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少于一百四十字”的规定,便是那“令人信服”的种种谎言之一。而已得救赎的人还要勉强为此出具匮乏而干瘪的证明。(哗,之前只想发上一段,还没140字不让发!岂有此理)
如果,认真解释上文的话 界人冲着母亲动怒时,杏子闯进来让界人闭嘴,界人问“跟你何干?” 杏子的回答是“有关系”。 我想谁都会在此纳闷儿:“是啊~人与人不都是一个个的个体么?我跟我妈吵架,你又不是我们家的 说破天你也只能劝劝。甚而讲我作为她儿子,我都无权干涉她的人生,我只是觉得不舒服要吵架罢了。倒是你一个外人说这与你有关?又讲得出什么关系呢?来吧~说说道理吧?”。界人就是这样满脑子混乱的走到了房间另外一处,而杏子走过去的回答的大意是:她虽然讲不出道道,但她出于某种感觉,想要对明知无法改变的事情去改变。 这话要我们听了就更摸不着头脑了。“杏子,您不是已经想明白了这事儿你完不成么,还傻fufu的迎上去干啥?您的理智哪儿去了?” 【重点来了】“论道理”的这个动作,在少年的感情里、在这整部电影中、在奄美大岛的原始自然下,恰恰是一个有问题的东西。(“论道理”此处是指:科学实证主义、透过工具理性试图对事实进行丈量的“工具化”手段 往往也是把世界简化的手段)
界人并非出生在奄美大岛,而是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从东京过来的。纵使东京也没有人人都如界人一样阴郁沉闷 情感不能 失神的活着,但我想指出的是现代人在试图理解周遭时候所用的“知性”相对于“感觉”是多么的狭窄 残缺和无力(感觉:人心更加丰富/完满的能力),因而如同界人那般的丧气无力成了今日世界的流行病。 片中,两位少年面对世界的两种方式与气质,也实实在在地显现/倒映在高度现代的东京和原始传统的奄美之间。片中也对谈论过这样的因果:“由于界人来自东京、所以不冲浪 不喜欢黏黏的海水 杀羊的时候那么怂……”。 熟用“感应”的人,不理解熟用“知性”的人,反之亦然。就如界人不理解杏子为什么不怕海(即便海里刚死了人)一样。
导演的笔墨倒也并非着重在突显这些不同地 不同人 的差异。 而是,直接把熟悉了都市生活的人,抛掷到了浓墨重彩的岛屿生活里。 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体验,一种“我的生命正与世界背景那巨大的力量相互连接”的体验,这也固然是被我们这些习惯了个体主义和理性启蒙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我们的体验往往是被启蒙包装后的一个个极端可控的情境。 “仪式感”一词就昭示着我们知道那是在走过场 不是生活实质的一部分,“很多人觉得很多仪式是重要的 因此我无奈也得配合配合 应付应付”才是我们面对仪式时普遍遭遇的“生活实质”,仪式成了个“可供回头评论其感觉强不强”的“对象”,成了一个被人认识客体,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必须要穿过的人生阶段的关口。 这,与真正的“我就是那么在活,甚至我都对此没有觉察,都本不该讲出这句自我观察的话(我正在穿越人生的关口)”是截然不同的。 科学唯物论的世界观给了我们一种仿佛出离到生活之外来(通过客观的视角)观察生活的眼光,而这个视角需要我们从生活里出来,达成一段“反思/审视的距离”,这种“出来”毫无疑问的带来了旁观者清的观察 并触发了启蒙运动以后几百年人类逐渐的获取了巨大的科学力量,固然,这种“出来”也带来“我们与生活隔开了距离”这一问题。 岛民就与生活没(那么大的)距离。 你会看到影片中的岛民处理死亡 好似新生活的开始一样。电影里女主之母死亡的那场戏里所有看起来像“场面话”的话我们嘴上都会说,但心里都认为那些都是封建迷信要不得,口是心非讲两句吉祥话对付场面/场景/情景就好。而对于岛民,那则真是实实在在的,是不经思虑权衡的、根植肉身的,是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基础。而这个基础/根基,是没有“出来”没有“反思的距离”的,是根植于生活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相对算文艺,那可能你会不齿于很多人对于“精神世界”这个东西毫无感知力,并把自己的“有所感”视为过人之处。而你知道么?我们在杏子妈妈面前,简直就跟盲人一样,她能看到我们无法触达的世界(影片里杏子妈妈刚回家 在园里走时 有相关台词提示)。
而这般浩瀚的、包裹着万物、穿过时光的神/天/宇宙,又如何能以我们区区人类的智慧去触达呢? 实则 当代人类主流文明进程选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我懒得触达,我根本就不想在你(神)这里呆,你以为你是啥好东西?——我们杀死了上帝;我们将地球撤离宇宙中心(哥白尼);甚而对自己“万物之灵”的核心地位也补了一刀 相信我们和猴子的区别其实也没大到足够我们自豪的地步(达尔文);接下来就是“你是首富又怎样,我们从生物结构与心理机制上讲是完全一样的”来掩盖身份落差(当代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 我们故意忽略肉眼可见的存在,换上种种道理分析测量称重的方式去计算一切。 我们无法透过测量、称重、数学计算 去呈现神的存在 及其在世界运转中的作用,神并不存在于尺子的一个刻度与另一个刻度之间,我们不能就此推论出神的不存在,(“相信”,是不经推论而直接相信,推论出才信就不是我这里说的“相信”)我们抱持着推论 抱持着工具理性 而放弃了“相信”的能力,将神赶出了(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同样,“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存不存在的问题在学界闹腾了好多年了,不就是因为“意识”没法用尺子量出来 用逻辑推出来 用数理化描述出来而让我们怀疑它存不存在了么?可是我们每时每分都如此真实的感知着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存在,明摆着那么清楚的感知,却居然要放弃,而去相信尺子。 就拿这电影在豆瓣上的评论举例吧,多少评论它“坏”的人不是以“它什么情节都没有,它什么东西都没叙述清楚,太沉闷了 用得着那么拖么”的理由理直气壮的进行批评。盲人摸完象后也一样理直气壮的“我告诉你!大象是xx形状的!”呢。很囧的是,你作为一个视力健全的人,还真没法用“摸一摸”的手段向盲人纠正,并让盲人明白他错在哪里,并且同样也用“触觉”来传递正确答案。对吧,触觉这条路径根本走不通,根本没法向盲人(仅通过触觉)解释清楚大象长啥样,毕竟你摸完了大象的全身也不如睁开眼睛看一眼来得“完整”。 而主流世界的我们,便是放弃了这种完整,用着残破的感官/工具/尺度,过着残破的生活。(文艺青年不总说一个词叫“去让自己更完整”么,往往同时还以“我和其他人不同 而且也没有捆绑关联”的独立方式在进行这种“完整”。嗯~你听出来毛病了吧,青春期叛逆 民族主义排外…都与之有共同的人性基础——通过分裂来追求个体完整性)
所以,影片中,奄美岛民的生活,是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传统上曾经历过的某种意义上的“更完整性/更整体”。 希望你在观影时 曾受到那浩瀚领悟的感动,那么很开心你还没残破得那么严重。(这部影片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一种作用,不是带领都市人去一个旅游区看看异域风情,而是呆在边缘传统的异域风情来反观我们的现代生活。) 如果你本就是个善于表述的人 却不时有“哎~我知道,但不晓得怎么说”(“感悟”但不“理解”)的经历,那你便体会/了解到了语言的局限(就像触觉在“认识大象长啥样”中的局限一样)。而工具理性、实证主义、“你要跟我分析清楚这首歌/这电影为什么好”……当然也有其局限。人无完人,人作为一种能力有限的生物也不是进化树上的完美存在,那“人所掌握的工具不能拿来处理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就更加容易推导而成了么? 在此回应那些因为看不懂 而评价不高的豆友:它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就在那儿呢,你得睁开眼睛看,如果用尺子量 用手摸 那你永远也无法“清楚”。 但当代人还是不肯放弃那残破的工具 早已习惯了饮鸩止渴 对于完整性的领悟....不仅没那个感知力(少了器官,少了整全知觉),反而还像反感迷信一样的感到“别跟我扯这些乌七糟八的”。
自然,这部电影是令我相当相当喜爱的,我给它最高最顶的赞誉,并写下此文回应部分差评的豆友们。我在文首写那堆稀里糊涂的话(诗?)里的“游民”指的便是脱离那种完整性/脱离了与宏大世界连接之力的当代个体主义原子化的云云吾辈。沉浸在“透过实证主义(包括科学)而感觉自己对自然界更了然 更理解 更有把控力 也更有深入观察”的错觉中(事实上割裂得越来越远),饮鸩止渴,一步步愈加残破。
多人、物局部特写 多手持摇晃镜头 对人物神情流露 (多长镜头 人物对话多摇镜 ——问答时 剪辑平缓 非硬切)应情绪氛围选择 虚胶 色彩低调低沉低光比 青春期的思索 是不论受什么影响都有的 想讨论的东西太多太杂了 病床前跳舞那段和关于死亡生命缠绕延续的思考着实不喜欢 男主爱情观的可笑狂妄 狭隘自大 父亲感情的缺失 反倒不是矛盾的导火索 一直在身边的母亲却是想爆发和挣脱的 原生的缺陷不单两方的罪 还有青春萌芽的钻牛角尖 无力压抑的苦闷思考 我该死的青春也充满了很多的不懂 但不是旁人的劝导 而是所以导演 这很矛盾 说教有意味 但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感情的抒情是没有温度的 飘渺玄乎 故作深沉的晦涩 有感的台词 1.自己的问题自己思考,你会想明白的,虽然不容易,但其实很简单,这样做,把手放在胸口,抚心自问,能让心里舒服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2.东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力量,一种独有的温暖,虽然我并未走遍世界,但是在东京,我所指的都是精神层面的,我能感受到一种富足感,至今仍能感受到,我总是很忙碌,让我倍感疲惫,时间飞快流逝,但即使如此,这座城市让我更加渴望表达自己。
究竟什么是永恒,在这焦虑的世界里,那真正值得我永远虔诚信奉并追求的,原来是时间。死亡总会到来,你知道的
在那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里,穿过平静的、涌动的、咆哮的海,阳光下的神树,海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厨房里的光洁厨具,公路两旁的稻田,东京夜晚的霓虹,两种后背的纹身......关于死亡的念头向我涌来。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胡思乱想:如果下一秒便是一切的终结。我这一生,24岁21天。
我这一生,可列出过不少愿望清单,心比天高,可现实又难又曲折,也有无数天马星空的幻想,也曾问过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是现在这样的吗。如果下一秒死亡便降临,那我还没有坐上一辆摩托车的后座,在任何一片亚热带的海边公路上飞驰;还没有在自己的小酒馆里款待自己的朋友们,深夜不打烊,以慰藉换他们的诉说;还没有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世界、心中的心事与情结拍成电影或诉诸笔端,唤起一部分人心中的共鸣,带去一些力量,或者,至少不再那么孤独;还没有云游四海,好好看看这世上不同的风光与活法;还没有考上全国Top2大学的研究生和全球Top10的博士,体验学霸的光环;还没有去学习MBA和戏剧表演,既有经营管理自己商业帝国的能力,又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放飞自我;还没有成为国外哪个富豪或权贵家小孩的汉语私教,并获得支持开自己的公司或者学校;还没有成为上海钟意的某区有自己一套房的人;还没有真正完全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养可以抱着睡觉的狗狗,和它一起玩耍;还没有不定时地举办各种主题Party,邀请旧友和新朋友们一同狂欢;关于人生的另一半、恋爱、婚姻、孩子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倒是决定如果遇不到那个今生值得的人一定不会将就,毕竟我如此怕痛的人若能因为某个人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以及后续包含了太多痛苦的改变,那一定是真爱了,因此,如果我的死亡已开始凝视我,那我也看不到这一个伟大理想的实现了;享受过肉体的美好,如果真的不能再拥有也值了......这就真的是我全部的愿望了啊,有的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所以是货真价实的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了!
我当然都一一试着努力过,或在努力着。跌跌撞撞地走过好多弯路,旧伤刚刚好;在现实碰壁时,也开始选择谋爱先谋生,有时谋生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意志力出了好大的难题,我在不做-焦虑-怀疑目标定的太高做不到-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就变懒惰-继续焦虑的状态下,开启了逃避式睡觉的模式:我害怕,所以天亮了我就以睡觉的方式逃避现实,荒废掉一天的时间后,晚上继续恐慌无法入睡,总之逃不掉。
我觉得我在为了体面骄傲地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活着。我想着那一个个我真的好喜欢但可能要为了体面而割舍的愿望,和不知道谋生完轮不轮得到的愿望;也做着那些为了面子却又觉得自己做不到的目标,我已经望而却步、精疲力竭了。哎。
但想着如果下一秒就死了,我觉得一切都轻松起来。
杏子的神圣巫女妈妈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么从容淡然,她是杏子爸爸这一生的力量,如最有劲的海涛那般,妈妈离开了,海涛依旧在;杏子当下无法释怀的;界人纯洁内心里无法理解也自然无法接受的表现淫荡的母亲;界人母亲一人难以承受的破碎;海边老爷爷越老越怕给别人添麻烦、怕给人带去不痛快的小心翼翼和印象里杏子外祖母年轻时的美丽样子;界人爸爸的选择;杏子爸爸的怀念......这所有的一切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在死去的那个人的世界里,她过去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和她一起消失在世界里。那些过往,对于死亡而言,只是来一趟人间的体验。最后也无法留恋。我从不相信往生。就让一切就此彻底终结。
看这部电影时,外面还下着雨,雨下了好几天,是我喜欢的天气。我坐在阳台旁的沙发上,在欣赏完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伴随着屋里类似的情绪——姥姥的眼泪。她九十多岁了,她总是哭,总是哭,每天都在渴望并祈求死亡的降临,在我有此类记忆的印象里,她便已经渴望了近十年,可她身体依旧康健,而且健忘。我希望她可以多忘记一些悲伤,记住快乐,忘掉渴望。而我呢,我有一天也会死亡。
但我不想以日日渴求的方式等待它,而是想着这一刻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至少轻盈、快乐一些。在向死而生的漫漫长路上,也多注重一些当下的快乐,但凡现在可以做一些的就不把他们延迟到未来。以此来避免到了最后想的还都是那些未完成的梦和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一夜没睡,但也不要在白天沉睡,如果可以,我要死在今晚的良夜里,在夜里我安稳沉睡时,不以无法入睡的慌张和焦虑来迎接;我喜欢雨天,我立马拿起相机,去老房子接我的两只可爱狗狗,带他们去山里面踩水、玩耍、我们都不撑伞,让雨淋湿自己,我还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看完电影就写下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样我的一部分文字就可以在这一刻定格下来,从前我堆在以后去写的文字,他们都没有随着我当时的思绪留下任何痕迹,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的那部分将会一片荒芜;想成为up主,没有风格也可以先发一些自自然然的好内容;想要留下文字,就找一些契合的公众号开始写你想写的故事;自己想发展的那个谋生的帝国,没事就认真思考并记录一下模式和方向,使其系统化。
想到死亡将至,我便不再拖延了,不自信的事情也可以不磨蹭地每次积累一寸欢喜。
杏子妈妈离开时,大家唱着她生前爱唱的歌,跳着她生前爱跳的舞,丈夫女儿陪在她左右,她也随着大家轻微地摇摆,以这样的方式快乐的离开了。
我要为一种意外来做准备,至少在猝不及防之时,可以回忆起更多的曾经亲手点亮的幸福。
这么拍的话就算亲女儿也拿不到金棕榈……有贾科长当评委也没用……虽然海拍得蛮用心(尤其台风天啊),不过就是把[沙罗双树]从奈良搬到了奄美大岛,对死人这么大事不解释的态度都一模一样,不过就是生娃变成了母亲去世而已。问题不光是太说教(生死观只怕观众听不懂),而且实在是太贩卖民俗了……
2.5 没啥冲击力的悟道片,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整部电影感觉就是艺术片的各种配方调一块弄出来的。为啥成长就一定要死人?为啥成长就一定要来一炮?回归自然,生命就变本真了?关键性的海浪意象也没拍出啥大感觉来,所谓的海浪-冲浪悟道主题还是靠人嘴唠叨出来的。
故弄玄虚装神弄鬼那是河濑女士一以贯之用来投其所好的下流手段我就不说了,可您为了拿奖制造感官刺激而在电影中杀死动物的低劣做法实在是电影艺术者的耻辱!为了您的私欲残害动物的生命完全无法容忍,作为电影创作者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了,以后要是见到你也不会跟你说一句话!
花生真好吃啊
过分追求自然的结果是一切都显得不自然。几乎把所有能拿奖的招都使上了,但如此拿腔拿调最终导致的却是处处都显得矫情。力不从心的用力过猛,即使我很喜欢在阴雨天看海。
真怀疑河濑直美有没有拍剧情片的能力,矫揉造作,无知到爆。
好做作。。。
散淡静美,为身患现代病的人找心灵出口,还是女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镜头,浓浓的母性心结,散文诗式的故事移植到日本南部奄美群岛,仍专注于自然主义情怀、人与土地生老病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隐秘与依赖的初衷意旨。 除了一些台词略显生涩,都很喜欢,两个青春期的小演员尤其好。四星推荐。
我会说我真的很喜欢吗?纯纯纯情是一方面。河濑直美特别有一种自觉,就是每当你要感觉她一定会来一个什么镜头的时候,她一定不会来什么,在我看来这种东西往往把她从三四流小清新导演拉到一二流,但无疑有些讨好了。反过来路上也在想,锡兰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安纳托利亚往事和冬眠之间的区别?
海岸单车迎风 以及 最后雨林中 人类原始生命欲望之性爱 并与蓝海融为一体 携手畅游 就特想爆打五星 光影中气泡升腾 真美;神明之死 亡者祷文 三弦哀乐;海浪芦荡 潮湿微腥;对白两三 触碰逆阳 风吹海岛 淅淅簌簌;珍惜亲人 在成长中一点一点觉悟 如水到渠成的理解自然 牵手爱情。
从山到海,从绿到蓝,长大难道是人必经的溃烂。
太致郁了!大海里的水下摄影真美!
Cannes Day 6.目前为止最讨厌的j竞赛片。只想说,水平摆在那里就不要再去讨论生死灵魂这种几百年无解的命题了。情节不够空镜来凑,空镜也不好好拍,还不如去看国家地理。摄影机无所适从都不知道往哪里摆,演员丑得要死,只可远观。三味线弥留和深海裸泳算是触了一点心境,其他的…哎
大海开始的电影,却以吞噬树林和一片红树林为结束。奄美大岛,不过是河濑直美精神上的“第二个故乡”。影像上更见精致,看着就是捧小演员,全程环境自然音效不断骚扰。有很多想当然的台词,不过是导演自己所想,结果全套到人物身上去了。看到神婆阿妈伸手去触摸阳光,忍不住笑出声了,阿姨还是那个阿姨
很棒,母亲死那场戏爆炸。比红豆沙好太多。
欣赏不来。连想当作风景片看看也不成。话说村上虹郎你成年了嘛?日本规定多大的小孩儿可以拍OOXX?16岁?
非常苦涩的关于:青春、性、成长与死亡题材,影片只在无修饰地展示一对少年的迷茫,表达极为吝啬,又隐约地将自然生态与城市温存做了对比。故事缥缈游离,仿佛跟着少年的心思漫无目的地游走,直到最后在海底赤裸畅游的释放束缚。讲真,确实是一部难看懂的文艺片。
从来就没有觉得河濑直美是一流导演。
1.讲男女的青春,讲他们在青春时面对父母、面对死亡、面对性爱所做出的反应——崩溃,然后成长;2.本片强烈感觉到言之无物的空洞感。少年与母亲疏离的相处和情感,在后半段突然爆发争吵,然后母亲莫名其妙消失,少年找不到母亲,担忧母亲的生死安危,结果邻居心平气和跟他聊海浪和冲浪,以此说教人生大道理,而少年竟然幡然醒悟。这些都是什么跟什么,整部电影就让人感觉河濑直美没有东西讲就不要硬拍,而是要好好打磨剧本,让作品言之有物;3.很想给差评,但是有一些东西又让我很喜欢,导演过度贩卖的民俗和当地的自然风光,依旧让我喜欢,还有最后少男少女在海里游荡的画面,摄人心魂!
最好的河濑直美已经死在沙罗双树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