的好感,以前看名人传的时候发现名人其实也是凡人,再大点发现名人不仅是凡人,还是会有很多缺点很多道德问题很自大自私的凡人,他们的艺术天份,就好像鸟一样被困在了躯体的牢笼里,怎么也冲撞不开 艺术不会被俗世的道德观所束缚,但我会,或许这就是我与艺术无缘的一小部分原因
我一直期望妹妹和埃贡有段感情…我可能实在太喜欢骨科兄妹了,而且他们真的好美,埃贡的情人都很漂亮很美,但不得不说,他自己就是最美的我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会因为名人道德水平低下而不看他的任何作品吗?而答案却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纯洁无暇道德高无黑历史的名人 很好奇我们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家的道德水平要求亦或者法律要求,会不会成为未来几百年后人口中“迫害伟大艺术家的暴民” 所以是艺术重要还是道德重要?是艺术家重要还是人重要?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观重要? 是要艺术还是要道德 是世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了,还是只有“坏人”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豆瓣看到过有人短评说现实中的埃贡没他美,比他坏,电影太拘泥于席勒的情人 不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除了美好的女性肉体和饰演埃贡席勒演员的颜值以外没什么好看的电影,没有看出才华只看出渣与浪 
电影里面的艺术给我的很大感觉,就像影片中一开始的那场裸女秀,扮作古典油画里的样子,其本质无非也就是性性性
经过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边的一条巷子,我被路边书店橱窗内的一本画册吸引。书店不大,很容易就走过了,但画册封面上那个人的眼睛仿佛深深看住了我。
我定在那里百度,才知道这居然就是一本埃贡·席勒的画册。封面上是埃贡·席勒的自画像。
当即走入书店把它买下来。
我用了“居然”,因为就在来西班牙的漫长飞行中,我刚看完了存在手机里的电影《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繁华的兰布拉大道正是之前巴塞罗那遭受恐怖袭击的地方(而就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1日晚,拉斯维加斯Route 91 Harvest乡村音乐节遭遇枪手扫射的恐怖袭击,至少造成59死515伤……)。路口如今还放置着许多的鲜花和蜡烛,悼念亡者。路上停着警车,走三五步便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
然而游人依旧如织,欢闹喧腾,路边二楼情色博物馆阳台上,有人打扮成梦露掀起裙子朝行人慷慨派发飞吻。
而书店所在小巷连接的另一端是巴塞罗那市政厅。市政厅门口有人静坐着请求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这些天,在西班牙随处可见加泰罗尼亚人张贴的独立传单,他们选在10月1日这一天进行公投,要把加泰罗尼亚从西班牙独立出去(然而最终西班牙政府阻止了此举,警察捣毁了投票点,还酿成了流血事件……唉,10月1日还真是个多事之日啊。)。
不管是“恐袭”还是“公投”都与政治相关。而这家出售艺术画册的小书店就这样默默偏安于连接两处的巷子里。仿佛电影《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所述:艺术是独立的,恒久的,美好的,关乎心灵的,超越于政治与世俗之外的存在。
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就活了28岁,便被死神夺去了生命,如果不是留下了那些不朽的画作,因为艺术,没有人会记得这短暂如流星一样闪过的人。
让我们撇开“死神”,先来谈一谈少女吧。
席勒一生除了画了大量自画像,最多的绘画题材就是少女了,《死神和少女》《斜躺的女人》《黑发的裸体女孩》……还曾因为给未成年少女画裸体画被以诱拐罪名逮捕。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席勒一生主要有这样几个对他很重要的少女——
他的妹妹葛尔蒂,拥有异域风情的莫阿,和他生活多年的瓦莉,以及最终成为他妻子的埃迪特。
这些女人在他生命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照顾他,呵护他,给予他生活上的依靠,情感上的滋润。有人在他弥留之际衣不解带看护他,有人为了他一路追随,有人为了他痛不欲生……然而对席勒来说这些女人就只有一个名字——“缪斯”。
女人千万不要爱上艺术家。因为他们不会有同等的爱给你,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切都献给了艺术。
他们把自己都给了艺术了,更何况是牺牲牺牲你呢?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如果席勒有一件事情是真心的,那就是绘画。除此,便没有第二件了。
所以他可以和画家朋友分享莫阿,也可以在遇上瓦莉之后便将莫阿抛在了脑后。
妹妹葛尔蒂爱上他的画家朋友,要和对方结婚,席勒大声反对,反对的原因是:“你看他根本就不作画了!”
席勒的人生只有绘画。所以当一战开始,他努力躲避应征入伍。甚至不惜选择抛弃瓦莉,选择和中产阶级女人埃迪特结婚。埃迪特还有个妹妹阿黛尔,席勒跟朋友说:究竟和姐妹中哪一个结婚都无所谓。他只不过是要一个婚姻的外衣罢了。
电影中埃迪特去看望入伍的席勒,给他带去画笔。久别的两个人抱在一起亲热,席勒突然放开她:“亲爱的,别动,保持这个姿势。”就此作起画来。
被他抛弃的瓦莉悲痛欲绝,席勒却请求瓦莉依旧与他保持情人关系,但被瓦莉拒绝了。估计席勒还是想在她身上寻获新的灵感。
那张《死神和少女》就是瓦莉听闻席勒要抛弃自己时,伤心地扑在席勒身上紧紧抱住他,这时,席勒从镜子里看到两人纠缠的姿势,于是灵感突至,作起画来……
后来,瓦莉在一战中当了战地护士,很快就去世了。听闻消息的席勒正在筹备自己的画展,于是将展册上所有《男人和少女》都改成了《死神和少女》。
就算在这一刻,很多人都被席勒的举动感动,认为他还是爱着她的。但说不定也是他从瓦莉的死亡中得到的最后的一点灵感,她最后一次做了他的缪斯。
席勒有一句名言: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
只有艺术是生动的永恒。
可是女人又怎能不爱上艺术家,他们浪漫、多情、有趣、不羁,才华是最大的魅力,将她们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就算是埃迪特,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愿意被别人看到自己裸露的身体。但依旧让席勒以自己为模特画了很多裸体画。再画上别人的头。
没有女人能拒绝被席勒绘画。
所以能怎么办呢?就算被他欺骗、背叛、抛弃,能怎么办呢?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啊!
席勒确实是天才的画家,在他短暂的28岁生命中,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作品。
他为艺术献身,艺术也慷慨地回赠了他。
席勒对线条和色彩的运用简直是令人惊叹。
28岁时,西班牙流感肆虐欧洲,埃迪特和席勒相继死去。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席勒仍旧在画素描。
他是一个战争的逃兵,一个感情的逃兵,一个有着太多缺点的男人,但却是一个毋庸置疑伟大的画家。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不算是非常好看的电影,至少和席勒的画作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但还是可以一窥画家的人生。
就像在控告他诱拐的法庭上,坐在被告席上的席勒一直都是骄傲的,理直气壮的,直到法庭当众烧毁了他一幅画,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心痛又绝望的神情。
电影拍得很美,但问题也在于这种美。扮演埃贡·席勒的男演员诺亚·萨维德拉实在长得太好看了,比电影中每一个女演员都好看,好看得像一个模特,一个明星,一个牛郎……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他应该出现在画布上,而不是执画笔的人。实在是好看得让人出戏。上一次看电影因为男演员长得太好看而出戏是小田切让的《彩虹老人院》。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有一幕是席勒因为被应征入伍不得不去接受身体检查,想要躲避上战场的席勒说:“医生,我心脏不好。”
医生冷静地回道:“那是女人们看到你后的反应。”
虽然现实中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茬。”但朋友的夸赞真的可信度也就这样吧。
不信大家看照片,是不是艺术给他加了很多分?
我想,我还是更爱他画出的那个双眼凹陷、表情乖张、四肢羸弱、姿态扭曲但却深深看进我心里的那个他自己吧。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他的死蒙太奇的一段一段拼在整部电影,就好像在时刻提醒我,这样的人,终会以一种非常遗憾的方式死去。
他收获过多少爱,夹杂在其中几分钟的恨又有多少,电影里的那个不懂艺术的法官,燃烧的“不可描述”之像,导演只让它短暂停留,这不是他要讲的。
讲光与影,音乐与画,性与爱扑面涌来,高饱和的色彩,建筑的线条,褐色或黑色笔画的线条,全部相融于爱的墙里,画室的四壁,尽管有缝隙,不过没关系,那份最深沉的爱里,最深沉的画里,有位钟情爱的死神,画上自己与你,爱时的表情、肢体。
“可我不喜欢你这样画我。”
滚烫的血液,焚了自己。我也不想把你当做死神,可你吃掉了多少爱,又吐出来了多少。一个一个的走吧,也无妨,因为我留下了画,无数作品,漫天价格。我是死神,但艺术永恒。
你带走多少爱,就加倍的带走多少遗憾,永恒的画,为电影打上底版。一栋房子,三两女子,快乐的往事蒙上忧愁,死去的席勒,像他画的睁开双眼。
重点描绘了席勒的感情生活,作为传记电影内容有些单调,情节有点仓促,但画面很美,当作爱情电影还不错。男主的刻画不够丰富,反倒是瓦莉更加出彩些。 也许严格来说除了绘画席勒没有爱过任何人,最为独特的瓦莉也是因为她曾是他绘画事业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最满意的缪斯。 他弥留之际重复的“我需要她”应该是指的瓦莉,也许直到死亡来临那一刻他才出自本心地想到她。
瓦莉却是真的爱席勒,她以为可以一直做那个与他灵魂相通的人,永远跟随他,顺从他,可是她没有钱,不能陪他去军队继续作画,她被抛弃了,却依旧去做战地护士渴望再次相遇。1917年瓦莉在一战中死于猩红热,收到死讯的席勒将《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少女爱上的男人是夺走她生命的死神,1918年席勒死于流感,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凄美又现实的故事。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6月17日”
“明天?”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瓦莉那个反应真的令人心碎,女演员演技好棒!
另外,男主太帅了!
我一直说服自己席勒是爱Wally的,那个眼神那个笑容真的让我深信不疑。可是当他告诉wally他要娶别人时,wally真的非常伤心和失望,他挽留了她,原因竟是我需要你,来完成那幅画。看到这里,我不确定席勒是不是渣男,因为他是画家,一个富有天赋的画家,在他所到达的境界里,可能画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包括爱情。而wally爱惨了席勒甚至于超越了自己。所以当两个人对于爱情的看法不一致,为爱情所能够付出的不相当,必然会有受伤的一方。
看完电影,我仍然相信wally是席勒的缪斯,我仍然把它当做一段美好的爱情,只是会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否则不要轻易交出自己的心。
席勒也许只爱画画吧,女孩们跟他在一起只想结婚,绑住他,拥有他,而他跟女孩们在一起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的灵感来源,一开始的相处目的就不同,是想法完全不一致的两类人。他是浪子,他注定是谁也无法拥有的风。在我看来,他是不应该结婚的...他不适合。
席勒是风,谁也无法抓住他,谁也不应该沉迷于他。
冥冥之中,皆存联系。无关这种联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将你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悄无声息地汹涛暗涌,推波助澜,都不可置疑于它密切存在你我的一切人生轨迹之中。
比如这部电影,昨夜某个可爱的人儿无意得提及,或许只是因为拼错了本片名字的字母顺序,而直接导致我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完全没有在大脑里get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联系。倘若当时得到了那样的联系,我可能会不禁感叹“巧了!”(大半年后竟完全看不懂自己说这句的意思)
因为在这段谈话的三个小时前,我正在读一本艺术史的书,而且正正好读到这位任何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都不可能不提及的人物,一个一生颇受争论的“不大不小”的人物-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不小”是由于他作为一代知名表现主义画家的名望;而却只活到28岁,实在是“不大”。
这么一个倘若活在当下可能会被以“不可描述的罪名”告到死的(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以同样的缘由告到呆萌);也皆可能会被现在社会女性的道德眼光视为“渣男”的艺术家,短短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在此,我不想过多着墨于这位倒霉蛋的各种花边的真伪,因为我们要看电影。
看电影起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男主的那该死的令人嫉妒的颜值:
恩!的确让人看着有点嫉妒。好吧!其实席勒本人是长成这样:
所以个人觉得真人更加像卷福剧里头号坏蛋——莫里亚蒂
反正我第一眼就觉得像这个坏蛋,骨子里透着相似的邪气,以至于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也是足够的“邪魅狂狷”。
毕竟是部讲述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画面已倾向于更多的艺术性表达,诸如这样的场景 人物场景 :
简直就是德拉克罗瓦的人物静景画。
再看风景场景
是不是相当印象派啊?总之电影画面表演力还是不错的。
故事嘛!基本还原事实。起初啊,少女Wally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要让席勒的妹妹Gerti代替其在这个倒霉蛋人生故事中的位置,因为这个妹妹是如此依恋她的兄长,以至于席勒早期画作里的裸露少女都是她的身影。
可爱的Gerti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估计即便是在当下可能也会风波不小,何况妹妹Gerti当时还是未成年少女,你亦可以想象这要是当下某位知名艺术家的如此行径,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而当时的席勒哥哥也的确遭受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指控。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是会在诸多方面与其当下的道德甚至法律规则发生冲突而无可避免。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看看席勒小哥是怎么说的:
电影演到一半,伟大的情人Wally终于登场了!
嗯!算不上美人,换个场景看,也是很美的。
但她拥有着一颗完全忠诚和迷恋席勒小哥的心。并且她也就是那副伟大画作《死神与少女》中,与化身成“死神”的席勒紧紧相拥的少女
也是本部电影演员中演技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一位。以至于当后来被“渣男”席勒“无情抛弃”后(据说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分手),我为其流了足足三分多钟的眼泪(女人的嫉妒真是一种可与死亡媲美的力量)。
她可能是席勒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惜的是,“渣男”席勒直到失去她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这幅《死神与少女》也可能正是表达作者的心中的这份悔恨和悲情。
后来,离开席勒的Wally上了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最后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悲伤的场景。
这窄窄的note已是少女Wally最后的生命痕迹。席勒小哥这时可能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情的”放手,才是导致Wally不幸死去的原因,所以他将画名“男人与少女”改成“死神与少女”。
好了! 电影到这里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毕竟已经将大标题的故事交代清楚了,后面无非就剩下倒霉蛋席勒感染流感后风华正茂地死去。
最终,一代表现主义画派“鬼才”带着遗憾追随情人脚步西去了。
相对于商业电影,这种传记题材的电影必然会显得有些闷,当然这种电影也是为特定人群而创造的,如果你对艺术史兴趣缺缺的话,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找片源了,你一定不喜欢。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兴趣“的人,也可以当限制级影片来观赏,镜头还是蛮多的哦!
最后,我个人说说埃贡席勒这个人,看过他的画作的人都应该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极度悲伤情绪在里面,然而席勒本人在现实中却十足吊儿郎当,风流快活的样子,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可理解。
但我认为,可能正是这样内外矛盾的人才更容易抓住凡人最细微缥缈的情绪痕迹并能将其表达出来。
席勒的好友帕里斯.冯.居特斯洛曾这样描述过,“恰恰因为席勒的本性趋向悲伤,他才需要把笑声当做解药而随身携带”。
太帅了 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合不拢腿帅的我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限且不可控的生命里依然有人热烈的燃烧着自己
可以和让叔的藤田嗣治搭配食用……陈坤+刘烨的席勒漂亮得有点儿花瓶,看在少女很好的份儿上3星吧,比foujita的法国人靠谱多了……
我喜欢wally,她有一头烈焰般的红发和一枚自由的灵魂,当然,席勒才看到了她真正的美吧。
翻译记录。很美很荒凉的故事。
男主角是真帅,电影有点浮,流水账似,没有把席勒这个天才画家的灵气拍出来
拍的真美。没找着字幕刷的生肉,然而不影响,全程有男主颜值就够了,啊实在实在实在好帅啊。。。就是那种“虽然你说啥我听不明白,但我还是愿意看你说一天”的高颜值!!
音樂美、鏡頭美、演員選的好、男主太帥了,雖然很渣(以藝術之名)、Wally從第一個鏡頭就很驚艷,不是傳統美人卻很靈,真的是繆斯啊。
28岁的生命。那么努力的作画。连ooxx时也不放过。欧洲确实有尊重艺术家的传统,真正的艺术家确实应该被供养起来。恋童癖也是真的吧。。那张被法官焚毁的少女裸画,让人想到最近那个在车站被猥亵的女童。但电影本身拍的非常美,摄影、配乐、剪辑、叙事,都可以打满分。可以全面了解席勒的一生。天妒英才
Wally在咖啡馆失声痛哭那段太心碎了
期待很久 大失所望 拘泥于艺术家的皮肉与放纵 但席勒的天才与灵敏却展现地寡淡
席勒,莫迪里阿尼,巴斯奎特,克林姆特啊,都是那种极具个人风格,辨识度颇高的画家,就是那种即便没见过,也能本能反应出是谁的作品的画家。包括梵高在内,刚开始看他们的作品,觉得线条拧巴,着色强烈,色而不淫,喜欢的不得了。但就是不能更深体会,直到有一次喝多了,天旋地转后发觉,醉酒才是打开他们画作的正确姿势。28,确实是个坎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就真的死了。
摄影和音乐都好,男主是空心美貌,看剧照是一见倾心,在片子里乏味得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张超……
看了不少艺术家传记,梵高的遭遇,莫迪里阿尼的遭遇,甚至席勒的一些遭遇。跟当代艺术在某些国家,当下的遭遇没区别。科技发展了有用吗?现在是21世纪了有用吗?依然是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无知当光荣。一边缅怀着梵高们,一边做着跟梵高时代鄙视和嘲笑梵高的人一样的事。
画面满分,配乐也很棒,演员非常合适,想象以上的电影,可能并没有多深的含义,但情感表达还是挺充分的,作为人物传记足够理想化,非常喜欢。啊,就是a站码打得要了命了,啥都看不见了。
影19132:随时作画的席勒,洛奇亚与他共浴爱河,创造经典,但,洛奇亚的眼泪啊,最后独自流在达尔马提亚。于是男人成为了死神。
画面非常美,细节满满。看到打雪仗的时候第一次哭,快乐比悲伤更动情。
乘着克鲁矛的风,跌入维也纳的雪,画下爱过的每一个少女,再把她们无情抛弃。你需要钻石换来的奎宁,涉水堤岸途经的河流,痴迷空谷啁啾的山雀,却选择了最安稳的一笔素描。和她签订最不公的订婚契约,留她一个人去看杂志里海边的房子。用很多年才懂得,克鲁矛没有风,维也纳没有雪,他没有爱过一个人。
男主帅炸,帅满110分钟。颜狗不要错过。
男主要比所有的女演员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