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离间、排外和恶。对日本乡村的反乌托邦式描绘。镜头考究唯美,叙事巧妙。对仪式的描绘与仪式般的主线场景(如豪士自焚、善次郎面对掘起的林木下跪等等)相交,不停闪回和重复的镜头(如路口、失踪指示牌)营造出一种浸入式的现实和迷离的荒谬感。影片以暴力镜头开始,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叙述了更广义的暴力。“乐园”隐藏在每一个镜头中,成了一个被诅咒的象征。客观来说,片子的剧情偶有松散,整体性略有欠缺,但绝不是烂片。坊间评论不佳,可能和观者的期待落差有关。可能大多数被吸引过来看这个片的人都期待一部侦探或犯罪电影,期待紧凑的剧情和引人入胜(但娱乐式的)的悬念;而他们看到的却是一部缓慢、沉重、没有结论和答案的片子,因此感到失望。可以理解。但这不是电影和电影导演的问题,而是看的人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好的犯罪片很多,他们大可以去看那些,没必要特意跑来看一部不适合他们看的片子,完了还要瞎逼逼。(巾城)
日本粉红电影大师拍吉田修一最重要作品,人性中恶味弥漫,后座力十足。
日本人到底是有多压抑、多深藏不露?日本电影拍人性的扭曲丑陋,其不寒而栗从来不下于鬼片。改编自短篇小说的《乐园》,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一处偏乡有女童失踪,成为悬案,人们像是过著自己的日子,但心理上却有难以解释却也回荡不去的暗影。无法抒发的的窒郁日积月累,慢慢变成一种随时可爆发开来的恶劣素质。当时机成熟了,一切开始失控,祥和小镇的真面目竟是如此可怕…。
畅销小说家吉田修一的《恶人》《怒》《再见溪谷》俱曾改编为电影,但作家认为这次的故事比起以前更无法为作者所控制,因为以真人实事为灵感,人性的复杂、幽微从未知中不断涌出。
电影确实也呈现了这一面,故事背景明明是我们常看到的讲述乐活温馨小故事的小村庄,人们一代代住居于此,有着在地活力,又有人际间的紧密亲爱,「恶」究竟从哪里长出来呢?于是,「城」vs.「乡」的矛盾、对于外来者的敌意、年轻人逃离家乡的渴望,也成为了故事另一个痛点。
拍色情片起家,后以实验和艺术风格知名的濑濑敬久,在电影里添加了许多低调却可说是带着变态感的笔触,比起直面的恶行,从小地方反映出的人内心的欲望,更加毛骨悚然,但善意、真挚的部分,却也更揪心。
简直已经是「边缘人」专攻的绫野刚再度成功诠释角色,从内心到外观都是痛苦的存在;通常有领袖气质的佐藤浩市,这次却是被村民集体霸凌的对象,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表演相当撼人。
很久没写什么,感觉大脑正在生锈。所以这部影片到最后我还是不知道,是谁,为了什么,杀了爱华。不过,也不需要明白什么,如同平局的球赛不代表没有意义。
能知道自己大脑在生锈,就够了。
片尾曲挺好听,就够了。
能看到几个失去了时间的人,就够了。
还记得出生时的感觉吗,一个人是带着怎么的心情来到这个世界的呢,而将来,又将抱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呢?
我不想写长篇大论 这个片子表达主题基调非常明显,作为村民的人在镜头里,作为观众的人在屏幕前,你们在屏幕前看完觉得谁杀了小女孩?觉得是豪土 ?那恭喜你们变成了村民,有你们这世界即是失乐园。 以下为凑字数-----------
试试的发挥是个坑交换机卡加急哈哈炬华科技交换机客家话炬华科技交换机快捷键看就看见快了可能看了看京津冀快乐老家
吉田修一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所以他执笔的电影我还是怀着很大的耐心看完。影片以一个发生于12年前的日本小村落里的故事为线索,来探究谁才是当年那个残害女孩的凶手。真相直到结尾处才揭露(似乎是),真是一波三折。绫野刚扮演的武志作为外来移民的孩子一直遭受村子里的歧视,其母亲为了生计做旧货生意、为了有靠山甚至出卖身体。在当年寻找失踪女孩时,武志的一个无意间的举动被村民当作嫌疑犯,并在12年后发生同样案件的时候被追讨于是燃火自焚。 影片另一个主线是以回村复归养蜂行业的善次郎为核心,他为了振兴乡村经济得罪了村里的旧势力,于是他不仅被村里人隔离,而且又成为少女失踪案的新的嫌疑人。辛苦种植的树木被拔掉,心爱的狗也不得不被收监到笼子里。自家庭院里掩埋的自己家人的尸骨也被当作连环杀人案的受害者,善次郎最终破腹自尽。 影片的主题在结尾处点明:围观群众需要一个假想的替罪羊,无论是真的还是强加的,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下去。如此看来谁是那两起失踪案的凶手根本不重要了,群众的力量就是裁判的力量、无论对错,就像那个立在路边的110报警招牌一样,反正凶手有了、也就不费劲的去探究了。 电影的主题不错,就是故事线太散乱,时时响起的冷冰冰的背景音乐我一直以为大招留在最后,但是最后的冲击力才那么一点点,实在泄气。另外,影片中伴随第一起失踪案成长起来的少女,她纯粹就是打酱油的、比围观群众还靠边,对剧情的发展没有任何的贡献,她和后来与她在东京一起打工、患重症又康复的少年,占据至少20%的篇幅,就像白开水一样稀释了整个故事,搞不懂。当然,片中频频出现的奈良的传统祭奠活动,也完全可以精炼一下(估计当地商会或政府赞助了)。 总之,这部片子非常一般,不看也罢。
1. 开头无人机镜头一出来就是大片稻田和田间路的俯视镜头,我还以为是一部奉俊昊类型的韩国片,结果越看越像:近现代的乡村情景,不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死亡忌讳与“背负”,精神不安定者,过激反应等。嗯,后面两个可能比较日本一点。
感觉很多处都在无意识地靠近,或者不自觉地就形成了韩国近现代电影最为特征的概念“恨”。只不过在韩国片里容易上升到“民族”“时代”等大旋律的恨,在这里变成了日本式冷漠人情带来的压抑感。说实话格局就小了很多,其中锅应该给濑濑导和吉田修一各一半。
2. 吉田修一从《恶人》和《怒》开始用的套路,他自身对“恶”的定义而衍生出来的套路,简单而言是用“虚言”来层层包裹里层的“真实”,现代两面人,犯罪是内面压抑的爆发,到最后善恶不明结论暧昧。其实是很适合拍电影的,只是其中最为戏剧性的“反转”如果不被突出,整个故事就难免显得平淡和意义不明。
濑濑导的剧本明显就有些忽略这方面了,有些特意留下的“ツボ”镜头给人留下了太多心理准备,甚至有些刻意地在提示犯人的做法, 到最后只会让人厌烦。一些太过刻意的空白间隔(节奏的停顿,画面的停留等)不断离间观众与电影的距离,最后情感不能移入,看得莫名其妙。
3. 但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很“难”的电影。毕竟还是有几个值得回味的日本电影的现代特征。
(1)分岔路的存在
不管是文字文本还是影像文本,对于分岔路的存在还是保持了同样的高水准。分岔路(原作里叫Y字路口)的现象学意义,就是从同到分的特异点。
在剧情里是失踪案带来的分段式人生,是两端之后平行又相互远眺的时间线(过去-现在,现在-乐园)。
在影像上,然后即便没有清楚的提示,最后女主那段所谓的拔高戏码,是在失踪的那一段路发生的。如此清晰的地点与人物的联动,还是在《无名之辈》的高桥戏之后。
(2)幽灵一般的人体衣架
本来与分岔路的故事独立的另一个犯罪短篇,就是养蜂人杀人的那一段,被濑濑导合成一起之后,有很多突兀的地方。但明显剧情少于前者的养蜂人的故事里,人体衣架真的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还是穿上亡妻衣服的养蜂人。
…………
虽然这部片的评价颇低,但我还是挺爱看日本人在空荡的夏日的乡村景色里,做任何事情都很治愈。喜欢佐藤浩士的故事,失去爱人,和狗一起生活数十年的孤寂感,淡淡忧郁在山村的晚霞中慢慢消散,有一种脆弱的美。绫野刚的话,老演这种挑战性很高的文艺片角色,但他在这里悲情得用力过猛,hmmm以后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诠释。
不知道小说怎么写的,单看电影,首先案件只是一个背景主要是乡村闭塞排外压抑心灵的那种苦兮兮的群像,剧本太散了演员再卖力音乐再凄清(音乐by Joep Beving倒是很感人)情绪就没揉成一线过,大小明星挺多的结果只是让观众注意力更加不能从“明星的表演”上移开。刚哥也是过于卖力咯。佐藤浩市又没能好好谈个黄昏恋(片冈礼子多好啊)
濑濑敬久真的应该被拉进黑名单,浪费了整整2个小时
撇开吉田修一的剧作不谈,情绪还是到位的。年纪大了,比较触动我的反而是生机勃勃的农田映衬下,老龄化村落的衰败和凄凉。
演员演技爆棚但是却弥补不了过度错乱的时间线所带来的剧情的混乱 把原著两个短篇改到一部里面是可以的 主题虽然都是讲述没落的老龄化村落的闭塞 但是两个故事的连接性还是不够好 通篇下来有种愣是拼在一起的感觉 明明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精简刘畅一点的 2019/10/26日本橋TOHOシネマズ
故事的主线并不强,用三个人物讲一个老龄化的日本农村,叙事本就松散,导演还没有在三个主角的逻辑动机和身上的冲突上多交代一点,让故事显得很松散,全靠剪辑在拼凑一条主线,最终也还是那么的凌乱。基本上还是《恶人》和《怒》的主题和套路,只是这部的改编上出了问题,导致最后的力度上不来。其实这种散点的叙事,避开少女失踪案,去讲被这起案件影响的人,最后去阐明主题也是一个反类型的聪明做法,理论上是可以的,只是执行起来做的很糟糕罢了。
这尼玛又自焚又剖腹的 反正 濑濑敬久 吉田修一 杉咲花 都已拉黑
越看越像《怒》(才知道都是吉田修一作品),还带了点《杀人回忆》的味道,虽然我也很想知道凶手是谁,但剧本主旨还是控诉欺凌和愚昧的村民制度罢了。PS:绫野刚、杉咲花、佐藤浩市、柄本明这几位主演表现很到位。
好明秀的景色,好沉重绝望的人生。古老的祭典与自焚的人,在森林里用镰刀剖腹,只有我这么幸福真的好吗,明媚的阳光,整齐的田地,你在人群中时,这里是乐园一样的地方,你边缘化后,此身即在地狱。
写作“乐园”,读作“地狱”。
跟之前哪个剧里的故事一样啊,两个故事关联得太勉强,纯靠演员没办法带
小日本细腻的恐怖再次通过电影润物细无声地反映出来,小女孩失踪案,嫌疑人自焚案,外来户怒杀村民案,如此重大的死亡案件在2个小时的缓慢节奏里一一展示,人性的恶就这样残酷呈现在观众面前。卖二手货女人的儿子豪士在村民众口铄金下自焚而亡,被排挤孤立的外地人善次郎被逼得连杀6人,不过都是固执守旧的村民一步步造出来的杀人凶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乐园,但心底的魔鬼总会被某人在某时被召唤,至于那些始作俑者往往还不明就里。除了善次郎杀人为确凿事实,小女孩失踪我还是偏向豪士是被诬陷,最后其跟随爱华的场景不过是正常的偶然举动,并无杀人动机,况且爱华还把花环送给豪士,让其愤怒绝望之时看到了天边的阳光。豪士是不是杀害爱华的凶手已经不重要,导演故意在片尾搞个开放式结局留白,也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吧。
不懂就问、导演想拍什么??
剧本改编的差,叙事能力又差,洋洋洒洒的节奏,观众都看懂了但就是替导演着急,你为啥越走越远啊!
深刻探讨人性幽暗与温暖之处,选择的边缘人不免有伤痕文学的嫌疑,如果能选择日常人物的幽暗之处进行挖掘会更有震撼力。导演不够暗黑啊,小说里面凶手真的是豪士,虽然村民的全民精神暴力真的歪打正着,写实地表现了那个封闭吃人的小社会?这样的立意显然不够深刻,也许导演最想探讨的是“乐园”本身,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绪,会让一个落寞孤独的边缘人,面对纯洁温暖的小女孩天使般的笑容之时,萌发了犯罪念头。让人想起东野圭吾无差别的恶意?也许并不是。神社的多处音乐场景有一种寒蝉鸣泣之时的古手梨花乱入既视感
演员演技和电影质量呈反比关系,夸奖刚哥,温柔绝望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的力量。
乐园只是臆想中的存在吧?故乡,远方,世界很大,却难容下一个自己。一句话,一个眼神,只要煽动了旁人,就可以把无辜者逼上绝路。与其痛苦压抑的担惊受怕,自fen反而是种解脱。即使你是正义使者万人追捧,一旦站错队,说错话,被群体孤立,也唯有剖腹。正与邪,没有绝对,世界本就是罗生门。乐园是某些人的天堂,另一些人的地狱。绫野刚意外演技让我另眼相看。佐藤浩市则演啥骨子里都有种耍帅在,很让人厌呢。
刚哥呼吁我们抱住他的新作 我抱住了 竟然挺喜欢 和怒一样 吉田修一的内核依旧没有变 不是去探究谁犯下了罪 而是“恶”是如何产生的 寻找善恶的暧昧不明的界限 他们有罪 但他们不过为人 闭塞村庄村民的恶意害死了两个纯洁的灵魂 “我们都需要一个了结” “以后大家不会再相信任何人了” “到底是谁做的我已经不需要知道了”
没有作者性也没有现实性
本以為《64》已經夠無趣了,這部竟更不知所云,把吉田修一原著的兩個短篇結合改編之後,無法準確梳理重點,變成一個個自怨自艾、歇斯底里的合體…昧著良心把稿交了…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