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主线故事):女奴在市集爱上了年轻英俊的小伙于是私奔,两人很快洞房。女孩把手工品交给小伙拿去卖并叮嘱万不可卖给蓝眼睛的人。小伙最终没有禁得住蓝眼睛基督徒的高价,从而招致买家尾随而来,以讨要食物为名进入小伙家中,在小伙给的香蕉上撒了迷药并给小伙吃,于是基督徒一行人将女奴带回原奴隶主处,并对其虐待。女奴逃出过程又被人贩囚禁,几经波折当上了好心公主的“驸马”,并处死了基督徒和人贩子。最终小伙和女奴在城堡重逢。
故事2:能说会道的老头将3名青年男子引诱至家中,对其进行了不可描述的欢乐行为。
故事3:一男一女买下了看似纯洁无比的男女两个奴隶,主人打赌各自的奴隶不会看上另一方。于是下药让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时刻醒来,结果证明青春的欲望是一切都无法阻止的。
故事4:男子在新婚之人爱上别的女孩,居然找自己的妻子寻求帮助。在善良的妻子帮助下男子得以每晚幽会女孩,妻子最后郁郁而终。妻子死后男子并没有特别悲伤,反而又和一名女子剩下了孩子,一年以后又来寻找女孩,女孩本想杀死男子却因妻子的生前留下的话而仅仅对男子实施了阉割。
故事5:男子靠装死在一次劫杀中存活了下来,只身跑到陌生的城邦并误入墓穴。墓穴中邂逅魔鬼的女人并行男女之事。魔鬼得知后将女人斩杀,并把男人变成猩猩。后偶遇善良的女子不惜自我燃烧而将猩猩变回了男子。
故事6:王子要出去闯荡,父王便给了他一艘船。船在行驶中撞到海岸,只有王子一人生还。王子又漂流到另一个荒岛,遇到地下室里的男孩,男孩说自己受到诅咒当晚会被杀死,男孩对王子放下戒备却不曾想被王子梦游杀害。
——“那个夜晚,刚开始是痛苦的,结束时却是甜蜜的” 《一千零一夜》是帕索里尼于1974年拍摄的生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与前两部有所不同的是剔除了很多的戏谑成分,转为更多的是诗意的叙述以及对于人类原本的爱欲面貌的赞美。 故事以阿拉丁和祖玛笃的爱情为主线,同时引出多条支线,国王和王后对于真爱的一场赌博,证明了欲望与爱情的平等性,是能够抛弃阶级差别的,这是帕索里尼对于人类本来面貌挖掘的第一步。在祖玛笃被奴隶主抓走后,阿拉丁开始了疯狂的寻找,而祖玛笃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个王国的国王,运用机智将两个仇敌杀死,两个仇敌被用十字架架起来的画面构图令人叹为观止,随后阿拉丁遇到了一个女人,她将阿拉丁带回家,提供给他食物,同时开始讲述书中的故事。泰西王子偶遇青年阿兹,阿兹看到一幅画总是哭泣不止,这幅画是他的表妹阿兹娜的遗物。原来阿兹和阿兹娜本是要结为夫妻,但阿兹却在结婚当天偶遇一位美丽女子,随即一见倾心,错过婚礼,他陷入爱河,向阿兹娜请教如何得到那女子的芳心,在阿兹娜的帮助下,阿兹得到了女子的芳心,和她做爱了,而阿兹娜却悲痛不已,随后郁郁而终,但那女子原是个杀手,但善良又机智的阿兹娜用一番话保住了阿兹的性命,但他却不得不因为负心而惨遭阉割,这时候,他才真正地为阿兹娜的离去而痛哭。“忠心是好的,但不忠心更好”,似乎是导演更深入地挖掘人类欲望的想法,不忠心正是新的欲望的产生,而新的欲望往往导致的是原本的欲望惨遭阉割。泰西王子看出阿兹的画是出自一位公主之手,这位公主梦到了两只鸽子共同飞出牢笼,而雄鸽子却杀死了雌的,有此对婚姻产生厌恶,泰西王子决定造出一样的壁画来打消她的顾虑,他找到两位苦力,在造壁画的过程中,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其中一位王子在送礼的过程中被打劫,靠装死逃生,他来到一座城镇,却被告知自己的文化知识并不能赚到钱,电影中的男人说到“他们只知道钱,你懂得砍柴就是最好的”,这无疑是对消费主义的极大挖苦,知识分子的地位已日益衰弱,社会的发展靠的是快速的消费增加资本,而砍柴正是最好的讽刺了。他在砍柴时,偶然发现一个魔窟,他与被囚禁其中的公主做爱,他想要救出公主,于是他召来魔鬼,自己却胆小地逃跑,最后魔鬼在他面前肢解了公主,他也受惩罚被变为猴子,在另外一个国度,一位公主舍身让他还原为人,他由此抛下王子身份,变成一个修行者。另外一个王子则是听天命出海航行,以外推倒山上的骑士,最终却要杀死一个无辜的男孩来偿还,最终他也变成一个修行者。或许是在说,推翻政权进行革命,最后总是由无辜的人来偿还,这正是令帕索里尼绝望的。影片最后,阿拉丁和祖玛笃获得圆满,影片随之结束。 帕索里尼在影片中依然采用大量的纪录片式镜头,并结合大量的史诗构图,呈现出一部粗犷而又诗意的《一千零一夜》。帕索里尼所要表达的既晦涩又清晰,这需要结合很多导演本人对于当时社会与政治的看法去分析,而粗犷则是帕索里尼电影的一大特色,为了揭示人类的本来面目,让一切变得原始,反而更是深刻,导演对于生命三部曲的最初想法,是以揭示人类的本来面目去反讽虚伪的消费主义社会,而事实上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所赞赏的人们,并没有机会看到或是理解这样的电影,反而这样的电影本身成为了导演本人所痛恨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消费品,前两部作品的某种程度上的失败,导致了第三部与前两部的诸多不同,而导演这次尝试了中东风情的拍摄,带给了观众更多的诗意的,画面的享受,台词一贯具有的帕索里尼的诗人风格和神秘的中东色彩相结合则是再适合不过。 生命三部曲作为帕索里尼饱受争议的系列电影,其实具有很多内在与外在的思考和审美价值,事实上导演最后一部作品《索多玛的120天》仅仅是生命三部曲的一种另外一个极端的表达,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但导演从未脱离过他极左翼的战斗岗位,由此也造就了一个传奇的帕索里尼以及他的电影。
“In this film he really succeeded in adhering to the deepest meaning of the text, of the epic narration and storytelling, without adding any element of pathos, psychological feelings, or sentimentalism—which would have been a very easy pitfall. He just tells the story the way it is without adding to it“——Alice Rohrawacher评本片 雷内·克莱尔:如果我有办法让你们丧失记忆,我就能把你们改造成美丽而淳朴的野蛮人了。在开始时是空白的银幕面前,你将为一些基本的视象所深深吸引:树叶、手、水、耳朵;然后是:树木、人体、江河、脸孔;再后是:风吹着树叶、一个人在走路、江水流逝、脸上出现简单的表情。第二年,你们将去解答视觉的哑谜,教会你们即兴造句的基本章法。你们将学会如何把握不同系列的形象的含义,就像一个孩子或外国人应当逐渐能把握他所听到的声音的含义一样。 罗贝尔·布列松:看到运动就有一种幸福感:奔马、田径运动员、飞鸟等。
对帕索里尼的此片无感,还是索多玛120天更好看。
故事万变,不离其宗,男女之间,脐下三寸。
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70年代中期,实际上帕索里尼已经被时代抛弃了,不管是文学的同僚还是政治上的同志都对他失望了。于是他更决绝地逃向情欲和旧时代,逃向虚构的故事。但选择拍《一千零一夜》并不是个高明的想法,它比乔叟和薄伽丘的故事更琐碎,更没根基,无从着力。帕索里尼的投枪投不出去,锈了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终篇,获7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比前两部更为出色~对阿拉伯世界的刻画十分到位,层层嵌套的叙事很应景,比起前两部,莫里康内的天籁配乐为本作增色不少,业余演员的表演和自然光的运用都是帕索里尼式的。悲喜兼具的故事加上点睛的诗句,完美地演绎了一千零一夜的传说!(8.5/10)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电影跟想象差距有些大,或许是自己太过一厢情愿夸大了童话的美好。负心汉被阉割痴情郎得真爱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难逃宿命被刺死的无辜少年。帕索里尼对性赤裸裸的展示以及生殖器崇拜个人觉得非常猥琐,完全没有美感可言,虽据说这是生命三部曲里面最不猥琐的一部。
神神叨叨+阳具崇拜。沙漠贫瘠,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人口稀少,生存竞争激烈→阿拉伯童话的主题→女人、财富、王位。而“从娃娃抓起”的童话又是毒害或教化人民思想的终极利器……
只能给到3.5 小丑之死段落最经典!诙谐幽默不恶俗 哭丧、裸体的鸟、唱歌的琴、老太婆变鸡…笑点蛮多 但个别桥段低级趣味 画面不错 大漠、兵马俑、战场… 讲故事的声音是主要的推进剧情的手段 但也导致故事的衔接好像在东拉西扯(符合片子幻想的基调) 兄弟之战简单呼应了前面 娱乐性强
片中每个人都在跑或者疾走,像信使一样传送神的旨意,却总是半路走失。而叙述者从一个故事讲起,也在中途游离,跳入其他故事。幸而最终回到原点,令人唏嘘。
一千零一个纵欲的夜晚……生命三部曲中个人感觉最不好的一部
我最初认为这是这是奇幻风索多玛一百二十天 后来看到导演的名字 我什么都懂了
帕索里尼第二部。两个感想,一是小时候是爷爷给讲的一千零一夜,可能需要去重读;二是,看这部就好像写多层Excel函数,要点并非捋清每一层的内容,而是要数清结束时的括回。
Pasolini这边用了相当独特的视角来看阿拉伯神话,故事套故事,隐喻套隐喻。这多少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只能说这是他的个人理解。同样这种用性来牵引人物关系的方式也是,真的只有Pasolini才这么讲故事。
#PCC# #Pier Paolo Pasolini - Celeberating 100 Years# 影片包孕式结构还是承袭自原作,整体看下来很舒适,转场也不会觉得突兀,而且故事中的宿命感很强,非常喜欢。内容上大量的讽刺,尤其是针对宗教,性爱在片中占比很大,爱被隐藏了下来,让其被展现得时候显得格外强烈。视觉方面,特色手持,就是突出一个晃,画面构图上依然是随心所欲。配乐很棒,管风琴效果极佳。不喜欢的点还是视角问题。
8.0 好神奇的叙事结构,主体慢慢就被忽视了,故事的嵌套下犹如在梦境边缘徘徊。对于性爱的描写是如此的无拘无束,却又毫无邪欲可言,毫不吝啬的展示着演员们的纯真面孔。
这是个纯粹到不可救药的爱情童话~至此,生命三部曲已全部补完。这三部曲更像是构造整个世界的图景而非要借故事集去阐述所谓什么道理,我想这三部曲创作的目的便是帕索里尼想用影像布道来使更多人来认同他眼中的世界吧。三部电影的喜爱程度不分主次,当然要论印象最深刻那肯定当属这部《一千零一夜》了~
《一千零一夜》之于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中前两部作品的进步之处在于,它不仅用民俗叙事把性从层层封锁的意识形态里解放了出来,同时又指出了性本身的政治性和政治潜力。这些故事里充满了背叛与复仇、罪孽与悔恨,都是人类面对爱情最纯洁的情感动力。帕索里尼实际是在用这些爱恨分明的叙述逻辑来建立一套复古的、纯粹的性政治体系,同时他用六个故事里最单纯最传奇性的那个来作框架,以此来庆祝这套自由朴实的两性观。
中间偏后的情节,稍有游离感,让人有点儿不耐烦。
Pasolini总能挑战我的审丑下限。
荒野的大沙漠,后半部分真好看。只是我天生愚笨,以至于许多隐晦的象征模模糊糊。不得不说,帕索里尼真的很阳具崇拜。
相对比生命三部曲的前两部有很大不同,配乐和地域描绘上的差异很大,剧作结构上要复杂很多。虽然没之前那么的尖锐/离经叛道,但和原始版本的《一千零一夜》比起来则又几乎是一个“原创”作品了。素人演员的简陋表演很有趣,透着怪诞的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