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和妈妈弟弟一起坐在床上看过的老电影,那时电视是黑白的,爸爸在厨房忙着做红糖芝麻,印象最深的是三民一句“哥,我的春天也来了”,正在改下水道湿了半身的冯巩一个趔趄瘫坐在地上,雨浸湿了全身,夏天的雷轰隆隆响,那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脑海中,让我觉得好笑,以至于后面的情节我都不记得了。所有难以承担和消化的事情在张大民那里都幽默化了,程度从8分减到了3分,那时看冯巩,是小孩看爸爸,不仅不觉得辛酸,还觉得好笑,所以,冯巩在结尾跟小树说,你就没事偷着乐吧!多年后再看,我已成人,看到了幽默背后复杂难捱的情绪。
联想到我以前总是用理智处理事情,而那些因为理智遗留下来的情绪总是让我无处安放,不断和它们对抗,就像老太太说的那块冰,刚开始哽咽在喉,慢慢冰融化就不难受了。这种姿态实在是不优美。现在不同的是,我更理解和怜悯自己了,这些情绪一一被我看到,确认,感受,也许还是难捱,但有自己温柔的陪伴,那些难捱也会温柔些。
这时,幽默也许才能生发,幽默是理解,怜悯,尊重,是不较真儿,是顺势而为。它是一种生活智慧。
依然觉得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是一种心境,而悲伤更高级一些,它是依附于人骨子里的一种情绪,时不时就会跑出来,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人是不会悲伤的,但不见得是好事,会悲伤的人体会到的幸福更为深刻浓厚。
180608145/戏剧影视文学1班
常听长辈在耳边“唠叨”,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的生活才会幸福。彼时的我,和绝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视平淡而不屑,平淡的生活能有什么意思?每天三点一线,蜗居一隅,圈子只有这么大,窝窝囊囊的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呆一辈子。这样的生活真的很没意思。认为热血青年“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热血青年终会被生活蹂躏,被现实践踏,热血变冷血,热闹变平淡。因为生活不易被改变,纵凭个人的奋斗,也逃离不了历史的进程。
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是在讲这样一个朴素而有深刻的道理。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电影《没事偷着乐》更是将这一道理贯穿全片的始终。
两部作品都曾把我深深感动,因为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气息就像是我每一次假期回到家中与父母亲友生活的情形,更像是童年时家境不富裕且生活枯燥无趣,却仍要坚强的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是非去迎难而上的情境。但较之电影《没事偷着乐》,我更中意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在影片片头上,电影版的张大民率先出场,人如原著名,张大民和云芳的那段闲聊表现果然是个贫嘴的形象,电影版的人物处理方法,让张大民这个角色算是扎扎实实的站住了脚。但电视剧的也不弱,在片头家庭聚餐的场景里,未见其人先见其声式的人物出场方式,以及其与小狗的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不禁感叹,张大民果然贫嘴。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部作品的表现也是相当出彩、不分上下,都有着各自的表演风格和叙事技法。
电视剧作品比电影作品更多一点生活的气息。可能是限于时长篇幅的原因,电视剧的天然独特性在讲述影片角色们的生活上,要更加优于电影作品。一个人的一生(当然这里指的是他发生重大变故的人生时刻),用九十分钟的片长来概述难免过于简陋,这是远远不够的。电视剧当中张大民,买一支冰棍自己要先咬掉一半,不好意思和喜欢的人接触就跑去喝自来水,为了保住给云芳催奶的鱼可以爬上房顶去追猫;老年痴呆的母亲,意识不清晰的时候,仍然记得对年轻时想要和他过下半辈子的男人说声对不起,仍然记得团员时少了一个她最疼爱的女儿,这些鲜活人物生活的点滴细节,正是结结实实支撑起来的生活气息。
电视剧作品比电影作品中人物的角色更悲情。在电影作品中,四妹张大雪最后的人物结局,是身患白血病而去世,短暂的人生中没有找到另一半而寂寞离去,尽管有侄子张树在身边安顿抚慰,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在电视剧作品中,四妹张大雪的人生还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赵炳文,两人两情相悦,却在即将结婚的紧要关头,未婚夫英勇就义,未婚妻患病去世。人们常说,爱与自由最为可贵,生而为人,总有一些人会让我们魂牵梦绕,电视剧中的剧作处理,更符合人性,尽管它较之电影,人物的角色会更加悲情,但若有生之年能遇到自己一生所爱之人,也绝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电视剧作品比电影作品更多一些情景真实。生活不总是充满了戏剧,它更像是山丘上的小道,一路平坡,一路颠簸,要么匀速慢走,一路加速快跑。在电影中,张大民的生活重大事件被紧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安排上,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各种“事”,精彩万分且扣人心弦,真如其片名,劝人“没事”应该“偷着乐”。但电视剧作品的处理,把剧情用更加缓慢的节奏,去淡化这些引人入胜的剧情爆发点,像是在品一杯茶,喝到茶叶多的那口香味更加浓郁,但更多是喝到没有茶叶的茶香味更加均匀。换言之,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没有把戏剧冲突放大集中处理,而是分而治之去平衡生活节奏的平淡和精彩。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加让人身临其境,时刻感觉张大民的生活就像是你我的生活,也要为了一日三餐去奔波,要为了家庭和睦去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要为了下一代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生活中有精彩的大事,但更多的是平淡的小事,这样的生活情景才更加真实。
综上所述,两部影视作品都让我影响深刻、为之动容,但就其生活气息、角色塑造和真实情景而言,我认为电视剧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更胜一筹。
牛群曾经相声里拿冯巩开玩笑: “你没事偷着乐,我天天公开哭!”
《没事偷着乐》,是杨亚洲导演、冯巩主演的电影。 改编自刘恒老师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众所周知。 虽然大众更熟悉的,可能是沈好放老师导演、梁冠华朱媛主演的那个电视剧版本。 看过的诸位都知道,所谓幸福生活,所谓偷着乐,其实真不算喜庆。
小说版最为艰苦。 电影好一些。 电视剧,已经是开朗甜美版了。
小说故事——现在说应该不算剧透——那就是一部市井人民遭遇与克服苦难的历史。 张大民自己年幼丧父,大民保温瓶厂的,二民肉联厂,三民邮差,四民护士,五民学生。加上老娘,六个人住两间房,很苦。 大民暗恋的李云芳很苦,被负心汉踹了,被大民劝回来了,结婚。大民想法子说服全家,还得把家里一顿腾挪,老娘睡箱子上,电视机挂起来,终于腾挪出多一个人的空间,于是张大民娶了李云芳。小说里道: “两个人扎扎实实地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三民找的第十一个女朋友,终于决定娶过门。大民和三民濒临崩溃,终于在紧窄的家里,让两张双人床挨着摆。两间房住了两对夫妻外加四口人,咬咬牙也坚持了。唯一的不幸福点是,三民夫妻俩新婚,晚上闹腾。张大民得请三民吃腰花,变着法子跟他暗示,让他晚上“别闹腾”。 三民也委屈:“我们够深沉的了!” 终于逼得张大民去跟邻居碰瓷,挨了一板砖,得了理,才在自家绕着一棵树,新建了个房子。
刘恒老师自己写过: “我从小就生活在胡同里,我母亲现在还住在那儿……在院子里盖起一间六平方米的小房,床底下就是棵被砍掉的大葡萄树。在这里我住了十多年,发表了我的处女作,所以对这间小屋我有很深的感情。现在,站在我家楼上就能看到被居民用小屋包起来的树。尽管人们有各种毛病,但用善良的眼光看待他们,就会看到生活还是大有希望的。”
虽然屋里有棵树,但张大民和李云芳已经满足了,于是“两个人又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当然了,生活永远苦楚不断: 生孩子了,云芳没奶水;张大民自己调去喷漆车间冒着中毒的风险,就为了每个月多挣34块钱,想给老婆买点好吃的补了,要被二民念叨;二民自己嫁人了,夫妻打架,要靠大民来劝,带妹夫去医院看病;三民的老婆轻佻,被三民抓了奸,但过两天又忍了;五民考上了大学出去了,出去时嚎啕大哭,说自己憋坏了,要去广阔的地方住一辈子,再也不回来了;可等读完大学回来,又一本正经要搞仕途了,还不上心地让老娘走丢了一次;老娘已经近乎痴呆了;四民又病逝了;在四民病逝的当口,拆迁的过来说,你们家少了一户人,房子三间变两间了……
张大民下岗了,到处卖保温瓶去。两个月卖了十四个暖壶,还戒了烟。 云芳的旧爱恰在这时从美国衣锦还乡——好在被张大民怼走了。 故事的结尾:张大民走运,一次性卖出去六百个保温瓶,于是带全家爬香山。于是张大民、李云芳和儿子张小树,有了段意味深长的对答。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有时候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真的,不信问你爸。” “爸,人活着没意思怎么办?”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
张大民自己对逝者说:日子好过极了!孩子幸福极了!有我在,有我顶天立地的张大民在,生活怎么能不幸福呢! 小说结尾,全家下山:他们消失在幸福的生活之中了。
其实是无数的苦楚。全靠张大民以乐观坚强,一路硬挣过来。 真正的平民史诗。
冯巩主演的电影版,即《没事偷着乐》。 基本秉持原著精神。很平民。很人情味。
冯巩把张大民那份碎嘴劲儿演出来了。当然也不尽是喜;遇到悲的地方,电影有个微妙的处理:冯巩时不常会茫然一下,“说了一茬,停住,似乎想乐,乐不出来,半尴尬着,但又要继续”的那种感觉。 苦中带乐的感觉,很到位。
这部电影,冯巩张大民,丁嘉莉二民,二民的先生是李琦,云芳是郑卫莉,云芳爹是郭达,云芳前男友是蔡国庆,李明启老师演老娘,大家都演得好不提。 拍砖那位是李嘉存,他娘是李婉芬老师演的。 怎么说呢?看过《我爱我家》里大洋彼岸来的姑妈,满嘴“贤弟、身份、得体”之后,用天津口对冯巩说,“也就三尺六”,反差巨大。
电影最后一段,是张大民全家一起默默走着,是冯巩那舒缓温柔的声音: “只要你好好活着,就能得到好多好多好多的幸福。我的儿子,你就没事偷着乐吧。” 全片就此结束。 比原著更温柔乐观一点,但终究还是,负重前行的平民史诗。
电视剧版,即沈好放导演,朱媛媛与梁冠华们主演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整体又光明得多了。 片头曲播出来的最后一段,就很体现这份气质: “插起门来自己琢磨,活这辈子谁能没错?谁让咱这么好的福气有时竟不觉得?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天伦之乐多快活,踏实,别来虚的,好事自然多磨。”
电视剧里,改了许多细节。 比如,大民二民三民四民五民,变了大民大雨大军大雪大国。 比如,拍砖的那位成了常驻角色,是为古三,是全剧主要反派了:道哥刘桦老师演的。 比如,给大雪加了个男朋友叫炳文,当然这俩的结局也颇为感伤。 比如,修改了老三大军和老五大国的性格。大军的太太小莎性格也丰满许多——题外话,那是我第一次看岳秀清老师演电视剧——而大国从原著小说里满嘴打官腔的青年,变得稍微靠谱了点,还让大民给他找了个对象贺小同。 贺小同原是大民的徒弟,去海南经商成功回来了——这简直是《我爱我家》张凤姑再现……
电视剧结尾,也算相对妥帖。老娘七十大寿,全家聚起来感慨万千。这时张大民再和小树讨论要好好活下去的话题,就显得踏实多了。 所以电视剧啊,算是重重苦楚后,熬出了一点好日子。
小说最现实。已经有点黑色幽默了。 电影版堪称小说的小品版本,有味道,也没太让人难过。笑中带泪,挺过来了。 电视剧版,是小说的光明版,简直算是一个正经的喜剧了。 好在主题基本还是一以贯之: 平民百姓,就是这么不容易。 苦,但尽量笑着熬过去。苦中作乐。 小说说,不要死,挺过去,幸福极了。 电影说,只要活着,就能遇见幸福,所以就没事偷着乐吧。 电视里,最后还真有点幸福呢。
话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键词是贫嘴和幸福。 这部短短的小说里,许多次重复“幸福”。 两间房住得下七口人了,幸福。 住得下八口人了,幸福。 头上挨砖后终于能绕树修房子了,幸福。 喷漆车间里每个月多赚的34块钱让云芳吃得好些了,“幸福是油漆味的”。 让互相殴打的二妹和二妹夫和好了,“普天之下皆幸福”。 下岗了但终于卖出去点保温瓶了,幸福,幸福极了! 对乐观坚强的他们而言,只要能克服一点困难,就幸福了。
而贫嘴也有起源: 小说里提到,张大民小时候不爱说话。看着父亲因意外逝世后,开始贫嘴了。大概在小说里,悲剧造就贫嘴,贫嘴是对痛苦的抵抗。 之后,也的确是他的贫嘴,一路坚持下来。
所以“没事偷着乐”这句话,是有前因的: 看尽了世间百态的张大民,试图让还没看过太多苦难的孩子相信,“只要你好好活着,就能得到好多好多好多的幸福”。
大概,张大民就是无数吃着苦但靠乐观坚持生活,稍微克服一点苦难就能感到幸福的平民缩影。 从吃了许多苦又克服了许多苦的张大民口中出来的这句“没事偷着乐”,其中并无庆幸或得意色彩,却饱含着普通人竭力负重前行的坚强。 这是艰苦奋斗的平民用自己的生活提炼出来的,一句最朴实的自我慰藉。 也只有从张大民们口中说出来,才真让人感慨万千。
前几天突然想到张大民,又重温了一遍,真的是太可乐了,不管是吃冰块的容嬷嬷,床中间有颗树的张大民,被二民打的鼻青脸肿的李木勺,要去西北种苜蓿的五民,和没良心的知识分子蔡国庆,每个都特别饱满鲜活,感觉就是有这么一家人在天津卫里面生活着,扑腾着。 仔细想起来,这一家过的一直都是艰辛但是努力,在大时代的浪潮里面经常被浪打一跟头,擦把脸把船扶正了继续努力的划,虽然是老词,还是要说这是特别的感动人。
老电影遇上新潮流。
CCTV6看的,说实话,巩哥不喜剧也很厉害,演啥是啥,平民的辛酸苦楚都给抖落出来了,看的人心里发酸……
只要你还能活着,你就偷着乐吧
脱胎于文学作品,因其长度不适合电影,所以导致看起来十分电视剧化,笑料也更是小品化,使用淡入淡出来解决单个笑料之间的生硬衔接,但这一做法无疑放缓了电影节奏。电影在短时间内呈现的是长段的现实历史,阶段化的展示强情节的家庭变故,各个子女的人生转折,但看起来颇有有点浮光掠影,其实除去大民自己之外,其他的兄弟姐妹展现并不多,但难得的是,作为家庭喜剧片,电影很独特的撕去了那份披在表面的和谐美满,也得益于天津的地理设定,将种种冲突用唇枪舌剑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又难得的有一种幽默感,由此延伸出整个年代中的人物处境与时代飞奔带来的不适。电影以住房为基础展现空间,但却在开头没有树立一个困窘印象,直到后半段才用一个俯瞰镜头展现出整个屋子的狭小,而搬家之后的那个360度旋转是十分精彩的,但碍于缺少对位,也折损了威力。
leleland
一直没明白为什么云芳家有单独的房间,宁愿她去大民家挤,去受苦,云芳父母也不让云方跟大民住自己家,云芳生孩子云芳父母也没见出来帮衬下…这父母…片中薄情的眼镜跟五民…有种编剧专门黑书生的味道啊…
一部有着强烈地域特色的电影,天津方言听起来极有感染力,对白朴实,亲切。想想现在的电影,在语言对白方面越来越觉得少了一种味道。故事节奏较为缓慢,片名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观。我们无法改变生活,好好活着,没事偷着乐吧,冯巩的演技不错,把角色塑造的很好。
杨亚洲独自指导的首部电影。故事背景从小说中的北京改成了天津,利用天津方言增加了喜剧效果,而众多喜剧明星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不少惊喜和笑点。影片中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非常接地气,细节也做的特别好,冯巩毛巾做的短裤可太逗了。并且大量长镜头更加增加了影片真实感。但电影的时长限制导致无法把小说内容全部一一呈现,有些剧情起承转合过快,使得影片有些跳脱,这部小说还是适合拍成电视剧。所有演员都演得特别好,尤其冯巩,把张大民这个贫嘴的小市民演得活灵活现,凭借这个角色他拿到了金鸡影帝。几位子女都搬出老屋这一幕和《饮食男女》非常相似。前半段喜剧,结尾则是悲剧,略致郁,看完后一度心情低落。本片何尝不是现代都市版的《活着》呢,将普通百姓的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这种写实生活喜剧片,故事简单好看又贴近生活。8分。
《建党伟业》中冯巩与周润发有短暂的对手戏,但就这不到一分钟冯巩的表演把周润发压的死死的。这是一个演技被人严重低估的演员,而《没事偷着乐》也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很多人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很多人只演出了苦情戏的悲。《没事偷着乐》高级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乐呵的点,但看完之后回味剧情让人悲伤莫名,感到憋屈。我自认阅片无数,但能给我带来这种观影体验的电影却寥寥甚至。
贫嘴张大民电影版,春晚卡司,上世纪末的蜗居故事。不过节奏还是电视剧的。。分房和爬山两段很心酸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一些小品感的市民喜剧,应该是陕西的某种方言?看到了1990年代末期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态,尤其是一家五口挤在小巷狭窄的院子里,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透出一股底层的坚韧,在方方的《风景》等小说中也有类似的呈现。而20年之后,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类似的市民喜剧了,更多是中产化的虚假表演、流量明星。
笑到最后笑不出来的电影。
告诉你普通人活着不容易+1
我认为冯巩的巅峰之作,也有不少的感动。还有李明启老师的表现,一向不会令人失望。
日子好了,身邊的人卻遠了。木勺說錯了,張大民其實妳最貪了,要媳婦兒子吃得好,要弟妹老孃住得好。但是到了末了兒真的實現了,妳卻已經不是那個貧慣了的張大民了。是生活改變了妳,不如説是這操蛋的現實活生生磨沒了妳。
以乐景写悲,此乃最高级的悲情。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长子张大民的背上,但他从来不喊一句苦累,在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朴素的底层市井小人物的影子。“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没事偷着乐吧。”冯巩老师演得真心好,小品届的老艺术家们演起电影来各个都是响当当的戏骨啊~
真是一部憋屈至极的电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口多的时候没地方呆没地方睡,长大各自成家离开老屋,还有过世的亲人,搬进新居也许还怀念以往的热闹吧。不管怎么说,人活着才能没事偷着乐,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熬吧熬几年天津跟着北京房价起飞了。。明星云集啊(当时百姓家喻户晓喜闻乐见)。。
天津胡同小市民的群居生活,除了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和行走的相声之外,影片传达出的无产阶级道德观难能可贵,这一套春晚的班子生动诠释了老戏骨的纯熟演技,同时也折射了某些时代的特征和元素。类型里写着喜剧,其实是个悲剧,从悲剧中抽丝剥茧出喜剧,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很符合市井气息浓厚的胡同文化。需要吐槽的是转场和剪辑,淡入淡出和黑白过度很生硬也很突兀,不过有几个群像戏的长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哔哩哔哩】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天津胡同市井小民的生活琐碎、家长里短。无数春晚熟面孔客串出演。既有各式酸甜苦辣,也有煽情的亲情桥段。好在接地气,差在配乐和剪辑。配乐各种硬煽情,所有转场切换剪辑都很生硬,均为千篇一律的黑屏淡入淡出手法。不少台词不够生活,结尾有强行拔高扣题之感
冯巩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本片以空间管理大师更是加冕金鸡影帝,电影版竟比电视剧版低了近1分,不至于吧。卡司阵容简直春晚全明星级别,有容嬷嬷和郭达斯坦森,还有侯耀华和牛群县长,李志巩汉林也有亮眼表现。这两年很多国产影视剧会被吐槽口音违和,而当年这些有着过硬技术的小品、相声演员则绝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各个都会数种方言,张口就来,片中的天津话听着特舒坦。之前评论说日本人最会拍生活戏,香港人最会拍市井戏,而大陆北方人拍这种小市民的生活也是一绝,电影中张大民一家的前后变迁如同那个年代的万花筒,天津大发的面的,新飞冰箱都让人怀念。电影中的一些长镜头和爬山时的远景表现也特别触动人心,住房始终是所有中国人长久以来绕不开终极命题,最近山东合村并居也是引发不少心酸苦楚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