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若即若离的美国味儿
想想也不大明白这片是哪里特别吸引人让我一口气看完的。并且,这到底能算一部惊悚片吗?可是如果它也不算惊悚片,那么我还是一口气看完就更奇怪了。
一个很简单的复仇故事。连起因都轻轻带过。男主长着一副刚从常青藤毕业准备留校当教授的弱鸡模样。当他还没剪头发和剃胡子之前,他杀了第一个人。这个人刚从牢里放出来,据说此人杀掉了男主的父母。看男主开着破车,战战兢兢跟踪那人的样子,真想不到他能如此容易就得手,而且只是用一把刀,更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酒吧厕所杀了人之后可以毫发无损大模大样满身鲜血地走出来。算了,就当酒吧厕所十分偏僻,可是为什么他还要用杀人凶器去戳穿别人的汽车轮胎呢,杀个人都没怎么受伤,硬是戳轮胎把自己的手给戳一大口子。真不知道该为他的智商捉急还是运气捉急。然后发现自己车钥匙丢尸体旁边了,他只得开着自己刚刚戳过轮胎的车逃跑,然后又发现这车里居然还有个人,他们匆匆见面又匆匆分别,但阅片无数的我们都清楚这个人会在结尾处起到某个决定性的作用。
影片到这里美国味儿基本没有。美国惊悚片主要用撒狗血和惊声尖叫来博眼球的套路完全不见踪影。男主台词很少,流浪汉造型与影片氛围比较贴合,呈现出一种不明所以的冷峻感。观众能感觉到男主在杀人过程中其实是害怕的,但也很奇怪地认同了他一定要杀人的决心。也许挑选演员的时候之所以要选个看起来比较弱鸡的,就是因为知道观众们总是会站在看起来弱势的一方吧。
然后男主把头发和胡子剃了。正式成为教职员工。愚蠢和平庸感直线飙升。
和他妹妹的这段相聚简直可以不提,都不知道他们在叽歪些什么。还不如那个要番茄酱的胖子,好歹有点喜感。总体说来就是男主担心那死人的家人要来复仇,所以要妹妹带着孩子赶紧离开。他本来以为那家人会报警,可他们没有,他们决定自己带着枪来找他。不仅男主想问,我也想问,为什么呢?男主的车也留下了,钥匙也在,还有血,还有目击证人,报了警绝对能抓进去啊,后来那个寻仇的人回答说,为了不把事情闹大。这逻辑,简直分分钟摧毁你的脑壳。
这个说不想把事情闹大的人说完没几分钟就被人打穿了脸。不是男主,是男主的朋友。所以每个人都要有个胖朋友,他们忠厚真诚但又残酷淡定,不仅肯借你枪,关键时刻还能帮你杀人。话说男主换了造型之后战斗力好像也变弱了。先是在妹妹房子里守株待兔,做了半天的准备工作但最后反而被别人射中了一箭。在这场夜战戏码中,我们不仅要忽视男主的无能,也要忽视那个拿着枪站在男主对面却没有打中他的倒霉蛋,也就是后来被打穿脸的那位。在这里,美国味悠悠地飘了出来,也就是惊悚片中,在一些十分关键和紧张的时刻,因为各种逗比和无稽的理由使人存活或者使人死去。遇到这些情况,我总是禁不住想到编剧,他们大概也会矛盾会纠结的吧,可最终还是得让故事继续。于是让我们都忍忍,忍忍就过去了。
男主带着他的俘虏,又开回了那辆破车,这辆车不知是不是有什么寓意,为何要它贯穿始终,我反正是没看出来。我只是惊叹于男主开出的神路线。常常有种不知为什么他就去那里了的赶脚。他找到高中同学,他的胖朋友,又杀了一个人,最后来到那家人的房子。
等待,再杀,其实结局算不上高潮。只是真的有一瞬,以为男主会停止。其实只要导演有这个意图引导观众,找几个模样乖巧温驯一点的女演员演那回家的两人,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就能制造一个稍微出人意料的高潮。但并不是,当我一看到那两女人的脸就明白她们必死无疑。OMG,她们完全有资格客串任何一部恐怖血浆片,她们的脸就是恐怖片的名牌,写着“我要给你看我的脑浆我的肠子我的内脏我的鲜血我就是杀人魔和杀人魔的变态家人”,所以,还有什么悬念呢?没有。男主被他弟开了一枪,临死前还嘟囔着车和车钥匙。搞不懂啥意思。结尾部分美国味又消失了。美国惊悚片的结尾大多有个显而易见的高潮,俗话说的打boss。也就是你来我往,血肉横飞,而不是像这样,等待再等待,前戏再前戏,最后二分钟便结束了,连正面交锋的镜头都很少。
我想整部片支撑我看下去的大概就是男主那种晃晃悠悠的不确定的调调。他仿佛总处在要被怎样而不是把别人怎样的边缘地带,你总担心他下一秒就要被发现或被KO就要败露了,但他愣是飘乎乎地把事情整成了。虽然早就能预测到他的结局,但还是不得不陪着他一点点地走完这复仇之路,并且会为了他最后目的的达成而感到些许欣慰。
影片色调偏冷,节奏偏慢,男主的表演贡献良多。不适合太无聊的时候看,因为它提不起劲来,没法让人有聊;但也不适合太不无聊的时候看,因为它会像杯温开水般淡而无味,喝了跟没喝一样。
2 ) 片子之所以没让我昏昏欲睡是因为枪声够响亮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容许我逼格不够高,读不懂导演的用意。《蓝色废墟》讲述了一个“复仇杀错人获悉真相进而不得不继续杀人最后一群人死得差不多”的故事,该片就像一则标题党味道浓厚的贴子,吸引人的电影名称、吸引人的电影海报,甚至电影的片头部分让我依旧相信自己并没有被骗;看完之后才发现,本以为要牵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由头到最后却是平淡如水的结局,或许是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表现方式,待我逼格及腰,再来欣赏一番可好?
3 ) 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
说起来这片子算荒诞与现实两半。一方面时不时黑幽默一把:比如男主第一次复仇后开车慌不择路逃了一半却发现仇家小儿子还躺在车上;在仇人家一边守株待兔一边不忘喝水撒尿唾弃别人的坟墓。一方面某些细节又现实得紧:以实际行动血的教训告诉观众,被十字弓射中后想要像大片里那样自己处理是不可能的,哪怕欠账收费也要去医院;大闹一场后回妹妹家甚至不忘关水龙头、打扫碎玻璃。
个人很喜欢这类白描般内敛的电影叙事,靠镜头与人物表演来推进故事,能以这种表现方式完成处女作的导演值得期待,安静克制的画面构图也显得精巧。美中不足的是,剧本“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内核太单薄,撑不起导演构思的野心。意大利新现实的电影之所以“极简”的同时还能让人回味无穷,是因为它展现出了更悠远深邃的内涵,而本片对“复仇”这一主题的挖掘仅限于表层叙事的“点到为止”。
另外这种“白描”叙事,一般的导演会以角色为中心,将观众的视线牢牢绑定在主人公身上,共同悲喜。但本片的镜头总是有种游离不定的“疏离”,观众能大致理清人物行动的逻辑,却无法对角色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完之后,无论是Dwright还是他要复仇的对家,都没有留下深切的认识。
片中唯二导演把焦点对准他们的角色,就是男主的好基友与被男主绑架在后车厢的亨利,因为只有他俩是给了一定(还不是足够)时间让观众能从寥寥数语里推测形象的。其余时候还没有沉浸到那个情绪里,镜头就已经追寻下一个目标了。
片中的镜头运用细想也蛮单调的,最典型的大概就是那滥用了的“平移”……不过这个导演玩悬疑真的是一把好手,还是吊着你一口气半天下不来的那种。Dwright在妹妹家楼梯下咬着手电筒匍匐前进,和亲自找上仇家后在空无一人的房子里等待敌人上门的场景,那气氛营造和节奏玩得真的溜。
4 ) 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一个流浪汉,白天在海滩上捡空瓶子,晚上睡在一辆旧车上,车牌是一个向上的箭头,不认识。这天,杀死他父母的仇人要出狱了,他给破车灌了油,把藏在边上的电瓶装上,开去监狱的地方,远远停在边上,有一辆加长的老款的不知道什么牌子的车接到了仇人,他就在后面跟着。前面的车子停在一个酒吧,流浪汉跟了进去,乘他上洗手间的时候就用小刀在他脖子上划了一条口子,但不是要害,两人打斗一番,最后被他刺中仇人的太阳穴,血往外直飙,这不是结束,其实才是开始。
5 ) 为了家人,杀人不是问题
个人觉得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流浪汉,睡在自己的破车内,偷偷到别人的家里洗澡,到游乐场捡破拦和食物,晚上靠着应急灯看书入睡,完全就是一个悲微无害的人,可当他接到警察通知说杀害他父母的凶手出狱的时候并警告他要躲到安全的地方的时候,他毅然的收拾行李,并尾随出狱的凶手并杀死,他等待的结果希望凶手的家人报警并抓他,可以他没有看任何媒体上杀人的消息,直觉告诉他凶手的家人会进行灭绝性的报复,为了让他妹妹一家人免受报复,他自己开展一次从自卫到反击的杀人行动,最后结局还是挺惊悚的,因为你到电影结束始终也不会相信德怀特会把所有人都杀了,除了自己异母兄弟.
这电影还告诉以下几个事实:再破的车,只要架上电池,加上油,把气加足,真的可以到处跑.美国人可以拥有一支或N支枪.千万不要爱错人,要不然后果很严重.
6 ) 蓝色游戏
开头那一幕让我想起金基德的《空房间》。不过《空房间》里的闯入者比这个帅多了,不会因为洗澡到一半别人回来就光着屁股落荒而逃。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他腿上插着的那支箭,让我有一种特别开心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这个电影一直很幽默。胖子把那家伙爆头之后告诉人家,把溅到身上的血擦干净,他可能有肝炎。当他知道杀害他双亲的凶手是那个人的父亲,并找到他的墓地之后,他回到厨房猛地喝水,然后去人家的墓碑上撒尿……
可能电影缺少一些现实感,它看起来像一款游戏,又紧张又好笑。最后那个小孩提着枪落寞离开的背影让人挺伤感的。
稻草狗大开杀戒,反类型小试牛刀
极简的对白,精采的悬念,突发的暴力和恰到好处的黑色幽默,讽刺了一个荒蛮暴力枪支泛滥的蓝色美国社会。结尾如果能再更有力度一点就好了。
Jeremy Saulnier 节奏再快点就好了,看到后面老走神……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算合格的处女作。复仇公路片,极简的故事。仇恨像遗传病一样在下一代中感染蔓延,而仇恨的根源却竟是爱。
流浪汉返乡报家族世仇,孤胆也需好友助。缓慢节奏所塑造的紧张气氛极其巧妙,加上匕首弓箭步枪爆头等硬核血浆场面,老派诗意
比《绿房间》好,类型方向饱满。
一普通孬爷们(又孬又爷们)独自走上为父母复仇之路 惊悚不失笑点 枪爆头刀插眼都够劲 导演小哥身兼编剧和摄影指导才华横溢 人也特幽默 就是酒量一般
不错啊,为啥评分如此低
演了是个鸡巴毛
“无聊、沉闷、薄弱、无气氛。”这是某些豆瓣影迷的综合评价。事实真这样吗?去他妈的当然不!剧本全部对话加起来不超过10页,摈弃对白借助着人物的动作和欲望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结尾的payoff更是意味深长。暗藏在简单、空洞的画面之下其实是极其复杂的极简技巧,普通的观众看不到也根本就不知道。
什么叫生死之交……用得到的时候一句话!
不妨直接用在电梯里听到的几个姑娘的对话来评论。姑娘A:"好多年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了." 姑娘B"我当时为啥买了这张票呢?谁说有昆汀气质的?屁啊." 姑娘C:"这电影让我想起来今天在豆瓣上看的如何煮一颗文艺的茶鸡蛋." 我全同意...
家族之间的仇恨,有这么一个朋友真好,有枪会安慰人帮训练长得还有安全感…那么问题就是,谁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
简单,粗暴
在无卡司独立片里,无论是镜头感还是声音混响,真是所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导演以后大有看点。
简单的故事被拍得很有气质,但总觉得差了口气
慢热小成本片,摄影很好
冷静沉着的叙事风格没有让电影走向平庸,相反的是观看过程竟如此欢畅,结尾对以暴制暴,冤冤相报何时了作了升华,狠狠讽刺了NRA,摄影,剪辑,配乐,演员都很出色,五星期待导演新作品
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