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没看过韩影原版,在不知道主题是什么的情况下进的影院,在观影时我是全程无法代入,且不说剧中人物中除了女主塑造稍有点儿立体感,其余人物不是行为逻辑破碎就是形象扁平化,根本立不住,让我觉的最可怕的是,这电影整个就在抹黑中国女性和母性,完全是三观崩坏!
其一、在影片中作为支线的,打官司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全职妈妈的朱敏,这个母亲在离婚后预期拿不到孩子的抚养权竟然就燃煤气罐自杀,这是多偏激和失控的行为!这怕是对"为母则强"有什么误解吧?自己的孩子并不是死了,他(她)还活着,只是可能在未成年前要与父亲一起生活,作为母亲因此就放弃可以默默关注孩子成长的可能、放弃等孩子成年后可以再次相聚的希望而选择绝决惨烈地,更是自私草率地自杀,让孩子永远失去母亲,我隐约觉得这是在恶意抹黑中国女性,暗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经历新中国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思想解放后,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女性群体,在面对问题时,仍然自动开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传统模式?再者,一个情绪如此失控,思路如此狭隘的母亲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来苦苦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这是真正的爱吗?这样明显有严重心理偏差的母亲是否真的合适取得孩子抚养权?
所以,最后女律师的倒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电影有逻辑点,假设将朱敏这位成高学历的全职妈妈离婚后为了争取孩子抚养权,处理成为寻求经济独立,重回社会求职受挫,创业开小吃店什么的受了重伤,在法庭上仍然坚持要孩子的抚养权的人设,那么,女律师最后法庭上点题的那段话才可能有落点,最后女律师主动放弃辩护可能会多一点点儿说服力。
其二、作为保姆孙芳,结婚时就知道老公赌博加暴力行为,自己苦不说,她还刻意带一个小生命到世上来她陪一起受苦"有了孩子就好了",嗯,这样想的母亲实在应该原地爆炸,因为这个绝对是愚昧任性自私,跟母性没半毛钱关系(所以片尾女主说的那句大意为:不是孩子选择了我们,是我们选择了孩子,我们对孩子要负责任,这个是我是相当认同的。)再后面为苦情而苦情的一系列戏:生病-住院-出院-雨夜求救-孩子夭折,一位母亲因贫穷没法救治自己的孩子,极力挣扎、多方筹钱,甚至想到捐肝割肾救子等等,最后还是被医院赶出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能引起人共鸣的尖锐矛盾激化点和人物立体形象塑造面,不知道是不是在和谐你我他的总思路指导下,电影表现的小心翼翼、不痛不痒,将女主的苦命挣扎浮光掠影地一笔带过,侧重讲孩子的病情严重,孩子遭罪、频繁出入医院大量烧钱,而医院也是有良心、有所动作的,如捐款帮助筹措资金,如在大量医药费拖欠后,仍让孩子住院等她筹钱,再如到了交费期限没交是三天后才清床,仁至义尽呀!雨夜呼叫120也是应该有出车的,是女主自己手机摔坏了无法联系,然后通过抱着孩子在大雨滂沱黑夜中的路边凄苦无助的镜头,试图表达苦难无人问津的世事冷漠(我建议有任何雨夜行车体验的观众,设想一下当时司机们注意力和视野情况,这样能有车停下来,那才是奇迹呢!)这么跛足地处理后,孙芳后面的实施报复的三观和逻辑就让人不寒而栗:她认为谁接着占用了她家孩子的床谁就是恶人,因为芳认定是他们导致她孩子被赶出医院,那么这家人活该遭她"偷掉他们的孩子去卖掉"的疯狂报复:恰好是女主的女儿生病住院,恰好女主老公是医院医生,恰好丢了份名片让孙芳检到了,于是让孙芳在孩子死亡后,找到了可以疯狂报复的对象!这让我观影时一脸错愕:孙芳已经远远偏离了影片本想塑造的一个苦难而坚忍的母亲,一个因社会无情痛失至亲而走向极端报复的角色立意,让人觉得她根本就是一个愚昧无知、毫无人性、随意疯狂报复社会的绝对反面角色,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我根本没法产生任何同情,更别提理解她了。
其三,再说说大姚演的女律师李捷。插一句,看得出导演是信赖大姚的演技的,整部影片大姚也确实表演得可圈可点。但是影片结尾在法庭上,女律师李捷说那最后一句话让我错愕到几崩溃,这得多少的脑残,编剧才能安排这样大方到令人发指的律师陈辞:我建议法庭将抚养权归对方当事人朱敏。即使作为外行人,我也深深震惊了:这片子黑中国女律师群体,黑得漂亮!
先不说前文我提到朱敏通过自杀所表现的所谓深情、其实偏执的母爱问题,因为女律师李捷对此没有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甚至还被深深打动了(我晕!)而作为律师这个职业,在入行时就应该明白,不论你的委托人是杀人犯还是其它什么,律师在接收了委托后就应该竭尽全力为其辩护,保证其合法合规的各项权利,这是律师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象女主角这样,在商业律行里工作,如果你因个人道德喜好、宗教信仰等因素无法接受当事人委托,你可以拒绝或调换其它律师继续,(如果是公派指定律师,可能还没得那么多选择性),而不是公开出卖当事人的利益,因为这无疑是摧毁律师职业诚信核心的非智行为!其所在的律所将在业界不为人所齿,该律师也就宣告自身职业身涯结束:试问,什么样的当事人会委托这样一个曾公然出卖当事人利益的律师?
这片子黑中国女律师黑得入骨,因为它试图用一个漂亮的谎言来掩盖以上事实:我们中国女律师就是这么性情,因为社会对女性待遇不公,我要与利益受损的女性站在一起,我就可以临阵倒戈去损害我委托人、当事人的利益!可是想一想,正常的逻辑难道不应该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女性律师,如果你真的要与利益受损女性群体或个体站在一起,你完全可以去当他们的律师,去为他们的权益呐喊、呼吁和奔走啊!而不是自残职业之根本作出这样业余的行为,这真是用"绳命"抹黑女律师群体啊!
这是一个对女性苛刻的时代。
好吧,你当了全职太太。每天一睁眼就跟打仗一样,伺候好小的和老的,家务活全包,日复一日的鸡零狗碎,熬黄了脸,累弯了腰,转过头男人就出了轨。如果忍不下这口气,非要离婚,自己没收入没存款,别说孩子的抚养权争不到,脱离职场这么久,找工作都成问题。
好吧,你当了职业女性。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带孩子,生怕不尽心。自己再涂上口红踩着高跟鞋,一身职场白骨精的干练打扮,去职场跟妖魔鬼怪拼杀,要笑里藏刀,接住同事的明枪暗箭;更要皮里阳秋,躲开客户的咸湿猪手,每天精疲力尽,却被人戳着脊梁骨,说没有尽到当妈的责任。
这样的女性困境,就是《找到你》的核心母题。在这部电影中,通过一个充满悬念的儿童失踪案,串联起了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背景的三个母亲,她们的人生际遇,正好可以拼凑出在这个苛刻时代挣扎的女性群像。
李捷作为一名律师,正在与丈夫协议离婚,因为女儿多多的抚养权相持不下,她为了更有胜算,生完孩子不久就立刻投入职场。可是孩子总要有人带,找了保姆又总不称心,还把孩子的头磕破了,好不容易找到孙芳,能干勤快、孩子又喜欢,她想着总算可以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趁着年轻,好好拼一番事业,将来也可以给女儿更好的生活。
然而,下了班回到家,这个看着老实巴交的孙芳,竟然把多多拐跑了。她急疯了,跑去报案,却被一个男警官没好气地质问:“怎么现在才发现孩子丢了?!”言下之意就是你这人怎么当妈的。
李捷只能用哭哑了声音回答说:“白天要上班。”
一句话,道尽多少职业女性的心酸和无奈。
孙芳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照顾多多尽心尽力,懂得哄孩子,大清早还给太太榨果汁,看她脚后跟被高跟鞋磨破了,又贴心地帮她粘上创可贴,实在无可挑剔。
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干出拐卖东家孩子的事,李捷不明白,我们作为观众也不明白。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孙芳多灾多难的前半生铺展在我们眼前。
她老家穷,到城里来谋生,经人介绍结了婚,可就在婚礼当天,闹洞房的人不规矩,她踢了对方一脚,新郎觉得丢面子,当着人就把她打得鼻青脸肿。
很快,孙芳怀孕了,还以为有了孩子,老公就能安分过日子,没想到还是拳打脚踢。生的是个女儿,又是先天性胆道闭锁,一般来说活不过两岁。治病要花好多钱,老公根本不管,就想让女儿自生自灭。孙芳却舍不得,想给女儿捐肝,可惜配不上型,就自己出来打工,东拼西凑,甚至当起了舞女,为了挣钱什么都豁出去了。
这部电影中的第三母亲,只有寥寥几个侧写。她叫朱敏,是李捷一个离婚案委托人的前妻,同样在争孩子的抚养权。她学历不低,可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结婚后就一直没上班,被人称为“王总”的老公,没有后顾之忧,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
朱敏什么都不要,只要孩子,但她的情况显然处于劣势,甚至跑去苦求前夫的代理律师李捷。眼看胜诉无望,她心灰意冷,点了煤气自杀。
有三个母亲,当然就有三个丈夫。
李捷的丈夫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拼事业,孙芳的丈夫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救孩子,朱敏的丈夫根本没打算理解她,他只想理解这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这或许可以归因为性别差异,既然男人们都是这样,那么,女人就一定能够理解女人吗?
令人心寒的是,并不如此。
孙芳小心翼翼地问起李捷离婚的原因:“是因为你老公打你吗?”李捷笑了笑,说“那倒不至于。”对,感情不和嘛,城里人离婚最爱用的托词。她肯定没有想到,坐在她后座的这个女人,日日夜夜尝够了丈夫的拳打脚踢。
所以当女儿失踪后,她得知这一点,立刻反问:“那孙芳怎么不离婚呀?”说得真轻巧,要是她知道,在孙芳凑钱给丈夫,希望一刀两断的那一夜,发生了怎样的屈辱和残酷,她还能问得出口吗?
庭审结束后,朱敏在法院外拉着李捷不撒手,求她看在都是女人、都是母亲的份上,不要夺走她的孩子。换来的,是李捷冰冷得像刀一样的话语:“你知道我为什么努力工作挣钱吗?我就是不愿意自己变得跟你一样,什么都没有,连自己的孩子都留不住!”
讽刺的是,李捷引以为傲的职业技能和挣钱手段,在孙芳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她不明白,有吃有穿,还能住这么漂亮的房子,老公是医生能挣钱,又不打人,李捷为什么还非要上班,自己的闺女不管不顾,居然花钱找人来照顾。
这三个母亲,她们有各自的困境和艰难,可惜仍然不能互相理解。你或许会说,她们是因为阶层和背景不同,才会这样,那不妨来看看这部电影中的第四位母亲。
她是孙芳的同乡,开了家早餐铺,也在这儿嫁了人。看到孙芳的遭遇,她无比庆幸自己生的是个儿子,她认为假如孙芳生的不是女儿,而是跟她一样的儿子,那肯定男人对她就好得多。
当李捷上门找孩子时,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她拐你的女儿做什么?要拐也肯定拐男孩儿呀。她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孙芳为什么会为了救并不精贵的女儿,把自己搞这么惨。
你看,女人的悲欢各不相同,她们都是一座座孤岛。
《找到你》这样的故事架构,很容易拍成歌颂母爱的煽情片。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有克制,没有光想着赚眼泪;同时有野心,聚焦母亲们的困境,更把镜头拉远,展示了这个时代女性们的真实处境。
“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几乎每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奇怪的是,却没有人拿这个问题去问男强人,仿佛对男人来说,做好事业就是本职工作,家庭的琐事,理应由女人来操持。
那么,对于那些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把精力投入到家庭的女性,有什么办法,可以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
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她们的丈夫拥有了不错的事业,她们拥有的却是熟练的家务技能。当然,也不能把她们称为“保姆”,因为保姆有工资,而她们没有。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她们很可能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
如何破解这些摆在绝大部分女性面前的困境,这部电影没有给出答案,我想,大概也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给出答案。
但是,起码有人看到这一切,并且把它拍出来,在电影院黑洞洞的一百多分钟里,让女性同病相怜,竟然也可以让男性深受触动。看电影的时候,坐我旁边的男观众一度哽咽。
任何问题,在被解决以前,首先要被更多人看见。
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从《七月与安生》到《嘉年华》《血观音》,再到《找到你》,“双女主”甚至“多女主”的华语片逐渐开始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转变。
这类华语片还远远谈不上“变得多了起来”,但每年有几部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女性,也说明女性是值得关注的群体。
《找到你》中,无论是李捷(姚晨 饰)还是孙芳(马伊琍 饰),甚至朱敏,孙芳的前室友林晓璐,孙芳的老乡徐兰……无一不是女性,而田宁、张博、洪家宝、王总都仅仅是配角,戏份不多,台词也少。
观影时,我会从姚晨和马伊琍的表演里感到力量,有两场戏我朋友看哭了。电影人物饱满,剧情紧凑,立意也不俗。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孩子对一个母亲来说多重要,更是放大了女性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面临的几种情况。
就像姚晨饰演的李捷所说,“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不算是一个职业。”
电影里展示了三类女性的生活状态和遭遇,一类是李捷这样的职场白领,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但婚姻出现状况,女儿无瑕看顾;一类是孙芳这种农村女性,对暴力和胁迫只会忍耐;还有一类是高知女性做全职太太,遇到离婚。
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哪一种更好,或哪一种最差,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可这种身份、价值、自我认同或焦虑的现状,是某种时代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很多女性正在面临的困境或即将面对的选择。
女性本身是复杂的。她会有多重身份,自我,女儿,妻子,母亲,每一种都需要平衡。
如果不懂得先成为自己,很可能会像孙芳那样,变得偏执,女儿对她来说是依靠和希望,但全部押上之后,会沉重、扭曲,失去之后更是无法消解、接受。
失去身份的平衡则会变成李捷,因为疏忽弄丢了孩子,被内心的愧疚和恐惧支配。电影开头,是她惊慌失措翻在地下车库翻垃圾桶的镜头,非常崩溃,像是着了魔,她自己说,“这种彻底崩溃也是我,这么多年的表演里,从未有过的一个体验,拍完这个戏真的感到身心俱疲。”
这个镜头给了我了解故事的欲望,我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职业女性变得如此歇斯底里?
等到知道她因为丢失多多,而一路寻找,并带出孙芳的遭遇时,我觉得电影的质感和高级就出来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孙芳会杀了多多吗?
不会。她应该只是想把多多当成自己的女儿带走。
但她肯定恨过李捷,至少当她在医院的过道里看着李捷和她的女儿占了自己女儿床位时,内心会有强烈的不甘和愤怒。所以,她才被这股怨气推着去做了后来的事。
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最大的报复,就是夺走她的孩子。
我觉得孙芳身上是有种因为失去了一切而愿意豁出一切的气息的。她曾试图拥抱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不是对她拳打脚踢,就是剥夺了她最重要的东西。她无法去爱,哪怕后来遇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
孙芳爆发于女儿死去的那个雨夜,马伊琍的演技也在此爆发。她抱着孩子,痛哭流涕。明明只想要简单的幸福,可好像付出了一切都无法得到。明明只想救自己的女儿,可舍弃了自尊、身体、情感也没能救回。她无助,彷徨,没有了人生中跃动的火苗。这个角色是一个农村妇女,可能没有办法借助复杂的台词表达内心情绪,最多只能依靠眼神、动作,但马伊琍完成得很好,可以说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而且,影院里有人在雨夜那段轻声啜泣。
电影中,我对姚晨演技的肯定来自于,她打开冰箱的那个瞬间,她崩溃,惊愕,脸色煞白,哭不出来,那种反应实在太过精准,一下子击中了心房。
从观众身份抽离出来,再去看姚晨和马伊琍的事业选择,也不禁有了更多感受。她们在这个年龄段,能接到这类可以自我发挥的角色其实特别难的,因为国内影视剧给中生代女演员的空间太小了。
记得前段时间姚晨参加星空演讲,特别坦诚地讲了——《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她应该算是国内一线女明星了吧,凭《武林外传》小有名气,后因《潜伏》走红,也接拍过很多电视剧电影,但接连生了两个孩子,年近四十后,她说自己面临很多问题,甚至无戏可拍。
一方面是自己的变化,她自嘲,“怀孕、生孩子不仅仅是给我增加了一份责任,还增加了不少脂肪。那段时间我苦练修图技术,以求瘦得比较自然。我还见识到了地心引力的强大,从脸部肌肉开始,身上该下垂、不该下垂的地方都下垂了。”
另一方面是市场和观众的变化,“市场不再觉得演员只要把戏演好就行,而是强调有颜、年轻。我看不清这一切了。”
可事实上姚晨觉得,自己作为演员刚刚足够成熟,表演的状态也正渐入佳境,可这个市场(时代),就是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能接的戏很少,而且选择的角色类型也重复简单。
不过从姚晨和马伊琍的事业选择上可以看出,她们正在积极应对。姚晨的公司坏兔子和与马伊琍经纪公司的子公司壹线影业,都参与了《找到你》的出品。中生代女演员所面临的市场坏境并不好,但她们并没有坐以待毙,正在主动创造自我价值。
我觉得,姚晨和马伊琍用《找到你》这部作品,给了大环境一个漂亮的反击,她们在其中展现出了纯熟的演技和对时代发展中女性身份焦虑的思考。这是一个很具启发性的尝试。
严格来说,不止是这个时代,任何时代女性都要找到自身价值所在,不能依附旁人而活,更不能失去生存的技能。人在成为妻子、母亲之前,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她不应该完全退缩到某个身份里,失去自我。不管是女演员,还是普通女性,都应该不被身份、职业、年龄裹挟,要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好好守护,积极应对。
看《找到你》,想起的是宫部美雪的推理小说《火车》。
《找到你》里,律师李捷,在漫长的一天(因为工作和应酬)结束后,回到家里,发现保姆孙芳带着自己的女儿消失了。为了寻找孙芳的下落,她找到了孙芳以前的同事、同乡、男朋友,从他们的口中,孙芳的半生慢慢被勾勒出来。
▲《找到你》,李捷(姚晨)和孙芳(马伊琍)。
宫部美雪的《火车》有相似的结构。老侦探本间的侄儿,即将和未婚妻结婚,未婚妻却突然失踪,为了寻找这个失踪的女孩,本间走遍日本各地寻找线索,慢慢拼凑出这个女孩无比悲凉的一生。
▲电视剧《火车》,导演桥本一。
《找到你》和《火车》一样,都用寻人作为结构故事的方式,因此有了极强的悬疑感,《找到你》的前半段,几乎拥有悬疑片的一切特征。但《找到你》之所以要找到孙芳,不只是为了找回失踪的孩子,而是为了找到她的半生,找到很多和她一样的女人的一生。
因为用了寻找作为结构故事的方式,《找到你》里两个女人身上,有了两个时间概念:李捷的48小时,孙芳的半生。孙芳的半生,是李捷在48小时的不断叩问、追击中,慢慢显现出来的。
故事对李捷的过去,没有太多的着墨,给出的信息,也不够多,和她的过去有关的,只有她的前夫、婆婆,客户和她的同事,还有两个关键信息,她并不够宽敞的居所,和她的全部存款,二十八万四千。这些碎片,和她的寻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半生也慢慢显影。
她的出身并不富贵,她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冷漠的,孙芳是在逃亡,她又何尝不是在逃亡。身为女人,落地就成了逃犯。逃亡者有奇妙的共振共鸣,所以当孙芳的一生开始浮现,她给自己包裹的硬壳也开始在共振中脱落,她在渡轮上,在法庭上说出的,都是肺腑之言。这种肺腑之言,是有善良柔软底色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找到你》里的姚晨,大部分场景就穿着这一身衣服。
马伊琍扮演的孙芳,和姚晨扮演的李捷,是女人的两种形态,两种形态并没有完全割裂,不管她们身处什么阶层,当她们同为女人,她们就是同一个阶层,四海之内皆姐妹。
在故事的最后,出现了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海岛,而两个女人在去海岛的路上相遇,并且发出号召:“大海那边是海岛吧,我们一起去看海岛。”
两位女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马伊琍的精彩,更容易识别,因为,她扮演了一个和自己过去的角色、娱乐圈形象、时尚形象差异很大的乡下妇女,这个角色身上,还有很多共鸣点,更容易打动甚至撼动人。
姚晨的表演难度,并不逊于马伊琍。属于姚晨的时间,是48小时,而这48小时里,她只有一身衣服,处于一种状态(惊恐、焦虑、歇斯底里、崩溃边缘)之下,她的转圜余地不大,只能精雕细刻,在一种状态里,雕刻出各种层次、细节,在惊恐之中演出惊恐,在崩溃之上演出崩溃,甚至要给出终极一跃,那终极一跃,就是在冰箱里发现孩子时的极度惊恐。
就像跳高运动员,在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上,又窜了一厘米,这一厘米的难度,大过之前的一米。
所以,在上海电影节,《找到你》的首映式上,当主持人问姚晨,如果马伊琍因为这个角色获奖了,她会怎么看,姚晨笑答:“她要得奖了,也有我的一半”。
其实,女人的命运,也是一半一半,一半要靠自己,一半靠别的女人,因为只有相同处境的人,才会相互支持。女人们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各自的角色。
在《找到你》的最后,李捷和孙芳,在渡轮上相遇了,她们的目光相撞,她们的角色完成了,那个瞬间,是这几年的华语电影里,最令人心颤的瞬间。
▲女人们,一起去看海岛吧。
在小说《火车》的结尾,也有一个令人心颤的瞬间。故事最后,侦探本间终于找到了那个迫于无奈作恶无数的隐蔽的主人公,本间看着那个被他追踪了很久的人,有一种他自己也没发觉的惺惺相惜,他看着她:
“其实我见你,是想听你说自己的故事。你之前没有告诉其他人的故事,你一个人承担的往事,你逃亡的岁月,你销声匿迹的岁月,你一点一滴累积的人生故事。”
我们也得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半责任,静下来,听听彼此累积的人生故事。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四川某市一女副区长,正直年轻有为之时,却被其男友实施家暴后致死。据报道称,二人在同居期间,受害人经常遭受其男友的家暴。受害人一直想分手,但均因受到对方威胁而妥协,最终导致悲剧。
去影院看了《找到你》的点映,我又想起来这则新闻。很难想象,在职场中强如一名女区长,在情感关系中竟然也处于如此弱势,甚至遭遇暴力也无法挣脱?这位女区长的悲剧折射的是当下女性的普遍困境,也是《找到你》电影里我“看见”三位女性的共同“困境”。
如果不是带着雇主家的孩子消失,没有人会注意到孙芳,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孙芳是千千万万底层女性的一个缩影,她们可能是城市家庭里的保姆,是洗碗工,是建筑工地的小工,或者是农村家庭里平凡的妻子与母亲。
而这个群体女性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贫困。贫困首先指涉的是,经济上的贫困,比如她们辛勤工作,却只能换得微薄的薪水,甚至难以独自支撑起自己的生活。而这种贫困,同时也是一种权利贫困。诚如有学者指出的,“女性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匮乏,社会地位的丧失、有限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机会的欠缺,亦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贫困’。其中,多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社会交际的减少,都是女性贫困的具体方面。这些贫困,严重束缚着女性开发和创造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在遭遇变故时,很难有兜转运作的空间。”
电影中,孙芳就陷入了这样的“贫困”:因为经济贫困,她走出乡村,外出打工,留下来并嫁给现在的丈夫;经济贫困直接导致了权利贫困,孙芳遭受丈夫的家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也几乎对此无动于衷;女儿先天疾病,又因为经济贫困,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不幸死去……在贫困的重重逼迫下,孙芳失去了一切。
固然孙芳偷小孩的举动不可原谅,但观影过程中,我依旧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因为她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前半生,尽管孙芳与小混混张博(吴昊宸饰)的情感让她的生活出现一丝暖意,但这终究无法拯救她痛苦黯淡的人生。
姚晨饰演的李捷,是一名典型的职场妈妈。在平时的工作里,她是一个女强人,行动带风,雷厉风行。但很显然,女强人的属性也让她的婚姻生活面临危机。她正与唯唯诺诺的丈夫打离婚官司,以争夺女儿的抚养权。
与许多职场女性一样,李捷面临着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两难。在事业上,职场女性遭受的歧视和侵害远甚于男性。比如刚帮大老板打完官司的“庆功宴”上,李捷就被灌酒被“性骚扰”。而因为精力投注到职场上,在传统“女主内”思维的作祟下,李捷在家庭中又遭到丈夫和婆婆的苛责。
女性是否可以二选一?情况似乎也不会变得更好。如果放弃事业回归家庭,那么女性很可能面临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的窘境,遭遇风险时毫无抵抗之力,比如电影开场那位离婚官司的当事人。可如果她们放下家庭,全力拼事业,也会遭到强烈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男性拼事业、疏忽家庭是正常的,女性则会被众人视为反常。
对于任何人来说,平衡好家庭和工作都颇为困难,但我们需要的反思的是:为何总是女性陷入这样的困境?为何男性拼事业、疏忽家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与韩版相较,《找到你》将李捷的职业改为律师,并由她律师这一身份,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引入了一场离婚官司,增加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由陶昕然饰演的朱敏。
朱敏原本也是高材生,但嫁给大老板后,她就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相夫教子”,直至老公出轨她决定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虽然电影对朱敏这一条线的刻画不及李捷、孙芳这两条线那样浓墨重彩,却也深刻反映了以朱敏为代表的部分全职太太的困境,她们牺牲职业和自我回归家庭,但由于经济不独立,一旦面临着朱敏的困境,只能忍气吞声,如果决定离婚,没有工作、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则让她们在争夺抚养权中陷入了弱势。
这就是将经济权利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代价:除非他永久可靠,不变心不出轨,否则当你失去时,同样会一无所有。
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三种女性,困境归根到底其实都一样:当代女性想要兼顾家庭事业,想要经济独立、权利自由是如此困难重重。
那么女性该如何获得独立和尊严?女性该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中实现平衡?
这首先需要的是女性的自我觉醒,不仅是个人权利的觉醒,也是对女性这一共同体困境的体认,并转换为一种共同的行动力。李捷结尾处对同一场官司的不同意见,就让我们看见这一可能性:虽然处境不同,但女性的身份、母亲的身份,却可以让所有的女性站在同一边——而这就是打破固有桎梏的契机。
同时,这离不开男性的协作。诚如李银河所说:“如果男女不平等,不仅是女性受压迫,男性更加受压迫。所谓男性受压迫是指,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男性必须工作挣钱养家,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男性不能表现出内心温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发展上受到压抑;由于压迫女性,男性也丧失了在男女平等的环境中生活的经验。”因此,男性并不总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打破男权社会桎梏,不仅是解放女性,也是对男性的一种解放。
而要协助女性,或许可以从多多参与家庭事务开始。互联网上有一个热词,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很多时候,育儿责任全部由妈妈一人承担,仿佛妈妈的配偶并不存在。电影中三位女性的丈夫便是如此,他们都在育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缺席了。更多男性回到育儿中来,不仅意味着更多女性可以从家庭中解放,也意味着更多男性可以在“养家糊口”的重担下松一口气——职业女性可以帮助男性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找到你》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困境,也提醒我们思考女性更好的出路在哪。每年产出的影视剧那么多,但像《找到你》这样直面女性困境、理解女性困境、反思女性困境的作品,寥寥无几。单从这一点看,《找到你》就是珍贵的存在,我们也希望像这类的作品越来越多。
电视电影。演员其实挺糟糕的,在演一种状态,姚晨就是所谓是歇斯底里,看上去是失去孩子的痛;马伊琍分别是舞女、保姆、母亲,明明是一个人,但是三种状态没有层次推进,分裂得很。最可怕的是,未来会出现一堆吹嘘这种演技的。(上映后果然各种吹,结果金马并没入围
主要看两个女主角的演技,尤其马伊琍,一脸饱经风霜的故事,连当陪酒女都够土味,确实惊艳,姚晨发挥也很稳,白衬衫钮扣少扣一扣,胸怀坦荡,职场御姐范儿,气场相当。剧作上,也就八点档婆媳剧的水准,好意思说韩国买的故事吗,缺乏说服力,哭,闹,煽,苦情,悲情,台词密集、直白,配乐太满,生怕别人看不懂,不停解释前因后果,所谓悬念几成鸡肋,另一方面很多细节又缺少铺垫,比如两个女性处境的成因,比如死掉的孩子放在冷柜(为复仇?还是舍不得埋葬?)……
相比韩版增改不少 剧情和剪接都更生动 配乐太刻意煽情反而尴尬 但终于不是照抄翻拍 对女性生存的关注探讨是很突出的优点 几位女主演身为人母表现都很好 看得出来是走心了
仆人的创可贴交换主人的护肤乳,保姆的安眠曲交换雇主的婴儿服,律师的床铺交换农妇的床铺,穷人的女儿交换富人的女儿。这世上有残酷的生存法则,便有诡异的交换逻辑。你在医院里剥夺了我的生,我在冰箱里留下了你的死。你不知道拉开门迎接的是天使还是魔鬼,你也不知道你换来的天堂是不是别人的地狱。
吕乐尚可的商业转型,欢迎收看《亲爱的》《药神》第三季——以找女儿勾勒社会乱象,更是找不同阶层女性之间镜像、矛盾与伤害的过程。虽说“类型化社会派”是华语市场目前最需要的炸子鸡,但本片还是比同类要差上一点。除了姚晨和马伊琍有力的表演外,陈旧的视听、捋不顺的逻辑疙瘩、过度煽情的配乐,多少存在点功利性的问题。
相比马伊琍的孙芳,姚晨的李捷难度系数更高,但完成度实在太平庸了,姚晨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当不了贵妃,只能嫔了,认命吧...
距离《今日说法》只差一个撒贝宁的距离。看到后半段已经渐渐对这个故事失去兴趣,尤其这还不是个原创故事,既想兼顾社会伦理,又想做成犯罪悬疑,结果只剩镜头机械地在两个女主间切来切去,几乎可以想象到导演(剪辑)为了平均两个女主的戏份(出镜时间)而抓耳挠腮的样子。
天,上一部剧情如此抓人的国产电影是什么完全想不起来了。完全本土化的现实主义题材,新闻纪实式的拍摄手法,出色的运动镜头,双女主在表演上也是非常拼了,好像一切都对了。什么改编韩国剧本的痕迹也完全找不到丝毫,把当下都市婚姻问题、女性选择问题、阶级矛盾、人性善恶都一一展现
朱敏为了孩子放弃事业,她热爱孩子,却被说成是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孙芳为了孩子可以放弃器官、出卖身体、从事最卑微的职业。她战胜了一切,可是战胜不了贫穷。李捷经济优越,她本是最能给予孩子幸福的人,人们却说她不配做母亲。如果你努力工作,人们会说你不顾家;如果你全心照顾孩子,人们又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全职妈妈不是一个职业。你必须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还能赚钱,还要拥有巨额存款来应对疾病和困难,否则人们就会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三位母亲热爱孩子,无私奉献,可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世人的肯定,反而是颠沛流离,惨绝人寰。这不是电影,这是许多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女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动选择了困难模式。她们明知道生活艰难,也仍然咬牙前行,以德报怨,奉献温柔、关怀和大爱。愿女性都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吹演技的麻烦省省,真的丝毫没有get到双女主的演技(或许对二位自身来说是种突破吧),明明是互呈镜像关系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放”,一个是“收”,但显然两位都只是展现出了最表层的那一面(咆哮+木讷),感觉可以给70分吧,更深的层次并没有看到。回到剧作上,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整个事件的动机首先就太弱了,后面的那番大费周章就变得欠说服力,结尾的高潮戏处理得也很温吞。片名找到“你”,既是指女儿,也指在这途中逐渐拼凑出的孙芳,更是李捷内心的自我投射。作为一部多角度展现女性社会群像的片子,通过这种简单粗暴且符号化的方式展现男性在场的时刻,也是不太高明。尤其是几位女性不幸的根源几乎都是婚姻,而拯救不幸的手段都是母爱,其实说白了还是出自于男权视角下的片面刻画罢了。
牙尖嘴利的白骨精,孩子是她唯一的软肋;逆来顺受的小保姆,独自承受了丧女之痛…选角还是过于保守了,总在想如果两人角色倒置会怎样?身为女子没有一天是容易的:出生性别可能被嫌弃,孩童时期可能被拐卖,长大后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抉择,结婚后有被老公渣的风险,上了年纪可能成了别人眼中不讲道理的恶婆婆…看完没有流泪但心在滴血,电影的绝育效果好过杜蕾斯…
诉求欲>诉求力,最后的朋友圈主题感想式旁白也几乎消灭了任性叙事积攒下来的一切高级感和丰富度,之于表达可谓焚琴煮鹤。尽管如此,还是被太多内地银幕上见所未见的细节打动,且此未见非彼未见,无关审查尤为可贵。论题材切入,眼界、价值都比《亲爱的》高;论“现实+类型”的商业摸索,完成度比《药神》低。最后,特地又去查了一遍:“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所以,说这就是女性主义的,根上没错儿,但高抬了电影,更高抬了我们所在的当下。
7,不仅关于女性或母爱,其对阶层、医疗等各方面的提及,其实更有意味。所以,找到你,到底是想找到谁呢?
两女主双双用力过猛,尤其姚晨,好几段异常尴尬。整体台词略作、矫枉过正,力量有余而动人不足,插叙的节奏讲故事挺好,但对于突如其来的丢三观轰炸毫无防备和波澜,当然也可能是我单身太久且不想要小孩,正合见面会上马伊琍老师对单身狗的那句嘲讽。
对女性的情绪挖掘得还是停留在表面,就是那种不断靠重大”acting moment”和耸动的镜头来调动观影者和表演者本人的情绪,更像是一个法制频道的加长电影电视剧。倒是片中所折射出对弱势人群的倾听以及数处对社会的映射更为可贵。除去姚晨和马伊琍,出场不多的“安陵容”也超棒啊o(╥﹏╥)o 【观影的时候衍生了一个奇妙的脑洞:李捷开着车对抱着女儿的孙芳说着“我们就这样挺好”,真的是一个(潜在的)姬片气息啊....】
说实话我没看出来孙芳是马伊琍演的,太敬业了!跟平时生活里那么干练的她完全就是两个人。看完这部电影绝对会被马伊琍的演技圈粉。我还没想过做为一个母亲的责任,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女人这一辈子结婚、生子看似自然不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其不易吧!
可以说是灾难级别的了,原本的韩版拍的已经够差了,这部还不及二分之一。故事没有悬疑紧张感,就已经跨掉了一半。在姚晨身上完全看不到一个母亲的形象,反倒像是在拿孩子做为道具歇斯底里的发泄演技,马伊琍这样电视剧咖的演技更不用提。最要命的一点是,电影没有电影感,那基本就完了。最后强行塞了一段当代独立女性宣言,但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女权意识的表达,别再借此消费了好吗?
“有时候真的想撒手不管了,但就是松不开这个手” 吴昊宸演的马伊琍男友,为女友的付出和无奈,做一个痴情的赔钱赔命货,演技更抢眼,看到戏路,下一个黄轩?
并未看过原版不好比较,电影最后的处理是有些道德绑架的意思。人生多不易,不能了解周遭的人的困苦难道就是一件错事?以此引发的惨剧为何会变成因果报应?P.S.只要瘦+高,永远可以成为套装+风衣背影杀手。
三星半,原来是有韩国原作基础?剧本性大于电影性。双女主是很容易拿奖的两种角色,用一个孩子绑架案的主线,串联出母爱和社会阶级的一体两面。常被歌颂的「母爱」这次被定义为女人对自己的个人选择所承担的后果。很少能看到拥有女性视角的国产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