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做一个有未来的人吧!
题记:过去不会总是预示着将来。
生活很大,身处其中的人都很小。
所以不要轻易把自己交给任意一种状态----绝望啊疑惑啊,那样很容易让你像吞食鸦片那样上瘾。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如果一种状态让人坚持和找寻得那么艰难痛苦却不知所终,那是否想得太多,而做的又太少了?是否把寻找和探寻当成了路本身?是否因一度纵容自己而拒绝承担更多呢?太多太多是否都需要身体力行去告诉自己。
剧情温吞,但平实。沟通和爱的救赎,让吉姆最终战胜了自己,赢得了这场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剧中的对白和独白深刻很多-----
吉姆妈妈:我们做了什么,令你们这些孩子不开心
吉姆:哦 不知道 我想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做父母
【听到这样的话 震了。。。。。每个人的出生都无法选择】
吉姆独白:
亲爱的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我就从结束开始,回到以前,我回家,是因为我花完了身上所有的钱,别无去处,如果我还有别的选择,我不会回来。我从前并不认为有处可归是件幸事,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负担,也是个失败的标志,我很羞耻的告诉您,我长大后,很可怜您,我觉得您认为梦想会实现的话,太天真,只要因为我们拥有。
因为以我所见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事情有意义,住在这里的人没有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但我现在明白了,天真的人是我,我想如果我承认自己的失望,我至少还比那些试过但失败了的人强些。
我恨我自己,到现在才明白,我总是向您不停的索取,从未回报,但您总是那么无私,我保证不再浪费时间,也不再想当然的获取您的爱……
2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这是一个个人性很强的评论)
以前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男同事曾对我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部电影,只要我看了足够多的电影,一定会找到那部属于我自己的电影。
我当时深深为那句话折服。之后我看了很多电影,有让我哭泣的,让我动容的,让我感伤的,让我大笑的,但和我的人生境遇如此契合的电影,《孤独的吉姆》算是第一部。
在豆瓣看到简介,一个27岁的男子回到家中……不需要往后看了,这已经足够了,我隐隐感觉到了这部电影与我生命的契合度。于是在这个午后,打开了这部电影。
看着看着,男主人公和我的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强烈的凸现出来。
吉姆27岁,对未来迷茫,在曼哈顿靠给人遛狗为生,虽然他也自称是作家,可是没有人看过他的作品。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别无选择的回到家中,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冷漠恰成对比,孤独的他依然孑然一身,没有爱人,没有工作,没有孩子,没有钱,没有未来,什么都没有的他只能回到家中。
我也是27岁,在北京一边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边考研,自认为有点文笔,可是我连电话都接不好,经理看我不顺眼,考研成绩出来距离分数线差了五六十分,在最寒冷的天气里,我漫步北京街头,一滴泪也流不出来。后来买了两只烤鸭,几条烟,在我生日的那天灰不溜秋的回了家。
吉姆回到家里就栽倒在家人怀里哭了起来,他是隐忍的哭泣,而我是嚎啕大哭,不知道被触动了哪根神经,也许是家里床单那种熟悉又陌生的触感,总之我哭了一整天,耗尽了最后的精气神儿,最终无可避免的——饿了。
但是吉姆毕竟是电影中的人物,他会有艳遇,俏护士和他的儿子给了他人生的安慰,还有一个在他刺激下撞树的哥哥逼着他反观人生,更有一个家族败类的舅舅贩毒来增添电影的戏剧性。
人生当然不是电影,以上的这些都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可是我爸也无数次问我你到底想干什么,未来准备怎么打算,还准备在家里呆多久,因为这个以及其他原因,我和我那暴躁的父亲不知道吵过多少次架。我没有碰到一个带儿子的已婚男士,但是在深夜的网上碰到过许多不知所踪的幽魂。妈妈没有问我究竟是什么让你们这些孩子这么不快乐,她只是一直告诉我,以后不要生孩子,没用。
吉姆的结局其实仍然悬而未决,他的未来依然迷茫,他仍旧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他不愿呆在亲人身边,肆意地索取他们的爱,转而投向单亲母子的怀抱向他们索取,他们即将面对的仍旧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烂事儿,他们仍旧去不了新奥尔良。只是这些都消隐到镜头的背后,本的一句话似乎解决了一切问题:我还以为你从来不跑呢。
编导要说我多事儿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只要有这股奔跑的劲头没有任何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这是美好的祝愿,就让这个祝愿把人世间所有的无奈何不可抗力都消弭于无形吧。
你是否会好奇我的结局?
呵呵,没有down到谷底,也没有飞到天上去。
对不起,还没到结局。
3 ) 吉姆给他妈写的信
Dear Mom, I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so I'll just begin with the end and work my way back. I came home because I ran out of money and had nowhere else to go. If I'd had any other option I would have taken it. I did not consider having a place to come home to a blessing. instead, I thought of it as a burden and a symbol of failure.I'm ashamed to admit that growing up pitied you and what I thought was your naive belief that our dreams could come ture simply by virtue of having them. Because the truth, as I witnessed it, was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 truth actually was that nothing worked out and no one anywhere lived the life they wanted. But I see now it was me with the naive belief. I thought if I resigned myself to disappointment, at least I'd be better off than those people who tried and failed. I hate myself only realize this now and for taking and taking from you without giving anything back...I promise not to wast anymore time or your love for granted ever again. I love you so much Jim
4 ) 抒情小品
一部抒情小品,舒缓的节奏,干净利落,没有花花哨哨,算不上故事的情节,其实写的才是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但是我喜欢。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背着绿色行军包的大男孩儿,到处跑来跑去,在外乡磕磕碰碰的挨日子,用某种梦想装饰自己的生活,用满脸忧郁任性的向生活发泄不满,就是不想回到小城的家,因为在那里你要承认自己的稚气和脆弱。当然,不是每一个jim都会碰到一个片中护士那样的女人。他们可能在家舔伤片刻后,无所觉醒,急忙重新踏上载着虚妄梦想的火车或巴士离开故乡,而没有想一想生活到底是什么!
5 ) 小人物=我
美国的电影业厉害在既有好莱坞这个文化霸主,又有独立电影的芸芸众生。跟猛片烂片的陈腔滥调反差巨大的是,那些拍小人物的低成本戏,用的是截然不同的语言和图像,而且无形中打破了好莱坞制造的关于美国的幻觉。了无生气的无名小镇代替了LA、NY,人物是既不型英帅靓正,又无材无财的家伙,故事可能平淡似水,一筐芝麻绿豆。乍看怎么像欧洲的艺术片?但美国人就能做到在剥夺高潮、技巧之后不让人睡着觉,还觉得心窝有点暖。相对于好莱坞出品,这类电影是艺术片,相对于喜欢用缥缈镜头、非线性剪接、玄乎的对白的欧洲片,他们没有highbrow的高姿态。Just like good old folk songs~~~
“Thumsucker”讲的是teenage crisis,“Lonesome Jim”讲的是20 something crisis,“I Heart Huckabees”讲的是30 something crisis,讲midlife crisis的,可能就变成B片了。
我喜欢这三部片,老老实实地拍着小人物。小人物总是觉得lonesome,小人物总是不得志,小人物善良又自私,小人物想逃离又惰性十足。小人物被更多的小人物包围。小人物=我。
6 ) 你为何如此不快乐?
或许就是这种懒洋洋垮垮的气质特别吸引人吧,感觉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电影了。阿弗莱克的腔调与海边的慢切斯特如出一辙,消沉中透着懒洋洋,他哥哥懒洋洋,护士女友懒洋洋,整个小镇懒洋洋,连孩子们也是严肃的,很少表现出童真的快乐,似乎压抑颓废就是日常,而人随着这样的日常会越来越陷下去。结尾有温暖的地方,但是那一点光不足以抹去心里的忧郁。全片没有回答妈妈提出的问题: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让你们如此不快乐?
作为观众很想知道答案。
7 ) 吉姆的孤独需要成长
拥有不该是一种负累。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其质说得也就是人的个性,性格决定命运。出生贫贱,不代表永世不得翻身,但忍受冷锅热灶,以蓬荜为荣的得过且过者也不在少数;家财万贯,会有室如悬磬的惨况,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远并走得快的人也不是没有。说过来,都在于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与人生的规划上。
《孤独的吉姆》,一个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独自徘徊的年轻人。温暖的家,给了他安全的庇护所,却成为了让他倍感窒息的牢笼。他选择逃离,起步的确缘于梦想,也出于摆脱家的琐碎与重压,却因为混乱的步伐最终迷失方向。吉姆冒险地孤注一掷,注定行囊里揣着挫败与失落回来。在外受伤了,养伤的地方永远是家。
我在想,一个人上战场前,拥有了所有的装备有什么不好?这真不该是一种负担与压力。或许叛逆的性格是争取自由独立的信号弹,但任性放在哪里都是讨人嫌的,即使任性的意图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
还好在爱情面前,很容易成就英雄。
这部影片,虽然不咸不淡,但对于不满现状望着山外仰叹的年轻人,当自省用的说教片来观看倒也不错。
Jim——卡西.阿莱弗克饰(本.阿莱弗克的弟弟)
十四场比赛没进过一个球的小女孩篮球队,在第十五场即最后一场比赛中率先进了一个球!也是全场她们进的唯一一个球
Jim拿給媽媽看的書是The Sun Also Rises。冬天傍晚孤獨小鎮的燈火。
在偶尔厌世的心境之下看它确实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反应……沉闷、拖沓、打鱼晒网地活着。海明威就是不会笑,所以不要对我宣扬生活很美好,就是因为它根本不美好所以我才偶尔能感觉到它美好了那么一会儿——慷慨而盲目的乐观因此才显得刺痛。其实我觉得就丧到结局也挺好,但追车真的太可爱了一点……
懒洋洋 垮垮的电影 阿弗莱克的腔调与海边的慢切斯特一致 但故事却温暖得多 哥哥也懒洋洋 护士女友懒洋洋 舅舅垮到无可救药 看来性格真是遗传的....美国屌丝标签式电影 布西密的状态不管是演戏还是导戏都透着一股屌注孤的自嘲感
出乎意料挺好的,狼狈的日常比故意搞笑的片子好笑多了。很棒的细节,洗澡时妈妈径自进来试水温,茫然地跟哥哥说我觉得你的生活没有意义,墙上的作家和笑脸,大人吵架时低头站中间像自己犯错了的小孩,超兴奋庆祝进了2个球然后被反超成28:2,结尾强行HE但失而复得的矿泉水也让人感到温柔
哈哈,布希密导演,随便玩玩的片儿。凯西连说话声音都有卢瑟的感觉。favourite耶茨。
看到自己可见的未来出现在屏幕上真是让人如坐针毡。吉姆几乎就是我,迷惘而无措,懦弱无能,一事无成,却偏偏还有着追求。“我做了什么,为什么你们这么不快乐?”我的母亲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做父母吧。”吉姆这么回答,我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我知道这不对,我的父母已经尽其所能的做到了最好。为什么我不快乐?怎么样才能快乐?从中学时代起,我就为此困扰,可是一直也找不到答案。 你想加入CIA,如今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抚养两个孩子,做小孩子篮球队的教练。真惨啊。我想成为作家,却只能在纽约给人遛狗,一分钱也没有灰溜溜的回家。能实现梦想的始终只是少数人吧。我真应该抛弃幻想与追求,踏踏实实的做自己更能把握的事,可是,好难啊。
最后还是在一起了!真好,好喜欢看casey对着liv笑的样子,温馨暖洋洋的幸福感。haha最后上小车的时候孩子和liv都会心的笑了ps这是衰叔导的片啊,闷骚的衰叔拍出闷骚的文艺小品
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影片的节奏:在平淡略带郁闷的生活中,总有些快乐片段随机的出现又迅速的终结,无奈的再次回归到生活中去。或许是最近失去工作的原因,对这个片子很感冒,片尾,小朋友的话“I thought you never ran.”,竟然震撼到我,生活的力量实在强大啊 :)
表演同節奏都甚好 還有能引起共鳴的好臺詞 具體評論見博客~
一直觉得家人失败,其实失败的是自己。孤独的吉姆最后不孤独。2012年最后一片。
无力无助失败
'Mum. I promise not to waste anymore time or take your love for granted ever again. I love you so much. Jim."
废柴作家破产还乡,向老妈讨酒钱消愁,教唆亲哥自杀,勾搭小护士;如何鼓舞小学生球队参与一场必输的球赛?给海明威换上张笑脸。I thought you never ran……忧郁小清新,结尾太正能量了,没有《伤心树屋》来得好玩
看完才注意到是史蒂夫·布西密导演。卡西很在状态,孤独迷茫青年的返乡后经历,无情的生活,温柔的人情。片子本身一般。
字幕怎么也对不上,硬看的。
A big smile for Hemingway.
The past doesn't always predict the future 亲爱的妈妈,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始 所以我就从结束开始,回到以前 我回家,是因为我花完了钱,别无去处 如果我还有别的选择的话,我不会回来 我从前并不认为有处可归是件幸事 相反,我觉得这是个负担,也是
doubtful & unhappy的人总想跟fun & cheery的人在一块儿
慢性絕望症...只是你從來都不跑而已...墻上的作家...有幾個都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