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方面: 宗教寓言——包括牲牛献祭、十字架、末日降临、天使与恶魔的辩证法 表现力方面: 动静结合,画面张力大;色彩绚丽,色彩情绪学——用画面和色彩表达情绪,非写实的,在1973年,前卫到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手法配合一个传统故事,时空纵深堪称浩瀚。 题材方面的反思有女性主义、性欲力比多的张扬,好像看到了叔本华尼采的意志、黑格尔的精神、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具象化,尤其是那一幕万物交媾jazz,精彩! 结尾还涉及启蒙的话题,启蒙者的面孔同化到每一个被启蒙者的脸上,这意味着觉醒,也意味着同一,一个现代性的悲壮的预告。 颠茄: 探讨的是身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意志与肉身的作用,迷狂对理性的暂时胜利。 恶魔的象征: 珍妮的欲望,拉康的“凝视”和大他者的镜像投射理论,能指链的无限蔓延——珍妮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实在界的真相——欲望的不间断的游戏,这才是人间啊,和地狱没什么差别。人没有主宰自己意志的能力,从出生到死去,一直被凝视塑造,从未摆脱枷锁。
根据法国小说改编的动画片,如果不是日语的配音,完全无法从画风上猜出它的国籍,被攻占的巴士底狱再也不能囚禁自由民,最后用描绘法国七月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做结尾,特意着重在自由革命的裸露女人身上,以女性意识之崛起的美感呼应全片的主题。万千声音都凝聚在这胜利的一刻,封建时间的枷锁随着自由跳跃的乳房而脱落,伤害和痛苦被愤怒和狂热压制住,这一刻地狱和天堂并存于人世间,男人或女人都不再被纯粹的性别标签束缚,一切美好都凝聚在那一瞬间的画笔中。
影片犹如一本动态的漫画,一幅幅完结的画作在镜头下带领着观众从右至左、自下而上观赏,凝固的眼泪和欢笑因为配音而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无数的细节和隐喻隐藏在鲜艳的色彩之中,痛苦被扩大成肉眼可见的伤痕,令站在统计阶层的无论是皇权还是宗教都变得面目可憎。他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只允许你仰望和服从,而不许你怀疑和争取,他们被欲望浓烈的色彩包围,与女主纯白的简约形成鲜明对比。
水彩般的上色和简约的线条分明带着留白的艺术手法,而情绪浓烈之时画面饱满到使人如坠梦中癫狂乱舞,而你可能不相信,故事的开始,仅仅是平静素雅的一条直线,直线牵出了一棵普普通通的树,树后面藏满了期待庆祝婚礼的村民。而故事的最后,晕染的晚霞与火焰齐飞,线归于点、点归于无。女人消失在杀戮中,重生于心中。
女主角强奴即将和男主角强完婚,而在新婚之夜,领主要求贫穷的强献出十头母牛才可以结婚,强只拿得出卖得一头母牛的钱,残忍的领主赶走了强,并奸污了强奴。伤痕累累的强奴回到家中痛苦,而冷漠懦弱的强却只想掐死强奴以泄愤。强奴的悲痛和怨恨唤醒了魔鬼,魔鬼给了她纺织赚钱的力量,强得以交更多的税而受到领主重视,而强奴却由此受到领主夫人的嫉恨而受到围攻,走投无路的强奴被丈夫强彻底抛弃,这一次,她将灵魂献给魔鬼,魔鬼给了她治愈黑死病的能力,当她治好村民后,却只有领主的火堆等待着她。
动画形式预示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人”动画:大量出现的性爱和生殖器画面将性欲的力量呈现到观众面前,被强奸的痛苦直接撕裂了女人的身体,而被背叛的伤痛使原本纯洁白衣的女人绘上了灰绿朦胧的脏腐,献身魔鬼的女人用治愈之花使全镇陷入了群P的狂欢,各种动物形状的生殖器狰狞着冲向女人的阴道。尖叫和呻吟使你分不出痛楚和欢愉,不绝的喘息带动着你呼吸的频乱,配合着类似电音的BGM,你可能来到了动画洛奇恐怖秀。
这不是堕落,这不是淫乱,这不是放荡,这是本性、这是天性,这是本该享受的交媾,它比最苛刻严厉的礼法还要充满仪式感,就一起做爱吧,趁着活着、趁着自由、趁着美好、趁着我们忙于相爱相杀的岁月,让我们光明正大在自然里做爱吧,趁着花开的正好、趁着树刚刚萌绿、趁着彼此的身体等不及姚胶着连结。你和我,我和他,你和他,我和他们,忘掉物质的贫瘠和阶级的压迫吧,这一刻我们都是平等的,性爱里只有做,只有享受的彼此,而没有被迫奉献的一方。
被凌辱的女性既不能求救于丈夫、亦不能求救于村民、更不能求救于权贵,弱势的她从一开始就只能一个人奋斗,复仇之心使她获取了重生的力量,而每一次力量都没有用于伤害,反而都在竭尽全力的拯救。而个人力量的拯救换来的是村民集体的膜拜和信仰,这种膜拜只有让统治阶级更加怨恨。最终女人以耶稣的姿态被烧死在了十字架上,而这一次对她的致命伤害终于让她的灵魂在整个人民心底重生。
没错,你裤子都脱了,手也放好了,它本质却是关于爱与正义、革命与烈火、纯洁与重生的故事。欲望给了女人生存下去的勇气,欲望让女人得以享受上帝禁止的美好,欲望的痛苦带来了蜕变的机会,既要身体上的高潮,也要心灵上的满足,既值得拥有权力、也配得到完美的爱情,女人永不该知足。
起初,我是被这部片子独特的画面吸引的,但看完后我发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女性主义电影,所谓不可多得,其一是作品本身独特而又效果卓绝的表现方式,其二便是它足够的深刻。
可能大多数女性主义电影,作用点仅仅是关于工作,家庭及其婚姻的一些表面的内容。真正触及核心问题——性解放——的片子记忆中不多。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油腻男人”,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对女性开黄腔,目前大家的共识是,这种男人很坏,对女人开黄腔是一种卑劣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会有两个疑问,这种行为为什么是卑劣的?以及为什么对女性不能开黄腔,这算是性别歧视吗?
这里涉及另外一个概念——荡妇羞辱。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荡妇羞耻(英语:slut shaming)是用来描述导致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因自己的某种性行为或性欲背离了传统的性别期望或外观期望而感到羞耻或低人一等的行为。这个词常指使用荡妇或其他类似羞辱性词汇,妨碍女性对自身性别形成自主看法的行为。
酒桌上的油腻男人讲一个黄色笑话,真的只是为了博美人一笑吗?并不是,而是你笑了,甚至说只是听到了,他们就认为他们在心理上对你进行了一次荡妇羞辱。很多性骚扰的例子,其实都涉及这个概念,比如说露阴癖。讲这个话题的帖子我在豆瓣上也见了一些,成功的露阴行为,给女性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当然也有不成功的,因为他们遇到的了真正的”荡妇“。
这里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对女性不能开黄腔,为什么女性不能见到阴茎,女性就不能谈论色情吗?荡妇羞辱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还在赞美贞洁烈女,贞洁是美的,而淫荡是丑的。而我,之所以称这部影片为足够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就是因为它颠覆了这一点。
女主在一个阴茎的引诱之下,一步步从贞女沦为了荡妇,然而当她变成荡妇之后,她没有像人们说的那样变成丑陋的老太婆,而是变得愈发的美艳动人。而所谓的传统男性文化自然是容不下她这样的异端,最终她被烧死在了火刑架上。
我在这个电影的评论区还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大概是一个女用户写的,说,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女性主义电影,但她不明白,为什么引导她改变的是一根男性的阴茎呢?很显然她在排斥这一点。
我觉得这一个问题就问出了国内女权问题混乱不堪的根源。许多号称女权主义的女性,核心观点只是躲避男性,远离男性,从来不敢接受男性。于是男性的阴影永远都无法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而本片,没有逃避男性,反而大胆的接受了男性。彻底从男性和男权的阴影下走了出来,化身为美丽且纯洁的荡妇。此时的她已经无法被所谓的男权思想所伤害,只能被杀死。
可能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谈到女性运动,就要提及性解放,因为性道德从古至今一直是女性身上最重的枷锁。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赞美贞洁,也不再批判淫荡。而现在我更愿意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荡妇,sorry, i am a slut. 请收起你那虚假的文明,这无异于在一朵纯洁的白莲花上吐痰。
提起手冢治虫,恐怕没有看过动漫画的人也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他被称为日本最伟大的漫画家和动画制作人,他通过《新宝岛》将“新漫画”这种形式定义了出来,让此后的漫画家从事新漫画创作的时候有章可循。
岛本和彦曾在自己的漫画《漫画狂战记》里戏言“一切日本漫画都是抄袭手冢治虫的”。
不仅为新漫画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手冢治虫创立的动画公司“虫制作公司”对日本动画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虫制作公司”制作的黑白tv动画《铁壁阿童木》和彩色黑白tv动画《森林大帝》,在当时的日本都达到了不可逾越的收视率高峰。
铁壁阿童木在《克娄巴特拉计划》中客串出场时是彩色。
虫制作公司不仅擅长做流行动画,还创作了很多具有艺术开创性的动画。
比如以手冢治虫作为总指挥,山本映一导演并拍摄的成人三部曲。
它们分别是1969年的《一千零一夜物语》,1970年的《克娄巴特拉计划》和1973年的《悲伤的贝拉多娜》。
三部成人动画的海报多少都有一些情色元素,《悲伤的贝拉多娜》的海报中的情色元素最少。
成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悲伤的贝拉多娜》,是一部游走在动画定义边界的成人作品,也是手冢治虫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一次新的实验。
《悲伤的贝拉多娜》的原型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的小说《女巫》,该小说成书于1862年,讲述被称为“女巫”的女性群体300年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迫害。
初中课文里的《云雀》就是他写的。
不幸的是,《悲伤的贝拉多娜》上映后只有10万多美元的票房。而此时,虫制作公司已经负债数亿日元,《悲伤的贝拉多娜》上映同年(1973年),虫制作公司宣布破产。
《悲伤的贝拉多娜》票房惨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电影院在没有搞清楚喜欢《铁壁阿童木》的观众是否也喜欢看《悲伤的贝拉多娜》,就在宣传的时候使用了“从《铁壁阿童木》到《悲伤的贝拉多娜》”的宣传语;又或者《悲伤的贝拉多娜》太过于前卫,即便在今日,能够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属于少数。
不过,《悲伤的贝拉多娜》的开创性和艺术价值并不会因此而磨灭。
从有动画片开始,动画片在风格的探索上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像是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橡皮管动画。
2017年的游戏《茶杯头》,致敬的正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橡皮管动画风格。
还有1961年,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中国水墨动画。
中国的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管是美国的橡皮管动画风格,还是中国的水墨动画,都是在“画面表现力”上力求创新,它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悲伤的贝拉多娜》独特的动画风格,却是在“动画表现力”上下工夫,山本映一通过这部动画片所追求的是动画片“还能怎么动”的答案。
在大众的认知里,动画片就是由能够播放连续动作的绘画作品组成的,能够展现情节的一类影片。
《悲伤的贝拉多娜》却没有在画面的连贯性上下功夫。
除了不多的几个连贯镜头(比如强奴体内的恶魔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悲伤的贝拉多娜》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用静止的画面组成的。
这种做法很像1961年法国导演艾伦·雷乃执导的艺术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曾被人称为“文艺片中的文艺片”,也被戏称为“ppt电影”。
因为几乎全片的画面都处于静止状态,为了让《悲伤的贝拉多娜》不至于看起来过于单调和乏味,手冢治虫和山本映一也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精致又多变的画风。
《悲伤的贝拉多娜》的大部分场景都是以水彩画来表现。
水彩画的特征使《悲伤的贝拉多娜》拥有了新的气质:虽然鲜有连贯的画面,但是却有着连贯又独具美感的线条。
例如,女主角强奴在丈夫的怀里哭泣时,丈夫的手从强奴的后背缓慢上移,到两只手聚合成一个碗,再到两只手向下伸引出双臂,最后强奴雪白的脖颈被卡在那两只聚合成碗口的手中。
这种画面处理技巧不仅有着水彩画流动的美感,更让这段情节有着浓厚的表演氛围,仿佛在看一场舞台剧。
舞台剧一般的动画片段。
这种独特的“ppt”式镜头,让整部《悲伤的贝拉多娜》都带有浓厚的舞台剧氛围。
在领主要求强奴的丈夫协助募款作为军费的时候,强奴的丈夫手里拿着一根木杖,坐在放置在树下的椅子上,他面前是用来筹措军费的长桌,桌子上空空如也。
强奴的丈夫面对着镜头,而这也是领主所在的方向。透过银幕可以看到强奴的丈夫身为税务官,却一样被领主刁难的无助身影。
透过领主和强之间的台词,镜头逐渐拉远,强的身影也越来越小。
然后是动静结合表现出来的张力。
《悲伤的贝拉多娜》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仅只是通过静态的画面来传达的。
为数不多的运动场景在静态画面的映衬下,传达出了更加强烈的情感。
导演山本映一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到:“尽管经费需要节省,但是在需要进行情感表达、令人深思或是具有某种含义的部分,还是会尽量使用连贯的动画制作手段”。
通过和恶魔交合而获得力量的强奴,身着绿色斗篷,随着镜头一步步朝着银幕走来。随着画面中强奴脚步的抬起和落下,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每一步落下时的重量感,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从这个镜头开始,强奴的女王范开始凸显出来。
而在强奴遭受迫害逃跑的时候,强奴从银幕右边逐渐向左移动,与之对应的背景则以更快的速度从左向右移动。在这个镜头中,强奴的狼狈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一秒女王,后一秒就被打回悲惨的命运。
正是这种动静相宜的水彩画风格,让《悲伤的贝拉多娜》呈现出舞台剧一般的视觉效果和极强的感染力。
《悲伤的贝拉多纳》的静态画面风格,能够将每个人物的面部细节都展现清楚,从而使人物的情感流露变得更加饱满。
作为该动画的主人公,强奴即是“女巫”群体的代表人物。
她对丈夫毫无条件的爱,对旁人的恶意毫无保留的悲伤,对恶魔毫无意义的反抗,都在不同时期的她的脸上,被刻画得深刻而直达人心。
因为丈夫交不够举办婚礼的费用,强奴被迫要将自己的初夜奉献给领主。
得知这个消息的强奴脸上写满了惊恐、不情愿和抗拒。画面里的强奴眉头微皱,眼神透出不情愿,张开的双唇好似无法呼吸一般,她所面对的,是与画面中的表情相匹配的绝望。
即将被领主强暴而感到绝望的强奴。
被领主强暴的强奴回到家却得不到丈夫的安慰,在小恶魔的帮助下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在小恶魔对她说出“你终于笑了”的时候,坐在纺锤机前的强奴脸上毫无表情地说:“我想我再也不会笑了”。
画面中的强奴用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和一句坚定的台词来回应小恶魔她此时的心态,但其实对未来还是抱有一丝希望。
强奴表达自己“再也不会笑了”的情感,远不止是悲伤。
战争时期,强奴因为生活所迫,再一次接受恶魔更加强大的力量后,成为了绿袍女巫。
此时的强奴显得冷漠、淡然、骄傲。
强奴稍粗的眼影下面,埋藏着恶魔的影子。
后来,强奴被丈夫出卖。感受到彻骨绝望的强奴全身心投入到恶魔的怀抱。此时的强奴不再关心生活的苦难、不公的待遇,她有恶魔陪在身边,终于得到了快乐。
画面里强奴的面孔开始有了色彩,她嘴里叼着粉红色的丝带,眉宇间写满了放肆的快乐。
彻底投入恶魔怀抱的强奴终于收获了梦寐以求的快乐。
对强奴无计可施的领主又派出强奴的丈夫来求强奴归顺自己,面对自己的丈夫,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表情,微微张开的嘴却写满绝望,因为她自己知道自己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命运。
尽管有所期待,眼神却没有神采。
当强奴被立在十字架上,就快要执行火刑的时候,强奴的丈夫终于做出了他生命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反抗。
领主的侍卫杀死了强奴的丈夫,此时正在经受火焰烧灼的强奴双目紧闭,流下了眼泪。
感到火焰和死亡痛苦的强奴留下的眼泪,不知道是为了自己的命运,还是为了死去的丈夫。
当十字架华为灰烬时,《悲伤的贝拉多娜》最辉煌的场景缓缓拉开。无数样貌各异,神情麻木的女性,她们的面孔一个个都变成了强奴的容貌。这些强奴的眼神坚定,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一幕比《v字仇杀队》早了22年。
因为静态画面的关系,强奴的这些情绪,反而给予了更强的感染力。
作为一部成人动画,“性”是一个没有办法绕过去的表现主题。
传说当初山本映一和编剧深田善之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就表达了“既情色又纯爱”的要求。
《悲伤的贝拉多娜》当中的“性爱”场景,有着水彩画流动勾勒出的灵动感触,也有局部部位情色姿态的刻画,还有大量象征和充满迷幻色彩的情色符号的堆砌。充满了各具特色的丰富想象。
当领主对强奴实施强暴的时候,整个画面变成了黑白红三色。黑色的背景下,强奴的身体被撕裂开来,从雪白的身体里飞出成片的血红色的蝙蝠。
支离破碎的身体,代表着支离破碎的灵魂。
感到绝望的强奴释放出了自己体内的小恶魔,从这里开始,《悲伤的贝拉多纳》努力想要营造的情欲氛围随着小恶魔一起,逐渐成长了起来。
刚被释放出来的小恶魔,十分的小巧和可爱。
随着强奴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力量得到增强的恶魔也带给强奴更加激烈的情欲体验。
强奴慢慢漂浮起来,在无重力的状态下,身上的裙子变成布条褪去,汇聚在强奴的四肢,化作一片紫色的飞蛾。
强奴像是黑暗中的光源,吸引着代表情欲的紫色飞蛾环绕在四周。
通过强奴周身的布条和紫色的飞蛾,来体现强奴初次体验到完整快感的触觉感受,《悲伤的贝拉多娜》将情欲的意味表达得温柔又充满挑逗。
在强奴的影响下,村民们在树林里开起了群交派对,这一整段画面呈现出了浓烈的迷幻色彩。
引发群交的强奴,此时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代表了情欲的女巫。
村民在强奴的影响下,统统陷入了感知失常的迷幻状态中。
这段画面开始只有黑白两色的背景不断变换,与之相衬的,是一系列荒诞怪异的粉笔画。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盛大的,充满了情色符号的狂欢。
这个段落正隐喻了作品名称的由来,《悲伤的贝拉多娜》里的“贝拉多娜”是一种毒花的名字,这种花被叫做颠茄,可以致幻,也指代了片中的女主角强奴。
动画结尾最后一段情色场景,来自强奴和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段十分纯情的情色镜头,正对应了山本映一“既情色又纯爱”要求的后者。
镜头从丈夫失去左手的手腕环绕着强奴赤裸的背部开始,接着通过一个金色的圆盘倒映出强奴和丈夫的人像,姿态和背景都充满了温情。
这一幕如此温情,而强奴内心却很可能已经知道结局。
《悲伤的贝拉多娜》里的抽象情色,配以静止画面下的情绪,让动画的感染力得到了增强。
佐藤允彦为动画量身打造的音乐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佐藤允彦是七十年代日本自由爵士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一共为《悲伤的贝拉多娜》创作了12支曲子。
《悲伤的贝拉多纳》上映后,佐藤允彦发行了动画的原声专辑。
在领主强暴强奴的桥段里,佐藤允彦教堂唱诗一般的乐曲“Andy Warhol”,伴随红色蝙蝠、蚊子口器和黑白红三色的画面,让整个桥段显得更加悲壮和宿命。 “Andy Warhol”也是整张专辑中情感基调最沉重的曲子。
在《悲伤的贝拉多娜》最具迷幻色彩的场景,佐藤允彦用一首带有即兴爵士味道的曲目“Funny Feeling”来加以搭配。
而这段即兴爵士和群交场面的配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听起来不在节拍的贝斯声被画面割裂成两三个音符一组,分别对应画面里不同的迷幻景象,像是一种无形的引导,透过银幕抓住观众的心智,随着摇摆的胴体和诡异的线条画一起冲破天际。
而这张原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只曲目《哀しみのベラドンナ》,也是专辑页面里人气最高的曲子。
这只出现在动画开头和结尾的同名曲目为《悲伤的贝拉多娜》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演唱者橘まゆみ悲伤的声音开始吟唱“Belladonna”,仿佛在诉说女主不幸的命运和经历。
关于《悲伤的贝拉多娜》独特的画面风格,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表明“ppt”似的静态画面处理,实际上是虫制作公司“节省动画制作成本的方案”。
在虫制作公司拍摄《铁壁阿童木》的时候,手冢治虫将每一集的成本压缩在五十万到六十万日元之间。当时同样开展动画制作项目的东映电影公司,同样30分钟的动画,每集的制作费用要达到三千万日元左右。如此大的成本差距,除了手冢治虫在动画里频繁使用变身、合体和爆炸镜头来填充时间等手段外,更沿用了UPA创造的“有限动画(Limited Anime)”概念。
“有限动画”概念是将原本每秒24帧(一般来说,每秒从眼前播放24帧静止但连续的画面,就可以让画面动起来)的动画削减到每秒12帧。而手冢治虫制作《铁壁阿童木》的时候更加过分,《铁臂阿童木》初版动画每秒只有8帧。
成人三部曲的前两部也使用了同样的拍摄手段,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感到有一些“卡顿感”。
但是在制作《悲伤的贝拉多娜》时,山本映一有着更高的追求。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是以《黄色潜水艇》为目标,来制作《悲伤的贝拉多娜》”的。
《黄色潜水艇》是1968年上映的,以英国传奇乐队the beatles为原型制作的一部迷幻动画。
无论是纯粹为了节省经费,还是为了更艺术的尝试,《悲伤的贝拉多娜》在色彩运用、人物塑造、音乐应用甚至情色处理上,仍然称得上是一部极富特色的先锋动画。
性的意象化。女性被压迫的反抗。
9。证明技术对动画质量的提升不是绝对的。这部妩媚而多变的黑化成人版浮士德带来了极为独特的视觉效果。上帝与恶魔的角色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对调,本能的觉醒带来了意识的解放。动画区别于电影之处就在于可用更艺术化、更抽象化的表达形式。不禁怀疑向着故事化、精致化发展的动画工业是否走错了方向
我们被死亡,不断地被死亡。性欲是男人,战争是男人,恶魔是阴茎,而罪恶是女人。//epic性压迫+阶级斗争电影 男性视角反观的女性苦难 月经 生育 洁净 恐惧 歧视 仍然缺位 这些只有女人才会产生的意识 是在如迷雾般的父权注视下 和自己身体被动性+异己性的无穷尽斗争 //女孩 十岁 被强奸 怀孕 无法堕胎 这可恶却完整的回路
政治语义清晰完整,借虚喻史以史推今而又将现下与表层文本统一.但"地面上的"于我终归难以忽略,故而看来还是悲鸣居多.方法多彩,若绘卷/玻板绘手段若水彩/版画门类在列.或以片段效果最大化为纲,形式规则少些整肃,对说明"观念上的恶魔"还是有碍.线条装饰性浓艳.非常重视影像演出与音响的协同.曲皆隐有压抑.
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有不少类似风格的颓靡装饰风动画,但是跟这部片子一比全都应该去死
够迷幻够先锋,一场醉人的极致悠长梦境。可惜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动画了。 9.2分★★★★☆
美炸了
情色得无比颓靡,淫邪到无比纯洁,纯水彩的画面,音乐与情节的配合相当精准。
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果然还是要到七八十年代去寻,时髦到爆表。最喜欢跳舞的一段,借恶魔之名和药物之力享乐的人们看起来都是如此的脆弱与不堪,以至于比他们的痛苦更形哀伤。
如果说“动画是流动的画幅”,那么本片就是由一幅幅后现代抽象画组成的。许多段落都适合一帧一帧去看,比如珍妮的下身被撕裂化成血色的蝙蝠、众人的私处变形后纠缠在一起……纵观手冢的“成人三部曲”,性都是作为一种意象存在于电影中,不过前两部中性代指的都是人内心中潜藏的欲望(对金钱的渴求、对权力的追逐),而这部中性则变成了释放自我的工具。这与本片的故事十分契合:在上帝沉默(伯格曼式的命题)的世界,被恶魔附体的珍妮却成了救世主。珍妮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像普通人一样死了,没有像耶稣一样“复活”,足见电影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否定了神的意义。除了故事,手冢治虫做的最好的是将性场面线条化。你能看到或惊恐、或抗拒、或享受、或沉醉的面部表情,能看到扭动在一起的身体,能看到不可言说的私密,能看到你想象的一切。
革命来自性欲?相当现代的动画
女性的苦难史,从被践踏到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身心交付魔鬼到普度众生。静态画面中无限喷张的动感,性场面表现得既富隐晦之美,又具惊心动魄之感,高潮段落之迷乱狂欢让人目瞪口呆。
八十多分钟,差不多全程盯着屏幕看完,很难一言以蔽之地描述作者的风格和技巧,因为它是完全自由的,无论是动还是静,线条还是色块,凝固还是喷薄,都不足以限制表现视觉的想象力,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感官,对我来说任何评价任何解读任何溢美之词都无法和这个电影给我带来的原始震撼相匹配,因为这就是电影,它超越了语言。(经讨论,断定为非女性电影,女性形象仅仅作为被推上神坛的意识形态符号激发大众意识觉醒,促成蓬勃之新力量取代腐朽之旧制度)
女性?!极其特殊极其绚丽的视觉影像风格!!
充满70年代精神的作品。经历了暴力和激情并存,充斥着学生运动的10年,70年代的日本是站在历史最前线的。
时髦!!!!!
除了那沉暗的色调一点看不出来它如此古早。多数时间它是水彩的静帧,加上镜头的移动拍出幻灯片的效果,这种手法有时竟比动画还震撼。那些执笔的无名英雄,他们画出来的她是那么美,美妙的神情,天真的下垂眼,挺直的鼻梁。贝拉多娜站在纤细的花草里,贝拉多娜在靡费的黑白中,SHE‘S SO BEAUTIFUL
其实就是一悲剧魔女为主题的MV幻灯片,但其声画所展现的美学让人有强烈的认同感。稍微改一改,马上看起来就像是少革的前导,不知道对几原有没有过影响,而爵士感和画面节奏还让人不禁猜测,渡边信一郎是不是也是粉!?
这根本就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超越了世俗所谓的道德,融汇了时空和神性的讨论。女主在投靠魔鬼时许愿,希冀坏的一切降临在人间,于是有了达芬奇、金钱、书本、显微镜、电影、计算机和冰球。放弃了所谓世俗道德和妻职母职禁锢,反而会自由强大。也充满着令人震撼的(反)神性。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给孩子看的童话里happily ever after通常是结尾,给成年人的故事里却往往只是开头。