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迷茫中走出
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迷茫中走出
--------我看“第四代”電影《小花》和《人•鬼•情》
對於這兩部電影的選擇是具有著一定的典型性的,《小花》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黃健中的代表作,其在對電影語言的探索以及在講述故事的方式上,都有著與先前電影的不同之處,可是一說是一個特色。第四代女導演張暖忻的《人•鬼•情》是其在提出《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之後的一個實踐,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同時在筆者看來,其兩者有著相似性,既是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而使得自我從迷茫中走出。
在此,筆者試著在這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小花》作入手點,在電影中我們可以可以看出,“小花”是一個雙重身份的人,因為在電影開始時的“小花”,其實是“董紅果”,而之後出場的“翠菇”才是原來的“小花”。只是因為“戰爭”,才使得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調換了各自原有的“身份”,出現了他們的迷茫。然而,每一部作品的產生背後,其實是創作者自己思想的傳遞,是他們自己思想的表現。於是我們可以看出,此部電影的背後,其實隱含著的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思想表達。我們透過電影表現,來深入思考時,會發現:在電影中隱含著創作的對自我身份的追溯和確認,是想從這種迷茫中走出,於是設置了雙重身份的“小花”,而這種“小花”身份的雙重性,則是創作者自我身份的錯位,這種身份的錯位則來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並且這對應著的是電影中的“戰爭”,其兩者都含有著“毀滅性”,并因為這種“毀滅性”使得創作者們產生了身份的錯位。於是,從中我們看出了創作者的思想,懂得了他們的想法。
當然,這種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並不僅僅表現在這部電影中,張暖忻的電影《人•鬼•情》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對秋雲在電影表演,我們看出了“秋雲”身份的錯位和迷失,這在電影中的表現有三,其一是開場時的化妝室中鏡子中分裂的自己和鍾馗;其二,大街上廁所時,眾人的“指責”,是男生還是女生;其三,是在如省劇團時團友對其成為“假小子”。而這種錯位使得“秋雲”一直在努力地做著自我的確認,和在男女性別間作出垂死的掙扎,是現實社會中的自己(女性),還是虛擬世界里的“鍾馗”(男性)。而這種掙扎則組成了本部電影故事,從中傳達著創作者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思想無疑是對自己的身份的確認。是從“文革”災難中走出來的已經失去了自己原有身份的之後的確認。
於是,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身份錯位和迷茫,最終得以解決和確認。於是在《小花》中表現出“小花”們的“誓死衛國”和“不屈”,在《人•鬼•情》中表現出來的是秋雲最終的“醒悟”,將自己的一切都“嫁”給了“鍾馗”。而在現實中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創作者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雙重身份的自我確認,從而做出了原本的迷茫和無助,於是他們走向了成功之路。
2010年12月4日
2 ) 小花
2017-2-6 20:48
#老电影# 《小花》(1979)。
张铮执导,刘晓庆、唐国强、陈冲主演的爱情片,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讲述了一个被卖的小姑娘长大后,成为战士的故事。
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正值青春年华的陈冲、刘晓庆,双星闪耀,自此成为家喻户晓万众瞩目的偶像。
《小花》改编自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主要描写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如果当时按照那样去拍肯定无异于又是一部军事影片。或许谁也没想到《桐柏英雄》后来会成为《小花》。
影片插曲,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旋律优美真挚感人,成为传唱金曲。
当年在上海外语学院上学的陈冲,因为“赵小花”这个角色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时还不到20岁。
影片原定叫《觅》,剧组找到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刚巧钟老家的窗台上摆了一盆小花,钟老说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3 ) ~~·
这部电影是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这是1979年拍摄的,正值中国电影复苏之际,《小花》的出现被形容为“横空出世”,可见当时它的推陈出新带给人们的惊喜。电影中的很多段子,爸爸妈妈他们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属于那个年代青春留下的影像记忆。
一路把经典的中国电影看过来,《小花》像是等待了很久的礼物,看得我很是惊喜。电影中的“无巧不成书”在《小花》里尽显,编剧对于电影整体的结构能够把握地恰到好处,前有因后面就绝对有果,环环相扣,在揭晓答案时的节奏不拖沓,制造了电影中一个个的巧合。比如周医生带着小花到了部队上,大家让周医生认下这个干女儿,原因是两人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这个在后面周医生回忆当年突围失败被迫转移将红果也就是现在的小花托付于何向东。而红果被赵家收养也是有合理动机的,因为赵家刚刚卖出了女儿小花,全家正陷入悲痛后悔的时候,这个女娃的出现无疑会让这个刚刚失去一个女儿的家更加后悔,仅仅是内疚都会让这个家庭收养这个女孩。更名为“小花”,从此这个电影就有两个小花 ,她们都有一个哥哥叫赵永生。而没有太久,在观众都在期待另一个多久出现,电影里有了营救昏迷的赵永生的游击队员何翠姑,她那张明媚的笑脸一出现,观众都基本知道这个就是另一个小花,是真的妹妹。因为那张和赵家母亲一摸一样的脸让我们判断这就是曾被卖出去的赵小花。主要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在开始不久基本让观众了然于心,而主要人物的支线和一些段子如国共双方派出的水底间谍居然是亲兄弟等等情节编剧都将他们娓娓道来,。还有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之前看得很多电影里面都几乎存在一些让我不能理解的逻辑问题,但是这部电影里几乎找不到。
《小花》里的电影语言也是之前未能见到的丰富和新颖。这部电影在当时很新颖地使用了黑白镜头穿插叙述,比如一开头赵小花去寻哥哥,一路跑跑进回忆,回忆的镜头全是用的黑白,黑白之间的过渡自然不做作。还让我很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使用了带有隐喻性质的蒙太奇,在电影刚刚开头,一家人把女儿送走的悲痛气氛和窗外风雨中树枝上岌岌可危的面临支离破碎的鸟窝,反复了三次直到鸟窝里的鸟儿全被刮落。再从摄影的方面看,摄影的方法丰富而多变,不只是长短镜头的交替使用了。大量地使用了跟拍、移焦、特写等之前的中国电影没有采用的方式来拍摄,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还有中间有个旋转镜头,应是借鉴了戛纳获奖电影《雁南飞》,妹妹哥哥躺在草地上笑,镜头高速旋转,表现的是从前到现在兄妹之情始终未变,他们的快乐是有张力的,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我之前在中国电影里没有看到的。光影的运用也是不得不提的地方,很多地方如赵永生在林中被何翠姑发现时,太阳从林中倾斜,半明半暗,这个镜头或许没有太多的象征含义但是让整个画面特别美。还有片尾翠姑因为中弹躺在床上休养时,因为重伤而产生的一系列幻觉,通过主观镜头的表现为七彩的光晕,或者是逆光中的景象,让整个大大为影片增色,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而年轻的陈冲和刘晓庆的美和神采让我觉得青春真的该多留下些能让自己翻阅的影像,那种神韵是再也模仿不出来的。
4 ) 水平一般,地位显著
1.至少算是个好电影。
2.唐国强老师年轻时候就一股领导人的风采。
3.剧情方面拿到现在看有点狗血。
4.刘晓庆比陈冲好看。
5.技术方面还是很前卫的,其中有三个地方印象深刻
(1).小花穿过树林时镜头变成数十年前小花娘在镜头里奔跑的场景,色调也换成黑白。
(2).小花和永生相聚时画面围着两人转。
(3).翠姑倒下时画面由主色调为红色转换成蓝底白点,再在现实画面和蓝地白点里来回切换,这种意识流拍摄手法相当小众。
6.配乐简直牛逼,加上李谷一老师那个嗓子,配乐高于电影系列。
结语:非电影爱好者没有看的必要,电影学院生必看。顺便了解一下大导演黄健中,哦,对了,他后来拍了一部电影叫《过年》。
5 ) 重温“小花” 拍案惊奇
重看“小花”的初衷原本有三:一是看三大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当年的青春靓丽形象;二是搞清三个主角之间真实的兄妹关系;三是在电影场景中欣赏那两首好听的歌曲。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居然如此之好,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击节赞叹。
可以说一个好电影的元素它都具备。首先是故事情节好:作为战争片,它并未对战争本身着墨很多,而是描述了战争背景下兄妹三人的离奇身世,是一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美好故事。最让我称奇的是电影拍得出奇的美,一反我心目中老电影尤其是战争片拍得很硬的印象:一片烂漫的山花,慢慢传来人物的话语,随着山花不断虚化、人声愈加清晰,人物渐次走入了镜头――这种人声景交融时空交错的场景在片中不断出现,非常有浪漫主义的意境。音乐好听是有口皆碑的,但凡对老歌有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两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当然还有好演员:陈冲、刘晓庆那时是那么清纯漂亮,二人后期的发展作为真是糟蹋了当初的形象。有这么两个好妹妹,唐国强估计是全国人民嫉妒的对象。总之,一句话,故事好、情景好、音乐好、人长得好。
让我们记住该片的导演张铮、副导演黄健中。张铮后来销声匿迹,黄健中仍然活跃在影坛,虽然关于此人的负面新闻曾经沸沸扬扬,但让一个导演得以留名的是他所拍过的经典影片。作曲王酩,他完成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电影插曲。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点――那个年代的战争片不懂审美。甚至,我现在看来,历经这么多年的现代美学教育之后,我们当代导演也拍不出这么耐看的类似题材片,“理发师”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西方诸如“珍珠港”之类的战争爱情片也根本不值一提。“小花”完全有实力获得我心目中的最佳战争片、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也是最佳导演和男女演员的有力竞争者。
6 ) 再看小花
今天,重温这部影片,我依然是泪流满面。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确实是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向上。 透过泪水,一个健美的浓眉大眼的女孩子热泪连连地走在行军的队伍当中,惆怅地寻找哥哥,可她没有找到,她的失望和悲伤是用那一句常常的吟唱来表述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吟唱,深情、舒缓、优美,声音本身如同百灵般清脆、悦耳,女主人公叫做小花,悲苦的身世让她不得不一再寻找失散多年的当兵的哥哥赵永生,哥哥英武勇敢,与年轻女游击队长何翠姑一同战斗着……片首的那首著名的《妹妹找歌泪花流》如同一首叙事诗,含蓄深沉、意境高远,电影语汇也及其现代和艺术,意识流的手法第一次在改革开放之处彰显银屏,而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贯穿整个片子。
7 ) 2023年华表奖兄妹三人再聚的一点感想
1979年,电影小花上映后,在大陆红极一时。三位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成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大众偶像明星。
那一年华表奖前身——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的首届,颁发给了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三个人。邓颖超亲自莅临,黄镇颁发奖项,规格之高后世罕见。
现在看来当年这个奖含金量真是高,真正地做到了“鼓励年轻演员”,这三位从那以后狂飙突进,成为影坛中坚。刘晓庆演出了芙蓉镇,陈冲演出了末代皇帝,唐国强演出了高山下的花环。刘晓庆成为了电影“一姐”,唐国强成为了电视剧“一哥”。此后还有青年影人超越他们三个的高度吗?
45年过去,他们三个首次相聚在华表奖的颁奖典礼上。让人有那么一种离家的孩子又回来,但也不再是少年的伤感。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