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中间,出现了一些与“迷惘的一代”同时代的导演(有时也包括一些合作者),其中有:尼古拉斯·雷、理查德·布鲁克斯、罗伯特·阿尔德里奇、约苏阿·洛甘。
尼古拉斯·雷是由广播电台培养出来的,在为伊利亚·卡赞做完助理导演之后(1945),开始了他第一部影片的拍摄,《夜逃鸳鸯》(1948),描写出一对儿真挚却走投无路的情人的悲惨经历。 雷其实一直都是影坛的边缘人物,他所拍摄的大部分影片也都是一些男人用坚强掩盖自毁冲动的故事。
虽然他也陆续接受导演过一些质量平庸的影片,如《孽海枭雄》及《浴血火海》,但他在西部片《荒漠怪客》(1954)中却显示出他驾驭一切的能力,尤其《无因的反叛》更为如此。
影片杰出地描写了美国青年的思想混乱状态,通过詹姆斯·迪恩扮演的形象,塑造出类似“野性一代”的典型人物,他的衣着(黑夹克衫与蓝工装裤)在许多国家成为青年人理想的制服。以致后来迪恩因车祸死去时,许多年轻人就象他们的母亲当年听到范伦铁诺的死讯那样万分悲痛。
为了表现这种“无因的反叛”,影片则花费大量篇幅去呈现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扣人心弦的一场拼命飞驰的车赛,还有一组在天文馆的镜头,用来描写对原子弹的恐惧是人们纵情作乐的一个理由。
《无因的反叛》虽没有溢出原有好莱坞制片体系、影片类型亦无攻击社会主体价值,看上去仍在旧有的体制内部,却明显的表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雷的出现,带来了能够体现导演职能的意志,在《无因的反判》中大胆的启用素人的选择,这一触碰好莱坞禁令的主意,也让主角们借其影片成为明星,并通过角色展现个性与风格,赋予影片新的气质。
关于不贞的母亲和软弱的父亲形象的讨论。 戴着缀满蕾丝边围裙的父亲,在屋内跑来跑去的伺候妻子的场景,这在儿子眼中,这个父亲和主流文化所塑造的家庭、权威的父权是多么的不匹配,是多么的不能够让孩子信服。
尼古拉斯·雷伊以后在《沙漠大血战》(该片摄于北非)和《粗野的无辜者》中再次表达出他的人道主义。同意拍摄《万王之王》(1961)这部摄制费巨大的宣传基督教的超级影片,算是他最惨的一次选择。再加上《北京55日》(1963),这最后两部史诗片结束了雷的职业生涯。
《无因的反叛》无疑成为经典电影,作为一种青春片,不失其魅力。然而时过境迁,我看这部电影,感到的只是一种不舒服。
说是“垮掉的一代”也好,反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青春片也好,但片子的主角是男性,女性Judy则跟这些男性如出一辙,他们都一样地迷恋男权文化。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反而不算是直接展现原生家庭问题,而是在赤裸裸地崇尚“男子汉气概”,仿佛没有这种东西,男、女抑或家庭都必须崩溃。
Jim从言行举止来看,都还算是一个想法算清晰的男生,显然他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没有很差劲,比如教他诚实、和颜悦色地听他的想法。没错,这位父亲在电影中显得有些不够强大,“男子汉气概”不足,但请问为什么男性就不能穿围裙、做饭、收拾东西呢?只能说,这位父亲本身也不懂得少年的心,不知道去正确引导他的困惑,显然他是否足够“男性化”不是关键原因。他的母亲亦然,不过是一个絮絮叨叨、没有想法的妇女,也并非像有些评论说的,Jim的家庭是“父权缺失、母亲过于强势”,倘若母亲的确是一个强势、有教育能力的人,也不至于带着他一再搬家逃避,使得少年的叛逆心理愈演愈烈。可以说,这样一个家庭是不够让孩子良好成长的,但Jim更大的问题该是来自社会男权文化的无孔不入,因为父亲不够“男子汉”,他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懦夫”。事实上Frank就代表这样的文化,整个社会都希望男生要如何强势,看到比自己弱的就要打到对方认输才行,Jim不够自信,因此也面临这样的校园暴力,而Jim自己也认可这样的男性定位,因而他要去反叛、斗争来定义自己的男性身份。
Plato失去父母,他比一般男生都柔弱,或者说不像一般天天想当“男子汉”的男生那么充满戾气。但社会就是容不下他,没有朋友,只能在荒弃的堡垒独自玩耍。Jim带来了他对未知男性世界的希望,英雄、友爱,他大概对Jim给予了一种如父如兄甚至如爱人一样的情感,然而Jim也不过是一个在这样的文化中挣扎的未成年,最终也未能够保护他。当然最可笑的是,未成年的Plato拿着空枪还被射杀,就算他随时射击,他的枪法能伤害多少人呢?不清楚美国警察那个时候的开枪规则,只能说是很不人权了。
现实中饰演Jim和Plato的角色貌似也有同性恋身份的争议,而他们在片子里也是足够挣扎。整部片子让我觉得很可笑的就是“直男癌”的设定,不管是女性抑或男性,明显深受其害,Judy就喜欢强大的那个男生(但一面又希望对方体贴温柔…),而没办法强大的男生诸如Jim只能逼着自己去强大,而Plato则只能与世格格不入。
也许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父亲很强大,不得不说,对更优秀的人更加喜欢,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倾向,但一味让男人必须“男子汉”,并因此崇拜这样的暴力行为,就是很搞笑的。导演大概反映的是社会现象,而两个少年的死仿佛也没有给社会一些警醒。现在社会慢慢地更加中性化,就如“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样的至理名言一样,“直男”到恐惧、乖戾、暴力,并不能让人更加喜欢,只会带来更多伤害,而尊重他人、善待自己、刚中有柔,才应该是少年成长中该去学习的。
我爱詹姆斯迪恩
我很少看老片,看这个完全是奔着詹姆斯迪恩去的,但是看完给我带来太大的震撼
电影说长也不长,短也不短,聚焦于三个青少年的家庭,剧情上的逻辑其实我想要深究,但是这样我就变成了同他们一样的人,这可是电影啊!这可是詹姆斯迪恩啊!我不明白詹姆斯迪恩为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垮掉的一代”他们是这样评价的,我最喜欢的几位歌手也在歌中反复提到他,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们怀恋的是什么,剧情逻辑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甚至内核我也搞不太明白,就同《德州巴黎》一般,但后者是艺术性高于商业性,但这部电影也不差
它表达了太多东西,仇恨,欲望,秩序,爱情,亲情,自尊,还有一些我们不常注意的东西,它几乎是把那一整个时代所呈现在眼前,你触碰不到,却又像身临其境一般
影片的表达方式也极为强烈,几段搏斗戏看得我心惊肉跳,而亲密的那部分则又羞耻而理所应当,看似不合理的东西在一段段逻辑不通的镜头里变的栩栩如生,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就如同克里斯托弗诺兰去拍摄《灯塔》一样
影片在剧情上通过大段铺程的激烈的争斗,反抗来突出后来三人的情感爆发,以至于会感叹转变如此之快,就像影片开头詹姆斯在警局里对父母的冲撞,一切都是那么的混乱,几处细丝极恐的细节也叫人惊叹,但他们都在一次次争斗中淡化,我们没有再去注意这些,而结尾就像悬疑片的反转,可以说情绪的转变调和是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点,而电影又是极度情绪化的,这会给观众带来恐怖片一般的心惊肉跳,还有悬疑片一样精彩的剧情过渡和文艺片一般的沉浸感,恕我阅片太少,这种手法是我第一次见
再说回三人的感情,这是电影的第二个亮点,如果说詹姆斯对朱迪的感情是爱加仇恨加羡慕,那柏拉图对詹姆斯的感情就复杂许多,他渴望从詹姆斯身上得到亲情,爱情,友情,这是一种极度病态的单恋,而我怀着对迪恩的这种感情去欣赏电影,那柏拉图不就是我自己吗?所以这是我们四个人的感情,我已经被带到了电影里,再看到后来的激烈场面,还有柏拉图之死,这或许比《沉静如海》最后的分离更让我伤心,因为柏拉图就是我自己
最后想说,詹姆斯迪恩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据说他当时的名气一度超过马龙白兰度,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我认为这恰巧奠定了他在电影史上地位,我不必为此事悲伤,因为是他的死亡成就了他,或许这话十分禽兽,可事实就是这样,为何瑞凡菲尼克斯那么优秀的演员在他之下还不被人所知,可能他已经留在电影里了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詹姆斯迪恩是一位丑陋的老头,而且一定是一位双性恋,把这句话带到电影里才发现如此震撼!!
作者:J. David Slocum / Senses of Cinema(2007年2月)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尼古拉斯·雷的电影——即使是那些早期作品,如《夜逃鸳鸯》(1948)、《兰闺艳血》(1950)、《浴血火海》(1951)和《好色男儿》(1952)——都跨越了传统的好莱坞类型,但几乎总是揭示反复出现的、指向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个体与残酷无情的环境或权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青少年的边缘地位;男子气概的本质;以及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内在属性的暴力。为了表达和加强这种主题的连贯性,并与银幕上人物的情绪波动和动作相对应,他的电影也显示出一种视觉特质和可识别的风格,其特点是永不停歇的运镜和快速剪辑,与宽银幕相得益彰。
从1954年到1956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雷拍了六部电影,进一步证明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类型和惯例的独特且自觉的修订来表达。《荒漠怪客》(1954)是一部独特的西部片,讲述了女性反派为了财产、法律和秩序、家庭和定居等实质问题而大打出手。《高于生活》(1956)则展示了一个小镇教师兼牧师堕落为自大狂的过程,但他的宏伟计划——如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摆脱郊区生活——以失败告终。《无因的反叛》讲述了吉姆·斯塔克(詹姆斯·迪恩饰)试图在一所新高中找到归属感,交朋友,并与他的父母和谐相处。这些作品都是为不同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的,这既表明了雷作为独立电影人的地位,也表明了制片厂体制对电影制作的控制日渐式微。
重要的是,作为一部20世纪50年代的情节剧,《无因的反叛》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性别和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的关注。影片对社会的批判是尖锐的,因为它所针对的正是大众社会或中产生活所依赖的体系——家庭、住所、学校——它们本应是抚慰人心、稳定和安全的,但结果却可能带来了疏远和伤害。当情节剧涉及住所或家庭时,好莱坞倾向于通过抵达解决和稳定的结局来淡化社会冲突。如道格拉斯·塞克的作品《天荒地老不了情》(1954)、《深锁春光一院愁》(1955)和《苦雨恋春风》(1956),对浪漫关系和男子气概的标准以及表达它们的做作电影套路进行了批判。《无因的反叛》通过探索年轻人而不是成年人的问题,进一步进行了挑衅。影片中由此产生并且交织在一起的冲突发生在多个层面,包括吉姆和其他年轻人、他和父母以及他和警察之间。
更早的几部电影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剥削利用),但这些作品,如《狂野青春》(马克·罗布森执导,1944)和《大义灭亲》(萨姆·纽菲尔德执导, 1945),都是小型电影公司的低成本作品。而《无因的反叛》是一部大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它将对青少年生活的社会批判,与流行电影在描绘当代社会时所扮演的角色,自觉地结合了起来。换句话说,影片对社会和家庭秩序的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与电影秩序是相通的,而好莱坞正是通过这种秩序将自己体系化,进而塑造这个国家的主要叙事和影像工具。《无因的反叛》暗示了构成当代社会的家庭关系的核心矛盾和冲突,也影射了社会的主要文化机构使其经验组织化和合法化的手段。被吉姆的母亲「阉割」了的斯塔克先生(吉姆·巴克斯饰)无法向吉姆提供权威性的建议——他的儿子需要决定是否因与其他青少年一起参与了致命的「孬种快跑」(chickie run)而自首。在这里,父亲并不是最了解儿子的人。
吉姆对父亲的优柔寡断的反应是痛苦的身体攻击和原始的情感呼喊。而迪恩对方法派表演的贯彻,打破了好莱坞表演的传统,揭示了许多人以为的青少年所感受到的「真实」痛苦和疏离。通过迪恩的表演,《无因的反叛》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战后问题:电影人应该如何关注青少年地位、男性的性别角色和适应社会行为标准变化的家庭制度的稳定性。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形式,它有力地传达了标记为「安分守矩」或「离经叛道」的行为模式;事实上,流行的叙事往往转向主流标准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对立,并以最终的转变与和解或分道扬镳为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反叛」极大地突显了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与它们的关系。
关于《无因的反叛》中反叛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托马斯·埃尔塞瑟阐述得很透彻:
他们要么试图完全逃离社会,退回到一个安宁的世界——但他们注定要走向失败,他们的行为是自杀式的。要么,他们的反抗本身就是重新验证社会制度的「堕落」理念的尝试,然后他们的和解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反叛者试图贴近所处社会的理想,而他们的本性——或他们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任何永久和解的可能性。
在《无因的反叛》中,对这一过程的说明是令人不安的:在吉姆、朱迪(娜塔莉·伍德饰)和柏拉图(萨尔·米涅奥饰)试图建立一个「家庭」并撤退到一个废弃的豪宅之后,三人首先被其他青少年赶了出去,然后柏拉图在天文馆被警察意外枪杀。在影片备受争议的结尾时刻,吉姆与父亲和解,父亲承诺坚定地和儿子站在一边;这种和解是否是永久性的,是否表明吉姆之前的叛逆已经被传统的家庭结构所容纳,都是悬而未决的。几十年来,青少年一直是电影人特别关注的群体,因为他们容易受到不恰当、不道德或反社会思想的影响,这也说明了为何在社会学和大众文化的范畴对他们的反叛行为、背后动因和挽救措施有着广泛的关注。
这场斗争不仅涉及到文化共鸣或银幕上呈现的青年叙事和形象的社会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观众或细分市场以及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既是好莱坞和美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征兆,也促成了这种变化。汤姆·多尔蒂指出,好莱坞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拍摄关于青少年的故事,而且要改变他们的经营方式,使他们的作品更明确地针对日益活跃且有利可图的青少年市场。像《飞车党》(1954)、《黑板丛林》(1955)和《昼夜摇滚》(1956)这样的电影不仅讲述了青少年的故事,它们还挑战了传统的观影理念,即电影应该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观看。通过强调青少年在社会、情感和市场方面的不同经历,好莱坞对青少年市场的培育体现了社会和好莱坞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它面临着修改其创作的故事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地位的需要。
如果说尼古拉斯·雷在五十年代一直在拍摄关于边缘化人物、充满敌意的环境和麻烦的社会关系的电影,那么他在迪恩身上找到了自己完美的银幕代言人,他是叛逆的青春期局外人的化身。迪恩在1955年末不幸英年早逝,这也使得他的形象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奇——这位反叛者的形象被保存在胶片上面,永远不会变老,也不会被成人社会所接纳。弗朗索瓦·特吕弗当时评论说:「在詹姆斯·迪恩身上,今天的年轻人通过反复试错和摸索,感受处于『社会之外』的陶醉、自豪和遗憾,或融入社会的拒绝和渴望,以及接受或抗拒世界的现状,而找到了自我」。把特吕弗的言论延伸一下,可以说五十年代的战后消费社会通过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迪恩在《无因的反叛》中的表演既预示着当代关于战后不良少年和家庭不稳定的辩论中的具体社会问题,也预示着现代社会中对反叛和被疏远的个体,特别是青少年的抽象清算。
50多年后,《无因的反叛》仍然是一块试金石,帮助我们想象成年仪式、家庭和社区的传统价值所产生的焦虑,大众或消费社会的挑衅,甚至是来自国外的威胁。个体和社会的不安全感的具体来源已经改变,反叛的具体动机也发生了变化,电影及其主角在美国和其他社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不变的是,《无因的反叛》所传达的个体反叛和社会和解的可能性的力量,这是对电影能够关照现实的肯定,而且通过大胆的表演和出色的制作,这部电影成为了文化变革的风向标。
原文链接:
#PrimeVideo#
看的第一部詹姆斯迪恩出演的电影,居然拖了这么久。
那一夜三人相遇,他们在警局的遭遇也对应了他们每人的“因”,也为后面的一夜铺好了一条“路”,让他们始于黑夜也归于黑夜。
怕被父亲抛下的孩子,担心自己不够男人的孩子,不受父亲重视的孩子。说到底,展望那飘渺的未来是无法安抚他们那躁动的灵魂的.
影片中倒转镜头旋转拍的真美,还有迪恩跟父母吵架时的跳轴和上楼时的倾斜构图(后续中枪也是倾斜,心都会跟着一扭),都很好的对应了剧情。
天文馆内的光影运用得很好,时而如点点星光时而如水中反射,光影打在脸上说不出的静谧。色彩上最明显的就是迪恩那红色夹克也象征着一种不羁的性格(后世的金田夹克)。
配乐带着恐怖片的感觉,迪恩在警局等待时哼唱的《女武神》真提神醒脑。
看到天文馆我才知道当年在影院看《爱乐之城》他们在电影院到底看的是什么。
附赠两张詹姆斯迪恩
/写于4月4日
课上要求的阅读材料里有一篇无因的评论,里面提到的一个很奇妙的观点:故事的三个主人公,Jim和Judy虽然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而产生了反社会的倾向,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调和的,可以通过与家人合适的沟通而暂时的和解,也就是说他们的反抗意志并没有那么的强烈。而Plato不一样,他的家庭同样也很有问题,但是他们无法解决,因为他的父亲已经离开他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他变成现在的样子也已经很多年而很难改变,因此Plato向较其他两人是更激进的反抗figure。而他的反社会倾向已经强烈到了一种影响了自己的心智的程度,简单来说,这种反抗的意志已经让他疯了,所以他,作为一个反抗的标志,在这个故事当中必须得死。
故事的最后Jim给了Plato他的外套,而穿着Jim的外套的Plato被警察开枪打死,这件外套几乎可以被看作Jim的标志(把本体给出去了一样x)Jim最疯狂的行为都是和这件外套一起的,因此这个行为可以理解成Jim身上的反抗因子随着这件外套一起被赋予到了Plato身上,而随着Plato被杀死,Jim的反抗精神也随着一起逝去了。最后警察和亲属一起在哀悼中互相和解,Jim和Judy沉默着离开,或许在那之后这两个曾经也叛逆过的年轻人会被磨平棱角,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但是谁来为Plato买单?
感觉完全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高高在上地否认了一切年轻人的反抗精神,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死来促成其他的年轻人的‘同化’,真的好傲慢啊……
8.5 从头到尾就流露着“好看”两个字。雷对原色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一抹鲜艳而暧昧的红色始终留在脑中,明明都是正反打,却总让人发现厉害之处,他在古典情节剧的框架下拍出大胆的现实主义色彩,给人以恍如新好莱坞的错觉,实属超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存在。若是70s电影,也许就会反叛到底,但这是1955年,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可即便如此,其毁灭的震撼力也让人久难忘怀,几位演员的结局再抹上一层唏嘘。这样的反叛,不仅“无因”,也无果,世界末日在黎明时到来。
那年代的心理探究现在看来真直白。迷茫少年绝望地希冀着强大、温柔、又可靠的父权形象,父母的回应却永远令他们失望。想当男子汉的 Jim 即使已经 did everything a man could do, 还是在现实面前瞬间哭成小孩。
“具有太空感的希腊悲剧”,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真的说过,但挺准确的。
心碎了!“没人和孩子沟通,只会命令他们。”镜头倾斜得漂亮啊!好多三人构图也漂亮,还有干枯的泳池、动物园等等比喻。这片子真是名不虚传,尤其带出了反思60年代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把60年代的病根指向他们的父辈,那么他们又如何向下一代交代。在一个发展的关系中,叛逆如何从内耗走向互救。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叛逆者的心中,流淌的还是父权制的血。
尼古拉斯·雷代表作,美国早期叛逆青春片经典。1.3位死于非命的年轻主演,宛若诅咒加身。2.父权的缺失(围裙,拒吻与失踪)与成长的迷茫(倾斜构图与180度倒转POV)。3.警局开场调度极佳,天文馆里的暗夜繁星和末日科教颇有存在主义象征意味。4.弹簧刀决斗与胆小鬼赛车的仪式感,荒宅中的小家庭。(8.5/10)
8/10。街头宿醉的吉姆被逮到警局,警官以暴易暴地成功制服吉姆,并像父亲一样友好倾听,给他决断力,反观猫眼外软弱的父亲和咄咄逼人的母亲,尴尬勉强的家庭关系像一出封闭的闹剧。对父亲的憎恨在自首前达到极点,吉姆需要一个有关尊严的直接回答时,围裙的父亲无奈地抓头发,恐惧做出决断。柏拉图的父亲连摆设都不是,当柏拉图兴奋地拆开信得到的却是慰问都没有的支票,高潮处古堡的角色扮演游戏、寻殴的混混和一群无法沟通的成人警察,向观众展现出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仅180度倾斜旋转的镜头,宽屏构图的群戏调度更惊艳:开场把素不相识的主角们框在同一画面,中央位置、亮白衬衫的吉姆成为焦点,朱迪转头第一次注意到吉姆,暗示接下来的情感关系,吉姆把代表友谊的外套递给柏拉图被拒,后来柏拉图在天文馆接受红色夹克,重新信任吉姆。
看着那个可爱的饮水机,55年的资本主义太堕落了
调度得真漂亮,雷在大片厂时代拍出一部这么独立范的片子真不容易,逼格太高:战后伤痕隐喻啊,恋父情节同性暗示啊,精神分析范本啊什么的,无因的反叛背后其实是无尽的迷茫;不过标准三一律的结构让故事的发展显得过快,后半段有点跟不住啊。
战后伤痕,只是不算是我所爱。真的是要有熟悉感才能打动人。55年,迪恩在高速路上出车祸身亡,24岁;76年,演柏拉图的赛尔米·尼奥在寓所停车场遇袭死亡,37岁;81年,演茱蒂的娜塔莉·伍德在海中溺水身亡,43岁。”运用张力强的表演和强悍几近表现主义的意象来突出内心的折磨“
名字取得好,还以为会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但实际上反叛的原因都太具体,太美国化了。结尾处与父母的和解也来得太轻易了点,甚至有点让人不舒服,似乎两个孩子的死只是为了解决男主角的家庭矛盾。
美国电影在处理"青少年痛苦成长"的主题上向来熟练,影片对节奏的把握使得作品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矛盾冲突,连同巧妙的道具伏笔制造了杰出剧本。悲哀的结局意料之中,然而感性上对欢乐结局的渴望比不过理智上对惨痛遭遇的敏感。(詹姆斯·迪恩的帅气外型与个性演技绝非其早逝造成的错觉)(4.5分)
从《无因的反叛》一路到《牯岭街》,无不是变革的时代,需要人离开家庭,走向独立也走向无依。Jim的幸运在于,在他的时代人们仍然相信,这里还有家庭可以回归。什么叫现实主义?这才叫现实主义,尽管戏剧感这么强,所有这些冲突都是真实可信的,也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借奶消愁愁更愁....
尼古拉斯·雷的这部标志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意义的事件:天文馆演讲对学生而言可谓索然无味,而他们在背后展开的小决斗更可谓是毫无头绪和目的,但雷透过他的仪式感、剪辑和宽银幕赋予了其虚假的生命,至于结果,就像迪恩、伍德和米涅奥仅仅持续了几小时的虚假家庭一样,自然是个悲剧。
人都会死,唯有青春不死。所谓死于青春,何尝不是一种永恒?五十年代在海斯法典的压制下,好莱坞依然拍出了最酷儿的青春片。鲜衣怒发的詹姆斯·迪恩,痴心绝对的萨尔·米涅奥,还有戏里戏外的基情...这部电影有太多传奇幕后了,两只颜色不一的袜子足以名垂影史。
同性恋的隐喻和父爱的缺失
相声大师,小包袱装满垃圾,抖包袱抖出个宇宙。色彩大师,双色袜子,红色夹克,结尾暗示色彩作用的一刻我直接燃了。结构大师,第一场大戏让几个主人公相遇在警局内景,霹雳啪啦一顿偶遇;剧情发展之后把男主女主男配三人组合的每个人分别展示性格/家庭/主要冲突,完全不拖泥带水;一次死亡大比拼让男主立了起来,也让男配倾倒于他,也同时让女主爱上他,一举三得;随后开始逃亡,揭露主要冲突,解决冲突,完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重要场景天文台分别出现两次,直接拔升到宇宙观了,牛逼牛逼。
1、雷伊的电影化(cinematic)极为NB,无怪影史地位高过更古典的卡赞,同时法国人也很待见他,还有侯麦特吕弗阿尔莫多瓦文德斯等一干粉丝。2、镜头长过同代电影,调度精到,决斗一场戏拍出了西部片味道。3、柏拉图的单恋据说一直影响到李安……4、詹姆斯迪恩在这儿比《伊甸之东》帅……
James Dean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