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大亨

犯罪片美国1976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托尼·柯蒂斯罗伯特·米彻姆让娜·莫罗杰克·尼科尔森

导演:伊利亚·卡赞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大亨 剧照 NO.1 最后大亨 剧照 NO.2 最后大亨 剧照 NO.3 最后大亨 剧照 NO.4 最后大亨 剧照 NO.5 最后大亨 剧照 NO.6 最后大亨 剧照 NO.13 最后大亨 剧照 NO.14 最后大亨 剧照 NO.15 最后大亨 剧照 NO.16 最后大亨 剧照 NO.17 最后大亨 剧照 NO.18 最后大亨 剧照 NO.19 最后大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9

详细剧情

内容讲述三十年代一位在好莱坞盛极一时的大制片家的爱情故事,从中也影射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台前幕后故事。该片拍摄气氛较为严肃并不具有煽情性,难免让喜爱类似影片的观众失望。

长篇影评

1 ) 权力的追求者

你不知道你追求的对象到底好在哪里,但她就是这样的有魅力。你以为你对她很重要(“没有我,公司会倒闭的”)其实对她来说,你只是钱包里的五分硬币,是可以抛弃的资产(十分的硬币可以留下)是那双黑色的手套,没用的时候可以被烧掉,而且不妨碍她声称自己从来没有过这副手套。她是谁,她就是权力……对自己的追求者施展魅力,让对方欲罢不能,是的,追求者肯定是优秀的,用得上的(老板眼中的主角,主角眼中的编剧,主角眼中的老板女儿,正在拍摄的电影里的追求者眼中的被追求者),被追求者用傲慢的眼光审视着追求者“可以给你一点好处,但是不能给你权力,那样你会要求更多的”(看看主角追求的女人,她可以给他一点好处,但是当他要求更多的时候就被一脚踢开了)。主角好像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但其实他象任何一个权力游戏的参与者一样没能看清楚自己,他醉酒后撕下温情表像,想要殴打美国编剧这一幕是最精彩的,那个写影片结尾的英国编剧正是因为看透了结局和本质而痛苦并喝醉了,同样的醉酒,英国编剧看到了主角没有看到的命运。权力需要的是有才能但是必须俯首帖耳的顺从者,那些自以为是,跨越红线的逾越者被客气的提醒“你应该修个长假了”。

这是一部真正精彩的电影,五星的剧本,五星的角色架构,五星的表演,五星的灯光和摄影,真正了不起的是影片刻画的微妙深沉的复杂感受……

2 ) 《德尼罗传》中对《最后的大亨》记述

  《最后的大亨》是司科特·菲兹杰拉德的最后一部小说,没有写完,是关于好莱坞梦的。写作时是受到欧文·塔尔伯格( Irving Thalberg)(米高梅鼎盛时期的Production Manager)的事业的启发。塔尔伯格一直体弱多病,1936年就因自然原因去世了,享年37岁。但菲兹杰拉德对好莱坞非常厌倦,他将他的主人公写成一个创作天才,遭到东部那些投资电影的有钱人的摧残。菲兹拉德的朋友、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 Edmund Wilson)收集起1940年菲兹拉德去世前完成的六章,配上他的笔记,想方设法编出了足够的故事出版了该书。但叙述部分不连贯,也没有结论。 德尼罗从未遇到过像《最后的大亨》制片人这样的人。萨姆•斯皮格尔( Sam Spiegel)是最后的老式独立制片人之一,长得像脾气不好的拳击运动员,喜欢文静的金发美女和大雪茄。他投资电影40年,已经掌握了平衡双方的艺术。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被抓进英国的监狱,出来后来到美国,改名换姓为S.P.伊格尔(S.P.Eagel)。他投资的电影包括《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后来因制作《桂河大桥》( The Bidge on the River Kwai)和《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而获奖,但这并没有改变他街头斗士的作风:“如果你早上在一家汽车旅馆醒来,发现身边有名妓女被刺死,”比利•怀尔德( Billy Wilde)说,“你该给谁打电话?当然是萨姆·斯皮格尔。” 斯皮格尔吹嘘说——也可能是抱怨一一自已在《最后的大亨》上投资了550万美元。他游说刚执导完《毕业生》和《猎爱的人》( Carnal Knowledge)的大导演迈克•尼克尔斯( Mike Nichols)来导该片,并且这两部片子的主演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和杰克·尼科尔森都已经准备好出演斯塔尔。这两者足够让派拉蒙心动,心甘情愿地投钱了。 斯皮格尔请来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来改写剧本。不用说他自己写的电影剧本,就是改写的《仆人》( The Servant),《意外》( Accident)和《中间人》( The Go- Between)也都是大师级的杰作。这是一次强强联手。品特和斯皮格尔过去曾合作过尼古拉斯·莫斯利( Nicholas Mosley)的小说《意外》( Accident),品特负责改编。但据品特的传记家迈克尔·比灵顿( Michael Billington)说,因为害怕这位制片人想给制作好的电影打上自己的鲜明印记,品特和莫斯利劝说斯皮格尔将对《意外》的权利转让给更跟得上时代的约瑟夫·罗西。 品特写得很慢,达斯汀·霍夫曼等不及了,接受了阿兰·帕库拉( Alan Pakula)的邀请,在电影《总统的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扮演卡尔·伯恩斯坦( Carl Bernstein)。尼克尔斯一直在等待,他让尼科尔森与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一起出演伊莱恩·梅( Elaine May)改编的喜剧《财富》( The Fortune)。 品特还没有改完《最后的大亨》。写到一半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无主之地》( No Man' s Land)的创意,分了大部分心思去思索这部作品。后来这个剧本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大家都在等待的时候,迈克·尼克尔斯向德尼罗建议拍摄另部片子《克拉克·盖博曾睡于此》( Clark Gable Slept Here),该片剧本由百老汇最红的戏剧作家尼尔·西蒙( Neil Simon)创作。   为了替换执导《最后的大亨》的迈克·尼克尔斯(Nichols),萨姆·斯皮格尔极力劝说当时已经退体的66岁的导演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出山。卡赞20年前曾为他执导过影片《码头风云》,但于60年代初放弃电影而转向科幻小说了,并且他最的三部片子都改编自他自己的小说。 卡赞重回好莱坞时迎接他的并非鲜花与掌声。他在整个电影界非常不受欢迎,既因为他的傲慢,也因为他在50年代一次政治追害中出卖过他的共产党员同伴们。 斯皮格尔仍然希望由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扮演斯塔尔,或者,如果他不行的话,就找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但由于不是尼克尔斯执导,尼科尔森对该片就没了兴趣。帕西诺从来没有回复斯皮格尔的邀请,而且后来承认说他根本就没想看那个剧本。 卡赞提议由德尼罗出演这个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本能的选择。“我对德尼罗一无所知”,他说道,“那只是一种直觉”。斯皮格尔相当不屑地拒绝说:德尼罗“太过一般”。但是当时没了其他人选,而且派拉蒙公司又催促早点开机,所以他只好默许。 到11月3号开机时,德尼罗已经把任何关于卡赞的事情,或者是卡赞写的东西都读过了。他不理会朋友们指责他与这么一个臭名昭著的叛徒合作,毕竟是这个导演第一次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百老汇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拍摄第一天的主旋律就是他们彼此欣赏。德尼罗非常喜欢卡赞写的一篇关于导演的专题文章,就把它复印了很多分给朋友们看。 卡赞对德尼罗也是赞誉有加。在《新闻周刊》的一次采访中,他很推崇地把德尼罗和白兰度及詹姆斯·迪恩作比较。“迪恩在父母不能理解他的时候就会大发脾气。白兰度有点傲慢,是个自由精灵。迪恩总是悲伤,闷闷不乐,好像随时都会哭。德尼罗像是很多事物的综合体。从他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他通过情绪的释放与满足来变成其他人。一部部电影拍下来,他越来越精于此道。他在不同时刻找到了生活的答案,比如工作时。” 拍摄开始后,卡赞对德尼罗更是赞不绝口:“他是我所认识的演员中唯一一个会在星期五拍完戏后给我打电话说’咱们明天和星期天接着拍戏’的人。德尼罗是我所遇到的最敬业的演员,也是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的剧本最后送过来的时候让卡赞吃了一惊。他把菲兹杰拉德的书写成了一部罗曼史而不是关于电影业的故事。斯塔尔仍旧深爱着他已故的妻子——电影明星米娜•戴维斯,并且斯塔尔几乎把她看成了圣女——把她的更衣间当作圣堂,并要求作家和导演在为他写的故事中的所有女性都必须“完美”。 即使他后来爱上了神秘的凯瑟琳——一个长得酷似米娜的女人,但对米娜的回忆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凯瑟琳后来要嫁给另一个男人,一个也比她年长但很明显比斯塔尔更有魅力的人。跟斯塔尔在他还没竣工的海边公寓里发生关系后,她就离他而去,而斯塔尔随着他第二次感情梦的破灭,从此开始放纵自己,生活和事业一团糟,他与纽约办公室公然对抗,并在酒后与前来协商的作家联盟代表大吵了一架。 写这本书的时候,菲兹杰拉德正和他的情人,年轻可爱的雪乐•格拉哈姆在一起,她陪着他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没人知道他会怎么写《最后的大亨》的结局,品特也没试图去再次猜测,而是从菲兹杰拉德其他的书中寻找答案。斯塔尔和盖茨比(Gatsby)一样,都是因“对同一个梦痴迷太久”而走向毁灭。他的结局证明了菲兹杰拉德断言的真理性:美国生活中是没有第二幕戏的。 卡赞觉是剧本太泛泛而谈,并且与斯塔尔基本没什么关联。“最后的大亨”的故事变成了“最后的大亨的女朋友”的故事了——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对她却一无所知。而一旦将凯瑟琳抽离出来,剧本就一下子变短了。卡赞抱怨说连最终场景都没有,不得已他只得自己编了一个——斯塔尔穿过公司向远处走去。 ”卡赞想拍一个性描写非常直白的片子”,剧组成员唐纳德·普莱森斯回忆说,“而哈罗德绝不会同意这样拍。他可不想拍出人们光着身子在地板上打滚。” 斯皮格尔允诺品特说卡赞会完全根据他的剧本拍摄,一个字都不会改。卡赞给品特写信请求他重写剧本。“品特没有回信,也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评论”,卡赞说,“当然也没有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认为是斯皮格尔把信给截下来了,品特根本就没看到信。德尼罗力顶卡赞,他说:“坦白地讲,我觉得剧本要做修改,必须要做些修改,不然剧本太古板无趣了。” 斯皮格尔比卡赞大六岁,并且拍完该片就要退休,他下定决心要把《最后的大亨)拍成符合菲兹杰拉德风格的另一部杰作。他指示把该片拍得壮观豪华,这来源于欧文·塔尔伯格( Irving Thalberg)帮助形成的传统。拍摄场地硬得就连坦克也轧不出痕来,漂亮的演员们穿着戏服化着装妆,说着只有好莱坞影片里的人才说的台词。 《最后的大亨》一片中既有明星也有新人。片中年轻的特里萨·拉塞尔扮演西西利亚•布兰迪,总是与扮演她父亲的罗伯特•米彻姆争吵。彼特·斯特劳斯有两场戏,他在片中扮演年轻的剧作家威利,西西利亚的男朋友,他的戏份相对多点。 在一幕戏中,托尼·柯蒂斯光着上身站在饰演敏感的欧洲演员的让娜•莫罗的对面,像一个被阳痿困扰的拉丁情人一样尴趁。唐纳德•普莱森斯扮演努力为电影写剧本的英国小说家波克斯利,而达纳·安德鲁斯和雷·米兰扮演走下坡路的导演雷德·瑞丁伍德和写字楼律师富莱沙克。 杰克·尼克尔森同意出演小角色—一作家联盟的组织者布莱玛,他和德尼罗的对手戏是该片最精彩的部分。斯皮格尔把凯瑟琳·莫尔一角给了英格里德·波尔丁( Ingrid Boulting),一个脸蛋圆圆,嗓音圆润口,才极好的新人,她当时在一个伦敦派对上听说这部电影后就给斯皮格尔打电话了。“我想参演”,她后来没精打采地解释道,“而且我知道我能演凯瑟琳。”以“英格里德·布雷特”之名,她曾出演一系列英国恐怖片。但这部片子是她所主演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片子,因为她以及该片的导演、制片人拍完该片后都退出电影业了。 卡赞一点不喜欢波尔丁。表情矜持,眼帘低垂,目光空洞的凝视——这成了她的表演风格。她消沉的表演让一些人以为她是斯皮格尔的情人。但这是个误解,其实斯皮格尔把他18岁的女朋友安排在片中扮演小角色。“帮帮忙吧”,卡赞拍完她的戏后对斯皮格尔小声说,“劝她放弃表演吧”,这番话让他在制片人这儿极不受欢迎。 饰演一个严厉、压抑、一丝不苟的犹太电影总监,从不脱外套,更不用说是摘领带了,这对德尼罗来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尽管他20万美元的片酬以及利润分成很具吸引力,但对他而言最吸引他的是这个角色本身。但他知道他无法走入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即使作者也停留在角色之外。不确定如何定位这个角色,德尼罗只好中和一下,穿着三件套在派拉蒙公司的走廊那走上走下的,不停地在自言自语“这儿的一切都是我的。”他坐在预演现场,听导演、编辑和监制就影片画面和音响效果争个不停。 德尼罗体重减了18公斤,这样穿上斯塔尔的灰色对襟西装就更合身了。同时他换了新发型,带点卷发,也使鼻子更突出了,但斯皮格尔却还是不满意。德尼罗要求剧组付给他再次搬回好莱坞的费用,这也是他每个电影合约里的条款,正是这一要求使得斯皮格尔更坚信德尼罗离社会底层已经不远了:简直一个“小混混”。“ 他还是一副小混混模样”,斯皮格尔对卡赞说,“尤其是他笑的时候。他一点气质都没有。”他称德尼罗“任意妄为、傲慢,很快就会完蛋”,并威胁说要换掉他。“有时候就像这样,”卡赞说,“我不得不提醒自己就是这个人拍过《阿拉伯的劳伦斯》多么大的勇气啊!——并拍过《桂河大桥》,并且要不是他,可能《码头风云》根本不会出现。”到1976年1月拍摄完成前斯皮格尔和卡赞一直争来吵去。 德尼罗说斯皮格尔“有品味并且很有趣”,但他“却在片酬上跟我耍手段”。德尼罗是这样描写他们最后的摊牌,非常简洁明了,品特是这样记录的: “有天晚上我们在拍电影预告片时,萨姆·斯皮格尔走过来说:’鲍比……’ ” “我说:’萨姆,你并没有信守承诺。’ ” “ ’嗯……’ 他说。” “然后我就直接走了。” “但我喜欢他。”   卡赞让他的一些戏剧老师朋友出演几个小角色。在书中、也是影片中最精彩的一幕中,杰夫·科里扮演斯塔尔的医生;佩吉·弗优里( Peggy Feury)出演片中一个作家。在那一幕中,斯塔尔为波克斯利( Boxley)创造了个办公室里的电影故事,里面有火炉,一个神秘的女孩子,一副黑手套和一枚硬币。当波克斯利问道,“那枚硬币是什么意思?”弗优里马上说了句妙语,“那枚硬币表示那些电影啊。” 几个镜头就让《最后的大享》变得有血有肉了。镜头一:斯塔尔从萎靡不振的工人中挤出一条路,背后看起来是晴朗的天空,而随着摄像机往上移才显现出是画的背景而已;镜头二:下午,在一个空旷的停车场上,一红一黑两辆敞篷汽车,裂开的沥青路上散落着胡椒树枝,一种衰败,寂静的感觉。从这些就能看出《最后的大亨》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片子。 一进剪辑室,卡赞就想从别人那儿得到定心丸。他给摄影师维克多·甘珀打电话,并说现在他们之间已经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请他坦诚地给影片做个评价,而甘珀并没做回复。剧组其他成员的回答都暗示了他们对德尼罗的不信任。“我觉得他根本就抓不住这个人物,”唐纳德·普莱森斯说。斯皮格尔坚持要把第一个剪接片给戴维·利恩看,而戴维未做任何评论就走了。事后他告诉斯皮格尔他认为德尼罗根本就不具备担任主演的实力。“你说得太对了,”斯皮格尔洋洋得意地说,“之前,我就告诉你们了。他就是纽约的小混混。”

转摘自《德尼罗传》/John Baxter/ 东方出版社 2007

3 ) 好莱坞旧梦:黯然陨落的大亨

本片故事情节可能看起来颇为平淡,可是这部影片大牌云集,除了男主角Robert De Niro 难得一见的清秀忧郁范儿,连配角都是响当当的名字:Jeanne Moreau, Tony Curtis, Robert Mitchum, Jack Nicholson …因为影片背后的故事比影片本身更精彩。

这是导演伊利亚·卡赞的最后一部作品,他是严肃戏剧大师。卡赞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欲望号街车》,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黑名单”事件也让他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影片改编自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著名作家FS Fitzgerald 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去世前并没有写完。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小说当然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在1937年他的小说无人问津,他在纽约感觉走投无路,被迫前往好莱坞当编剧来谋生计。好莱坞当时从剧本到拍摄都是流水线作业,制片人把编剧当成机器,导演把演员当成“牲口”(希区柯克名言)。这些都让菲茨杰拉德非常不适应,三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写出一部卖座的影片。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一个新女友Sheila。他后来与米高梅解约,住在女友家里,准备全力创作可以超越“盖茨比”的一部新小说: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然而,因为心脏病突发,他在1940年去世,年仅44岁。

而菲茨杰拉德心目中的原型则是著名制片人 Irving Thalberg, 他是好莱坞的神话级人物,被叫做wonder boy. 他确立了制片人统领影片的制度,精准的眼光带领米高梅公司在30年代走向辉煌。那个年代,好莱坞正从默片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型,一批默片巨星黯然失色,新一代的明星又应时诞生。Thalberg本人则是明星们的救世主。

Irving Grant Thalberg was an American film producer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motion pictures. He was called "The Boy Wonder" for his youth and ability to select scripts, choose actors, gather production staff, and make profitable films, including Grand Hotel, China Seas, Camille, Mutiny on the Bounty and The Good Earth. His films carved out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jecting a seductive image of American life brimming with vitality and rooted in democracy and personal freedom," states biographer Roland Flamini.

然而1935年之后,经济大萧条阴云笼罩好莱坞,米高梅与Thalberg出现嫌隙,他强烈反对提高编剧地位,双方最终分道扬镳。1936年,Thalberg 因病突然去世,年仅37岁。此后米高梅公司影片的风格也开始逐步转变,进入了歌舞片时代。

Fitzgerald与Thalberg 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美国梦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都是从无名小卒一度跃入行业巅峰。然鹅,他们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残酷,黯然而终。

4 ) 看完难受了好久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原著是谁导演是谁编剧是谁,只是为了看RDN的颜。不过看完之后超级超级难受,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难受个什么东西。一位犹太电影制作人情场失意也导致了商场失意,这样悲剧性的人物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豹》中的贵族公爵。同样都是自负的人,公爵身为贵族认为所谓的革命不过是小打小闹,而本片中的制作人无疑认为这儿没了他便无法继续运作。然而事实却总与愿违,公爵在人民眼中只是个会被推翻的旧贵族,斯坦也无法抵抗董事会对他的冷藏。对于这种走下神坛的人物,我总有莫名的感伤,或许就是英雄末路的感觉吧。
影片结尾RDN扮演的斯坦步入黑暗,我仿佛就是看着《豹》中的公爵孤身一人在深夜走出舞会半跪在地上祈祷一般。同样一部华丽的影片,同样以悲剧收场。

5 ) 《最后大亨》

这是德尼罗1976年主演的一部电影。看了之后,首先对影片的名字困惑不解,照故事的情节,里面虽然有“大亨”,大亨却非主角,也不是“最后”。应该叫《好莱坞制片人》才恰当。然后感觉整部影片情节平淡枯燥,幸而有德尼罗、罗伯特·米彻姆等一众大牌出演,才让影片增色不少,完全是角托戏的姿势。

这个主角制片人门罗·斯坦由德尼罗扮演,米彻姆饰演他的老板。据说剧中人物都暗有所指。好莱坞的同志们描述好莱坞的故事,各种运作,各种八卦,各种纷扰,各种潜规则,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让一般观众这类局外人看来仍不免有些生涩。

影片讲的是年轻的电影制片人门罗·斯坦是好莱坞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勉,运筹帷幄,指挥着一部影片从剧本到上演的全过程。他指派导演和编剧,倾听明星的诉求,安抚年老珠黄的女演员,修理地震后漏水的水塔,周旋于好莱坞的社交名流之间,享受成功后的满足,他也热爱这种生活。如他自己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电影给予人们所需,这就是我的生活。”

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一是为了满足观众们的精神需求,具有消遣娱乐和社会教化功能;二是它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观众喜欢,票房就好,利润也高。只是这种商品没有售后,不能退换。马未都曾经调侃说:“将来可以创造这样的机制,刷卡进影院,看到半截不满意了,刷卡出去,自动退回余款。”他的这个想法要是真的实现了,对于那些低智商的烂片将是巨大的打击。

门罗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那么了解观众的需求,则是所有电影人首先要考虑的。唯有这样,才能使电影这个商品赢得最多的客户,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观众的需求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一方面观众的精神需求是分层次的。有的观众喜欢远离众生显示高雅,那么就需要生产故弄玄虚大家都看不明白连导演也闹不清楚的电影;有的观众喜欢诗和远方,那么就出现了《海上钢琴师》之类的电影;有的观众就喜欢烂片,那么就有了《八枪拍案惊奇》。再进一步说,观众需求也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那么对于观众的潜在长远需求也要照顾到,于是电影也有了引领观众的导向性功能。不过做到敏锐的遇见到未来,雅俗共赏,票房和精神进步高度统一,实在是很难的。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们,还是喜欢那种浅显易懂不费琢磨的电影,所以现在这些影片公司包括好莱坞,每年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烂片。别说引领观众了,直接拉着观众的智商倒退。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无所谓社会责任,无所谓意识形态,赚钱是第一位的。在《最后大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老板为了赚钱,剧作家远离观众,而门罗却要坚守自己的信念,难免最后落到个被炒的结果。

到了门罗这样的制片人的位置,名也好,利也好,性也好,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并不快乐。这也是许多成功人士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远优于一般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当门罗遇到凯瑟琳,就投入了所有的情感,穷追不舍。其实他们所追求的,并非是一夜情和简单的性爱,而是彼此的真情,一个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个深情的接吻,就连接了彼此的心灵。他们要享受这短暂珍贵的“平静的生活”。幸福的时刻过得那样快,门罗一回到办公室,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张接见各色人等的日程表。而当门罗正在审查新片时,收到了凯瑟琳的信,信中就一句话:“我已经在今天结婚了。再见!”这时,我们从门罗呆滞的目光中,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

仍然是那个老问题,在人生的选择上,你到底要什么?

影片中德尼罗的表演更加成熟了。尤其是那段在剧作家面前表演的小品,模仿一个女性回家,倒出钱包,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摘下手套,真是惟妙惟肖。

本人评分:6.0。

短评

原著文本的残缺以及菲茨杰拉德文字强烈的个性审美为卡赞将小说电影化的操作带来了巨大麻烦,后者努力想把相对简单的恋爱故事拍成盖茨比式深邃的多义性寓言,但尽管卡赞成功在结尾构建出了时代更迭、繁华落幕的质感,但似乎这种强烈的主题诉求已经超出了剧本容量,一如德尼罗的表演,充满力量却无处安放。

5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导演一流,技术一流,表演一流

8分钟前
  • Lucifer
  • 还行

Ce mariage à 3(Kazan-Pinter -Fitzgerald)ne semble point 1 gagede la réussite.Privilégiant 1histoired'amour ratée que la mise en abyme du dessous du studio pr surligner la profonde solitude de l'homme,Kazan signe sa propre décrépitude ds1 œuvre testamentaire crépusculair

13分钟前
  • KUMA
  • 还行

品特编剧,卡赞执导,一众大牌明星出演,能把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改得这么差也是不容易……"Action is character." 在这里被误解成了无比扁平的人物形象。

17分钟前
  • littleBea
  • 还行

补标。德尼罗很嫩,电影很闷。说实话我对菲茨杰拉德本人的作品都没什么心动的感觉,至于改编的电影我更难体会到其优秀之处。纯粹作为德尼罗的粉丝来补课。

21分钟前
  • Pnin
  • 还行

品特写单个章节的功力了得,但大结构却生生写成了某个三部曲的第二部。最入木三分的是写编剧失心疯,那个英国来的醉鬼编剧可是他出于私心额外一笔?jean moreau有惊艳,德尼罗天生一张枭雄脸,痴情起来最摄人

23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推荐

为了Dana客串导演的两场戏看的。对德尼罗的表演半喜半厌,喜欢他对角色黑暗阴郁一面的把握,讨厌时不时冒出来的轻浮姿态。夜景戏拍得非常美,少量的光留在脸上,人物就像被困在黑暗中。尤其是到了结局片刻走向摄影棚深处呼应了伊始的放映室,由黑暗走向黑暗,曾渴望过的或厌恶过的都成了银幕上的那道白光。

28分钟前
  • FedoraNColt
  • 推荐

演一个像一个。毕竟是老罗。

31分钟前
  • 收集故事的匹哥
  • 推荐

再坚强再成功的男人,也有心为美人碎的那天。

35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不温不火的 整体看来不是与制作阵容相称的丰满 夸夸老罗(这时还是小罗)人物的落寞感和脆弱气息都抒发出来了 想到很好笑的花边是当时片子上映的时候观众都不太买账罗这次的深情人设 觉得他只适合演tough guy 然后这也是后来决定和老马一起搞New York,New York 的原因之一(德·演啥像啥·尼罗怎么能被一种类型框住!)

37分钟前
  • bewater
  • 还行

卡赞的最后一部电影选择了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小说。好伤感的故事,同样讲名利场,但不是《登龙一族》那种功成名就后突然失去所有的绝望,而是一种淡淡的,时代落幕下的离愁别绪,折射出好莱坞灯红酒绿下的落寞(是菲茨杰拉德的常见母题了)。冷静而控制欲极强的制片人门罗偶遇神秘女郎后就全身心投入,进而因她的离去而一蹶不振,钱钟书所说的「老房子着火」诚不欺我。德尼罗自带的忧郁气质(这个时候正是他的颜值巅峰期)和他塑造的这个内心空虚,因所爱不可得就逐渐消沉,最终黯然离去的犹太制片人相得益彰,他在办公室里和投资人讲戏的段落又仿佛戏精上身,衬得最后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和落日下的缓缓闭幕的片场也惆怅异常。尼克尔森有客串,不知道是不是他和德尼罗唯一的合作,两人不仅有对戏,还打了几个回合乒乓球。贯穿全片的伤感BGM印象深刻。

41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沒看過原著,看電影時較沒包袱。影壇的最後大亨比大亨小傳更惆悵落寞,因為電影王國日不落,斯人亦遠颺,莫可蹤跡。低調而靜靜流淌的nostalgia。對共產黨和劇作家的調侃,伊力卡山和品特兩人身分的妙喻。「常人不這麼說話的,有哪個劇作家了解常人的談吐嗎?」打乒乓,真打架。

44分钟前
  • spondee
  • 推荐

追逐品特改编剧本的电影,总是称心满意(只除了使女故事一片)。品特小心的对待了菲茨杰拉德的触感。海边小屋那场,是品特的空寂和菲茨杰拉德的失落合流的杰作。只是卡赞的风格和品特不大相合。卡赞这次出奇的收敛、克制,为品特让路。这片让人最直接的联想是:当了不起的盖茨比落入蝗灾之日的场景。

46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有几幕场景挺好看的,的确能看出菲茨杰拉德的感觉,不过德尼罗和罗伯特米彻姆让我有点脸盲

50分钟前
  • 曾照彩云归
  • 还行

不是太明白要讲什么,还以为最后那个姑娘是财团大佬特意派过去搞垮大亨的呢~ 其实做到那个职位了,真的不应该再去感情用事,为一个女人毁掉自己辛苦得到的一切,不值得!

51分钟前
  • S@m
  • 还行

德尼罗好!帅!对preppy guys没有抵抗力!这个结尾好酷啊!Jack Nicholson打了好大一个酱油。

55分钟前
  • Otocolobus
  • 推荐

还是觉得柯蒂斯跟唐尼长得像;莫罗又有唱歌环节;这片的阵容是强,居然后来还窜出来个尼克尔森卧槽,八十分钟的时候登场(生涯唯一一次和德尼罗飙戏);菲茨杰拉德遗作&卡赞最后一部(对赤色分子的嫌鄙……)

59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还行

这片的阵容太强悍了!原著菲茨杰拉德,导演卡赞,主演德尼罗,让那·莫罗只能做配角,连打酱油的都是杰克·尼克尔森。最牛的是编剧.....竟然是品特!!所以我没看懂。

1小时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这里编、导、演都好大牌,可惜原著菲兹杰拉德根本就没写完,品特改编也没看出来花了心思,卡赞干脆承认他的这最后一部作品是为了钱接的,所以只能靠德尼罗的个人魅力勉强撑着了。

1小时前
  • 花生酱
  • 还行

菲茨杰拉德的原作,日渐失意的犹太电影人毫无疑问是他自己的写照,德尼罗把握好了这种压抑苦闷、渐渐崩溃的失落感,镜头语言跃动较大,属于古早电影的风味。当然还是觉得他演黑帮人物会更好看,艺术来源于生活之故吧(说戏那段让我感受到方法论表演的神髓,真是天才演员

1小时前
  • yamamay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