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了儿时经典,发现还是那么百看不厌。只不过感触不同。小时候看《射雕》,看的是曲折离奇的江湖经历,为大宋的命运心潮起伏。现在再看,不由发现了很多人性中的无奈,尤其是杨康和完颜洪烈这对悲情父子。
在《射雕》中如果要论江湖,首推东邪西毒;如果要论儿女情,首推郭靖和黄蓉;论夫妻情,首推包惜弱和杨铁心18年相思;而要论父子情,则不得不提杨康和完颜洪烈。他们才是真正体现了父子情的含义。
包惜弱,杨康之母,乃私塾先生的女儿,因为从小怜惜弱小,所以取名“惜弱”。 十八年前偶然救了金国六太子,后来的六王爷完颜洪烈。完颜洪烈由感激生情,为了得到包惜弱,命令段天德灭门追杀,再假装英雄救美,得到美人归。完颜洪烈为了得到包惜弱手段不免卑鄙,但是他对包惜弱可是爱若珍宝:十八年来全心全意,从来没有其他三妻四妾;为了讨她欢心,从牛家村搬来全副家具以慰她思乡情切;到哪里都不忘奇珍药材,以补她虚弱身体;甚至杨康,也视若己出(包惜弱并没有诞下完颜洪烈的血脉,可以想象,惜弱对王爷说“王爷,我们只要康儿一个好么,我怕给你生了小王子,你就不疼他了”,完颜洪烈大拍胸脯:“好,我们只要康儿一个”)能够将别人孩子当自己一样疼,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一个好老公,哪里找?更何况他还地位尊崇,英俊多金。
十八年的痴心以对,是多么难得的情谊,比起包惜弱和杨铁心的念念不忘,完颜洪烈的痴情更为难得。距离产生美,尤其回忆会自动过滤以往不愉快,保留包杨二人那两年相对的所有美好,所以活人往往常常难以战胜死人在他人心中地位。朝夕相处的尴尬则容易损毁情感,俗话说“我们可以躲得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蚊子”,隔得太近,太容易发现彼此缺点和龌龊,很多珍贵情谊都损毁在日常相对的琐碎中。李敖在谈及为什么与胡茵梦离婚,说“我看到她便秘时憋红的脸,损坏了她在我心中仙女般形象,我受不了”。这话固然是凉薄和无耻,也说明了相处是多么难。完颜洪烈贵为金国王爷,能对红颜老去惜弱如此相待,夫复何求?所以当包惜弱坚持要到杨铁心身边时,完颜洪烈唯一一次给了包惜弱一个耳光“我打你是因为你没有血性,我十八年如此对你,还是温暖不了你的心。。。。。。”这一刻,我听到完颜洪烈心碎的声音,如同《西游记》中黄袍怪,只因为是妖怪,再怎么爱宠百花羞,也被百花羞背叛杀害。完颜洪烈什么错?错就在太爱一个人,尤其是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我想到了《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流下的眼泪,爱的太重,只有自己负伤,而完治和莉香只有两年感情,完治还是对莉香略微动过情意;完颜洪烈,可是足足浪费十八年的感情。。。。。。
对于杨康,完颜洪烈不失为一个慈父。在产房外,是他焦急等待,见证他的出世;是他把他抱在手上,面带微笑听他牙牙学语;是他扶他上马,教他骑马射箭;是他延请名师,教他四书五经和习武;是他每次从各国访问归来,给他带来奇珍异宝。。。。。。十八年来,是完颜洪烈慈父般爱护教导杨康,这时候包惜弱基本上是在牛家村的布景里伤春悲秋,自艾自怜,没空理杨康,更从来没有跟他说过牛家村的家和杨铁心这个爹。
突然间,杨铁心找上门,杨康的世界崩塌了,他不是那个人见人爱的金国小王爷,而是一个宋国贫民的遗腹子。一个江湖卖艺的人突然说是他亲爹,要他放弃荣华富贵跟他回宋国,杨铁心这个亲爹十八年来从来没有管过他,却义正言辞指责他背弃宋国和他,这就是亲爹的权利!筒子们:封建残余害死人啊,生恩不如养恩。。。。。这不是要比尔盖茨放弃财富和美国国籍跑到伊拉克同美国打仗么,这怎么可能?金国几十年来蒸蒸日上,杨康生下来就是金国人,以金国为荣,而宋国早已风雨飘摇中;更何况当杨康负气出走时,身着宋国贫民装的他受尽凌辱和苦楚。世人凉薄,贵贱对比,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母亲,疏离的生父,两相对比,当然从小长大金国王府和和蔼可亲的完颜洪烈更为温暖。更何况荣华富贵何人不想?无数的励志书不是鼓励人靠奋斗得到荣华富贵么?富贵和慈父,天平明显倒向完颜洪烈。
杨康并不是如他人责骂的不通情意,在母亲和完颜洪烈间,他做着艰难选择,他对着母亲是依恋不已也不忍放手,第一次阻止母亲和杨铁心见面,他不忍撒谎“知子莫若母,你知道我放不下荣华富贵,就不用说了”。第二次在母亲坚持要求到杨铁心身边时,他经过动摇,不忍母亲伤心还放走包惜弱,这也是唯一一次杨康和完颜洪烈产生矛盾,完颜洪烈听到杨康放走了包惜弱,打了杨康,杨康捂着打红的脸“我到今时今日才知道什么是爱屋及乌”(完颜洪烈始终因为包惜弱爱杨康)。但是毕竟是父子情深,完颜洪烈一直把杨康当自己儿子“康儿,是我一时激动,你始终是我的孩子,你不要走,我的什么都是你的。”留不下心爱的女人,就留下心爱女人的儿子吧,更何况,他们如斯相处十八年,他们都不是无情的人。
此后,父子俩以金国大业为重,在事业上相互扶持,生活上相互关心。在郭靖黄蓉刺杀完颜洪烈时,是杨康挺身而出保护完颜洪烈;在杨康被迫回牛家村时,是完颜洪烈四处焦急找寻;在西毒答应收杨康为徒时,是完颜洪烈欣喜若狂,忙不迭拿金银珠宝讨好欧阳锋;在铁枪庙杨康中毒时,是完颜洪烈悲痛欲绝,抱紧他的尸身痛哭,甚至不愿见自己父王,不在乎自己王位。。。。。。
大时代,往往为了成全大人物和主角而牺牲小人物,观者往往欣赏杨康的英姿,唾弃他的人格。完颜洪烈和杨康的父子情,淹没在宋朝悲惋的晚年中,掩盖在东邪西毒的侠情中,迷失在郭靖黄蓉的郎情妾意中,散落在观者的唾沫中。。。。。。
郭靖这样的爷们儿应该算红根苗正。从小虽然出身大漠,但是总有七个老革命给思想熏陶,给行为端正,想犯神马错误都有难度。为父报酬和为国效力在心中就这么深深的刻了下去。
有一天他要回到中原,要实现抱负,可不小心撞见了黄蓉,这么个大闹人间的小孙悟空。她会为了不让穆念慈嫁给郭靖在院子里磨刀心想着把穆念慈给剃光头,可爱得让人笑喷。在郭靖要出家做道士的时候,她会跳起来把人家道观的牌匾给砸了。那弱小的身体面对着世俗社会的姑侄散发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这种渴望一直在问郭靖:你心里是这么想的吗?
小时候看这电视剧喜欢黄蓉,当时她就是理想的美人,现在看黄蓉,其实她不是很美,但是却越发的喜欢她了。
同时,我也不再责怪穆念慈不分是非的爱恋那个坏人了。她和黄蓉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讲着同样的东西。用梅超风对丘道长说的那句话来解释就是:这种男女之事你是永远不会懂的。
各位伟大的灵魂,请抽时间把国家大事这种小事暂时放下,好好的爱那个中意你的人,好吗?
断断续续看过很多次,似乎一直没有看全。被大陆剧迷列为最大的经典之一,其实只是改革开放初期对香港影视的初恋记忆。翁美玲,也不像传说的那样,类似的形象在香港影视中很多很多,表演清纯可爱的演员在香港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袁洁莹的表演比翁美玲要自然娴熟很多,而且似乎更漂亮。
儿时非常爱看的影片,现在再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感慨丝毫不减,翁美玲、三哥的精彩演绎,蓉儿和杨康的角色无人能敌。
多年来,我尽一切努力做一个健忘的人。太知道只有忘记才会苟且的快乐,于是心安理得把往事都丢在风里,顺带那些幼时的记忆也全都埋没。并不怜惜,只道昨日之日不可留,来如流水去如风。
只是今日,究竟有点不同。
在论坛里东张西望,看见一则八卦标题是"不堪回首娱乐圈十大凄美情事",第一对赫然就是汤镇业跟翁美玲.起句就是:这该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惨烈的一个。因为不是生离而是死别。
死别,死别,是谁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不然为什么她非得这么做?
闭上眼,那张熟悉的面容仍然在瞬间显现,完全不用搜索,错错落落的光影里,记忆如花香般芬芳扑鼻,这是一个兜子吧,无端的把那些散落的记忆勾留出来,印照在电脑反光屏在那张苍白的脸上。
10岁,电视台里放射雕之二《东邪西毒》,没头没尾看起来。穿着粉红色绣着桃花的衫子的黄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挽着鬓发,嘟着嘴,忽忽然生起气来,一颗心随她的情绪起伏。时嗔时笑,像神雕里被魇住了的达尔巴。随她喜怒伤哀。
后来再大一点后,在邻家姐姐口中,听到翁美铃的死讯。发楞,然后麻木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在这紫陌红尘,不过十几载光阴,实在不知道未领会什么叫做生别离,什么叫做死。但是那一日,看完每晚的两集射雕,黄蓉在剧中天真活泼,招人无限爱怜,躺在床上,忽然想,啊,她是不在了,我不可能在生活里看见她,忽然怔怔地落下泪来。第一次领略到上穷碧落下黄泉,无处寻觅的滋味。
绝对的失去造成绝对的拥有,失去永远是最好的,也许正因为有这么一点绝望的怀想在,于是不顾一切爱上这个活色生香的女子。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社会寻找她的渺渺踪迹。
小学生,家里没可能给什么零花,周末去少年宫上写作班,会把一切用度省下,来买她的贴纸,很多个本子,一张张的贴,会在每张后面写上批注,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是一句话。刚学会填的词是写给她的,现在还记得开头写:风筝断,幽梦传,问君千语,空存柔情几许?大抵是在帮她问汤镇业:空存柔情几许?
12岁,和最好的朋友,一起拿一本笔记本做一份杂志,仿照手边的几本香港杂志,画很简陋的版式,自己编很多新闻出来,全是和翁有关的消息,就差没有把五虎将全部编排做暗恋翁美玲。孜孜地做着娱记这一假想的彼时在大陆绝无的职业.
13岁,电视台放《上海大风暴》,里面有一个女孩子,演一个少数民族,做天真状在林俊贤和刘嘉玲之间做梗。是奸角,但是她虎牙,活泼,跳脱,眉眼间酷似昔日桃花岛上那娇憨女子。一刹那的地老天荒,想是是是,莫不是她回了魂,终于又再出现?顾不上看电视,跑出很远的好友家楼下一个劲叫她名字,和她说你看你看,那电视那电视,几乎说不全一句话,她直说看见了看见了。
隔一条河,离家很近有家简陋的录像厅,冬冷夏暖,出没的人等复杂,但是14岁初一女生没有那么多小布情怀,颠颠地跑去。等很久,等到开始放《决战玄武门》,是在暑假里,每天下午4点准时到,有钱的时候,就买一小包花占饼干,慢慢地吃。
音乐响起来,主题曲是鲍翠薇唱的,很清丽的声音,楚楚地唱:“问你可知否,你追我逐去将河山改?”心中是满满的充裕,知道此后两小时要在沉迷的剧情中度过,又忐忑,数着时间过,生怕时间过得太快,把一天分额一下演光。一会又想,快演完了吧,快演完了吧,生生是自我安慰,怕自己会抱怨结束得太快。那么的惶恐,喜又怕的心情,
现在想起来是可以叫人发很久呆的,淳朴执着的童年,岁月长,衣衫薄。
如是岁月更替,繁华世代。
一个错落,16年哗啦啦就过去了,曾经和她合作的村气的梁朝伟变成了国际巨星,苗侨伟终于娶了戚美珍卖起了眼镜。
多情的自古空留余恨,无可奈何中,繁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子归来。
多年后,已经不复当年神令智昏的小拥泵模样,射雕,又见射雕。
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很多年,但是看到黄蓉,会得停下来扫两眼电视画面。不带一点批判眼光,她的表演是否自然,是否雕琢,均不在考虑范围,只知道,这曾经是我年少梦旅人,她带我在迷梦中飞行过。
痴狂过尽,长大了,成熟了,千帆过尽,拿平俗的眼光来打量斯人斯事,看很多事情的眼光又和以前有些不同。
一直不喜欢汤小小白脸。
翁死后,习惯追踪他的每个消息。发现他和台湾女星席曼宁恋爱,那女子分明没有一点点阿翁的影子,不由恶向胆边生,拒看她所有电视,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一概抵制。90年代初,汤和亚视刚出道的小明星结婚的消息出现在杂志边角的时候,哼了一声,想,诺,这便是饱暖思淫欲。
大一点客观一点,会发现这样的憎恨并不正确。
少年人一厢情愿,以为爱情就该这样黑是黑白是白,爱情从来不是这么的黑白分明。倒是小汤,今日该是老汤了,很出色的演技呢,因为这件事蹉跎了观众缘。从此再没见他红过,沦落到亚视去演男一号,还得要于思满面做一个落拓剑客状。当年玉面朱唇段誉的扮相,是再不能了。
爱恨纠缠总是平常,她的死成就他这生的沦落,总是有些怨的吧?然这些年,并未见他抱怨过半句,可见也是有担当的男人。
谁家子弟谁家院,他爱她,他不爱她,已经不重要,但相信,这个广东女子用生命成就的爱恋已经足够他一生纪念。是以会待以发妻之礼吧?
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
她说过:“如果有一天有个神仙要赐我一件礼物,并问我心目中想得到什么时,我会毫不迟疑答他:‘请赐我一个真心爱我锡我的人。’”
说到底,只是一个等爱的女人,要很多很多的爱,像鲸鱼一样,填满她的海。如果没有,她会窒息,会干渴,会死亡。
上帝在这边开了窗,必定在那里关了门。命运之轮叫她在事业上走到高峰,于是,她也比烟花寂寞。
迢迢河汉,终于渡不过那贪嗔爱痴。
夜月悄悄,芳踪杳杳。
桃李春风间,分的怕不够那一杯情感的芬芳的美酒,而江湖夜雨,却早已挑尽了十年的灯花。
我们就这样长大。
首先提一下观点,我认为83版的射雕是伟大的武侠作品,作为原著党我不喜欢它,但承认它的经典。
然后下立场,我的初恋是射雕的原著小说,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带着读,并在后来的成长和成年后多次重新阅读,对里面每个情节,每个人物的言行甚至一些特定的招式都如数家珍。所以我是彻头彻尾的原著党(虽然好像目前原著党似乎成被剧迷瞧不起的群体)后来先后看过了83.88.94.03.08以及17版的电视剧,每一部都从头到尾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在我看来,从剧情和人物上,每一部都和原著有很大的差距。而对于每一部我都有着一些自己的感受,在此我以原著党的立场来说一下自己对83版的看法。
83版播出至今, 功成名就,长久屹立神坛不倒。它可能不是好评率最高的版本,但一定是最有逼格的版本,诸如武侠味,江湖气一类的名词都是从83版里衍生出来的,甚至里面很多角色的扮相和演绎都十足影响了后来人对角色的看法。如今看来83演员们的实力的确强悍,把射雕里的角色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多年后依旧不忘,可这个我最早看到的版本也是我最不喜欢的版本。经典固然经典,但83版因为它的影响力着实让没看过原著的人对里面角色人设有了误解。以至于到现在依旧会有好多人觉得黄蓉就是古灵精怪刁蛮小公举,洪七公就该白须白发罩个满脸把自己糊的跟个类人猿似的。
当然,83版射雕在拍摄时的改编都是立足于更吸引观众上,原著对于电视剧来说只算是个剧情素材,很多角色只挂了个名儿然后干的事和原著八竿子打不着一撇。编剧为了让观众更能有共鸣,把主角到配角的性格都做了脸谱化处理,很多在书中心思细腻举止令人深思的人到了剧中只用一个词就能概括,譬如黄蓉就是古灵精怪,洪七公就是慈祥老伯,欧阳锋就是个纯粹大坏蛋。同时对剧情上,一些群像剧情被处理成阵营式冲突(正派反派俩阵营),还加了好多生活化的原创剧情(洪七被骗逛技院,黄蓉卖身葬夫)这种处理方式固然让初次接触金庸作品的人更容易理解人物。但也失掉了小说中严谨的人物关系和环环相扣的剧情演进。
事实上,83神雕在香港播出时本土恶评如潮,金庸先生也多次表达不满,正是因为当时港人的原著阅读者很多,他们对于83的另类演绎感到别扭甚至不满。而如果脱离原著,83版本身是一部非常杰出的作品,也因为这个原因它在引进大陆时造成了空前的反响,一举成为旷世经典。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83神雕时,各家亲戚朋友30多口人挤在电视前看地目不转睛,整体来说83神雕播出是,用“万人空巷”来说都不过分,大多数大陆观众没接触过小说,对于这种设定新奇,有武打有场面的古装剧是十足吸引人的,再加上它处理过的简单化的剧情和人物,让初次接触金庸作品的观众非常轻松的融入了武侠的感觉。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优秀的演技和配乐,让83版变成了时代记忆。然而我很不喜欢83版,一个是当年它对于原著角色性格的扭曲让我遗憾(幼时看剧不擅喜恶,看到黄蓉骂穆念慈是淫贱样子的时候我心觉得这个黄蓉是个坏女人,甚至委屈地要哭出来),而如今83版带来的影响让我对它更加不喜欢。
网络上,推崇83版的群体基本分为三类人,
一.70,80后的童年记忆,
二.90后在各大卫视播出老版时留下的记忆,
三.压根儿没看过83版的年轻一代甚至是00后,借着夸83来体现自己的逼格(这种群体人数比想想象中多,而且最为讨厌),满嘴说什么黄蓉只能是翁美玲,或者xxx的黄药师比曾江版差远了之类的话的莫名其妙的人。
而因为第三类群体往往是在网上最活跃的群体,83版经常在网上被撕出各种版本对比,本身的风评从当年的一边倒逐渐变得富有争议起来。想想15年前,03射雕刚出,大陆一片恶评,网络,报纸,对大胡子的谩骂诋毁一直到了现在还留有后劲儿,张大胡子=烂片的这个定义式几乎成了一个梗,一切根源都是因为83射雕是多数大陆观众的初恋,在他们眼里,83射雕就等于金庸,83版里面的特质就应该是金庸作品金科玉律一般的存在,所以当张纪中老老实实按原著拍的时候会因为与83版的差别被老剧迷劈头盖脸一顿痛骂。而到了17版播出的时候,同样有了版本撕逼的话题,而对于83版的评价也开始变得褒贬不一。
很多83粉会说什么“当初那帮看张纪中的孩子长大了”或是“你们这群00后没看过83没见过世面还是太年轻了孩子”给人一种“看83版的人是资历最老,见识最广,最有品味的一代”
但请仔细想一想,83版距今已经35年了,网上绝大多数的83剧迷都是40以下的人,他们在看83版的时候还只是个孩子,甚至是不过十岁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看过这个作品,所以我见识最高品味最好”这种论调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如今夸83的,有多少是死忠粉,又有多少是跟风的印象流,有多少是原著半点没瞧过的“经典党”,又有多少连83看都没看过,就满嘴挂着“只认翁美玲”用来装逼的年轻人?
部分83粉谈吐温和,评价客观,但更多的83粉戾气十足,优越感满满,除了83版之外全天下的神雕作品全是辣鸡,越新越辣鸡(于是在17神雕这样一个7.9分作品的评论区总会见到各种各样随便找个理由就打一星的人)
再回头看83射雕评价:9.1分,满屏回忆加灵魂加经典加无可超越的论调。我一脸狗逼。
如果是从影响力和地位上讲,83版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引进大陆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它打10分都不过分。
但要从作品本身的好坏来说,我不认为它能吊打其他版本,甚至在某些方面它还有着十足的弊端。
在此我想提一下经常会有83粉说的年代论,当有人指出它布景简陋道具粗糙的时候,他们会说这个是30多年前拍的巴拉巴拉巴拉什么的。事实上83版射雕的制作技术,放在当年不仅不简陋,还是最顶尖的那一种,尤其是传入大陆时简直吊打一片本土同类影视,举个例子,大陆本土在89年制作了武侠剧江湖恩仇录,和83射雕比起来反而像是落后了十年的产物,可想而知83在当年的大陆简直是如同科幻大片一般的制作水平。
因此,虽然很多人认为83射雕是技术不足但是其他任何方面都完美的射雕作品。我却认为83射雕是技术达到了TVB的极致,演技和后期都是顶级,它最大的败笔不是什么场景,而是剧情与制作态度。
剧情上,83版太多原创剧情直接破坏了原著的严谨,同时扭曲了人物的定位和性格,固然演员演技把角色演活了,但人设本身却很乱七八糟,从原著的活灵活现变得刻板而古怪。举一个例子,黄蓉为了撮合程陆二人用毒蛇咬了程,希望陆家用九花玉露丸相救,然而孙不二坚持要去白陀山找欧阳锋拿解药(还真不怕一来一回个把月过去了自己徒弟凉透了)孙不二还放话说“欧阳锋给解药便罢了如果不给我就要看看他的蛤蟆功是不是徒有虚名”。。。这样的剧情乍一看挺有意思,黄蓉放蛇呀嘿有主意!古灵精怪!,孙不二敢去西域爆锤欧阳锋,牛逼!但要是仔细推敲一下 这一段剧情完全把人物基调和剧情设定乱掉了。黄蓉一个陆乘风师尊的女儿想撮合陆公子程姑娘还得用药当借口,经不住黄药师一掌的孙不二放话要硬肛欧阳锋,就让剧情变得如同闹着玩似的。更不用提什么“洪七公为了只鸡上当被黄蓉一脚踹进陷阱”“梅超风被黄蓉感化说能扶起摔倒小孩的自己其实不是女魔头”“中原人去趟白陀山如同隔壁串门一般轻松,甚至有时候能一集跑三个来回,鸡毛小事儿都要过去一趟”之类的雷人剧情了。
83射雕,我认为他保证是不完美的,评价这类经典作品应该更细致,把各个元素拆开来看,不要分主次。布景就是差,不要说啥演技吊打布景弱就不重要。剧情就是魔改,不要说啥所谓的江湖气无与伦比。
在我看来,83抛去盛名之外,他出色的地方在于演员的演技(翁美玲塑造了一个讨人厌的黄蓉,但的确是演的特别好),优质的配乐(虽说会有一部分无版权直接拿来用的日本音乐),还有节奏的把控,尤其是武戏节奏绝不拖泥带水(欧阳锋揭棺抢九阴真经那一段,王重阳诈死醒来干脆利落的一指一拍简直是荡气回肠)
但它的缺点在于演员之外的制作团队,编剧的不负责,很多二次创作的剧情前后不搭,如同一拍大腿就写出来般随便,人设的崩坏让原著党心痛。(不是说原著党不让改人设,比喻林青霞版东方不败其实很受笑傲书粉的理解和喜爱,因为它是对东方不败角色的深挖,细刻的是独立个性,强化的是人格魅力)83版的射雕把角色整体扁平化脸谱化,去掉很多关键剧情中的细节和心理变化。同时把主角塑造成现代性格特征(恩,83年的现代,忠厚侠义的郭靖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小市民,黄蓉更是动不动就一副小太妹嘴脸),而最让我受不了的则是制作方以及导演的态度,他们在拍摄时压根没有推敲过剧本以及原著,很多东西都是想当然地做了出来,譬如洪七公的造型,原著里是40多岁的不拘小节的霸气前辈,之所以金庸把它设定的如此年轻,是为了突显洪七第一次华山论剑时仅20岁便位列五绝的天才,同时弥补他没有自创武学的缺憾。而83版给洪七公蓄发皆白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公”字罢了。这就是造型设定的不认真,再说拿着玉箫的黄药师,吹箫的时候一会横着吹,一会竖着吹,分明是导演组对箫这个乐器连点基本功课都不带做的。我不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小错误,在我看来当黄药师一会横吹一会竖吹这个箫的时候,一个真实的武侠世界突然就崩塌了。
而大家最经常会提一些江湖气,武侠风之类的论调,用来说明83的无懈可击,说什么后来的版本”图具形而没有其神”。我不认为在制作组赶工和不用心筹拍的情况下仅靠演技和配乐就能拍出武侠灵魂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一味强调这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反而会让路人对83神雕更加几分微妙的态度。
说到底,什么武侠风,什么江湖气,只有原著才有资格说有的,而小说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提现这些侠气内核。
人们想看到一个书中描绘的武侠世界,就应当努力创造出银幕上的醉仙楼,桃花岛,从大漠浩瀚到江南豪杰,游遍祖国大好河山,这也是江湖豪气的一部分——那后世版本的取景就不该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存在,也不要说什么技术进步的理所当然,和83的棚拍比,实地取景和精细搭建就该是更加出色,更加用心,称得上赞美。
人们想看到人物从书中走向银幕走到眼前,个性鲜明立体,有血有肉性格复杂,天下五绝就应该风格迥异各领风骚,而不仅仅只是扮相不同的5个大胡子老头儿——那忠实原著就不该是没能力没创意的体现,作者日夜推敲斟酌出来的人物哪怕不动刀依旧可以栩栩如生。
83版的射雕如果有更尊重原著的人设,更合理的改编以及更认真的道具和场地布置,他在大陆的影响力可能会稍微变小,但它说不定能成为西游记一般的近40年来国内剧集的绝对顶峰。而如今呢,83版顶着经典名头和豆瓣最高分却有着褒贬不一的风评,在港台地区的观众眼里甚至是远不如03张纪中版。这都说明83射雕并没有我们儿时记忆那样和网络风评那样完美。
而很多的撕逼和争论也变得不在纯粹,更多的人开始带着有色眼镜看新作,抱着83的大帽子开始指点江山,有时跟后版本拥护者争个面红耳赤,也不是为了作品本身,而只是在为自己的品味逼格做辩护。
还是希望那些旧版剧粉能够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老版不是一切都好,新版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要总是感叹说什么当代年轻人审美退步之类的怪话,一代代的武侠剧制作变得更加耗时,更加费尽心思,如果真一口咬定是说它样样不如老版,那干脆以后再也不要拍新版了,大家抱着古灵精怪版黄蓉和布棚子版白陀山一起享受万世的经典巅峰。_(:з」∠)_
最后还是希望武侠剧能在现代环境中找到武侠与当代文化的平衡,走出一条更容易出精品的路子,毕竟如今搞对象片儿和尬特效仙侠片儿坐拥收视率大头的年代,武侠剧,再也不是83时代万人空巷的环境了,也许几年后武侠剧就彻底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之中了
那在此之前,无论原著党,还是83党,还是88.94.03.08甚至17党,希望能给未来新作更多的宽容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厚古薄今,毕竟,武侠剧怕是看一部少一部了,都是热爱武侠的人,何不相互理解?
这是最经典的,我喜欢黄日华扮演的靖哥哥
不断重播的经典,苗侨伟的演演绎就是人们心中的郭靖啊,里面其他人的演技也是如火纯青。经典的主题曲,也至今难忘。在金庸老先生本就优秀的基础上,杜琪峰改得也很好。这样的经典 ,就算后人再怎么改都是无法超越的。
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当的起铁血丹心这四个字。
很小的时候看我妈看过,向经典致敬。
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围在黑白电视机前,妈妈说播这部剧的时候,整个屯子的人都围在有电视的人家一起看,前两年重温,还是觉得这版最好看,阿翁一声娇滴滴的靖哥哥我一个女生都跟着苏了,只有她的蓉儿最打动我最娇俏,靖哥哥也最喜欢这个,整部剧虽然由里到外透着贫穷,但是其中每一个人物我都念念不忘
聪明伶俐小黄蓉,老实忠厚是郭静,南帝北丐洪七公,东邪西毒欧阳锋,哈哈,小时候最喜欢的电视剧。最喜欢小黄蓉了
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 ,相伴到天边。
好想重看,这本电视剧最给力的,其实是成吉思汗。电视剧前面都是9分,只有最后成吉思汗登场,才是10分完美。攻城掠池,天下人俱是草芥。最想郭靖当儿子,却杀了郭靖的母亲,死前绝望地看着一手养大的郭靖。纵横天下,这就是纵横天下的人
原来编导是杜琪峰
一代经典。无论是歌曲还是演员都成为了难忘的童年回忆。翁美玲饰演的黄蓉印象最为深刻,那种灵气和容貌就像是黄蓉从书中走来,演员的自杀也令人惋惜。
一曲《铁血丹心》,听得人心潮澎湃!所有人围坐在唯一的一台小黑白电视前,一起感伤,一起欢笑,一起度过那段《射雕》时光~~
恩义两难断,逐草四方沙漠苍茫,何惧雪霜扑面 。
永远的蓉儿同学
背景简陋,技术落后,但丝毫不能掩盖各路演艺人员的熠熠光辉阿~~~叹,射雕的最佳版本。
拜托 连它都没看过还算是地球人吗铁血丹心前奏一响 已经荡气回肠了 靠
现在再回头看,已经觉得惨不忍睹了。只有音乐还可以久听。可是那时候,却是惊艳。
不断重播,不断重播
83版射雕英雄传堪称经典完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看到最好看的电视连续剧,万人空巷。据说犯罪率因此大幅下降。这更承载了那个时代人的情怀和记忆。
看了新射雕后,发现演员打戏起手式都不对,忍不住又把83版找出来看。讲真,这一版虽然改动大到像演义,但打戏真是拍的一板一眼。不要说起手式了,真打起来都用不着替身。特别是杨盼盼和苗侨伟那场比武招亲,刚刚刷了七八遍。这是演员自己的功夫,是真正的文化承传,不是用心就赶得上的。
在今天看来,拍摄技术很差,画质很差,可掩不住的是一个一个演员的光芒。最打动人的就是黄蓉,翁美玲的黄蓉在此后多年仍无法被超越。每次罗文与甄妮的铁骨丹心响起都唤起每个人心中的武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