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寂静人生

喜剧片英国2013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布隆森·韦伯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 寂静人生 剧照 NO.2 寂静人生 剧照 NO.3 寂静人生 剧照 NO.4 寂静人生 剧照 NO.5 寂静人生 剧照 NO.6 寂静人生 剧照 NO.13 寂静人生 剧照 NO.14 寂静人生 剧照 NO.15 寂静人生 剧照 NO.16 寂静人生 剧照 NO.17 寂静人生 剧照 NO.18 寂静人生 剧照 NO.19 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20:05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的故事,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他的坟前空无一人,却挤满了鬼

(剧透,慎入)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

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2 ) 谁许你寂静一生?

May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衣柜永远是一样的服饰,时间不差一丝一秒,所有的东西必须按位摆放,连等车过马路都是一样的动作。

孤独的游离在人群之外,他的工作是替街区里每一个没有"亲人"的人找到生前的联系,替他们送别。他工作的很认真,但是家属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见那些很早以前就脱离他们生活的人。

他有一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是他的"客户"或者是他们过往在意的人。

开始我以为,约翰每天都没有新意,游离在死人和活人的边缘,对生活麻木,混日子。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热爱,只是他不懂怎么表达,又或许是对于他从事工作的感悟:亲戚无悲,他人无歌,死去何道,托体山阿。

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无法为孤独的人找到安慰。

每一个他过去送别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像最后一个案子里的史塔克,一直爱着女儿,收集她成长的照片,在18岁打电话闲聊却未提过祝福。

约翰喜欢他的工作,上司却因为他过分认真对死人身后事,用度过多开除了他,他会因为史塔克生前用牙齿咬皮带吊了三分钟为他人募捐而尝试同样的动作;因为一个男人和女人在酒吧里一句话不说的平静而一个人在酒吧用三个杯子假装同样的情景,想理解他人。

每一次对待意料之外的东西,像是不同往常的咖啡,他嗅了好几次才开始尝试。

他真正的改变,我觉得是从他对面的人死去的时候,之前的人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一个,距离这么近,孤独的死去甚至是因为尸丑才被发现。他大概受到了更深的冲击,他总会忍不住拉开窗帘看对面寂静的房间。

死亡的不安在此刻就笼罩在心头,果然,在他决定尝试去改变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唯一次接到案子亲人的感谢赴约的路上,仅仅是因为忘记了像往常一样先左右看车。

无比讽刺,如此寂静想要发生点什么来改变,偏偏就结束了。

他的葬礼上只有牧师,没有人给他撒一剖黄土草草下葬。甚至他刚刚完成的最后一个案子的亲人路过他正在下葬的坟,也没有停留。

活着的人不见死者,死者为自己安葬。最后的一幕玄幻了些,但是这一幕让我哭了,他安葬的人们都从墓中走出来为他哀悼。

像默片,22年的死者代言,背景乐很好听,即使我不知道名字。

3 ) 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与日本电影《敛葬师》《彼时生命》及奥地利电影《呼吸》一样,意大利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前往英国拍摄的《寂静人生》(又译《继续活着》2013),也是直接与逝者有关的影片。死亡永远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只是时空不同而已。而片中的“寂”与“静”,犹如两块墓碑,横亘在观者的面前。阴阳相隔,只是一条无形的忘川与冥界而已。

温和的约翰·梅(埃迪·马森饰),可谓极简主义者,饮食清淡,无欲无求,一直孤独生活。他的工作只是伦敦宁肯顿区的一名社区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为那些孤独故去的逝者整理遗物、寻找在世亲人、筹办追悼及丧葬仪式等。

单单寻找逝者亲属,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常常寻而无获。他时常呆立,不置可否。徘徊、伫足而坚定,构成了他疲于奔命的现实光景。但他二十多年来,从无怨言,默默勤快。

即便如此,负责人普拉切特还是告诉他,单位将裁员,他离开之前,只有三天工作时间,去寻找一位名叫比利·斯托克逝者的亲属工作。明知自己已经被“辞职”,梅仍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比利的遗属。只是不想比利的葬礼,如他孤零零的生前,依然冷落无人。

或者说,梅操办了太多冷冷清清的葬礼,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死者求证,乃是他的使命。让在天之灵的他们感知,哪怕他们生前一文不名,终没有枉度一生,仍有亲朋记挂着他们。他希望攥紧天国通往现实的这根易朽的绳索。

可比利老头生前性情暴躁,少有亲朋,只能通过一本遗留的相册,寻觅丝丝生迹。对于这位生前“暴力,拒绝援助”的爷来说,可谓举目无亲,至少表面上的印象及可供的线索,就是如此。但外表平和内心坚定的梅,相信比利一定有他牵挂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玛丽餐厅”,老板娘琼斯,就是比利生前的情人,还跟火爆的比利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已结婚成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琼斯说比利生前并不知道她的女儿,也拒绝参加比利的葬礼。

梅仍然不甘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打听到了比利生前唯一还牵挂的女儿住地。他买来新相册,换上比利抱着女儿等所有的老照片。焕然一新的相册,抚摸上去,让人感到比利并非只是一个蛮横、绝情、酗酒的醉汉,他还是一个内心有纤细之爱的人。

从不饮酒的梅,还请来当年跟比利一起流浪街头的两个流浪汉喝酒,只是为了多了解比利生前的情况。这段时间,梅要么伫立车站,要么赶向远方。他来到比利女儿生活的小镇。

凯莉·斯托克,是个漂亮的女人。可她一提起爸爸就愤怒不已,稍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她接过那本崭新的相册时,她哽咽了。她说她爸爸还有个老战友,一直惦记着他。只是凯莉仍如之前的琼斯那样摇头,拒绝参加爸爸的葬礼。

无奈的梅依然安慰她请求她,但不强求她。凯莉看着他默默而去的背影,表情明显起了微妙的变化。梅来到当年比利的老战友嘉伯住处,老头非常高兴。他说当年他们在福克兰群岛上,生活艰苦,比利怕得要命,只希望早点返回英伦。梅告别了老头,接到一心要开掉他的普拉切特的电话,让他别再过问比利的事了,自有别人来做,不用他操心。

面对挤压、嘲弄与奚落,他解下自己的皮带,系在铁窗上,正准备尝试下比利“自栽”的可能性时,恰好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过,凯莉的电话,希望能见上一面。他急忙赶到站台,凯莉微笑地说她准备参加爸爸的葬礼。她临上火车时,笑着说,如果有时间,想请他周五去咖啡厅坐坐。梅微笑地点头。目睹着凯莉的火车远去,恍惚时间如一条彩带,紧紧维系着他们。以前的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还弥漫着浓浓爱意。

梅兴奋异常,来到小店,精心挑选了一对印有狗狗图形的茶杯,多欢快的一对狗狗。可就在他出门时,正看到对面他要坐的大巴,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结果飞来横祸,他被另一辆车撞倒,血流如注……

弥留之际,他露出了平静的微笑,想必这是他一生少有的欣然一笑。他终于可以彻底放下这人世间的一切,不用再为寻找别人而苦恼,也不用为失去工作而揪心,何况他还带着凯莉的爱意一同飞向远方。

原来梅一直为别人的葬礼奔忙,形同为自己举办一个个葬礼。这是多么寂静的人生。活着从没人注意,死了依然默默无闻。就在比利老头的葬礼举办之时,安葬梅的工作也在悄悄进行,只有两个安葬他的工人,这与对面比利隆重的葬礼形成强烈的对比。

凡是梅生前拜访请求过的亲朋,悉数参加了比利的葬礼。凯莉和琼斯只是往对面看看,她们哪知道那个刚刚寂寂安葬下去的会是梅呢。凯莉还期盼着与梅在咖啡厅会面呢。

所有的人离开墓园,天色渐暗,那些故去的灵魂,纷纷而起,他们一同凭吊这位帮助过他们的人。影片风格异常寂静,如同片名,有时不免沉缓,但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通过梅的人生,反观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生前无论怎样过活,死后也只是一块墓碑。或者没有墓碑,只是一张照片。或者照片都没有,就只是一个编号。或者连编号都没有,就只是一团升起的火焰,然后寂灭无声,如一团混沌远去。

2015、6、2

4 ) 「Still Life」-- Being Connected with Alives

Neat with everything in order, simple like a dinner with toast and fish can, he lives a stable, steady, or even still life, never thinking about changing or losing the job. Preparing a funeral for the passed-aways, finding a impossible man to attend the ceremony is the work he does everyday. He collects the photos in an album orderly as a mark of “case closed”. No family, no friends or lovers, the only company is the photo collection of the gone strangers.

As his age, changing the job and exploring the new possibilities cannot be practical for a man who has been doing the invariable and boring job for 20 or more years. If he is set as a positive and active white-collar, the tone of the story would not be slow with a hint of sorrow. Exactly with that lukewarm but persistent character can motivate the strong reaction after informed to be laid-off: with no effort to organize a different and special funeral for Billy Stoke.

Then he starts to gather the possible people to attend the ceremony. Repetitively, goes and comes, searching for the people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Billy to write a marvelous eulogy. He determined to do his last case well as a mark of period and a new beginning, and he finally touch Kelly, Billy’s daughter to be present at the memorial but unfortunately hit by a bus and gone. No one likes to see May and Kelly miss each other but the screenwriter did arrange a sad ending for him. But the director has gave us some hints to imply the death of May. When he more than once sees the reflection of himself in the window of his dead neighbor, and Billy’s funeral is the last case of May which in some way is the farewell ceremony for him.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e great man who always says goodbye.

Kelly may someday find the tomb of the man who ever broke the appointment, but the date will remind her to salute, deeply.

Besides, the music is remarkable. Simple melody but arranged in various styles, brisk when he forwards on the train with happy emotion and plod when he backwards on the train in sad mood. Some humorous scene i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slow and hard atmosphere, which is also very impressive in this film.

5 ) 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一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Still Life,寂静人生。电影看完后耳边一直萦绕着电影里的旋律,深深沉浸在感动中。影片只有90分钟,剧情紧凑,细节饱满,表演传神,台词话里有话,感情内敛丰沛,音乐相得益彰,是一部上乘佳片。

故事发生地在英国,英国导演,男主角John May一口标准伦敦音,听起来非常舒服。电影里,大家都称他Mr. May,以下我称他John,就像Kelly站在即将开动的火车门前那样亲切改口。

故事从三个葬礼开始。

第一个葬礼,棺材上放着一支玫红色玫瑰,葬礼音乐来自专辑《A Joyful of Life Song》,对应的应该是后来三张照片里穿玫红色套装的女士。

第二个葬礼是在一所东正教教堂,棺材里是金发大胡子的男士,参加葬礼的John手持一支蜡烛,神父在绕着棺材熏香,John发出咳嗽声。东正教葬礼上蜡烛和熏香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器物,用来接引灵魂走向光明,蜡烛既是光明指引,也代表希望。葬礼音乐来自专辑《The Magic Greece》,希腊的主要宗教正是东正教。对应的是穿着绿色条纹Tennent’s运动服的年轻男人照片,当然那也可能是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推测他来自希腊。查了下Tennent’s是英国的一个啤酒品牌,赞助过足球,这应该是名球员。

第三个葬礼出现了棺材升降机。葬礼音乐选用的是风格显著的苏格兰风笛,来自专辑《Flower Scotland》。这确定不是伊斯兰教葬礼,只能说明葬礼主人来自苏格兰。

以上三个葬礼,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或国家,不同年龄、性别、特长、爱好等等……导演在用所有的镜头信息提醒着我们,三个葬礼的主人,是鲜活、不一样的个体,每一个镜头都充满着细节。而男主John作为区公所的职业人员,为他们每一个都精心操办了一场葬礼,哪怕只有神父和John参加。

John从教堂出来,与管理员一起走进骨灰存放间,架子上满满堆放着绿色塑料桶装的骨灰,工作人员问是不是只取Mr. Sandburg一个?提醒马上要取出的这已经快有两个月了。John的回答是再给其他人多一点时间。注意,影片三次提到两个月,第二次出现是在办公楼里,Mr. White也提醒过John,某人存放快有两个月了,冷冻室快摆不下了。后面有闪过冷冻柜的编号,镜头上能看到的最大数字就是60。第三次是新来的上司辞退John的时候说,我来了快两个月,据我观察……这里推算,一个case必须在两个月内关闭是John所在区公所对他的工作要求。在伦敦,如果是火葬,骨灰由相关部门负责免费保管2个月,2个月后按照33英镑每年收费。

John提着装有Sandburg先生骨灰的金属罐在一所大房子大草坪的围墙外停下,左看右看确认完没有人之后,把骨灰撒在面向花园的大树下。John把他留在这所漂亮的大花园大房子前,让他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另一种他生前所不能达到的生活,富裕的、宁静的、平和的生活。

奔波了三场葬礼,安撒了一盒骨灰之后,John坐了公交,穿过喧闹的街区,走到办公地点。首先遇到了管理冷冻库的年轻的怀特先生,怀特提醒John,Mr. Sandwhich已经冻了快两个月了,照这个速度,到夏天尸体就得多到叠在一起放了。可见区公所的容量,以及夏天孤独死亡量会增多这一情况。John和与骨灰管理员的对话类似,告诉怀特先生正在等两个Case的进一步消息,都有线索,不是没有希望,John在争取怀特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注意是他们——那些等待亲友认领的冷冻室里的“人”。话还没有说完,回应John的是一个远去的背影,和关上的两道门。人和人是不相同也不相通的,不是吗?John不得不咽下已到嘴边的话,吞到肚子里。

然后John下楼回到自己位于地下室的办公室。注意,导演为何把他的办公室设定在地下室?John在自己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总是需要从地面走入地下,他去见他的上司,要从地下通过楼梯到地上好几层。这个设定非常值得思考。处于地上几层的上司与接替工作的红衣同事,因为高高在上,所以俯视众生,对下属、对故去的人充满傲慢与无礼。而John,是与埋藏在地下的人们处于一个平层,因为平视,所以充满同情而悲悯。还有那些在地平层的,神父,看管骨灰、看管冷库的工作人员,墓园的挖掘工等等,他们处于人间的底层,他们没有傲慢,但对待故人又与John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时候时钟指向11:30,而影片也刚刚才到四分钟,已经有很大的信息量了。脱挂风衣,把三名逝者的照片从文件夹里一一取出,放进信封、封上,三个Case Closed的档案最后放入文件架。

这是John一上午的工作量,以削梨(午餐)为划分。他跑了三个教堂,撒了一盒骨灰,可能穿越了大半个伦敦城,搭公交加步行,他其实非常忙碌、非常辛苦。可是John不露声色、安安静静地做着这些事情,有条不紊、多线并行着好多个case。他办公室右手上方的搁板上排列的文件夹、冷冻柜里的、骨灰架上的塑料桶,都是在说明没有结案,或者说是John正在处理的案子。

下午,John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去了珍.福特的住所。在住所前John等待门房的过程中,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路过,John一直盯着他,直到老人走远、门房到来。这是第一次表现出John对街头巷尾独自一人的老人的关注。还有一次是John在酒吧寻访比利的消息时,酒吧里正独自坐着一个老人。John也盯着他看了一下,然后离开。我认为这是John多年积累的职业素养,也为本片中描述最多的客户与John的“互动”埋下了伏笔——这个区出现的孤独老人,将来会有可能成为John的“客户”,早一点留心关注,如果有一天需要寻访他们的亲友可能就会更容易些。至此,我对John产生了一种敬仰,这既是John的职业习惯,也是John对这个社会独特的人情关怀。更有点像福尔摩斯了。

在珍的公寓里,镜头随着John的眼睛扫视了一遍屋子。除了凌乱的桌面,其他基本都是整洁的。凭借多年的经验,或者还有John的个人能力,在一个陌生的屋子里,John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案几上身着深红色长裙的弗拉门戈舞女摆件,窗边晾着五双透明连裤丝袜,摆放整齐的卷纸,镜箱里留有猫爪印痕的护肤霜……卧室里有两张单人床,其中一个是爱猫苏西的,另一个,在立着的靠枕与床垫间凹出一个人形,那是主人最后的时光,床头柜上有药有水杯,她甚至不能平躺。晚年珍就与这只猫朝夕相处,每天的购物记录都有喂猫的鱼,日日如此。门房读珍与“女儿”——爱猫苏西之间的通信,评价——“一个怪人。”John没有理会。离开时John带走了有用信息资料,交给门房一张名片,交代处理珍的遗物。关门前,John有一次回望,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他是珍唯一的希望。

接着镜头是,回到办公室里John接到电话,是之前怀特告诉他快要冻了两个月的拉杜罗维奇先生的儿子。儿子已经改了姓瑞德利。儿子拒绝出席父亲的葬礼,John相劝,最终不得不接受他不能理解的说法。这一段对话信息量也非常大,透露出John也是个没有家庭亲人的“孤儿”,John认为已经过世的父亲虽然可能不是个最好的父亲,但儿子、孙子应该来见最后一面。人和人之间仍然不相通,John急切地想要说服他,但没有成功。John盯了一会拉杜罗维奇的档案,写下“Case Closed”。目光停留在照片上。这是一张年轻阳光,甚至有点骄傲自豪的脸庞,空军,坐在一架德军纳粹标志的战斗机上,而他的国籍是“Polish”。一个波兰人却在二战时加入了德军纳粹阵营,所以儿子改了姓,所以儿子也不希望孙子知道有这样一个爷爷,所以老人的记录里没有任何紧急联系人。他孤独终老在了伦敦的医院里。儿子选择的是不原谅、不和解、不相认。这又是一个让人沉思的故事。

忙碌了一天的John终于在五点整关灯下班。拎着公文包,过马路,对面二楼窗口有一个老人探出身子抽烟。这个老人在每一次John路过这个路口时都会姿势不变的趴在窗口吸烟。好像他被定格在了那里。我相信这是John眼里观照到的另一个孤独老人。但在活人的世界里他们永不会有交集。远远地有警铃呼啸,却感觉这一路非常安静。John的两个年轻邻居,一白一黑,正在过道里争论,John像个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地开门回家。邻居的对话John听进去了,并且启发了他。

John的家,只有四种颜色,黑色、白色、灰色和棕色。其实墙是淡蓝色的,但导演的滤镜弱化了。黑白灰也是John的颜色,整部电影里他大部分时间只穿了这三种颜色,似乎只有一套衣服。一成不变的冷静、严谨。衣柜里只挂着一种颜色的衬衫——白色。家电非白即灰,家具、窗帘是棕色系。没有一件多余的家具和用品。John的家和John的外表一样冷清。夜深了,有寒风呼啸,整幢楼只有一盏灯还亮着,那是John在窗边的书桌前,打开了台灯,把白天刚刚送走的三个“客户”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那本厚厚的大相册里。台灯熄灭,屋子暗下来,一束月光打在相册上。那是耶稣光。

另一日,John在办公室里致电澳大利亚某个邮局,确认一盒骨灰是否收到,对方茫然,似乎电话号码是错的。然后John在一只赛狗身上寻找特征标记,依此搜寻赛狗主人生前可能的朋友。看来John要寻访的范围遍布全球。

终于安静了,John在办公桌前凝思良久,专心为爱猫的珍.福特女士写悼词,旁边是一盒弗拉门戈舞曲CD。这是影片的第四个葬礼。在珍的葬礼上,John为她选了一支深红色的玫瑰,和珍案几上跳弗拉门戈的娃娃舞裙一个颜色。神父念着John所作的悼词,一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真实活过的生命凸现出来。神父从镜片下瞥视John的那个小眼神着实令人忍俊不禁,那一刻,神父也有了人性的光辉。如果不是真心爱着这份工作,谁会这样去做呢?这份工作链接的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命,只有尊重和爱着他们的人才会为他们用心寻找亲友、设计葬礼细节。即使肉体的物理的生命已经逝去,可生命仍在通过另一种形式延续,而尊重也应该是延续的。

接着棺材下葬,还是只有John一个人,这是这片公共墓区的第六具棺材,已经满了,潜台词再下一个就要再选地方了。刚刚埋下的珍没有墓碑。只有一个“Public 248454”的编号。是啊,还有谁会再来寻找并悼念她呢,除了John?另一方面,墓碑、刻字都需要付费,区公所是不可能负担的。

John没有急着离开,他若有所思地穿过一片墓碑,向山坡上走。在最顶端停住,坐下来。放眼望去真是好视线好风光呀。John躺下来,伸直了双腿,像一个下葬的人那样。阳光透过一片树荫若隐若现,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小鸟在头顶婉转地歌唱。他的脸上是温柔的平静的,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微笑。John一定是沉浸其中入了迷,因为当那个拿着铁锹的墓园工人何时走近他,都丝毫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好位置,最好提前为自己考虑。”真是一语成谶。

镜头一转。削梨。应该是中午午餐时间。John接到一个电话,他本打算下午再去现场,但放下电话连梨也没吃就去了。因为那是John对面窗口的邻居比利.史塔克。尸体已经腐烂并已移走。破烂的家具,简陋的折叠床,脏兮兮看不出颜色的窗帘,到处乱扔的酒瓶。有唱片没唱机,座钟也停了。可见比利生前的生活状态。John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到窗前掀起窗帘,去看对面的窗户。那是他自己的窗户。他在从比利的角度看自己。一个红色的断了线的破风筝挂在两幢建筑之间的树上像极了戛然而止的生命。一盒唱片,《Going Places》映入眼帘,那并不是去某地的意思,而是“大有作为”的意思。

John职业地、快速地、严谨地寻找每一个信息,他的神态让我想到福尔摩斯。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专业推理、快速判断,需要不怕脏,不惧腐尸(虽已移走)气味(穿防护服说明还是有感染的风险)。这并不是一份简单、容易的工作。

所以后来,爱玩填字游戏的冰库管理员年轻的怀特先生夸赞John,你应该升职去坐大班椅,你太厉害了。John听到后转身看了看怀特,想和他再说点什么,怀特已经自顾自地回到了他的游戏当中。好孤独。没有一个真正懂得他的人,或者可以交流的人。那个偶尔闪现的火花电光火石般让John眼前亮了一亮,可他定睛细看的时候,火花已经熄灭。而火花可能从未真正为他闪现。

离开比利的屋子时,John的目光停留在了瘸了腿的破沙发上,比利用几本书垫了起来。John搜集信息的时候,门房老先生在捣鼓那架烂座钟,座钟终于嘀嗒嘀嗒开始走,老先生发出的感叹是:“看,时间不为任何人停留。” John让门房除了座钟送到当铺,其余都要尽快消毒。这部电影,所有的台词都是有意义的,每一句都可以解读、耐人寻味,没有一句是废话。

John正是从比利房间找到的斯诺克会员卡开始了一场层层递进的寻访之旅。

下午,清洁工打扫时看到办公桌上的文件,主动问John又是一个找不到家人的吗?清洁工也是如比利一样的底层社会人,好奇、关切、唏嘘都是有的。穿粉色衬衫的布拉齐先生进来,清洁女工很识相地立刻拿着垃圾袋悄然走开。可见,白领John日常与清洁工是有着平等交流的,而他的上司却没有,可能还会拒这些底层人群于千里之外。布拉齐先生请John去他的办公室。在那里穿着紫红色套装的肥肥的新同事皮尔杰小姐已经等着了。John被解雇了,因为他结案效率低下,还不会替区公所省钱,选的土葬比火葬多。John解释,被上司打断。上司的建议是,你已经干了22年,可以考虑找一个与活人打交道的工作了。所有事务都将由皮尔杰小姐接管,除了John争取来的比利的案子,那是John的最后一个案子,只有三天。

晚上,John站在窗前从自己的窗口凝视对面。对面映射出的是John自己的身影。那一刻他是从自己的角度看比利,他会不会在想,就住在我对面的孤独老人,我之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呢?他在那个屋子里有过怎样一段时光,他的人生是怎样一段旅程?有难过,有自责,有好奇,隐隐地还有一种承诺。从比利处带回来的相册里是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金发碧眼,天真烂漫,直到长成一个温柔的少女,大约十岁,然后就停顿了。还有一张导演也给了特写,是小女孩与她的年轻的妈妈。John合上相册的时候心里做了一个决定。John的承诺既是为比利做的,此刻更是为比利相册里的女孩做的。轻快的旋律响起。好了,John迫不及待要开始他的寻访之旅了。

John连夜寻访斯诺克俱乐部和酒吧。一夜无眠、一夜无果。在最后一间酒吧询问的时候已经是早晨。 John离开时注意到一个独自看报纸的老人。是的,职业的、敬业的John即使即将失业,他还是非常自然地注意到了这个老人,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客户再也不会是他的客户了。因为对孤独老人、底层人群的关注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仅仅是关注,而非打扰。John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某一刻需要他的时候,他能经心为他们寻找失散的亲友,精心为他们操办一场符合宗教信仰的有尊严的葬礼,有美好的悼词、生前喜欢过的音乐,女士会有一枝花,那颜色也一定是生前钟爱的。顺便说一句,从他的客户或者说逝去的朋友那里,John一定也听到了很多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的音乐,看看他摆放CD的地方,这些CD也许是John自己花钱买的。John的最大的爱好应该是音乐。

在去单位开始新一天工作之前,John需要回家洗澡换衣服(这是我脑补的情节)。 John特意走到比利的楼下,扔掉的旧物已经装在车上,John还是把那箱唱片抱回了家,一个一个清理,在某个唱片的封套里找到了一组没有冲印的胶卷底片。办公室里,冲印的照片中,那张带着帽子的年轻比利照片让John发现了新的信息。帽子上印有Oakham Baker。John终于要踏出伦敦了。

John坐火车,逆向而坐,火车上旅客不满,但周围有隐隐约约的说话声传来,John起身用自己的公文包占据了身旁的座位。他真的是孤独惯了,也寂静惯了。整部影片里John每一次坐火车、坐大巴的情形都特别值得玩味。在烘焙厂里,John介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常常和那些不再做烘焙的人(people)见面时穿上白大褂。在比利的多年前曾经的同事嘴里,John了解到比利是个敢于挑战权威争取公平的人,把尿撒在馅料桶里,为工人争取到了5分钟的休息时间之后他就离开了。他放荡不羁,遇上一个开炸鱼薯条店的漂亮女人之后就和她去了威特比。他对女人总是有一套,看得出这位前同事有一点点妒忌的。他问John是否了解女人,John没有接话,此刻他应该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聊这个话题的。另外他心里还着急惦记着无人知晓的小女孩。他提起了葬礼,被对方拒绝了。

12:45,John在火车站台上,他等的回伦敦的火车延误了5分钟。这时候一对恋人隔着轨道的打情骂俏让John改变了主意。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是“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John转身去了站台上的小店,本想点一杯红茶,却被热情的女服务员强烈推荐了热巧。John愣了几秒,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改点了热巧。打开饮料杯盖的时候,John新鲜而好奇,44岁的John居然是人生第一次喝热巧。John一定更好奇比利到底爱上了一个怎样的女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再错过就不理你了,爱情是多么奇妙的东西,John一定要去找到她们,他觉得就要找到她们了。

John改坐了大巴,方向威特比。威特比Whitby,在英格兰的东北面,邻海,也翻译成惠特比。是库克船长航海的起点。当天返回伦敦是不可能的。John在大巴上向上司请假,撒谎身体不舒服,而且明天也不能去上班了。上司一定提醒了John你只有三天时间结案,John说“yes,yes!Thank you Mr. Blatch!Good bye Mr.…”对方电话挂断。看看这个以距离和礼貌著称的国度里,Mr. Blatch对下属的态度。John拿出了比利前同事给的猪肉派,那是他的餐食。John的生活很节俭、很简单。望闻问切,除了问,切是用的口,都全了。这一定是John人生第一次吃猪肉派,他又好奇了,里面掺了比利的尿会是什么味儿?这也可能是John的人生第一个礼物。大巴人不满,这一次John仍然用公文包占据着身边的座位。

John到达威特比应该是比较晚了,镜头直接是次日一早John走出旅馆,他面朝大海走去,在海边站了一会,拿起一个石子儿扔进海里。海滩上只有他一个人,陪他的只有他的棕色公文包。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在想他自己的人生,还是在想着比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他可能也曾经在这片海滩玩耍过,就在这里。他离比利更近了。

短暂停留之后,比利开始了地毯式查找,沿着街道一条一条找过去,炸鱼薯条店一间一间问过去。比利过马路的方式再次强化,谨慎、自律、遵守规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终于,在Mary的炸鱼薯条店门口,John被老板娘Mary支使着搬土豆……,那一刻John几乎就与比利合体了。在比利曾经的爱人眼里,比利是一个浪漫、不羁、脾气暴躁、充满生命力的男人。虽然比利因一场暴力行为进了监狱,但Mary自此再也没有爱过别人。一个曾经年轻美丽的女人,多年以后,这样评价一个男人,她不一定只爱过这一个男人,但确是她最后一个男人,即使这个男人离开多年再也没有回来。这个男人的魅力足以让人叹服。店里进来两个人,先是送鱼来的中年男人,通过临走前那句话,我猜是Mary的弟弟。他不喜欢比利,认为他早死早好。从弟弟的角度,他的姐姐因为爱上这个不想成家的男人,转而又甩了她,没有婚姻却留下一个女儿独自养大成人,艰辛可想而知,不喜欢也就理所当然。后面进来一个秀气的金发碧眼的年轻女孩,她是童车里小小女孩的妈妈。看上去她从来没有听过比利这个人,不知道她的爸爸是比利,所以她的妈妈Mary与John的谈话她完全没有反应。直到临走,John已经看出来,他以为女孩就是Kelly,急切地拿出相册给Mary,希望她能够回心转意参加比利的葬礼。看到相册,Mary的情绪有点复杂,她完全不知道比利曾经有个家庭,还有个同样金发碧眼的女儿。她先是诧异,然后伤心,还有一点点愤怒,把相册硬生生塞回John,转身狠狠地干活。同样拒绝了出席比利的葬礼。

Mary是尊重John的工作的。她说“那么多生命呢,我做不来。”John再次无功而返。这次他又得到一个礼物——一条鱼。火车上再次逆向而坐的John拆开一层一层整齐的包装纸,最终看到那条新鲜干净的死鱼时,他的邻座投来的目光分明在说“一个怪人。”在别人眼里,谁不是一个怪人呢?

那天晚餐,John第一次尝试煎鱼,他新买了油、面粉,可能还新买了平底锅,学着像Mary那样裹鱼、做鱼,虽然失败了,但John的厨房里终于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不知道此刻的John有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一点一点改变自己,他想体验比利的生活。

又是一顿罐头餐之后,John坐回他的书桌前,John翻相册,一张张看过去,男女老少,驾照、退休证、从军照、结婚照、生活照、写真照、单人照、合照……笑的那么灿烂,那些亲手经办过的案子,每一个人都曾经短暂地、美好地活过,他们也有父母亲人,有朋友邻居,谁在这个世上是与世隔绝、完全没有瓜葛的呢,谁也不是一座孤岛,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呀。可是他们离开的时候却孑然一人,他们活成了孤岛。

这是与上司约定的第三天。最后一天了,John不知道是特意去了墓园准备去处理那些骨灰,还是路过墓园,我更倾向于专门去的墓园。John十分敬业,被解雇时上司只是说接下来法医转来的案子会由皮尔杰小姐接管,那么除了比利,John一定想到要把那些骨灰和冰柜里等待的尸体都要妥善处理。但他已经是多余的了,皮尔杰小姐正在倾倒骨灰,她仍穿着那身紫红色套装,把所有骨灰全部倒在一个坑里。有点像乱葬岗?看到这里John转身去了区公所,先去找管冰库的怀特,怀特告诉他比利已经腐烂了四十天了,John吃了一惊,怀特又说他们今天已经取走了三具尸体。看来尸体也不需要John来处理了。

怀特的填字游戏答案,一个是侠盗罗宾汉的绿林好友塔克,一个不会飞的鸟渡渡鸟。这里明显有寓意。

回到办公室的John,又有一段与上司布拉齐的对话,上司认为John的工作并不难,其实很简单,就像皮尔杰小姐那样可以很高效还很省钱,没有活人在意的死人要葬礼何用。翻看着Kelly照片的John第一次失了绅士风度地狂奔上地面,去拦截上司的车。从这里看,John的地下办公室的设计真是妙啊。一方面显示他在区公所地位低下,比那些冷冻在一层的尸体还要低,另一方面,他和那些逝去埋葬了的人一样长期处于地下,他们是同类。因为他的坚定的坚持,John为比利,应该说还有Kelly,争取到更多几天。但上司的条件是你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因为解雇令已经签署。除了告诉John你已经不是区公所的员工了,是不是也在告诉John,你已经不能再使用公款为比利做任何事了。那么接下来的路费、葬礼、墓碑、刻字、墓地、教堂租用、车辆租用等等都应该是John自己在贴钱了。这里John情急抓住上司奥迪车门时上司的眼神很有意思,一种明显的介意和嫌弃。这也引发了John后来会去对着这辆车报复的灵感。

John接下来去了看守所,管理人的傲慢、不理解像极了他的上司布拉齐。在这里John又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还可以去家政部查一查。而比利,尽管是17年前呆过这里,但看守深深记得他,为了慈善募捐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三楼。在市政厅楼下,John有一次仰望,他沐浴在红色的玻璃滤光下,抬眼仿佛看见吊在三楼的比利,红色滤光恰似John想象中比利满嘴的血光。哈,在John的角度,像不像瞻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终于,John找到了一封来自Kelly的信,地址在特鲁多Truro。这是英国西南角的一座滨海小城,从伦敦到特鲁多会有一段海上火车。John又充满了希望,他在回家的路上特意买了一本新的相册。这里我琢磨了一下。John为什么要给比利的旧相片换上新相册呢?他是为Kelly做的。父亲已经去世,留下了女儿成长的部分照片,那表示父亲始终在意女儿、深爱女儿,John希望把这份在意和爱意传递给Kelly,对父亲来说旧相册是他生命结束时的陪伴,对Kelly来说新相册是了解父亲的感情,相信自己始终活在父亲的牵挂里的一个开始。无论发生了什么使这对父女割断了联系,John希望Kelly知道她的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爱她的,愿Kelly带着这本新相册,带着父亲的爱冰释前嫌,开始充满爱的新的生活。那晚,注意到没有,John吃的是煎鱼,他成功了。

John又出发了,这一次他顺向坐在火车上,他的午餐是牛角包和一杯饮料,你认为是红茶呢还是热巧?John一路询问,终于到达Kelly工作的地方——狗狗救助中心。

湿漉漉的雨天,狗狗因为生人狂吠不止,John贴着墙壁小心而坚定地找到Kelly所在的笼舍,她正在为一只大狗梳理。John发自内心地笑了。这是整部电影中,John笑得最舒展的一次,暖化了屏幕。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Kelly听说父亲去世哽咽了,却不愿意继续讨论下去。看到相册后改变想法,最终还是载着John去到家里。Kelly也是一个人独自生活,John看到Kelly与狗狗的合照就明白了。Kelly找出了父亲战友大个子的照片,但同样拒绝了出席葬礼。她的瘸腿沙发和他爸爸的处理方法一模一样。还有John对着Kelly的狗狗有个讨好的笑,值得留意。

在与Kelly的谈话中,得知Kelly的妈妈过世前有人陪着,应该是再婚或者男朋友。这也可能是比利未再回到这个家庭的主要原因。Kelly说自己现在是孤儿了,她哭了出来,John非常同情、非常心疼,他的回应是:“这种滋味不好受。”他并不是客套,他在说他自己,他懂。那天他又逆向坐着火车回到伦敦,沮丧的、疲惫的。在街头,一辆车抛下了几罐哈根达斯冰淇淋。晚上,John独自坐在双人沙发的中间,第一次品尝了冰淇淋。那晚的狗叫声特别响,好像Kelly工作的地方。那应该是暗示John整晚都在回味与Kelly的第一次见面。

接下来是去养老院去见大个子,一个与John同样以罐头、红茶为食的孤独老人。老人也谈了比利的为人与趣事,谈到了比利酗酒的原因是为了遗忘,谈到了比利常常露宿的广场,谈到了自己的婚礼和婚礼上可爱的妻子,谈到了对Kelly的印象——温柔——John也这么认为。

John去了广场,买了大瓶威士忌请流浪汉,与他们聊一聊比利。在流浪汉的邀请下,John第一次喝酒,又是个第一次。比利为女人偷巧克力,还蹲了看守所,而他们常常只是安静地在长椅上坐着。

刻碑——不能忘记的,买墓地——最好的位置、为一个朋友,选棺材——最纯洁的白色。深夜John一个人在热闹的酒吧里喝了三杯威士忌,喝的脸颊微红,可是他很开心,他要庆祝,终于为他的朋友比利筹备好了一切。这是John第一次进酒吧喝酒。

次日,他在离开工作了22年的办公室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学着比利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半空。John原本以为又是他独自送走比利了。可是他接到了Kelly的来电,他们约在伦敦和特鲁多之间的一个小站的2号月台。明天。11点。

一切都那么美好,Kelly因John的用心而动心。John也不一样了,那天他第一次穿上了蓝色羊毛衫,他甚至第一次撒野——大白天的在上司布拉齐的车上撒尿——那简直就是比利的神附体!他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他的新生活了。他为比利选的葬礼音乐正是那首《Going Places》。他们约着下一次再见面,只是喝点东西。下一次就是真正的约会了,为他们自己而约。John面对Kelly的感激,顿了顿,回答说:“那只是我的工作。”总感觉他吞了半句话回去,因为火车即将启动,还因为他绅士的那一面。这里还需要再琢磨一下。

送走Kelly,John顺向坐火车回到伦敦。发现没有,只要进展顺利、心情好,John就顺向而坐,反之就逆向。他不再走一成不变的路径回家,童语阵阵的草坪林荫道是他新的选择,大片大片的绿色进入我们视野。他去商店里买了一个菲利普的新电器,还选好了下次与Kelly约会的礼物,一对狗狗图案的马克杯。

可是下一次就是墓地见了。愉快而放松的John拎着刚刚为Kelly买的马克杯,显然他想要赶上那一班公交,过马路时被撞倒。他躺在地上的样子像极了他在墓地小山坡上躺下的那次。那一刻他那么匆忙,执拗地想要赶上那班车,不禁让人想起那对站台情侣的隔空对话:“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

一边是John无人参加的葬礼。另一边比利的墓地,John找过的人都来了。当载着John棺材的灵车路过比利的墓地,镜头以John的主观视角看向Kelly,Kelly分明感受到了什么。那边,最好的位置,人们为比利撒上一抔土;这边,John孤独的葬到了只有Public加数字标识的公共墓地,爱猫女士珍.福特的旁边。

可是John一定是幸福的。他没有白忙活。即使有些活人不懂,那些逝去的人一定懂。“他们看上去都一样。”不!没有两个个体一模一样。可是谁在乎?John在乎。John就是那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人。一个寂静的人。

John这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上帝的恩典之意。也有傻瓜的含义。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普通名字,但我宁愿相信导演有其用意。John有过几次仰望,一次在墓地躺在草地上,一次在火车站顺着雕塑人像的目光望去,一次在市政厅的门口,除了有些小调皮,他更应该是怀着敬畏的心望向上帝。他从未把这些经手案子里的客户当作真正的死人看待。他尊重他们,爱他们,他把在活人世界里无法投注的爱都投注到了工作中遇到的“客户”,甚至交上了朋友。

比利的生命经验是John从未经历过的,是John性格的对立面,就像从窗户对望时那样,一正一反。一个中规中矩,一个放荡不羁;一个四平八稳,一个颠沛流离。可是终于两个生命体还是相交了。只是生命际遇不同,我们都需要在寒冷中为彼此释放哪怕一点点温暖和善意。在电影中,John在追寻比利的生活轨迹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主动或被动,有了那么多第一次新鲜而美好的体验,他渐渐与比利融为一体。

有一句英语谚语“As dead as a dodo.” 意思是早就过时了。John在他的上司眼里,在皮尔杰小姐眼里,可能还有看守所管理员这些所谓“事业编”的公职人员眼里,都是像渡渡鸟的所在,早晚会因为赶不上时代而灭绝。

John一直只穿黑白灰,除了他个性上的一成不变之外,也体现了一种他对职业和故人的尊重,毕竟他几乎上班的每一天都可能需要参加葬礼。而皮尔杰小姐的紫红色套装相比之下就分外扎眼,形成鲜明对比。

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情节设计都与伦敦的殡葬业有关。伦敦作为世界上地皮最贵的地方之一,墓地资源更是异常稀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情社会表现得越来越冷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这样一个职业的存在,还是让人倍感温暖。John简直就像是在为上帝工作。 John的人生表面清冷孤寂,可是他的内心无比丰富柔软。正如他多次表达过的“我爱我的工作。”他在逐一寻访的过程中,从他的客户那里获得了太多太多、令人唏嘘的个体故事,尽管被活着的人不断拒绝,想要忘却,可是John理解并接纳了他们,并提醒活着的人你应该记住。他真的像在为上帝工作。

如果可以为John选一首葬礼音乐,我会选《Carry Me Back Home》。

关于John死亡的日期我一直有疑问。2011年5月31日John为比利做了一次记录,具体内容看不清楚,大概是找到Kelly,Kelly拒绝参加葬礼之类。然后case closed,接着John接到Kelly电话约在第二天见面,见面时提到葬礼在下个周五。回去路上John车祸而亡,可是John的棺材上印着死亡日期是2011年6月21日。怎么会相差这么远?希望有人能解答。

啰啰嗦嗦写了那么多。只因为John值得!这部电影值得!

6 ) 活人哀悼死人,走后将被死人纪念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约翰(艾迪·马森饰演)的同行,他的职业“另类”而陌生,我甚至难以准确地说出他工作的名称。但我分明体认到某种肃穆,让人不由己地反思、动笔写点什么。

约翰日复一日地调查死者身份,号召死者的朋友参加葬礼——这一工作本身,暗含龃龉:一个有名字之人,在亲朋好友的环绕下离去,约翰无需在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无人纪念,寂静离开。约翰的工作,让人联想到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让人体面地迎接死亡。可正如约翰的老板、同事的质问:你为这些寂静生命的付出有什么意义?死去的人会知道你为他们做的这些吗?如果生者没有惋惜,死者无从增益,工作的目的何处安放?

我想,约翰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前后两种思维并存的局面,即一方面诉诸宗教赋予逝者以安息,一方面约翰倾其所有关注个体生命的本真。但帕索里尼将“上帝之爱”、“宗教救赎”处理成某种缺席,即神父的悼词仅是一项程序,旨在提示人生旅程的有始有终。内在的,约翰的关怀,是一种“僭越”。约翰向那些流浪汉、酒鬼、瘾君子、生前不被周遭接纳、存在与离开无人关心的群体,表达了充分的博爱。

其次,谁可以被记住?历史关乎伟人,而文明确是奴隶建造的金字塔、是力役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无名无姓的你我他立起的巨石阵。约翰,同他的服务对象一样,在历史上不足挂齿。约翰一丝不苟地记录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为平凡人立传——帕索里尼用影像的方式为约翰立传——而我们,又口耳相传帕索里尼的故事。有关平民的记忆闭环由此形成,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其中的逻辑不难窥探:竭力保存个体的故事,让个体在现世多存在一刻,提醒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与遗忘对抗。或相忘于江湖,或相忘于闾里。遗忘是终点,与之对抗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与决绝。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旅,只在某一段时间,互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彼此共享时间、经历,分享彼此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慨、或仇恨的记忆。他人永远是被观察的他者,自己不是自存的原因。仰赖他人的慷慨,个体的形象得以建立。换言之,现世尚存的个人记忆,无非是他人记忆拼凑起来的残缺。威廉·斯托克,他不是个好工友、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这一定是威廉·斯托克。但约翰不相信这就是威廉·斯托克的全部——他试图展示一个平凡人的丰满面目,以一己之力与偏见角力。

我常说,读小说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生命。其要义在于,人生苦短,但可经历的生活又如此斑斓,人的选择、精力、时间又如此有限。阅读故事,就是使生命在经验的意义上增添一丝醇厚。约翰是在更现实的意义上,进入他人生前、死后的生活。他的生命在任何一刻戛然而止,都不是徒然虚妄。因为,我知道,那些我哀悼过的人,将以相同的方式纪念我。

7 ) 当我们谈及死亡

手机里有个墓碑,记录着两位陌生人。

墓碑上刻,爱妻及小女之墓。妻子生于79年,小女生于14年。于2015年11月29日故。

父亲说,可能是车祸吧。


看电影时,母亲讲起小时候胡同里的寡老太太。

老太太不能生育,无二无女,丈夫又去世的早,很早就一个人生活。

胡同里的邻居都知道她独居,对她颇为照顾。她人也很好,帮邻居照料小孩,帮忙做些家务。偶尔也接济孩子多的家庭。一个老太太终归吃的不多,但长身体的孩子确是总也吃不饱的存在。

但即使如此,老太太走时,还是街道派人办的葬礼。留下的一间瓦房,归了街道所有。


在大学读书时,偶然间听到舍友老家,村子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杀。

我大为震撼。

从抗日战争熬过来的老人,怎么就熬不过生命最后的时光,非要选择自杀不可。

说是受孙媳妇和孙子的排挤,在家憋屈受气。一起之下跳进自家水窖,活活淹死。

在当地,水尤其珍贵,水窖的多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而跳入水窖自杀的人,是不配拥有葬礼的。

每当有一个水窖被悄悄填平,就意味着有个生命从此处离去。


我一直觉得葬礼是毫无意义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哀乐吹的震天响,纸钱撒的遍地都是。长子捧骨灰,长孙举遗像。一路缓缓而行,一路不得安宁。

尤其是最后按照花名册分钱,完全不能接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葬礼作为一种仪式,似乎是正式的为生命画上句号,庄严的宣告证明的结束,也蛮好。

我喜欢戏里的悼词,尽管短小,却很用心。

总该有个人了解我的一生,哪怕了解的只有冰山一角。


高三会考同日,爷爷离世。

或许是因为是一年内第二位老人的离世,相关事宜操办的干净利索。

只是家里人一致同意,我没能出席。

尽管事后知道爷爷离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总会恍惚他的存在,然后确定他确实走了,然后又恍惚他的面容。

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了那个最后的仪式。


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

下午下课,在食堂窗口花十块钱买了一份黑椒鸡肉面筋盖饭,那饭油腻的不行。

凯哥冲进食堂抓住我的手,说班主任找你,你家可能出事儿了。

我格外淡定的把那碗饭给了凯哥,说那你吃了吧,别浪费。

本该在下午第二堂课就通知到我的消息,被他忘了个干干净净,直到饭点才想起,然后派了不知道多少人到食堂找我。

奶奶走了,爸爸的朋友在学校门口等了我许久。

直到上车,我仍然没能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

叔叔说奶奶走的挺顺利的,睡了一觉就走了。但我还是没能理解,因为我觉得上次见奶奶她还很好的,我经常见她的。

没有悲伤,挺不真实的。

回到家,吃了饭。亲戚们围坐一团,让我给奶奶磕个头,我磕了。又给奶奶烧了香,烧了纸。没什么感觉,一张相片而已,相片里的人,不太像我奶奶。

父亲守孝一夜,我没陪。第二天出殡,我抱着相片,跟在父亲后面。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好不道德的扔着纸钱。

火葬场的灵堂里,死人排队入场,比活人文明。

记不得几点,我们准时入场。奶奶躺在那里,确实走了。身上的浮肿好像退了些,7年的尿毒症确实折磨她太久了。

所有人都为今天做足了准备,只有我没有。

我看着那张脸。父亲踹我的膝盖,我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嚎啕大哭。

我无法控制自己磕完三个头。

然后不知道谁拉了我一把,我站起来,然后顺着大家走出大厅,但我只顾着哭,睁不开眼。第一个台阶我踩空了,接着第二个,踉踉跄跄的站在了空旷的场院,继续哭个不停。直到我妈的同事发现我的存在,把我叫醒了。

好像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真哭,也只有我一个人没人搀扶,哭的魂儿丢了。

那之前我不太会哭,那之后我老哭,特别容易被感动。


母亲前些天严肃的和我谈及死亡。

她同事的丈夫有天突发心脏病,同事心急如焚,找来我母亲帮忙。母亲忙前忙后,还借了不少钱交手术费和住院押金。

好在及时送医,保住一条性命。

同事家并不缺钱,只是家里的财富全部由她丈夫管理,而她作为甩手掌柜,只管花钱。

当她丈夫突发心脏病,她不仅找不到家里的银行卡再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家里银行卡的密码。两眼一抹黑,彻底抓瞎。

于是母亲问我,如果她心脏病突发,或者她和父亲车祸,我该怎么处理。

我尽可能快的回答她,我手里有些存款,应该能解决最初步的费用。家里银行卡密码还算统一,找到卡可以试试。家里有同一个城市的亲戚,也能帮上忙。我人缘还不错,还有几个能帮上忙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让她有点放心。

她告诉我她有个本子,记录着家里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每笔存款或理财的时间。她说她在电影里看一个日本老太太这样做,她觉得很有必要,她就照做了。


爷爷奶奶走后,父亲与死亡的那堵墙塌了。

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越发迷信,甚至不可理喻。

他会去抢千佛山上的头香,在手机壳里放求来的观音,每一个节日都成他祭拜的理由。我甚至觉得全天下只有我们家的春节有这么强的祭奠功能。

虽然反感,但无可奈何。

父亲算不上妈宝,他只是想在孤立无援之时,找妈妈。


79岁那年,姥姥还有乌黑浓密的头发。今年82岁,尽管每天还坚持捋头发100下,砸脚心100次,但她还是无法阻拦头发越来越稀疏花白,身体日渐消瘦。

她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的。

但她说,她从来也不胖,现在也没瘦多少。

说出来大逆不道,我能感觉到,她在给自己数日子。

她盼着我们结婚,盼着我们生孩子,她能抱上大孙子。但她这个年纪,是个只能盼着的年纪。

她悄悄地把钱准备好,包成红包压在只有她知道的床下的一角,做个盼头。

她还担心。担心她大孙子没有正式工作,担心她大孙女夜班伤身,担心外甥狗工作危险。担心她儿子糖尿病,担心她闺女忙家务太累。

不过好在,一家人兜兜转转都回来了,她再也不用同时看成都、兰州、石家庄、济南的天气预报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老人,现如今的状态已经足够好了。只是没有了自己跑去大明湖的劲头,没有爬上英雄山的勇气。把自己的生活圈从济南市,缩小到天桥区,又缩小到堤口路完胜街。

前两天讹她十块钱买了顿早餐,当着她的面狠狠的吃了顿早餐,撑的我睡不着觉。我看她还蛮高兴的,她们这代人,看别人吃饱是她们最开心的事儿。

我还蛮擅长这件事儿的。


胡说八道一大堆,跟电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最后有必要回归一下电影。


其实也没必要。

我必须写写我该怎么死。

我确实也想死的漂亮点。

比如死在登顶珠峰的路上,死在前往南极点的路上,死在探索宇宙的漫长旅程中。

但我大概率死在火车轮对之下,死于心脏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于不知道什么奇怪的疾病。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是不能土葬,直接火化比较比较简单。

我还蛮俗的,你要说临死捐个眼角膜,捐个肝脏肾脏啥的还能接受,捐给医学生没事儿解刨着玩我还是不太能接受。

墓地也不便宜,30年就20万,30年后不续约,陵园就帮你处理了,说白了还是扔了,我个俗人是不太能接受的。20万能实现多少梦想,拿来埋我可太可惜了,我是真不值20万。

随便找个地儿撒了吧,太不讲究。拿我种盆儿花,我觉得谁养都觉得膈应。而且活20多年也没配上红花,我觉得拿我养花也够呛能养好。

之前还蛮喜欢把我放烟花里,点着满天全是我,嗬,我一辈子也没这么好看过。

郭德纲相声里,百岁的郭德纲带着于谦的骨灰巡演,走到哪儿撒到哪儿也挺好。活着没能环游世界,死了满世界走走看看,也挺像回事儿。

把骨灰掺进肥皂水里吹泡泡,真是我见过最邪性的玩儿法。要是真能吹起泡泡来,吹的还又大又好,满世界飘。多少还有点漂亮,多少还有点浪漫。就是吹的这个人要有人间大爱,吹骨灰这事儿还真不是谁都能来得了的。再就是千万别说里面掺着骨灰,不然准保挨揍。

要是觉得上面的都太麻烦,撒海里吧,海里凉快。


我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真的。

8 ) 嘘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是寂静,死之寂静。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短评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1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7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21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2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31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3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39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43分钟前
  • \t^h/
  • 还行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48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50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5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5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1小时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1小时前
  • 力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1小时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1小时前
  • 力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