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死前对麦克说,“我爱你,原谅我”。这是母亲主动放弃他,而母亲本可以做到一个母亲可以做到的。
麦克死前对劳伦斯说“我爱你”,因为劳伦斯对他的爱不是他想要的爱,放弃自己的生命是解脱,可能也是对劳伦斯的成全。毕竟他俩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医生。
格林医生对那位女士说“原谅我”,既是因为自己没能及时发现麦克的异常之处,也是为了他和这位女士之间的其他事情,某种意义上达成一种和解。
草原上的大象是自由的。可是父亲猎杀了大象,麦克无忧自在的生活也结束了。
玩偶大象是被母亲给予的,母亲离他而去,但麦克仍然保留并珍惜着玩偶大象。麦克仍然有爱的能力。
玩偶大象也是被困住的,就像麦克,困在狭小的,精神病人的房间,也离不开这个精神病人住的地方。
劳伦斯医生拿走他的大象,麦克也交付他的爱。他被劳伦斯医生困住,最后自己走了。
还在听片尾的音乐,缓慢悠长,还在讲着未竟的故事,仿佛麦克在等劳伦斯的归来,希望等来的不是鳄鱼的眼泪,可是终究是虚无,所谓我给的爱,不是他希望的形式,爱并不分形式,只是那一些人,不敢爱得自由,所以给予的希望变成了致命的毒药,如同麦克的母亲。如同8岁时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流泪的大象。如果不是因为爱,何必哆哆嗦嗦的存在,既然怎么等,也等不来。
近期看过的最让我哀伤的电影,哀伤的我看完片子又哭了好久,不是嘤嘤的,不是呜呜的,而是躲在卫生间大哭出声那种,好像真的是自己爱着的一个孩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边写边模糊着双眼,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给男主的特写太多,是不是男主深金色的头发太夺目,是不是慢镜头太多…… 有两种人,如果太聪明会让人提心吊胆,罪犯和精神病患,前者让狱警时刻担心他会越狱,后者让主治医生时刻小心不要被他戏耍。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凯文的《K星异客》,虽然要表达的主题不同,演员技巧上也有不同,但两个主演对那种神经质的状态,把握的收放自如,或许每一个好演员骨子里就带有这种神经质,而刚好演精神病患的时候,就把这一部分本色放大了。 人们一生中总有受伤的时候,总有想逃避的事情,成年后,经历的伤痛,也许能被时间治愈,童年时期遭遇重创,只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真的无法痊愈。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片中的这个天使降生地球后,遇到了什么,进入医院之前,他再怎样难过和痛苦,也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时只有痛苦,没有绝望。
可是在医院里,麦克遇到了爱他的人,主治医生,和护士长。主治医生的爱,更多是对他的聪慧的欣赏;护士长的爱,更多是对自己失去女儿的一种情感上的弥补。不能否认,他们对麦克是与其他病患不同的,麦克也知道他们是爱他的,但都不是他想要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爱里还是带有对病患的偏见,甚至是监视,这种不纯粹的爱让他不舒服,他想得到的尊重平等自由,这里更没有。
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不如得到信任,了结自己,这时的麦克不仅痛苦,还感到了绝望。所以他抢到了一个机会,为自己拿到了一个筹码,他一步步设计,得到了院长的信任,并于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院长一句“forgive me”,治愈了院长与护士长几年的心结。院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麦克说的,对前妻说的,对死去的女儿瑞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其实麦克真的不算什么精神病,他只是想逃避一些事情,却又无法安置自己。因为他的成长经历就不正常,妈妈认为他的存在就是个错误,爸爸又是个偷猎的;妈妈对他残忍,爸爸对整个世界都残忍,但麦克依然是个天使,只是他存在于一个扭曲的时空。他善良聪慧,脆弱敏感,与院长的对话中处处机锋,透着狡黠。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不会终结,“正常”与“非正常”只是相对的,角色互换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医院里的病人才是正常的,医院外的我们,都病了~
刚看完《大象之歌》,有一种想提笔写几句的冲动。其实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正如影片中主人公麦克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一样。
《大象之歌》是一部 2014年上映的加拿大电影。影片虽归类为悬疑,可是悬疑只是它的手段。导演用悬疑来抓住观众,让观众在探索与发现中慢慢体会影片所表达的那份社会人群的情感问题。
贯穿影片的大象是一种意象。一方面,主人公麦克在8岁那年去非洲见从未谋面的父亲时,目睹了父亲猎杀大象的情景,那头轰然倒地的庞然大物竟留下了眼泪,当那双哀怨至绝的眼神望向近在咫尺的麦克时,便在小麦克的心里刻上了永远都无法磨灭的映像。另一方面,法语“trompe”意为“象鼻”,也为“欺骗”。大象的鼻子挡在眼前,就像人们自己躲在幻象之中,幻想可以忘却烦恼,幻想能够拥有想要的幸福,如影片中格林医生试图忘却失女的伤痛,并改善与现任妻子的关系等。而关于“欺骗”,麦克有句经典的台词:她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她知道该怎么做,她给了我希望,这是你给一个儿子最糟的东西,假如你不能做到的话。
麦克是身为歌唱家的母亲一夜纵情的产物,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没有一个人在期待他的到来,母亲除了给他找很多保姆以外,给不了别的。可以想象,他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缺爱的环境里,以至于14岁那年发现母亲自杀而不救,漠然地在旁边唱着数大象的儿歌,无动于衷地看着母亲死去,后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从来没有被爱过,所以,当一位医生用博爱的口气说出“我爱你”时,他立刻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医生长者,无所谓性别与年龄。在得知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爱的回报时,他的幻想破灭了,再加上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之间那面不可逾越的墙,使那个孤独的灵魂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离开方式,一种层层推进的游戏方式,让与他谈话的格林医生和观众一起逐步了解他,在大家猝不及防的时刻,他实现了他的最终目的,自杀,19岁。
在影片中,不仅精神病患者麦克有个可悲的人生,其他的角色也各有其伤痛之处,没有完美的幸福之人。生活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面临困惑、欺骗、排挤、不堪等状况,学会排解与释放是一门学问。每个灵魂都是孤独的,当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时,不仅要卸掉脸上的妆容,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安抚因伪装而疲累的心脏,让灵魂舒适地度过夜晚。
这部电影是一部低成本高质量的代表作。整个影片的拍摄基本都在一个密室里完成,充分体现了导演与演员的功力。在如今大片泛滥的时代,那些动辄多少亿的投资,依靠主演的俊脸,华丽的服饰,拼凑的情节,肤浅幼稚的内涵,以及无脑水军的推动来完成的电影,《大象之歌》无疑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它真的只是講了一個關於「一個醫生失蹤之後所發生的故事」嗎?
如很多人認為,兩人在房間中的周轉著實繞了一個大圈子,甚至得知結果之後不免有「被導演騙了」的錯覺。
再看一次,才恍然大悟。其實邁克爾的臆想才是整個電影真正要講的故事吧。
一個病人的求愛——對勞倫斯醫生,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求愛。
最巧妙之處在於——你以為它只講了一個簡單的失蹤案。
而在結尾處才如夢方醒的發現,它其實講了另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沒錯,這是導演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大象之歌真正的故事。<图片6>
「一個尋找大象的遊戲」
從格林醫生進入房間的第一個問題開始,邁克爾就避開失蹤的話題,扯到了大象。他像個狡猾的狐狸,和格林醫生煞有介事的周轉——沒錯,因為他深知,勞倫斯醫生並沒有失蹤。
然而他成了秘密的唯一掌握者,只有在這個房間,在這一刻,他是神。
他對護士惡言相加,是有意激發出格林醫生對前妻的舊情?抑或只是一個孩子倔強的挑釁?
在後面邁克爾同護士的對話中提到。
護士:“為什麼今天你變得這麼討厭”
邁克爾:“因為我剛花了一個小時接受‘無所事事’醫生的拷問。”,“他以為他了解我所有的事情。”
他同護士抱怨著,像個對媽媽抱怨被欺負的孩子。
從這裡再看回去,也許前面邁克爾「欺騙」格林醫生找到大象玩偶以及隨後的一切,都有了一種解釋。
以孩子般驕傲的謊言,來遊戲似的報復這個自大的醫生。
而他引導格林醫生在衣櫃中找到的大象,是他自己?他死去的愛人?還是生命中最深處的東西?
或許在他眼裡,他並沒有欺騙格林(如護士所說,“邁克爾從未說謊”),他只是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尋求尊重和愛而已。
是的,他著急的想要別人認真聽他講話,想要別人像看待常人一樣對待他,甚至僅僅在遊戲中。
(如果說大象意味著欺騙,電影中對欺騙的表現同樣意味深長。)
「謀殺,口交,裸照和愛」的謊言
隨著遊戲的推進,邁克爾不斷的建立和推翻一個又一個「謊言」。
殺了勞倫斯醫生
被迫口交和拍裸照
勞倫斯醫生向他求愛
邁克爾口中的三個「故事」,都講的有聲有色,生動的讓人難辨真假。而最終格林醫生一次次找到的,只有大象。
可以看出,邁克爾的三個謊言雖然離譜,但卻逐漸接近真實,最初他讓人以為自己憎恨勞倫斯醫生,接著講述勞倫斯對他的愛,接著又說他們互相深愛對方。
而這些都與最終的現實截然相反。沒錯,他所描述的關於勞倫斯醫生的一切都與現實相反。而現實是殘酷的,他不過是一廂情願。
與其說是臆想,是否可以說是「幻想」呢。
“你可以想象麼,你深愛的人卻不願觸碰你的身體。”最後,邁克爾絕望的說。
那些看似污濁的「謊言」,是否可以說是邁克爾對勞倫斯愛的幻想呢。
他希望那些照片真的是勞倫斯醫生拍下的,他希望他真的替他口交,甚至他恨他,他想殺了他讓他徹底成為自己的大象。
他多希望他說的都是真的,勞倫斯醫生真的愛他,真的害怕失去他。
他對格林醫生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強裝鎮定。唯有一個人躲在廁所裡唱歌和流淚時,他深知,那不是真的。而真相多麼簡單,簡單得令人心碎。
「欺騙和真相」之後的情緒反轉
也許護士了解他,在走廊,邁克爾又一貫的躲藏在大象玩偶之後學著安東尼的語氣說話。護士近乎哽咽的說“我要邁克爾跟我保證,你不會做任何蠢事。”
護士一再的對格林醫生說“他的情緒不穩定。”
她是否真的有所預感呢。是否真的明白,邁克爾反常的驕傲神態,反常的躲在安東尼之後呢。
“你終於說了今天的第一句人話。”邁克爾說這句話時笑了,眼裡充滿悲傷的笑,與之前的笑容截然不同。
在邁克爾的三個謊言之後,他和格林醫生開始了一次長談,他反常的沮喪,弱小。坐在地上,而不再是驕傲的坐在椅子上。
他說了真實的一切,對勞倫斯醫生卑微的愛。
而格林醫生則是和藹的微笑著聽他訴說。
每一個詞,他都說的異常緩慢,他意識到幻象就要破滅了,他記得勞倫斯醫生的每一句稱讚,儘管那些稱讚也許並不代表愛,但他願意理解成愛,他固執的相信,他們相愛。
在那一刻,邁克爾的眼神中流露出難得的軟弱和悲傷,坐在墻角,無比微小。
格林醫生答應幫助他,關心他,他相信了。
而緊接著,格林醫生的妻子來了,談話被打斷,邁克爾看到格林醫生匆匆離開的背影,眼神絕望。
而在門口,那個小女孩偷偷望進來時,這也許是全片最令人心碎的地方——邁克爾害羞的笑了,笑裡卻又有無盡的淚水。他學玩偶的樣子說“Hello”。女孩也笑了。
<图片4>
房裡房外,門開著,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分明就是兩個八歲的孩子。
而後,邁克爾沒有叫她進來,而是藏起頭,和她玩捉迷藏,於是小女孩也躲在門後——美好的世界,他條件反射般的躲起來,躲在安東尼身後,躲在假象身後。
在格林醫生聊天時,幾個鏡頭邁克爾獨自坐在地上,他的表情嚴肅,冷漠,仿佛在下定決心。
而在格林醫生再次回答房間之後,邁克爾已經坐回椅子上了。再談話時,他的語氣和神態也截然不同。
“售出的物品概不退回。”他決絕的說出諱莫如深的一句話。
是的,邁克爾從一開始就是打算自殺的。
但我仍然相信,也許在某一瞬,他又重拾希望,他猶豫過,但現實再度把他打回地獄。
並不是格林醫生有心欺騙。邁克爾只是看到了,無論怎樣理解,他和這個世界之間,終究有一道不了跨越的墻。
就像即使無人歧視,他也終究是病人。
「鞋帶,鑰匙,病房,和最終的結局」
一雙沒有鞋帶和帆布鞋。在他死後,導演給了這雙鞋一個特殊的鏡頭。
沒有鞋帶,這是精神病院的特殊待遇,為了防止病人自殺。
只是微小的一個細節,邁克爾在此五年的境遇便可見一斑。
而在搶救邁克爾時,格林醫生匆匆跑到藥房,卻找不到匹配的鑰匙,情急之下,打破玻璃拿出藥瓶。
同樣想到格林醫生尋找抽屜鑰匙的一幕——作為一個精神病醫生,卻找不到打開藥櫃的鑰匙。
同樣,結尾他和勞倫斯醫生站在邁克爾的病房。
格林醫生“這是我第一次進入病人的病房。”
勞倫斯“你不是這樣說的第一個人。”
——勞倫斯醫生的臉上很平靜,幾乎不見悲傷。或許是事故之後的平靜,又或許,他對邁克爾的關心,究竟有多少呢。
格林醫生辭職了,由於愧疚,對死去女兒對前妻對邁克爾的愧疚。
又或許,他終於意識到,他終究還是無法消解與病人之間的墻——墻是什麼。是他自大嗎?是他刻意不尊重病人嗎?他不是一個好醫生嗎?
不,墻是打不開藥櫃的鑰匙,是沒進過的病房,是那句“我又聽到了新一輪扯淡的味道。”
他欺騙了邁克爾嗎?沒有,這個故事裡沒有謊言,他只是給了他一個希望,“這是你能夠給一個孩子最壞的禮物,假如你做不到的話。”
邁克爾知道他做不到。
他有家庭,有孩子,有彼此相愛的人,他是個醫生,是正常人——這些無可厚非。
何況同勞倫斯醫生。
「沒有給出的紙條」和隱含目的
最終護士質問他:“為什麼要把紙條藏起來。”
邁克爾絕望的說:“為什麼你總是把我想的那麼壞。”
為什麼把我想的那麼壞,為什麼不能理解。
——不只是故事,就連看電影的我們。也難免責怪這個狡猾的病人:什麼嘛,就這麼簡單?為什麼不早點拿出紙條?
如果拿出紙條,邁克爾的「夢」還有什麼意義呢。有誰會聽呢。
在和格林醫生談話的最初,邁克爾便急不可耐的「確立地位」,提出三個要求。仿佛這樣,自己便有了底氣,有了難得的說話權力。
更重要的是,這將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絕對的「佔有」了他的愛人。至少,在格林醫生面前,勞倫斯醫生是他自己的,他的失蹤是因自己而起的。
這是唯一一次,他自己是至關重要的,被愛被追求的。
而他深知事實那麼簡單,與自己完全無關。而我們看到,最終現身的勞倫斯醫生,也和我們所想象的截然不同。
用紙條換巧克力,用事實換取死亡。
交出紙條之後的邁克爾意外的平靜。他悠閒的吃著巧克力。又要接過勞倫斯醫生的電話。
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想你。”卻被格林醫生呼叫護士“我找到詹姆斯了”的聲音掩埋。
瘋狂,極端,無望的愛與他自己同樣被草草掩埋。
「大象之歌,邁克爾的獨角戲」
海報上是一間狹小的病房,極其簡單的佈置,一扇窗,以及一個站在窗前的背影。
沒錯,這就是這個電影真正要講的故事:
——一個男孩,向這個世界孤獨的求愛。
真相是簡單的,如同他背後的房間,甚至簡單的殘酷。
而影片中的邁克爾說講述的全部臆想,則是那扇窗,美麗而充滿希望,卻遙不可及,無法觸碰。
沒錯,這個世界只有他一個人,僅此一個。
他口裡描述了曲折的故事,而事實卻是空空。
所謂變態的「劇情」是他美好的幻想,而在兩人的對質中,格林醫生確實在一步步質疑和摧毀他的幻想,畢竟還是把他當成了病人,還是把他當成了滑稽的小丑。
“我沒有辦法幫到你什麼,這就是真相”格林醫生誠實的告訴他。
他的笑容緩緩消失了。
「哈維爾多蘭的偏愛和選擇」
電影裡有多蘭的影子,卻不是多蘭的風格。
有人說這是多蘭熱衷的「戀母和殺母」以及隱晦的「同性之愛」。
不如說這是多蘭所偏愛的角色——被困住,無法掙脫的人,最終以某種方式解脫。
我殺了我媽媽,湯姆在農場,媽咪,甚至幻想之愛,都有或多或少的圍困和解脫。
而我更願意認為,相比於多蘭自己的作品,大象之歌更成熟,更含蓄,更複雜,更意味深長。
也許這是多蘭無法拍出的風格,緩慢而有條不紊的敘事卻波濤暗湧。
但多蘭演出了——邪魅驕傲的笑,悲哀痛苦的笑,無聲之淚。這是邁克爾的掙扎和抗擊。
做个不被抓起来的小小神经病吧(有点像cafe de flore)(好听的歌)
多兰简直加拿大人民的心头肉 散场时前面一排老阿姨都在使劲夸
近乎全是室内戏,却分分钟满是机锋。PS:就让多兰一直这么美下去吧,我会一直这么爱着他。
原本以为的汉尼拔性质的悬疑完全被结尾他的简单与脆弱打破了 这情节单纯得太让人难受了
片名带“大象”的电影是不是都有种牛逼轰轰的质感
多兰的心理戏还是缺了点层次感,这个人物还不足以主导整个故事,这个人物不够成功,所以没能撑起整部电影,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看到多兰的背景和肢体动作,还以为他的表演有意在模仿【沉默的羔羊】里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结果发现是我想多了,这样的故事想出彩,男主也只能像年轻的霍普金斯了。
其实表现情绪高潮那段多兰的台词和表演都不是很到位,但是没办法就是爱看他这张脸呀!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不是我的菜,话唠片,对白堆砌,气氛一般,对话的代入感平平,平淡不惊。剧情牵强,以心理投射为主题出发,却难勾起窥探的欲望,密闭空间里的精神博弈,却总给人一种松散无度,漫不经心的挥霍感,而作赌注押码的结局所透露出来的绵软无力感也是片子的最大致命伤。而且多兰的演技还不足以撑起一整部电影
大象就是Mike,大象的歌声就是Mike的心声:“O mio babbino caro, Mi piace è bello, bello… Mi struggo e mi tormento! O Dio, vorrei morir!”
▤「My job here is to be crazy. That’s why I get free bed and board Dr. Green. Giving you a straight answer does not fall within my mandate of lunacy.」「Forget about the truth, right? Who cares! Hmm? Ignorance is bliss.」
完美的剧情,完美的人设,完美的无厘头神经病少年,完美的圣诞雪景,完美的多兰!爱本来就是无法说清楚的东西,有就好了,那么珍贵难得,就不要去苛求方式和方法了。
兰兰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他身上那种拿无礼和挑衅掩盖深度伤痛,敏感又脆弱的孤独伶俐男孩气质,让镜头外的人不由自主想要保护这个画中不被人理解,总在痛苦挣扎的易碎物
好喜欢。多兰演这种边缘人物真是超神了。摄影很好看,色调和广角镜头都很好看。劳伦斯医生一个扎扎实实的麦格芬。室内戏张力很到位,警察谈话的设置也不错。一切都是围绕迈克尔展开。格林医生最后也伤害了一个孩子,验证m说的与susan很般配,最后两人重归于好。
一部类似于密室心理博弈的影片,但是却有点虎头蛇尾的遗憾,感觉结尾的故事没有讲好,要不是冲着多兰,也就两颗星吧。不知怎的,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象的失踪》......
多兰迄今为止表演最好的一部,可惜,导演不是他本人。
紧张的气氛和两位演员出色的表演让我震撼,但是剧情光打雷不下雨也让人捉急。中规中矩刚刚及格。
无耐心看不到用心
穿越大半个北京就看了这玩意。也不是有多差,就是平庸。多兰还是别演戏了真的,一演戏只剩脸了。作为舞台剧应该很好,但电影是失败了。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时间空间的局限设定。虽然错过20分钟开头但想也没什么意思,有点像《副作用》的气氛,故弄玄虚大倒苦水,不真诚,没意思。
我相信多兰口活应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