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19
今天,在中美外交谈判桌上 杨洁篪主任对着美国务卿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而1919的顾维钧先生,满腔的热血被现实痛击,在巴黎和会上连维护国家的基本权利也没有,他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是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1840年到今天,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了,181年忍耐的苦痛已经够了,新一代的国人必然会昂首挺胸、自信地坚定地走向未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有血气的民族,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人以为我们越来越没有民族心,但这其实只是因为这种气息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可一旦有人攻击或是侵犯我们,中国人也必定不会屈服。 民国时期,中国虽然是一个有四万万人民的“大国”,但在国际上,中国的地位远远抵不过加起来还没有中国人多的英、法、日、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五位代表前往巴黎,参加和会,一场道貌岸然的分赃会议。 顾维钧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但我同样也很受肖克俭的触动,这不代表我对他的赞赏或者是反对,这仅仅是我对他的行为十分理解,也不觉得有奇怪的地方。肖克俭应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角色,人们无法否认他的爱国情怀,却对他的方式和手段并不认可。捐生殉国这种行为单纯看确实是过激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周围一切无法改变,发现一切行为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已经没有办法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候,对于正直不阿,性格刚烈的人,这似乎成为了唯一种可以影响到对手的,唯一一种可以坚守立场保护想保护东西的途径。 当时我几乎潸然泪下,但还是忍住了,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笨拙的人,拼命的留住拼命的保护一些东西,但结局总是不好的。 通过这些激烈的方式,往往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结局,他的死对那些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国的人并没有任何影响,应该说一个并非挚亲挚爱人的死很难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不过这么说确实显得我是个毫无同情心的人。生活给每个人带来了很多东西,就这样剥夺掉这一切,是非常残忍的。但说来惭愧,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些的影响,只有在恍惚间,想起这件事,感叹一句世事无常,再无其他。 相比较肖克俭的做法,顾维钧的做法更让人欣赏,他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抗争,他用那一个雄浑却单薄的嗓音在国际上发声,以一人之力面对所有的艰难险阻,这样的举动确实十分光辉伟大,每一次争辩的场景都亮点不断,每一次争辩都忍不住拍手称快,在观影中因为民族情绪不断高涨,顾维钧在我心中犹如神明,但现在,坐在写字桌上,认认真真的提笔来写,却开始怀疑他的真实性,以一敌百,力挽狂澜,似乎这样的英雄形象更受人喜爱和追捧,经过这样的加工和改编,让电影更具艺术性,但历史需要真实。 而后我了解到,历史与这相差无几,只有些细微的改编,一颗吊着的心这才落下去,我想感谢的顾维钧,本不是电影里的顾维钧,但没有电影里的顾维钧,我也不会知道历史上的顾维钧。电影,呈现我们不知道的历史。
勿忘耻,方知荣。
影片再现了100年前的那场巴黎和会的些许片段,让100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当时中华儿女的无助与无奈,弱国无外交,即使外交家能有理有据的在和会上慷慨陈词,但赢得的只有掌声,帝国主义列强们该怎么欺负弱小还是怎么欺负弱小,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一件卑微的事情”,想要获得地位,除了让自己变强,别无他法。我们庆幸,49年的中国站起来了,经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不再是东亚病夫,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我们已经蒸蒸日上,越来越像大国,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让外交部越来越底气,而不仅仅是严重交涉,强烈抗议不满。
外交家们的据理力争,极力斡旋,没能挽回和谈的失败,可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政府催促他们签字,民众的怒火涌向他们,他们有什么办法,即使是所谓的战胜国,已经被帝国主义欺负了那么久了,有哪个国家会把当时的中国放在眼里?现在还记得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陆征祥等列为卖国贼,似乎有些欠妥。
在英法美的眼中,1919年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他们曾经宰割国的国家,一战只是他们在欧洲打成一锅粥,无暇顾及东亚的利益而已,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无可厚非。
作为战败国,德国被列强瓜的瓜,分的分,就像影片开始法国总理说的那样,要把德国这只柠檬压榨干,他们是压榨了,可后果呢,压榨出了一个希特勒,压榨出了一个德意志帝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祖国的七十华诞,我们应该高兴,也应该庆祝,但也要铭记那个1919年,是你的,也是我,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1919,愿我们的中华屹立于世界之林,繁荣昌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19,而是更多的像现在的蒸蒸日上的19。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让我们打到一切纸老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希望祖国不仅仅是复兴,而是在复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繁荣真正的千秋万代,耀眼于宇宙。
据《我的1919》的编剧们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它是关于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这是一部献礼影片。”但是,考虑到正面表现五四运动之“陈旧”,与巴黎和会之“新鲜”,他们决定改弦更张,认为这也“完全可以涉及这个命题作文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李大钊变成了顾维钧” [1]。的确,看起来这部影片的结尾是在坚持“扣题”的:出现了老套的民族主义符号“长城”,同时下方字幕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点,中国革命从此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依然是这个来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官方历史叙事。
然而,MZD是怎样论证这个分界点的呢?MZD的理由是,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的罢课发展为商人罢市,最终进于工人罢工,于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就是这一意义上,五四运动成为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出现的先声;中国革命找到了它新的主体。这样的论证,当然带有着强烈的目的论和政治性,当然是在给本政党夺取政权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做论证;然而,剥去这意识形态的外壳,我们依然能从这个论述中看出智识上的合理性:在这个新生的中国的历史叙事中,顾维钧等人在巴黎的抗争,不过是人民群众在国内的运动的背景;外交家们在舞台上的腾挪闪躲只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出场的召唤者。而在行动着的大众性运动中,“中国人民”这一历史主体逐渐浮现;他们终于选择“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而不再向帝国主义者撒娇,从而实现了对民族国家中国的再造。在这里,“国家”在根本上是由“人民”所造就,用法国大革命时的术语,“积极公民”的集合即行使主权的“人民”,是一个优先于国家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才能够被论证为超越了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指向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可是在《我的1919》结尾这段字幕中,上述文字后却使用了另一种话语来表述“五四”的转折点性:“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这最后的一个“不”字,是在前面的部分消失后突然跳出来,字体加大;这样看来,所谓“历史转折”或“分界”的意义,也就不是新的历史主体的出场,而是早已存在的那个实体“中国”态度的转变。这个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不”,难免让人想起在1996年出版,在本片推出前后风靡一时的政论《中国可以说不》。
有论者指出了本片的“个人化视角”,并论证说,这一视角主要由插入顾维钧的第一人称旁白来体现。他并对此大加称赞:“在过去的一些影片中,个人的尊严往往被民族尊严所掩盖;它倡导的观念是:只有民族国家有了国际地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才会得到尊重…但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并没有因此获得足够的尊重…”然而,有趣的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在国外必须受到“尊重”,这种要求国家民族身份可以转化为每个国民个体在他者面前的更高价值的话语,其实比所谓“集体话语”更具有进攻性,因为这恰恰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话语!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列强那里几乎合法化了他们在十九世纪发动的几乎每一次殖民与帝国主义战争!“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我的1919》所选择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新鲜”,它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面改写MZD话语下的五四认识乃至中国历史认识的框架。而这一框架,绝不是像某些人从自由主义立场上发出的欢呼那样,仅仅是一种“拨乱反正”,是重新树立个体在历史中闪亮的价值这样简单;它所有意无意配合的,恰恰是已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后的中华民族,再次向“empire”出发的脚步!
在《我的1919》中,历史的舞台中央再次交给了资产阶级的外交家们;而“群众运动”则被化约为由何政军扮演的肖克俭所象征的少数人密谋或是赤裸裸的暴力:他先是率领一小队华人在会上外抗议和会对中国利益的无视,后又与朝鲜革命者合作,来爆破日本使团在巴黎的驻地。顾维钧教训这个虚构的,“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人物:“你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果然,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最终,肖克俭只能以一死相抗,在凡尔赛宫外自焚。影片中,这一自焚在国际舆论上的反响没有进行任何交代(哪怕是负面的交代,比如在报纸角落里的一个豆腐块,或者某个外国人物的“可惜了”、“太蠢了”之类的评价),而只表现了他被安葬在一战华工墓园里,陈道明扮演的顾维钧和肖的妻子、许晴扮演的“梅”在他的墓前祭奠的情景。
顾维钧为到肖克俭的选择而痛惜震动,同时也受到了众多华工埋葬在华工墓园这一事实的启发和感染;于是在后续的会议上,他成功地使用了华工墓园的照片作为论据,向与会者证明了中国对于协约国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于是,在片中,何克俭所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行动者,被成功地归位为衬托顾维钧事功的背景。被MZD颠倒的历史终于再次正过来了,以至于评论家韩小磊欢呼这是“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2]最终,像肖氏这样自觉地为群众运动奋斗的人,和一战中的华工们被动地卷入时代洪流的人,不仅在肉身层次拥有着在巴黎郊外的相同归宿,而且在精神层次上其实也只起到了一样的作用,那就是成为顾维钧这样的精英人物在国际舞台上捍卫中国时所使用的一个“论据”。五四运动中登场的“无产阶级”或别的什么行动者,与欧战中的“华工”,都不能自己创造自己活动的意义,而必须有待顾维钧们来帮他们完成!
然而,历史的眼光是讽刺的,西线的华工们确实未曾有过把自身政治化,为自己创造意义的机会;但东线的华工们却有过,而且也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不仅仅在国内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还在俄国革命中成为红方的一支主力军,以至于白方提出了“犹太布尔什维克用中国人和拉脱维亚人屠杀俄国人”这样的切齿咒诅。
恰恰也就是这种对群众运动的认识,让作者构思出了这样的场景:顾维钧被要求不在和约上签字的华人包围,由于不愿提出不签字的保证,他遭到了群众的围殴;而这时,早已对他心生爱慕的房东女儿让娜冲出来,大喊“他比你们所有人都勇敢,都有责任感”,救出了顾维钧。对于以陈道明的形象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顾维钧们来说,相比使用暴力来妨碍他们的事业的群氓,异国女性的崇拜倒是一种最好的保护与慰藉了!说到底,陈道明的顾维钧的“个人”形象,恰恰是一个重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人物的自我形象;它是富有魅力的男性,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角色,足以赢得西方女性的青睐和崇拜。
让我们暂且离开对影片和会之外的情节的分析,走进和会的现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1月28日的十人团会议上的无底稿演讲,是他外交生涯的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闪耀的那个亮点。根据顾维钧本人的回忆,他的演讲内容是强调了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沿革中对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山东是中国的圣地”。然而,在顾维钧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记载他曾经由这个认识出发,进一步把“山东”与“耶路撒冷”相比拟,也没有提到他曾用“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来论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而只是说自己的演讲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美国国务卿兰辛上前与他热烈握手,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也为之鼓掌。尽管本片采取了顾维钧个人回忆的“视角”,同时在多数情节中,使用顾维钧的回忆录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资料来参考,却唯独在这个“山东-耶路撒冷”比喻中,没有按照顾的回忆来处理!
根据台湾中研院学者,研究北洋政府外交史的权威唐启华在《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一书中的考证,顾维钧在和会中不曾提出过“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之类的比喻,这“应系报纸报道时之夸大渲染。”然而,在巴黎和会前直到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舆论中,将“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的提法却是广泛存在的;笔者所见中,最热衷使用这种比附的,是梁启超及其领衔,有其身处的所谓“研究系” 背景的国民外交协会。在1919年5月发表的《国民外交协会宣言》中称:“山东何地也?…此邹鲁之名邦也,此孔孟之圣迹也。以我国之耶路撒冷,为数千年民族信仰之中心,吐露文明之源泉..”[3]。而更早可见的类似说法,则是梁启超个人在自赴巴黎,声称欲为和会中国代表团后援时,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山东为我国之耶路撒冷,而其地势横亘南北,握地势之要枢”[4]。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认这个类比是否确实出自梁任公的师心独见;但在五四运动的现场,这个说法显然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广为人们所接受。
我们还不能考证出,“山东-耶路撒冷”这一比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顾维钧的这次演讲挂钩的。事实上,梁启超与顾维钧所倾向的是不同的政治派系。然而,这一比喻被广泛挪用的这一结果,或许足以启示我们,把“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是从一战结束到抗战开始期间,从梁启超开始的众多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广泛接受、传播和讨论的一个“母题”。甚至,我们还可以猜测,这种比附,连着这种比附中耶路撒冷应该毫无疑义地属于“西方”的认识,正是中国当时文化界的一个“共识”。
中国知识分子们之所以愿意采信这个很可能是来自知识界内部根据梁启超等人的相关比附敷衍而成的传说,恰恰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是极具说服力的,是可能会折服下到《费加罗报》记者,上到克里蒙梭的西方人的;然而这也就确实暴露了那一代中国资产者的“德性”。而在1999年的这部《我的1919》中,回到历史舞台中央的陈道明的顾维钧同样大声地把这句未经确证的“名言”讲了出来,并且正是靠着这句话赢得了现场的各国政要的主动握手。据黄建新说:“他的那个演讲,我最起码看到有几十份资料记载,都是美国总统带头鼓掌并且下来和他握手,然后就是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包括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都下来和他握手。我们影片的外交顾问看到这段时曾提出疑问,他说,我不了解这段历史,但从国际惯例来说一个总统不可能下来和他握手…这等于总统表了态..我们保留影片原来的情节.我是从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评价他..”[3]那么,他是不是同样也曾经看到了对于“山东-耶路撒冷”论的不同说法的材料呢?他是否同样是为了顾维钧的“文学形象”来决定了对这一比喻的取舍呢?他是不是也和梁启超们一样,产生了跨越中间这几十年的第三世界革命插曲的共鸣:这个“山东-耶路撒冷“的比喻,是多么巧妙啊!该对”西方“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呀!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在那个一九一九年的世界,大英帝国刚刚在阿拉伯起义者配合下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黎凡特,“收回”了西方所“不能失去”的耶路撒冷;在巴黎和会上,阿拉伯人是不会有代表的;会上的“东方人”大概只有中国人与日本;而《贝尔福宣言》也在一年前刚刚发布,替整个世(欧)界(美)“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已经慷慨地宣布将允许欧洲大家庭中多余的弃儿犹太人在这里建立“犹太民族家园”,遂行“西方”对这块圣经诞生之地的“开辟”。在这样的背景下,用“耶路撒冷”来提醒西方列强,山东同样该是中国夺回的战利品,而不该让日本染指,就像巴勒斯坦不能交给阿拉伯人一样,这是多么振聋发聩啊!对于一代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更弱的民族的权利毫无疑义、理所应当地应该作为被交付的筹码;他们所叹息的仅仅是把中国也划入到这样的行列中去而已。可惜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漂亮的答词没有能够打动“世界”。归根到底,顾维钧把中国想象成“西方”,然而,中国在一战中的事功却显然更接近那些为新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流血的起义的阿拉伯人;而日本,才是那个和“西方”同构的真正胜利者!
而世纪末的,渴望自己作为“个人”被“尊重”的新一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他们通过这个作为他们自我形象的身着华服的“顾维钧”,用陈道明充满男性魅力的磁性、沉稳的声音再次说出那句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这句话的魔力更加深信不疑,以至于使用了这样的情节来强化它对“西方人”的有效性;片中那个对顾维钧一直冷眼相待,对自己的女儿对顾的崇拜感到不安和耻辱的中国代表团所租住的古堡的主人,被交代为“贵族”之后的房东太太(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她的这一身份背景?为什么在之前要加意刻画她的保守立场?),也在她的女儿从中国暴民手中救出顾维钧后,冲入顾的房间,对他激动地说:“不能签字,那是不公正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回忆起我在小学时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感到的震撼和感动,我不由得开始后背流汗了。以陈道明的形象回归历史舞台中央的顾维钧们,他们所一直试图在捍卫的,除了中国的山东,原来更包括了西方的耶路撒冷!
而在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和会现场,镜头两次扫过两位穿着英国陆军式样的制服,却带着阿拉伯头巾的人物;这大概是想比拟英国人支持与保护下在阿拉伯大起义后建立的叙利亚、伊拉克等谢里夫家族担任国王的阿拉伯君主国;然而,在巴黎和会中,这些尚未被承认独立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够派出正式代表进入会场的!(尽管费萨尔的代表曾经被允许短暂地出席,以接受五大国代表对其情况的质询)。让历史上不在场的阿拉伯人出现,这仅仅是因为历史顾问的失职,还是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是前者,那为何还要特意让他们穿上英国军装?而如果是后者,天啊!想象一下,真的有一位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当场听到顾维钧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吧!他会不会气得昏过去??
阿拉伯人违背历史的在场,与朝鲜代表团符合历史的不在场,在本片中都得到了看似轻描淡写但又足够醒目的表现,它们共同在说明的是什么呢?
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中接近答案。,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强调了自己当时是用纯熟的英语发表这篇演讲的,而在《我的1919》中,陈道明却在演讲全程中使用中文;他在出发演说前,还特意地声明了这一点,并告知同事“准备一个翻译”。此外,在最后拒绝签字时,顾维钧发表的声明,同样使用了汉语。在这里,巴黎和会的舞台和八十年后那个以汉语为工作语言之一的联合国的舞台出现了奇妙的某种模糊;中国资产阶级这一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后,将可以有资格使用自己的母语大声讲话了——虽然他们所要捍卫的,似乎还是同一个山东,和同一个耶路撒冷。
《新民主主义论》实现了对1919的征服,而《我的1919》又得以实现了对1919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双重征服。据说曾经被抛弃的风采出众的“个人”顾维钧以陈道明的形象归来了;而同时归来的,还有“耶路撒冷属于西方”的认识,以及与“西方”分享对第三世界的权力的认识。绝望的朝鲜革命者进不了会场,见不到大会主席克列孟梭,只好到处安放炸弹;而自信的中国资产者,却已经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喊出“不“,并且经常重复这个”不“了;不只是”不“,甚至已经是”否决权“!所有历史上的中国革命者们,请在各地的“华工陵园”里面安息吧!你们没有办法用你们选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没有关系,陈道明-顾维钧们会完成你们的遗嘱的!在这些假造死亡革命者的遗嘱并“执行”这些遗嘱的精英们的新的意识形态神话中,看似是在对抗抽象“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用来反对抽象“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都一点点地露出了因派尔利泽姆的真面目;而这一切,都可以由这部新时期的“主旋律”大片,《我的1919》,加以见证。
[1]、黄丹、唐娄彝:《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我的1919——<我的1919>创作谈》,《电影艺术》1999年06期。
[2]韩小磊:《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
[3]《国民外交协会之宣言》,《民国日报》,1919年5月10日
[4]梁启超:《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演说词》,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转引自易丙兰:《巴黎和会时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黄建新、吴冠平:《话说1919年》,《电影艺术》,1999年11月
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巴沙尔·贾法里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悲愤演讲,令人印象深刻。是这个演讲的传播,让我知道了一部中国电影《我的1919》。
现实中,巴沙尔·贾法里的演讲,没能避免美英法等国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电影里,顾维钧等中国代表的努力,也没有换来巴黎和会上中国应得的基本权益。一直以来,某些霸权国家,只信奉森林法则,弱肉强食。
在外交上,弱国即使有合理的请求,也常因强国的利益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就常常出现在弱国的合理请求失败之后。这种无可奈何,让人觉得,弱国在外交上的发声没有了意义。
但我认为,面对强国,弱国更需勇敢发声。只有这种发声,才能让外界人士知道,某些强国行为的不公正、不正义,也才能激发本国人民对这种不公的反抗斗志。
1919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历史上,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面对列强的枪炮不断妥协的屈辱史,而现代史是中国不畏外国列强,付出鲜血和生命获得最终胜利的反抗史。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的签字,就是反抗外国列强的第一枪。
电影《我的1919》,以巴黎和会中国全权代表顾维钧的视角来讲述。那一年,中国虽然是战胜国,虽然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孱弱的国力和长期遭受外国剥削的现状,标识出中国无疑是一个挨欺负的弱国。
顾维钧刚到法国,作为外国使节的他,就被一群伤残的法国兵痞殴打了。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升旗仪式上,中国代表们都穿上了特色的汉装,而迟到的顾维钧被迫以衣裳破烂的伤痕之姿出现在了现场。更为不幸的是,原本已经确定的五个中国代表名额,被临时告知减少到了两个。这些下马威和临时的变故,昭示出中国的谈判代表们,在此次和会上维护中国应得利益的艰难。
在同一年的巴黎,还有一群旅居在此的华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在用自己的方法维护着中国的基本利益。组织工人积极反抗的肖克俭,就是那群华人中的典型代表。即使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妻子,也没让肖克俭放松他的斗争。
这些寻找中国出路的先烈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奉献着青春。
巴黎和会进行中,大会组织方故意将中国代表的发言准备时间缩短至一小时。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顾维钧用简明的道理和详尽的事实,揭露了日本的阴谋,表达了中国的合理请求,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众讨论。也是因这段演讲带来的强烈反响,给中国争取的基本合法权益带来了一线转机。
但外交成果的取得,除了与外交官现场的机敏应对有关外,更需要国家的实力做支撑。很显然,那个年代的中国,实力远远不够。
面对国内软弱政府一封封催促签字的电报,面对国内拒绝签字的汹涌民意,面对巴黎华人发出的死亡威胁,面对无法接受的丧权辱国条约,电影中拥有现场决定权的中国外交总长崩溃了。当他和顾维钧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为自己选择离开巴黎的决定留下了眼泪,顾维钧也只能流着泪无奈的说出,还有机会再争取。那个晚归的夜,外交乏力的现状,让顾维钧无法与愤怒的旅法华人正常沟通,幸好有那个法国女人的猎枪阻止了愤怒华人的殴打。
为了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这一不公正事件的关注,肖克俭用自焚的方式进行了最后的抗争。在巴黎和会的签字现场,顾维钧在阐明了中国立场后,拒绝了签字。
中国第一次在不平等文件上拒绝签字的举动,虽然没有在当时捍卫住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不过经历几十年的斗争,中国最终赢得了胜利。
想想,叙利亚大使巴沙尔·贾法里的演讲,虽没能避免叙利亚遭受美英法的打击。但可以肯定,他的讲话一定能引起更多外界人士对叙利亚真相的探寻,并激励受苦难的叙利亚人民,促使他们为最终的胜利付出艰辛的努力。
若您喜欢,欢迎搜索“潜水观”公众号,或识别二维码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在巴黎召开了大会,这次会议本应是全世界各国一同协商建立和平新世界的大好机会,却被以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为首的列强阴谋篡改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一战期间贡献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劳工,这些中国劳工远赴欧洲,在那里他们有效地支援了各国的工作,给一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却被日本代表称之为“中国在一战期间毫无贡献,未派一兵一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顾维钧怒不可遏的对日本代表予以驳斥,赢得了在场众人的掌声,而日本代表也被说的哑口无言。
顾维钧于1888年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交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务,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被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现的两个半外交家中的半个,另外两个是“李鸿章”和“周恩来”。
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虽然同样是战胜国,却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最终也没有在会议上保住中国的山东。随后,国内因此而爆发了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历史不可遗忘,当时的屈辱我们不可遗忘,2018年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紧急会议,当时,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但他发言一开始,美英代表就纷纷离席,叙利亚外交官会后无奈的坐在大厅的一角,这一幕与我们当时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多么的相似。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再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像以前那样任意践踏我们国家的尊严。
青年同学们,五四运动虽然过去了100年,但是我们国家仍然需要继续砥砺前行,不能为一时取得的成绩而止步,而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在于各位同学,我们的国家有西北的荒漠要治理,有东北的经济需要振兴,有南海的主权需要维护,有滇桂黔需要发展,有宝岛台湾需要回归……所以,我们的国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能够结合国家需要,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我们的工作也能够留在历史上,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熠熠生辉。
觉得拒签太酷了: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居安思危,祖国强大起来!
唉唉唉陈道明太你妈帅了!!!!!!!!!!!!【抓住重点好吗亲
道明很帅,许晴也很美。但是结尾那句“中国说不”和“新旧革命”的字幕很假。而且作为历史电影,不懂克制之道,不注重反思,反而像写新闻和檄文似的一厢情愿,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最喜欢的镜头却是烈士和许晴躺在草地上的回忆蒙太奇。爱情多美好,比政治、比信仰都要美好。)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推荐的。面对厚重的历史,作为后人的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从一个受人欺凌的弱国到今天,泱泱大国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切真的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不能退却。反思今天的爱国教育,真的太心痛,太多人只在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民族前进,让祖国越来越好,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接班人,加油吧
肖可俭这样的盲目热血最自私无益。一死什么也改进不了,一辈子能做多少事,一辈子又能为社会做多少事。自以为重于泰山,抛下爱人逞什么英雄!
虽然很欣赏陈道明,但此片政治意图太重。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签不平等条约,顾维钧: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2021年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很惭愧是因为徐涛老师才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多人都不听话没有等到考研结束后再看……),我自己也是学英语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推荐我们看过这种电影。学外语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也许有的人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或是其他职业,你的言行能否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国家?最后说一句,陈道明在电影里帅爆了!!!
第一次鼓掌,为拒绝签字中国人最有骨气我一直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1919-2021顾维钧先生: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杨洁篪先生: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在2021.3.19中美外交日看了此片,真是热血沸腾,我的1919,我们的2021
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本片上映于反帝爱国运动再度高涨的1999年,可与同年的《横空出世》对照观看,后者中也出现了“说不”。以使馆被炸的五八国耻为代表,90年代的“新中国四大国耻”刺激了一代中国人。
看了《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后又看了一遍,一点没快进。被我老师帅出新境界。与陆徵祥争论一段,陆露出软弱,顾欲大声,推门看到十字架硬生生憋回去,后看到陆夫人流泪一段,真是精彩至极!
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巴黎和会期间,顾惟钧的所言所为确实将本应"无外交"的“弱国”带上了“强者”的舞台,而最终结果也足可当得起一句举国同庆,即使只是在列强环伺下的痛苦挣扎。
顾维钧拒签的演讲大概已成为历史老师们必备的近代史教材,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观念很重的国家,违背政府的软弱指令纵然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反叛,但好在顾是在维护更高维度和更长远的民族利益,总得有这样的个体不顾一切去做对得起历史的事,这才是有价值的担当。这样的人,即使在当下,也是稀缺的。
7分。好代表也抵不过猪队友,更何况这个猪队友是自己的政府。耻辱写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被忘记,弱国无外交,自强才能不受欺负。许晴和外国美女的爱情戏属于累赘,剧情过于流水,不够深刻。
虽然顾维钧据理力争,但无论其多么有外交辩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被其他国家操纵着的。陈道明很适合演这个角色。
……-日本代表牧野: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中国代表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弱国无外交,愿祖国越来越强大和美好。
推荐看这部片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拍的多好,而是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国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以及顾维钧这个人。陈道明演的不错,规规矩矩,有素质有修养,基本符合一个年轻外交官的形象,许晴则让人提神醒脑,那时候的她还非常年轻,美的没话说,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魅惑。故事本身让人振奋,也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