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亲切又熟悉的名字,不光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挚爱,更是我们从小到大、相濡以沫的至亲;而摇滚,则深受特殊群体的喜爱,以颇为大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以及激情洋溢的节奏著称。当妈妈遇上摇滚,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影片《妈妈不再摇滚》,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透过三位主人公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境况,诠释出了标准的答案。
苏岩是远近闻名的骨科大夫,以医术高明著称,尤其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辞职离开了医院,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过着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李亚楠是个单亲妈妈,每天混迹于各大酒吧,是摇滚乐队里的主唱,墨镜、皮衣、染发,穿环,身背电吉他,开着拉风的老爷车,全身上下写满了叛逆二字;李浩宇学习成绩一般,但有一颗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心,一心想着参加马拉松比赛,为了比赛开启了特训。可以说,三个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他们彼此的命运,并将三个人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车祸,李浩宇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觉,求医无门,从此意志消沉,变得沉默寡言、脾气暴躁;而车祸的发生,与母亲李亚楠息息相关,孩子的遭遇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不光愧对孩子,更是要想方设法帮孩子重新站起来;医生苏岩背负着沉重的“心理罪”,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成了他心中的梦魇,从此开始逃避社会、逃避生活、逃避眼前的一切。可以说,这三个人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在失败中,他们歇斯底里、无欲无求、郁郁寡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现实所桎梏,陷入生活的泥潭,都在苦苦搜寻着解决办法,等待着打开枷锁、重拾自我的那一天。
儿子、妈妈、大夫的经历和遭遇,很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身上,并没有主角光环,都被生活弄得遍体鳞伤,他们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经历挫折与坎坷、痛苦和失败。但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生活的迷雾中努力找寻真正的自己,面对着来源于现实的重重困难,他们也会不知所措、也会精疲力尽、也会一筹莫展,但对未来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仍然鼓舞着他们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妈妈不再摇滚》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有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视角,以及他们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内心的转变,从脆弱到宠辱不惊,从坚强到意志坚定。顺境之中谁都可以如鱼得水,而逆境才是最考验人的。看三位主人公的逆境人生,看他们在大银幕前的一举一动,对观众而言很是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和围城。
孩子、妈妈、医生,三个人代表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少年、青年和中年。少年不知愁滋味,只需上学读书即可,困难都由父母来解决;成家立业后才发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为了家人而努力打拼;人到中年,家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都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都需要自己苦苦坚持……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都会迎接不同的挑战。三位主人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努力找寻自我的故事,也给大银幕下的我们提出了思考题,如何破解生活的烦恼和现实的忧愁?不妨到影片中寻求答案。
看电影《妈妈不再摇摆》不仅能直接感受到作品浓厚的情感和励志气息,更能体会到创作者们赋予主要角色身上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对父母亲情这一人类最伟大情感的敬意和感叹!
故事里的女一号是一位渴求音乐梦想多年的摇滚歌手。但时运不佳,总在商业认可与地下演出的窘境间苦苦挣扎。而更让她困惑的是,除了事业和梦想的难觅归属之外,还有身为单身母亲的种种日常生活中与爱子及其学习环境间的摩擦。亲情间的磨合也好,社会之中的摩擦也罢,摇滚妈妈豁达开朗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却也能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着无父可依的孩子。而从小学生大小的儿子视角,摇滚老妈的社会位置以及音乐梦想,显然越来越不靠谱,甚至小大人儿还为老妈的家长会时要穿的“正经衣着”操心。
但世间总会有那么多让人难以释怀的不如意,甚至是磨难要历练你、考验你。一方面是老妈的音乐梦想再遭重创——即将可能要签约出唱片的好机会被恶人搞砸。另一方面,儿子即将实现的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梦想,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给彻底击碎——小小的年纪双腿瘫痪,行动只能靠轮椅。
从编剧的视角看,矛盾冲突的营造除了客观条件的困难重重,到主观能动的全力以赴,引领着全片的情感走向。摇滚老妈不再摇滚,而是借来了好友的车,带着轮椅上的孩子满世界的“寻名医觅神药”。而在“世界的另一头”,名医终于找到,却也是个苦难中的灵魂在孤苦地挣扎和自赎之中煎熬。
导演的手法,虽始终追求朴素的写实视角,时而却也有带点诗意的超现实跳动。曾经闻名遐迩的名医,竟只身在偏远的小黑屋里苦命避世。千纸鹤在摇曳昏暗的光线里,闪着丝丝的希望之光。原来,不幸的世故让名医在此丧子,却也终于有幸在余下的生命里遭遇摇滚妈妈的倔强和坚持!
影片至此,于悔恨感浓厚的亲情间,也倾泻出更加浓厚的关心下一代的深刻意义。亲情和梦想,人生与生命,都至关重要!
导演马建军当年一部传记片《白方礼》留给人深刻印象,感动无数平凡人。此番《妈妈不再摇滚》则以另一种写实主义的手法,用温情加励志的效果,关注当下普通人的不普通的生活现状。家庭教育、交通安全,以及对中年人人生困惑与执着的探讨,都有着比较深刻的力道。女一号邵淑环似乎是初次触电,却也是亮点频现。机车服、耳钉儿、唇钉儿……摇滚范儿十足。《炊事班的故事》里的“一班长”陈铮堪称是驰骋大小银幕多年的老司机,对名医苏岩的角色可谓驾轻就熟。另外,无名小镇里的几位打岔大爷和二货店主,不仅脸儿熟,且自带笑点。调剂全片节奏调功不可没。
电影《妈妈不再摇滚》讲述了热爱摇滚的单亲妈妈李亚楠,在儿子李浩宇遭遇车祸瘫痪之后,放弃了自己挚爱的舞台,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的痛苦历程。影片的题材很新颖,切入到一直追寻音乐梦的中年女人身上,这个群体,看似小众,却有其强大的存在价值。这两年,随着网综《乐队的夏天》的热播,我们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摇滚乐队和摇滚人,也知道他们这个群体,都是充满个性、张扬自由的存在,《妈妈不再摇滚》中的李亚楠也不例外,能够有机会演出,甚至能够出唱片,几乎是她梦想的所有。
玩摇滚的人,和这个平凡的世界的芸芸众生,注定是有一些不同的,这一点,在片中李亚楠给儿子李浩宇开家长会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兀和突出:本来就迟到的她,并没有按照儿子的嘱咐换上"正常"的服装,而是顶着自己的舞台范儿就来到了教室:染成金色的长长的烫发,一身的皮衣皮裤,脚蹬高筒皮靴,还有特别颜的妆……这一刻的她,不仅造型"骇人",而且在家长会现场就和老师呛了起来,可谓是相当的特立独行了。
说到这里,战台烽就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大家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一直站在身为摇滚女歌手的李亚楠这边,还是曾经有那么几个瞬间,你们也将她视作异类?无论怎样,这么与众不同的她,却也在儿子重伤之后,承担起所有苦难母亲都会承担的痛苦、焦虑与落魄。当生活的重击,将一个自信如骄阳一样的摇滚女歌手打落凡尘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感到遗憾和惋惜,因为,我们都曾经面对过梦想的破灭,而李亚楠,则是主动放弃了她所有的热爱。
整部《妈妈不再摇滚》的一大看点,是影片中的母子情,李亚楠和李浩宇之间的关系,从开篇的亲密无间,到车祸后儿子的对抗与埋怨,以至后期的和解,这个过程,并不短暂,也不简单,毕竟,对于李亚楠而言,儿子的受伤,和自己将儿子一个人留在车里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面对儿子的原谅,她却陷入了更长久的悲伤:"我差点就杀了他,他却原谅了我,有时候我都恨我自己,我不配当这个妈妈……",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人动容。
当然,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便是著名的医生苏岩,这个本该是天之骄子的医学奇才,却在自己的孩子不幸亡故之后,一蹶不振,成了龟缩在小镇的校园里不修边幅的犀利哥。其实苏岩和李亚楠算是一对苦命人,两个人都遭遇了爱情的失败,也经历了子女的生命危机,只不过,李亚楠始终锲而不舍地寻找各种方法求医问诊,而苏岩则完全放弃了生活的希望与生存的信心,当一个医生,不再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这和一个摇滚女歌手离开自己的事业圈,又有什么区别呢?
《妈妈不再摇滚》还是有许多悬念的,虽然在李亚楠千辛万苦找到苏岩,又费尽心机让他给儿子治疗之外,两个人各种怼怼怼的日子,却变得越来越有默契感,究竟他们能不能走到一起?这是影片悬而未决的一个议题,毕竟,同命相怜的人,更容易抱团取暖,而《妈妈不再摇滚》这部影片,则是和我们所有的观众一起,探讨生命的真相,探讨生活的本质,探索梦想的价值,它所传递的正能量,以及"人生并不完美"的箴言,和我们一起"抱团取暖"。
电影《妈妈不再摇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孩子要比想象中的乐观坚强,有时候,大人也未必就能做得到。一个单身妈妈成长为独立女性,需要身披一身倔强的外衣,恰恰玩摇滚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而事实上,她所忍受的痛苦,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只有在深夜醉酒之后,方能体现出她最不想面对的脆弱。而当孩子面临双残疾的时候,才让人感受到为母则刚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孩子和单身妈妈在寻医治疗双腿的过程中,互相救赎,最终让人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另一种姿态,你想要的生活,就尽力去争取。
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表达出来,不是没有表达能力,而是缺乏表达的自信。妈妈本来是喜欢钢琴的,却一不小心弹上了吉他,摇滚,看似用一种嘶吼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想要掩盖自己最为脆弱的内心。但是,也正是她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甚至成为家长会上的一个异类。孩子有时候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妈妈,那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读懂妈妈的内心,所以,当孩子举着双拐在医生家门上贴上妈妈电话的那一瞬间,突然间让人泪眼婆娑,这是孩子突然间的长大成人,也是经历了双腿治疗过程之后的一夜长大。和之前妈妈参加家长会时羞愧的用书挡住脸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欢笑之后,多了一层更为丰富的表达,只有沟通了,只有经历了,只有陪伴了,亲子关系才能更温馨动人。
妈妈在遇到医生之后,也开始了自我反思,到底她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她用心去发现,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开始相信人,又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春。同样,妈妈的改变,也让观众意识到,其实,当感情受挫的时候,家庭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永远只活在痛苦里,而是需要面对新的人生,达到与自己的和解,遇到真爱,就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人们常说,成年人的崩溃,就是一瞬间的事,医生的失子之痛,和摇滚妈妈的救子心切,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当使命和责任达成一致的时候,最终他们都在这样一个百转千回的过程中,治愈了受伤的心灵。
鼓励人们成长的,往往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热爱。孩子热爱跑马拉松,所以他更明白不能失去双腿的重要意义,所以当自暴自弃的时候,小女孩的出现,可能就是他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在这样一种抉择与纠结中,他选择了继续忍痛治疗。摇滚妈妈一直都在寻找自己想要的那本书,她那哪是在寻找书,分明就是在寻找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方向,一直迷茫,一直倔强,最终,还是因为百般热爱,成为了一个创作人,从摇滚到写书,她找到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让自己回归本来的面目。医生也一样,她用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别人的伤痛,同样也治愈了自己,人生路上,总会有遗憾和挫折,你自己若是不坚强,没有人替你扛。
“在生活的汪洋之上,靠什么才能寻找到那情感的孤岛?”
这句话来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什么看这部《妈妈不再摇滚》会想起蒲柏这句话,因为比起很多饱含情感的诗人,蒲柏的风格,清汤寡水,语句工整,情感内敛,但很多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他是一位格言大师,牛津语录词典中收录了212条蒲柏的作品精辟语录。如“只有少量知识是危险的”,“人皆有错,难能宽恕”,“正确的学习造就男子汉”这些,都是蒲柏的。
感觉蒲柏的风格,跟这部《妈妈不再摇滚》很像。
这是一部描述亲情的电影,确切的说是母爱,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感觉,与传统意义上的讲述母爱伟大并刻意煽情的作品有些不一样。电影的主题基调其实就是两个字:冷静。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是对于电影的主角的心态。
作为一部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作品,个人认为,生活类电影,在这个市场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话题性作为立足点,不但可以突出话题之下的生活质感,也能吸引观众眼球。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就连同期的《盛先生的花儿》也是因单身女子意外怀孕而引发的事件。
《妈妈不再摇滚》也是如此,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母子”之间的故事,其实很有代表性的,一位玩摇滚乐的乐队歌手母亲,无论是打扮还是思想都剑走偏锋。虽然是个性化的母亲形象,但对待孩子问题上却是共性化的特质:就是代表了过于忙于事业而忽略照顾儿子的家长形象。而正是因为她的疏忽,导致一次意外,然而几乎瘫痪。而不顾一切的母亲,为了救治儿子,找到了在小村落隐居的著名骨科大夫,从而牵扯出另一对家庭的故事。
苏医生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则是另一个代表,他为了让儿子能够早早独立,继承自己的事业,从而经常带着儿子去深山采药,但一次意外却导致儿子坠崖身亡,过于自责的他,从而变得整日疯疯癫癫。
个人认为电影中塑造的两个家庭,摇滚母子与医生父子的关系还是很有代表性的,这就是“中国式情感孤岛”,通过两个家庭两代人的关系,来带出整个社会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也涉及到了妇女儿童、交通安全、甚至代际和解等方面的生活话题,可谓极为接地气。
中国讲究“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中国,语言是维系关系中里最厚重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就像《一声叹息》里,爱情在多年之后,变成了“左手拉右手”,可想,而父子之间的亲情,在多年之后,也变成了语言之间的维系,没有交流,何谈亲情。
所以电影中,两个家庭的相遇,一位是绝望的母亲,一位是疯癫的父亲。二者的互为帮助,通过“互诉衷肠”,逐渐解开了对方的心结。这就是该片接地气的地方,因为他们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但都站在了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完成救赎。但是,这两个家庭又何等相似,为什么只有对方才能帮助自己,自己的心结只有对方才能解开?这是中国式亲情关系的写照,所谓旁观者清。
尤其是那段雨夜戏,当孩子的腿能动的消息传到了苏医生的耳朵里,兴奋的他忘掉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荣光,但他猛然间发现自己儿子的遗物,瞬间又进入到癫狂时刻,来到儿子坠崖的地方,险些丧命。这段戏堪称全片的转折点,让母亲帮助苏医生面对新生,而苏医生则回馈对方,让对方的儿子能够重新站起来,以弥补自己对儿子的愧疚。如此互相帮衬的剧情设定,对电影角色的双方,谈不上颠覆人生,却能改变现有状态。
电影中将故事主题呈现在台面上的,其实正是对于若干人物形象成功的点染与塑造。母子之间代际和解的互动,用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所表现出来。而孩子与患病小伙伴的故事,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但其实是衬托作用,用孩子的天真衬托成年世界的驳杂,孩子们天真无邪且乐观的情感描写,而成年人却死活也走不出昔日的阴霾
最终,亲情落回到起点,结尾母亲带着孩子驱车离去,苏医生在弹奏一曲钢琴曲为他们送行,苏医生不再自责,母亲不再摇滚。
回到开篇,理智是罗盘,情感是大风,而在风浪中前进的动力,还差一张风帆,就是“交流”。代际之间的交流,维系理智了与情感之间平衡,在《妈妈不再摇滚》中,用“理解”这根纽带达成了代际的和解,电影的结局是积极的,当儿子艰难的在马拉松赛场上蹒跚时,给予我们积极又温暖的力量。因为这是一部现实作品,用生活化的故事去反衬现实,要好过虚无缥缈的煽情。
剧情感人,感谢导演和编剧为我们呈现这么优秀感人的电影,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她会有许多的改变,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摇滚梦想,也找回了自己的作家梦,影片中母亲和孩子相互救赎,相互鼓励,相互改变,母亲的一切行为不能说是正确,但全都是基于爱,母亲复出一切努力为儿子恢复双腿,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如果摇滚的定义是穿皮衣打鼻钉的话,那这个妈妈一直很摇滚,不再摇滚的定义就很迷惑
我也听摇滚,还是有点感触的
唯有母爱最伟大,这个冬天温情治愈
看海报我以为绿皮书出第二部了,淦!
一年前看的——这么好的片不给负五星太可惜了!演职员,剧情,台词,全是极高烂片水准,全是违反常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一般般吧,没啥亮点,又不能说难看,但我真的看不下去
浙江商贸来咯,是学校安排播放的,大家一起看,主要是,还能请到女主角!爱啦,电影倒是有点奇怪?钢琴是怎么到山上的?。。
呃,好一言难尽。最后在山上弹琴那一下有点感动。
哈哈哈,哈哈哈
和悦悦妹妹和琳姐,在家里,大家度秒如年地看完了,看完后长松一口气无言鸟兽散睡觉了,有一星是因为大家的吐槽,太好笑了,谢谢这部影片
可以不用那么烂俗
开场几分钟,想打人。有这样当妈的吗。导演究竟想说什么。
质朴。
神奇的邪典片
不知道为啥我也看完了。结尾感动,就这样
不知道为啥我看完了。
作为亲情片我打零分 作为喜剧我勉强给了一颗星 唯一能看的喜剧梗还是copy夏洛特烦恼的 特效做的甚至不如学生作品 车祸特效一帧一帧的哈哈哈哈哈哈 星空靠p 打雷靠p 我感觉我看这部片会天打雷劈 老套剧情烂片中的金牌王者 蒲公英的飞行特效太牛了 真的是一整朵蒲公英在飞诶 谢谢你带给我两个小时的快乐 太摇滚了 我被滚到了 天雷滚滚 这样的片子拿来学校里放吗 太牛了吼 制作组去拍喜剧吧 一定能在喜剧界有所建树的 么么哒
我觉得这就是骗票房的!
太难看
1分给电影1分给演员1分给学校1分给身为金华人当这部片子在学校播时就已经不用猜电影品质了,不过作为老少皆宜的电影,还有主角的热情,确实添了不少气氛。这是第一次和班里同学一起有了电影院既视感!!!很喜欢主角,很感谢学校,很看好辛苦的制片方,加油!金华! ——实验SM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