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资料馆安排中戏的徐枫教授讲座,在此记录下要点: 1.夏布罗尔受侦探剧影响大
2.爱好音乐(此片的钢琴,冷酷祭典的莫扎特,女人韵事想唱歌)
3.宗教方面,反宗教观点(塞尔吉宗教观念强,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他正好在去宗教化)宗教思考,片子里有天命的存在,有关教条体系都不是很美好的形象(如冷酷祭典、女人韵事里的教堂、神父等)
4.新浪潮电影中持续关注类型电影,一直关注黑色电影的导演。
5.传承自希区柯克:悬念,精神分析维度的延伸,布尔乔亚分析(类似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冷酷祭典对阶级对立的关注)带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黑色电影导演,社会批判的思路
6. “黑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常成为女性主义研究主题。(强有力的女性形象,但结局被男权秩序压制)旧好莱坞女性是“被观看”的模式,虽然新浪潮电影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旧好莱坞模式,但在性别上可能并没有根本改变,但不能否认夏布罗尔影片中有着对资本主义教权和父权的批判。
7.《冷酷祭典》前四分之三的剧本是夏布罗尔所做,最后四分之一不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通过前四分之三的剧作对最后的四分之一有了同情。
8.阶级问题。奉俊昊倾向性可能比夏布罗尔要大,奉俊昊更倾向于下层阶级,在寄生虫结尾是一种接近表态,父亲的那一刀没有充足的合理性,最后留了一个寄望在儿子上,其实也是一种政治表态。而冷酷祭典里两个女角色有心理疾病,表现下层阶级的心理压抑而产生的一种病症,是社会机器给予的,并内化在她们的无意识,以至于他们最后的行为在心理意义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9.于佩尔。法国最优秀的女演员。喜欢扮演揭示心理有灰色地带的人物,光明的一面永远掺杂着晦暗的一面。坚持舞台实践。处理有极大张力的人物。寻找有复杂度的人物,每个人物之间又有色差,“每个人物都像是于佩尔本人”。演戏不管不顾,很少顾己。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的电影和自己看电影时生活中的事儿经常能彼此呼应, 和自己的生活互相结合,可能就是每次尤其在影院看电影的魅力吧,这个电影也不例外。今天这个电影于姨塑造的角色就是很典型黑化了的女性形象。 但很喜欢电影并没有讽刺此类人物而是体现出了人物的立体性。让观众理解人物动机,和犯罪的一条线很清晰。
主人公米卡的心理 很容易让观众理解并甚至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的。人如果没有本领,在加上很多自己负面和扭曲想法就会酿成米卡此角色。而让娜非常像米卡的白面,人物生长有有优渥的土壤,虽然后来发现自己出身问题,但并没有黑化,而是用自己的本领,弹钢琴,来给自己的生活找事儿,排泄掉这些负面情绪,并同时没有黑化。而这两个黑白人物,其实都是生活中的我们,只是取决我们的个人选择罢了,到头来结合我自己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儿,做人还是得有本领,还是学会积极生活吧。。。别每天没事儿晃荡一大堆负面想法和心机,像米卡一样努力了半天活的很累,但总是很使不上劲,因为劲儿没用对,还不如把自己这些劲儿都放到学本领上,即使自己没天赋,努力会有一些成果的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下。
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女人韵事也很喜欢,但更喜欢后者,因为虽然两者都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立体,对女性和阶级问题有什么讨论,但后者做得更好,人物更厚和丰满一些。
在导演克洛德·夏布洛尔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话:“新浪潮电影运动奠基人之一。”“电影乍看是记录般地记述都会生活,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和惊悚剧中,观察他最熟悉的法国中产阶级,然后抽丝剥茧地将中产阶级表面平静的外壳戳破,一步步进入黑暗的渊薮,显露内里隐藏的疯狂暴力、变态和罪恶。这成了夏布洛尔的创作雏形。”
亡情朱古力是看的他的第二部片子,上一部是《女人韵事》。腾讯视频的字幕节奏稍显不合适,翻译得也不是很恰当,看着有些累。
弱情节的展现过程中,对某些细节的格外强调(巧克力、打翻杯子、披肩、买安眠药)总让人觉得有角色马上要死了。回头想,披肩像是米卡的战衣,为她优雅加持;前一次杀人事件之前使得继子摔了腿,行动受限;第二次杀人之前打翻锅烫了继子的脚,再次使他行动受限(虽然结果未能阻拦);而再之前故意打翻巧克力是想给人留下印象:她就是这样冒冒失失、总是打翻东西。这样来看,钢琴女的表现很奇怪,怎么会因为身上沾上了一些巧克力就起了疑心、送去化验?而那个丈夫,之前毫无疑心迹象(继子倒是有些怀疑),怎么就看见米卡洗杯子跟顿悟了似的、一下戳中真相?米卡总是春风拂面的笑着,电影看得人不寒而栗。在她一心构建的优雅生活的背后,天晓得还有没有别的牺牲掉的灵魂。前一分钟,米卡在人前坦然,毫不隐藏。但,当夜深了米卡躺在床上回想起往事眼眶湿润、当耳边丈夫弹奏着那首熟悉的《葬礼》米卡蜷缩在沙发上流泪,这个女人啊,是为不能自控的伤害而悲泣吗?
再扯一句,法国人是这样的吗?尤其钢琴女的言谈举止,以及丈夫对钢琴女的拉、揽动作,随意得让人觉得粗鲁。
1.第一次打翻朱古力是为了给人自己就是毛手毛脚的形象
2.公司全部投资在医疗检测,以及想投资女人妈妈的实验室,是为了时刻掌握小镇检测水平结果等
3.两次杀人都穿着同一条披肩
4.烫伤儿子是因为喝第一次他自己摔断腿一样不想他出门一同去
5.最后药是放在咖啡里的不是杯子上,以为是儿子喝了失落后知道是女儿喝了有明显的情绪转变
夏布洛尔的厉害在于让故事和人物都游离在已尽与未尽之间,它不追求圆满的因果逻辑,力求真实的基础上严谨的加入戏剧的佐料,而于佩尔精准的诠释一种人格的能力又与其电影核心讲述人——人格内在的崩坏下那些失秩的恶念无比契合,所以他呈现了一种非常独到的电影类型,几乎扎根在欧洲中产阶级人格里头种种欲望混杂着的天真与邪恶里头,那些无法描述的形态,就是人形形色色的欲望,他可能是最认真在讲故事的导演之一,但我觉得他讲的是欧洲人的故事,它能够与我们共鸣的是欲望催生的近似人格,而当这一切回到东方文化背景下,又似乎难以被如此风格化的表达,他的犀利就是让你找不着它击中人性的点究竟是什么,因为它清晰又模糊,这大概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一种独到的叙事艺术! 夏布洛尔挖掘的我认为离于佩尔很远,但是离演员于佩尔很近,人物与人物的角力在他这里变成一种内在的个体心理运动! 影像80分 非常严谨,成熟,精准的影像 剧本80分 导演85分 表演85分 创新80分 作品分82分 内容系数0.8 影史分66分 奉俊昊受夏布洛尔的影响那的确不是一点点,或许可以这样形容,他几乎在模仿夏布洛尔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电影,可惜的是没学到精髓,但是韩国电影艺术空白的地方被他取巧的占领了一处,而他更大众化和更强的戏剧性在精巧的平衡过程中变成了一种过于明晰的表达,这一点上似乎夏布洛尔更追求这种真实的模糊性,而非真实的戏剧性,可能在戏剧性之于电影的运用,奉俊昊从商业电影里汲取了更多灵感,这是我可能没那么喜欢他的原因,在艺术领域不上不下! 这部电影进入我的21世纪百佳候选!
其实没太看明白...觉得整部戏里面有很多没有交代清楚地地方,很多的铺陈没有在后面充分发挥...
速朽的烂片,豆瓣分不靠谱。人物装逼、情节生硬、反转僵硬、拖沓沉闷,每一分钟都是浪费。钢琴女无家教、自私冷酷和反噬,真是鬣狗托生,最后她没死真痛惜。钢琴家对妻子付出毫不珍惜却对太妹热情,反暴起逼问为何洗杯。这号没有温情又没小孩、黧鸡似的家庭怎还不解体,木然无欢看着都眼疼。操死法片。
三星半。如果听古典音乐观影的过程会更有乐趣,但音乐还是带动了叙事。于小姐又演毒妇人啊~听夏布洛尔讲解场景我怎么觉得他老人家如此自恋。。
4K修复版。全片始于于佩尔,终于于佩尔,其不露声色的气场和演技也贯彻始终。事先张扬的毒药令凶手的身份昭然若揭,笼罩全片的悬疑便是何时与怎样实施,以及女孩的生身父母血缘谜团。角色共处一室的压抑油然而生。三星半
根据夏洛特·阿姆斯特朗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著名钢琴家的妻子车祸一案的调查故事,揭露了人性中嫉妒的可怕。影片故事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复杂,拍摄手法简明轻快。而其中又贯穿着人与人之间人性的冲突,本身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所以不乏深刻的思考,也是感情伦理剧的典范之作。
剧情和对白一般,Isabelle Huppert 表演很细腻,明显高出Anna Mouglalis 几筹。多番巧合身世之谜仿佛已无法解开,原来谜的隔壁还有另一个谜。李斯特的“葬礼”是写给肖邦的~
于佩尔阿姨在夏布洛尔这里总是要疯批女人。整部片像钢琴家安德烈讲的,这首协奏曲全靠钢琴曲穿起来,平淡但哪怕再练习也收效甚微。这部片米卡的动机是证明自己,尽管继承了卓越,和大笔遗产和家业,仍然是没有天分的下一代。
环环相扣,张力十足!蛛网、葬礼曲等符号用的极佳,角色之间绝妙的互相反应与线索的缓缓抛开一点点将观众捕获,夏布洛尔和于佩尔在《惊魂记》40年之后用同样的一罐朱古力炮制了一出独具匠心的悬疑电影,是一份美味又危险的大餐,棒极了。
成功创造出中产阶级家庭内部表面平静但内里极端脆弱的自我毁灭氛围,于佩尔太擅长演这类角色了,骨子的疯狂悲剧制造者
夏布洛尔拍的类型片,比戈达尔那些被他批评因过于风格化而票房不佳的艺术片还沉闷无趣。作为前影评人他一度嘲笑影评人不懂电影,而他对偶像希区柯克的模仿,始终也没超过一个影评人的水平。
當毒藥一出現,這齣話劇倏地成了京劇,每一張因含混心機而意義曖昧的表情換成了無妝的京劇臉譜,誰好誰壞一目了然,而粉白奸臉唯獨一人。這叫粉臉婦怎能不順應戲理,跳至觀眾跟前,把我是兇手所以我殺人的獨曲唱完呢?而觀眾也必然在戲後因空虛而慰嘆:「戲子們阿,你們未免把人性想簡單了。」
我们到底看的是夏布洛尔展,还是于佩尔阿姨展?4K修复版。影片前面层层铺叠展开,夹织一些闪回,非常有悬疑甚至惊悚意味,可打4星,让人期待后面会有个淋漓尽致的大招儿!但结局匆匆收尾,波隆斯基和玛丽的反应都让人莫明其妙,虎头蛇尾很让人有噎住之感。很多细节也没交待清楚,比如为什么换了咖啡让娜还会犯困?朱古力这么棒的背景没发挥魅力只为了害人?这次冬季影展的夏布洛尔5部,应该说还是今天的最好看。钢琴曲好听。于佩尔4部部部演技炸裂,她有不炸裂的时候吗?难得散场天还亮着。两部连看后已无力后面晚场《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佩服vow三连。10排总算缓解上一场燥热,就是快结束时影厅飘来阵阵肉味儿是怎么回事?!北影节冬季影展·新浪潮电影Claude Chabrol克洛德·夏布洛尔作品展 资料馆1号厅 6成满
很有味道的悬疑电影。Isabelle Huppert太适合演这种表面柔弱内心强大的女子。评分:8 out of 10
新浪潮主将+推理小说迷,清晰的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这种有趣组合的效果,悬而未决、退而倨次的几条线索,故事似乎不被控制在必然走向中,又被排除了无力的巧合这种劣质假设。只是总好像少了一记锤音这种能在脑海里轰鸣的力量。
夏布洛尔疯了……带着镜头猪突猛进,横冲直撞,三番五次地无因推拉摇移,倾斜镜头不固定,竟然直接当场转正了,而且是没有任何戏剧性地转回正位,似乎就是要让米卡「冷」气凌人。于佩尔为字幕哭了个长镜头出来……然而没有注意到画幅是何时变窄的,就好气哦……与腾讯视频中的不相上下,资料馆的字幕也很烂小哥的脚好嫩 (
优雅、乐于助人的背后是那样杀机四伏的独占欲。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男朋友或老公拿出来在女友面前献宝。这是多少女人用血与泪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当然,电影中那女人付出的是生命。
始于婚礼,终于「葬礼」。朱古力中有挺浓厚的希区柯克味道,但最后的破局只是一杯名为嫉妒的茶,略有点索然无味。
于佩尔确实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目无表情下藏着多种情绪变化,当真相逼近,周遭愈发阴冷,有时使人毛骨悚然,因她种种行为仿佛都在常识以外,又极具伤害性。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我又能在一刹那间就完全明白她,理解她的动机,理解她的扭曲,理解她的谎言,理解那一份极端的爱,理解她为何只能用这种方式去爱自己那颗黑暗的心。
四星全给于佩尔阿姨,纳米级的细微震颤和与生俱来的镜头表现力在收放自如的分寸拿捏中完美联动。这种对仪式的病态迷恋且极具自毁气息同时又包孕着法国前卫知识分子气质的女性角色只有于佩尔阿姨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为其赋形。这种深入骨髓的疯狂与自毁特质体现在于佩尔饰演的每个角色里。
有点主题先行的意思,概念大过人。手头版本中字幕糟糕,不过花絮蛮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