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一颗树,摇曳千年,仍然枝繁叶茂,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树精”。一个人,辉煌百年,仍然老而弥坚,我们都会景仰的称他为“老神仙”。是的,这部“老爷车”,这位“老神仙”就是本片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中文影迷习惯称他为“东木先生”。东木先生,生于1930年。他比波兰斯基,贝托鲁奇,林奇,斯皮尔伯格的年龄都要大。他已经81岁了,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仍然清癯矍铄,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在为之耕耘一辈子的电影史上继续涂抹浓墨重彩的底色。
影片讲述英法美三个地域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的故事。男人因为幼时的病灶而通灵。女人因为在海啸中接触死亡而认知死亡世界。小男孩因为自己的哥哥意外车祸去世而寻求通灵的人见哥哥一面。三个人在结尾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男人为小男孩做了通灵术,让小男孩走出了失去哥哥的阴影笼罩。女人在事业感情多方挫败下出版了自己的新书,男人为过上正常的生活而远走英国散心。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他们都被自己身上的奇异通灵而困扰,他们都不被社会现实所理解体谅,但是他们遇见了,当他们的手碰触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这碰出的远不仅仅是爱情的花火,还有着彼此灵魂的慰藉与“虽然没有对话,但早已万语千言”的通灵缱绻。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让我们彼此温度传递,安然的揽着你的双肩,让你不再感到寒冷。
在这样一个天命年纪,拍出这样一部通灵电影,总觉得其中蕴藉着浓重禅意。也许,作为一个丰富的,有太多故事的“老牛仔”,在很多个日日夜夜,也真实,身临其境的踏入过那片通灵世界吧。老县城,老乡镇里至今还存在一些算命,能连接阴阳世界的先生,婆婆,这些被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里是否真的存在有真实的通灵,我不敢说。完全不相信也是一种迷信。也许,东木老先生是把对生死的体悟与对生命的敬畏,幻化成一位通灵师,施展通灵,让世人感知死亡,认知死亡世界,更好的珍重生命,不再潦倒,从今以后,好好活着。
片头海啸声势浩大,片尾相聚温馨安宁。东木先生用这样一部影片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马特达蒙在2009年与先生携手《成事在人》,又快马加鞭的在2010年相约《从今以后》,我想马特达蒙是幸福幸运的。陪着这样一个伟岸的人,走过这段老年铿锵路,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骄傲。看片单,先生的新片将联手莱昂纳多,这又将是何等让人期待。
在《老爷车》中,他用21世纪的方式拔出他的枪,然后用他的灵魂扣动扳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银屏上看到伊斯特伍德了,他转过身,衰老的背影依然如标枪一样挺拔。他是大漠黄沙中的荒野镖客,他是繁华都市里的肮脏哈里,他是仍然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的牛仔。即使他已是垂暮之年,但是他仍然是一名战士,一位老兵。
2010年刚刚过去,贾宏声跳楼自杀,今敏也在盛年留下了遗书,伊丽莎白•泰勒,西德尼•吕美特也已经在影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后驾鹤去了那一个世界。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东木先生,长命百岁!
2011-4-17
2 ) 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从今以后》,又译《通灵感应》。8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皮特·摩根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作品。
时隔十年,再次重温,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是的,诚如片中小男孩马库斯所问,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故事以法国女记者遭遇海啸复生、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失去双胞胎哥哥,以及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蓝领工人灵媒人乔治三条互不相关的线索展开。女记者无法释怀溺水前的影像,而马库斯则无法放下意外去世的哥哥,乔治抗拒灵媒人的身份孤独的打工孤独的生活。
这种生活直到记者终于无法继续此前的主持工作,而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书《从今以后》,在伦敦书展上签售;小男孩马库斯被养父母安排去书展见他们曾经收养的现已成年的保安哥哥;而乔治则决定摆脱现状去伦敦参观自己最爱的作家狄更斯的故居。于是,他们三人在书展相遇。
小男孩马库斯苦苦哀求乔治帮他通灵,见一见他的哥哥杰森,在酒店房间对话的那一幕,令人泪目。他的情感如此真切,又如此朴素,久久难以平静。
在这个片子上映的几年前,我最爱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巴别塔》也是采用的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而很多年以后,杜琪峰先生制作的电影《树大招风》也同样如此。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3 ) 当现实打败了现实
许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把现实和死亡结合在一起的电影了,今天看完,不得不胸闷到现在~~sigh~
序幕从一对情侣的美丽的海滩度假拉开,当沉浸在爱情甜蜜里的女人微笑的在琳琅满目的小摊面前挑选纪念品时,我恍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生活的轻喜剧呢,然后酷似2012的滔天巨浪席卷了小镇,“啪”的一声,女猪头部被击中,死亡幻觉袭来,导演告诉偶们:海滩度假是8安全滴!
其实是从此开始,我们知道美丽只存在于表象,现实都是难看、不稳定、艰难和难过的。
风靡一时的女主持和电台资深...高层人员的恋情,即使是婚外恋神马的,看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的,虽然偶们都知道实际都是赤裸裸的利用和金钱关系(当然女猪也不知道)
一个厨师兴趣班的偶然邂逅,单身中年男女成为partner,互相做菜喂食, 这个相识也算浪漫了,dating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想看似般配的背后,竟有着如此难堪、不堪回首的过去。
现实是丑陋的,人们是丑陋的(不包括男女猪——窃以为这是导演还不够现实的缘故),然而,丑陋的人们又是如此可怜
女孩子勉强笑着对男猪说完再见,却无论如何忍不住的楼梯转角失声痛哭,因为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浮出记忆层面,这一切怪谁呢?男猪该死的通灵能力??
然而电影最打动我的,应该也是最打动人的部分,是小男孩Marcus
长的干净、可爱、清澈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爱戴一顶鸭舌帽,有主见,爱发言,弟弟则微笑沉默着看着哥哥,心中充满了依赖,每晚睡觉前必会主动的说晚安....这样天使一般的兄弟组合,即使坠落到贫困的家庭,即使有着不负责任的酗酒的妈妈,即使没有爸爸,即使每天要对付福利机构人员(??身为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的偶对此一无所知),即使路上有小混混总盯着他们....即使身处在最黑暗困难绝望的境地,他们依旧是幸福的吧
但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们有一点幸福,哥哥迅速被车祸夺去了生命,弟弟从此每天戴着哥哥的帽子,每天逃避一般地去寻鬼问神想挽回哥哥,每晚睡觉前依旧轻声说晚安哥哥
如果车祸夺走的是软弱的弟弟的生命,坚强的哥哥也许偶尔还会想,幸好留下的不是处处依赖我的弟弟,不然他怎么生活下去呢
如果车祸夺走的是母亲的生命,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地看着人间的兄弟俩如何相互依偎着生存下去
先走的,毕竟都是幸福的,而留下残忍以对的,为什么偏偏是最需要依赖的人呢
为什么现实就是妖如此残酷呢....
不过幸好是电影,还不是现实
于是三条人物线最后终于回合了,男猪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
~~~~~~~~~~
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一种怎样包含深情的呼唤,又是怎样绝望没有可能的呼唤,而呼唤的对象,除了离开,还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就是这样的现实呢,为什么我们又偏偏挚爱这样的现实呢
弟弟终于取下了帽子,仍然紧紧抱在胸前
结尾处伤痕累累的男女猪在男猪的YY中亲吻了~
莫非现实还是有好的一面?
导演严肃滴告诉偶们:现实虽然痛苦,但是YY可以美好滴解决偶们烦恼?
现实是男女猪握了握手,两人神奇的通灵能力消失了
=======
最后补充一下 虽然看的胸闷,却 很喜欢。只是,绝不含有勇气去看第二遍了
心里会时常想着,眨着眼睛,留着泪的小男孩,稚嫩轻轻地道:good night~Jason~
亲亲
4 ) 要是没有我的虚幻 你如何理解你的现实
自从连续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了俩个礼拜的电影之后,我就出现了严重的审美/丑疲劳,再看什么都兴奋不起来,还屡屡的在电影院里睡着,话说看stone这大闷片睡着了还情有可原,但看the town这种满屏幕poker face的居然都能睡的美美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看完Hereafter后,必须说好片,值票价!破片儿看完后你可能会记得他的种种龌龊,好片儿你却往往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你已经丢在里面了。其实小ben同学在the town里面也算用心良苦,但最怕的就是这种面面俱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到。诚然我们花钱就是来被骗的,但也别认定我们就很傻很天真了,套一句刚在校内上看见的话就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小龙女,谁当杨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当尹志平”。生活如此,电影也如是We do live a life, but we die for those moments。
-------------------------------------------------------我素分割线-------------------------------------------------------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的是hereafter是一个非常不Clint eastwood的Clint movie…这是一部关于死与生的故事,但这里面却没有老牛仔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那些爱恨情仇 纠结不清,更像是轻轻地给我们讲生活中三个我们都认识的人和他们的三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作为一个心地邪恶的人 我就去掉前戏和过程 直奔高潮了
George - 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
乔治同学是一个神棍来的,每当他碰到别人就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被触摸人身边死去的人,也能听见死者想对生者想说的话。乔治同学一度作为职业神棍made a fortune, 但后来却洗手不干,变成了一个普通蓝领工人。每每有人再去找他的时候,他都告诉别人,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当神棍乔同学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他在厨师班上碰见互有好感的小妞儿一样是即好奇又嗤之以鼻的,小妞儿一边撒娇一边逼着乔帮主给read,结果看见了自己死去的父亲asking for forgiveness for “what he had done to her when she was a child” (18禁情节可以自己想象)。小姑娘颤抖的逃跑,在楼梯间里面痛哭不已,也从此在没有出现在神棍乔的生活过。
我们一直说俩个人在一起要彼此坦诚,但太多的时候却恰恰是无法坦诚相对。知根知底,对彼此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就像freddie 唱得
You are headed for disasters
Cos you never read the signs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Every time~
Marcus - Good Nite Jason:
这是一个tear jerking story….一对双胞胎jacob & Marcus和一个酗酒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俩个孩子在照顾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妈妈,应对social worker,因为绝望生活的本身所以反而充满着各种希望。这样的生活一直这样延续着,即使再不如意,每天晚上俩个孩子也可以对彼此说一声晚安。直到有一天哥哥被车撞死,妈妈被带去了戒酒中心,marcus也被迫被别人领养,从此他便戴上了哥哥的帽子,四处的找寻能再次和哥哥说话的方法。到了晚上,他依然会着空气说一声,good nite Jason,仿佛一切都没变。
这个瞬间我想起了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面Ben和Daisy终于在合适的年龄相遇: Daisy对Ben说我要你记住我们样子,深情对望后俩人互道晚安入眠的一刻。即使我知道从这个瞬间后你就不在这里了,我还依然原意骗着自己,在每天睡前对你说一声晚安,我相信你能得听到。U know "there are always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one to tell u to have a good time, one to tell u to be safe." If I can only choose one, I rather be the later one…
结局:
之前Tiff完了就一直有人跟我说 这片子结局不好 特狗血 特好莱坞,可是看完后这恰恰是我今年看过片子里面其实最最喜欢的结局 没有之一。在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以老头这么多年西部片的经验来说,不管前面的故事线怎样去平行交错,最后总是为了那决斗时掏枪的一刻。可像乔神棍这样一位谁都不能碰的主儿,得给他安排怎么一口子啊。。。于是老先生就把一开始曾经在洪水中死过一次看到过afterworld的美女记者发给神棍儿了,第一次相见时,神棍乔坐在那里看着她在人群中四处的找寻。神棍恍惚间就开始了YY,想象中俩人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世界中心就仿佛只有他们俩人,四目相接后 紧紧地拥吻在一起。YY过后,神棍淡定的起身,俩人握手say hi,这次神棍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和别人接触了。
我不是一个相信一见钟情的人,但却绝对相信眼缘。有些人你看见第一眼,你就明白he/she is soooo special to u and it’s only for u。即使中间隔了再多的阻力,再多的人群,你也会有冲动的跑过去告诉他/她,嘿!你是不一样的!当然更多的时候,眼缘也许并不是第一眼的,浮生左右中那个心有灵犀的转瞬,终会成为我们不能忘记的甜蜜。原来你就在这儿阿!当每个人都背负了太多的过往的时候,这样的邂逅也许是老头能想出来最好的答案了吧 :)
We all know that sometimes we are spoiled by things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life may not like lyrics or movie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ose and thorns
We have to get our feet on the ground
But it’s these kind of sweet things, these kind of sparkling moments to remind us we r still alive
这一看表都快5点了,赶紧倒下吧。。。希望你也能听见我对你说的这声 晚安 :)
5 ) 像一个历尽人间事的老灵魂
很神奇,我是个常看电影,却不常写影评的人,但Eastwood老爷子的电影总让我想写几句。
他以前的电影躲在故事性极佳的剧本里悄悄讲生死,而在hereafter里,他索性将“可看性”放到一边,像一个历尽人间事的老灵魂,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既无意让你哭也无意让你笑。
如果人死后真的会看见自己的一生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跑过,大概也会像这部电影一样,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煽情和高潮。
Vol.1
电影用极佳的耐心,铺陈出三个独立的故事,大段的时间被毫不吝惜地用来描述三位主人公的生活片段。
玛丽是一名法国记者,经历印度洋海啸,从死亡边缘生还后,她开始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画面,这项能力却干扰了她原本看似美满的生活,她失去了工作和男友,原本追在她屁股后面的出版商也对她想要写的东西不屑一顾。
美国,乔治原本是个可以靠通灵能力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但他现在宁愿窝在工厂搬砖,也不愿接待捧着钱上门的客人。哥哥认为他应该善用自己的才能,他却视其为诅咒。
英国,马库斯和双胞胎哥哥使出浑身解数,躲避儿童保护组织的监管,希望能留在吸毒的亲生母亲身边,当母亲终于有心想要戒毒的那天,哥哥却出车祸死了,马库斯被送到寄宿家庭,开始每天逃学去找各种通灵者,期望从神棍里找到一个人帮助他和哥哥交流。
三条故事线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在英国一个书展交汇在一起。乔治对来宣传新书的玛丽一见钟情,马库斯认出了乔治,追着他给自己通灵。
Vol.2
这并不是一部靠人物冲突快速推动故事发展的“好看”的剧情片,有人甚至觉得前五分钟的海啸特效是唯一值得看的部分,而中间的铺陈冗长无味,最后的happy ending更是个毫无新意的败笔。
现实中的这种反应,很有趣地呼应了剧中玛丽的遭遇,当她向出版社提议,用讲述濒死体验的书稿,替换某个政客的丑闻故事时,出版社说,大众只会为了夺人眼球的标题付钱,没人想要看一本讲述生命的书。
玛丽说: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死后的世界,即使只有几秒钟,但这无与伦比的体验,是你,你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难道这对你来说不重要吗?你不想知道吗?
但人们太忙于活着了,只能捕捉转瞬即逝的东西,而无法关注永恒。
电视台很快换了主播,广告牌很快换了代言人,男朋友很快出柜新欢。只有电影镜头愿意陪伴玛丽逆流而行,让人生的节奏慢下来。
Vol.3
乔治喜欢狄更斯,每天他都听着朗读狄更斯的有声读物睡觉。
他说:人们无法停止诉说莎士比亚,他当然很棒,但狄更斯……他耸了下肩,一副you get it,我已无需多言的表情。
狄更斯是他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他甚至在见到有声读物的录制者的时候,开心地手足无措。
电影反复出现他一个人坐在狭窄的厨房里进食,煤气罩坏了他也没有修理。在被工厂裁员、喜欢的女生再次被通灵能力搅黄,又不愿被哥哥打造成网红之后,他飞去英国,狄更斯的故乡。
可怜兮兮的乔治终于在英国找到真爱,正如狄更斯的小说,细而又细地描绘大众的苦难,但在结尾处,总是留下一个美好的种子。
Vol.4
通灵的能力是诅咒吗?他几次三番跟哥哥说,他绝对不会再给人通灵了。
他说,我感觉像个怪物。
我喜欢他哥哥的回答:不管是不是怪物,那就是你,你不能一辈子逃避你自己。
乔治大概忘了他的偶像狄更斯说过:当我们误用生命的时候,生命毫无价值。
有些路是为你准备好的,没有为什么,生命超出人可计较的范畴。有时候你以为的果其实是因。比如乔治坚信自己对亲密关系求而不得是通灵的果,但最终这恰恰成为他能收获真爱的因。
Vol.5
乔治最后打破自己的承诺,给马库斯做了通灵。
电影借哥哥的口描述了死后体验:你可以在同一时间成为所有东西,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做所有事。
马库斯最后问他:那他去了哪里?
乔治说:我也不知道。
但你能跟他说话。
抱歉,我还是不知道。
Vol.6
后人本主义、超验心理学、东方宗教和哲学,都有相似的结论: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终极体验,只能体验,而无法言说,因为超越语言的二元对立与人类意识能力的局限。
人类研究真的有一天能够理解死后的世界吗?
不知道。
因为“知道”本身就是阻碍。
Vol.7
神父在马库斯哥哥的葬礼上,对马库斯说:死亡不是结束,是开始。
这个神父说得漫不经心,只想送走马库斯后赶赴下一场葬礼主持。
但谁知道呢,这种老生常谈,没准是真的。
此篇相关:新年谈论死亡,会不会不吉利?上篇:成为数字游民的这一年,我竟然全无焦虑
6 ) 狄更斯的梦
这是一部有关死亡与慰藉的电影,涉及通灵,故事由三条线索构成,最后汇聚于伦敦。
第一条线索是个女人,法国记者玛丽,遭遇一场海啸,死里逃生,看见了死后的幻景;第二条线索是个男人,美国工人乔治,幼时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获得通灵的能力;第三条线索是个男孩,马克思,与同胞兄弟杰森和酗酒的母亲一同住在伦敦,一场车祸夺去哥哥的性命,马克思始终无法释怀。
通灵业界有很多神棍,小马克思见识过许多,但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能够再次见到哥哥的媒介。他在网上浏览过乔治曾经提供通灵服务的主页,于是在伦敦书会上偶遇乔治,一眼便认了出来;乔治则总在逃避,他觉得通灵的能力是种诅咒,让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电影通过两次通灵展现了这种“诅咒”。
第一次是受哥哥带来的希腊人之托,借由通灵获得与其已逝妻子的联系;第二次是帮厨艺班上心仪的女子,揭开她内心隐藏的对于死去父亲的执念。成功的通灵,或给当事人带来慰藉,或引起痛苦,不变的是通灵之后他们匆匆的离去,远离乔治的生活。在第一次通灵中,乔治说出了希腊人内心的隐秘,但希腊人宁愿告诉他哥哥这个秘密,也没有向乔治透露;在第二次通灵中,女子害怕地逃离,于楼梯间难禁痛哭。
这也许真是一个受到“诅咒”的职业,人们借由它获得与已逝者的联系,但并不希望这“中间人”的介入,于是尴尬的处境不可避免。静听、传达然后消失、远离或许是这个工作最基础的职业操守,就像心理师,但那种与死者灵魂相接的切身感应可能远远超过心理师的置身事外,这或者就是乔治的悲哀以及他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另外的一层障碍应该还源自于接触。乔治的能力强大到无须通过专业的仪式,仅凭轻微触碰即可感知。无论是对厨艺班上心仪的对象,或者任何他希望在生活中有更进一步关系的女子而言,越是靠近就越难以制止。试想,两人亲密间乔治所能体验到的是什么?是一个“第三者”(或者更多者)的超时空存在,这种压力即便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职业,也是难以长久自持的。
所以最好的happy ending是什么?自然是导演如今安排的乔治和玛丽的结合。乔治脱下黑色毛线手套,就像卸下通灵带给自己的束缚,和另一只手紧紧相握,此时他经历的是从未有过的亲密,只属于两人间的,没有其他空间外物的干扰。有关两者接触时的景象,在伦敦书会上有过一次画面的展示——乔治看见玛丽在海啸灾害中静谧地浮沉于海水间。多少年来,他第一次与人接触时仅仅见到对方,且如此安静、祥和。
Happy ending是古典式的,就像狄更斯的那些“悲惨”故事总有美好的结局。乔治每晚睡前都会聆听一段朗诵版的狄更斯故事。他喜欢狄更斯、他的作品,熟知他的一切包括那张画家所绘的狄更斯与其作品中人物灵魂交谈的《狄更斯的梦》。乔治在狄更斯那里获得他在通灵中提供给别人的同样的慰藉,而命运的偶然(一如故事的偶然)让他在书会上邂逅了玛丽。
玛丽代表的是大众借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对死亡的感知以及由此展开的探索和解释,人们似乎一直在好奇与逃避中盘桓,而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忘记或避而不谈。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玛丽,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性令她义无反顾。
Happy ending不仅是狄更斯古典式的,不仅是人类美好向往的梦境式的,也可能是一种愿景,代表导演(或者作为解读者的我)的看法:直面死亡,与死亡紧密相伴地生活下去,仿佛作家,与自己作品人物灵魂的长相共存。
7 ) 《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
刘强爱电影第一百零六集之《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
L:“从今以后”这个译名有问题。
Q:怎讲?
L:万能地百度了一下,hereafter除了“从今以后”,还有“死后”、“来世”、“未来”三个含义,我倾向于选择“死后”——第一个部分是巴黎女探寻死后的世界;第二个部分是杰森死后,弟弟马克思追寻哥哥的灵魂;第三个部分是亲人死后不久,许多人来找通灵者乔治,寻求跟亲人的联系。看,都跟“死后”有关系,从什么今,以什么后,这个译名纯属扯淡。
Q:从死了的今,以死了的后。
L:那还不是“死后”,清楚明白。
Q:片子呢,觉得怎么样?
L:很一般的电影,还是剧本的问题。影片的三个部分,单说,都还挺不错的,可是交叉到一起,问题就出现了。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就是三个部分还没有交际的时候,看得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同时表现这三个故事?是,面对死亡,他们三个可以说分别是初一初二和初三,马克思没见过死后世界,只是一个寻找哥哥灵魂的普通人,当然是初一,巴黎女亲眼见过死后世界,但也只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看而已,算是个有过濒死体验的普通人,属于初二,通灵人乔治就牛逼了,他有特异功能,能够跟死人沟通,这当然是初三的水平了。好,我告诉你,你看,我们学校有初一,初二和初三。嗯,然后呢,so what?我们得不出这个学校很大,或者这个学校人很多,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这样的结论,因为你只是陈述了这么一个情况。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给我的苦恼就在这里,找不到影片的方向,就是表现三个人物的状态而已。还是要强调,这不是三个部分的问题,而是三个部分各自为战,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三了,还搞不清出分着三路军是要去打谁,准备用什么战术?
Q:最后四分之一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L:是啊,我忍了一个多小时,就等着这三部分人最后能出个什么化学反应,可结果呢?巴黎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了书,借图书博览会,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乔治;乔治呢,在狄更斯故居看到那幅《狄更斯的梦》,终于学会跟那些“幻象”和平共处,最后通过帮助马克思也找到了他的真爱巴黎女;马克思就更简单了,找到乔治,跟哥哥取得了联系,在哥哥和乔治共同的鼓励下,决心自强不息,开始独立面对生活……哇,鼓掌,真是皆大欢喜,好啊!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你说!
Q:好人有好报。(笑)
L:你看,你自己都笑。我的观感是,人的命,天注定——三路人,最后机缘巧合,严丝合缝地碰到了一起,就像俄罗斯方块,完美地组成了工整的一层,接着,哗,消掉,只给我留下了“无尽的虚无”……
Q: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L:主创自己昏昏然,写出的东西岂能昭昭然?能看得出的是,主创想说明以下三点,一,死后的世界确实存在,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借鬼写人的片子,找个专家出来说半天,为的就是把这一点夯实,二,我们亏欠死人,死人同样也亏欠我们,互谅互让才对,三,我们要学会了生死,向前看。可这三点最多只能算是材料,并不是一部电影的主心骨,所谓主心骨,是一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某种观念,形而上形而下倒无所谓,关键是要能看到这个观念,这个观念让主创感到不写这个故事、不拍这个片子就不行!《巴别塔》,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涟漪效应;《降灵》,好人不做坏事的唯一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理由;《灵异第六感》,感情就是我之于他人和他人之于我的意义……反正我是找不到一句话来总结《从今以后》的主心骨,我相信,本片主创也找不到。
Q:那他们为什么会拍呢?
L:“这回咱们拍个欧洲文艺片吧”,也许哪个主创这么说。(笑)其实,优秀的欧洲文艺片也是有主心骨的,只是没有其它国家的电影那么清晰、显眼罢了。形散(的话)神(千万)不(能)散,不仅是散文,也是其它所有艺术形式应该遵守的创作规律。
Q:亮点呢?
L:那个演马克思的小孩子真不错,尤其是跟马特·达蒙在酒店房间的那场对手戏,小孩子发挥得真是情真意切,显得马特·达蒙倒有些做作。(笑)对了,再补充两粒老鼠屎,虽然整锅汤不咋地。一个是马克思在知道哥哥被车撞身亡以后的表现,有点儿不合常理,他通过电话,听到了那帮小痞子抢哥哥的手机,导致哥哥逃到马路上丧命,那么爱哥哥,他为什么没有去找那帮痞子算账,无论报仇成功与否,都应该表现一下,这才是人之常情,与其有逆常情,还不如直接设计成哥哥打电话时被车撞了,简洁明了;第二个老鼠屎就是那个学菜女的死鬼老爸,你女儿好不容易喜欢上了这个通灵师乔治,你为什么要把最私密的事情告诉乔治,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侣,以前对不起女儿也就算了,现在更是对不起,难道人死了就成神经病了吗?说到这儿,一不做二不休,我就谈谈最厌恶这个片子什么地方,就是为了让剧情合理,随便定规矩,比如人死了不久会在亲人身边,过一阵子就离开了;比如,鬼魂可以把活人的帽子摘了;比如,鬼魂不能预知死亡。定这三条规矩就是为了能让杰森的鬼魂救马克思这出戏合理化:试想,如果鬼魂能预知死亡,能一直呆在亲人身边,好嘛,灾难将至,咱各自救各自的亲戚,那辆被炸的地铁估计就是空车了;如果鬼魂不能摘马克思的帽子,那马克思也就死了,电影就演不下去了。这种情境设置,人为感太强,很明显是为了让影片能运转下去的无奈之举。作为一门线性发展的艺术,电影就像是一枚台球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槽道自由下滚,写剧本就是设计这条槽道,让台球能滚得好看、滚得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滚得惊心动魄又不至于冲出槽道。不及格的编剧,设计不出好的槽道,逼急了就大手一伸,把台球拨一拨,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片子里的各种规矩、马克思不找仇人算账、最后那个十足多余为了“明确”告知观众乔治喜欢巴黎女的想象画面,等等等等,都能看到编剧的那双大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视觉效果震撼 但有点将剧情削弱
还可以,打发时间看的
这大概是最不具伊斯特伍德风格的伊式电影了,对情感的把握竟出奇的收敛,虽然叙事上稍嫌不够精炼,但很意外老爷子竟然越拍越从容了。
开头太震撼了
与死亡擦肩的神秘、对未知世界的迷茫、痛失至亲的悲伤、寻找答案的迫切,在冥冥中将这三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连在了一起,进而颠覆了他们未来的一切……
开头引人入胜,过程平平淡淡,结尾则高潮迭起,很棒的故事,于人已思考,反省
本来可以对hereafter有更深的理解,但止步于流水般的叙述。
为了最后不到30分钟的相遇,全片3/4的篇幅都用来铺垫了,真是冗长繁杂,而且三条线之间也几乎没给什么关于人物间关系的线索和暗示,让人看的确实很是抑郁,还是怀念当初那个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东木头;不过像他这样功成名就不再为名声所累的老家伙在自己的暮年偶尔鼓捣点别的对影迷而言也是种乐事
不愧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ps昨天晚上刚看完这个,今天日本就真的海啸了。。。
剧情挺有深意 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东木爷爷讲故事越来越慢,这次更是三条发展缓慢的平行故事线,观众等了两小时的故事高潮竟如此乏味甚至可笑,唯有小男孩的眼泪能触动观众。倒是影片第一部分非常给力,灾难戏惊心动魄却不喧宾夺主,悲伤孤独情绪的烘托更是出色,可惜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越来越淡,到结局时已所剩无几。只怪剧本差强人意。
这个故事宣扬了门当户对的观念:神汉一定要找个神婆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剧情有点冗长
爱这种影片 很喜欢
题材我还蛮喜欢的,达蒙也很帅,小孩演的还不错,就是剧情没讲好
还可以
刚坐下十分钟就流泪了,二十分钟后眼泪又下来了,不过依然挡不住这是个烂片,挺好一题材,故事却很扯。唯一喜欢双胞胎兄弟那条线。
老牛仔的电影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需任何花销的包装,只用简单的手法、朴素的技巧和平淡的故事就能轻而易举的打动人心。尽管影片结尾的爱情戏份让人诟病,但对于这个一个时刻透露着绝望气息的故事,Happy Ending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的。★★★★
整体故事不错,就是情节叙述稍显薄弱。里面那个小孩好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