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Green Zone”看美式均衡
Green Zone是关于伊拉克战争一部电影,介绍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美军军官找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捏造谎言”的经历。采用类似纪实角度讲述,情节一般。
使我感兴趣的是,该片中所体现的美式权力均衡,即由多个组织来对同一事件进行调查。那个美军军官主要是一个执行单位,即根据情报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藏匿点“查找证据。但多次的无功而返后,他对于所根据的情报产生了怀疑,并进而卷入真相查找的漩涡中。
在一个执行部门内,对所执行的行为有所怀疑,是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面对的管理问题。在美军中,似乎存在一个很特殊的机制,即其执行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进行质疑操作,一种是直接通过军部,即五角大楼;另一个是通过其它情报组织,如本片中的CIA。
如果相信电影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这一前提,我可以认为该片反映了,在美式组织机构中,往往会为了实现权力的制衡而增加多个信息渠道。而在不同组织单元中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向另外的组织传达信息,从而实现信息非封闭性,避免在某个组织中的“信息独裁”。而“信息独裁”有时就是“权力独裁”的基石。
虽然是战场,虽然在纪律性最严密的军队中,权力均衡的思想仍是最根本的。
2 ) 粗犷、颗粒、男人味神马的,最可爱了。
我几乎一看到Matt Damon穿成这样在战场上穿梭(摄影师也在穿梭),就已经很激动了。
在我心中,目前他可算作好莱坞电影杀人机器中我最喜欢的一位。帅气还只是小儿科,男人味最关键。
虽然观影途中我们一直讨论的是米国如何如何坏如何如何贱如何如何过于强势神马的,但最后我能记住的,还是那个晃晃悠悠镜头中无比男人的Matt Damon。
且,竟然有人以为这是伯恩系列的第四部。童鞋,你是怎麽想的?
3 ) 不是由你来决定
抱着看波恩系列的期待去的电影院,结果虽然主演和导演都是原班人马,完全不同的故事。马特戴蒙不再是再生战士,以一顶百,而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支持他的只有一个信念:找出关于WMD的真相。
豆瓣上有人说,别天真了,给布什骗一次,再给好莱坞再骗一次。但是我却同意纽约时报评论家A.O. Scott所说,不晚,刚刚好。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7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在今天的美国媒体上,已经很少看到有人谈论当初是为了什么原因发动这场战争,而开始忙不迭地讨论“民主伊拉克的出现”。这部电影又硬生生地把人拖回到7年前,那些已经模糊的印象又再次清晰起来。在当鲍威尔宣布有确凿证据伊拉克拥有WMD的时候,国会迅速通过了出兵的决议。没有人仔细追查过这些情报的来源和准确性。事实上把萨达姆政权摧毁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缺乏何时的出兵理由。Green Zone就从事后回顾了这个过程。究竟有没有WMD?WMD在哪里?谁给的情报?这些看似当然的问题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但是人们不再关心。“反正事实已经在了,关键是如何善后,而非刨根问底”,电影中国防部官员Poundstone说,“Democracy is messy”,但是他看到的只是政治交易和选举,他并不关心伊拉克人民的生存状况。他大张旗鼓地请回一位流浪的异见人士,却根本不知道城外成百上千缺水少粮的老百姓正在艰难度日。电影的名称Green zone,就是指在盟军总部周围划出的绿色地带(已经被美国人清理了),在那里有游泳池、披萨和冰冻啤酒。
当然电影剧本难免夸张,但是争论美国人去伊拉克的目的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对于马特戴蒙所饰演的米勒士官长来说,开战的理由永远是重要的——正像导演要传达给所有的美国观众的那样;而对于那个我根本不认识是谁扮演的瘸腿伊拉克人“Freddie”来说,这个问题却是“我们的命运不是让你来决定的。”电影末尾有一个他在夜色中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定格画面,我想这就是对于这个民主国家最好的注释。我不由想起去年佩里安德森在清华演讲最后所引用的那段话:
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蹂躏,屠杀,篡夺,他们谎称为帝国;他们制造出 沙漠,然后称之为和平。
原文:
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0/03/12/2271/
4 ) 个人关于伊战的一些思考
推荐!一看导演好眼熟,居然又是greengrass!前一阵才看过他的93号航班,印象深刻啊,看来这导演很不错的样子,于是又去搜了下他获奖的一些影片,于是开始用QQ旋风下载谍影重重3部曲,谍影重重是个动作片吧?居然8分多!期待啊!还有就是发现本片主角是马特·达蒙,谍影的主角也是他,记住啦!又顺便看了下马特·达蒙的简介,看来也是个优秀的演员呐,居然还是个不错的编剧,厉害!代表作《心灵捕手》《天才瑞普利》(裘德洛好像参演了)《谍影重重》三部曲,以后一定慢慢看完!
说说片子本身内容吧:总体感觉不错,是值得推荐一看的,不过并没有力荐的程度,因为毕竟这种题材的片子无法震撼人心。推荐的理由挺简单,看完后能对伊拉克战争有更多的了解,本来我就是抱着更多地了解伊拉克战争的目的去看的,这片子就是我在百度上搜伊战的相关影片才得知的,然后看评分还算不错就开看。
看完确实又对伊战增加了不少认识,也对以往的一些观念进行了再思考。片子中明显地揭露了美国发动伊战理由的虚假,所谓的WMD只是堂皇捏造的借口,帮助伊拉克建立民主自由的政府更是显得可笑,纯粹是布什政府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摆出的说辞,在政客们丑恶的操纵下,无论是美国大兵还是伊拉克平民的生命都显得无足轻重,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是不择手段的。
那个五角大楼的官员只是白宫命令下的一个执行者,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只是听从上面的安排,是政客们操作链条的一部分。不过幸好美国一些部门是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受一些制度的制约,籍此一些官员也得以保持相当的独立人格和判断,比如CIA,据我所知,当时水门事件发生的时候FBI和CIA就拒绝了尼克松的一些过分的要求。所以刚开始的时候CIA能够独立地进行和五角大楼不同道的研究,直到五角大楼得到了来自白宫的命令。
除了WMD的问题,片中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不该继续支持复兴党的将军,是继续扶持他们稳定政局还是就地解散他们的武装?个人认为是应该继续扶持。纵然那些萨达姆的手下或者说走狗们犯下滔天罪行(从那个青年伊拉克人最后枪杀将军可见一斑),但是我仍认为继续靠他们来稳定伊拉克政局是最好的选择,而就地宣布解散他们的武装,宣布复兴党党员不担任所有公职是个愚蠢的决定。
记得片中有个镜头是2003年5月1日布什总统在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对全国以及飞行甲板上的水兵和飞行员发表了“任务完成”这篇演讲,因为伊拉克的常规部队的战败而宣布美军胜利。记得当时观看电视直播的大厅里的人们都表示庆祝,可是在这部电影上映的2010,在死伤那么多美国士兵和对伊拉克民众造成巨大损害的那时,人们难道真的可以说胜利了么?正如片中那个伊拉克将军所说的
“你认为你们在巴格达,所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你等着吧,战争才刚开始”
诚如斯言,布什宣布美军胜利后的若干年里,人体炸弹、汽车爆炸等恐怖袭击此起彼伏,在伊美军人人风声鹤唳,有的开始受战争戕害泯灭人性,战时虐待俘虏肆意屠杀,退伍后受战后心里综合症困扰,不能自拔。
明显美军没处理好战后伊拉克问题,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只是政客们了为了个人利益发动的丑恶战争,完全不是真心地想给伊拉克带来民主与自由,如果本身的动机值得质疑,那你如何期盼他们会用心把事情给办好呢?首要目的是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攫取利益!民主自由什么的只是给舆论给公众看得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的,稍微表现表现就好了。
我觉得如果真心想为伊拉克好是应该扶持原来的复兴党的,草率地否认原政权的一切是不可理喻的,一个在民主转型期间的国家是非常复杂和难以处理的,必须有一个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稳定,转型必须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来,可以在美国和联合国和世界舆论的监督下,一点一点改起,慢慢调和矛盾,慢慢开放自由,悍然宣布复兴党非法只能让它走向对立,带来持久的动荡不安。在一个战后的混乱时期(尤其是像伊拉克这样的宗教、民主等种种冲突存在的地区),民主不是最急需的,稳定才是重要的,我认为,民众迫切地需要安抚战争的伤口,休养生息,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而这一切,依靠原来的政权是必要的,毕竟不是每一个复兴党党员都是支持萨达姆的,可以慢慢地遴选出那些好的,淘汰那些坏的,并最终可以将做过恶事的送上审判席,诸如纽伦堡或者战后德国的审判一样。布什政府居然一下子开除所有复兴党员在学校、医院的职务,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民主转型期的研究,我还在细细的思考,毕竟这可能就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我现在还需要好好地多看一些书看一些历史,认真的思考。
战争是万恶之首,独裁暴政与之相比也略微逊色。如果战争是正义的,还可以接受,但从伊战的发动理由和过程进展和战后举措来看,我只能看到不义的痕迹。
最后准尉给各大报纸杂志发了email还让人不至于绝望,在政府这个张牙舞爪的巨兽面前,至少还有自由,还有独立的报道能够制约一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诸如虐囚等消息都是美国媒体披露的,总有一些尚未泯灭良心的人提供报道真相,让舆论公民的力量制约监督这头巨兽,让这个世界不至于在欲望与贪婪中绝望。 2012.9.30 17:39
5 ) 战士阵前半生死,绿区池畔犹歌舞
这部电影为啥不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之类的名字,却叫绿区呢?其实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不是所谓的真相阴谋论之类的,这些全世界人民早就知道了,真的揭秘不如拍个纪录片为好,拍成电影反而有模糊真相的嫌疑。
这部电影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要表达的是美国现在的怪现象:“一小部分人出生入死在打仗,大部分人醉生梦死在享受。”
一直到越战为止,美国参战都是全民动员,普遍征兵,不管贫富,每个家庭都有痛失亲人的可能,所以民众一向比较反战,二次大战也是在被偷袭珍珠港后才参战的,越战更是导致了社会的分裂。然而,现在美国却是以募兵制为主,当兵的主要是贫穷阶层的,甚至当兵换绿卡的移民,所以一般民众对战争的感知度降低了很多,于是美国可以一再的挑起冲突,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了。
美国的宪法、民主制度,本应该是比较和平的,不像军国主义那样才对,但在军队组成和国民组成异化,石油、军队、军工企业组成的复合体越来越壮大,已成为一头嗜血怪兽后,只有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才能生存。本来冷战后,世界和平已经不是一个口号了,大体上能保持全球大部分地区平静了,但实际上,战乱却比冷战时期更多了。
然而,现在的美国人却不关心这个,以前电影“越战猎鹿人”名动一时,如今“绿区”、“比利林恩”都遭冷遇,可见一斑。所以,绿区不只是指巴格达的安全区,更是指美国本身,打完伊拉克,再打伊朗,反正美国本土歌舞升平,有啥关系?
中国崛起之路,绝非坦途,中间走错一步,就可能重蹈德国、日本的覆辙,与如今的美国相处,绝对要慎之又慎,硬实力之外,软实力的输出也要加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只是国内的民心,美国的民心也要重视呀!
6 ) 从个人命运到政治大局
对于一部影片的评价常常跟预期有关,比如一看《绿区》的组合:“谍影重重”系列2、3导演格林格拉斯加主演马特•达蒙再度出击,难免让人生出想象空间。这伯恩当了美国大兵,有美利坚这么飞扬跋扈的后台撑腰,还不霸道的在伊拉克掀起一番腥风血雨不成。但是影片还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期待,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其实还不错的,可以一看的电影。观众将其与“谍影重重”相比是不可避免的,这在电影前期人气上是优势,但是在影片上映后的评价上却可能是一种劣势,人们可能仅仅因为这部影片不“像”那部口碑上佳的“谍影重重”就表示不满。而这部影片也在依然体现出些“谍影重重”气质的同时,少了那份人物个性与锐利,再难让人产生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部影片尽管故事的背景是伊战后的伊拉克境内,但是剧情架构依然很“谍影重重”,光鲜的事件背后依然充满欺骗,接着还是悲情英雄的孤身作战。在这部影片中,马特•达蒙扮演的罗伊•米勒看似一个分队的领导,但是经历上依然有伯恩的影子,那就是不明真相的被人当枪使。他们在伊拉克玩命儿的找WMD,却只能找出一肚子火的NTMD气,这虚无缥缈的WMD作为开战的理由,是否存在,对政治家们而言既重要也不重要。不重要的是,萨达姆政权已经灰飞烟灭,结果已然令他们满足;重要的又在于国际公理这东西还是要给个面子,台下的手脚必然需要台上的光鲜来掩盖,于是,一方面,派些军人去瞎忙活很重要,另一方面,栽赃陷害之类的阴谋也要谋划。而对于这类政客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工具有了思想,于是,当罗伊开始思考这让他们一再扑空的WMD搜寻行动是否有鬼时,他就必然成为这方政客的威胁,同时也在美国政治制衡机制下,成为另一方政客的朋友。
接下来的故事,罗伊就基本变身成为伯恩了,在一位瘸腿哥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扑克牌通缉令的要犯,更发现一股突然出现的美方分队要与他对抗,然后是小队兄弟不愿跟着卖命,他只好带着瘸腿哥继续探求真相。罗伊是孤独的,看起来,他不像伯恩那样的失忆,但是头脑清醒的他却越清醒越迷茫,看不到真相,想不通迷局,只能在伊拉克的谍影重重环境中去探求。只是,欧洲城市间的穿梭,变成了于绿区和战区间的狂奔,在这些桥段,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种格林格拉斯擅长的快节奏,罗伊依然很忙,这边忙完了,要紧接着马不停蹄跑到那边,中间还不忘跟这方势力谈谈判,跟那方势力聊聊天。而与运动中闯出真相正是“谍影重重”的撩人之处,快而不乱,逻辑清晰,而本片依然很清楚的将一个幕后的阴谋展示出来。同时,格林格拉斯还很好的表现了美国政治的这种制衡关系,有收买前高官要栽赃的投机政客,有要争取行动主导权的专业情报机构,有罗伊这样的一线揭示真相的士兵,当然,这种状况下,记者是绝对少不了的,而且依然是小人物扳倒大势力的关键一环。而片中很有反讽和隐喻味道的角色还是瘸腿哥,他是萨达姆政权的受害者,对前政权充满仇恨,同时对于美国人又带着复杂的心情,推翻了前政权,他感到解气,但是之后美国人实用性的政治走向又让他对其充满怀疑,在两个时代,他似乎都只能跛脚前行,可以说就是部分伊拉克人的缩影,他们的心声总是被人忽视。而故事的结尾,当罗伊试图解救那个前政权高官时,瘸腿哥又以突然一枪实际行动证明,伊拉克的事务如果不给他们以说话的机会和正常的解决途径,他们必然会以另一种方式爆发,一如伊战后,数年的纷乱。
而本片与“谍影重重”比,一大不同就是,格局更复杂了,“谍影重重”系列看似有一个神秘的组织,看似在欧洲奔来跑去,但是内核里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故事,也让导演尽情施展其节奏和动作上的优势。而伯恩人生经历的不幸,那种彻底的孤独感更让他表现出一种动人的悲情。而在《绿区》中,格局更大,一场阴谋中,影片的重点实际上偏向了政治惊悚,在“谍影重重”系列是个人经历至上,带出政治的黑幕;而这部影片,人物个性和感情被明显弱化,由“个人主义”走向了“政治大局”,个体弱化成了烘托政治黑幕的元素,特别罗伊这个角色显得有些单线条,缺乏伯恩那样的深邃感和层次感,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有些模式化的士兵、政客、伊拉克百姓的面孔,很难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很难让这部影片从近几年众多伊战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a1b7031bc0e9317eac4af26.html
7 ) 不堪野心重担的精良制作
我对这部片子期待很久,而这主要是因为本片的导演是Paul Greengrass。到现在为止,这位英国导演还没有拍出过一部我觉得不好的片子。去年秋冬之际,盛传此片有可能竞选奥斯卡,毕竟导演资格够老,片子制作够精良(成本1亿美元),卡司够强大(Damon主打,外加超强配角、Gleeson、Ryan),题材也够醒目(好莱坞左派热爱的反伊拉克战争)。为了此片,我甚至还去看了原著《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欣赏Greengrass的手法。
但是,影片后来被宣布推迟至今年3月上映,当时我就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是个烂片时段。果不其然,此后影片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惨淡,继续了伊战不卖座定理。为了一探究竟,我在此片一出后就立刻观看(高清BD格式,赞一个),结果大失所望,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常一般的片子。
当然,这不是说片子拍的不好,Greengrass毕竟还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要不我深爱的两位影评人A.O. Scott和Roger Ebert也不会力挺此片。但是,我在阅读两位影评大家的作品后,发现这是少数我和两个人意见极度不同的影片,而其他们认为影片出彩之处,恰恰是我心目中影片的败笔。
在.Scott和 Ebert的影片中,都是首先称赞了影片的质量。之后,两个人在澄清这是一部惊悚动作片,并非一部记录片之后,认为此片的出现恰到好处,可以(笼统的)在7年后告诉美国群众伊拉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因为其题材的野心而得到了升华。但我恰恰认为,这部片子把背景设在伊战起始阶段,是影片问题的全部来源。
要说明这点,我们不得不先从伊战说起。任何战争本身必定是复杂的,但伊拉克战争尤其如此。在今天,美国左右两派的人士依然在扯皮;而且鉴于目前泄露出来的文件尚不完整,我们无法确切的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一般不喜欢读这种即时作品(拜村上所赐),尤其是在所有事实尚不完成、对于事件的叙述依然在不断变化的时候。
但是,鉴于此片,我读了《Emerald City》;由于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Rich的喜爱,读了他叙述伊战之作《The Greatest Story Ever Sold》;并且因为《时报》的推荐,读了Meyer的《The Dark Side》。虽然只有此约1000页的资料,但伊拉克战争的复杂性已经让我记忆犹新。我确信,这1000页不过是蜻蜓点水;等将来资料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势必更多。
因此,如此复杂的一个叙事,要想在2小时之内用镜头语言讲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Green Zone》为了讲大概说清楚,势必要挑挑拣拣。这也难怪,你怎么可能用Amy Ryan 10分钟上下的出场时间,讲清楚整个Judith Miller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及美国第四权和史上最强势白宫之间的恩恩怨怨呢?
在缺乏内涵的同时,电影的“不真”又大大的破坏了影片的商业吸引力。众所周知,电影要吸引观众,首先就是要把观众信以为真,不然就算戏再精彩,冷眼相看的观众也不会上心。而这也正是本剧所犯的大忌。比如,瘸子伊拉克翻译跟着Damon出入Green Zone如入无人之境,但任何读过《Emerald City》的人都知道,伊拉克人要想进美国人的地盘,连祖宗八代都要供出来。诸如此类为了保持剧本结构而牺牲了的细节,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欣赏Greengrass的功力,却不能对戏剧张力产生一丝一毫的兴趣。
英语有谚语说,上帝位于细节之处。《Emerald City》等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其并不是想当然(当然有个总体构思和叙事在所难免),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带给了读者一个相对丰满真实的伊拉克。比如,读此书后我们就会知道,一开始美国人连如何把钱带入伊拉克都没想好,还是一个零工特立独行,才想到从科威特转账过来,之后带着现金直接进入巴格达。如果没有他,Damon也就不可能带着百万现金走来走去。
就是因为缺少了此类真实感,才让《Green Zone》整部电影都像一个习作,而非一部严肃作品;整部电影缺乏了太多的深度。而即使作为商业片,片中很多细节也根本禁不起推敲,充满了《南方公园》屡次攻击的垃圾逻辑(美国兵杀了伊拉克杀手,所以这个美国兵肯定是Damon,因为在战争的混乱中,不会有其他美国兵杀持枪伊拉克人)。诸如此类问题也都影响欣赏片子的乐趣,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又是因为片子太过想要那肤浅的深度。
我认为,两位大师之所以对此片赞不绝口,是因为此片很符合他们本身的想法(共和党人误导美国民众,酿成大祸),而他们又认为美国很多人不知道真相,于是觉得此片恰如及时雨,寓教于乐。
在阅读了这么多关于伊拉克的咨询后,我认为共和党人误导民众,在后期解决问题时无能,应该和真相距离不远。但问题时,美国观众信息并不缺乏,连我远在千里之外都想方设法能读到书,他们如果真想一探究竟,应该不是难事。如果7年之间并无作为,那么估计是因为他们对真相根本毫无兴趣,或者心目中有着不同的真相(比如William Kristol)。对于这些人来说,一部二流惊悚动作片很难有什么帮助。
虚构永远没有生活那样充满魅力,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魔方。预期期待《Green Zone》能够治愈美国人7年的无知、同时娱乐大众,不如让影片专精一门,只负责其更适合的娱乐,把生活的魅力留给其他媒介。
8 ) 开门见山,紧张震撼
《谍影重重3》之后,似乎所有人都对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再度和马特·达蒙合作的新片《绿色地带》充满期待,未料影片上映后既不叫好也不卖座,全球票房连一亿美元的成本都凑不齐。
《绿色地带》果真是格林格拉斯的失手之作吗?
不,它无疑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佳作之一。
苍白的剧情和人物,无节制的晃镜头和碎剪,是《绿色地带》遭美国媒体诟病的两大标靶。其实,这样的评语也可以放在《谍影重重3》身上。当然,《绿色地带》不是没有毛病,比如强迫症般的变焦晃动镜头,主角性格缺乏传统的启承转合变化,但正是马特·达蒙扮演的搜寻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小组组长对真相的执拗,成就了《绿色地带》最令人激赏之处:它开门见山地指出,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般单刀直入,这般明确无误,是之前好莱坞电影所没有的,也是《折弹部队》等片所回避的。
作为一部阴谋论惊悚片,《绿色地带》故事略显简单,缺乏推理悬念,但绝对不乏震憾,一是被追捕的伊拉克将军说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真相,二是美国政府官员对伊拉克未来的争论,决策者不顾伊拉克可能分裂和内战的事实危险,执意扶持不符民意的傀儡,更是尽显谎言下的自私、蛮横与冷酷。影片首尾呼应的高升镜头触动人心,第一次,我们看到的是美军侵入时夜空下的炮火通明,第二次,是美军占领后的满目疮痍与滚滚狼烟。一个理直气壮的谎言,到底可以给他人带来什么?
《绿色地带》最动人的形象和最震撼人心的台词,都出自弗雷迪,这个在两伊战争中失去左腿的伊拉克退伍军人,猥琐而惶恐,主动成为美军的战犯信息提供者、翻译和导游,当被搜寻WMD小组组长怀疑谋取钱财时,他失声怒吼:“我有比你所能想像更远大的理想,我这么做是为了我的国家。”当组长出生入死终于追捕到关键证人伊拉克将军时,弗雷迪却一枪将其毙命,面对惊诧与责问,他的一句“我们的事情用不着你们来决定!”又是何其惊醒梦中人。
无论场面调度、叙事节奏和情绪调动,紧凑硬朗的《绿色地带》均是一等一水准,绝非言之无物或力不从心之作。它一再证明,在风靡全球的纪录片风格动作场面上,保罗·格林格拉斯仍是功力最深的世界第一,他永远有办法让观众身不由己地在他的指挥下兴奋紧张,片中歼灭大楼狙击手和直升机特种部队降临,都不动声色地营造出了高手对决感,如同武侠片一般,而结尾高潮动作场面里空中与地面视角的来回切换,相当令人耳目一新。
雖然主演和制片人來自《諜影重重》三部曲,但本片質量明顯降低了一個檔次。難怪環球電影公司這么不重視本片的宣傳。
感觉不错
导演在叙事上的不足导致影片整体节奏跟说服力都有些失控,好在马特戴蒙还像那么回事儿的完成了任务。跟越战一样,米军的精神状态依旧处于崩溃的敏感边缘,而职能部门之间的勾心斗角跟缺乏协调也是备受诟病的一大要害,但是你能保证比美国人做的更好吗。
伊拉克爱国青年的形象较单薄;虽是动作片的皮囊,对美国式民主黑暗一面及国家恐怖主义的刻画都很现实。一亿制作,赔本收场,很多负面政治评价——美国的内忧外患使其舆论环境日益保守。
失望,跟波恩不是一个档次。
很不错 虽然最后那个让瘸子打死将军的地方很唐突也很生硬但却是有那么点深度也确实有点煽动性 其他的都很好 就是剧情推荐的有点跳跃 不过还好大方向是没错的
环球为了哄绿草和达蒙继续合作拍伯恩第四部于是弄了这么一片子让两人开心,可手持摄影真心不是万能的,没了过硬的本子,缺乏好的动作戏设计,终究成不了精品。后来的结果,片子有点悲剧,谍影4也换了班底,两边都没讨到什么好。
叙事和节奏都差点劲,不过小马哥演得还是很真实的。
政治就是阴谋,士兵就是棋子。
两个小时就是为了让弗莱迪和梅花J将军代表伊拉克人民说那几句话,显得大而无当了。说清它想说的阴谋论,需要一部电视剧的长度。美国人的政府架构,感觉也许人脉关系比我朝还重要啊。每次看马特达蒙被人一顿胖揍,我就觉得他是在替伯恩还债。
比扯淡部队强多了 但也一般 晃来晃去的
我靠,一看就是Greengrass的片,一猜就是John Powell做的音乐。看来已经适应PG的手法了,晃死也没有不适!谎言与政治,可以一点都不沉闷,如此紧凑激烈,和着坐实的枪声,和小马哥坚定的神情,哇塞~最近总算有一部不低于期待值的片了。ps,花絮有必要看。
晃 忙活 谁的民族大义和真相
切入点真聪明啊。
71/100。太匆忙太草率,像拆弹那样好好讲一段故事不行么,非要从整个大局来解析战争。。。结尾那里还行。马特达蒙身手全无,全程挨打。这片子个人感觉还不如Body of Lies。还有,格林格拉斯现在是不是已经不会使正常镜头了?晃你个大头鬼啊!!!
就WMD那点破事还劳神拍成电影?真是浪费我的达蒙哥
摄影大叔您是大力水手吗?从头到尾手持跟拍您不累嘛,您不晕我都晕了。3.5
一般。小马哥下次选戏要好好看剧本啊。最近几部都不怎么好看的说。
完全误入歧途,被野心所累之作,只能算是一般,详见影评。
Paul Greengrass是不是误以为谍影重重系列的神作地位是靠一刻不停地晃镜头而奠定的?另外,现在还有多少人关心伊拉克这个借来的壶?为摇晃而摇晃的镜头以及找不到准心的陈旧题材成了本片的致命伤,巷战场面也远不如“黑鹰坠落”。Matt Damon只能沦为不出彩的三流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