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孔乙己》乡村知识分子,传统文化如何把这个善良而迂腐的人一口口吃掉,孔乙己的真正的悲剧在于——他到死都把那个吃掉他的文化津津乐道,沾沾自喜。
《药》力透纸背,华老栓提着灯笼去干什么?去拿药。什么药?用人血浸泡的馒头。谁的血?革命者的血。为了民族的解放,革命者夏瑜将要被反动政府杀害,而来看热闹的却是他为之献身的同胞,而等着要吃他血的竟然是他为之牺牲的贫苦的华小栓们。
《祝福》如果她心甘情愿被人作践,倒也和这社会相安无事,可是她偏偏想要回到那个残害她的社会秩序中去。
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心中需要积蓄多少痛苦和悲愤?灵魂需要接受多少拷打和追问?思想需要经历多少砥砺?情感需要经历多少磨难?
比较全面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大段念白颇无趣。想要了解鲁迅先生抗争不屈的一生推荐B站围炉夜话。
李敖说得对
真的很喜爱很尊敬很崇拜他
如果我是老师,在学生不理解、不愿读鲁迅文章的情况下,我会给他们播放这一部电影。看完电影,才会明白鲁迅的文章创作于极其黑暗与腐朽的社会,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对落后的失望、愤恨与斗争。对与他一起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同胞的同情。他的一辈子,都在与阻碍中国进步的势力斗争。“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进步和光明,同一切反动和黑暗的势力,做永不妥协、永不停息的斗争,就是鲁迅的道路。”当你真正透彻地了解那段黑暗与沉重的历史,当你真正透彻地研读鲁迅的文章,你会发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绝对不仅仅是初高中脍炙人口的宣言,而是鲁迅一生都在遵循、践行的信仰。
主旋律纪录片,1999年,主要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了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家道中落→留学→学医→从教→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国民性”;《彷徨》《祥林嫂》“封建伦理”;《伤逝》“爱情”;《记念刘和珍君》“学生.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警惕从左变为右的危险”。
从少时语文书上了解鲁迅对他文字激进的不解,到长大后再读鲁迅的《狂人日记》的那份震撼,鲁迅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时代总是循环往复的重演。
像…念教科书!三星全给鲁迅大师面子
想再看到像《河·殇》那样有自己鲜明观点的传记片,在这片土地上,是不可能了。包括王鲁湘之后的电视艺术片也沦于流俗。这个鲁迅之路说实话,海报有些意思,片子可以无视
发展到今天,鲁迅只剩下教科书情怀了吧。其实还有一个典故:我们常用的汉字两千多个,不常用的生僻字三千多。我们正在纠结生僻字读法的时候,鲁迅已经组词造句撰文了。后来他抨击汉字的糟粕之处,多是些无用的东西。我想,他之所以文学家,可能就是熟读很多没用的东西之后的枯燥愤怒吧。
http://v.ku6.com/film/index_108384.html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致敬最伟大的鲁迅先生。一位奔波了一生的力挽狂澜的民族魂。愿您看到现在的中国的盛世繁华。
主题先行,主讲鲁迅革命的一生,很没意思。
永远的迅哥儿
对于片子本身,2星不能再多,掐头去尾,片面带着立场的理解解读。但内容是鲁迅,必须满分表达敬意。从不同途径和形式看鲁迅超60小时。(想想叨逼叨,少有人让我想听他讲自己几十小时,也没人有耐心去听别人说自己几十上百小时了)周树人是幸福的,过了很多年很多年还有人去试图探寻来时的路,试图去了解,理解一路走来的抉择。
跟1976年拍的那个差不多,看过简介就当看过了。
鲁迅是为中华民族而生的,为那个时代而生的。
就是一个宣传片,指向性高度明确。不过,文献价值还是有一点的。
鸣谢:黄棘
鲁迅的一生,资料翔实,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