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戈王后

爱情片法国1994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丹尼尔·奥图让·雨果·安格拉德

导演:帕特里斯·夏侯

播放地址

剧照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2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3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4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5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6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3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4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5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6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7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8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19 玛尔戈王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1

详细剧情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Adjani伊莎贝尔•阿佳妮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Auteuil丹尼尔•奥德耶饰)。\r\n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Lisi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r\n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伊莎贝尔•阿佳妮)和评委会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死亡总是带走他的情人

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徒与新教徒进行着残酷的内战,宫廷内部奢华淫靡,腐败不堪。公元1572年,信仰天主教的王室为结束战争,决定与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德·波旁联姻,身为国王妹妹的玛格丽特公主,便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玛格丽特与亨利的婚礼在巴黎举行,就在众人欢庆婚礼之时,在凯瑟琳·德·梅第奇王太后的策划下,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拉开帷幕,圣巴托罗缪之夜使整个法国血流成河。后来又经过数年战乱,玛格丽特的兄长们全都死于非命,而她的丈夫则意外地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波旁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四世,玛格丽特也从公主变成玛戈王后

电影改编自大仲马的同名小说,不仅让文学著作焕发风采,也使法国历史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重返公众视野,重现波旁家族在宗教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入主王座的历史背景。《玛戈皇后》所描述的时代,残忍的杀戮已持续十多年,电影提及历代法国王室均以百合花作为家族纹章,天主教和新教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都成了"嗜血的百合花",电影呈现史实。

2 ) 玛戈王后:那个时代总是吞噬你最爱的东西

历史剧不亚于一次探秘和审判。需要解释的是在黑暗的年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审判的往往是现代人的灵魂。什么改变了,什么又依然故我。与还原史实的正剧不同,《玛戈皇后》将历史重新剪辑并添枝加叶,本未相遇的人相遇了,没有生于同日的事件相碰了。大仲马挥笔写就小说的时候,关心的是跋涉在历史丛林中的英雄奇遇。他们如何死里逃生,又葬送在命运的手掌中。电影则把镜头对准了血雨咆哮的黑色海洋中,那一张张惊恐、冷酷、疑惑、意味深长的面孔。用不安晃动的特写,将观众与人物一同推向困境与危机的悬崖边缘。人们不再像大多数历史剧那样,有序地进出宫殿,他们像肆意疯长的植物,拥挤在“英勇的死比胆战心惊的活更容易”的年代里。镜头毫不吝惜地揭露了皇亲贵族气定神闲的外表下,疯狂、激荡的黑暗之心。他们微笑的背后埋伏着阴谋,友谊的面具下是尖刀,道德的裙底踩着放浪。在争权夺利的猎杀游戏中,他们从坐拥天下到一无所有。



一、戏说中的戏说

在男人掌权的历史图卷中,可以留下浓墨重彩的女人不外两种:一种像伊丽莎白一世这样,将国家挽救于乱世之中,让人民过上与之桂冠一样闪亮的黄金时代。一种是如玛丽•安托内特这般奢靡无度,间接导致了大革命与社会动荡的有罪之人。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却不属于这二者之一。她的名字作为政治的献祭与阴谋酿制的悲剧,与法国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圣巴托罗缪屠杀紧紧相连。大仲马的《玛戈皇后》并非玛格丽特的个人传记,小说仅仅围绕宗教惨案发生前后两年卢浮宫内的风云变幻展开。从1572年8月18日,新教教派领袖纳瓦尔国王带领手下来到巴黎联姻,想由此得到和解,到1574年查理九世驾崩后,几经生死并改宗的纳瓦尔,独自一人踏上逃亡之路。走上圣坛的玛格丽特刚满二十,两年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场噩梦方醒,然而,婚礼上的惨案却像是对她余生的诅咒,让她毕生与囚禁和出逃为伍。像每个拥有美貌与学识的女人一样,人民崇拜她,说如果没有见过玛格丽特就是没到过法国。而她所走过的用死亡铺就的旅途,也令人看到十六世纪被宗教纷争撕裂的法国残影。

历史有时候本身就是一出传奇,有时候则需要一些艺术加工,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大仲马的小说比历史更具有戏剧冲突。他突出了纳瓦尔每次犹如神助的化险为夷,并将查理九世的驾崩、安儒从波兰赶回夺位、拉莫尔的绞刑、纳瓦尔的逃亡都凑在了一起,如同安排人性这个丑角登台,表演它如何鞭策死神在卢浮宫内外游荡。科科纳和玛格丽特之间虚构的恋情细节,则让这场丑恶的宴席多了些许浪漫色彩。科科纳与拉莫尔相遇时,由现实中的同盟变成了书中势不两立的敌手,他们为信仰而战,又因为友谊结成生死之交。让人看到排除异己的宗教战争,不过是为高权重的人们政治斗争的手腕,所谓信仰不同的仇恨,并非那么坚不可摧。为了塑造查理九世丰满复杂的性格,小说将卡特琳娜策动的几次暗杀归到他身上,让他成为了一个有着软弱外表、邪恶内心的阴谋家。
电影为了将这个浩荡磅礴的故事浓缩,将线索和人物关系更加集中。两年多的时间跨度就像是一个漫长的血腥之夜和一个无休止的叛逃白日。帕特里斯•夏侯将他的剧场经验和之后在银幕上钻研的不和谐的情感关系融会贯通,寻找了一个平衡点,在这个法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独辟蹊径。他摒弃了宫廷生活繁复华美的细节,废除历史剧字正腔圆的人物介绍与内心刻画,用性爱的狂躁语意代替了爱情中的温情缱绻。他用一本狩猎小书作为支点架起整个悲剧的命脉,用阴谋扰乱人群让他们不断加快步伐和影片节奏,就像不断涌入宾客的舞会,最后在人群中爆发出丧失理智的残杀。带来精神上的冲击与视觉上的快感。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得比大仲马再富有戏剧性。影片让玛格丽特提早相遇在拉莫尔被劫的小巷,让他们的命运连结的更加紧密。索弗夫人没有在最后,而是故事的一半就亡命于皇家对纳瓦尔的暗杀,推动剧情更快的发挥咱,降低人物的分散。故事在小说之外选取了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传闻,比如在婚礼上玛格丽特不肯屈服,是由查理按着头完成了仪式。还暗示了安儒公爵未经确凿证实的同性恋取向。人物的复杂性被削弱,查理还是那个软弱屈从的国王,由美蒂奇在幕后操控一切。但是,增加了他们各自的无奈与悲哀,不仅要在彼此的阴谋中勾心斗角、求得生存,还要面对命运猝不及防的围剿。

大仲马详尽揭露的政治斗争,最后都化作那句“人类都是可怜的造物”。在电影潮涌般的仇恨与激情退却后,剩下的只有玛格丽特的泪水,和她喃喃低语道:“那些你所爱的终将成为牺牲品。”



二、倒在爱恨交织的血泊中

卡特琳娜曾找药剂师勒内在死人的头颅中占卜,得知她的三个儿子将死于非命,家族衰败,由纳瓦尔统治法国。美第奇不肯接受命运的嘲弄,她一次又一次设计铲除纳瓦尔,却总是落得一场空,她就像一只垂死的鸟,越是挣扎,羽毛掉落的越多,便越接近死亡。影片最吸引人的,正是这种无可抵抗和挽回的无形之手。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漩涡,将每个人虹吸进去。最妙的是它毫无人为痕迹,如同来自血液,该牺牲的不可避免,该活下去的又无法阻挡。表面上它是上帝之手在掌控一切,实际上,它是特殊年代与人性所驱使的。它的悲剧之所在,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它不在于迟来的送信人,错过的恋人,它的根源是那可笑的仇恨,被禁止的激情,险恶的用心,泯灭的良知。你会看到,本该带人飞向自由的爱,如何将人推落死海。邪恶没有获得胜利,纯真却也遭到了摧毁。

因为受到国王的敬爱,新教将领克利尼最先遭到了毒手。凯特琳娜在婚礼上示意梳妆女官夏洛特去勾引纳瓦尔,意欲支配、控制他。但夏洛特被纳瓦尔的真情所打动,数次解救他于危难,最后成为凯特琳娜毒杀纳瓦尔的工具,殒命于爱人的眼前。她的死让心灰意冷的纳瓦尔与玛格丽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夫妻。也引来了纳瓦尔之后对拉莫尔的嫉妒。间接将他推向了死亡。

科科纳和拉莫尔本是信仰不同的陌路人,最初邂逅在婚礼前的旅馆中。屠杀之夜,科科纳红了眼的追杀,让慌不择路的拉莫尔闯入爱情小鸟的宫殿。仇恨带来了爱,爱又将人推向更深的仇恨。得到悉心医治的拉莫尔提着剑,再次冲上街道与科科纳扭打,最后,耗尽力气的两人纠缠着昏死在成堆的尸体中。被人视为恶魔的刽子手救了他们的命。擦肩而过的死神让两个男人成为莫逆之交。因为这份友谊,科科纳为拉莫尔与吉兹公爵的手下拼杀、被捕,抱着双腿受伤的拉莫尔一起走上断头台。在曾经解救他们的刽子手跟前,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卡特琳娜只听到算命的说自己的儿子会早逝,却没想到查理九世会死在自己手里。她给那本稀有的狩猎书涂了毒,让小儿子阿郎松悄悄放在纳瓦尔的房中。不巧被酷爱打猎的查理抢先看到,他用手指蘸着口水翻开粘住的书页。阿郎松躲在一旁,怀着被压抑的野心并没有出面阻拦。看着查理的身体日渐衰弱,卡特琳娜视而不见。当她得知正是自己当初发出的暗箭,又回身打中了自己的家族。她留下了倍受打击的泪水,她恨纳瓦尔的奸诈,恨命运的不公,恨这旁生枝节的宫廷丑闻。她没发现,正是这仇恨一路将她拖向深不见底的塞纳河。

天主教的盗贼让拉莫尔在街巷中遇到了玛格丽特。她捡起他唯一剩余的财产,那本绿色的狩猎书。之后,又是天主教徒的追杀将他赶到玛格丽特的身边。当他从纳瓦拉奉命回去接玛戈,并不知道等待他的是自己当初典当的狩猎书招致的血光之灾。如果他不曾拥有玛戈的爱,也就不会受到死神的妒忌,可是,那他又还剩下什么呢。


三、猎杀丛林的血婚

“当我走出卢浮宫,就像是进了一座美丽的森林;我感到轻松了,我复活了,我自由了。”在小说里,查理九世曾这样感叹道。在电影里,宫殿中的人交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他们用眼神、密语、信函传递着阴谋、仇视、奸情。每一堵墙都长了耳朵,每一条走廊后面都是一个陷阱。结下的姻缘中埋藏着血海深仇,同样的血脉间翻滚着谎言与密谋。儿子杀了父亲,母亲又害了儿子,更别提兄弟间的剑拔弩张。那些大声喊叫的人是丛林中负伤求生的猎物,那些不动声色的是等待时机一击毙命的猎手。

在一开始的婚礼上,这张大网已经初露端倪。面对不肯低头的玛格丽特,在场的人面面相觑。画面在几个人物的特写中传递,略显不满的克利尼,看向他视为儿子的国王查理。查理无声地询问着威严的母亲。面无表情但又了然于心的卡特琳娜用眼神将矛头指向吉兹公爵。玛戈当时的恋人吉兹显示出得意洋洋的笑容。深爱姐姐的阿郎松对吉兹含有轻蔑的敌意。察觉异样后的安儒不自觉地寻找母亲的示意。当沉默的内心斗争完成后,几个人之间的思量与怒火都汇集成查理愤然而起猛推玛格丽特的那双手。无情的不是她的兄长,而是这座隐藏了太多欲望的冷酷宫殿。

夏侯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张力。镜头静止的时候,人群当中不安地攒动,他们欢呼、叫喊。主角与镜头一样静止在画面中,在不断震荡的环境中完成引诱与交锋。一旦镜头移动起来,便有手持摄像机特有的晃动,仿佛大地都在波动。当克利尼遭到暗杀,人群像是被捅的马蜂窝,忘记了秩序,开始四处冲撞。身着黑衣的新教徒拥挤在楼梯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黑色热浪。镜头随着它的流动颇具动感。

在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中,影片并没有用普遍的快速剪辑来控制节奏,而是在几个较长的镜头中做了非常细致的场面调度。国王卫队冲入纳瓦尔的栖身所想要挟持他,几股特定的人流骚动、碰撞,他们向四面八方撕扯着狭窄的画面。玛戈逆流冲入奔逃的人群,快速流动的人群夸大了惊恐的女王每个动作,就像处在不同的缓慢时空。刀剑割破喉咙和插进身体的动作,让死亡的静止为暴乱恐怖的鼓乐声添加了间歇的空白。玛戈瞪大的双眼和几乎昏厥的表情,为这种空白制造了巨大的回声。血浆喷射在空中,如同狂欢节上喷洒出去的红酒,美得令人毛骨悚然。

伴随着无情的宫廷斗争,无止尽的恐惧,表现主义的血红色被泼洒、点缀在画面中。红色婚礼上的衣袍、挂毯,夏洛特的口红,查理国王渗出的血汗,包裹玛戈与拉莫尔的毛毯在灰蓝色的晨光中守护他们仅存的爱情。玛格丽特白色衣袍沾上的血迹,仿如被渲染上的血红色装饰,是从她心中长出的绝望花朵。



四、封存爱人的头颅

“死亡即将把他的灵魂变得圣洁。”——大仲马

玛格丽特是个有着星星一般双眼的女人,太阳都会为了目睹她的美貌提早升起。死神也想要独占她,于是总是带走她的爱人,留给她月光下的泪水,同黑夜一起归入它的怀抱。

玛格丽特一生中有过无数情人,很难说拉莫尔是否是她最深沉的一次爱。在遇到拉莫尔之前,她刚与吉兹公爵决裂,和三个兄弟之间的感情也过于亲密。她不纯洁,也不天真,不是被困在卢浮宫等待救援的公主。她的智慧与其过人的美貌如孪生姐妹,她知道如何在这座充满陷阱和冷箭的丛林中穿行,不受伤害。她知道怎样骗过精明的母亲,安抚暴躁的兄弟。她与纳瓦尔国王结成同盟,一是出于天主教徒对婚姻的敬重,一是因为她想成为法兰西的王后。不过,她的政治雄心也只是止于在卢浮宫求得生存,从不让血迹沾上细滑的双手。对相残的手足她始终怀有虔诚的爱,为他们的暴行流泪、祈祷。在这个满是虚伪的世界里,她还留有宝贵的真挚。在爱里,她保持着纯洁的初心。她的爱可以奋不顾身,勇于牺牲,心怀宽容。当拉莫尔淌着鲜血,被死神逼退进她的房间,她用身体挡在闪着寒光的刀剑前。在被几个兄弟当着波兰使节的面侮辱后,看到中毒痛苦倒地的查理,只有她不计前嫌,关切地扑了上去。

在电影中这对恋人的感情戏只占了不多的篇幅。他们不多的相处也都是沉默无语的肉体痴缠。夏侯更擅长以情欲戏表达人类情感。他认为言语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说我爱你是有隐含意义的,这常常隐瞒了他们的解释和辩护。你必须找到一个他们说了什么,和想要说什么的平衡。”在他的镜头里,性是一门语言。在小巷里,玛戈与拉莫尔的初遇不过是一夜欢情,他们没有脱衣服,只是站着寻欢交合。她不许他吻她的嘴唇。当他再度回到她身边,她一万次地亲吻他的唇。他们希望每一寸肌肤的接触,融合。不过,显然让一段恋情变得更加缠绵动人,只有这些还不够。幸运的是,他拥有阿佳妮。三十九岁的阿佳妮俨然就是二十岁的玛格丽特的化身。集脆弱与坚强于一体。她仿如电影中抢眼的红,她的眼泪、颤抖、低喃、破碎的心,完成了美学与情感的结合,弥补了情感戏的不足。

虽然玛格丽特与拉莫尔的爱远没有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那般的曲折传奇,也没有温莎公爵抛弃河山的豪情,但却极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甚至对文化界影响至深。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女主角之一便是拉莫尔的后代马蒂尔德•拉莫尔。她对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敬,每逢四月三十日都会穿上黑纱为他戴孝。她还效仿玛格丽特,在于连被处死后,将恋人的头安置在汝拉山的洞穴中。玛格丽特的这段恋情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它体现了与宫廷中相违背的风气——坚贞与牺牲。人们看到一个拥有美貌、权利的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样受尽折磨,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加大了人物的悲剧性。拉莫尔的逝去比他被玛格丽特拥抱时更加动人。他们的生死两别代表了被癫狂的法兰西抛弃的珍珠,而他们凄凉的结局也为恋情蒙上了不可磨灭的浪漫色彩。

即便拉莫尔出身贵族,为皇家效力,但仍只是离权力中心甚远的属下。大仲马在书中预言了这类小人物的命运:纳瓦尔国王可能丢掉一根羽毛,阿朗松公爵也可能失去斗篷的一角,而他们却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与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公爵亲王们不同,他为了爱情而活。白天他是她的臣民,晚上则是她的主人。为了保护爱人的安危,他被推向了断头台。他唯一想要的,是在死后,她的唇还能时不时地贴在他冰冷的额头。面对爱人冰冷的尸身,在玛戈的心几乎要被撕裂的时候,还要强颜欢笑。查理告诉她:“一个人能坚强的面对死亡的悲伤是一种荣誉。”作为王后,她没有权利悲伤。只能将凄凉的微笑挂在唇边,祭奠她的爱人。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3 ) 女人天生就要为爱而吃苦

小说是在很多年看的,当时就看了不下三五遍,因此记得比较深。这么多年没翻过这本书,在看电影时,就一下子都想起来了。
大仲马的小说,都有同样一个毛病,一些配角人物与旁枝未节的也要花上许多笔墨,这本书厚如砖头。亏得是那时候看,要放到现在,一定是望而生畏。
虽然不知电影是否就是依据大仲马的书改编的,但就情节来看,应该是依照这个版本,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
玛尔戈和拉莫尔的相识就做了根本的改动。原著中是写在圣巴托罗缪夜(1572年8月24日)的大屠杀中,新教徒拉莫尔逃进了玛尔戈的房间,两人得以相识;在电影中,导演为了加强传奇性与宿命性,也许是商业性,改成了玛尔戈在新婚之夜,情人与丈夫都离开她,她只得上街去寻找安慰。
玛尔戈的性格,在电影中更为突出与热烈。这与伊莎贝拉.阿佳妮的演出分不开。我认为她演得太过情欲化,表情与动作像是随时随地都要进入高潮一样。她虽然放荡不羁,但到底是法国的公主,查理九世最宠爱的妹妹,与生俱来的高贵不会让她低贱得像个下等妓女。
在书中,对玛尔戈的描写比较到位,有激情但不失尊严。在电影中,除了查理这个哥哥,其他兄弟--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吉斯公爵--都待她像不值钱的妓女。
她爱查理,在整个皇族中,只有她是真的爱这个皇帝哥哥,会为了他的死而哭泣;她爱拉莫尔,在他死后把他的头颅放在匣子里,一直放在她的房中;而对她不爱的丈夫亨利四世,仍在他最困难最危急的关头保护了他,这才有了以后的波旁王朝。

4 ) 来来来,查理九世的画像,简直和演员一模一样

查理九世

我都怀疑这究竟是原版的查理九世画像,还是后世照着让.雨果.安格拉德的照片画的,亦或是让.雨果.安格拉德就是照着查理九世的样子长的Σ(゚∀゚ノ)……………………………………

看了其他角色的画像,除了安茹公爵(后亨利三世)和演员有一点相似以外,其他的

不像…………………………………………………………………………………当然不是说演员非得和真人一样,可这也太巧了吧!

5 ) 爱人的头颅

漫漫长夜被火把和刀剑划破,悲怆的颂歌和杀戮的序曲同时展开,《玛戈王后》里的圣巴托罗缪之夜每一帧都像油画,浓重、凝练,带着鲜血和露水。玛戈的衣袖被血浸湿,她在人潮中矗立,瞪圆了眼睛,捂住了嘴。这个镜头为时不过数秒,那双眼睛却和火把一样照亮了黑夜。
<图片1>
阿佳妮饰演的玛戈风华绝代,即便说她是从贝壳之中出生的维纳斯也毫不过分。
在她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人说,这双眼睛能让镜头碎裂。那是1975年,她饰演阿黛尔雨果,大文豪雨果为爱痴狂到天涯海角的小女儿。最后她在海边喃喃自语:”“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这种美和心碎,在二十年之后的《玛戈王后》到达极致——四十岁的阿佳妮容颜不改,还饰演出了一个女人的每一个层次。阿佳妮的玛戈王后最靠近尤瑟纳尔笔下的迦梨女神,美丽而放荡,天真而慈悲,她的命运和爱情都不由自主,唯一能自主的是欲望;低自尊到委身于路边乞儿,又眼含热泪对抗满手血腥的家族至亲。
<图片2>
在清晨的朝露里,玛戈年轻的情人抱着她说:”据说你的情人们的结局通常是死亡。你的床边有许多盒子,里面装着他们的心。如果我死了,请你把我的头颅好好保存。“在电影的最后,和玛戈同车的侍从说:”你的衣服上全是血。“玛戈蔚蓝的眼睛含着一点泪水,用力抱住了爱人拉莫尔的头颅,”在我恢复笑容以前,我会一直穿着它。“
<图片3>
”爱人的头颅“情结可能自此而始。司汤达在《红与黑》里安排拉莫尔的后裔,贵族小姐抱住于连的头颅;济慈笔下情人被亲生兄弟杀死的少女用情人的头颅和自己的眼泪种出了槲寄生;王尔德的莎乐美在施洗约翰的头颅上献上一吻。最后在尤瑟纳尔的笔下,牧师的寡妇抱着匪徒情人的头颅,在瓜田边坠入了茫茫深渊。
属于正剧和正史的意味在被不断地消解,女性主义的意味却因之而越来越浓厚。

在传统历史中,置身权力的游戏的女性只有两种身份:玩家,或者棋子。前一种被史官称为牝鸡司晨,后一种被史官称为红颜祸水。玛戈的母亲凯瑟琳无疑是前者,面对懦弱的儿子,她流不出眼泪,只颤抖着苍白的嘴唇说:”在你父亲死后,所有肮脏的事情都由我做了。“玛戈,传统意义上的后者,在对抗母亲把她改嫁给西班牙国王的命令时反问:”法兰西的未来就建筑在妓女的床上?“迎接她的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图片4>
意味深长的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以童贞女王的身份(或者代价)颠覆了以上两种预设。在伊丽莎白即位之前,英国已经为宫闱之争付出许多鲜血的代价,”童贞女王“又颇符合英国彼时的”孤立主义“和国民精神,这是法兰西并不具备的地缘优势,也是玛戈无力左右自己命运的根源。
宫闱之争的本质是一种权力机器的相互压榨,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只创造代表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玛戈的婚礼既标志着和平又成为大屠杀狂欢的诱饵,玛戈本人的意愿又是如此的无足轻重。
<图片5>
电影中的玛戈讨人喜爱,是因为在一切泥潭和深渊之中她仍旧选择了最大限度的善良和真挚,这种无力自保的善良,可以说是一种凌驾在一切流言之上的真正的高贵。她的放荡背后有着对爱情的真正信仰,正如她可以在新婚的凌晨拒绝丈夫,背叛丈夫委身于街角邂逅,身份不明且一无所有的拉莫尔;却也可以在血腥和风暴中心坚定地主张,”我在上帝的面前和亨利结了婚,我们是一体的“,从此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未卜的亨利绑定在了一起,并一次次地庇护他躲过母亲和兄长的暗杀。
欧洲历史上玛戈这样的贵妇不在少数(比如疯子胡安娜)。她们的故事比露水还短暂,流言比正史还长。这种故事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男性视角的。不过,大仲马是仁慈的,他只截取了玛戈的前半生,把所有美人迟暮、所有属于历史的鸡毛蒜皮都滤掉了。
于是我们就和玛戈的情人一样,记住了她最美也最悲凉的瞬间。谈何生死挈阔,岁岁年年,谈何真实,真实不过如此,片刻即是永恒。

《玛戈王后》这部电影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它塑造的鲜活的人物群像(罗马式的人物群像)。和《教父1》一样,《玛戈王后》的开场是一个漫长的婚礼群戏,我甚至可以认为《玛戈王后》借鉴了《教父》,室内外场景的布局和人物纠葛的交代是有类似之处的。这场群戏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男爵夫人的口红、拉莫尔的狩猎书、玛戈兄弟口角之间揭示的触目惊心的真相,都是千里伏线的手法。
大屠杀过后的巴黎街头青白的肢体横陈像末日审判的景象,拉莫尔代表的新教徒和与他共处一室的天主教徒令人喟叹的同生共死,还有当命运旋转之时我们将与身边人偶一为之的扭打视为爱情——
<图片6>
<图片7>
玛戈颤抖的眼眸中有夜鸟惊飞,拉莫尔说:“我想,她是一个比我更孤独的人,她的爱好像是在寻找报复”。
所有人都说,拉莫尔是个幸运的人。玛戈在兄弟的侮辱之中愤然说,拉莫尔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也许只有玛戈知道,自己才是幸运的人。
但所有人都知道,包括拉莫尔自己也知道,拉莫尔是个不幸的人。爱上玛戈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拉莫尔用死亡证明了爱的忠诚,这是玛戈在其他地方,永远得不到的忠诚。
“你看到她了吗?”
“我看到她了,穿着蓝色的衣服,她在哭!”

抛开正史不论,电影最打动我的还是亨利对国王所说的:“我会带她去纳瓦拉,我会教她。热爱生命,为一点高兴的事情大喊大叫,到河里游泳,在热石头上做面包,喝葡萄酒,吃大蒜!一个人必须热爱生命,在纳瓦拉那就是一切。”
C'est la vie。生命并非只有爱情,生存和生活就是一切。

大仲马视历史为挂小说的图钉,我原本有些不以为然。
要知道,要写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是不能只写贵妇的床帏,角斗场的尘土,东方的丝绸的。作家不是上帝,但必须像上帝一样布景,哪怕只是一笔带过;笔下必须有道路的喧嚷声,下雨天城市排水管道瘫痪后遍地的泥潭和积水,历法的改动;必须纤毫毕现,又气象万千。
这么说吧,必须换一种视角来看待世界。让读者像接受日心说那样接受托勒密,像接受现代史那样接受罗马的起源,接受奥维德的《变形记》和卡图卢斯不乏荤段子的情诗。所有这些看起来琐屑的、动荡的,喧哗的与骚动的,最终都不仅仅形成背景;它们更有可能是形成一种理解故事内在逻辑的集体无意识或者集体潜意识。我们谁都说不清楚,真正左右我们抉择的是什么;但也许有一件事情是对的,“灵魂的欲望就是命运的先知”。缺乏时代感的作品同时也缺乏对欲望的勾勒力度,即便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成立的,在伦理上是无可指摘的,但也很难说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于是当身边人评价尤瑟纳尔”不言不语,难以接近,但有一个公元二世纪的灵魂“的时候,我理解了她笔下的那些动荡和激情。公元二世纪这个形容也许十分贴切,尽管在思想深处,尤瑟纳尔的天赋和激情可能更近似于萨福。
但理解玛戈的命运,也许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一点点不经矫饰的同情心,这也正是大仲马的魅力所在。而大仲马和古典戏剧最大的差别,在于他关注的是“故事”,而非真实的欲望和人性。电影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也有可能因此遭致诟病,但也不失为佳作。

6 ) 玛戈王后——三个名字

[玛格丽特]
作为天主教的法国公主的玛格丽特被推倒在猩红的毯子上,主教宣布他们的婚姻
这一刻全体都跪下,贞女们兴奋地唱着,哈利路亚。人们又能从这桩心不甘情不愿的婚姻里,幻想着,和平
少女的玛戈用自己被安排了的婚姻,换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一个短暂幻梦,他们说,神无处不在
教堂沉重的大门被推开,她抬起水蓝色的眼睛看看乌云的天空,最后一次
她对丈夫说,今晚不要到我房间来

作为法国王后的马格丽特跪在丈夫的身后,一句句地教他念改宗的祷文
丈夫和母亲的对决中,丈夫一败涂地
今夜我学会了恨,他说
玛戈水蓝色的瞳孔闪耀着光芒,目前,先学虚伪吧
我想要重返天主教会的牧羊群。教廷和罗马的天主教会,我放弃原来所有的错误信仰,以及路德和卡尔文的邪说,我向你恳求以上帝耶稣基督及圣母之名,至福的圣母玛丽亚,恳求你赦免我的罪
改变自己的信仰,是十恶不赦的罪
有时候,我们因着这罪,而得以生存
[玛戈]
初遇的带着薄雾的黎明,他们在街巷的角落里斯磨,情欲盛开在身体的每一处,像两只盲目的兽
这是你的本性么,男人在心里暗想,因这想法而愈加用力
他还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清冷的过去,不知道她危机的处境,不知道她忧伤的故事,亦不知道,这致命的相遇将让他断送自己英俊的头
但是他知道,这一切是定好了的,为了他定好了

漆黑的夜空中流露着最后的欢宴到来的短暂哀伤
寒冷的清晨,彻夜的激情退去,他看着她,天真而璀璨。他用双手扣紧自己的肩胛,从鼻翼抽吸进的寒冷空气直达心脏,像冻住了一般
他知道,离别的时候到了
传说死亡能带走你的爱人,你锁着他们的心灵,在你床头的金盒中,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你是谁,答应忘记我好了,我是你唯一应该爱的人
他看着尚未启明的苍穹,想要看透未来
他不会知道,不久之后,他心爱的女人会为了自己,像自己憎恨的垂死哥哥下跪乞求,他愿为她献出生命
为了你,什么都
[玛丽亚]
屠杀开始了
主迷路的羔羊高举冷银的十字剑,他们忘记,竖的代表忠诚,而横的代表保护
教堂敲响了不祥的丧钟,血腥的杀戮里,圣歌缓缓地传来
主在天上看着一切
他浑身浴血,倒在她怀里。她用洁白的胸膛迎接凶蛮的屠杀者
当最后的审判来临,你会因为至少为主留下了一只羔羊而庆幸。这是坚定的信仰,别让一个天主教女人哭泣
她抱紧他的头,宛若圣母玛丽亚
弥留的时候,他抓紧她染血的双臂
带我走,我准备好了,我知道你又美,又灿烂
这是陌路的羔羊对自己的女神最后的咏叹。他的女神就是他的爱人,她的美丽是他全部的信仰
在一个洁净灵魂最后的时刻,以为自己看见神圣的玛丽亚
他此时想着的人,唇红齿白,水蓝色的眼睛温柔得像海洋一样

亨利回来了,灰色的王宫又看见他猩红的斗篷,年迈坚定的母亲发狠般地亲吻他洁白的额头,人们在雕花的窗下喊,似乎要把喉咙都喊破了
亨利三世国王万岁
动荡的年代终于要过去了
一切都结束了,圣歌又响起来,那些忧伤和轻狂,我们生命中烟花般最明媚的一段,终成过去
这一切,似乎都已于玛戈无关
她赶着去了墓地,用细长的手指捂住自己断续的呜咽,抱紧心爱男人的头颅
像他第一次接近死亡的时候一样,圣母般美丽的女子洁白的衣裙上,依旧沾染了血迹,这血迹的主人,正是杀害了他的人,并且在死之前跟他一样,反复叫着一个名字
玛戈,玛戈,玛戈
爱情,原来只属于少年
在你之前,我曾爱过别人,我不羞于承认,亦无心悔改
但你是我跌宕的青春,最后的爱人
在一辆飞奔的马车上,一位帝国公主,短暂年代的皇后,带着心爱情人的头远走他乡,煦暖的阳光金子般洒满她雪样肌肤,眼泪像水晶,后来我才知道,只有爱人的眼泪,才这么澄澈而灼烫
天开始晴了

7 ) 赢王冠的阴谋,掉脑袋的爱情

话说西元1572年,国王查理九世临朝执政。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边各有大批贵族追随,陷入了“宗教内战”的泥沼。这时候,一对年轻人——20岁的玛戈和19岁的亨利的婚姻就成了一场赌注,赌的是查理九世统治下的稳定和未来法兰西王权的归属。

玛戈是查理九世的小妹妹,法国宫廷里的玫瑰,当时情人无数的天主教徒;亨利是纳瓦尔的国王,法国王冠的潜在争夺者(只要查理九世及他的两个兄弟无后,王位的继承人就是亨利),后来情人无数的新教徒。这两个人的婚姻纯粹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根本不牵涉到爱情。于是,两个人在新婚之夜说好各忙各的,互不打扰。但是,亨利在去索弗男爵夫人的卧室前拜访了玛戈,他指望的不是玛戈的爱情,而是要玛戈在这个对他充满敌意的宫廷里做他的同盟。谁承想,他的拜访气走了玛戈的情人——德.吉兹公爵,在新婚之夜形只影单的玛戈只好与闺中密友内韦尔公爵夫人上街寻欢,在街上,她遇见了拉莫尔。这时候的拉莫尔不过是她的一件“工具”,春风一度之后,恐怕再也不会相见。

但是,“命运”岂肯这样干休?

亨利的预感是对的,“阴谋”正潜伏在卢浮宫阴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太后凯瑟琳并没有那么好心,想要通过一桩婚姻来弥合新旧教徒之间的裂缝。这场婚姻是一个陷阱,诱饵就是玛戈。等到作为猎物的新教徒骨干随着新郎的到来涌入巴黎,这个巨大的“捕兽夹”就会合拢。

拉莫尔伯爵,信奉新教的贵族,为了参加这场“世纪婚礼”而来。他的婚礼之行诸事不顺,先是因为房间不够,被迫和一个天主教徒——柯柯纳伯爵同屋,又在街上被抢掉了所有的家当,只剩下了一本书。但这场抢劫却意外地给他带来了一场艳遇——一位带着面具的神秘女郎。巴黎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在阴暗的大街小巷中满是盗匪和充满敌意的眼睛,黑黝黝的拱顶下,她的出现宛如精灵。

午夜,钟声想起!

这是信号,是天主教徒开始屠杀的号角!大街上火光冲天,血流遍地!每一个做好了准备的天主教徒都拿着武器冲向促不及防的新教徒,霰弹横飞,白刃挥舞,在鲜血和宗教的双重刺激下,人们的理智丧失殆尽,统统变成了嗜杀的怪兽!

柯柯纳首先想到的就是干掉拉莫尔——自己的同屋。他带领一群人踢开门,拉莫尔开枪打伤了柯柯纳,飞速地逃上了屋顶。

四处都是咒骂和哀嚎,他在街上无助地奔跑,不断地有人捅他一剑,他因失血而变得眩晕的大脑中浮出一个字眼:卢浮宫。

此时的卢浮宫同样是人间地狱,聚集在纳瓦尔国王亨利身边的新教贵族大部分已经被杀死,亨利被囚禁,大理石地板上渗满殷红的血迹。

门,这么多的门,哪一扇是我的藏身之地?拉莫尔踉踉跄跄地拍打着每一扇门,希望在被柯柯纳追上之前找个庇护的所在。这时,一扇门打开了,他用力扑了进去,扑到了一个女人的怀里。

杀红了眼的柯柯纳尾随而至,他已经顾不得什么宫廷礼仪,滴血的剑尖直指拉莫尔,哪怕宝剑会同时贯通玛戈的心脏。这时,内韦而公爵夫人及时感到,她带着几个手下逼退了柯柯纳,拉莫尔得救了。

玛戈认出了拉莫尔,她和内韦尔公爵夫人给他简单包扎,然后冲出门去营救自己的丈夫和盟友——亨利。虽然她不爱他,但是她刚在天主面前发过和他患难相依的誓愿。并且,他能带给她统治的权力:这不是法兰西公主的虚衔,这是一顶实实在在的纳瓦尔王冠!

在查理九世的武器室,深陷重围的亨利面前有三个选择:死,改变信仰,或者进巴士底狱。玛戈冲了进来,被亲人背叛和出卖让她的蓝眼睛里几乎喷出火焰,她大声提醒他们:“你们刚把我嫁给他,他现在是我们家的成员!”国王屈服了,他让亨利改宗,从而保住性命。

玛戈回到卧室,却发现拉莫尔不见了。侍女告诉她,他一醒过来就冲了出去,谁也拦不住。拉莫尔去哪里了呢?在街上,他遇见了柯柯纳,两人在遍地的尸骸中厮杀,最终互相拉扯着倒下。

巴黎的大街小巷,玛戈和内韦尔夫人疯狂地寻找,她们翻开每一具尸体,她找拉莫尔,而她则寻找柯柯纳。他在新婚之夜拯救了她,而她在屠杀之夜拯救了他,两次邂逅,她相信他的到来是天主的旨意。但是,她最终没有找到他,难道他已经死去?

拉莫尔和柯柯纳并没有死去,刽子手发现躺在尸堆里的两个人还有呼吸,把他们救了回来。拉莫尔最先痊愈,他得知亨利和玛戈被软禁了起来,立刻赶回纳瓦尔王国,商量如何实施营救。等他带着营救计划回到巴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柯柯纳。

柯柯纳住在内韦尔公爵夫人的家里。两人相见后尽释前嫌,结成了生死之交。从公爵夫人的口中,拉莫尔知道了玛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在公爵夫人的帮助下,这两个人终于见面了。没有了面具的遮掩,两个人尽情地吐露对对方的思念,拉莫尔成为了纳瓦尔王后的情人,纳瓦尔国王的宠臣。

凯瑟琳太后并不满意得到的结果。她的占星师兼药剂师勒内向她预言:她的三个儿子都将暴死而无后,未来的法国王冠属于纳瓦尔国王——亨利。所以,她想借大屠杀的时机除掉亨利,但因为玛戈作梗没有得逞。于是,她策划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谋杀。天缘巧合,第二次她让勒内在唇膏中下毒,可惜只毒死了索弗男爵夫人,亨利又被玛戈救下;第三次,她安排杀手躲在亨利的卧室,但因为在狩猎中救了查理国王,洞悉了母亲阴谋的国王把亨利带走,让他逃过了一刀。恼怒的太后只好亲自动手,在她顽强的欲望面前,哪怕天主也得屈服!她让勒内给她配制了一剂含有砒霜的毒药,用它涂在一本有关狩猎的书上。阿朗松公爵——她的小儿子——把这本书放在亨利的书桌上,想让亨利通过读书中毒。过了一会,他再进来时发现了一幅让他毛骨悚然的景象:国王正捧着它读得津津有味!

国王病了。

他腹部剧痛,鲜血从每一个毛孔渗出。

他知道自己的病因,自从他的狗咬了那本书死掉后,他逼问过勒内,方知造化弄人。

但是,法兰西的国王怎么能把太后当作杀人凶手?一个儿子怎么能审判母亲?

为了家族的荣誉,他决定带着这个秘密死去。

但是,他知道,他死后,太后必然放不过亨利。于是,他趁着一次狩猎活动让亨利逃走,留下了玛戈。

拉莫尔疯狂了,国王回来了,可玛戈没有!于是,他和柯柯纳再次潜回巴黎,要把玛戈带走。

这时,国王被毒害的消息再也隐瞒不住了。太后急需一个替罪羊来承担罪责。找谁呢?当然是那本被毒药浸透的书的主人。谁是它的主人??扉页上写着:拉莫尔。

拉莫尔和柯柯纳被逮捕,罪名是阴谋反对国王。玛戈肝肠寸断,扑到国王的面前为情人求情。查理告诉了她一切真相,并且说:“为了王室的荣誉,你必须忍受失去情人的痛苦,就像我必须在沉默中死去。”

尽管玛戈和内韦尔夫人百般营救,拉莫尔和柯柯纳还是被判斩首。柯柯纳本来可以逃走,但他不愿丢下双腿被打折的拉莫尔。在冰冷的晨曦中,他抱着拉莫尔走上了斩首台,亲吻了死亡的刀锋。

国王驾崩。

在一片慌乱之中,玛戈怀抱着拉莫尔的头颅,踏上接应的马车,向纳瓦尔驶去。

最先知道这个故事是在高中的时候读《红与黑》,最后的结尾与这个完全相同。大概是司汤达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他安排的女主角玛蒂尔德伯爵小姐是拉莫尔的直系后裔,而男主角于连则同样是被斩首。

这部电影是根据大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故事的背景是天主教徒对新教徒进行屠杀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事先看过小说的缘故,我在看电影时总忍不住不断地与小说对照,进入不了情绪。作为一部改编之作,《玛戈王后》表现得中规中距,虽然对一些情节进行了改动,但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原著的神采。想想也真不容易,编剧们要把一本七、八百页的故事压缩在2个小时讲完,而且台下必然还有一堆像我一样手捧原著打算挑错的观众,以大仲马作品在法国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个活练成这样已经超级不容易了。

影片美中不足的是对纳瓦尔国王亨利的刻画。在原著中他只有19岁,可在电影里扮相39都不止,而且缺乏原著中的那一点狡诈。要知道,那时候的人整天在宫廷阴谋中打滚,时刻要提防毒药和匕首,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是一个整天等着玛戈营救的土包子。如果要真是这样,他也成不了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

而依莎贝拉.阿佳妮真是扮演玛戈的不二人选!无论她的美貌还是激情,她都是这部片子当之无愧的主角。就是和她演对手戏的拉莫尔太不提气,此君和苏菲.玛索一起演过《芳芳》。他的扮相太过忧郁文弱,和我心目中风流倜傥的拉莫尔相差十万八千里,实在不能接受玛戈爱上这样的家伙。而扮演查理九世的男演员是《巴黎野玫瑰》的主演,法国男演员好像就那么几个,兜兜转转,老是那几张熟面孔。他倒是把查理九世混合着自大与懦弱的神经质演绎得非常出色。

在这部影片中,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情成了全片的主线,但是在小说里,贯穿始终的是对王冠的争夺和阴谋,无论是拉莫尔和柯柯纳的友谊还是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情,都不过是这场权力角逐中的插曲,甚至玛戈在向拉莫尔示爱时都会说:“你要知道,像我这样的王后,爱情里总会有些别的东西。“(原著,我不记得原话了,但是这个意思)。

对于这部片子,或者不如说对于这本小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潜伏在纸面底下的那一股以“爱”为名的狂热。太后凯瑟琳“爱”她的三儿子安茹公爵,为了让他登上王位,她不惜策划一次又一次的谋杀,不惜血洗参加婚礼的新教徒;玛戈“爱”纳瓦尔的王冠,因此她牺牲了情人的性命;虔诚的教徒们“爱”天主,因此只要听到一声命令,他们就能毫不怜悯地对异教者展开屠戮。“圣巴托罗缪”之夜不过是历史上这种狂热爆发的无数个瞬间,它就像横扫沙漠的风暴,即毁灭,又塑造。动荡的时代,大人物常常由它成就,而小民则往往倒霉不堪。虽然没有经过这种天崩地裂的风云变幻,但不难看出,在这股毁灭性的激情面前,人类的理智往往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助。

哎,看来太狂热的情感往往只能带来毁灭性的结局,无论我们膜拜的是天主,王冠,还是爱情。

8 ) 爱人的头颅

《la Reine Margot》(玛戈王后)。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在蔡骏的一本小说上。他说,伊莎贝尔·阿佳妮美若天仙。在之前,我一直认为苏菲·玛索是法国“永远的美女”。很好奇,一个为政治献身女人,一个在法国历史上有名的荡妇,究竟在荧屏上可以表现为怎样的美丽。
她是政治牺牲品,为了保证家族的统治,天主教的玛格丽特嫁给了新教徒的丈夫。政治婚姻,何谈爱情!。新婚之夜,赶走丈夫,情人也难过的抛下她。习惯了周旋在男人之间的她,戴着面具和女仆徜徉大街上寻找一份情。四目相对之间,他的内心一阵波澜。他们在微亮的小巷里挥洒自己火热的激情。只是,她拒绝他的吻,拒绝对德·拉莫尔产生感情。
以为离开就可以结束,却在血腥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又一次相遇。也许是不忍,也许是因为她本性的善良,她挡住了他面前的刀,拯救了他。他惊讶地看到,自己曾认为面具后丑陋的脸,竟是如此惊为天人,倾国倾城。漆黑的发映衬她娇嫩的雪白的肌肤,纯净湛蓝的的眼,甜美而忧伤,脆弱而坚强。 他夺门而出去报仇,却不知她为了寻找他在清冷的满是尸首的大街上落寞而难过。
他竟闯进了皇宫,只是为了见她一面。不在乎她的风流故事传遍大街小巷,不在乎他们本应是对立的,不在乎他们身份地位的悬殊。那一天,他吻了她,天昏地暗的。
最后一次,他和她肆无忌惮的缠绵,然后痛苦而满怀希望的送她回到她丈夫的身边。结果,这竟成了最后一次他们面对面倾诉情话。
宫廷的阴谋,他成了替罪羔羊。这一次,眼见他受伤,眼见他被捕,却无能为力。撕心裂肺、哭泣哀求,全部都于事无补。他带着她的爱情离开了她,永远。
她的绝望,她的希望,都随着他的离开而结束了。哀莫大于心死。她褪去珠宝首饰,带着对自己家族的失望去了另一个国家。唯一留在身边的,是爱人的头颅。鲜血,染红了她的裙,渲染着她的伤心……
伊莎贝尔·阿佳妮绘声绘色的表现了玛格为了隐藏自己而放浪、水性杨花,笑容妩媚而迷人。具有男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毅力。在爱人离去时的绝望与无助。Isabelle Adjani对演技的驾轻就熟,对细微感情的细致把握让我都爱上了她。她的美丽,只会令人羡慕,绝不会嫉妒。她是那种少有的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演员,随着岁月的流失,她将在我们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

短评

只要是阿佳妮的片子一律五星!全是最爱!!

10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那天早晨,你闻起来像茉莉花一样,当时我对自己说,也许面具下的她很丑,或是被毁容了,但是这不重要……那时我想,她比我更孤单,她的爱就像人们的恨一样强烈……是上帝把我带到你面前的,在屠杀中,我睁开眼睛,你就在那里。

11分钟前
  • 名残り
  • 推荐

阿佳妮的脸就是一桩盛大的大众审美事件

16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拉莫尔决定为玛戈赴死之前对她说,如果你的爱人死了,他就会永远在你身边了。绝望的玛戈,就这样拖着被染红的白色长裙,背离了自己的城池。走过泥泞的街道,白皙的面孔镇定如初,但翡翠色的眼眸里却有一种燃烧成灰的决然。终于,有泪滴下。

1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谁能美过阿佳妮?!

20分钟前
  • vritti
  • 推荐

阿佳妮美得让人肝儿颤!PG的安茹公爵有种魔鬼般的邪恶美,摄人心魂。DB的红发造型像女先知西比尔一样灵秀。美男子VP反而被他们的光芒盖过了。屠杀场面如史诗般宏大惨烈,阴谋斗争惊险,结局孤寂凄凉令人嗟叹———永恒的只有女人。但每逢历史剧,我总怀疑影视的杜撰太多,盖过真实或粉饰真实

21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她生着黑色的秀发,光泽的皮肤,肉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红润的小嘴,雅致的颈脖,柔软丰满的身躯,紧裹在高跟缎子鞋里的一双孩子的脚。法兰西人为自己的国土上开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而骄傲。”——大仲马《玛戈皇后》

25分钟前
  • 宁宁
  • 推荐

还有谁能四十岁还美成这样?

28分钟前
  • 沈书君
  • 还行

玛戈,39岁的阿佳妮。如果女人的虚荣和欲望是如此真实而直接,那么这种无需言说的赤裸更接近于一种近乎神的美丽,也可以说是魅惑。玛戈,浮世繁华仅仅只是刹那,只要真实地活过,众生颠倒又算得了什么。玛戈,玛戈,玛戈……想一次次呼唤你的名,直到双唇紧锁,直到沉迷,沉默。

29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讶异于它竟如此血腥暴力,电影在还原历史方面的确不错。或许是得益于原著,几个人物都刻画得很棒。相比起片子里一个比一个妖冶的男人,丹尼尔奥图都没有存在感了;而能镇得住佩雷斯、安格拉德这种相貌的,或许也只有阿佳妮了……(看的修复版,美哭!怎么还不出蓝光让人舔啊。。。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阿佳妮的美貌,油画质感的场景,歌剧一般的配乐都是这部电影的华彩之处,可是观感上却是时间冗长又感觉情节跳跃,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描述的太浅太容易,反倒最后国王和哈里之间的情谊更深刻。

35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那个时期的欧洲宫廷真是从里到外的野蛮肮脏啊,又淫乱又血腥。阿佳妮太美了,全程一直盯着她的眼睛移不开。

38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毫无历史宗教背景知识只觉得阿佳妮美得令人窒息。

40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诸神渴了,巴黎又成修罗场。宫廷的药剂师,同时调配香水和毒药。卢浮宫的地下,是巨大的下水道。历史的书页黏连,一页页浸过砒霜。老佛爷亲手烧毁罪证,“这里还有一点血”。新王后裹起七层纱舞,又一颗情人的头落地。相比美得亡国的阿佳妮的玛戈,更爱美第奇太后备受催残的阴鸷面孔

4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本身对这类题材没什么感觉,而且对相关背景也不了解,虽然没觉得闷,但感触不多,除了阿佳妮完美的面庞外。比较纳闷的是,这部明明阿佳妮角色和戏份都是主角的片子,女二号却凭借此片获得戛纳影后,戛纳评奖不看戏份的么...

4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只为阿佳妮

47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看完只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法国人热衷于起义了————自上而下,完全是一群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蠢材。

51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我总觉得她的艳丽乖戾里面含有不可遏止的苍白和自我决裂。当她怀抱拉莫尔的头颅坐在马车上时,阳光把她眼中的泪水照耀的如同宝石。

52分钟前
  • 力荐

1、清教徒的尸体都非常美,(有点瘦但符合他们的教义)个个修长的好像练瑜伽的,而起充满年轻的弹性。导演相当的热爱美。2、演亨利的家伙好像就是巴黎野玫瑰里的男主角。他的眼睛非常温柔,虽然这是两个毫无可比性的角色,我还是凭这温柔认出他。3、拉莫尔这种娃娃脸圆眼睛仿佛才是法国人民最爱的帅哥模式。他细瘦得可怜的大腿还有小屁股有点遗憾。他跟那个脑袋被他砍了一下的家伙之间的情感另我羡慕。4、我欣赏影片中那种红色,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的运用它。5、阿佳妮当然是雪肤花容,她唯一的缺陷就是嘴角向下,可这却很好的

57分钟前
  • 石卓灵
  • 推荐

关于法国历史上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以及人物玛戈皇后的传记影片涉及战争、人性、宗教、欲望等内容。不管何处,动荡不安的时代,都会有无数惨死的人们,而所谓的统治阶级远比你想象的肮脏黑暗玛戈艳丽妖娆不失顽强坚毅的形象在阿佳妮演绎下变得如此真实灵动,最后抱着男主头颅流泪的场景看得令人心碎

60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