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2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3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4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5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6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3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4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5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6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7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8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9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45

详细剧情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 罗舍迪·泽姆 Roschdy 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 Bernard Blancan 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所谓法国也不过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不是战争场面的壮观宏伟,而是那些二等士兵的信仰。
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还愿意相信正义,有多少人在面对明知是死的结局里还愿意义无反顾,总之,我不可以。
电影有三个场景让我哭了很久,话说已经很久看电影不哭了,但是在面对那些平淡的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效果的画面时,心里最人性的那个地方还是被碰触了。
第一个是小个子回到普罗旺斯的时候,他说,我救了我的国家,尽管我从没见过我的国家。我从来是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力量的,仅仅依靠着一个未成谋面的梦想就可以为他付出所有,更何况在这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祖国里他得到的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在法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穆斯林,或是一个卑贱的下等人……反观今天,多少人还对自己的国家有这样深刻的情感,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带给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能够依然深爱她?
第二个场景是在去阿尔萨斯的途中,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任何理由前进了,没有指挥官没有弹药……可是中士任然前进,他说,去阿尔萨斯是我们的任务,即使要付出10倍100倍,我们也要付出……在这样一场彼此都知道去了就是送死的战役里,因为心里的信仰因为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他们前进了。然后,个人觉得这4个人捍卫那个小村庄的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4个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在面对那么多欺骗和歧视之后还愿意相信赢了这场战争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自尊自由的勇士开始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让我哭泣,不如说让我深深的为当年的法国政府感到一丝汗颜。当记者拿着相机去拍摄那些完全没有在流血付出的法国士兵并赞扬他们保卫了法国的时候,最后活着的那个中士默默从前面走过,而那些成果却是他和已经死去的那3个勇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啊。但是他已经没有在面对不公平分配西红柿以及在得知晋升只针对法国人时的那种激昂那种愤愤不平了,那个时候的他还是相信他可以最终得到法国人的认同的,此刻的他凄然发现公平从来都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可怜人罢了。何其可悲……
影片结尾的字幕是一个升华,在如此对不起那些二战士兵的历史里,法国政府还是有脸去拒绝为退休士兵支付养老金,原来一个一直标榜人权的国家也不过如此!!

2 ) 哪里是你的祖国?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以为我走错了影院。片头看起来不象一部法国战争片,而是一部关于40年代北非的记录片,还有那悠远苍凉的阿拉伯语歌声,虽然不明歌词,却会让人怀念起遥远的家乡。
那些包着头巾、穿着长泡、皮肤黝黑的阿拉伯裔青年热血沸腾地喊着:我们要去解放法国,我们要去保护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将她从德国人的手里夺回。他们说着法语,唱着法国的军歌,发誓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骄傲参加这场战斗。
我心里很伤感,也觉得寒意逼人。
这些青年人的父辈有多少是死在抵抗法国人的反殖民战争中的呢?他们有多少得到了在北非的家乡中受教育、自由平等的权利呢?他们当中有多少还记得自己的祖先原不是高卢来的雄鸡呢?
他们为了一腔热血,来到“遥远的祖国”。他们就要为法兰西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法国的土地。这里的神和他们的安拉不一样,这里的女孩和故乡的少女不一样,这里的土壤散发着不同的气味,这里没有人愿意说阿拉伯语,甚至这里的西红柿也不是为他们这些非洲的“法国人”准备的。
当法国本土的战士坐上卡车准备开赴已经获得和平的巴黎的时候,他们却被送往意大利,更残酷的前线。
最后的那一战,我们不停地听到那神秘的歌声随着每一张面孔的消失而响起。
我想我大概明白他在唱什么。不需要翻译,我也能够明白。应该是这样的歌词:
遥远的故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那些青年啊,昨天还盛开的生命,现在已经凋零。
远方的妈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返回你的怀抱。
我们啊,看那灵魂返回家乡。

3 ) 再怎么忠诚勇敢,也无法成为法国人

二战期间,法国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征召了大量非洲青年加入了自由法国军队,作为法军的主力。1942年末,成立较早的阿尔及利亚第三步兵师率先在北非同德意联军作战。1943年,他们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在古斯塔夫防线艰苦战斗。1944年8月,他们登陆普罗旺斯突入法国南部,参加了解放巴黎战役,一直打到了德国本土,可谓战功显赫。但是,殖民地的士兵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他们在战斗中往往被放在最危险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物资补给也无法与法军士兵比,战斗与非战斗伤亡奇高,这为二战后的反殖民战争埋下了伏笔。2006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电影《光荣岁月》,讲述的就是这些殖民地军人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四名阿尔及利亚青年应召入伍加入法军,他们从北非开始与德军作战,一直坚持到解放他们所谓的“祖国”,一路伴随他们的,除了血腥残酷的战斗以外,还有法国人无尽的歧视。 影片重点描述了殖民地军人的勇敢和忠诚,在面对艰巨的战斗任务时都坚决服从,冲锋在前。而且法国人的歧视也进行了笔墨浓重的刻画,打仗时安排殖民地军人冲锋在前,对他们的伤亡毫不在意,伙食供给进行区别对待,而且故意阻拦殖民地军人和法国姑娘相恋。通过对比凸现了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另外,电影里的两场战斗片段特别精彩,一场山地攻坚战,先是小股部队佯攻,吸引德军火力点暴露,后续炮兵观察员标定火力点坐标,再实施炮火覆盖。另外一场是小镇遭遇战,四名殖民地军人明知不敌,却还是与德军大部队展开巷战,最终以死亡三人的代价顶到大部队前来支援,电影以这场战斗收尾,通过三人的死亡直接呼应电影点题:殖民地的人再怎么忠诚勇敢,但他们永远无法成为法国人。

4 ) 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Indigenes,土著。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现实呢?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5 )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这样的电影看了很多
但是在昨天凌晨还是被感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战争面前。都是万念俱灰。都是扯淡,那又如何呢,就像好男不当兵最后改编的歌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让我想起狼牙山五壮士
只是想表达的东西还不太一样,感觉法国和意大利的这类片子有更强的自省
现在一天一部片、一张唱片、本来想一本书来着,但是智商太低看不完
不过还好了。。。。

6 ) 原来这不是我的祖国

得奖与否是我们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观看的重要指标,我选择观看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的原因正是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员竟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法国影片《八美图》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获得过法国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过恺撒奖还无法同金棕榈奖相提并论。看过电影我们发现,这奖杯,与其说是颁发给这些演员,毋宁说是颁发给影片中的那群士兵,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余年的道歉与认同。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与牺牲、危险与团结、英雄与无奈的史诗之作(《纽约时报》对此句有莫大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投身到法国军队中,希望解放“祖国”——法国,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然而事实告诉他们,除了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法国人认同他们,他们同样付出了生命,收获的却只有苍白的精神鼓舞和空头的许诺。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与他们无关,美丽的法国姑娘不属于他们,看书识字的权利不属于他们,探亲假不属于他们,甚至连新鲜的西红柿也没他们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对他们一视同仁的事物的话,那恐怕只有德国人的子弹了。

  他们终于发现,这个“祖国”与他们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他们无法从“祖国”身上获得荣耀和归属感。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一生也无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他们就是亡国奴。也许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他们竟然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却不属于自己,这个认知是极端痛苦的,失望与无力感油然而生。也许孙基桢能够体会他们此时的痛苦。(孙基桢是朝鲜人,1936年作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冠军,在领奖台上,他低下了头,用鲜花挡住了胸前的日本国旗……)

  终于,这些士兵决定为自己而战,他们渴望世界记住他们的光荣岁月,他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有一群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成为第一批踏上阿尔萨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法国人”。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光荣属于法兰西,不属于他们。那些战死的人也许才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地开下去。

  在影片中,每当这些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就会响起那悠远苍凉的北非民歌,这歌声仿佛是在接引这些逝去的人们魂归故里。与这歌声相比,雄壮的马赛曲在影片里显得暗淡无光。

短评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