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印度电影是不怕揭短的。
光是近年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神秘巨星》《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等等电影,就对竞技公平、教育体制、家庭暴力、卫生安全种种问题,进行了不加粉饰的曝光与反思。
而且,这些电影跟《一个母亲的复仇》一样,对女性处境会有更多灼热的关注。这种关注连绵不休,就像是盯着同一具身体,惊骇又悲恸地发现上面竟有那么多从不见愈合的创口。
故事总是痛得不知往哪呼吸。阿丽娅(萨佳·阿里饰)才18岁,就因为在一个派对上冲撞了所谓的男性尊严,结果被四个男人绑到车上轮奸,事后还被遗弃到臭水沟里。那一身血红色的礼服泡在污水里,把人衬得比鬼还凄厉。
这些禽兽的行径叫人齿寒,何况行凶者还包括她的同班同学,年纪同样不过18而已。
但这样的罪行,最终被法院以证据不足的理由,一笔勾销了。反倒是阿丽娅的父亲阿南德(阿德南·西德奎饰)在愤怒之下锤了被告一拳,被扭送到牢里。
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看透了这荒唐的现实,悲哀地明白司法体系与警方势力极其不可靠,而背后那些看不清底细的权钱势力随意兴风作浪起来,即便是他们这些中产阶级也难以招架片刻。更何况在印度,大多数人活得比他们更加不堪。
悲痛不已的她决定私下复仇,以暴制暴。
她在染布坊高悬的红色布匹间穿行,风把布匹吹成了战旗,而她将手刃敌人,用那去势后的鲜血献祭。她吃鲜红的苹果,夏娃启智一般地想到提取果核中的氰化物制毒,一石二鸟。从红色到红色,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红色的报复计划。
协助她的私家侦探DK(纳瓦祖丁·席迪圭饰)总爱说,“上帝会安排好一切”。戴维琪则回应,“上帝不是无所不在的”。而DK说出了非常有意味的一句话,“所以才有了母亲”。
这里的“母亲”,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那个角色,而且暗含了一种超越为母则刚的能量,也就是说,当孩子惨遭毒手,你愿意为了她寻求遥不可及的公义,而走得多远,付出多少。
而且,电影恰恰是关于一个母亲的复仇。当生父还在祈愿法律程序能够带来最终的公正审判时,是她这个继母不惜让双手沾满了污泥与鲜血。
给她的爱加持的,是那种聪慧、果敢与稳重。印度电影中的女性再一次站得比男性要高大,要威风。
对比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下的糟糕现实,电影多少带有传奇的色彩。而戴维琪长驱直入的复仇,更是这传奇的极大加成。
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这种高度能够最大化地挤压出控诉的、减压的、释怀的势能。在生活中见证了太多比电影还残酷的事情之后,哪怕靠传奇来回血,那也是足够心满意足一回了。
所以,《一个母亲的复仇》能够成为爽片。哪怕它在一些逻辑问题以及现实可能的考虑上做得不够周全,在叙事节奏上还差点被最后一部分的失衡拖垮,但它就是冲着大快人心奔去的, 粗糙,却因为有力,还是能够引发振聋发聩的呼号。
而我们也要看到,这部电影作为爽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爽,竟然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砸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
印度的情形让人格外不寒而栗。要知道,它还背负着臭名昭著的“强奸大国”恶名,而首都德里,正是“强奸之都”。很早之前就有数据统计,说是每22分钟,印度就有一宗强奸案发生。
《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号称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那年12月16日,23岁的乔蒂跟男朋友看完电影回家,误上一辆公交后,他们被上面的6个男人频繁施暴。最惨的是乔蒂,被轮奸之外,还被用铁棒虐待,连95%的肠子都被拖了出来。
他们躲过了施暴者的毁尸灭迹,但13天后,乔蒂还是不幸去世了。这故事,今年Netflix推出的印度剧集《德里罪案》就有非常震撼人心的揭露。
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面对这样一起悲哀至极的事件,通过一段传奇的打造,做了一个温柔的幻梦。
毕竟在现实中,“黑公交轮奸案”很可能会跟同类案件一样,因为法律体系破漏、审理制度滞后、犯罪成本不高、民众思想落后、女性地位低下等等盘根交错的缘由,落得个从轻发落甚至不了了之的结果。
当电影迫使戴维琪不得不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赋予了她足够的手段与运气,对穷凶极恶而且不思悔改的行凶者,进行了让人解气的以牙还牙。
公义缺席了,伤痛也无法挽回了,这电影就像把很多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脑中的畅想给呈现出来一样,让戴维琪越过一切束缚,酣畅淋漓地使他们被阉割、被下毒、被嫁祸、被枪杀,以最惨的状态,迅速迎接早该降临的报应。
电影里,痛不欲生的阿丽娅不是躲在拉近窗帘的房间里,就是在浴室里发狠地擦拭自己的身体。直到看到不法之徒遭到惩罚,才一点点拉开房间以及精神世界的窗帘。
她走出来了。而我们多么希望,更多遭受到这些暴行的人都能够驱散阴霾,而且不用行使极端的私刑。
当然,更希望再没有人需要经历这些。
那在痴人说梦之余还是要讲,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要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反复袒露各种脓包并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
剧情结构:
(开篇)身为化学老师的幸福家庭;母亲深爱丈夫和两个孩子,但是前妻所生大女儿兵不领情;
(铺垫)暗恋大女儿的小平头偷拍女儿,被母亲老师把手机丢出窗外;小平头和大表哥舞会邀约吃瘪,下药又失败;
(转折)大女儿外出叫出租车,被四人拖上车,强暴后抛尸荒野水沟;
(争论)母亲当晚警局报案,却未过24小时被拒绝;
(带入第二幕)大女儿被发现,抢救回来;被折磨不能人样的大女儿不愿见到母亲;
(B故事)B故事是大女儿和母亲的情感故事,从开始的决绝喊妈妈,到不愿见到母亲,直到最后的认可喊出妈妈;/另一个B故事是警察的对于此案件的追踪;
(游戏时间)小平头大表哥等四人被警察一一逮捕,却在庭审中因为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愤怒的父亲打了小平头一拳,却被刑拘;
(中点)看到庭审失败的大女儿,更加陷入对母亲的憎恨和恐惧;悲伤的母亲想开车撞死小平头,却差点装上大货车;
(坏人逼近)母亲决定自己报仇;联系私家侦探DK,获得情报,联系变形女学生合谋,阉割了保安,三天后,保安在街道醒来,回家放水,却惊恐发现丢失小鸡鸡,惊慌失措下撞击水管而死;载侦探的情报指引下,通过化学知识,毒杀了大表哥,并顺利家伙给小平头;结果小平头以谋杀入狱,大表哥全身瘫痪;
(一无所有)最后一个匪徒莫名消失,回来改头换面变成大光头;走访监狱和医院,终于从大表哥临死前的一个妈字,猜测到是大女儿母亲所为;
(黑暗时刻)大光头找上门,被告知外出旅游了;
(进入第三幕)侦探侦查跟踪到大光头下落,却被反侦察,并枪杀了侦探;警探在侦探偷拍眼睛里发现视频线索,立即赶往雪山;
(大决战)大光头强杀丈夫,用塑料袋闷死母亲,追杀大女儿;缓过劲带的母亲,为大女儿再次被打倒在地,在被枪杀之际,被赶到的警探击中手臂;而此刻母亲也捡起光头的枪,指向大光头;
当大女儿得知这一切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母亲所为后,第一次喊出了“妈妈”;为女儿不被报复,母亲依然鼓足勇气,射杀了大光头;
(结局)母亲和大女儿紧紧拥抱在一起;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一周一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这部影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二、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影片大量运用红色的服饰以及画布等,构成视觉上的冲击与强烈的暗示:罪行、暴力、鲜血,更与“复仇”、以血还血相映衬。 母亲在第一次复仇之时经过染坊色彩浓重的染布构成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以及最后一个高潮部分之前,母亲站在山上以孤独的身影面对电闪雷鸣,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而母亲则像是被神化了,以仇恨为矛,以肉躯为盾。在摄影以及灯光等方面,值得被夸。 三、 本片固然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漏洞也百出,但仅从观影感受来看,本人看来并不比同类型的《三块广告牌》要差。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上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很抓人,连观影必睡的小伙伴,也难得的清醒着看完全场,还不时讨论下剧情(尽管讨论的是其中的逻辑bug 哈哈) 要说漏洞,就说几个过于明显的,即侦探的动机,仅依靠有与女主角女儿同样年龄的女儿就对这起案件生出如此之大的关注,甚至最后以致自己被射杀,背景支撑过于单薄。此乃其一。 警察在处理案件之时,面对即将被害的四个罪犯以及女主一家,所采取的措施也着实令人费解,与常理不符。不禁怀疑,是导演为方便女主作案而如此设计,或是为体现法律之漏洞、警察之无能? 尽管俗语常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话虽如此,但迟到终究并非好习惯。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
没有。(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
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们!不!配!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走进不了人物。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
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
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
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
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
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
“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
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
“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